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封斯都德著名短篇小說
❶ 都德的代表作有什麼
1、著作
《女戀人》、《最後一課》、《柏林之圍》、《故事選》、《冬天故事》、《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努馬·盧梅斯當》、《薩芙》、《不朽者》、《小東西》、《磨坊書簡》、《月曜日故事集》等。
2、人物簡介
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9世紀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1840年5月13日生於美麗的普羅旺斯(Provence)。因為都德家世貧窮,母親又酷愛讀書,所以自幼展現出了過人的聰慧。1857年開始文學創作。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長篇小說《小東西》,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他的短篇小說集具有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4年的《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讓他成為當時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最後一課》《柏林之圍》等作品都已成為世界文學的珍品。1897年都德去世,葬入巴黎拉雪茲公墓。
3、評價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里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他的創作傾向,總的說來,是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不過他的社會視野不夠寬廣,批判不夠深刻,揭露的鋒芒往往限於社會世態和人情習俗,而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則又近乎悲天憫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以親切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他的觀察細致入微,善於從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獨特意味的東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風格加以表現,並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間。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❷ 都德的作者資料,和最後一課的寫作背景
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國普羅旺斯人,傑出的愛國作家。1857年開始文學創作,26歲時發表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兩年後,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現了他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的「含淚的微笑」。都德因而有了「法國的狄更斯」的譽稱。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小說、1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是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最後一課》的寫作背景:1870年7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9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燒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小說,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這最後一課雖然短暫,卻讓我們感受到了阿爾薩斯人的悲痛的心情。
拓展資料:《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的一篇小說作品,寫於1873年。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寫的是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現法蘭西人的愛國情懷。作品描述的是一堂既平常又極不平常的法文課。授課內容似與往日並無不同,但由於這是「最後一課」而具有了非凡的意義。都德透過刀、弗朗士稚嫩的目光、敏感的童心,把這平常中的不平常表現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
參考資料:最後一課(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_網路
❸ 《最後一課》是節選自哪部小說
作者:〔法國〕阿爾封斯·都德
書名:《最後一課》
譯林出版社
內容介紹:
《最後一課——都德短篇小說選》是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集,他的短篇小說在法國短篇小說創作中具有顯著地位,是世界短篇小說文庫中的瑰寶。其中最具表現力的就是《最後一課》,它甚至可以作為都德的代名詞,作為「愛國主義」的符號,堪稱世界文學史上短篇小說中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範。1912《最後一課》被首次翻譯介紹到中國,從此,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它被長期選入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時期、不同意識形態的阻隔,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最具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篇之一。
❹ 都德的短篇代表作
《柏林之圍》《最後一課》《小東西》《努馬·盧梅斯當》《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達拉斯貢的戴達倫》《磨坊文札》《磨坊書簡》《月曜故事集》
❺ 都德的短篇小說有不少是以什麼為題材得。什麼就是他愛國主義短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的小說家。他一生共寫了12部長篇小說,一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有:《達拉斯貢城的達達蘭》《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羅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說有不少是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法國普通人民對侵略者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譴責了資產階級當局開門揖盜,致使法軍節節敗退,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罪惡。《最後一課》就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篡奪了法國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復辟帝制後,力圖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俾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建立一個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國,企圖佔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第二帝國的喪鍾」。9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第三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屠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摘自金留春《愛國主義的頌歌》,載《課文分析集》第二冊147頁)
❻ 都德的《柏林之圍》原文
我們一邊與某醫生沿著愛麗舍田園大道往回走,一邊向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圍的歷史。當我們快到明星廣場的時候,醫生停了下來,指著那些環繞著凱旋門的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中的一幢,對我說:您看見那個陽台上關著的四扇窗子嗎?八月初,也就是去年那個可怕的充滿了風暴和災難的八月,我被找去診治一個突然中風的病人。
他是儒弗上校,一個拿破崙帝國時代的軍人,在榮譽和愛國觀念上是個老頑固,戰爭一開始,他就搬到愛麗舍來,住在一套有陽台的房間里。您猜是為什麼?原來是為了參觀我們的軍隊凱旋而歸的儀式……這個可憐的老人!維桑堡〔維桑堡〕法國東北部城市,普法戰爭中,1870年8月7日,法軍一個師被普魯士軍隊殲滅於此。慘敗的消息傳到他家時,他正離開飯桌。他在這張宣告失利的戰報下方,一讀到拿破崙的名字,就像遭到雷擊似地倒在地上。
我到那裡的時候,這位老軍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間的地毯上,滿臉通紅,表情遲鈍,就像剛剛當頭挨了一悶棍。他如果站起來,一定很高大;現在躺著,還顯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齒長得很美,有一頭鬈曲的白發,八十高齡看上去只有六十歲……他的孫女跪在他身邊,淚流滿面。她長得很像他,瞧他們在一起,可以說就像同一個模子鑄出來的兩枚希臘古幣,只不過一枚很古老,帶著泥土,邊緣已經磨損,另一枚光彩奪目,潔凈明亮,完全保持著新鑄出來的那種色澤與光潔。這女孩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動。
