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短篇小說
⑴ 莫泊桑作品中的〈小步舞〉主要表達了什麼
莫泊桑《小步舞》主要表達了對為增快日益工業化城市進度而放棄原有的人們於社會生活中的精神家園的無奈,藉由公園里的老人,追憶起往昔那種城市浪漫、舒服的格調,並通過他現在的生活,由愛情層面出發,烘托當時的社會氛圍。
《小步舞》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短篇小說。
(1)留白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本文開篇對盧森堡公園的環境進行描寫,公園里幽靜宜人,而我「不太喜歡喧鬧」,到公園散步「是我最喜愛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閑畫面自然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時又為下文故事情節的發展設置背景。
我和老人從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這個特定的環境展開,在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舊時代的芳華,「一股難以言表的感傷激動著我的靈魂」,這里不僅僅是一座苗圃,還是一個已逝時代的展現。
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貫穿全文的線索,同時也展現了老人的一生,從而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為苗圃被鏟平,留白式結尾「他們怎麼樣了」韻味無窮,容易引起讀者思考。
莫泊桑是19世紀後半葉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人稱「短篇小說巨匠」,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
莫泊桑出生於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普法戰爭爆發,他應征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到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
戰爭結束後,他到達巴黎,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法國文壇。之後離職從事專門的文學創作,並拜師居斯塔夫·福樓拜。
10年間,他完成了300多個短篇小說和6個長篇小說。其中許多作品流傳甚廣,尤其是短篇小說。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都給後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⑵ 《留白》:微生盡戀人間樂
《留白》|田曉菲
有的時候,會一連看一位作者的幾本書,大抵是因為這些作者寫的好,看完了一本,意猶未盡,就好比吃過一次美味佳餚之後,總想著什麼時候還能在吃到。看三浦紫苑的書如是,看莫言的書如是,看周作人的書也如是。這次看過田曉菲著作《秋水堂評金瓶梅》之後,就找了她的另外一本書《留白》,是寫在《評金瓶梅》後的,裡面幾篇文章可以看做是對後者的補充和延續。
翻開書,不由地心下贊嘆,作者筆力深厚,即便是一些尋常的觀點,她也能寫出不一樣的感受,見微而知著。在評論紅樓與金瓶梅之間的關系,她將它們兩者擺在一起,明確地說出年少之時喜歡紅樓,年長時更傾向於金瓶,因為此時的她看待人世,不止炎涼二字,還有慈悲。
能包容地看待世上的善和惡,干凈與骯臟,純潔同腌臢,已經不是富有同情的人,更近於垂眉的菩薩,悲憫地看待一切汲汲營營、聲色犬馬與紙醉金迷。
