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言情 » 古代言情小說李漁作品

古代言情小說李漁作品

發布時間: 2022-07-31 18:42:08

㈠ 中國古典的愛情名著都有哪些

一、中國經典的愛情名著有:《西廂記》、《紅樓夢》、《白蛇傳》、《孔雀東南飛》、《桃花扇》、《梁祝》、《牡丹亭》、《牆頭馬山》、《霍小玉傳》、《鶯鶯傳》《李娃傳》《漢宮秋》《搜神記》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等。

二、作品簡介(節選):
1、《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實甫,名德信,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人。他一生寫作了14部劇本,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2、《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 ,又名《石頭記》《金玉緣》。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 ,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為脈絡,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通過家族悲劇、女兒悲劇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機。

3、《白蛇傳》,是古裝神話題材愛情劇,講述了前世善良機靈的小牧童,臨危救難引發白蛇報恩的驚世駭俗的情緣傳說。小牧童轉世為俊逸不凡的許仙,白蛇則化身為美女白素貞,兩人發生了一段驚天動地的戀情。
前世險遭不測的小白蛇,感恩感德許下有朝必報的誓言;今生修練成人的白素貞,以身相許償還千年之前的救命恩情。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好姻緣,千年等一回。歷盡風雨坎坷的真情,怎會被佛語梵音、木魚青燈所淡化;雷鋒塔下的孤寂悲涼,不曾有一絲的悔恨;嘗盡酸甜苦辣,在無怨無悔的柔情中低回不已,又能否白首偕老,共度餘生。

4、《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後人盛稱它與北朝的《木蘭詩》為「樂府雙璧」。
《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一樁婚姻悲劇。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的首句為「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詩350餘句,1700餘字。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並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
作為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繁簡剪裁得當,人物刻畫栩栩如生,不僅塑造了焦劉夫婦心心相印、堅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頑固和劉兄的蠻橫刻畫得入木三分。篇尾構思了劉蘭芝和焦仲卿死後雙雙化為孔雀的神話,寄託了人民群眾追求戀愛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

㈡ 從1651年至1668年李漁創作了哪些作品

從1651年至1668年,李漁創作了《憐香伴》、《風箏誤》、《比目魚》、《凰求鳳》等大量劇本。他還把《風箏誤》等10個劇本合稱《笠翁十種曲》出版發行。李漁的《十種曲》的題材全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而且喜劇色彩十分濃郁。

因此,這本書一經問世,便「洛陽紙貴」,被人們搶購一空,並被當時戲劇界推為「所制詞曲,為本朝第一」。

㈢ 李漁全集的內容簡介

在清初文壇上,有一位雅俗共賞、婦孺皆知的大名士。他雖然名滿天下,但生前死後人們對他的評價卻很不相同。有人把他與晚明李卓吾、陳眉公相提並論,稱贊他是韻人、賢人、真義士、醫國手,有人則罵他「性齷齪」、「善逢迎」,斥他為「名教罪人」。他是以曲名世的,但他的朋友卻說,只知道他擅詞曲,可以說是不了解他。這位如此復雜而毀譽天壤的人物,就是浙江蘭溪人李漁。李漁是一位出色的文學藝術家,又是一位當行的編輯出版家。他一生寫作、編輯的書「車載斗量」,留給後人以百萬計的作品。但李漁的著作大多是戲曲小說和雜著,故向不為止統文人和藏書家所重視,加之清代康熙特別是乾隆時的禁書,所以李漁的部分著作至今已鮮為人知或很難覓得。

