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的煩惱短篇小說
⑴ 請談談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主人公姚納苦惱的具體內容及小說要表現的主題。
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個街頭即景畫面,寫車夫姚納和他的小母馬。姚納被失去兒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們可憐地佇立在風雪之中,與周圍喧嘩、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部分從「姚納和他的小馬」到「就會嗚嗚地哭起來」。這部分是小說的主幹,主要寫姚納向人傾吐內心苦惱時的種種遭遇,它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層,他拉軍人到維堡區去,寫軍人對他的冷漠;第二層,他拉三個尋歡作樂的青年上巡警去,寫青年人根本不聽他的苦訴;第三層,他遇到看門人,想跟他攀談,可看門人指責了他;第四層,他和住處的小夥子訴說,小夥子卻蒙頭睡著了,寫他遇到那麼多人,竟沒有一個人同情他。第三部分從「出去看看馬吧」到全文結束,描寫姚納只能向馬傾訴苦惱,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寬慰的動物。全篇作品以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為情節線索,依次寫出了姚納與馬各懷苦惱與心事,姚納向人訴說苦惱的連續失敗,向馬傾吐內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節內容都緊緊圍繞著姚納深懷苦惱傾訴苦惱的動機和行為展開。首尾互相呼應並形成對照,首尾人與馬的關系又與中間部分人與人的關系構成對比,因此全文結構緊密、中心突出,又如行雲流水,渾然一體。
這篇描寫小人物悲劇命運的憂憤深廣之作,讀來令人震顫而又耐人尋味。它的思想內含,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作品表現了黑暗現實中的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車夫姚納身處社會的下層,軍人可以向他發脾氣,青年們隨意取笑漫罵他,揚言「給他一個脖兒拐」邊看門人和他的同行都對他的痛苦無動於衷、缺乏同情心。他的生計也很艱難。午飯前出來到「黃昏的暗影籠罩金城」,他還沒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點鍾,竟然「連買燕麥的錢還沒掙到」。他的遭遇又極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託希望的兒子又新近病逝。作者真實地刻畫了一個地位低下、苦苦掙扎、命運悲慘的小人物形象。他的不幸,正是當社會壓迫的結果。然而,對姚納來說,最苦惱的還不是他的現實境遇,而是他的痛苦無處訴說,無人理解和同情,心靈的孤寂和折磨比現實生活的不幸更難以承受。作者寫出了他在浩大無邊的苦惱摧殘下的內心麻木;他一動不動地任憑風雪的襲擊,他無心拒絕不公道的車價,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但作為一個活人,他畢竟還有向人傾吐苦惱、與人交流情感的渴望。然而在偌大的社會中,他卻找不到一個關心同情、能分擔他的苦惱的人,他只能在馬身上實現他那小小的可憐的心願。一個小人物孤單寂寞,壓抑滯重的心態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覺悟,既是生活的賜予,也是他無法通過斗爭改變自己命運的心靈桎梏。作者哀其不幸之餘,也不無怒其不爭的意味。
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昏聵和人與人關系中的自私、冷漠。作者通過馬車夫姚納一心想傾訴他的苦惱而結果卻處處碰壁的情節,寫出了現實生活和社會心態的一個縮影。人們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際關系被市儈意識支配,難以溝通感情、互相理解,從而顯示出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冷酷無情。軍人與追求享樂的青年對小人物的不幸漠不關心,這里有社會地位的隔膜。然而,與窮車夫處於同一階層的看門人和青年車夫也無動於衷,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當時社會人與人關系中的冷漠無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會氛圍終於把姚納推向小母馬,他在對馬的傾訴中得到了人間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作品凸現了人不如馬的昏聵現實。作者以深沉的感傷和強烈的憤慨,對此加以無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寫了作者自己的無處言說的苦惱心境。當時,契訶夫正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惱。他的這種心境,反映在《沒意思的故事》的情節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納這個形象的塑造上。在敘述馬車夫不幸遭遇和內心苦惱的過程中,尤其在姚納只得對小母馬傾吐悲苦的描寫中,作者本人的那種苦悶、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於言表的。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更具有一種自我表白的意味。小說寫道:「那苦惱是浩大的、無邊無際的。要是姚納的胸裂開,苦惱滾滾地流出來的話,那苦惱彷彿會淹沒全世界似的,可是話雖如此,那苦惱偏偏沒人看見。那份苦惱竟包藏在這么渺小的軀殼里,哪怕在大白天舉著火把去找也找不到……」這既是客觀寫實,也是主觀移情。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運、抨擊社會黑暗的描繪中,又表現出自己的那種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無可奈何的態度,那種還在黑暗中摸索而苦無出路的心境。
