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文短篇小說
❶ 中學生必讀的30部短篇小說
《黑奴籲天錄》 斯陀夫人
《飄》 瑪格麗特·密契兒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馬克·吐溫
《戰地鍾聲》 厄納斯特·海明威
《紅字》 納撒尼爾·霍桑
《最後的一葉》 歐·亨利
《麥田裡的守望者》 塞林格
《馬丁·伊登》 傑克·倫敦 《玩偶之家》 易卜生(挪威)
《變形記》 卡夫卡(捷克)
《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希臘)
《女性的和平》 阿里斯托芬(希臘)
《神曲》 但丁·阿里及艾力(義大利)
《唐·吉訶德》 米蓋爾·塞萬提斯(西班牙)
《少年維特的煩惱》 歌德(德)
《靜靜的頓河》 米哈依爾·亞歷山大·蕭洛霍夫(蘇聯)
《牛虻》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愛爾蘭)
《百年孤獨》 加爾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
《當代英雄》 萊蒙托夫
《安娜·卡列妮娜》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 泰
《復活》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 泰
《葉甫蓋尼·奧涅金》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罪與罰》 陀斯妥耶夫斯基
《欽差大臣》 果戈理
《戰爭與和平》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 泰 《高老頭》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
《茶花女》 小仲馬
《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樓拜
《基度山恩仇記》 亞歷山大·仲馬
《偽君子》 莫里哀
《紅與黑》 斯湯達
《卡門》 梅里美
《悲慘世界》 維克多·雨果
《尋求失去的時代》 馬修·普魯斯特
《列那狐的故事》 吉羅夫人
《約翰·克利斯朵夫》 羅曼·羅蘭
《哈姆雷特》 威廉·莎士比亞
《魯濱遜漂流記》 丹尼爾·狄福
《呼嘯山莊》 愛米莉·勃朗特
《大衛·科波菲爾》 查爾斯·狄更斯
《戀愛中的女人》 勞倫斯
《格列佛游記》 斯威夫特
《簡·愛》 夏洛蒂·勃朗特
《人性的枷鎖》 薩烏希德·毛姆
《失樂園》 約翰·彌爾頓
《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丁
《名利場》 威廉·梅克匹斯·薩克雷
《苔絲》 托馬斯·哈代
《羅密歐與朱麗葉》 威廉·莎士比亞
《麥克白》 威廉·莎士比亞
《雙城記》 查爾斯·狄更斯
《威尼斯商人》 威廉·莎士比亞
❷ 推薦十部經典短篇小說
長篇小說往往篇幅長,容量大,情節復雜,人物眾多,結構宏偉。短篇小說則篇幅短小精悍,情節簡潔,人物集中,結構精巧。前者體現的是作者的敘事抱負,後者更體現審美與情趣。現在社會生活節制快,生存壓力大,極少有人能沉下心來去啃「大塊頭」的世界名著。
所以,我推薦十部國內外經典短篇小說,閑暇時,耗二十分鍾甚至三五分鍾,享受文學經典給予人的慰藉,提高人文素養。好吧,這理由太巨大,換個小理由——打發時間,充實一下寂寞空虛冷的靈魂。
1《孔乙己》——魯迅
推薦語:
有人問魯迅,在他創作的30篇短篇小說中,最喜歡哪一篇,魯迅回答說是《孔乙己》。《孔乙己》不但是魯迅最好的短篇小說,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一。
這篇小說,我們初中時就曾在語文課本中學習過,也許一輩子都不能完全讀懂。孔乙己是一個非常飽滿的藝術形象,在他身上集中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悲劇,他身上折射了一個時代的悲劇。「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可是現在和將來還有無數孔乙己活著。
我們寫作,或者與人交流時,如何用一件道具,表現一個人死要面子,窮困潦倒,好吃懶做?魯迅只用了一件長衫,兩句話。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洗。」
2《命若琴弦》——史鐵生
推薦語:
小瞎子是老瞎子的徒弟。師徒以拉三弦琴說書為生。
小瞎子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山裡姑娘,還把初吻給了她,姑娘嫁了別人。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葯方,只要彈斷一千根琴弦,這張葯方就能讓他的眼睛看到世界。
這張葯方支撐著老瞎子堅持了幾十個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弦彈斷,看到光明,看到山山水水,看到小芳。彈斷一千根琴弦後,老瞎子發現復明葯方不過白紙一張,他找到了失戀後的小瞎子,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
命若琴弦,琴弦雖然堅韌卻也亦斷,這不就是我們豐盈又脆弱的生命嗎?