㈣ 李漁的作品有哪些

李漁,生於江蘇如皋,祖籍浙江蘭溪。李漁自幼聰穎,擅長古文詞。41歲去杭州,後移家金陵,游歷四方,廣交名士。公元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復移家杭州,於雲居山東麓修築層園。李漁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他重視戲曲文學,曾說:「填詞非末技,乃與史傳詩文同流而異派者也。」李漁在金陵時,別業稱芥子園,設有芥子書肆。李漁女婿沈心友,請王概等編《芥子園畫譜》,流傳甚廣。公元1651年 我國文學家 李漁41歲第一部傳奇《憐香伴》順治八年撰成。
李漁出生時,由於其祖輩在如皋創業已久,此時「家素饒,其園亭羅綺甲邑內」,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後由於在科舉中失利,使肩負以仕途騰達為家庭光耀門戶重任的李漁放棄了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間大隱」之道。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後獲得喬、王二姬,李漁在對其進行細心調教後組建了以二姬為台柱的家庭戲班,常年巡迴於各地為達官貴人作娛情之樂,收入頗豐,這也是李漁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李漁文學創作中最豐產的一個時期,《閑情偶寄》一書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並付梓的。1672、1673年,隨著喬、王二姬的先後離世,支撐李漁富足生活的家庭戲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漁的生活從此轉入了捉襟見肘的困頓之中,經常靠舉貸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漁於貧病交加中泯然於世。
說起李漁,一開始幾乎是幾個男人之間的談資,稍稍有點隱私,關於如何挑選女人、關於《金瓶梅》的版本,諸如此類,以為都是秘不示人的。可是後來發現,喜歡李漁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男人喜歡,連女人也很欣賞。是不是可以這么說,喜歡李漁,幾乎出於男人的本能。因為李漁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並且生活得很藝術的人。而且他能夠把生活的經驗又很藝術地寫成書,這也是他高出許多風流才子的地方。林語堂在談到《閑情偶寄》這本書時說:「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個重要部分,時專門研究生活樂趣,時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窮人尋求樂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悶的途徑、性生活的節制、疾病的防治……」
李漁的戲曲論著存《閑情偶寄》詞曲部,以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譯、格局六方面論戲曲文學,以選劇、變調、授曲、教自、脫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對我國古代戲曲理論有較大的豐富和發展。《閑情偶寄》除戲曲理論外,還有飲食、營造、園藝等方面的內容。李漁在給禮部尚書龔芝麓的信中說:「廟堂智慮,百無一能;泉石經綸,則綽有餘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積。」可見此書足能反映他的文藝修養和生活情趣。關於李漁的戲劇創作,據他本人和同時代人郭傳芳說,有「前後八種」、「內外八種」共十六種,但現在可以肯定的卻只有十種。李漁寫作傳奇是他生平最大的「癖嗜」,自稱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他從明代劇作家遠離舞台使劇本成為案頭之作中發現弊病,開始注重聯系觀眾和舞台效果,重視研究戲曲的演習工作。因此,李漁在戲曲的藝術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獨樹一幟的戲劇風格使他在當時詞壇上一舉成名,「北里南曲之中,無不知李十郎者」。李漁的作品因為雅俗共賞,通俗易懂,故遍行於坊間,不少作品還被翻譯後流入日本及歐洲國家。從1651至1668年,李漁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間創作了《憐香伴》、《風箏誤》、《比目魚》、《凰求鳳》等大量劇本。他把《風箏誤》等十個劇本合稱《笠翁十種曲》出版發行,此書一經問世,便洛陽紙貴,搶購一空,並被當時的戲劇界推為「所制詞曲,為本朝(清朝)第一」。
《十種曲》的問世,扭轉了在李漁之前戲曲創作上重「曲」輕「劇」,重填詞輕賓白的風氣。為了加強舞台演出效果,李漁十分重視賓白創作和運用,他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重視賓白的劇作家,也是賓白創作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他主張「填詞之設,專為登場」,「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看,又與不讀書之婦女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十種曲》的題材全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而且喜劇色彩十分濃郁,這是李漁傳奇最突出的地方。他說:「傳奇原為消愁設,費盡枝頭歌一闕;何事將錢買哭聲,反會變喜成悲咽。唯我填詞不賣愁,一夫不笑是吾憂;舉世盡成彌勒佛,度人禿筆始堪投。」 李漁是中國戲劇史上第一個、也是惟一專門從事喜劇創作的作家,被後人推為「世界喜劇大師」。李漁居金陵期間,結交了很多文友,他們中有雅慕李漁之才者,有自己喜愛舞文弄墨而與李漁相往來者,而當地官吏結交李漁者也不在少數,但絕大部分不過故作風雅,借李漁之名以飾門面的達官貴人為多。居金陵二十年,李漁以文會友,以戲會友,與整個社會有著廣泛而頻繁的接觸,交遊面極廣。他曾經為時任江寧織造、《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曹璽撰贈過對聯,與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成為忘年交;與《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互贈詩詞(當時蒲31歲,李61歲);在蘇州百花巷、金陵芥子園內,經常可以看到李漁與他的文友、戲友一起觀劇切蹉技藝。清初的吳偉業、錢謙益、龔鼎孳等「江左三大家」, 王士祺、施閏章、宋荔裳、周亮工、嚴灝亭、尤侗、杜濬、余懷等「海內八大家」以及「燕台七子」、「西泠十子」中的多數都與他有過交往。
李漁交友有道,深明「君子朋而不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膠如漆」等古訓。他在《交友箴》中寫道:「飲酒須飲醇,結交須結真。飲醇代葯石,交真類松筠。」還寫道:「交道戒紛紜,交情忌稠密。神交千里通,面交九嶷隔。寧寡無濫觴,寧淡無膠漆。」當時有個潘一成,和他一樣也是「府癢生」,明亡以後,也不再應試。此人恣情游覽,到處題詠而不署名,李漁神交已久。一次,李漁在南昌東湖酒肆中,認出他的題句,經過訪問,知他是湖南東安人。1668年,李漁游桂林,特地繞道去東安訪潘一成。遍尋不著,一日偶泊林樹下,見一蓬門草屋,門上有副對聯,李漁笑道:「此有塵外之致,定是他的住處了。」進門相見,果然是他,兩人意氣相投,言談融洽,留敘二日方才依依道別。
在與他交往的、有文字記載的800餘人中,上至位高權重的宰相、尚書、大學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藝人,遍及十七個省,二百餘州縣,可以說,他是中國古代文化人中交友最多、結交面最廣的文人。眾多的朋友,使李漁能自由往來於朝野文人之間,也使他增加了不少知識,懂得了許多人情世故,更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文學素材。

