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短篇小說大學生解析
1. 契訶夫短篇小說人物形象分析是什麼
契訶夫短篇小說人物形象分析是專橫跋扈看風使舵的走狗形象
1、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在這篇著名的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
2、小說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蟲,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里是只取其「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3、小說的內容富有喜劇性。一隻小狗咬了金銀匠的手指,巡官走來斷案。在斷案過程中,他根據狗是或不是將軍家的這一基點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孔作者通過這樣一個猾稽的故事,把諷刺的利刃對准沙皇專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政權爪牙們的無恥和丑惡。
4、在短篇小說《變色龍》中,契訶夫通過一個富於戲劇性的街頭場面,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寡廉鮮恥、欺下媚上的「變色龍」的典型形象。
5、對沙皇政權的爪牙們的專橫霸道、欺壓人民、阿諛權貴、看風使舵的丑惡行徑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揭露,同時也對小市民們的逆來順受、安分守己、「順應」現實的庸俗生活態度加以批判。
2. 契科夫短片小說選的套中人賞析
《套中人》賞析
契訶夫的小說之所以深刻,就在於他用誇張和諷刺的手法冷靜地將社會中的醜陋一點點展現在人們面前,讓我們有一種對現實社會的反思。《套中人》無疑也做到了這一點。
我認為別里科夫這個人物是個扁平人物,因為我覺得他的性格特點比較單一,他整個的內心世界也沒有很大的變化。這並不能說這個人物塑造得不夠豐滿,相反我覺得這個人物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以他的單一刻板是一種當時的一種典型性格。
這篇小說的時代背景是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強了專制恐怖統治。當時擔任宗教院檢察總長的波貝多諾斯采夫給沙皇的奏章中說:「在當前這個艱苦的時代,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平息那種頭腦不清、瀕於瘋狂的社會輿論;必須禁止那種人人饒舌的不可名狀的街頭巷議,以期盡量減少流言蜚語??」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別里科夫就是這樣一個維護沙皇舊制度的人。而他之所以成為這樣一個迂腐落後的人,還是由於它的性格造成的。
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隨身帶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又一個「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臉也「藏在豎起的衣領里」這些描寫都可以表現別里科夫是一個封閉的人,或者說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逃避。所以他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里,彷彿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由於這種封閉也造成了他的另一個性格特點,那就是駐足不前,無法積極的向前看,總是沉溺在對過去的空想中。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他總認為過去什麼都好,其實意味著對現實的恐懼、抗拒。」他對現實以及未來都沒有希望,所以他才會選擇躲進套子里避免受到傷害,一味的守舊。不斷的逃避也使他越來越膽小。這表現在「他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深怕會出什麼事」,「深怕小賊溜進來」,可笑之外又讓人覺得可憐。這樣的一個人,與其說它是舊制度的維護中,不如說它也是在舊制度下的一個受害者。他被這種中的規定製度所壓迫著,所以他鑽進了套子里,甚至將自己的思想裝進了套子里。因為膽小多疑懦弱,他在被壓迫後的反應不是站起來反抗,相反,別里科夫只是一味的妥協,所以它成為維護這種舊制度的一份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其中規定著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準的東西,他也覺得「包藏著使人懷疑的成分」,總擔憂「鬧出什麼亂子」。況且這樣的想法還轄制了整個學校整個小城十多年,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總而言之,人們對這個套中人妥協,甚至有的人也因為這樣而進到套子中去了。在這個問題上,作者進一步批判了這種舊制度舊思想的維護者,更實質的目的是批判了這種社會風氣,一種被如此骯臟的政治空氣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的社會現象。文中還有一處很引人深思的細節,那就是別里科夫的結婚。可以說,他的結婚時他的一次嘗試,使他第一次嘗試從套子裡面出來,可是他還是失敗了。這失敗的原因還在於他自己思想的腐朽以及人格上的缺失。華連卡「興高采烈」地騎自行車,別里科夫認為這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他還去找她的哥哥談話,但這期間又暴露了他卑鄙的一面——告密,或者說是他在逃避中慢慢走向了墮落。作者寫這一筆也是由寓意的,因為當時的俄國,亞歷山大三世實行恐怖統治,在俄羅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誣陷之風盛行,在社會上確實有許許多多的別里科夫式的人物。而當別里科夫被別人戳穿看清,暴露在他的「套子」之外後,他的生命也道里盡頭。這個可憐的人已經無法從套子種出來了,他簡直成為了他套子的寄生蟲。課文是節選,沒有把我認為最有諷刺意味的一段加上,那就是最後作者寫道:「他躺在棺材裡,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瞧!這個「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著指出:原來他「彷彿是暗自慶幸自己終於裝進了一個套子里,從此再也不必出來了,是啊!他的理想實現了」。只有棺材,才是應當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歸宿。
