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看網路小說
Ⅰ 求關於刁斗《回家》的相關分析
上個世紀60年代出生的作家刁斗,其創作始終有一種不倦的敘述探索熱情,他的小說中充滿了敘述的陰謀,他把日常生活置於特殊的情境中,在一個個細節和變故中推動著敘述的前行。如同有評論家指出的那樣,刁斗沒有讓故事「好讀」而迷戀傳奇,相反,他不斷取消傳奇,一步步將人物推至精神的絕境之中。
刁斗作品間的相互關聯是多種多樣的,在我看來,刁斗作品的主人公都是當代的精神漂泊者,漂泊與流浪是他小說反復詠嘆的主題,只是在不同的敘述中,他給漂泊流浪注入了不同的情感態度與評價,而所有這些敘述變化,又都與展示和體認生存所面臨的苦難結合在一起。
《回家》是刁斗近期有代表性的長篇小說。這是一部需要耐心對待也是在敘述上很有難度的作品。看上去是在講述一個現代精神流浪人的故事,但這個故事被刁斗以非常個人化的當代性的經驗加以改造。拉康式的精神鏡像使刁鬥成為我質感很強的作家。這自然不能說「我」就投射了多少作者的影子,這種我質乃至主體對自身的絕對關注。正是這種「自我」關注,使得刁斗的寫作執拗地進入生存主體的精神深處,去打開那些生活死結。
我之所以說《回家》在敘述上頗有難度,是由於稍不留意作者就會陷入自設的牢籠,變成為日常生活的貧乏記錄。但《回家》處理得很自如,它生動而有趣的創設了「我」這個執著而漫不經心的形象——與其說這是典型的現代知識男人形象,不如說是知識男性樂於認同的自我形象。刁斗將一個男人在都市裡的遊走寫得一波三折。這是非常令人艷羨的敘述功力。但刁斗並未僅僅停留於此,他更看重那些大於技巧的東西,他要表現的是在這種敘述背後滲透的他對當代人精神困境、情感和慾望、生存狀態的極大關注。他曾滿含深情地說:「寫小說的過程,是我提升自己生命質量的過程,它能讓我的感官豐富我的思想,又讓我的思想照亮我的感官,最終確立起我的小說精神。」
《回家》中,「我」找不到自己的精神棲居地,但又不肯隨波逐流輕易地在某處歇腳,「我」在困惑的同時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小說的標題「回家」二字很有意趣,作品以「上班的時候」、「工作的時候」、「午休的時候」、「工作的時候」、「下班的時候」展開。表面一看,如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般簡明鋪排,但小說內容卻與題目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映。別人上班「我」下班,別人工作「我」遊走,別人午休「我」流浪,別人下班「我」逃遁,別人回家「我」絕望。從上班鈴驚擾「我」的春夢那一刻起,物質性的「我」就奇怪地轉化為精神性的「我」了,變成了理想主義的精神漫遊者,開始了對物質自我和現實境況的反叛,在對生存狀態的無限眷戀的情結中開始了艱難痛苦的精神歷險。上班鈴響過,主人公值夜班結束剛走出辦公室,男同事叫回他接妻子打來的要求他迅速回家的電話,男同事因外語差沒能評上高級職稱而抱怨被主人公一句「我兒子還不是呢」激怒,從那一刻起,主人公就開始了對出走的渴望;接著,為了不與單位領導碰面打招呼又遇到饒舌的女人;鑽進廁所碰上患前列腺病的男人,假意拉屎卻把自行車鑰匙掉進了糞坑;沒了自行車鑰匙收發大伯卻叫他把夜班補貼用來打車(別人都以為他值夜班為的就是掙補貼),硬著頭皮打車又被兩個趕場子的「雞」搶了先並叫他摸摸作為插隊的補償;打上車因說不清方向被計程車司機一頓臭罵趕下車……刁斗准確地把握了當代人的精神走向,寫出他們的這種內心狀態。主人公「我」希望從社交、社會和自己的過去狀態中掙脫出來,沒想到又不由自主地進入了另外一個個糾纏之中。「我」曾有意識地拒絕各種誘惑,這種拒絕甚至到了厭世的程度,可是外部世界對「我」的侵入和支配更為強大,強大得使「我」不知不覺,強大得讓個人的獨立尤其是內心的獨立只能成為一種夢想。擺脫了單位同事,按理可以回家了,可是不意如卻接連不斷。買早點遇上攤位整頓;吃麵包因掏牙縫里的麵包屑被「好心」的中年婦女認為牙疼;八一公園自稱第一次出賣肉身對「我」挑逗的下崗女工娃娃臉;為失足妻子服毒自殺的中年男人;搖輪椅的男人和老男人的無聊矛盾……處處充滿誤會,遍地暗藏陰險。作者對主人公精神世界的觀照細致入微。
一個作家要想真正的表現存在,就必須具有對存在的想像力,即精神的想像力。如普魯斯特對時間的想像力,博爾赫斯對迷宮的想像力,甚至包括卡夫卡對甲蟲和地洞的想像力,都包含了內在的與存在相抵觸的形式體驗,它們完成了對一個時代精神真相的象喻,它可以創設幻想,並有能力指正它為真實。