《留白》就《牡丹亭》里的《勸農》一節做了詳細的解說,從湯顯祖的做官事跡到陶淵明的田園情懷,無一不寫,無一不能付諸筆端。從前看《牡丹亭》,看的最多的就是《游園》與《驚夢》,寫的詞好,那唱腔與身段著實不能欣賞得來,可是後來再看,也能看出幾分趣味,兼之,讀白先勇的中短篇小說時常常能感受到崑曲文化縈繞其中,一句話,一段描寫,都是巧奪天工,猶記得有一篇小說寫原來是女角兒的一位太太最後捧起了一束花那種蒼涼凄冷的模樣兒。與之照應的《勸農》卻格外地充溢著生活氣息。
再說,前幾日,正好看完了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也是有緣,在《留白》里也看到了秋水堂對其的解析《鹿與鼎》,就如同和其他同學上了同一堂課,自己對課堂知識一知半解的時候借來了成績第一名的同學的筆記觀看,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小說里都是寶藏,不但是小說的人物、情節和描述值得去深思,就連這個故事背後的那個人以及他寫的其他作品和他帶來的影響,都發人深省。
書里對待東西方文化持有的態度一如既往的包容,認為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大可不必為了學習某種文化,去費力地調整和改變自己譬如寫詩,寫詩是為了生活,為了生命,為了自己,而不是想著沖上國際,得到某一個獎項。看著看著,不由地拍案稱快,作者寫得酣暢淋漓,讀者讀得也順暢無比,好似發頭風病的曹操在聽完陳琳的檄書一般神清氣爽,恨不能一口氣讀完,讀完之後亦能回味良久,彷彿還能繼續含英咀華似的。
書中曾寫王夫之評論謝朓:「其華可及,其凈不可及也。」竊以為,文章能寫得「凈」者,不過寥寥。秋水堂應屬其中之一。
⑶ 簡述泰戈爾短篇小說創作藝術特點
一.復雜矛盾的心理描寫
摩訶摩耶作為小說的女主人公,是一個具有高貴出身的美麗女性,她與同村的男青年羅耆波青梅竹馬,互生情愫,按理說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但當心上人羅耆波向她表白並提出私奔去結婚的想法時,她腦子里卻在迴旋著這樣的念頭:「多少世代以來摩訶摩耶的家族就以名門望族而自豪,我怎麼能夠同意嫁給像羅耆波這樣出身低微的人呢?戀愛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啊。」深受當時種族制度毒害的她並沒有答應羅耆波的求婚,甚至認為是自己過去輕率的行動使得他懷有這樣大膽的希望。
更讓人感到難以置信的是,當摩訶摩耶知道自己即將被絲毫沒有人情味的哥哥嫁給一個行將就木的男人時,竟然沒有一絲兒反抗的表示,甚至在新婚後第二天就成了寡婦時,也沒有因此而過於悲傷。在這里我們不難發現此時的摩訶摩耶已經不僅僅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了,她的心靈在長久壓迫扭曲的環境中被腐蝕折磨壞了,竟也成了封建禮教的保護者了。我無法相信,腐朽落後到了極點的封建教化竟然在這個年輕人身上留下了如此難以磨滅的影響,乃至於完全扼殺了她原本應該有的青春和生命力,這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教義是扼殺人性的、極其不道德的事實。
而摩訶摩耶在經歷殉葬,大難不死後,既想立馬見到心心念念的愛人羅耆波和他一起私奔開始美好的新生活,又擔心自己在大火中已經殘缺的容貌被對方看到而遭到嫌棄和拒絕。在經歷了內心掙扎後,她終於邁出了勇敢的那一步,她去赴羅耆波的約了。老天爺的眷顧,讓她有了再活一次的機會,這也是她第一次對不公平的命運進行反抗。
而羅耆波,作為小說的男主人公,內心的掙扎也是顯然易見的。小說中摩訶摩耶在從火葬場死裡逃生與他重逢後,他內心感到十分激動和欣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面紗隔開的這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卻再也不能像原來那樣自在地相處了,羅耆波明白自己已經失去了從前認識的那個摩訶摩耶,他暗自思量:「自然在人與人之間安置的柵欄已經夠多了。摩訶摩耶更像古代的英雄迦爾納,一出生就帶著避邪的護身符。她身子周圍本來就有一道無形的圍牆。現在她彷彿是再生了一次,來到我的身邊,周圍又加上了一重圍牆。她雖然總是在我身旁,可是又遙遠得使我永遠不能接近。我坐在她那不可侵犯的魔力圈外,以一種不滿足的如飢如渴的心情,企圖穿透這薄薄的而又深不可測的奧秘;恰如天上的星星一夜又一夜地消磨時光,想以永不閃動的低垂的目光看透黑夜的奧秘而終不可得。」
