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總裁小說
1. 我的總裁老媽的內容簡介
吳良穿越了到自己兒子的身上,前世被害身死,讓自己的妻子悲傷欲絕。今世,他決定以一個兒子的身份去保護自己的母親,前世的妻子。主角天生至陽之軀,能力異常強大,邪惡腹黑,臉皮超厚,戰力超強。美麗女老師,嬌蠻可愛學生妹,嬌憨女校醫,火辣女警,雍容貴婦,幽怨人妻,妖嬈媚女,韓國公主,日本大......
2. 跪求康熙的大事件!!!小說用!!!!
順治十八年 (1661年辛丑)
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逝於養心殿。遺詔中對十八年的朝政進行檢討,共有十四項罪責。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即皇帝位。
二月移順治帝梓宮於景山壽皇殿。裁撤十三衙門。誅殺內監吳良輔。設立武備院,專門製作收藏宮中所用軍械及陳設器物。詔令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隸內務府。
三月為順治帝上尊謚「章皇帝」,廟號「世祖」。
四月以一等阿達哈哈番侍衛傅達理隨葬順治帝,予祭葬,謚忠烈。鄭成功收復台灣。江南蘇、松、常、鎮四府發生奏銷案。
六月罷內閣,復內三院。
七月駐蹕熱河。巡幸諸蒙古部落。
十一月康熙帝親祀於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廟。
十二月平西王吳三桂率大軍入緬,緬甸人執明永曆帝朱由榔以獻。宗人府進《玉牒》。
是年為防內地民眾與鄭成功抗清勢力聯系,實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里至五十里,並盡燒船隻,片板不準下海,此即「遷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二月鄭成功接受荷蘭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以滇南平,告廟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為孝陵。
四月加上太祖、太宗尊謚。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父子於昆明。鄭成功逝。
五月夏至,康熙帝親祭地於方澤。
八月宗人府、禮部遵諭議王、貝勒、貝子等有願撫養女者,奏准撫養,隨養父母升降。
十月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尊皇後為仁憲皇太後,母後為慈和皇太後。
十一月吳之榮告發庄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二月慈和皇太後佟佳氏逝。
三月庄廷鑨《明史》案發生。
五月詔天下錢糧統歸戶部,部寺應用,俱向戶部領取,著為令。為慈和皇太後上尊謚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聖皇後。奉移世祖梓宮往孝陵,奉安地宮。
六月葬世祖章皇帝於孝陵,孝康皇後、端敬皇後與之合葬。
十一月改造福陵、昭陵地宮成,奉安太祖、太宗寶宮。
康熙三年(1664年 甲辰)
四月鰲拜奏內大臣費揚古之子侍衛倭赫擅騎御馬,費揚古怨,被籍家棄市。詔令工部織染局歸內務府。
康熙四年(1665年 己巳)
二月御史董文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復舊。
三月修繕歷代帝王廟。輔政大臣議欽天監官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罪。
七月以太皇太後懿旨,聘輔臣索尼孫女、內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為皇後,行納采禮。
九月冊立輔臣索尼之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後。
十月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圍。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正月輔臣鰲拜與蘇克薩哈因換地相爭,自此鰲拜專權。
三月輔臣索尼請皇帝親政,留中未發。
十一月輔臣鰲拜以改撥圈地,誣告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連等罪,逮捕下獄。而輔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軟弱,蘇克薩哈望淺,俱不能抗拒鰲拜。
十二月鰲拜矯旨殺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正月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為裕親王。
四月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內弘文院侍讀熊賜履上疏,陳述當朝滿漢矛盾尖銳、制度廢弛。
七月康熙帝親政,御太和殿受賀,加恩中外,大赦。始御乾清宮聽政。命武職官一體引見。鰲拜殺蘇克薩哈及其子。賜遏必隆、鰲拜加一等公。
九月命修《世祖實錄》。康親王傑書議蘇克薩哈
十一月冬至,祀天於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 戊申)
正月建孝陵神功聖德碑。加鰲拜、遏必隆太師。
九月康熙帝將巡邊,侍讀學士熊賜履、給事中趙之符疏諫。康熙帝止行,仍令遇事直陳。
十二月治歷法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劾奏欽天監監副吳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 己酉)
正月修乾清宮,康熙帝移御武英殿。此系太皇太後懿旨:「皇帝現居清寧宮,即保和殿也。以殿為宮,於心不安。可將乾清宮、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處。」
二月行南懷仁推算歷法。巡視近畿。
三月結束清初的歷法之爭,授南懷仁為欽天監監副。
四月幸太學,釋奠孔子,講《周易》、《尚書》。給事中劉如漢請舉行經筵,嘉納之。
五月詔逮捕鰲拜交廷鞫。是日,在鰲拜入見時,侍衛以撲擊之戲抓捕之。自此,設善撲營,以近臣領之。王大臣議鰲拜三十大罪,當誅族。康熙帝詔令以其屢立戰功,免死拘禁,其黨班布爾善等伏誅。奪遏必隆太師、一等公。詔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給還。
六月詔宗人有罪,不忍開除宗籍,自順治十八年以來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詳察以聞。
七月詔復被鰲拜誣罪的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原官,並予謚。
十月盧溝橋成,上為文勒石。
十一月太和殿、乾清宮成,上御太和殿受賀,入居乾清宮。
康熙九年(1670年 庚戌)
正月祈谷於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衛內廷。