(6)阿爾封斯都德著名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柏林之圍》,短篇小說名篇,都德著。小說以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敘述普魯士軍隊圍攻巴黎期間,一個法國普通軍人儒弗上校的愛國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法蘭西軍人的形象。
其構思新穎,通過一個病重的老軍人故事,將巴黎被普魯士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與主人公想像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表現了人物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感,又使小說具有一種悲劇色彩。從藝術的巧妙性和思想的深刻上看,該小說堪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林中的愛國主義名篇。
《柏林之圍》是都德的另一個短篇名作。小說以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敘述普魯士軍隊圍攻巴黎期間,一個法國普通軍人儒弗上校的愛國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法蘭西軍人的悲壯形象。
❼ 最後一課 都德 全文概括 急
講述的是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一所鄉村小學在上著告別自己母語的最後一堂課,通過一個孩子的眼光來展現整個淪陷區的屈辱和對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文章簡介:
《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873年,首版於《月曜故事》。
《最後一課》取材精煉,文字簡潔,主題明確,結構緊湊,每段每句都和題目緊相呼應,沒有廢話,沒有閑文,這兩千字可說是字字有作用,並且在字里行間蘊蓄了無限深遠的意境。
普法戰爭後,戰敗的法國被迫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禁止這兩地的學校再教授法語。這里的鄉村小學迎來了最後一堂法語課。
小學生小弗郎士因為上學遲到了非常擔心被老師韓麥爾先生懲罰,但是到了學校卻看到這樣一番景象:教室里不再亂糟糟一片,老師也不再那麼嚴厲。這一切讓小弗郎士感到奇怪。
但是當他得知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時,他非常震驚!他頓時對以前讀書的不努力感到後悔。在最後一堂課結束時,韓麥爾先生在黑板上盡可能大地寫出了「法蘭西萬歲!」
(7)阿爾封斯都德著名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都德經歷了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當時還被徵召入伍。普法戰爭是歐洲近代史上一次戰爭。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國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又稱拿破崙三世)為了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並為著維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向普魯士宣戰。
但戰爭開始後,法軍累戰累敗,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決戰,法軍更是慘敗,路易·波拿巴本人也當了普魯士人的俘虜。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也是野心勃勃的傢伙,打敗法國、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後,他進而覬覦法國的領土,同樣想稱霸歐洲大陸。
乘法軍色當之敗、法國國內混亂之機,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直到包圍巴黎,普魯士士兵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法國各階層人民的忿怒。
這時戰爭性質已經變為普魯士對法國的侵略戰爭,法國各地人民拿起武器,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保衛祖國,巴黎的工人還於1871年3月18日起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可是,在第二帝國滅亡後臨時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國防政府卻向侵略者賣身求榮、與人民為敵。他們仰仗普魯士人的刺刀,血腥鎮壓了巴黎公社,同侵略者締結了喪權辱國的協定和條約。
1871年5月的《法蘭克福和約》,法國答應賠款五十億法郎,並將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部分割讓給普魯士。從此,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人民慘遭異族蹂躪,飽嘗亡國之苦,為時達半個世紀之久,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回到祖國懷抱。
都德目睹了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的慘狀,受到了人民愛國精神的感染,戰爭生活使他擴大了視野,獲得了新的創作源泉。
出版於1873年的短篇小說集《月曜故事》是他這一時期創作的結晶,其中有一組直接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作品,或者揭露第二帝國軍隊的腐敗、諷刺軍事將領的卑劣無能,或者頌揚普通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志,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是這個集子的第一篇。
人物背景:
小弗郎士:普法戰爭後,小弗郎士生活、學習在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鎮上,他是一個頑皮淘氣的小學生,經常遲到逃學,祖國與普魯士之間的戰爭對他來說似乎很遙遠。
可是老師在課堂上宣布這是最後一堂法文課,小小的心靈立刻充滿了對入侵者的憎恨和對過去荒廢時光的追悔。
韓麥爾:《最後一課》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韓麥爾先生執教40年,把一生都獻給了阿爾薩斯人民。
他熱愛祖國,深信法蘭西語言是世界上最美、最清楚、最嚴謹的語言。40年來,他勤勤懇懇地為學校服務,就是在被迫離職前的最後一堂課上,還耐心地講解,「想在他走以前把自己全部的知識都傳授給我們,一下子把它們灌輸到我們的腦子里」。
❽ 誰能告訴我阿爾封斯·都德的代表作是什麼
作者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國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國南部普魯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的父親是個商人,母親對於文學有特殊的愛好,酷愛讀書,不善於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聰穎過人。他很小的時候就練習寫詩,而且注意觀察生活。在里昂中學讀書時,他經常到書店博覽群書,涉獵廣泛,擴大了知識視野。1855年,父親破產,家道中落,他被迫輟學自謀生路。他15歲就到阿雷小學校任自習輔導員。兩年之後,由於哥哥的幫助,到了巴黎,在貧困的境遇中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書。這使他有機會觀察巴黎社會各種各樣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於詩情畫意的普魯旺斯旅行,從家鄉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中汲取創作營養。25歲時,他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描寫了法國南方的自然風光和生活習俗。兩年後出版了一部帶有半自傳體性的長篇小說《小東西》,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冷漠的人際關系,一舉成名。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他以這次戰爭為背景,寫了一組具有深刻愛國主義內容和卓越藝術技巧的短篇小說,結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後一課》、《柏林之圍》因藝術的典型化和構思的新穎別致,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名篇。都德一生寫了13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一些劇本和詩作。他善於用簡潔的筆觸描繪復雜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風格、嘲諷現實的眼光和親切動人的藝術力量為不少讀者所喜愛。「他的創作,真實與詩情,歡笑與淚痕,怒焰與悲苦,交流並瀉,構成他區別於同時代其他作家的獨特風格。」
阿爾封斯·都德是法國文學史上一個很有特色的小說家,是「五人聚餐會」的成員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樓拜、屠格涅夫、左拉、愛蒙特·龔古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