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朗士歷史的短篇小說
1. 法朗士晚年創作了三部具有重要影響的長篇小說
檔介紹:
華中師范大學網路教育學院
《20世紀世界文學》練習測試題庫
一、填空
20世紀初期法國最重要的象徵派詩人是 和 。
普魯斯特的代表作品是他的長篇巨著 。 和 是巴比塞的兩部代表作品。
《禿頭歌女》是法國戲劇家 創作的的一個獨幕劇。
超現實主義運動開始於1924年 發表的 。
《華倫夫人的職業》是 寫作的揭露資產階金錢的骯臟的戲劇。
20世紀英國最重要的象徵派詩人是 和 。
艾略特的詩歌創作進入第二個創作時期的標志長詩 。 這部小說具有明顯的自傳成分,它通常被視為弗吉尼亞·伍爾夫最出色的作品。
托馬斯·曼是享譽歐洲的作家,並於1929年因小說 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代表勞倫斯小說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
高爾斯華綏第一個三部曲《福爾賽世家》包括三部作品,它們是 、 和 。
20世紀在俄國和蘇聯重要的象徵派詩人是 和 。
晚年,法朗士創作了三部具有重要影響的長篇小說: 、 和 。
羅曼·羅蘭後期創作的代表作是多卷本長篇小說 。
超現實主義作家阿拉貢的代表作品是 。
《等待戈多》是法國荒誕派作家 的著名戲劇 以紀實性的手法描寫戰爭的殘酷和揭露戰爭的真相。這部小說的作者是雷馬克。
艾略特出版的第一部詩集 在詩歌領域里開了一代詩風。
蕭伯納寫作的 延續了 的主題,繼續揭露資產階金錢的骯臟。
20世紀在現代德語文學中最重要的象徵派詩人是 。
被視為現代小說經典之作的 是喬伊斯的作品。
毛姆的成名作 是作家最重要、流傳最廣的一部小說,主要揭示虛偽的宗教教義、世俗觀念正是人生的枷鎖。
卡夫卡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說 ,它向人們講述了一個人變成蟲的故事。
高爾基最優秀的作品是長篇小說 。它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巨著,是20世紀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作。
《毛猿》表現主義戲劇
薩特的戲劇大致可以劃分為 問題劇和 問題劇。
1938年,薩特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帶有自傳性的日記體長篇小說 ,表現了他的薩
2. 法朗士的作品《克蘭克比爾》在文學界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短篇小說《克蘭克比爾》(1901)通過一個小菜販被警察誣陷的不幸遭遇,批露當時社會窮人得不到法律的維護,法郎士寫這篇小說意在抗議誣告和陷害德雷福的人。
3. 短篇小說之王 法朗士
莫泊桑和契科夫、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莫泊桑受福樓拜的影響極大,他具有獨特的視角,見他人之所不見,以平淡的情節塑造人物,真實的細節凸現性格,反映了現實的思想內容,又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格調。
莫泊桑從描寫司空見慣的平凡小事著手,把短篇小說的技藝運用到了盡善盡美的極致,形成了逼真、自然的寫作風格。他的敘述筆調幾近白描,生動而惜墨如金,寥寥數筆,人物的環境、氣氛躍然紙上,描寫用詞准確、言簡意賅,可以說是字字珠璣。
(2)契訶夫
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徵意義,「海鷗」和「櫻桃園」就都是他獨創的藝術象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以及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建立)與契訶夫進行了創造性的合作,對舞台節術作出了重大革新。
(3)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
歐·亨利對社會與人生的觀察和分析並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較淺薄,但他一生困頓,常與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別出心裁的藝術手法表現他們復雜的感情。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
從藝術手法上看,歐·亨利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於哲理的戲劇性場景,用漫畫般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的特點。作品情節的發展較快,在結尾時突然出現一個意料不到的結局,使讀者驚愕之餘,不能不承認故事合情合理,進而贊嘆作者構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善於利用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妙趣橫生,以含淚的微笑著稱。他還以准確的細節描寫,製造與再現氣氛,特別是大都會夜生活的氣氛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作環境有極大關系。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據狀態。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
4. 法朗士的作品《現代史話》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法朗士的主要作品有小說《現代史話》4卷。包括《場邊榆樹》(1896)、《人體服裝模型》(1897)、《紅寶石戒指》(1899)和《貝日萊先生在巴黎》(1901)。小說頭兩卷寫法國外省某城市競選主教,兩個候選人之一的基特萊,以善於逢迎貴族婦女獲勝,但他一旦登台,兇相畢露。作者藉以揭示教士善變的面貌。從第3捲起寫德雷福斯事件。紅寶石戒指象徵教權。事件中居主導地位的正是教權派,他們各派之間相互利用,勾心鬥角。在第4卷中,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貝日萊先生這時從外省被調到巴黎,任大學拉丁文學講師。他是法朗士的代言人,為德雷福斯翻案而斗爭。他到處發議論,常和統治階級的論調針鋒相對。
