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布寧短篇小說初戀

布寧短篇小說初戀

發布時間: 2023-03-06 05:52:57

1. 俄羅斯最後一位經典作家布寧

1933年11月10日,伊萬•布寧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

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伊萬·布寧。圖片來源:Wikipedia
早在1922年,法國作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就將伊萬·布寧(Ivan Bunin, 1870-1953)列為了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從那時起,布寧就一直期望有一天能真正站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台上。
1933年11月10日,巴黎所有報紙的頭條都是「布寧獲諾貝爾文學獎!」在巴黎的每一個俄羅斯人,不管有沒有讀過布寧的作品,都把這一天當做節日來慶祝。因為最有才華、最有天賦的作家是自己同胞,當然是一件讓人歡欣鼓舞的事。
布寧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作家,「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在瑞典皇室的見證下,他被授予了諾貝爾獎證書、獎章和71.5萬法郎的支票。回到巴黎,已成為「富人」的布寧很是慷慨,為僑居法國的外國人發放「津貼」,四處捐款,支持各種社會活動。在別人的建議下對「不會虧本的買賣」投資後,花光了所有的錢。
布寧的創作生涯始於詩歌,詩集《落葉》獲過普希金獎,但他的創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說,《米佳的愛情》《中暑》《三個盧布》《幽蟬的小徑》《烏鴉》和《巴黎》。他擅長環境氣氛的渲染,語言生動和諧,被高爾基譽為「當代優秀的文體家」。十月革命爆發後,他持敵對立場,於1920年流亡國外,僑居法國,直到去世都沒有再回到俄羅斯。

2. 誰在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中亦有重大貢獻

現實主義是全部20世紀俄羅斯蘇聯文學中最主要、最有成就和影響的文學流派。這不僅是由於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強大存在和有力影響,更因為20世紀的現實決定了俄羅斯作家們始終沒有丟棄人道主義的旗幟和強烈的使命感。但20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家們在繼承19世紀傳統的基礎上,又積極吸取各種新興藝術流派、包括西方現代主義的新鮮經驗,不斷向縱深開掘,因此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新成就。

20世紀初,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除高爾基之外,還有同樣是「知識派」成員的伊凡『布寧(1870—1953)。布寧以詩歌創作進入文壇,卻是以小說創作確定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的。他的小說,或以「嚴峻的真實」描寫俄國農村和農民的世界,講述知識分子一無產者的生活和他們的精神騷動;或以凄婉的筆調勾畫出貴族庄園的沒落和舊俄國社會的解體,為貴族階級黃金時代的消逝吟唱著深情的輓歌。短篇小說《安東諾夫卡的蘋果》(1900)因抒情詩般優美的文筆、通篇散發出的濃烈的鄉愁氣息、精雅考究的語言和印象主義色彩,被批評界認為代表了布寧作品典型的風格特徵。中篇小說《鄉村》(1910)是布寧十月革命前最成功的作品。小說廣泛地描寫了1905年革命期間的俄國鄉村生活,多角度地傳達出那個深刻變動的歷史時代的社會氣氛,冷峻地揭示了農民的貧困和他們的精神心理特徵,即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的粗俗、野蠻、猥瑣、冷漠和愚昧,顯示出觀照俄國鄉村和農民生活的一種新的、批判的目光,在文學史上具有開風氣之先的意義。《鄉村》沒有貫穿全部作品的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著意勾畫主人公的性格發展軌跡,主要由一幅幅動態生活圖畫和人物剪影組接而成,在結構形式上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行文過程中始終伴有一種滄桑感、命運感。布寧的另一中篇《從舊金山來的先生》(1915)則形象地表明有產者拚命聚斂財富的毫無意義,在對主人公樂極生悲、命運突變的描寫中,傳達出關於生與死、貧與富、幸福與痛苦的哲學思考。1920年布寧遷居國外以後,仍不斷新作問世,其中包括《中暑》(1927)、《莉卡》(1939)、《幽暗的林中小徑》(1946)等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1927—1931)。後者是布寧在國外完成的最重要的作品。在這部「虛構的自傳」中,作者再現了過去時代的俄羅斯以及自己童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表現了深深的鄉愁、濃厚的懷舊情緒和對生活的無限眷戀,並流露出對某些「永恆」問題的哲學沉思。由於這部長篇小說,布寧於193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的俄羅斯作家。