3《古典愛情》—余華
推薦語:貧寒學子柳生入京趕考,在一座大宅的閣樓邂逅了富家小姐惠。屌絲逆襲白富美的橋斷不回出現在余華的小說里。在故事的五分之二處,一副余華氏暴力美學徐徐展開。
「公子切記,不管榜上有無功名,都請早去早回。」後面的情節,可以拍成恐怖片了。
余華常自詡以川端康成為師,連這篇故事的男女主角的名字——柳生和惠,都是日本爛大街的名字。可是這篇故事的敘述語言極具中國古典美,情節一如既往,像一張散發血腥味的溫和笑臉。殘忍與瑰麗的外衣下,隱藏著淡淡的溫情。
4《河邊的台階》——泰戈爾
推薦語:
第一,如果直接敘述一對男女的愛情故事,情節難免令人乏味。大詩人泰戈爾玩出了新花樣,藉助河邊台階的口吻講一個女人等待苦行僧丈夫的故事娓娓道來。——「如果把發生的事情都印在石頭上,那麼,你就可以在我的每一個台階上讀到許多昔日的故事。你如果想聽過去的故事,那就請你坐到我的台階上來;只要你側耳細聽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聽到過去無數動人的故事。我現在還記得從前發生的一個故事。那天也像今天這樣。」
第二,愛情與信念的兩難,苦行僧是愛自己的妻子的,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民國電視劇里經常有這樣的畫面,一些仁人志士和美女發生關系後,都會深情地凝視著她,悲涼道:「奈何七尺之軀,以許國,再難許卿。」然後,提上褲子走人,給世人留下一抹倔強的背影,繼續轟轟烈烈地鬧革命。這也是愛情和事業的兩難。
人生的兩難實在太多,我高中的班主任有一天給我們上晚自習的時候,看了一下手錶,已經22點30分了,冷不丁來一句,「我多想陪陪家人。」這也是兩難。
人生那麼多兩難,還活著干什麼?請看下一篇。
5《麥琪的禮物》——歐亨利
推薦語:
自詡文藝青年的人,如果沒有聽過「歐亨利氏結尾,」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歐亨利小說向來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著稱。
《麥琪的禮物》是一個富有戲劇性的故事:女主人公德拉和她的丈夫詹姆斯都很貧窮。他們都有一件最珍貴的禮物。聖誕節到來之際,他們為了給對方買一件與之相配的禮物,不惜賣掉了自己珍貴的東西。而他們所准備的禮物此時也失去了意義。
這對年輕小夫妻也是幸福的,因為有愛情。有了愛情,在貧富懸殊,人情冷暖的社會,可以找到安慰。無論老公或者妻子回家多晚,在城市的某間屋子裡,都有一盞燈在等待者。活著干什麼呢?少年少女們,先談個對象再說吧。
6《套中人》——契訶夫
推薦理由: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總是把雨傘裝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個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連削鉛筆的小刀也是裝在一個小套子里的。他的臉也好像蒙著套子,因為他老是把它藏在豎起的衣領里。」
我們都是套中人別里科夫, 我們都活在一個有一個套子里,從一個套子換了另一個套子。這個套子是鞋子車子,女子,屋子……
我們能看到別里科夫有形的套子,卻看不到自己心裡無形的套子。
7《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
推理理由:這又是一篇中學課文,十年前學習的課文,至今還受益匪淺。
從寫法上講,堪稱現實主義創作經典,明暗兩線,最終交叉;以語言,動作,神態刻畫人物心理,作者述而不敘。再次就不再引用。
小說主題,令人心裡悲涼。想起了中國的一句老話——「窮在大街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是古今中外,相同之處,放之四海八荒而皆準。
8《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
推薦理由:
海明威常言自己的創作是冰山理論。。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文字簡約到不使用一個形容詞。文中男女每一句話,都能讓人有很多種猜想。
海明威是最能將感情藏自文字背後的作家。准確的說,《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文字只能佔到小說八分之一,另外八分之七是隱藏在文字後面的感情。
這種寫法非常累,但是文字卻非常有張力。
9《竹林中》——芥川龍之介
人性中的陰暗乃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這就是《羅生門》告訴我們的真相。《竹林中》是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合集《羅生門》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多年以來,我看過十幾遍了,還沒確定誰是兇手,想想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無論多襄丸、婦人、還魂的武士,還是樵夫,他們的敘述究竟誰最接近真實?