5. 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及他們的作品有哪些
1、亞歷山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人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2、亞歷山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是法國小說家大仲馬任奧爾良公爵秘書處的文書抄寫員時與一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因與其父重名而被稱為小仲馬。
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茶花女》,表達了人道主義思想,體現出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
也曾寫劇本:《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阿爾米斯先生》 和《福朗西雍》、《克洛德妻子》等。
3、阿納托爾·法朗士
阿納托爾·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本名蒂波·法朗索瓦,生於巴黎一書商家庭。「法朗士」是他父親法朗索瓦的縮寫,又因他愛祖國法蘭西,故以祖國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筆名。
少年時的法朗士經常替父親編寫書目、圖書簡介等,置身於書海之中。187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金色詩篇》,爾後以寫文學批評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納爾之罪》,在文壇上聲名大噪。
以後他寫了一系列的歷史題材小說。由於受法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列南的「人類永遠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響,他的這些作品均流露出歷史循環論、社會改造徒勞無益論的悲觀情緒,但更多的是充滿對社會丑惡的嘲諷和抨擊。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雋永,韻味深長。
代表作品有《金色詩篇》、《波納爾之罪》等。
4、居伊·德·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紀後半葉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俄國契訶夫和美國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莫泊桑1850年出生於法國上諾曼府濱海塞納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曾參加普法戰爭,此經歷成為他日後創作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
他一生創作了六部長篇小說、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說及三部游記,是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莫泊桑患有神經痛和強烈的偏頭痛,巨大的勞動強度,使他逐漸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莫泊桑於1893年7月6日逝世,年僅43歲。
代表作品有《項鏈》《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於勒》等。
5、愛彌爾·左拉
愛彌爾·左拉(法語:Émile Zola,1840年4月12日-1902年9月28日),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和理論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創始人與領袖。
1840年,左拉誕生於法國巴黎,主要創作作品為《盧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該作包括20部長篇小說,登場人物達1000多人,其中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錢》等。
左拉是19世紀後半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自然主義文學理論,被視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
6. 法郎士的《企鵝島》這部小說被稱為什麼
《企鵝島》這部小說被譽 \「人性寓言式」 的小說。法朗士於1908年創作的長篇小說《企鵝島》,作品採用童話的形式,通過描寫企鵝島國的一群企鵝的社會生活情況,隱射了當時法蘭西的黑暗社會現實,但是由於受法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列南的 \「人類永遠也不能接近真理」 的影響,作品均流露出歷史循環論、社會改造徒勞無益論的悲觀情緒,但更多的是充滿對社會丑惡的嘲諷和抨擊。
7. 法郎士的故事
1921 年對於法國「文壇宗師」阿納托爾·法郎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年。在這一年裡,這位七十七歲高齡的髦宿老人光榮地加入了法國共產黨;瑞典學院以「表彰他輝煌的文學成就,它的特色是高貴的風格、深厚的人類同情、優雅和真正的高盧人的氣質」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真可謂「雙喜臨門」。