從這里的心理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羅耆波是十分孤獨的,他傾慕著美麗的摩訶摩耶,從前不可得,如今終於排除萬難可以在一起生活,卻不能得以親近。但盡管如此孤獨,羅耆波還是沒有選擇離開摩訶摩耶,他是真正地愛著摩訶摩耶,不願意讓她再次受傷。但與孤獨同時困擾著羅耆波的,還有那如飢似渴的不滿足,時間越久,在他心裡的疙瘩也越來越大,終於在一個靜寂的夜裡他揭開了心愛的摩訶摩耶的面紗……
小說以其細膩真實的心理描寫向我們展示了深受封建教義荼毒的人物內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吞噬人性的真相。同時這也更好地加強了小說所要烘托的悲劇氣氛和批判力量,讓讀者以身臨其境的角度感受主人公內心的情感波動。在一次次的閱讀中,我彷彿能聽見舊時代下女性在封建男權的壓迫下不得不躡足走動和低聲抽泣的聲音,對摩訶摩耶不幸的命運感到深切的同情。
二.偶然性與必然性重疊的情節安排
在小說《摩訶摩耶》中,女主人公摩訶摩耶在其哥哥的安排下被迫與一個瀕死的老婆羅門成婚(古代的印度社會宗教盛行,而當時主管祭祀儀式的祭司就被稱為「婆羅門」,按照小說中的交代,男主人公羅耆波的身份也是婆羅門,只不過是個身份微賤的「婆羅門」),結果摩訶摩耶在舉行婚禮的第二天就成了可憐的寡婦,還要按照當時印度的習俗給這個素不相識的丈夫殉葬。這看似巧合的背後,其實卻暗含著所有舊時代女性必然走向的人生結局。在那個封建婚姻制度和種姓制度盛行的時代,婦女們已經完全喪失了自主的權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聽從家族男性的安排,她們的身心被拴上了重重的鐵鏈,無處可逃。而等待她們的命運,除了順從就是滅亡。
但在進行殘忍的火葬時老天爺又突降大雨,使主持大典的人全逃到小屋裡去了,摩訶摩耶這才能解開繩索而倖免於難。這里又是一個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了,摩訶摩耶居然沒有被火燒死,而救她於危難之中的,卻是陰晴不定的老天爺。有人可能會說是泰戈爾點亮了主角光環的作用,若是女主人公就這么死了,後面的故事還怎麼發展下去呢?但讓我感到不解的是,為什麼作者沒有安排男主角(羅耆波)來救摩訶摩耶,而是找了一個最不受人類控制的角色(老天爺)來解救摩訶摩耶呢?我想是因為作者知道在當時封閉黑暗的社會背景下,沒有任何一人敢冒著大不韙來解救摩訶摩耶,即便是深愛著摩訶摩耶的羅耆波也不敢,小說中也提到他最多隻敢以自殺的方式或者幹些別的可怕的事情來救贖自己,或是期待自然的力量,而對於親身解救摩訶摩耶,卻隻字未提。
泰戈爾正是因為深刻地了解到封建社會的虛偽和黑暗,對當時女性凄慘的命運感到深切的同情和不忿,所以他才能用這樣飽蘸著深情的筆觸,去刻畫出摩訶摩耶這樣一個典型的封建女性形象。在寫作時又將情節發展的懸念性、傳奇性與當時的時代大背景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從而使這部作品產生了既撲朔迷離而又切實可信的藝術感染力。
三.留白手法的運用
當摩訶摩耶在經歷劫後餘生赴約來到羅耆波的家後,這兩個相愛的年輕人終於團聚在了一起。但是他們不能久留,必須得馬上遠離這個地方,逃到羅耆波的東家那裡去。於是「在那個狂風暴雨交加的日子裡,這兩人避開大路。在曠野里走著,因為恐怕路旁的大樹會倒下來壓著他們。狂風在後面趕打著他們,好像要把這一對青年趕離人間,推向毀滅。」在如此惡劣的天氣環境下,本應呈現這兩個年輕人互相陪伴、扶持的溫馨場景,但在這段文字里作者對於他們趕路的經過卻沒有敘述,只對周圍的環境作了簡單的描寫,更是用「毀滅」一詞作為結尾。而想毀滅這兩個年輕人的,正是先前解救了摩訶摩耶的老天爺。老天爺給了她重生的希望,卻想要再次剝奪她年輕的生命。在閱讀全文後再次揣摩,我們不難發現這里的「毀滅」其實也預示著摩訶摩耶最後悲劇的結局。