這種寫法,我稱之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金庸的《雪山飛狐》就抄襲了《羅生門》的寫法。好吧,我說錯了,是向經典致敬。
10 ,《一塊牛排》——傑克·倫敦
推薦理由:
傑克·倫敦是我成年後讀的第一個美國作家,《熱愛生命》里那個與艱苦環境搏鬥,求生意志逆天的那個採金者;《馬丁·伊登》里愛著白富美,心懷作家夢想,看透資本主義本質,生無可戀,絕望自殺的水生;《白牙》和《野性的呼喚》里,狼與狗的互相融合生成。
傑克·倫敦深受尼采超人哲學的影響,無論是野獸,他字里行間透漏著一股汗淋淋的男子漢味道。在傑克·倫敦筆下,野獸,荒原,飢餓,海嘯,惡徒都不要怕,生命本能的力量會讓你戰勝他們。
這篇《一塊牛排》卻是例外,中年貧困的拳擊賽湯姆·金無法戰勝年輕力壯的對手,無法贏得比賽,付房租,養活老婆孩子。
正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❸ 急求人教版初中、高中現行語文教材中所有小說篇目的名稱!
初中只有九年級才有三個單元的小說分別是
九上
9、故鄉(魯迅)
10、孤獨之旅(曹文軒)
11、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
12、心聲(黃蓓佳)
17、智取生辰綱(施耐庵)
18、楊修之死(羅冠中)
19、范進中舉(吳敬梓)
20、香菱學詩(曹雪芹)
九下
5、孔乙己(魯迅)
6、蒲柳人家(劉紹棠)
7、變色龍(契訶夫)
8、熱愛生命(傑克·倫敦)
高中的從高二開始有
第三冊第一單元
1
林黛玉進賈府.
2
祝福
3
*十八歲出門遠行
4
*老人與海
第五冊第一單元
1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2
裝在套子里的人
3
*邊城
4
*哦,香雪
所有的
就這么多了
❹ 搬上初中語文課本的外國中短篇小說有哪些
初中教材中的外國作品,能被確定為體裁是小說的有:七年級下冊《最後一課》都德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 九年級下冊《變色龍》契訶夫 《熱愛生命》傑克倫敦
❺ 《孔乙己》原文+賞析
《神女峰》作為一首優秀的文章,無論在藝術性方面還是在主題意義上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以下是我跟大家分享《孔乙己》原文+賞析,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原文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伙計,掌櫃說,我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壇子里舀出,看過壺子底里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然後放心:在這嚴重監督下,羼(chàn )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台里,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么?」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么?」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台,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多乎哉?不多也。」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嗎?」「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寫於一九一八年冬
賞析
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是初中課文中的傳統名篇,不論什麼版本都必選,這篇小說歷年來常讀常新,經久不衰,其藝術價值自然不可小覷。這篇小說寫於1918年冬天,發表於1919年4月的《新青年》雜志上。小說反映了在封建科舉制度下,一個舊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小說發表於「五·四」運動前夕,這時封建帝制雖然被推翻,但封建勢力仍統治全國;封建科舉雖然廢止,但封建教育仍流毒甚深,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著廣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國社會,由於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如李大釗、陳獨秀等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進行猛烈的抨擊,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即將爆發。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員猛將,後來成為新文化運動、文化新軍的最偉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鋒利的筆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進行最無情最猛烈的攻擊。他在1918年初寫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猛烈地攻擊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戰線上,為號召人民向封建堡壘進攻發出了第一聲進軍號。1918年冬,他又寫了第二篇白話小說《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們的毒害,控訴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魯迅在「五·四」前夕發表的這兩篇小說,對「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精巧含蓄的布局
(一)第一人稱的敘述