李漁不僅是高產多能的作家,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早在居杭期間,他就編輯出版過自己創作的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寓居金陵後,為了防止別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成立了芥子園書鋪,他的編輯出版事業由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他寫的大部分書都是在這里印行的。書鋪同時還印行、銷售他自己精心設計的各種箋帖,以及其它文化用品。
作為出版商李漁,他那靈活的經營策略與經營理念,使他能牢牢把握住商機,左右開弓,把芥子園書鋪經營得紅紅火火。他根據讀者的心理和需要,除了出版自己創作的作品,還編輯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學作品,如被他稱之為「四大奇書」的《三國志演義》、《水滸全傳》、《西遊記》、《金瓶梅》等;編輯出版了諸如《古今史略》、《尺牘初征》、《資治新書》、《千古奇聞》等一大批讀者想看而買不到的書;由他倡編並親自作序、女婿沈因伯搜集整理、在中國美術界影響頗廣、一直被譽為中國畫臨摹範本的《芥子園畫傳(譜)》也是在芥子園印行的。由於芥子園印行的出版物工精價廉,重信譽,加之廣告意識強,多年來市場銷路好,受到人們的歡迎。
後來李漁遷回杭州,芥子園屢換主人,但一直保持李漁優良的經營作風,成為清代著名的百年老店之一。書以人傳,店以人名,隨著歲月流逝,芥子園雖數易其主,但芥子園書鋪仍然在不斷營運,有資料表明,直至清咸豐七年(1857)年,芥子園還刊印過《情夢柝》等小說。可以說,芥子園書鋪不僅是清代為數極少的具有二百多年歷史的老店,也是中國出版史上為數不多的歷史悠久的「百年書鋪。李漁所著的戲曲,流傳下來的有《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美人香》、《風箏誤》、《慎騖交》、《凰求鳳》、《巧團圓》、《意中緣》、《玉搔頭》(以上十種合刻稱《笠翁十種曲》)、《萬年歡》、《偷甲記》、《四元記》、《雙錘記》、《魚籃記》、《萬全記》、《十錯記》、《補大記》及《雙瑞記》等19種。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風箏誤》一劇。此外,有小說《無聲戲》、《連城壁全集》、《十二樓》、《合錦迴文傳》、《肉蒲團》等。
《閑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對自己的生活所得所聞見的事物的總結性的書。包含有對戲曲的看法,批評。從舞台的實際出發,注重戲曲的結構、中心事件的選擇安排等,是中國戲曲批評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還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飲食、作卧等方面的審美感受。
《李漁全集》(德)馬漢茂(Helmut Martin)輯,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覺世名言十二樓》(清)李漁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
《十二樓》(清)李漁著 中華書局,2004年版。
《無聲戲》(清)李漁著,中華書局 2004年版。
李漁和他的《墨梅圖》
李漁說,稻米煮飯的香氣,真讓人歡喜;木槿早上開花,晚上就凋謝了,生命如此短暫,也真夠凄涼的了;相傳一女子懷戀心中人,淚水灑落一地,長出了「斷腸花」秋海棠;一生鍾愛的人,可以當葯。
李漁種的石榴花開遍了三畝芥子園,這個風流的文人,為買水仙花典當了家中首飾。他說,蔬菜中長得最為奇特的,是陝西的「頭發菜」,山珍海味也不如它。據此,西北生態植被「發菜」在明末清初就已是盤中佳餚。
李漁(1611-約1679)被稱為中華五千年第一風流文人,原籍浙江蘭溪,生於雉皋(今江蘇如皋),能為小說,尤精譜曲,世稱李十郎。字笠鴻,號湖上笠翁。曾在南京組織以姬妾為主要演員的家庭劇團,北抵燕秦,南行浙閩,在達官貴府演出自編自導的戲曲,與戲曲家吳偉業、尤侗結交。
李漁的這幅《墨梅圖》,為典型的文人畫,用筆潦潦,圖中大片留白,十分簡潔。讀罷《閑情偶記》,再看《墨梅圖》,感嘆古人有「文采風流」四字。《閑情偶寄圖說》上下二冊。(清)李漁著,山東畫報出版社。