在小說的結尾,當摩訶摩耶在大火中毀容的臉龐時最終被羅耆波揭開時,她瞬間從睡夢中驚醒了,並立刻把面幕遮上,昂然起立,離開了床,再也沒有回來,哪兒也找不到她的蹤跡。作為一個高傲的女孩,她的自尊和隱私在面幕被揭開的那一刻也被打入了最深的低谷,她無法容忍自己殘破的面容被愛人以這樣的方式看到,於是她決絕的選擇了離開。沒有人知道摩訶摩耶去了哪裡,最終結局如何,留給我們的只有長久難以平平復的「沉默的怒火」和「長長的瘢痕」……
結婚——殉葬——重生——相聚——出走,摩訶摩耶悲慘的命運和她在面對不幸時的冷靜和泰然,都在一次次地揉搓著讀者的心,讓人不忍心再看下去,但又著實對小說的結局感到好奇。泰戈爾不是一個創造美好童話的作家,他沒有為這個故事編織一個完美的結局,而是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空間。只有當你真正讀懂了這篇文章,才能找到打開摩訶摩耶心門的鑰匙,這也正是泰戈爾的偉大所在,他不點明結局而結局卻早已註定,這更能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生活在舊時代下的女性身不由己的命運。
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我一面對女主人公摩訶摩耶悲慘的命運而感到同情,一面又對當時印度殘害人性的等級制度和寡婦殉葬這樣的陋習而深惡痛絕。泰戈爾不愧為世界文學巨匠,他不刻意安排什麼,卻總是能運用最平實的文字來達到直擊人心的效果。即使在短篇小說有限的篇幅當中,我們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信念,想來這也是他的作品流傳於世、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了。
⑷ 推薦一本有意思的短篇小說書
「30歲那天,我長出了一條尾巴」,這本書的作者Kelly Luce,碩士畢業於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米切納作家中心創意寫作專業,拿到這本書讀完之後,有幾篇短文讓我聯想到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大片的真相留白,巧妙的細節描述,還有縝密的情節鋪墊,確實好厲害,內心有宇宙的人。
十個短篇小說,每一個故事獨立成章,基本都是以在日本生活的環境和人物創作的。讀起來有餘味無窮的感覺,後勁十足。魔幻和現實交織,真真假假,風格獨特,有的細節讓人回想起來,不禁脊背發涼。
比如「藍色惡魔」,我看了好幾遍。「一個人的真相,對另一個人就是幻象。」種種細節表露,妻子琦似乎是來自古代的異人,「孤獨的貓喜歡老鼠的陪伴」。也許雅的潛意識是知道的,但是他不願意承認自己「像一隻被誘騙進籠子的動物」。
一個超現實的故事,在神話色彩的包裝下,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是人與人的親密和隔閡。
「三十歲那天,我長出了一條尾巴」。講的是尾巴,一個滑稽而怪誕的現象。實際上是一個自我意識覺醒,和自己和解的故事。
「現如今的女人就算過了三十依然嫁得出去」,媽媽在電話里的一句留言,介紹了女主角的單身現狀。這大概正是作者的厲害之處,她總有辦法把她想說的東西藏在文字里。
不結婚的女性,就好像長了尾巴的異類。那又怎麼樣呢,自己接受就好。
「許願者」里寫了奈央買了一個相機,後來出現一個臟兮兮的拿著相機的小男孩。這個小男孩是過早逝去的靈魂,因為記掛母親的模樣,想給母親拍一張照片。
形形色色的許願者,每個都帶著願望而來。一直在老城堡公園里工作的看護者奈央,已經和那裡的建築融為一體了,見證了多少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奈央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很滿足」,「他不需要錢」。人鋒皮生的價值很多時候並不是通過金錢來體現,做一個生命的照料者,給予就很幸福啊。
這篇短銀悔文,作者是將自己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融入其中的。人生最珍貴的就是養育和照料生命的過程吧。