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寫,既使故事顯得真實親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為連一個十幾歲的小伙計都鄙視孔乙己,更說明這個社會對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計的眼光來寫,又可以表現出對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響中心的表達。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伙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
(二)精心選擇的背景
小說以咸亨酒店為人物活動的中心,活動在這里的人除了孔乙己外,還我「我」、掌櫃的、短衣幫和長衫客等人,他們圍繞在孔乙己周圍,肆意對孔乙己進行哂笑怒罵。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動的空間,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看小說的具體描寫: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文章通過對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寫,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掌櫃對「短衣幫」與「長衫客」的不同態度,店內單調無聊、令人窒息的氣氛,讓人感受到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冷酷、虛偽的關系,而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樣的特殊身份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就註定了孔乙己悲劇的必然性。
(三)順敘中的插敘
小說並不是平鋪直敘,也沒有一波三折的波瀾,但絲毫不影響它的引人入勝。小說主要採用順敘手法,截取兩個主要的片斷,構成小說的主幹,但插敘的內容卻不可少,是小說的枝葉。插敘的內容主要有:孔乙己的生活,抄書,偷書,被丁舉人打,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情節,卻是構成小說必不可少的細節。
二、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
(一)可悲可憐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他既可悲,又讓人可憐。孔乙己穿長衫而又站著喝酒,這是他自身經濟地位與自身精神定位的矛盾。經濟地位的低下,讓他無法真正成為咸亨酒店的「長衫主顧」,那有形的「曲尺櫃台」所築起的無形高牆是孔乙己永遠無法逾越的,但實現這種跨越又是他所夢繞魂牽的,他無法脫下的那又臟又破的長衫,實際就是他內心渴求的物化。精神追求的錯位無疑是孔乙己人生最大的悲劇,他追求了他不該追求或者說他追求了他永遠追求不到的東西。他身材高大,卻四體不勤;他識文斷字,卻難以謀生;他從不拖欠,即便是拖欠也必定還清;他不理會我冷漠的面孔,認真地教「我」識字;他真誠地與小孩們分享著那一小碟茴香豆,這一切的一切,無不透射出孔乙己內心的純真與良善。及至他最後的一次喝酒所付出的「四個現錢」,更是孔乙己追求人格操守的最好實證。然而,他卻又以好吃懶做,小偷小摸,自命清高,迂腐窮酸來踐踏自己的人格尊嚴。這種人格的分裂看似讓人難以理喻,實則是魯迅先生對孔乙己悲劇的最合理設計。正是孔乙己的這種純真與良善激起了我們內心對他的悲憫,而這種純真與良善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又是多麼的無力與蒼白。在掌櫃的無情嘲諷中,它在「短衣幫」的快活的笑聲中,在「我」這個少不更事的伙計的冷眼中被撕裂,又在丁舉人的毒打下灰飛煙滅。在封建教育思想的浸染下,這純真與良善又是如此的荒誕與可笑:追求清高而淪為小偷,追求誠信而信口狡辯,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卻又被想追求的所扼殺。這種對純真與良善的漠視,這種對純真與良善的撕裂,這種對純真與良善的扼殺,正是魯迅先生對「悲劇」的最好詮釋——把美的東西毀給別人看。
(二)麻木不仁的短衣幫
小說中的「短衣幫」是窮人,但不是作者可憐的對象,而是幫凶的角色,他們與掌櫃、丁舉人一起共同嘲笑孔乙己,他們自己本是受害者,但卻渾然不覺,反而成了害人者,可見其麻木不仁,這是小說要揭露的另一個主題。只有一個孔乙己麻木迂腐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千千萬萬的短衣幫的麻木。
小說寫短衣幫的麻木,主要是通過寫他們的笑聲來反映的。《孔乙己》中傳出的笑聲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長衫人物和掌櫃們的笑聲,這笑聲在孔乙己被打成殘廢、蠕動在死亡線上時顯得特別起勁,這笑聲里抖動著剝削階級的殘忍和冷酷,這笑聲里震顫著「製造並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殘暴。」另一種就是短衣幫們的笑。孔乙己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站著喝酒」,說明他沒有擠進長衫主顧的行列,而和短衣幫相近。短衣幫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幾乎處在同一層次上,那麼,短衣幫笑孔乙己什麼呢?有些文章認為,短衣幫對孔乙己的嘲笑,是勞動人民對孔孟之道蔑視的感情的流露。應該說這僅僅是笑聲所包含的一個內容。短衣幫的笑聲所深蘊的內涵遠非這一點。孔乙己這樣一個備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得到同樣不幸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孔乙己的最後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慘,孔乙己被打斷了雙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櫃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象,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一「笑」。作者反復描寫短衣幫的奚落,表達了更深的思想,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揭示短衣幫這樣的不幸人們的「病苦」,意在抨擊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長期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這樣的悲劇人物,而且還普遍地毒害著被壓迫人們,使他們陷於麻木、不覺悟的精神態度,甚至連起碼的同情心也已喪失。魯迅著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而是整個社會。
