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俠短篇小說沂蒙
㈠ 沂蒙紅嫂紀念館的建館背景
「紅嫂」,是歷史賦予沂蒙婦女的特殊稱謂。它來源於抗戰時期發生在沂南縣的一個真實故事--明德英「乳汁救傷員」。 1960年,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情節,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後被改編成京劇《紅雲崗》、舞劇《沂蒙頌》、電影《紅嫂》等藝術作品在全國傳唱。從此,「紅嫂」就成為在革命戰爭年代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沂蒙婦女共同的名字 。
在沂蒙山區,像明德英這樣的紅嫂還有很多,可以說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在抗戰最為艱苦的時期,在共產黨八路軍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戰爭的勝利,她們毫不猶豫地拆下自家的門板做擔架,扒下房屋上的乾草喂軍馬,找出珍愛的陪嫁布做軍鞋,拿出僅有的糧食獻給子弟兵,將最後一個親人送到了前線,用自己的乳汁喂傷員,甚至,她們可以為保護黨的孩子而獻出自己的骨肉,可以為保存一封烈士的遺書而毀家無悔,可以為一句諾言而堅守終生……她們用柔弱的雙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擔,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奉獻之歌,把慷慨無私的崇高情懷展現到了極致!在她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大愛情懷,這種情懷,是紅嫂精神的本質所在,更是廣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婦女共做軍鞋315萬雙,做軍衣122萬件,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9.8萬多人。「紅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縮影,是革命精神的彰顯。
為弘揚沂蒙紅嫂的豐功偉績, 2011年1月,我們在臨沂市沂南縣馬牧鄉常山莊村,利用仍然保留著抗戰時期原始風貌的古村落創建了「沂蒙紅嫂紀念館」,就是讓世人記住她們的事跡,記住她們生命中沉潛下來的民族精神。紀念館經過不斷改造、提升、擴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後的沂蒙紅嫂紀念館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參觀學習人員。之所以選擇在常山莊村建紀念館,也是緣於長期在沂蒙革命根據地戰斗工作過的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的一句話:「抗戰時期,山東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㈡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什麼即取材於此微湖大隊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即取材於此微湖大隊。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劉知俠出生於河南汲縣一個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父親是鐵路的護路工,每天負責清掃鐵路的工作。
劉知俠見慣了火車在鐵軌上的運行,從小就學會了扒車的技術,在十幾歲時,他在火車站做過義務服務生,對鐵路工作、行車制度都十分了解。隨後他曾經跟隨抗大深入敵後體驗生活,這為他創作《鐵道游擊隊》這一長篇小說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創作歷程:
1953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後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
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志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匯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
㈢ 小鐵道游擊隊的作者簡介
劉知俠,1918年生於河南省衛輝市,家境貧寒。1938年奔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同年入黨,抗大畢業後留校,任區隊長、軍事教員,隨後在部隊文工團工作,主編《山東文化》。解放爭時期,參加淮海戰役,任《華東前線》報特派戰地記者。解放後歷任濟南文協第一任主任、省文聯第一副主席。「文革」後,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省作家協會主席。 著作豐厚,有《知俠文集》五卷本,共250餘萬字。代表作《鐵道游擊隊》被翻譯成十國文字,多次搬上銀幕、熒屏,改編成各種版本。小說《紅嫂》被改編成各種形式搬上銀幕、舞台。小說《小鐵道游擊隊》被改編成電視劇《小小飛虎隊》。此外還有長篇小說《沂蒙飛虎》、紀實文學《戰地日記》等重要作品。 1991年9月3日,劉知俠在青島市政協老幹部會議上,就東歐局勢在會上發言時,因情緒激動猝然倒下,終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