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被評為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原因
Ⅰ 閱讀教材卡夫卡《橋》,橋的特徵和意義是什麼從本文學習中,如何認識自我
橋最大的特徵就是非常的穩定,有非常多的人都會經過這個橋,而且經過非常久的歲月,這個橋仍然像最開始那樣,這篇文章當中就讓我們從穩定堅持這方面認識自我。
原文節選:
我僵硬而冰涼,我是一座橋,我橫卧在一道深淵之上。這頭扎進泥土的是我的足尖,另一頭是我的手,我死死咬住正在碎裂的黏土。我上衣的下擺飄向我的兩側。
深淵里冷森森的福雷倫河發出陣陣喧囂。沒有一個旅遊者曾迷路來到這座行步艱難的山上,這座橋在各種地圖上還未標出。——我就這樣卧著,等著,我只能等待。一座橋一旦造好,只要不坍塌,就依然是座橋。
(1)橋被評為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原因擴展閱讀
卡夫卡小說的謎語特徵體現在小說的不確定性特徵上。他的小說往往沒有起始,沒有結尾,沒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沒有明確的方向。
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裡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看到他為讀者描繪出的一幅幅畫卷我們會感到震驚和恐懼,因為他彷彿在為人類的明天敲起陣陣急促的警鍾,他在為人類的未來擔憂。
Ⅱ 《橋》讀後感300字
讀完了冰心的短篇小說《橋》,我感觸很多,也深深為主人公琳達的人生經歷所感慨。
簡單地介紹一下《橋》的內容:女主人公琳達飛越太平洋到了美國進行生化,身在異國他鄉遭遇了生活當中的種種坎坷,琳達是祖國文化哺育成長的,對祖國懷有深情,在異國他鄉依舊深情思念故鄉。可是到了1940年前後,當他得知祖國依舊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的時候,琳達心中充分了憂傷。琳達原先不想歸國,可是後來還是回來了。琳達成為了一個華僑華裔,溝通著海峽兩岸人們的感情,最後小說就借著橋升華了思想。
這篇小說《橋》寫的.很好,大家知道「橋」這個文學體裁已經被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寫過了。可是冰心寫的《橋》自然有冰心的特點,寫得是那麼深情愜意,叫人感動流眼淚。此外,短篇小說《橋》也幫助我們回顧了那段讓人感傷感懷的歷史,是一部很好的歷史、情感小說。
總的來說,建議喜歡冰心的讀者一定要去品味這部短篇小說《橋》。
Ⅲ 橋是一篇小小說集什麼
《橋》是一篇小小說,它在表達上很有特色,所以曾經被評為「全國優秀 短篇小說」。
《橋》這篇課文的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漢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Ⅳ 卡夫卡的《橋》隱喻了什麼樣的人
《橋》是人生象徵的一種隱喻。
以下是卡夫卡的相關介紹: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於奧匈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組成的政合國)統治下的捷克德語小說家,本職為保險業職員。主要作品有小說《審判》、《城堡》、《變形記》等。
卡夫卡1883年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四部短篇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三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