㈤ 李漁的主要作品

李漁所著的戲曲,流傳下來的有《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美人香》、《風箏誤》、《慎騖交》、《凰求鳳》、《巧團圓》、《意中緣》、《玉搔頭》(以上十種合刻稱《笠翁十種曲》)、《萬年歡》、《偷甲記》、《四元記》、《雙錘記》、《魚籃記》、《萬全記》、《十錯記》、《補大記》及《雙瑞記》等19種。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風箏誤》一劇。此外,有白話短篇小說集《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長篇小說《合錦迴文傳》、《肉蒲團》以及雜著《閑情偶寄》等
《閑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對自己的生活所得所聞見的事物的總結性的書。包含有對戲曲的看法,批評。從舞台的實際出發,注重戲曲的結構、中心事件的選擇安排等,是中國戲曲批評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還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飲食、作卧等方面的審美感受。
《李漁全集》(德)馬漢茂(Helmut Martin)輯,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覺世名言十二樓》(清)李漁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
《十二樓》(清)李漁著 中華書局,2004年版。
《無聲戲》(清)李漁著,中華書局 2004年版。
《閑情偶寄圖說》上下二冊。(清)李漁著,山東畫報出版社。

㈥ 李漁有什麼作品嗎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18歲補博士弟子員,在明代中過秀才,入清後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後居於南京,把居所命名為「芥子園」,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著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劇,《肉pu團》、《覺世名言十二樓》、《連城壁》(三者合集《無聲戲》)等小說,與《閑情偶寄》等書。
李漁所著的戲曲,流傳下來的有《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美人香》、《風箏誤》、《慎騖交》、《凰求鳳》、《巧團圓》、《意中緣》、《玉搔頭》(以上十種合刻稱《笠翁十種曲》)、《萬年歡》、《偷甲記》、《四元記》、《雙錘記》、《魚籃記》、《萬全記》、《十錯記》、《補大記》及《雙瑞記》等19種。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風箏誤》一劇。此外,有小說《無聲戲》、《連城壁全集》、《十二樓》、《合錦迴文傳》等。