「奈央最愛聽的來自那些鋁制的一元硬幣,輕薄的材質沉入水底的過程彷彿充滿魔力。這些聲音幾乎全都關鋒基正於孩子——渴望一個新生命,這類許願最能打動他的心,也最讓他滿足」。
反之,那些物質上的渴求則讓他心煩意亂。
這本短小精悍的書,推薦大家去讀。每個故事都是半真半假的摻合體,也許作者富有想像力的魔力故事,能帶給你和我不一樣的視角,這大概就是小說的精髓和魅力。
⑸ 短篇小說集《斜面》讀後
作者: 墨西哥 阿爾豐索.雷耶斯
首先讓人感動的是譯者,是北大的趙德明老師,他在75歲高齡這一年翻譯了這本書。他提到,作為一個翻譯者,大部分作者的觀點他都是拒絕的。但,他必須通過查閱各種資料,去理解作者的意圖。在學術的道路上,他的導師,就是他過去翻譯過的那些作家,他所讀過的書籍。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翻譯者,翻譯的質量就不必擔心了。
這是一個短篇小說集,甚至可以稱之為小小說,總共只有100多頁。我大約讀了其中的一半。
第1篇是晚餐。
故事梗概很簡單。我懷著對愛情的憧憬,被一對陌生的母女請去吃晚餐。
一開場,我在街道上奔跑。街道上的景物映襯著我的心情,我注意著四處可見的鍾樓上面的鍾表,擔心自己會遲到。不過,我正好在9:00按時到達了目的地,那處陌生的邀請人地址。
我在踏入這個住宅前就展開了想像,並把實際所看到的景象與我的想像,做了對比。其間出現了一個戰士的肖像,我覺得,女兒很像她的母親,也很像畫中的肖像。
他們邊吃飯邊談話,談話雖然有點奇怪,但他感覺是愉快的。顯然這與他憧憬的愛情不同,女兒已經是一位老處女,應該和我不般配。當然,小說中並沒有明示我的年紀。吃完飯後,他們一起到花園里散步,花園很暗,我感覺花園就像一座墳墓。母女倆向我描述著,花園里實際上應當並不存在的各種美麗的花。然後我睡著了,母女倆開始講故事,顯然是關於肖像中男人的故事。我間或的聽到一些段落。有人打開了住宅中的一扇窗戶,窗戶的亮光刺激到我,我醒了。母女倆架著我回到住宅里的肖像邊,讓我看那副肖像,我發現自己和肖像中的男人非常相像。我落荒而逃,奔回家裡,正好是9:00。
一次相當奇異的歷險。故事想說明什麼?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母女,還是肖像畫中的男人?他是活著還是死了--故事中只提到他的失明?誰在打開窗戶?這些都不得而知,留下了一大串讓人費解的謎團。
故事中,對周圍的環境,母女的表情,語言等等,都有相當多的描繪。故事從一開始滿懷期待,最終則落荒而逃,有情緒的強烈的變化。從進入那個宅地的一眼開始,我們就能夠感覺到,作者描繪中滲透著的強烈的死亡和陰冷的氣氛。從他的另一篇小說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非常善於用感覺和環境來描寫,營造氣氛,提示故事的走向。
那是1910年代。雖然身處墨西哥,但是依然能夠感覺到其中的歐式生活痕跡,近乎19世紀的歐洲。
我想,這篇小說反映的應該是母女倆的生活。他們是富有的遺產繼承者,每天無所事事,除了談論她們的丈夫或者父親。他們似乎是在完成父親的某種遺願--是呢,他們想讓我談談我在巴黎的見聞。因為父親路過了巴黎,卻沒有機會停留,進而永遠失去了親眼看到的機會。這也就是說,老人當然是已經死了。我被母女倆當作實現老人遺願的工具。但他們太急迫了,因而無法達成目標。
第3篇是《會面》。描述的是我如何促成自己的兩位朋友,會面認識的過程。這里可能帶有自傳性,因為從他提供給兩位朋友作為談資的哲學書來看,顯然,他是一位作家或者學者。
他帶著一位好朋友,從街道進入房間,陽光照得他睜不開眼,進屋後一下難以適應。而房間中的另一位朋友則用目光迎上來。他不斷從雙方的目光,微笑,表情中探尋他們對這一次會面的感受,以及對於他本人的意義。我們常常會認為男人是粗糙的,但那隻對那些所謂的陽剛男人來說如此。對文藝男來說,則完全相反。他如此豐富細致的感受性,足以讓絕大部分女人目瞪口呆。另一個普魯斯特。但風格似乎又很不一樣,我不知道是翻譯的原因,文化的原因,或者是他們本身語言的風格差異所在--當然文化會是造成風格差異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看起來作家非常喜歡用那種間斷的對話來展示他的意圖,在這一篇小說中也同樣如此。第3部分,是"難以覺察的對話"。我從對兩人表情等肢體語言的無窮無盡的揣摩,轉入到他們對話的探索。這種方法有點像一副大量留白的中國畫。讀者得不斷展開思索的頭腦,才能獲得閱讀的樂趣。