五月加上孝康章皇後尊謚,升祔太廟。
七月奉祀孝康章皇後於奉先殿。
八月詔都察院糾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肅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後、皇太後首謁孝陵。
十月頒《聖諭》十六條。改內三院為內閣,復設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大學士。諭禮部舉行經筵。
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
正月封世祖第五子常寧為恭親王。
二月命編纂《孝經衍義》。
三月告誡年幼諸王讀書習騎射,勿恃貴縱恣。設置日講官。
四月命續修《太祖聖訓》、《太宗聖訓》。詔宗人閑散及幼孤者,量予養贍,著為令。始行日講。
九月以寰宇統一,告成於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後、皇太後啟鑾。謁福陵、昭陵。幸盛京,御清寧宮,賜百官宴。遣官祭諸王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
二月康熙帝至先農壇首次行耕耤禮。朝日於東郊。
五月《世祖實錄》編纂完成。
十一月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宮。
十二月裕親王福全、庄親王博果鐸、惠郡王博翁果諾、溫郡王孟峨疏辭議政,允之。康親王傑書、安親王岳樂疏辭議政,不許。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正月幸南苑,大閱八旗將士。此後或行大閱於盧溝橋,或玉泉山,或多倫諾爾;地無一定,時間亦不以三年為限。
二月上御經筵,命講官日值。賜八旗官學翻譯《大學衍義》。
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請老,許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鎮粵,不許,令其撤藩還駐遼東。
六月禁止八旗以奴僕殉葬。
七月命重修《太宗實錄》。吳三桂、耿精忠佯請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試漢科道官於保和殿,不稱職者罷。遣官分至雲南、廣東、福建,進行撤藩。諭禮部:祭祀大典,必儀文詳備,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禮斟酌議定。
九月諭總管太監考察各宮太監勤惰情況。
十一月吳三桂殺巡撫朱國治,舉兵反叛。
十二月吳三桂反對撤藩叛亂,訊傳京師。執其子額駙吳應熊下獄。詔削吳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師民楊起隆偽稱朱三太子以圖起事,事發,楊起隆逃逸,其黨被誅。此為「朱三太子案」。罷漢官參與祭堂子之禮。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正月封世祖第七子隆禧為純親王。
二月廣西將軍孫延齡叛。太皇太後頒內庫銀犒賞平三藩前線將士。欽天監新造儀象成。
三月耿精忠叛,執總督范承謨,並邀台灣鄭經助攻。
五月皇後赫舍氏因難產逝於坤寧宮。康熙帝為此輟朝五日,親送大行皇後梓宮於北沙河鞏華城殯宮。
六月定以內務府大臣領三旗包衣護軍營負責宮門守衛及扈從、執燈、引導等事。
十二月康熙帝擬前往親征三藩叛亂,王大臣以京師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後年事已高,力諫乃止。提督王輔臣在陝西策應三藩叛亂,殺經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四月以上諭確立經筵的形式為侍臣進講,然後皇帝復講,互相討論以達到對經義有所闡發。
閏五月幸玉泉山觀禾。
九月康熙帝首謁明陵,致奠長陵,遣官分祭諸陵。
十一月復設詹事府官。
十二月立皇子胤礽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頒詔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正月以建儲上太皇太後、皇太後徽號。因軍需浩繁,民力唯艱,暫停仁孝皇後陵寢建造之工。
十月康熙帝命講官進講《通鑒》。耿精忠勢窮而降,三藩叛域浙、閩、陝漸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二月幸南苑行圍。大閱於南苑,命內大臣、大學士、學士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改順治年間十三衙門的相關機構分別為內務府的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營造司、慎刑司、慶豐司、上駟院,並於其下設立敬事房。詔令內務府三旗每旗編為五佐領,設驍旗、護軍參領,由驍旗參領兼管旗務。命翰林長於辭賦書法者,以所業進呈。任命靳輔為河督,整治河務。
七月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學士等賜坐,論經史,間及前代朋黨之弊端,諭嚴加警戒。封世祖乳母朴氏為奉聖夫人,頂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級。
八月冊立內大臣遏必隆之女貴妃鈕祜祿氏為皇後,佟佳氏為貴妃,赫舍里氏為僖嬪,李氏為安嬪,章佳氏為敬嬪,董氏為端嬪。內務府總管大臣向二十家內管佐領傳諭:宮內一應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進宮,公事畢即應出外,不許久停閑坐,將外間事向內傳說,並竊聽宮內事往外傳說。
九月上發京師,謁孝陵,巡近邊。
十月始設南書房,命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封長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正月詔中外臣工各舉博學通才之人,以備顧問,由皇帝親試。大學士李霨等舉薦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齊集請旨。
二月制《四書講疏義序》。皇後鈕祜祿氏崩於坤寧宮,輟朝五日,謚曰孝昭皇後。
三月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年號昭武。
七月召翰林學士陳廷敬、侍讀學士葉方藹入值南書房。吳三桂於衡州稱帝。
八月西洋國王阿豐肅使臣入貢。御經筵,以《御制詩集》賜陳廷敬等。吳三桂死。頒行《康熙永年歷》。
十月皇四子胤禛生,母為烏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正月平定三藩之亂已取得階段性勝利,康熙帝御午門宣捷。
三月御試博學鴻詞於體仁閣,授彭孫遹等50人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官。修《明史》,以學士徐元文、葉方藹、庶子張玉書為總裁。
七月視純親王隆禧疾。京師地震詔發內帑十萬賑恤。