⑵ 契科夫《苦惱》作品賞析
藝術特色:
1、作品層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姚納遇到的四類人及對他們的稱呼是軍人(老爺)、三位年輕人(老爺)、僕人(老哥)、年輕車夫(老弟),這四類人的先後順序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從高到低的順序,姚納在最後一次碰壁後,他在想像中向「娘兒們」傾訴,從排列順序看,排在牲口(小馬)的前面,可見當時俄羅斯婦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當姚納向軍人和三位尋歡作樂的年輕人傾訴時,這兩類人雖不耐煩,卻還敷衍一句:「他是害什麼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當他去向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前者讓他走開,後者一言不發倒頭便睡。
如果說,被姚納稱之為老爺的軍人和三位年輕人,決不會花時間去聽一個窮車夫的訴苦,這里存在社會地位的隔膜;而當姚納去向和他同階層的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他們竟連敷衍的話也懶得說,這的確發人深省。
2、語言風格
小說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卻內容豐富,這與作者精煉、簡約的語言風格是分不開的。
首先作者用詞簡單、精確、凝練,在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等方面選用的詞語朴實無華、又簡潔精煉、寓意卻又十分豐富;
其次作者在選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對話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結構簡單、短小精悍,顯示出了語言簡潔的特點,再次作者在描寫時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格,收到了簡單、精煉、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
另外《苦惱》中還大量運用了省略號,這些省略號的運用也使語言含蓄、凝練,產生空靈之美。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極其精煉,毫無冗長和羅嗦之感。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下和場合里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話顯示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著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交、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內心愁苦的心情。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3、描寫手法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全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
《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2)高級的煩惱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苦惱》創作背景: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⑶ 請談談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小說要表現的主題。
《苦惱》的作者是契訶夫(1860-1904),俄國小說家、戲劇家。
《苦惱》的副標題是「我拿我的苦惱向誰去訴說?」。《苦惱》寫於1886年,描寫一個死了兒子的老馬夫想向別人傾訴心中的痛苦,無奈偌大一個彼得堡卻找不到一個能夠聽他說話的人,最後只能對著他的小母馬訴說。小說以冷峻的筆觸寫出了老馬車夫的辛酸和苦惱,我拿我的苦惱向誰去訴說,這句話出自《舊約全書》。
時代背景
《苦惱》寫於1886年,這個時候正是沙皇俄國黑暗時期,沙俄的殘酷統治使許多人思想麻木冷漠,不願意正視社會現實。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作者以冷峻的筆,客觀的描繪了這種社會現狀,為不幸的人們抗爭。
主題
小說描寫一個老馬夫姚納兒子剛剛死去,他想向人們傾訴自己心中的痛若,無奈偌大的一個彼得堡竟找不到一個能夠聽他說話的人,最後他只能對著他的小母馬訴說。作品通過無處訴說苦惱的姚納的悲劇,揭示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自私、冷酷無情,這正是當時俄國社會生活的剪影。
打字不易,留個贊吧!🙈
⑷ 短篇經典勵志小說有哪些
在繁忙的生活中,看短一些的小說似乎更為可取,那你喜歡看勵志類的短篇小說嗎?下面我就來為大家推薦的短篇經典勵志小說,歡迎參閱!