對於諾貝爾文學獎之冠的激烈競爭,法朗士也是一位「老手」。他是最早被提名的一位,以後又多次被提名。1904 年,他首次被提名後,1910 年、1911 年,他的名字又出現在諾貝爾委員會的決策台上,可是,十七年來,他一直沒能如願問鼎。盡管法朗士在世界文壇上有極高的聲譽,對1921 年的奪魁,也不是輕而易舉的。首先,參加這一年競爭的有十八位文壇老將,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蕭伯納、葉芝、伯格森等人,在這種高手雲集的情況下,法朗士並不顯得很突出。候選人當中有三分之一是由瑞典人推薦的,而這些瑞典人又多半是學院的院士。其次,在正式表決會上他又遭到一位八十四歲高齡的老院士的反對,使評選出現了波峰浪谷的局面。但法朗士最後在瑞典文學院院士和其他三位最著名的拉丁語系文學教授的鼎力支持和呼籲下,終於使競選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法朗士雖是一位七十七歲高齡的老病人,但他還是堅持出席了1921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盛大慶典。他不理會醫生的警告,帶病從法國啟程,同行的有他的妻子、外孫和他的出版商卡爾曼·列維。這是一次頗有意義的遠征。全世界的報紙都在密切地關注著這一動態,《插圖雜志》特地派出一名攝影記者加入這個行列。法朗士到達斯德哥爾摩的那一天,碼頭上擠滿了來迎接的各界人士和達官要人,其中最醒目的是瑞典首相布蘭汀。
布蘭汀是一位熱心歐洲事務的領袖,同時又是國際聯盟最出色的代表之一。他親自出來迎接,這對法朗士來說,確是一項莫大的榮耀。
法朗士從國王手中接過獎狀、獎金之後,做了一件令在場觀眾深為感動的事。他回到座位後,走到化學獎得主德國的諾恩斯忒面前,兩人懇摯地握著手——握了很久很久,博得了全場的一片掌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和德國是兩個敵對的交戰國,而這代表兩個國家知識界的巨人的握手,意味著什麼呢?也許它是人們祈願和平與安定,厭惡戰爭的心理吧!
「法朗士」是他父親法朗索瓦的縮寫,又因他愛祖國法蘭西,幫以祖國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筆名。其父經營一家書店,少年時的法朗士經常替父親編寫書目、圖書簡介等,置身於書海之中。
197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金色詩篇》,爾後以寫文學批評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納爾之罪》,在文壇上聲名大噪。以後他寫了一系列的歷史題材小說,如《苔依絲》(1890)、《鵝掌女王烤肉店》(1893)、《企鵝島》(1908)、《諸神渴了》(1912)等長篇小說。其中《諸神渴了》被稱作是「情節很戲劇他的一部傑作」(頒獎辭)。此外,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還有短篇小說《克蘭比爾》(1901)、長篇小說《在白石上》(1904)、《天使的反叛》(1914),其間還有長篇四部曲《當代史話》(1896-1901)。由於受法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列南的「人類永遠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響,這些作品均流露出歷史循環論、社會改造徒勞無益論的悲觀情緒,但更多的是充滿對社會丑惡的嘲諷和抨擊。1896年末,他成為法蘭西學院的會員。
1894年德雷福斯事件發生後,法朗士的政治態度開始左傾,與左拉一起參加了為德雷福斯伸張正義的斗爭。俄國革命期間,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成為法國社會黨成員,贏得左翼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的敬仰,1921年參加法國共產黨。
法朗士65年創作的傑出成就,使他成為「一位真正的文壇宗師」,他那「博學、富於幻想,清澈迷人的風格,還有他融合諷刺和熱情所產生的神奇效果」(頒獎詞)以及他創作的眾多膾灸人口的人物形象等,為作家在國內外贏得了極高的聲望。1921年,為了「表彰他輝煌的文學成就,其特點是高貴的風格、深厚的人類嶼、優雅和真正高盧人的氣質」,法朗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4年法朗士逝世,法國政府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國葬。
8. 法國作家法朗士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的生平事跡是什麼
阿納托爾·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本名蒂波·法朗索瓦,生於巴黎一書商家庭。「法朗士」是他父親法朗索瓦的縮寫,又因他愛祖國法蘭西,故以祖國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筆名。少年時的法朗士經常替父親編寫書目、圖書簡介等,置身於書海之中。187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金色詩篇》,爾後以寫文學批評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納爾之罪》,在文壇上聲名大噪。以後他寫了一系列的歷史題材小說。由於受法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列南的「人類永遠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響,他的這些作品均流露出歷史循環論、社會改造徒勞無益論的悲觀情緒,但更多的是充滿對社會丑惡的嘲諷和抨擊。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雋永,韻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