八月以地震禱於天壇。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四月以學士張英等供奉內廷,日備顧問,下部優恤,高士奇、杜訥均授翰林官。命南書房翰林每日晚講《通鑒》。宗人府進《玉牒》。設武英殿造辦處。諭:凡放匠之處,妃、嬪、貴人等不許行走,待晚間放匠後方許行走。
十月冊封胤禛之母烏雅氏為德嬪。
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正月增置講官。
二月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學士張英、李光地為師。
三月葬仁孝皇後、孝昭皇後於東陵昌瑞山陵。
七月因平定三藩,賜宴於瀛台,員外郎以上皆與,賜采幣。
十一月定遠平寇大將軍等率軍入雲南,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徹底平定。
十二月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門受賀,宣捷中外。加上太皇太後、皇太後徽號,晉貴妃佟佳氏為貴妃,冊封孝詔仁皇後之妹鈕祜祿氏為貴妃,晉惠嬪那拉氏為惠妃,宜嬪郭啰啰氏為宜妃,榮嬪為榮妃。頒發恩詔,賞賜宗室、外藩,予封贈,廣解額,舉隱逸,旌節孝,恤孤獨,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是年,康熙帝詔見直隸巡撫於成龍,稱其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正月上元節,賜群臣宴,觀燈,用柏梁體賦詩。上為制《昇平嘉宴詩序》,刊石於翰林院。
二月以平滇遣官告祭岳瀆、古帝陵、先師闕里。康熙帝齋戒於景山,為太皇太後祝壽。東巡謁陵,以皇太子胤礽隨從。
三月康熙帝謁福陵、昭陵,駐蹕盛京。謁永陵。由山道前往烏拉行圍。望祭長白山。
七月清廷以鄭氏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准備攻台。
九月詔每日御門聽政,春夏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十月詔重修《太祖實錄》,纂修《三朝聖訓》、《平定三逆方略》。
十二月遣郎談、彭春偵察雅克薩情形,還奏後康熙帝決定暫不進攻,派寧古塔將軍與之對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二月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設漢軍火器營。
六月至古北口外行圍,木蘭圍獵自此始。
八月命經筵大典,大學士以下侍班。
九月限額魯特入貢人數。
十月設黑龍江將軍,駐黑龍江城(今愛輝南)。
十一月以收復台灣,告祭孝陵。
十二月《易經日講》成,康熙帝制序文頒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正月命整肅朝會禮儀。首次纂修《大清會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以薩克素兵臨雅克薩。
四月諭講官,講章以精切明晰為尚,毋取繁衍。
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啟鑾。
十月開放海禁。南巡途徑黃河,視察北岸諸險。
十一月南巡至江寧,謁明孝陵。回鑾時次曲阜,詣孔廟,瞻先聖像,講《日經》,詣孔林酹酒,書「萬世師表」,留曲柄黃蓋。是年,用施琅議,於台灣設府、縣等,隸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正月諭內務府總管大臣:將皇城外三宮女子養病之吉征房移至皇城內幽靜處。諭享太廟時贊禮郎讀祝文對御名可不避。試翰詹官於保和殿,康熙帝親定甲乙,其不稱職者改官。
二月諭滿洲家奴及太監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凈身者,不宜內用。
三月康熙帝撰孔子廟碑文成,親書立碑。
四月設景山官學,以訓練內務府三旗閑散子弟。
五月修《政治典制》。於文華殿東建傳心殿,舉行經筵前遣官於此祭先師孔子。彭春等攻雅克薩城(今俄羅斯阿爾巴津諾),俄軍勢窮約降,退居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正月俄重據雅克薩。
二月重修《太祖實錄》完成。文華殿修建完成。康熙帝告祭孔子於傳心殿。皇十三子胤祥生,母為長佳氏。
三月命修《一統志》。
七月吏部奏定侍讀、庶子以下各官學問不及者,以同知、運判外轉。清軍圍攻雅克薩。
九月俄沙皇彼得一世來書請和,下令撤圍。
十二月諭:「糾儀御史糾察必以嚴,設朕躬不敬,亦當舉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二月命八旗都統、副都統更番入值紫禁城。
三月康熙帝御太和門視朝,諭大學士等詳議政務闕失,有所見聞,應入陳無隱。
四月諭纂修《明史》諸臣,修史應參照實錄,《明史》修成後,應將實錄並存應將實錄並存於世,以便後世有所考證。
五月召陳廷敬、湯斌各試以文章。諭曰:「朕與熊賜履講經論史,有疑必問。繼而張英、陳廷敬以次進講,大有裨益。」制周公、孔子、孟子廟碑文,御書勒石。
十一月太皇太後病,康熙帝詣慈寧宮侍疾。
十二月以太皇太後病,康熙帝親制祝文,步行祈禱於天壇。太皇太後逝。康熙帝割辮服衰,居慈寧宮廬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二月定宗室襲封年例。御史郭琇參奏明珠、余國柱等結黨,明珠、余國柱免職,明珠之黨遭罷免。
四月康熙帝躬送太皇太後靈柩奉安暫安奉殿。其後起陵,稱昭陵。
九月喀爾喀部為准噶爾部噶爾丹攻破,遷徙近邊。
十月上大行太皇太後尊謚為孝庄文皇後,升祔太廟,頒詔中外。
十二月建福陵、昭陵聖德神功碑,御制碑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
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臨閱河工。
二月康熙帝抵達浙江紹興,祭大禹陵,親制祭文,書名,行九叩禮,制頌刊石,書額曰「地平天成」。
三月康熙帝至南京謁明孝陵。命八旗科舉先試騎射。
四月康熙帝制《孔子贊序》及顏、魯、思、孟四贊,頒於學宮。
五月頒行《孝經衍義》
七月初九日冊立貴妃佟氏為皇後。次日皇後崩,謚孝懿。派索額圖與俄國使臣會談於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東段邊界。
十月葬孝懿皇後於遵化東陵。
十一月孝懿皇後祔奉先殿。
十二月上朝皇太後於慈寧新宮。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二月謁遵化孝陵。
三月詔修三朝國史。
四月《大清會典》修成。改文書館為御書處,以拓刻、臨摹皇帝詩文法帖手跡等。
七月噶爾丹入犯烏珠穆沁發動叛亂,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子胤禔為副將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為安遠大將軍,出喜峰口征討。康熙帝親征,駐博洛和屯,因疾回鑾。
八月清軍與噶爾丹激戰烏蘭布通,獲勝。噶爾丹遣喇嘛濟隆來請和,福全未即進師。康熙帝切責之。
十一月裕親王福全等至京聽勘。