短篇經典勵志小說
1.《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123頁]:加繆的經典小說,講述了一個有些冷漠的男人殺了人,必須面對隨之而來的後果,這本書經常被援引為存在主義的經典之作(雖然加繆本人並不喜歡被集中劃分在存在主義這個范疇)。
2.《弗蘭肯斯坦》
又名《科學怪人》,(瑪麗·雪萊)[166頁]: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極具野心的科學家展開了一個非正統的實驗,創造出一個“怪物”。這本書已成為浪漫主義時期哥特式恐怖小說寫作的早期範例。
《變形記》(弗蘭茲·卡夫卡)[55頁]:沒人會錯過卡夫卡的這篇著名小說,故事講述一個男人在早上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如果你已經讀過它,你也許願意看看刊載在《紐約客》上的由村上春樹撰寫的致敬小說。
3.《織工馬南》
(喬治·艾略特)[160頁]:我想你一定不知道,描繪了恢宏而又不可思議的《米德爾馬契》【1】的喬治·艾略特竟然也曾寫過如此短的故事!在這本小說中,塞拉斯·馬南是一個傳統村莊里的一員,他被控偷竊了教堂的錢,最終被判有罪,隨後則講述了他離開這個避之不及的村莊後的故事。
【1】米德爾馬契:一部描繪眾多人物、眾多生活場景的小說,904頁。
4.《少年維特的煩惱》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96頁]:正在經歷一場糟糕分手?那麼你可不應該錯過這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無疾而終的愛情故事。維特愛著一個女孩,但她已與他人訂婚,他成為了他們倆共同的朋友,事情變得復雜起來。
5.《冒充白人》
(內勒·拉森)[102頁]:這篇中篇小說的故事背景設置在1920年代的哈萊姆,講述了兩位曾是兒時夥伴的混血兒再次重逢的故事。她們其中的一個——克萊爾,已經可以順利地冒充白人,甚至也對她的丈夫隱瞞了她的種族。這本文筆優美的書描繪了種族主義的恐怖和一段人們不想成為“不如人”的歷史時期。
6.《了不起的蓋茨比》
(F·司各特·菲茲傑拉德)[180頁]:那些還沒有讀過此書的人,開始讀吧!它只有180頁。這部經典小說被一些人看作是“一部偉大的美國小說”,故事講述了一個男人把對愛情的痴迷轉變為使自己變得更好,然而最終也導致了他的滅亡。(故事當然不止這些,但只有你讀了它才會全部了解)
好看的勵志短篇小說
1.《覺醒》
(凱特·肖邦)[128頁]:這本小說關注了一位女性,試圖讓她對南方保守主義、女權主義及母親角色的看法保持一致,但故事並沒有迎來幸福的結局。
2.《黑暗之心》
(約瑟夫·康拉德)[72頁]:康拉德的這篇經典小說講述了在非洲中部的一位象牙商人尋找(並且痴迷於尋找)另一位商人的故事。
3.《諾桑覺寺》
(簡·奧斯汀)[182頁]:這是奧斯汀第一部徹底完成的小說(雖然它也是最後一部出版的小說),講述了對一位17歲少女的心的試煉。她必須做出一些極為重要的愛的選擇,但是她最終收獲了幸福。
有深度的短篇小說
01《大樹》
短篇小說推薦
貝納爾·韋爾貝
豆瓣評分:8.4
(3854人評價)
中國城市出版社
作者的腦洞合集
我有話說
法國人的科幻想像力一向與眾不同,浪漫而諷刺,20個故事分別從宇宙、神話、社會現象,展示了不同的世界,一則則天馬行空的短文帶給人奇妙非凡的閱讀快感。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智者手指月亮,傻瓜卻望著手指。
2.有一天我將離去,我所有的記憶也會隨之消散。
3.當你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你的眼界也會變得狹窄起來的。
02《夜半蜘蛛猴》
短篇小說推薦
村上春樹、安西水丸
豆瓣評分:7.6
(2263人評價)
上海譯文出版社
沒頭沒尾稀奇古怪
我有話說
一本很可愛的書,裡面全是日常生活中的危機,構思奇異,幽默詼諧,再配上36幅彩色插圖,更是顯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女孩問男孩:“你喜歡我喜歡到什麼程度?”少年想了想,用沉靜的聲音說:“半夜汽笛那個程度。”
2.一旦化為扎面圈,人就要永遠扎面圈下去。
3.我們人這一存在的中心是無,什麼也沒有,是零。
猜你喜歡:
1. 比較好的勵志短篇文章3篇
2. 勵志短文精選
3. 短篇名人勵志的正能量故事
4. 短篇名人勵志正能量故事
5. 短篇的名人勵志奮斗的故事
⑸ 最經典的短篇小說精選:高山
在某個星辰閃爍的夜晚,高山決定去找個陌生人聊聊。他走了出去,遇到了一位叫錢芊芊的女孩。
【本文作者:徐東 (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青羊上山)】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