㈦ 李漁《閑情偶寄》意思

風流李漁,有意思極了.他拿捏文字這玩意兒,亮個趣味妖然的《閑情偶寄》獻給清初文壇. 《閑情偶寄》共分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論及戲曲, 妝飾,美味,樂舞, 建築, 養生, 器玩,一流的生活審美情趣,雅緻的娛樂文化.
若說李漁,可是被當時剛直清貧的文人所不屑的.古代文人,向是忠於感懷天下,國存興亡,君子風范,而李漁就像是通俗的生活者,津津樂道於美色,晚玩, 樂舞.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合時宜的.然而,這個李漁又堅持於 「吾於詩文,非不究心,而得志愉快,終不敢以禾卑史為末枝」——還有呢,他善於交際,結交達官貴人,在不斷括大的生活視野中,敏銳地抓生活的真實. 《閑情偶寄》正是他藝術和生活最完美的匯記.
李漁的雅緻生活, 奢侈日子,來自原本那很好的家境.想想那「纏頭已受千絲贈,錦句何殊百寶鈿」的如意風流,想想他那組姬妾隊,在杭州西湖湖畔的表演……李漁啊李漁,後雖是晚年, 在窮困中死去,可人這經歷, 攜帶妻妾外出打創,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盡覽大好風光,結交達官貴人,同時也勤於著作,如在戲曲、小說、詩文、隨筆的作品,也見是學識淵博的文人.
這就有意思了.是不是.我們啊,年輕美眉,帥哥俊男,若說起李漁,還會提提他的《肉薄團》,那為贏合當時的萎靡之風炮製的《肉薄團》嘛,哦,哦……好了,我們暫不提這個了.我們今天讀的是李漁一生最看重的《閑情偶寄》.
何以見得《閑情偶寄》是李漁最為滿意的作品。且看他在與朋友的信中所言:「弟以前拙刻,車載斗量,近以購紙無錢,每束高閣而未印。獨《閑情偶寄》一書,其新人耳目,較他刻為尤甚。」
寫於康熙十年(1671)的《閑情偶寄》,寫閑,寫情, 寫得放鬆,寫得嫵媚;寫詞曲,寫戲劇,寫得切實有用;寫聲容,寫得清麗,寫得快樂.其讓人耳目一新的文字,活脫脫的小品文字風格,趣,樂,雅,致.且,當推其中論及戲曲理論的為最好.理論聯系實踐,系統,豐富.要細品.閑來呢,就愛讀聲容部,恰是動情,輕撩,媚好,清麗,嬌羞.
李漁老先生把女性的美,從選姿、肌膚、眉眼、手足、態度、修容、熏陶、點染、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評述。食色性也, 以性所原有,不能強之使無耳.女人是尤物, 「尤物維何?媚態是已. 」媚態之於人,猶如火之有焰,燈之有光,珠貝金銀之有寶色,那自然的流露,自是攝魂之儀.嫵媚,還要態度啊,還要有修養,有才藝,有品味.
可愛的李漁老先生,在清初,已言之------「女子無才便是德,此皆見噎廢食之說. 」他寫得更絕的一句:「貪淫之婦,何嘗歷歷知書?」.絕吧.
女子有才有藝,是一情趣也.琴棋書畫,也可陶冶之媚,若與一女子對棋.見其女子「纖指掂棋,躊躇不下,靜觀此態,盡勾消魂.」從審美的角度來看,美女下棋,思躊之姿,溫婉可人,男子憐香,仍欲勝棋嗎.呵呵,這情趣……

㈧ 那裡有李漁《憐香伴》原文古文的

李漁41歲第一部傳奇《憐香伴》撰成。
又名《美人香》。清代戲曲家李漁的傳奇集《笠翁十種曲》其中一篇,講述了崔箋雲與曹語花兩名女子以詩文相會,互生傾慕,兩人想方設法爭取長相廝守的故事。這個故事的題材是男權社會下女子之間的戀情,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社會男性對於女同性戀是持贊賞態度的(這也是男權社會的一種體現)。
你說的是不是這個 :http://hi..com/qingyuehuaying/blog/item/65b1a7ef183c3314fdfa3cc5.html

熱點內容
火影種子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08 00:52:39 瀏覽:60
短篇小說鑒賞教材 發布:2025-07-08 00:48:25 瀏覽:80
1月4日更新跟總裁相關的小說 發布:2025-07-08 00:36:05 瀏覽:218
三叉小說虎哥結局 發布:2025-07-08 00:30:56 瀏覽:137
總裁和大叔的小說 發布:2025-07-08 00:15:20 瀏覽:791
免費好看的言情小說全本 發布:2025-07-08 00:09:42 瀏覽:198
抖音小說推薦霸道總裁 發布:2025-07-08 00:07:18 瀏覽:491
熱辣短篇小說集 發布:2025-07-08 00:07:13 瀏覽:678
2018最好看的游戲類小說 發布:2025-07-07 23:42:12 瀏覽:866
契訶夫短篇小說集pdf 發布:2025-07-07 23:38:37 瀏覽: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