別里科夫的形象不僅可笑,而且是一種極可怕的力量,他千方百計地扼殺一切新生事物和自由思想,代表了社會上一股強大的保守勢力,體現著沙皇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 全城的人,包括那些思想正派的人,居然也忍氣吞聲,聽從別里科夫的擺布,像蝸牛一樣縮進自己的殼里,過著渾渾噩噩、苟且偷安的生活,不敢起來與頑固保守勢力進行斗爭。這種窒悶、停滯、死氣沉沉的套子式的生活,正是當時俄國社會生活的特徵,所以這導致一個別里科夫死了,還會出現另一些別里科夫。
然而這又是不可避免的。在改革的道路中就會有改革派和保守派。因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總會有變革,那麼就會有反對變革的人出現。我覺得做這些製片小說的目的還不僅僅在於揭示有這樣一種人,而是呼籲要大家樹立一種新的思想,只有拆除了孕育別里科夫這類人的土壤,從思想上改變,改革才會進行下去。
3. 契訶夫短篇小說的作品賞析
(一)樸素、自然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在平淡無奇的故事中透視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瑣事的描繪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會問題,使得其作品樸素得跟現實生活一樣真實而自然。如《苦惱》中寫一位馬夫姚納,在兒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幾次想跟別人訴說一下內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懷心事的乘客的冷遇,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馬傾訴自己的不幸與悲哀。作者藉助這一平淡無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會中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無告的悲慘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訶夫從不輕易在小說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傾向和主觀議論,而把這種主觀傾向寓含於客觀冷靜的藝術描寫之中,讓生活本身來說話,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如《瞌睡》寫13歲的小女孩瓦爾卡白天不停地為主人幹活,晚上還得整夜地給主人的小孩搖搖籃。她困極了,可小孩總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無法入睡。最後她捏死了搖籃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著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繪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瓦爾卡的命運究竟將會如何?對此作者留給了讀者自己去思考。
(三)簡潔、凝練
契訶夫主張「簡潔是才能的姊妹」、「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其小說大多是速寫式的,既沒有冗長的景物描寫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離奇的情節和急劇變化的緊張場面;而是情節簡單、發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語言精練明快,善於運用白描式的個性化語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變色龍》中僅僅寫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斷案一個場面,四個人物,故事情節發展極其簡單,作者僅僅抓住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審案過程中的五次「變色」加以描繪、便收到極其強烈的諷刺效果。
4. 契科夫《苦惱》作品賞析
藝術特色:
1、作品層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姚納遇到的四類人及對他們的稱呼是軍人(老爺)、三位年輕人(老爺)、僕人(老哥)、年輕車夫(老弟),這四類人的先後順序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從高到低的順序,姚納在最後一次碰壁後,他在想像中向「娘兒們」傾訴,從排列順序看,排在牲口(小馬)的前面,可見當時俄羅斯婦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當姚納向軍人和三位尋歡作樂的年輕人傾訴時,這兩類人雖不耐煩,卻還敷衍一句:「他是害什麼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當他去向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前者讓他走開,後者一言不發倒頭便睡。