十二月康熙帝謁陵,行孝庄文皇後三年致祭禮。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三月翻譯《通鑒綱目》成,康熙帝制序文。
四月以喀爾喀內附,康熙帝躬蒞邊外撫綏。舉行多倫會盟。
五月傳諭喀爾喀,與內蒙古四十九旗一體編設各處扎薩克,管轄稽查,各自遵守。
十一月詔禁止黨同伐異之惡習。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九月大閱於玉泉山,改玉泉山澄心園為靜明園。
十月停直省進鮮茶及賚送表箋。
十二月召科爾沁親王沙津入京,面授機宜,使誘噶爾丹。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二月因太監月錢領到隨即花掉,以至衣衫襤褸,諭令照八旗之例,借給官銀。策旺阿拉布坦遣使入貢,報告使臣馬迪被害及噶爾丹密事。
九月修盛京城。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二月大學士請間三四日一御門聽政。康熙帝曰:「昨諭六十以上大臣間日奏事,乃優禮老臣耳。若朕躬豈敢暇逸,其每日聽政如常。」因康熙帝優禮老臣,諭六十以上大臣隔日奏事,故而大學士請問皇帝可否三、四日舉行一次御門聽政,康熙帝不允。
三月禮部尚書沙穆哈以議皇太子祀奉先殿儀注不敬免。
五月命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日輪四員入值南書房。詔修《淵鑒類函》。巡畿甸,閱視河堤。
閏五月康熙帝試翰林出身官於豐澤園。
七月康熙帝求文學之臣。大學士舉薦徐元學、王鴻緒、高士奇及韓菼、唐孫華以對。康熙帝以曰:「韓菼非謫降之人,當以原官召補。徐元學、王鴻緒、高士奇可起用修書。並召徐秉義來。」
十一月溫僖貴妃鈕祜祿氏逝。設虎槍營,分隸上三旗。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二月太和殿修繕完成。
五月上巡畿甸,閱新堤及海口運道,建海神廟。
六月冊封皇太子允礽妃石氏。
十一月大閱於南苑,定大閱鳴角擊鼓聲金之制。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正月下詔親征噶爾丹。於西苑蕉園設內監官學,以敕授太監讀書。
二月康熙帝親統六師啟行,征噶爾丹。命皇太子留守,凡部院章奏聽皇太子處理。妃赫舍里氏逝,追贈平妃。
五月偵知噶爾丹所在,康熙帝率前鋒先發,諸軍張兩翼而進。前哨中書阿必達探報噶爾丹聞知皇上親率大軍而來,驚懼逃遁。康熙帝率輕騎追擊。上書皇太後,備陳軍況,並約期回京。康熙帝追至拖納阿林而還,命內大臣馬思喀追之。康熙帝班師。撫遠大將軍費揚古大敗噶爾丹於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斬首三千,陣斬其妻阿奴。噶爾丹以數騎逃遁。
七月以平定朔漠勒石於太學。
十月大將軍費揚古獻俘至。
十一月噶爾丹遣使乞降,其使格壘沽英至,蓋微探康熙帝的旨意。康熙帝告之說:「俟爾七十日,過此即進兵。」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正月上諭:「朕觀《明史》,一代並無女後預政,以臣凌君之事。我朝事例,因之者多。朕不似前人輒譏亡國也。現修《明史》,其以此諭增入敕書。」
二月康熙帝再次親征噶爾丹於寧夏,命皇太子留守京師。遣官祭黃河之神。
三月康熙帝駐蹕寧夏,察恤昭莫多、翁金陣亡兵士。祭賀蘭山。上閱兵。命侍衛以御用食物均賜戰士。
四月康熙帝回鑾。費揚古疏報閏三月十三日噶爾丹仰葯死。康熙帝率百官行拜天禮。敕諸路班師。
七月以朔漠平定,遣官告祭郊廟、陵寢、先師。
十月始令宗室及滿洲諸生應鄉試、會試。
十一月和碩恪靖公主下嫁喀爾喀郡王敦布多爾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正月康熙帝巡幸五台山。命皇長子允禔、大學士伊桑阿祭金太祖、世宗陵。
三月封皇長子允禔為直郡王、皇三子允祉為誠郡王,皇四子允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佑、皇八子允禩俱為貝勒。
五月裁上林苑。
七月命吏部月選同、通、州、縣官引見。霸州新河成,賜名永定河,建河神廟。奉皇太後東巡,取道塞外。
八月巡幸塞外,奉皇太後臨幸喀拉沁端敬公主府邸,賜金幣及其額駙噶爾臧。皇太後望祭父母於發庫山。賜端敏公主及其額駙達爾漢親王班第金幣。
九月康熙帝次克爾蘇,臨科爾沁親王孝庄文皇後之父滿珠習禮墓前酹酒行禮。
十月康熙帝行圍於輝發。駐蹕興京,謁永陵,遣官賜奠武功郡王禮敦墓。謁福陵、昭陵,臨奠武勛王揚古利、直義公費英東、弘毅公額宜都墓。
十二月諭宗人府:「閑散宗室,才力干濟,精於騎射,及貧無生計者,各察實以聞。」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
正月發布南巡詔旨:一切供給,由京備辦,勿擾民間。
二月第三次南巡啟鑾。
三月康熙帝閱黃河堤。駐杭州,閱兵較射。
四月車駕駐江寧,閱兵。
五月車駕次仲家閘,書「聖門之哲」額,懸先賢子路祠。
閏七月妃張佳氏逝,謚為敏妃。誠郡王胤祉為其所生,不及百日剃發,降為貝勒。
十月視永定河工程,命直郡王胤禔率領八旗兵丁協助修永定河堤。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
正月閱視永定河工程。
七月駐蹕熱河。巡幸諸蒙古部落。
3. 求清朝康熙年間的大事表,還有清朝的規矩相關資料,急
1.大事年表(康熙朝)
順治十八年 (1661年 辛丑)
正月 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逝於養心殿。遺詔中對十八年的朝政進行檢討,共有十四項罪責。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即皇帝位。
二月 移順治帝梓宮於景山壽皇殿。裁撤十三衙門。誅殺內監吳良輔。設立武備院,專門製作收藏宮中所用軍械及陳設器物。詔令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隸內務府。
三月 為順治帝上尊謚「章皇帝」,廟號「世祖」。
四月 以一等阿達哈哈番侍衛傅達理隨葬順治帝,予祭葬,謚忠烈。 鄭成功收復台灣。江南蘇、松、常、鎮四府發生奏銷案。
六月 罷內閣,復內三院。
十一月 康熙帝親祀於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廟。
十二月 平西王吳三桂率大軍入緬,緬甸人執明永曆帝朱由榔以獻。宗人府進《玉牒》。
是年 為防內地民眾與鄭成功抗清勢力聯系,實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里至五十里,並盡燒船隻,片板不準下海,此即「遷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二月 鄭成功接受荷蘭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 以滇南平,告廟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為孝陵。
四月 加上太祖、太宗尊謚。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父子於昆明。鄭成功逝。
五月 夏至,康熙帝親祭地於方澤。
八月 宗人府、禮部遵諭議王、貝勒、貝子等有願撫養女者,奏准撫養,隨養父母升降。
