施蟄存短篇小說有哪些
❶ 梅雨之夕主人公是什麼階層
主人公是一個傳統文明的紳士,在他的意識層面呈現出的是溫文爾雅、謙和得體、節制愛家,物敏但他潛意識和無意識里卻洶涌著強烈的慾望。
《梅雨之夕》是現代作家施蟄存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929年8月收入小說集《上元燈》。
《梅雨之夕》寫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後的一段心理歷程。
通過對少女的美的感受,下意識接近少女,兆螞銷目光相遇時的局促,然後用雨傘蔭蔽著送她在雨中行走,途中怕兩人的熟人看見,怕自己的妻子看見,以及誤以為是初戀時的女友。最後為雨停止送而惋惜,回到家中向妻子隱瞞了「奇遇」的族游實情。
《梅雨之夕》揭示了潛意識,文筆舒展,格調清新,艷而不俗。
人物介紹
「我」是一個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年男性辦公室職員,在度過了熱戀和新婚的高潮之後,一切生活都趨於平淡,而在這平淡的另一端,來自內心深處的被瑣碎生活和道德規則所壓抑著的對於異性的激情卻在不斷地積蓄著,生活則是在這兩端的妥協中維持著一種相對的、動態的平衡。
以上內容來自 網路-梅雨之夕
❷ 施蟄存《春陽》的作品簡介
《春陽》是現代文學作品中描寫冥婚題材的小說.是作家對人性的探尋。
1933年出版,施蟄存的代表作。《春陽》中,作品有意遮蔽倫理層面,而彰顯她潛意識的真實想法,主動 言說 之下,嬋阿姨,為選擇金錢而犧牲愛情的人物形象赫然顯現。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蟄存,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後轉大同大學、震旦大學。1932年起在上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 ,並從事小說創作,是中國最早的「新感覺派」的代表。1937年起,相繼在雲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滬江大學等校任教。1952年調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 2003年11月19日,施蟄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
施蟄存博學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文學創作、古典文學研究、碑帖研究、外國文學翻譯方面均有成績。
有《施蟄存文集》。
(2)施蟄存短篇小說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的中國文壇,鄉土派、人生派等小說均已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施蟄存逐漸避開中國作家對他的近距離文化輻射,在對外國文藝的譯介中慢慢潛入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內部,選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為指針,
以修辭綿密瑰麗的語言演繹情節開閡有致的故事,終於成為弗氏思想在中國文壇上的「雙影人」——這是中國文藝界現代主義運動的第一波浪潮。
施蟄存和20世紀40年代的「九葉詩派」共同構成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履痕不及西土而西風自然風行水上的獨特文化景觀。
施蟄存的小說,宛如身著華麗的中式旗袍,在傳統民樂的伴奏下跳著異國的華爾茲。施蟄存胸襟豪放超然,不耽於黨同伐異的文壇紛爭。
當編輯,他便積極扶植新銳;當作家,他又能掙脫俗務(他曾在上海松江縣立中學當教員),黽勉力行,自當楷模,所作雖不多,但大都是精心策劃之作,決不像一般海派作家稍有題材便率爾操斛,所以能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文藝界獨當一面,站穩腳跟。
他不惟新文學,即古籍校勘亦從容做來,成績斐然(施編輯有《晚明二十家小品》等古書)。
❸ 施蟄存的人物經歷
1905年12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水亭址(水亭子)。
1913年隨家遷居江蘇松江(現屬上海市)。
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
1923年入上海大學,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江干集》自費刊印,撰《蘋華室詩見》首次以施蟄存署名。
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吶鷗等創辦《瓔珞》旬刊。
1927年回松江任中學教員。翻譯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和奧地利作家顯尼志勒的《倍爾達· 迦蘭夫人》。
1928年後任上海第一線書店和水沫書店編輯,與戴望舒等合編《文學工場》、《無軌列車》,發表《妮儂》、《雨》等小說、新詩。
1930年與戴望舒等編《新文藝》月刊,刊載《鳩摩羅什》、《鳳陽女》、《阿秀》、《花》等小說,心理小說《將軍底頭》。
1932年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發表《創刊宣言》、小說《殘秋的下弦月》、散發《無相庵隨筆》等。短篇小說集《李師師》出版。
1935年應聘上海雜志公司,與阿英合編《中國文學珍本叢書》。主編《文飯小品》六期,編纂《晚明二十家小品》,譯德國小說家格萊賽《一九〇二級》,譯美國里德《今日之藝術》出版。
1939年任教雲南大學,編撰《中國文學史》、《散文源流》等教材。
1943年任教廈門大學,開設《史記》專題課,編撰《史記旁札》等教材。
1952年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參加中國作家協會。
1954年《軛下》新版於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1年編撰《後漢書征碑錄》、《蠻書征碑錄》。
1963年編撰《雲間詞人姓氏錄》、《三國志征碑錄》、《隋書征碑錄》、《魏書征碑錄》、《北山樓碑跋》。
1964年編撰《雲間碑錄》等,續撰《北山樓碑跋》,輯錄《金石遺聞》、《宋金元詞十遺》。
1974年撰作《浮生雜詠》,續撰《北山樓詞話》。
1978年撰著《唐詩百話》,續撰《北山樓詞話》。
1980年主編《百花洲文庫》,譯法國象徵派詩人龐維爾、達爾尚、馬拉爾美、孟代思、韓波散文詩編為《法國散文詩十篇》。
2001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施蟄存文集·文學創作篇》第二、三卷,《北山散文集》,以及《唐詩百話》、《北山談藝錄續編》。
2002年《施蟄存日記》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2003年11月19日病逝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