如果說,被姚納稱之為老爺的軍人和三位年輕人,決不會花時間去聽一個窮車夫的訴苦,這里存在社會地位的隔膜;而當姚納去向和他同階層的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他們竟連敷衍的話也懶得說,這的確發人深省。
2、語言風格
小說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卻內容豐富,這與作者精煉、簡約的語言風格是分不開的。
首先作者用詞簡單、精確、凝練,在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等方面選用的詞語朴實無華、又簡潔精煉、寓意卻又十分豐富;
其次作者在選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對話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結構簡單、短小精悍,顯示出了語言簡潔的特點,再次作者在描寫時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格,收到了簡單、精煉、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
另外《苦惱》中還大量運用了省略號,這些省略號的運用也使語言含蓄、凝練,產生空靈之美。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極其精煉,毫無冗長和羅嗦之感。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下和場合里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話顯示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著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交、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內心愁苦的心情。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3、描寫手法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全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
《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4)契訶夫短篇小說大學生解析擴展閱讀:
《苦惱》創作背景: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5. 契柯夫短片小說心得體會1000字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讀書筆記及心得感悟1500字:
近來讀了一整本契訶夫的短篇小說集足有600頁。其中篇幅越短成文時期越早的,閱讀起來對條理、意境的理解就越清晰。書籍在前言里說,契訶夫年輕時迫於生計,給一些小型刊物寫了很多幽默感強的短篇小說。雖然是在迫於經濟壓力時的作品,其中的主旨含義卻並不隨便,而且很深刻。每篇小說都彷彿一幅黑色幽默畫。如《不平的鏡子》、《變色龍》、《一個文官的死》、《廚娘出嫁》都用了簡單的線條巧妙地勾勒出來。猜想在契訶夫年輕時,一定心存許多少年人才特有的清高、大膽和不懈,他將這些觀點和態度,充分表現在作品裡,創造了這段時期特有的文學光彩。
青春少識,堅信道德真理,與現實世界發生猛烈碰撞時,所引發的心理抗爭的潮湧,多麼激盪和純粹呀!青春的抗爭是激烈和單一的,或是對應一個點,或是極為表象的部分。它的缺點亦是高尚處,若是人類在終生與世俗的抗爭里,始終以此為鼓舞,又會是怎樣的結局和場景呢?契訶夫的幽默,有年輕人面對渾濁世俗時的戲謔和無奈,思想武裝下的頭腦,經歷了痛苦,餘下的只有冷笑。《不平的鏡子》帶給我的幽默感里,便充滿著驚醒和自問後的懊惱。
寫在不同時期的作品,都有它不可磨滅的光彩。易逝的青春,裹脅了青年人的意氣風發而消散無形,前一分鍾頭腦里有過的深刻印象,在下一分鍾便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文字記錄了最內在的心靈瞬間,觀點意見,或是性情的悲喜愛憎,它還是一面對比過往的鏡子。不只對作者本人,還對應了所有的有過心靈交匯的讀者。契訶夫前期的短篇作品,並沒有過多的表述個人的憂郁和煩惱。然而青年人特有的憂郁煩惱,一定貫穿在整段歲月之中。難道,他對於個人的情感是麻木的嗎?在微笑的批判里,他的煩惱和憂郁已經有了暢快地抒發,只是他總喜歡持著青年人的孤傲,不肯在思索里添注太多個人的情感。青年人的文字純潔又孤寂,似乎總在利用一切可能掙脫世俗的束縛。
在距離《不平的鏡子》16年後的1899年,他寫了很多中篇作品。坦白地講,我並沒有把所有作品表達的意思全部看懂。作品裡貫穿著很多成熟的疑問,讀後感www.simayi.net而不是確切的結論。尤其是對人生的思考,已經遍及他成熟的頭腦里。像路遙所說的,好的文學作品從來都是提出一個未解的疑問,去誘發讀者思索。1899年的契訶夫就是在對人生的思索里寫小說。而之所以說其是成熟的,正是由於他沒有講述答案,沒有在思索里獲得答案。關於生活意義的思索,從來也沒有準確答案。
在思索人生而不得其果時,很容易陷入困頓。如同而立之年面對挫折時,總是不自覺地思索人生,無從排解時即或變得頹唐起來。契訶夫一定也有這樣的困惑吧?所有作品裡發出的疑問,都是他在高聲詢問,同時也是自我排解。他沒有在作品裡執迷於人生意義的復雜求索中,也沒在困頓中拘泥起來。他用文學,用他的事業作為排遣的方式,收獲了文學的成功,給予世界一批寶貴的精神財富。時而想到我們的生活,也不該總是囿於心裡疑問的無法開釋,便總是空談空想,該用實際行動去探尋,去充盈內心世界。
從幼稚走向成熟,思維觀念的轉變與體征的變化總是相伴而來,在契訶夫的作品很明顯能感受的到。如上文所講的,人生的每一個時期,都有它獨特的光彩,生活如此,文字與精神亦如此。尤其,在連續閱讀了他不同時期的作品,強烈的差異對比,使時間曲線的成像更明顯,也更加能夠領略不同時期的不同風采。所以,每一段歲月,每一場經歷都非凡的,都是值得尊崇和珍惜的。可惜,他年僅44歲便英年早逝,要不然在他老態龍鍾時寫出的作品會是怎樣的風格呢?