亞『伊『庫普林(1870—1938)也是有成就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中篇小說《決斗》(1905),通過描寫一個誠實的青年軍官羅馬紹夫和環境的沖突以及這個人物內心生活的演變過程,勾勒出在民主思想的影響下人們的個性復甦的軌跡,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後俄羅斯人社會意識的覺醒。作家借鑒了托爾斯泰的「心靈辯證法」傳統,十分重視人物心理過程本身的再現。他的另一中篇《亞瑪》(1909—1915),以妓女生活為題材,寫盡她們的不幸與悲苦,具有催人淚下的藝術力量。

阿。托爾斯泰、費定、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等,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阿.托爾斯泰(1883—1945)以象徵主義詩歌創作進入文壇,但到1910年,他已經找到了小說這一適合自己的文學體裁。1923年,阿?托爾斯泰回到蘇聯,除繼續於在國外即已開始的三部曲《苦難的歷程》的寫作外,還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彼得大帝》(1929—1945,未完成)和一系列中短篇小說。《苦難的歷程》的第一部《兩姊妹》(1921)寫於國外,第二部《1918年》(1927—1928)、第三部《陰暗的早晨》(1941)則是作家回國後完成的。這三部曲是阿?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作品在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到蘇聯國內戰爭結束的廣闊社會背景上,以兩姊妹卡嘉和達莎以及她們的戀人舊軍官羅欣和工程師捷列金四個知識分子在這一動盪年代的經歷和命運為主線,藝術地表現了知識分子的歷史角色和精神心理的轉換,是一個「在清水中泡三次,在血水中浴三次,在鹼水中煮三次」的「苦難的歷程」。作品既展示了四個主要人物追求高尚的理想生活、真誠善良的共性,又突出地表現了他們各自鮮明的個性。阿.托爾斯泰善於把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結合起來,在時代風雲變幻的背景下表現人物的精神心理特點,又透過人物思想情感的變化顯示出歷史的變遷

3. 請介紹一些可以讀短篇小說的網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3738d010005x9.html
http://www.opencn.cn/moredpxs.asp?tag後再點「國外短篇小說精選」鍵
霍桑短篇小說選http://book.danawa.com.cn/book/581328.html
埃梅短篇小說選http://book.danawa.com.cn/book/326229.html
哈代短篇小說選http://book.danawa.com.cn/book/604799.html
美國當代短篇小說http://book.danawa.com.cn/book/621695.html
布寧短篇小說選http://book.danawa.com.cn/book/963359.html
歐•亨利短篇小說http://ke..com/view/415346.htm#4
這些外國短篇小說都很感人,特別上面第一個網址那篇最感染人

4. 求布寧的詩歌及詩歌分析


(俄)伊凡.布寧
我是瓜地里的一個普通村姑,
他是一個樂天的漁夫。
白帆在河灣上消逝,
大海大河他見過無數。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希臘姑娘——
人人誇他們長得美……可是我又瘦又黑。
白帆從海面上消逝了——
他也許永遠不回!

天好天壞,我都會等待……
等不到他,我就會告別瓜地,
走到海邊,把戒指投進海里,
用烏黑的發辮自縊。
1906
(烏蘭汗 譯)