十月 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尊皇後為仁憲皇太後,母後為慈和皇太後。
十一月 吳之榮告發庄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二月 慈和皇太後佟佳氏逝。
三月 庄廷鑨《明史》案發生。
五月 詔天下錢糧統歸戶部,部寺應用,俱向戶部領取,著為令。為慈和皇太後上尊謚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聖皇後。奉移世祖梓宮往孝陵,奉安地宮。
六月 葬世祖章皇帝於孝陵,孝康皇後、端敬皇後與之合葬。
十一月 改造福陵、昭陵地宮成,奉安太祖、太宗寶宮。
康熙三年(1664年 甲辰)
四月 鰲拜奏內大臣費揚古之子侍衛倭赫擅騎御馬,費揚古怨,被籍家棄市。詔令工部織染局歸內務府。
康熙四年(1665年 己巳)
二月 御史董文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復舊。
三月 修繕歷代帝王廟。輔政大臣議欽天監官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罪。
七月 以太皇太後懿旨,聘輔臣索尼孫女、內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為皇後,行納采禮。
九月 冊立輔臣索尼之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後。
十月 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圍。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正月 輔臣鰲拜與蘇克薩哈因換地相爭,自此鰲拜專權。
三月 輔臣索尼請皇帝親政,留中未發。
十一月 輔臣鰲拜以改撥圈地,誣告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連等罪,逮捕下獄。而輔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軟弱,蘇克薩哈望淺,俱不能抗拒鰲拜。
十二月 鰲拜矯旨殺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正月 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為裕親王。
四月 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 內弘文院侍讀熊賜履上疏,陳述當朝滿漢矛盾尖銳、制度廢弛。
七月 康熙帝親政,御太和殿受賀,加恩中外,大赦。始御乾清宮聽政。命武職官一體引見。鰲拜殺蘇克薩哈及其子。賜遏必隆、鰲拜加一等公。
九月 命修《世祖實錄》。康親王傑書議蘇克薩哈罪。
十一月 冬至,祀天於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 戊申)
正月 建孝陵神功聖德碑。加鰲拜、遏必隆太師。
九月 康熙帝將巡邊,侍讀學士熊賜履、給事中趙之符疏諫。康熙帝止行,仍令遇事直陳。
十二月 治歷法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劾奏欽天監監副吳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 己酉)
正月 修乾清宮,康熙帝移御武英殿。此系太皇太後懿旨:「皇帝現居清寧宮,即保和殿也。以殿為宮,於心不安。可將乾清宮、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處。」
二月 行南懷仁推算歷法。巡視近畿。
三月 結束清初的歷法之爭,授南懷仁為欽天監監副。
四月 幸太學,釋奠孔子,講《周易》、《尚書》。給事中劉如漢請舉行經筵,嘉納之。
五月 詔逮捕鰲拜交廷鞫。是日,在鰲拜入見時,侍衛以撲擊之戲抓捕之。自此,設善撲營,以近臣領之。王大臣議鰲拜三十大罪,當誅族。康熙帝詔令以其屢立戰功,免死拘禁,其黨班布爾善等伏誅。奪遏必隆太師、一等公。詔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給還。
六月 詔宗人有罪,不忍開除宗籍,自順治十八年以來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詳察以聞。
七月 詔復被鰲拜誣罪的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原官,並予謚。
十月 盧溝橋成,上為文勒石。
十一月 太和殿、乾清宮成,上御太和殿受賀,入居乾清宮。
康熙九年(1670年 庚戌)
正月 祈谷於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衛內廷。
五月 加上孝康章皇後尊謚,升祔太廟。
七月 奉祀孝康章皇後於奉先殿。
八月 詔都察院糾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肅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後、皇太後首謁孝陵。
十月 頒《聖諭》十六條。改內三院為內閣,復設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大學士。諭禮部舉行經筵。
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
正月 封世祖第五子常寧為恭親王。
二月 命編纂《孝經衍義》。
三月 告誡年幼諸王讀書習騎射,勿恃貴縱恣。設置日講官。
四月 命續修《太祖聖訓》、《太宗聖訓》。詔宗人閑散及幼孤者,量予養贍,著為令。始行日講。
九月 以寰宇統一,告成於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後、皇太後啟鑾。謁福陵、昭陵。幸盛京,御清寧宮,賜百官宴。遣官祭諸王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 壬子)
二月 康熙帝至先農壇首次行耕藉禮。朝日於東郊。
五月 《世祖實錄》編纂完成。
十一月 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宮。
十二月 裕親王福全、庄親王博果鐸、惠郡王博翁果諾、溫郡王孟峨疏辭議政,允之。康親王傑書、安親王岳樂疏辭議政,不許。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癸丑)
正月 幸南苑,大閱八旗將士。此後或行大閱於盧溝橋,或玉泉山,或多倫諾爾;地無一定,時間亦不以三年為限。
二月 上御經筵,命講官日值。賜八旗官學翻譯《大學衍義》。
三月 平南王尚可喜請老,許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鎮粵,不許,令其撤藩還駐遼東。
六月 禁止八旗以奴僕殉葬。
七月 命重修《太宗實錄》。吳三桂、耿精忠佯請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 試漢科道官於保和殿,不稱職者罷。遣官分至雲南、廣東、福建,進行撤藩。諭禮部:祭祀大典,必儀文詳備,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禮斟酌議定。