契訶夫的後期作品,有俄羅斯文學中對內心世界過分書寫的共性,是我無法更多理解作品主旨的原因之一。
6. 契訶夫短篇小說賞析 要求是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的 200字一篇 只要到了就好
契柯夫說--「簡潔是天才的姊妹」
(引自豆瓣 豐凝眉)
以前讀契柯夫的《套中人》,感覺這個作家刻畫人很深刻甚至有點尖銳,文章中沒有什麼感情流露,認為他的其他小說很枯燥。現在重新讀契的作品,也許是心境比較平和,積累了社會閱歷,所以能欣賞他的小說了。
他的早期作品中,敘事描寫人物都充滿了幽默感,情景比較誇張。
後來的作品--《跳來跳去的女人》《帶閣樓的房子》《憂傷》《未婚妻》則追求單純的簡潔的風格。
這些思想和風格反應了作者的人生的不同體驗。剛開始的幽默風格是作家帶著自由思想獨自的探索。後來成為著名的作家後,他並沒有陶醉在名譽的光環中,而是離開城市為了保持自己的孤獨,但是此時的心情轉化為了的對人生的感悟。我喜歡他後期的作品。
總體看他的小說特點,盡量淡化小說的情景,注意細節和景色的描寫,加上適當的評論,為讀者創造想像的空間。
他說「簡潔是天才的姊妹」。我覺得他的文章風格和內容就是他這句話的最好的註解。簡潔並不是簡單,他需要作者將復雜、凌亂的情節通過自己的視角,通過清晰可見的描述,表述色彩斑斕的感情,使讀者感受到優雅的情感訴說。
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多是個憂傷而善良的人,不滿意於現在的生活,為幸福和理想而努力奮斗。小說中描寫情感和苦惱,沒有激烈的暴風雨式展示,對人物命運的分析也沒有宏篇大論,有時你還想看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告白,而小說卻已經結束了。對人物感情的描寫很節制。當描寫到感情時,總是淡淡的表達一個人最表層的傾訴,其他的內容是作者的抒情描述和靜止的風景襯托,所以讀他的作品,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很大。能體會人生中的豐富的、美好的東西,同時又有一種「秋天的憂傷」的審美體驗。這和作家的人生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他的風格和俄國其他的作家托爾斯泰、屠格涅夫不同,他的文學和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有相同的美感。
他離開我們已經有100多年了,但是他作品中人物似乎就在我們周圍生活。讓我們多接近這個偉大而真實善良的作家,那是一個令人靈魂得到安慰的人。
7. 契科夫《苦惱》作品賞析
——《苦惱》賞析
《苦惱》寫於1886年,是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爾斯泰列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當時,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代.由於七十年代興起的「民粹派」採取暗殺手段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卻未能推翻專制制度,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變本加厲地鎮壓革命人民.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絕望情緒.窒息的政治空氣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庸俗習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更是貧苦不堪.契訶夫目睹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群眾思想的麻木,以深廣的憂憤投入創作.他除了用諷刺的批判的筆觸寫下了大量揭露社會丑惡的作品外,還寫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訴造成小人物不幸命運的社會黑暗.
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個街頭即景畫面,寫車夫姚納和他的小母馬.姚納被失去兒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們可憐地佇立在風雪之中,與周圍喧嘩、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部分從「姚納和他的小馬」到「就會嗚嗚地哭起來」.這部分是小說的主幹,主要寫姚納向人傾吐內心苦惱時的種種遭遇,它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層,他拉軍人到維堡區去,寫軍人對他的冷漠;第二層,他拉三個尋歡作樂的青年上巡警去,寫青年人根本不聽他的苦訴;第三層,他遇到看門人,想跟他攀談,可看門人指責了他;第四層,他和住處的小夥子訴說,小夥子卻蒙頭睡著了,寫他遇到那麼多人,竟沒有一個人同情他.第三部分從「出去看看馬吧」到全文結束,描寫姚納只能向馬傾訴苦惱,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寬慰的動物.全篇作品以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為情節線索,依次寫出了姚納與馬各懷苦惱與心事,姚納向人訴說苦惱的連續失敗,向馬傾吐內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節內容都緊緊圍繞著姚納深懷苦惱傾訴苦惱的動機和行為展開.首尾互相呼應並形成對照,首尾人與馬的關系又與中間部分人與人的關系構成對比,因此全文結構緊密、中心突出,又如行雲流水,渾然一體.