伊凡.布寧,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寫作中短篇小說為主,並於193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十月革命之後,布寧由於政見不同,流亡法國,使他終身處於對祖國的遙遠的思念和對現實的抑鬱之中。不過,這首詩寫於他還在俄羅斯的早年時期。
詩歌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鄉下姑娘的心跡,充滿對愛情的忠貞和執著,美麗動人,而又滿是憂傷。與之相對的是,那個漁夫可能辜負了她。但是這首詩容易給我們造成一個誤解,會以為這只是姑娘在等待心上人的心理活動,就像中國傳說有關望夫石的故事,「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都是一種對不歸的心上人的等待。望夫女直到化為石頭也不知道夫君是否歸來,然而在本詩中不幸的事實已經發生,這將是一個悲劇的結果,詩人無意呈現悲劇,而是在這樣的結局中,「歌」的主旨才明晰起來。
徵兆在第二段,因為有這樣的事實發生了,姑娘才從第一段的自豪與欣喜的陳述中轉為自卑與絕望。可是如果心理的絕望未得到事實的肯定,對於執著的愛情來說是不可能放棄的,因而姑娘說「天好天壞,我都會等待……」可是姑娘會等到心上人嗎?沈從文《邊城》的最後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我們知道後者才是答案,前者只是增加我們悲痛的重量。何況第二段已經暗示了漁夫不能回來的事實,盡管姑娘的內心會為自己保留一線希望。姑娘等不到的結果是毀滅,是絕望的破碎,是不能再繼續生命,它將隨著漁夫的「消失」而消失。我們不難猜測,這個漁夫可能在不斷接觸外界的新人新事時,改變了自己的初衷。詩人的題目是《歌》,他以此歌頌這樣一個普通卻高尚的鄉下姑娘,甘為愛情而死,因而本詩同時也是一首為悲劇結尾而作的輓歌,與之相對,詩人批判了負心人,在對比中表明低賤的漁夫根本配不上姑娘的純粹與真誠。

5. 誰知道俄羅斯著名作家布寧的感情史啊 上課要用 急!

伊凡·布寧常常因其出身而自豪,他強調他生長在俄羅斯中部,那是一塊為他的國家一些重要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背景的地方。

1870年10月 22日,伊凡·布寧出生於沃羅涅日一個古老的地主家庭,祖上曾有人是沙皇的侍從,也有人是世界文學界的知名人物。雖然房地產問題迫使他父母到處搬家,然而布寧對青少年時的那些印象為他後來的寫作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背景,確實,其後生活的大部分幾乎都與他從事的文學事業密不可分。他受到的正規教育相當少,是自學和在家聽哥哥授課彌補了知識的不足。廣泛的閱讀使布寧在寫詩上一試手筆,他在1887年第一次發表詩作,1891年出了一本詩集。剛剛成年不久的布寧還在短篇小說方面嶄露頭角,不久他就在文學界來往活動了。他在1894年去了莫斯科,此行使他結識了列夫·托爾斯泰。次年,他被介紹認識了安東·契訶夫;後來他結識了馬克西姆·高爾基,並跟一些象徵派重要詩人來往甚密。

有一段時期,布寧的個人生活不夠穩定,他流水浮萍般地到處游歷,並在他的中期創作上留下了印記。1898年,他跟一個報紙出版商的女兒安娜·尼古拉耶夫娜·察柯尼結婚。這次草率的結合僅僅維持了兩年;在妻子懷孕後他拋棄了她。他的獨生子尼古拉1905年死於猩紅熱病。在此之前布寧曾訪問瑞士和德國,其時正在奧斯曼帝國各地訪問。

1906年,布寧與維拉·尼古拉耶夫娜·慕羅采娃邂逅。他們依據習慣法宣布結婚,這次婚姻一直持續到布寧逝世。1907年他們訪問中東,並於幾年後在訪問錫蘭(斯里蘭卡的舊稱)和新加坡等國,途中再次來到中東。他們還訪問過西歐,包括在義大利卡普里島上度過三個冬天。布寧這一時期的文學成就得到了大多數公眾的承認。他分別於1903年、1909年和1915年獲得普希金獎金。1909年,他還當選為俄國科學院名譽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布寧出於對他祖國命運的擔憂而鬱郁寡歡。在 1917年革命中,這種郁悶更成為切膚之痛。他感到有一種超越政治的不祥之兆,就在1920年徹底地離開了祖國,到法國定居。後來他住在阿爾卑斯山濱海山區的格拉斯近郊,同時在巴黎保留著一套房子。這段時間,他的文學作品繼續大量涌現,寫出了幾部瑞典文學院特別提到的著作。在布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他的著作發行更加廣泛,並出版了俄語和各種文字的譯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艱苦的日子再一次降臨,雖然他在德國佔領法國期間的困厄處境中,沒有以任何方式同納粹軍隊或當權者合作。另一方面,盡管他於1945年秋曾去蘇聯駐巴黎大使館作短暫訪問,他並沒有表示有回到蘇聯的特別興趣。根據法國有關文件的記載,他一直是一個無國籍的俄羅斯人。1951年,他成為流亡作家國際筆會中心的第一個名譽會員。