其二,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魯迅曾說,他的小說題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表明魯迅對群眾的落後不是抱著嘲笑態度,而是進行嚴肅的思考,探索「療救」的方法,使群眾從封建思想桎梏下掙脫出來,去擔負起改造整個病態社會的責任。
三、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
(一)傳神的描寫
小說用了多種描寫手法,活現了孔乙己的形象,下面具體從人物描寫的角度分析其傳神之處。
一是外貌描寫。小說寫孔乙己的外貌主要有兩次,第一次是他剛出場時的外貌:「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一段寫他「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尚有勞動能力;「青白臉色」說明他窮困潦倒,營養不良又不肯勞動的結果;臉上「時常夾些傷痕」,是他窮困而偶然偷東西被人打傷的標志,也是他走向沒落的重要標志。「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既表明他年齡較大而又精神萎頓頹唐。他那件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明他窮酸潦倒,懶得出奇的經濟狀況和性格特徵。
第二次描寫孔乙己的外貌,是在他最後一次出場的時候,是這樣描寫的:「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著一件破夾襖。」說明他衣食無著,窮途末路。「盤著兩腿,下面墊著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滿手是泥」說明他被打折了腿,喪失生活能力。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作者通過對孔乙己外貌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都揭示的十分深刻。
二是語言神態描寫。主要有六句話值得細細品味,第一句是:「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說明他以讀書人自居,賣弄學問,迂腐可笑的性格。第二句是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說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第三句是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於。」說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第四句是「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說明孔乙己「惟有讀書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第五句是「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說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至死不悟。第六句是「不要取笑!」「跌斷,跌,跌……」明明是丁舉人打斷的卻不敢說,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殘了他的肉體,他卻至死不悟,死要面子。通過這些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便躍然紙上。
三是動作描寫。主要有「便排出九文大錢」和「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兩句,前者既表現他桔據而窮酸的本相,又對酒店賣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規矩人。並對短衣幫的恥笑表現出若無其事,這一「排」的動作,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心理;後者則說明他已經窮困潦倒到極點,「摸」字表明了他悲慘的境地。
(二)細節的雕琢
小說有多個細節讓人非常深刻,如對他的臉色的多次刻畫,他的那件長衫,還欠十九個錢等。在這里重點分析一下對孔乙己臉色的刻畫,看小說是如何抓住孔乙己臉色的變化來塑造這個人物形象、表現小說主題的。
小說中有四次寫到孔乙己的「臉色」,這些「臉色」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小說的主題思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出場的時候:孔乙己「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孔乙己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殘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一生窮愁潦倒,既未能進學,又不會營生,再加上他好喝懶做,不願以自己的勞動去爭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連溫飽都得不到保障,窮得「將要討飯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會達官豪紳那種「紅光滿面」、腦滿腸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臉色」。這「青白臉色」的描寫,再配合他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不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而且為下文進一步刻畫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作了鋪墊。