當"我"能夠加入到他們新起的一個話題中,准備屏息靜聽的時候,小說噶然而止。
我看到的第4篇是初次懺悔。這里有一點我習慣上的那些短篇小說的形式。兒童我被祖母帶到修道院,去聽懺悔。聽到了幾個老太太談論,一個曾經賢淑,在看到修道院舉辦的一次婚禮後懷孕的一個老修女的故事。我於是四處轉述了這個故事。奶奶要求我去做懺悔。我還沒來得及出口,牧師便發表他的長篇大論,說我肯定是那種普通的小男孩,他給我提供了無窮種惡作劇的可能性,一種比一種嚴重。我最終告訴他,我沒有做任何的惡作劇,只是把一個過去修女的故事,告訴了別人。但後來我真的變成了牧師口中那個惡作劇的小男孩。這可能是他自身的經歷,帶著很濃的批判意味。
第5篇是阿齊納斯與艾萊娜的對話。這正如他文中所提到的一句話,"一種編織了種種疑問和驚叫的談話",描述的是,一男一女兩個演員在古羅馬廢墟布景前的對話排練,而對兩人心情與處境的說明,則可能是演員本身的,也可能是演員所扮演的角色,需要邊讀,邊思考。我讀的5,6篇小說,其中就有兩篇,屬於這種我們可能會把它歸入先鋒派小說的類型中。我感覺讀起來不太有趣。這表明我不是一個真正喜歡挑戰的閱讀者。
我在閱讀過程中做了少量筆記,否則我估計,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作者的文字並不華麗,但意象和感情非常充沛。哎,我不知要何時才能訓練得到其中的一二。
晚上10:00左右,上完課下車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放慢腳步,努力體會自己的感覺,如同小說的敘述者一樣。可是除了一種熟悉感,我的頭腦中擠不出更多的感受。
且慢!擱筆之後,我馬上又想起一些我應該補充的地方。我的想像和記憶在某種程度上,被這個寫作的過程所激活,雖然這幾乎只是一篇復述。我寫完文章經常如此。
我終於突然變成了一個有一點專業知識的寫作者。我終於意識到,那些創意寫作書讓我們寫下過去的記憶,並非是認為我們那些708碎的碎片,本身具有多大的價值,而是因為其中包含的關於生命的感受。作家的價值之一,也許在於他是一個人類感受的收集器。
所以追憶似水年華中的第1部分,用50頁的篇幅,記錄了一個小男孩躺在床上入睡前的感受。這個8歲的小男孩真的可能在那一時刻想到那麼多,那麼美嗎?不,不可能。中年的普魯斯特在吃完一塊雷德利娜餅干之後,真的,一氣就起了50頁的文學思維嗎?不可能!本書作者阿爾豐索,真的在大街上趕時間奔跑的時候,浮想聯翩嗎?恐怕也不是,也許他注意鍾表上的時間是真的,豐富的想像則更可能是某一天,他閑散的漫步在一處街道的時候,所想到的。當然,小說中的我,8成也並非作者。甚至這個事件是否曾經發生,也頗存疑問。在本文這一個合適的場景中,他有限度的利用了那麼一次漫步。
作家不是怪物,也不是超人,他們和我們一樣,是一些生活普通的人。他們只是善於記錄,他們的偷聽,偷窺,以及他們自己的思維碎片。長期的訓練讓他們具備了,把那些零零碎碎的小花瓣,或平淡,或美艷,重新淬煉,編織成一個無與倫比的美麗大花籃的能力。我們每個人都具備成為作家的素質和能力,但我們或者缺乏激情,或者缺乏那一份長期的堅持。
這表明我還不是一個具有專業自發性的寫作者。我的自發性依然屬於一個普通的中年婦女,她甚至可能比我生活中表現得更為弩鈍。
為什麼我感覺自己的寫作是由內而外的平庸?因為我幾乎從來沒有動用可令我成為作家的那些專業訓練。我一直只動用了我作為普通人的直覺在寫作。所以我甚至找不到修改的需求。我能想到的修改,只是個別的字詞句,以及某些段落的順序,刪減等。我的寫作實踐,和我自己學到的專業寫作知識是完全脫節的,這便是問題所在。
如何結合?寫,不斷的寫。勤密的讀寫。我認為你不是個傻瓜,所以只要你堅持,你一定能成為作家,但我不敢保證你時間--好吧,只要你堅持下去,並活到壽終正寢。如果你半途死去,你也是倒在探尋真理的路上--你和所有追尋真理的人命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