這篇描寫小人物悲劇命運的憂憤深廣之作,讀來令人震顫而又耐人尋味.它的思想內含,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
第一,作品表現了黑暗現實中的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車夫姚納身處社會的下層,軍人可以向他發脾氣,青年們隨意取笑漫罵他,揚言「給他一個脖兒拐」邊看門人和他的同行都對他的痛苦無動於衷、缺乏同情心.他的生計也很艱難.午飯前出來到「黃昏的暗影籠罩金城」,他還沒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點鍾,竟然「連買燕麥的錢還沒掙到」.他的遭遇又極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託希望的兒子又新近病逝.作者真實地刻畫了一個地位低下、苦苦掙扎、命運悲慘的小人物形象.他的不幸,正是當社會壓迫的結果.然而,對姚納來說,最苦惱的還不是他的現實境遇,而是他的痛苦無處訴說,無人理解和同情,心靈的孤寂和折磨比現實生活的不幸更難以承受.作者寫出了他在浩大無邊的苦惱摧殘下的內心麻木;他一動不動地任憑風雪的襲擊,他無心拒絕不公道的車價,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但作為一個活人,他畢竟還有向人傾吐苦惱、與人交流情感的渴望.然而在偌大的社會中,他卻找不到一個關心同情、能分擔他的苦惱的人,他只能在馬身上實現他那小小的可憐的心願.一個小人物孤單寂寞,壓抑滯重的心態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覺悟,既是生活的賜予,也是他無法通過斗爭改變自己命運的心靈桎梏.作者哀其不幸之餘,也不無怒其不爭的意味.
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昏聵和人與人關系中的自私、冷漠.作者通過馬車夫姚納一心想傾訴他的苦惱而結果卻處處碰壁的情節,寫出了現實生活和社會心態的一個縮影.人們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際關系被市儈意識支配,難以溝通感情、互相理解,從而顯示出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冷酷無情.軍人與追求享樂的青年對小人物的不幸漠不關心,這里有社會地位的隔膜.然而,與窮車夫處於同一階層的看門人和青年車夫也無動於衷,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當時社會人與人關系中的冷漠無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會氛圍終於把姚納推向小母馬,他在對馬的傾訴中得到了人間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作品凸現了人不如馬的昏聵現實.作者以深沉的感傷和強烈的憤慨,對此加以無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寫了作者自己的無處言說的苦惱心境.當時,契訶夫正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惱.他的這種心境,反映在《沒意思的故事》的情節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納這個形象的塑造上.在敘述馬車夫不幸遭遇和內心苦惱的過程中,尤其在姚納只得對小母馬傾吐悲苦的描寫中,作者本人的那種苦悶、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於言表的.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更具有一種自我表白的意味.小說寫道:「那苦惱是浩大的、無邊無際的.要是姚納的胸裂開,苦惱滾滾地流出來的話,那苦惱彷彿會淹沒全世界似的,可是話雖如此,那苦惱偏偏沒人看見.那份苦惱竟包藏在這么渺小的軀殼里,哪怕在大白天舉著火把去找也找不到……」這既是客觀寫實,也是主觀移情.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運、抨擊社會黑暗的描繪中,又表現出自己的那種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無可奈何的態度,那種還在黑暗中摸索而苦無出路的心境.
在藝術上,這篇小說有三個特點值得品味:
一是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在作品中,將「人與人」的關系與「人與馬」的關系相對比.用人的冷漠、自私和不耐煩和小母馬「聽著,聞聞主人的手」形成強烈的反差,用人的悲苦和小母馬的凄苦相對雙,形成相互間的一種比襯,更顯示出人馬相同的悲苦命運.最後姚納與馬相依為命,更加比照出姚納牛馬般的社會地位和現實處境,具有強烈的震憾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
二是用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心態.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精當簡練,毫無見長羅嗦之感.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和場合下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三個青年的對顯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結、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愁苦的心情.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三是富有深刻內涵的細節描寫.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列賓曾就契訶夫小說贊嘆道:「簡直無法理解,從一篇如此簡單、平淡、甚至可以說是貧乏的小說中,怎麼弄到最後竟會浮現這樣不可抗拒的深刻龐大的具有人類意義的思想……我深受震驚,無限神往……您是一位多麼了不起的大力士」.(《契訶夫作品、書信全集》第8卷第92頁)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小見大,平淡中見深刻的出色的細節描寫.《苦惱》中沒有巨大的場面和引人入勝的曲折情節.它的整個故事都建立在馬車夫想找人傾訴兒子死了這一細節描寫上.但這件日常小事和小人物小小的可憐的心願卻折射出整個社會遭遇和悲劇命運.小說結尾姚納對馬傾訴衷腸的細節描寫,更是強烈地突出和深化了主題,給讀者以巨大的震驚和長久的回味.此外,以二十個戈比坐一趟車既寫出了三個青年的耍懶,又刻畫出姚納為苦惱壓倒而無心講價錢;關於「娘兒們」的評價,寫出了姚納輕視婦女的傳統思想弱點,以及當時小人物雖孤苦無援,但地位還在婦女之上的社會現實;這些都是內涵深刻而豐富的細節刻畫.