九月 諭總管太監考察各宮太監勤惰情況。
十一月 吳三桂殺巡撫朱國治,舉兵反叛。
十二月 吳三桂反對撤藩叛亂,訊傳京師。執其子額駙吳應熊下獄。詔削吳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師民楊起隆偽稱朱三太子以圖起事,事發,楊起隆逃逸,其黨被誅。此為「朱三太子案」。罷漢官參與祭堂子之禮。
康熙十三年(1674年 甲寅)
正月 封世祖第七子隆禧為純親王。
二月 廣西將軍孫延齡叛。太皇太後頒內庫銀犒賞平三藩前線將士。欽天監新造儀象成。
三月 耿精忠叛,執總督范承謨,並邀台灣鄭經助攻。
五月 皇後赫舍氏因難產逝於坤寧宮。康熙帝為此輟朝五日,親送大行皇後梓宮於北沙河鞏華城殯宮。
六月 定以內務府大臣領三旗包衣護軍營負責宮門守衛及扈從、執燈、引導等事。
十二月 康熙帝擬前往親征三藩叛亂,王大臣以京師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後年事已高,力諫乃止。提督王輔臣在陝西策應三藩叛亂,殺經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 乙卯)
四月 以上諭確立經筵的形式為侍臣進講,然後皇帝復講,互相討論以達到對經義有所闡發。
閏五月 幸玉泉山觀禾。
九月 康熙帝首謁明陵,致奠長陵,遣官分祭諸陵。
十一月 復設詹事府官。
十二月 立皇子胤礽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頒詔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丙辰)
正月 以建儲上太皇太後、皇太後徽號。因軍需浩繁,民力唯艱,暫停仁孝皇後陵寢建造之工。
十月 康熙帝命講官進講《通鑒》。耿精忠勢窮而降,三藩叛域浙、閩、陝漸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丁巳)
二月 幸南苑行圍。大閱於南苑,命內大臣、大學士、學士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 改順治年間十三衙門的相關機構分別為內務府的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營造司、慎刑司、慶豐司、上駟院,並於其下設立敬事房。詔令內務府三旗每旗編為五佐領,設驍旗、護軍參領,由驍旗參領兼管旗務。命翰林長於辭賦書法者,以所業進呈。任命靳輔為河督,整治河務。
七月 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學士等賜坐,論經史,間及前代朋黨之弊端,諭嚴加警戒。封世祖乳母朴氏為奉聖夫人,頂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級。
八月 冊立內大臣遏必隆之女貴妃鈕祜祿氏為皇後,佟佳氏為貴妃,赫舍里氏為僖嬪,李氏為安嬪,章佳氏為敬嬪,董氏為端嬪。內務府總管大臣向二十家內管佐領傳諭:宮內一應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進宮,公事畢即應出外,不許久停閑坐,將外間事向內傳說,並竊聽宮內事往外傳說。
九月 上發京師,謁孝陵,巡近邊。
十月 始設南書房,命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 封長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戊午)
正月 詔中外臣工各舉博學通才之人,以備顧問,由皇帝親試。大學士李霨等舉薦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齊集請旨。
二月 制《四書講疏義序》。皇後鈕祜祿氏崩於坤寧宮,輟朝五日,謚曰孝昭皇後。
三月 吳三桂在衡州(今河南衡陽)稱帝,年號昭武。
七月 召翰林學士陳廷敬、侍讀學士葉方藹入值南書房。吳三桂於衡州稱帝。
八月 西洋國王阿豐肅使臣入貢。御經筵,以《御制詩集》賜陳廷敬等。吳三桂死。頒行《康熙永年歷》。
十月 皇四子胤禛生,母為烏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己未)
正月 平定三藩之亂已取得階段性勝利,康熙帝御午門宣捷。
三月 御試博學鴻詞於體仁閣,授彭孫遹等50人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官。修《明史》,以學士徐元文、葉方藹、庶子張玉書為總裁。
七月 視純親王隆禧疾。京師地震詔發內帑十萬賑恤。
八月 以地震禱於天壇。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庚申)
四月 以學士張英等供奉內廷,日備顧問,下部優恤,高士奇、杜訥均授翰林官。命南書房翰林每日晚講《通鑒》。宗人府進《玉牒》。設武英殿造辦處。諭:凡放匠之處,妃、嬪、貴人等不許行走,待晚間放匠後方許行走。
十月 冊封胤禛之母烏雅氏為德嬪。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辛酉)
正月 增置講官。
二月 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學士張英、李光地為師。
三月 葬仁孝皇後、孝昭皇後於東陵昌瑞山陵。
七月 因平定三藩,賜宴於瀛台,員外郎以上皆與,賜采幣。
十一月 定遠平寇大將軍等率軍入雲南,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徹底平定。
十二月 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門受賀,宣捷中外。加上太皇太後、皇太後徽號,晉貴妃佟佳氏為貴妃,冊封孝詔仁皇後之妹鈕祜祿氏為貴妃,晉惠嬪那拉氏為惠妃,宜嬪郭啰啰氏為宜妃,榮嬪為榮妃。頒發恩詔,賞賜宗室、外藩,予封贈,廣解額,舉隱逸,旌節孝,恤孤獨,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是年,康熙帝詔見直隸巡撫於成龍,稱其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壬戌)
正月 上元節,賜群臣宴,觀燈,用柏梁體賦詩。上為制《昇平嘉宴詩序》,刊石於翰林院。
二月 以平滇遣官告祭岳瀆、古帝陵、先師闕里。康熙帝齋戒於景山,為太皇太後祝壽。東巡謁陵,以皇太子胤礽隨從。
三月 康熙帝謁福陵、昭陵,駐蹕盛京。謁永陵。由山道前往烏拉行圍。望祭長白山。
七月 清廷以鄭氏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准備攻台。
九月 詔每日御門聽政,春夏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十月 詔重修《太祖實錄》,纂修《三朝聖訓》、《平定三逆方略》。
十二月 遣郎談、彭春偵察雅克薩情形,還奏後康熙帝決定暫不進攻,派寧古塔將軍與之對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癸亥)