第二次寫「臉色」是在有人揭發孔乙己偷了書的時候:「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臉色」,但當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時候,他就「漲紅了臉」,竭力爭辯,企圖維護自己「讀書人」的面子。這「漲紅了臉」的描寫,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只是不得已偶爾為之。
第三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有人問他「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時候:「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灰色」臉色的描寫,表現了孔乙己因撈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
小說最後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時候:「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這「黑而且瘦」的臉色,加上用手爬著「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在受盡了折磨之後死裡逃生,苟延殘喘活下來的。當掌櫃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現出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境。這里,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劇形象也就大體完成了。
孔乙己的「臉色」由「青白」而「紅」,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邏輯發展。作者通過對臉色變化的描寫,形象地刻畫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徵。
(三)精準的詞句
魯迅先生的小說用詞非常精準、意蘊豐厚、筆法老到,而且許多詞語達到傳神的地步。下面以「偷」「摸」「爬」「竊」四個動詞的運用來揭示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前因後果。
孔乙己有一個致命的性格弱點,那就是好喝懶做,他窮愁潦倒竟至於偶爾偷盜度日。文中對於孔乙己偷雞摸狗品性的揭示累計達9次之多,其中根據敘說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酒店顧客、掌櫃對孔乙己的冷嘲熱諷,肆無忌憚地直宣其「偷」,「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看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窮極無聊的顧客把孔乙己的酸心隱痛當作酒後茶餘的閑談笑料,寥寥幾語,活畫出他們的粗俗放肆,寡廉鮮恥。他們直言不諱地戳穿孔乙己的傷疤,膽大妄為地指控孔乙己的偷盜被打,眾目睽睽之下,竟沒有一點憐憫顧慮,真是潑辣得令人發指。再看一店之主的掌櫃,他同樣是對孔乙己百般奚落,極盡挖苦譏諷之能事。「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掌櫃接二連三,連珠炮似地責問孔乙己的「偷竊」一事,其冷酷狠毒、幸災樂禍的內心世界宛然可見。總之,無論是掌櫃,還是酒店顧客,他們對孔乙己的譏哄雖然或多或少揭示了事實的真相,但是說話的口吻,粗俗的態度無疑又暴露了他們喪盡天良的麻木和冷酷。
二是孔乙己迂腐麻木,以「竊」蒙「偷」,諱莫如深。「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酒店看客大言不慚地宣說孔乙己的「偷盜」丑聞,可是迫於生計而無可奈何的孔乙己卻賣弄文字,故作深奧,企圖以半懂不懂的文言詞句「竊書」來搪塞、抵賴。因為在他看來,「竊」字生僻玄奧,非短衣邦之流所能理解,如此改頭換面自然可以掩人耳目。其實,這改「偷」換「竊」的表演正暴露了他迂腐清高、麻木不仁的悲劇性格。我們不能不震驚:封建文化對他掃摧殘毒害簡直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
三是作者平靜、冷峻的敘說孔乙己的「偷竊」品性,「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不直說其「偷」,出語委婉,暗含同情,表明孔乙己並非天性糟劣,實是被「逼上樑山」才偶爾做出這「偷盜」之事來的,即便是點出「偷竊」,也不象短衣幫、掌櫃之流那般刻薄露骨。「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爾做些偷盜的事,」直話曲說,冷靜客觀,滿蓄哀憤憐憫之情,實則體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上述分析表明,言為心聲,「偷」字聲聲,情態種種,正是這些風情各異的「偷」字活畫出了當時社會的人情世態。尤值一提的是,正因為孔乙己卑劣人格的惡性發展,才導致了他後來命運的非人異化。終末的結局是:「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手慢慢走去了。」他被打斷了腿,蛻變成四足爬行的「動物」,照理說,四肢著地應是「爬」字,可是作者偏偏著一「走」字,而且一再強調孔乙己是這樣「走」的。可見,其間蘊蓄著作者多麼深廣的憂憤和不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為「爬」,孔乙己畢竟也是人啊,可現實又不能不令人瞠目結舌:他確確實實淪為了四足爬行的「動物」,似「走」實「爬」,這種矛盾而復雜的心態從兩個「走」字中充分流露出來。更為撼人心魄的是,孔乙己嗜酒成癖,至死不改,即便是到了窮途末路,仍要「摸」錢喝酒。這是孔乙己悲劇的必然結果,更是作品振聾發聵的力量之所在。可見,「摸」字力透紙背,寫盡人生苦況。