由於疾病纏身——他患有嚴重的肺氣腫——和個人處境拮據,伊凡·布寧的暮年暗淡無光。此時從已出版的著作所得到的收入充其量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同時,思鄉之情使他憂郁不堪,更為他在法國的滯留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打擊。由於年邁,在與呼吸器官疾病做了最後的搏鬥之後,布寧於 1953年11月8日在巴黎的寓所逝世。

6. 俄羅斯作家布寧因哪部作品獲得諾貝爾獎

俄羅斯作家布寧因《米佳的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

《米佳的愛情》是俄羅斯作家伊凡·布寧創作的中篇小說。布寧因《米佳的愛情》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米佳的愛情》描寫了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米佳和戲劇學校學生卡嘉浪漫而痛苦的悲劇式愛情,卡嘉為了當名演員而投入校長的懷抱,對米佳忽冷忽熱,米佳心灰意懶,一度同視為卡嘉替身的女僕幽會,最後因絕望而開槍自殺。

(6)布寧短篇小說初戀擴展閱讀:

《米佳的愛情》作品評價

1、法國詩人亨利·福雷納埃:「蒲寧這部非凡的小說是出自擁有屠格涅夫和列夫·托爾斯泰的那個時代的俄國小說巨匠之筆。」

2、評論家斯捷布恩認為,蒲寧成功「挖掘了位於兩個世界之間的作為實體的、源於人的自然狀態的愛情悲劇」,它也正是米佳悲劇的實質所在。

3、丹麥文學批評家勃蘭兌斯:「我讀了《米佳的愛情》的法譯本後,大為激動。我嘆服於小說對愛情分析的細膩,我不能不表達我對小說的贊賞。」

4、1933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在《米佳的愛情》中,蒲寧以對心理的全面的嫻熟把握,來剖析年輕人的情感。在這種心理把握中,感官印象和心理狀態得到了出色處理,這是特別不可或缺的。」

7. 麻煩哪位把外國作家浦(普)寧的作品《烏鴉》原文找給我嘛

你要俄文的?蒲寧(這是比較老的翻譯,後來一般譯作布寧)是俄國作家,貌似不用英文寫作。
我手頭有一本《布寧短篇小說選》中收錄了一篇《大烏鴉》,應該就是吧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陳馥譯。書還算比較新吧,應該不難找,俄文的就不知道咯。

8. 伊萬布寧作品

伊凡·蒲寧。又譯:伊萬·布寧。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田間》(1892)、《安東諾夫卡蘋果》(1900)、《末日》等。1910年,中篇小說《鄉村》問世。1911至1913年間,蒲寧又創作了一系列農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蘇霍多爾》、《歡樂的庭院》、《蟋蟀》、《夜話》、《扎哈爾·沃羅比約夫》、《莠草》等。這些作品真實地描寫了農村的落後和黑暗,農民的愚昧無知。但情調低沉,沒有微型機,沒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了《弟兄們》(1914)和《來自舊金山的紳士》(1915),表現了他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憎惡。流亡國外以後,蒲寧的創作仍充滿活力,除了自傳體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而外,還有將近200篇短篇小說,其中較出色的有《米佳的愛情》、《中暑》、《三個盧布》、《幽蟬的小徑》、《烏鴉》和《巴黎》等。
其中《米佳的愛情》使他獲得193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 。

熱點內容
女總裁的特種小神醫小說 發布:2025-07-08 14:50:56 瀏覽:403
重生嫁給男主殘疾小說沈訣 發布:2025-07-08 14:46:24 瀏覽:881
小說飄經典段落節選 發布:2025-07-08 14:44:50 瀏覽:568
不是言情的萌寶小說 發布:2025-07-08 14:36:17 瀏覽:459
姐姐是弟控的網路小說 發布:2025-07-08 14:29:41 瀏覽:572
案件小說短篇全簡 發布:2025-07-08 14:29:41 瀏覽:736
霸道總裁愛系列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8 14:22:28 瀏覽:112
女主重生成文豪的小說 發布:2025-07-08 14:22:27 瀏覽:590
前夫失蹤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8 14:20:47 瀏覽:89
主角重生前是飛行員的小說 發布:2025-07-08 14:20:31 瀏覽: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