二月 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 設漢軍火器營。
六月 至古北口外行圍,木蘭圍獵自此始。
八月 命經筵大典,大學士以下侍班。
九月 限額魯特入貢人數。
十月 設黑龍江將軍,駐黑龍江城(今愛輝南)。
十一月 以收復台灣,告祭孝陵。
十二月 《易經日講》成,康熙帝制序文頒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 正月 命整肅朝會禮儀。首次纂修《大清會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 以薩克素兵臨雅克薩。
四月 諭講官,講章以精切明晰為尚,毋取繁衍。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啟鑾。
十月 開放海禁。南巡途徑黃河,視察北岸諸險。
十一月 南巡至江寧,謁明孝陵。回鑾時次曲阜,詣孔廟,瞻先聖像,講《日經》,詣孔林酹酒,書「萬世師表」,留曲柄黃蓋。是年,用施琅議,於台灣設府、縣等,隸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乙丑)
正月 諭內務府總管大臣:將皇城外三宮女子養病之吉征房移至皇城內幽靜處。諭享太廟時贊禮郎讀祝文對御名可不避。試翰詹官於保和殿,康熙帝親定甲乙,其不稱職者改官。
二月 諭滿洲家奴及太監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凈身者,不宜內用。
三月 康熙帝撰孔子廟碑文成,親書立碑。
四月 設景山官學,以訓練內務府三旗閑散子弟。
五月 修《政治典制》。於文華殿東建傳心殿,舉行經筵前遣官於此祭先師孔子。彭春等攻雅克薩城(今俄羅斯阿爾巴津諾),俄軍勢窮約降,退居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丙寅)
正月 俄重據雅克薩。
二月 重修《太祖實錄》完成。文華殿修建完成。康熙帝告祭孔子於傳心殿。皇十三子胤祥生,母為長佳氏。
三月 命修《一統志》。
七月 吏部奏定侍讀、庶子以下各官學問不及者,以同知、運判外轉。清軍圍攻雅克薩。
九月 俄沙皇彼得一世來書請和,下令撤圍。
十二月 諭:「糾儀御史糾察必以嚴,設朕躬不敬,亦當舉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丁卯)
二月 命八旗都統、副都統更番入值紫禁城。
三月 康熙帝御太和門視朝,諭大學士等詳議政務闕失,有所見聞,應入陳無隱。
四月 諭纂修《明史》諸臣,修史應參照實錄,《明史》修成後,應將實錄並存於世,以便後世有所考證。
五月 召陳廷敬、湯斌各試以文章。諭曰:「朕與熊賜履講經論史,有疑必問。繼而張英、陳廷敬以次進講,大有裨益。」制周公、孔子、孟子廟碑文,御書勒石。
十一月 太皇太後病,康熙帝詣慈寧宮侍疾。
十二月 以太皇太後病,康熙帝親制祝文,步行祈禱於天壇。太皇太後逝。康熙帝割辮服衰,居慈寧宮廬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戊辰)
二月 定宗室襲封年例。御史郭琇參奏明珠、余國柱等結黨,明珠、余國柱免職,明珠之黨遭罷免。
四月 康熙帝躬送太皇太後靈柩奉安暫安奉殿。其後起陵,稱昭陵。
九月 喀爾喀部為准噶爾部噶爾丹攻破,遷徙近邊。
十月 上大行太皇太後尊謚為孝庄文皇後,升祔太廟,頒詔中外。
十二月 建福陵、昭陵聖德神功碑,御制碑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己巳)
正月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臨閱河工。
二月 康熙帝抵達浙江紹興,祭大禹陵,親制祭文,書名,行九叩禮,制頌刊石,書額曰「地平天成」。
三月 康熙帝至南京謁明孝陵。命八旗科舉先試騎射。
四月 康熙帝制《孔子贊序》及顏、魯、思、孟四贊,頒於學宮。
五月 頒行《孝經衍義》
七月 初九日冊立貴妃佟氏為皇後。次日皇後崩,謚孝懿。派索額圖與俄國使臣會談於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東段邊界。
十月 葬孝懿皇後於遵化東陵。
十一月 孝懿皇後祔奉先殿。
十二月 上朝皇太後於慈寧新宮。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庚午)
二月 謁遵化孝陵。
三月 詔修三朝國史。
四月 《大清會典》修成。改文書館為御書處,以拓刻、臨摹皇帝詩文法帖手跡等。
七月 噶爾丹入犯烏珠穆沁發動叛亂,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子胤禔為副將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為安遠大將軍,出喜峰口征討。康熙帝親征,駐博洛和屯,因疾回鑾。
八月 清軍與噶爾丹激戰烏蘭布通,獲勝。噶爾丹遣喇嘛濟隆來請和,福全未即進師。康熙帝切責之。
十一月 裕親王福全等至京聽勘。
十二月 康熙帝謁陵,行孝庄文皇後三年致祭禮。
康熙三十年(1691年 辛未)
三月 翻譯《通鑒綱目》成,康熙帝制序文。
四月 以喀爾喀內附,康熙帝躬蒞邊外撫綏。舉行多倫會盟。
五月 傳諭喀爾喀,與內蒙古四十九旗一體編設各處扎薩克,管轄稽查,各自遵守。
十一月 詔禁止黨同伐異之惡習。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壬申)
九月 大閱於玉泉山,改玉泉山澄心園為靜明園。
十月 停直省進鮮茶及賚送表箋。
十二月 召科爾沁親王沙津入京,面授機宜,使誘噶爾丹。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癸酉)
二月 因太監月錢領到隨即花掉,以至衣衫襤褸,諭令照八旗之例,借給官銀。策旺阿拉布坦遣使入貢,報告使臣馬迪被害及噶爾丹密事。
九月 修盛京城。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甲戌)
二月 大學士請間三四日一御門聽政。康熙帝曰:「昨諭六十以上大臣間日奏事,乃優禮老臣耳。若朕躬豈敢暇逸,其每日聽政如常。」因康熙帝優禮老臣,諭六十以上大臣隔日奏事,故而大學士請問皇帝可否三、四日舉行一次御門聽政,康熙帝不允。
三月 禮部尚書沙穆哈以議皇太子祀奉先殿儀注不敬免。
五月 命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日輪四員入值南書房。詔修《淵鑒類函》。巡畿甸,閱視河堤。
閏五月 康熙帝試翰林出身官於豐澤園。
七月 康熙帝求文學之臣。大學士舉薦徐元學、王鴻緒、高士奇及韓菼、唐孫華以對。康熙帝以曰:「韓菼非謫降之人,當以原官召補。徐元學、王鴻緒、高士奇可起用修書。並召徐秉義來。」
十一月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逝。設虎槍營,分隸上三旗。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乙亥)
二月 太和殿修繕完成。
五月 上巡畿甸,閱新堤及海口運道,建海神廟。
六月 冊封皇太子允礽妃石氏。
十一月 大閱於南苑,定大閱鳴角擊鼓聲金之制。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丙子)