由此可見,「偷」、「摸」、「爬」、「竊」四字既精當微妙地寫出了人物特定條件下的神情心態,又渾然有機地勾連一體,巧妙地提示了孔乙己命運每況愈下直至悄然離去的因果關系。這篇小說遣詞煉字的精湛藝術確實令人拍案叫絕。
《孔乙己》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名篇,歷數十年而不衰。其精巧的結構布局,豐富的人物形象,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魯迅先生高超的文學表現手法,在此文中都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近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❻ 驛路梨花課文寫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作者是按什麼順序
時間:一早一晚
順序:按時間的先後順序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我」和老余見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寫「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後,懷著滿意的心情猜測。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寫「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寫「我們」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後點題點人。
彭荊風,男,漢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鄉,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就職於成都軍區創作室,任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協。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
《驛路梨花》的故事發生在哀牢山哈尼族山寨附近。哈尼族人民一向是山有多高就往哪裡攀登,在山的最高處建立山寨、開墾梯田;山高水長,那雲霧深處,也就被他們興建成如海市蜃樓般令人神往的特異景色,讓外來的人們流連忘返。
文中對「梨花」的贊美,傾注著作者對一代新人的歌頌、熱愛、崇敬之情,或描述梨花、梨樹林,或通過夢境,或引用詩句,都是為了寓情於景,使全文結構精巧、含蓄雋永、虛實相映又饒有餘味,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寓情於景,富有詩意美。作者說:「我正是懷著抒發自己對一代新人的崇敬的心情來寫作的。」為了深刻的體現主旨,作者巧妙的運用清新純潔、富有象徵意義的梨花貫穿全文。
❼ 你能說說《故鄉》這篇小說的主要內容嗎
寫作背景
魯迅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凄苦,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故鄉》選自《吶喊》。
小說作品
作者對「故鄉」的感情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同時還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對「故鄉」沒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個人就已經與它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聯系。童年、少年與「故鄉」建立起的這種精神聯系是一個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的。後來的印象不論多麼強烈都只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生的,而且不可能完全擺脫開這種感情的藤蔓。具體到《故鄉》這篇小說中來說,「我」對「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關系的基礎上發生的。「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膠合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和化合。這樣的感情不是單純的,而是復雜的;不是色彩鮮明的,而是渾濁不清的。這樣的感情是一種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的感情,不是通過抒情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清楚的。它要從心靈中一絲一絲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時間,需要長度,需要讓讀者會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體驗。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復雜的情感,在我們的感受中就是憂郁。憂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緒,是一種不強烈們又輕易擺脫不掉的悠長而又悠長的情感和情緒的狀態。《故鄉》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憂郁的美,憂郁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主要內容寫於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故鄉》: (1)故事情節的三個階段: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三幅故鄉畫面: ①回憶中的故鄉——優美動人; ②現實中的故鄉——荒涼冷落; ③理想中的故鄉——令人神往。 (3)三位主要人物: ①閏土——勤勞善良飽受苦難但不覺悟的農民形象; ②楊二嫂——自私尖刻鄙俗的小市民; ③「我」——對現實生活不滿正在尋找新生活的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