8.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解讀《水手的故事》
01.故事梗概,和契訶夫
船上的水手在抓鬮時,一個年輕水手,和他的父親,獲得了一次偷看輪船上「新婚夫婦客艙」的機會。
他們偷看時,卻發現新婚的牧師,將她妻子的初夜,賣給了一位老銀行家……
這篇故事,來自契訶夫。他是世界短篇小說三大巨匠之一。
據說,契訶夫之後,所有優秀的短篇小說家都叫契訶夫。可見他的短篇小說真的是很厲害。
02.故事的組裝
《水手的故事》,作者採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寫成。
這個故事也很簡單,就是父子倆偷看到了一件不道德的事。
作者,確定了故事的視角,還有事件,就放開手腳,大力組裝。
他的素材,只有一個看到的事件。
這點素材,就好比我們炒菜時,灶台上只有一把青菜,沒鹽、沒油、就連一根點燃的火柴都沒有。
這時,我們要怎麼辦呢?
我們來看契訶夫是怎麼做的。
故事的開篇,他描繪了一個海上的夜晚,壓抑沉悶。
環境,躁動不安。
預示著,註定要發生一些事的夜晚。
契訶夫,他找來一個要的環境,催促事件發生,這時就好像劃動一根火柴,點燃起灶坑的柴草,燃燒了起來。
故事主人公「我」看到水手,他們抓鬮、喝得醉醺醺、學公雞叫。於是,「我」得出一個結論,水手是最卑劣、最墮落梁衡臘的。
我們不禁疑惑,作者為這么做的理由,是什麼?
他不專心寫看到的事件,反而費一大堆筆墨,下足力氣來踩低水手橡滑的人性卑劣。
作者,他著重塑造一個人物,「我」的父親,一個酗酒放盪的人,他跟「我」一起去偷看婚房。
水手形象,拉到了最低點。
我們不了解,契訶夫這么做的原因。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契訶夫已在鍋燒得熱氣騰騰時,倒下了一勺油,青菜可以下鍋。
婚房的事件,開始上演。
牧師,他在婚房裡哀求和威脅新婚妻子。後來,他數著銀行家的錢出門了,銀行家關上了房門。
「我」的父親,這個放盪的人,看到這里,他腳都站不穩了,拉著我快快離開。
等「我」們出到外面,契訶夫開篇時帶來的天上烏雲,已經下成一場秋雨。
契訶夫煮好菜,是下鹽的時候。
直到現在,我們才理解,契訶夫為什麼踩低水手,是為了出現一個大反轉。
最卑劣、最墮落的,竟是最神聖的,代表上帝說話的牧師,還有道貌岸然上流社會的銀行家。
03.故事的學習
當我們在說故事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說事故,說主人公平靜的生活,突然發生一件意外的事故。
過著上班下班,結婚生子攔寬的普通人,可以說是沒故事的。
我們也不想有故事。
要是我們要寫故事,要怎麼辦?
一,借用別人的故事。
世上每天發生的事故,都很多,我們寫別人的事情。
二,虛構。
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科幻小說……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故事。
我們可以根據想像,根據故事就是事故的特點,虛構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例如,小鎮上,一對幸福的夫妻。一天晚上,男人出去之後,好幾天都沒有回家,他……
小鎮上,一對幸福的夫妻。一天,妻子突然發現丈夫不忠……
故事,只要我們能做到言之成理,它就來了。
學習寫作的,當我們讀到一篇故事時,就不能僅僅被故事吸引,而是要站到情節之外,看作者,如何一步步地,將它言之成理。
要留意起,故事的視角、素材、架構、人物塑造、開篇、結尾……
我學習宣言是:步步前進,日日不止,自有到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