正月 下詔親征噶爾丹。於西苑蕉園設內監官學,以敕授太監讀書。
二月 康熙帝親統六師啟行,征噶爾丹。命皇太子留守,凡部院章奏聽皇太子處理。妃赫舍里氏逝,追贈平妃。
五月 偵知噶爾丹所在,康熙帝率前鋒先發,諸軍張兩翼而進。前哨中書阿必達探報噶爾丹聞知皇上親率大軍而來,驚懼逃遁。康熙帝率輕騎追擊。上書皇太後,備陳軍況,並約期回京。康熙帝追至拖納阿林而還,命內大臣馬思喀追之。康熙帝班師。撫遠大將軍費揚古大敗噶爾丹於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斬首三千,陣斬其妻阿奴。噶爾丹以數騎逃遁。
七月 以平定朔漠勒石於太學。
十月 大將軍費揚古獻俘至。
十一月 噶爾丹遣使乞降,其使格壘沽英至,蓋微探康熙帝的旨意。康熙帝告之說:「俟爾七十日,過此即進兵。」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
正月 上諭:「朕觀《明史》,一代並無女後預政,以臣凌君之事。我朝事例,因之者多。朕不似前人輒譏亡國也。現修《明史》,其以此諭增入敕書。」
二月 康熙帝再次親征噶爾丹於寧夏,命皇太子留守京師。遣官祭黃河之神。
三月 康熙帝駐蹕寧夏,察恤昭莫多、翁金陣亡兵士。祭賀蘭山。上閱兵。命侍衛以御用食物均賜戰士。
四月 康熙帝回鑾。費揚古疏報閏三月十三日噶爾丹仰葯死。康熙帝率百官行拜天禮。敕諸路班師。
七月 以朔漠平定,遣官告祭郊廟、陵寢、先師。
十月 始令宗室及滿洲諸生應鄉試、會試。
十一月 和碩恪靖公主下嫁喀爾喀郡王敦布多爾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戊寅)
正月 康熙帝巡幸五台山。命皇長子允禔、大學士伊桑阿祭金太祖、世宗陵。
三月 封皇長子允禔為直郡王、皇三子允祉為誠郡王,皇四子允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佑、皇八子允禩俱為貝勒。
五月 裁上林苑。
七月 命吏部月選同、通、州、縣官引見。霸州新河成,賜名永定河,建河神廟。奉皇太後東巡,取道塞外。
八月 巡幸塞外,奉皇太後臨幸喀拉沁端敬公主府邸,賜金幣及其額駙噶爾臧。皇太後望祭父母於發庫山。賜端敏公主及其額駙達爾漢親王班第金幣。
九月 康熙帝次克爾蘇,臨科爾沁親王孝庄文皇後之父滿珠習禮墓前酹酒行禮。
十月 康熙帝行圍於輝發。駐蹕興京,謁永陵,遣官賜奠武功郡王禮敦墓。謁福陵、昭陵,臨奠武勛王揚古利、直義公費英東、弘毅公額宜都墓。
十二月 諭宗人府:「閑散宗室,才力干濟,精於騎射,及貧無生計者,各察實以聞。」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己卯) 正月 發布南巡詔旨:一切供給,由京備辦,勿擾民間。
二月 第三次南巡啟鑾。
三月 康熙帝閱黃河堤。駐杭州,閱兵較射。
四月 車駕駐江寧,閱兵。
五月 車駕次仲家閘,書「聖門之哲」額,懸先賢子路祠。
閏七月 妃張佳氏逝,謚為敏妃。誠郡王胤祉為其所生,不及百日剃發,降為貝勒。
十月 視永定河工程,命直郡王胤禔率領八旗兵丁協助修永定河堤。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庚辰)
正月 閱視永定河工程。
二月 親自指示修永定河方略。命費揚古、伊桑阿考試宗室子弟騎射。
六月 建海神廟。停宗室科舉。
十月 皇太後六旬萬壽節,康熙帝制《萬壽無疆賦》,親書圍屏進獻。巡閱永定河。
十一月 命卓異官如行取例引見。
4. 我的總裁老媽的作品目錄
【001】主角女子的介紹
【002】脫衣服睡覺
【003】人妻老師蘿莉表妹
【004】誘騙欣欣
【005】耍流氓真敗類
【006】女老師的那道溝
【007】私人辦公室干私事
【008】女老師的女兒
【009】欺負我表妹?
【010】下手必須狠
【011】浴室里的尷尬
【012】有人找我處對象
【013】學生幫雛形
【014】哥是傳說
【015】莫名找上門
【016】斗1
【017】斗2
【018】穿校服砍人
【019】腹黑女警小姑
【020】補欲茶
【021】逆推後的溫柔
【022】長相很危險
【023】無賴戲清兒
【024】校醫室女醫生
【025】以身相許好么
【026】旗袍神秘女
【027】再也不做君子了
【028】小弟玩小妞
【029】霸道的混血小妞
【030】菲莉小姐
【031】你的絲襪破了
【032】良哥收買人心
【033】當眾那啥
【034】無良的舅甥
【035】悍馬車內。。
【036】計程車。葉姍姍。
【037】女曝母醜
【038】雙花綻放
【039】雙鳳朝皇
【040】絲襪美少女團?。
【041】投懷送抱的美事
【042】母愛無限,飯桌溫馨
【043】心思尷尬
【044】老媽的寬容
【045】變態的力量
【046】奉旨泡妞,校醫室驚艷
【047】很傻很天真的歐陽雪
【048】櫻唇邊的白色。。
【049】教室內的溫柔
【050】我的女人,我給你承諾
【051】母女浴室內1
【052】母女浴室內2
【053】浴室大戲1
【054】浴室大戲2
【055】女子月月有
【056】良哥的抱負
【057】風情萬種晚禮服
【058】宴會。美女雲集1
【059】洗手間外的激情
【060】雍容貴婦四少他媽
【061】再看我就上你媽
【062】貴婦的自我安慰
【062、063】好一對狗男女
【064】梅花二弄,雛菊伊始1
【065】雛菊伊始,情意纏綿
【066】夜舞酒吧,嫵媚女老闆1
【067】夜舞酒吧,嫵媚嬌娘2
【068】曹媚娘,要命溫柔鄉1
【069】嫵媚嬌娘也害臊
【070】霸道金槍
【071】一槍在手,江山美人我有
【072】吳用,至今銘記
【073】為母,殺意凌然
【074】老媽煩心,欲吻
【075】良兒,我們不能這樣
【076】良兒,我們不能這樣2
【077】良兒,我們不能這樣3
【078】皖山二喬,小巧悅兒
【079】母慈子孝
【080】老媽練瑜伽,尷尬
【081】與母,車內俏皮話
【082】覬覦我母者,死1
【083】覬覦我媽者,死2
【084】覬覦我老媽,死3
【085】讓老媽臉紅
【086】絲襪美腿韓國妞
【087】弄疼她了么?
【088】美女浴室,歡愉
【089】浴室內,浴室外
【090】暴力征伐,當成老媽
【091】角色扮演?老媽
【092】角色扮演?老媽(2)
【093】老媽卧室,猛烈
【094】女子間的秘密
【095】是我小姨吧?
【096】三男威逼曹媚娘
【097】寂寞如雪
【098】神威大漲
【099】暴虐
【100】雙休療傷
【【第二卷】】
【101】曖昧香修(2)
【102】曖昧香修(3)
【103】女神計劃,陰謀
【104】真龍覺醒
【105】神龍傳承,情濃相依
【106】暗潮湧動,冷艷沁兒(1)
【107】趙沁兒vs李冉熙(1)
【108】趙沁兒vs李冉熙(2)
【109】吳良vs吳蕾蕾(1)
【110】吳良vs吳蕾蕾(2)
【111】吳良vs吳蕾蕾(3)
【112】唐潔(1)
【113】唐潔2
【114】酒後,溫柔1
【115】羞死人了
【116】酒後。歡愉
【117】小辣椒唐月茹
【118】mu女雙花
【119】赴美前的交待(1)
【120】貴婦。洗手間內。
【121】小姑慫恿使壞
【122】神奇冰玫瑰
【123】硬來……
【124】母狗
【125】邪惡與極樂
【126】告別眾美
【127】 國際移民
【128】 尷尬
【129】盛產美女的家族
【130】兩只「妖精」
【131】勾引西方教廷聖女
【132】泄憤的方法
【133】 精華
【134】索菲亞聖女1
【135】讓人心疼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