因為刁斗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精神流浪的主題,所以,很容易造成的誤解是:刁斗是冷酷的。實際上,「對作家而言,理解一種現實語言,就是最具有人性的文學行為」。(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李幼蒸譯,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64頁)刁斗盡管用一種令人不寒而慄的方式來展示現實,但不難看出,他對生存進行嚴厲拷問的背後,包含著一顆熱情的心靈:呼喚人們對困境的敏感,並告訴人們,那些還在不斷衍生的精神困惑如何一步步地蠶食我們的生存地盤。刁斗在給我的信中說:「這《回家》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作品,在我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稱它為『神來之筆』;可在我出的書里,它是製作最粗糙的。也許它讓人得意忘形?」這部小說精於觀察人物獨處時內心慾念的萌動,特別善於繪聲繪色地描摹出精神流浪的發作過程。這要求他具備一種精神想像力,具備仰望終極存在的勇氣,從而才能擺脫對實體存在的粘附,脫離小家子氣的困頓局面。我認為,刁斗《回家》有意識地做出了這種努力。
一句問候的話,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都可以輕易改變「我」的方向,「我」懶得交際也不關心任何事情,可是就能遇到偷情的男女同學,看到在飯桌下面「我」不願意看到的場面,對他們造成不想造成的傷害,想早點走卻被女同學視為要去打小報告而遭來一頓臭罵,自己落荒而逃。這種傷害布滿了我們的周圍,這是一種精神的痛苦。《回家》中表達得最為動人的也就是這種熱情。小說建立了一種幻想人格的內在痛苦性。
我們說,人首先是一種實體存在,其次是一種意識到自身實體存在的存在,存在的痛苦產生在實體存在與意識存在無法和解的基礎上,這種沖突發生在藝術人格的內部。《回家》機巧地揭示了主人公離開生存空間被迫與生存境域分離的痛苦。「我」面對周圍困惑的生存環境,只能進到自己的精神理想里,用自己的精神漂流為生存狀況畫上一個悲涼的句號。
人應該是一個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他每時每刻都必須察問和審視他生存情況的存在物。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恰恰就在於這種審視之中,存在於這種對人類生活的批判態度中。加繆曾說:「面對這個宣判著死亡的世界,宣判著生存之境的死一般的黑暗的世界,反抗堅持不懈地提出自己對生命的要求,以及對徹底的透明性的要求。這種反抗不自知地在重新尋找一種道德和某種神聖的東西,它雖是盲目,卻是一種苦行」。(加繆《反抗的人》第106頁)作為一個被絕望情緒籠罩一生的存在主義大師,他所謂的「反抗」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對存在的否定,而是凝聚著深層意義的拯救原則和信心。
《回家》披露了另一種思想向度,即詩性的關照視角。它瓦解了庸俗沉悶的現實人生,使之呈現出那種總是被無情現實所扼殺、所擠壓的意義。呵護和關愛生活,乃是一種信念,一種態度,但也應該是一項對生存空間特有的審美活動。正如有人所說,我們愛生活愛生存的依據正面臨釜底抽薪、捉襟見肘的尷尬局面。首先,自然環境的惡化導致人們對家園和故土情感程度的降低,出現了疏離,甚至冷漠。同時惡化的更有人間機制、社會游戲規則和人生競爭環境。在當下,人們很難找到那種單靠個人和主觀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事業。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背景門檻阻力刁難應酬交結攀附周旋……你若不肯作人格的妥協,若不諳世故變通八面玲攏,任何事你休想做成。雖然生產力鍛造了物質的空前繁榮,身體居住空間亦不斷得到擴放,但精神的居住環境卻常常是狹仄的。很多人活得太消沉太不自信,沒有活力與光彩,老有興奮不起來的感覺,無力、悵惘、灰色、掙扎……生存無奈和精神沮喪成為很多人帶普遍性的情緒。《回家》觸及到人文精神的某種匱乏背景,並站在這一角度看到了精神的某些危機,感受到了它對人類精神傷害的程度,並呈示了反抗的勇氣和方式。
心靈的問題,是人類精神最本質的問題,它直接關繫到作家的創作動機——作家以什麼樣的方式介入現實並與之對話。心靈語言的操用,使《回家》斂去了許多雜蕪的生活表象,情節的構成因為按心靈話語的節奏任意組合,也似乎表現出很大的散亂性。終於,「我」對這個世界的獨特心理感受完成了對這些情節話語的統攝。作品把人的靈魂問題、精神安置問題提到了首要位置。作家力求擺脫生活本相的表層制約,逼視精神存在的豐富性,在意識到的存在與希望的存在的沖突中,展示某種精英文化模態,它既遠離了政治功利主義,也遠離了大眾文化的通俗性審美特徵。就是說,作品尋找著自己與世界對話的角度和立足點,使自己與面前的這個世界構成某種意義關系。小說所袒示的審美意圖就是擺脫現實的平庸,擺脫後現代主義的話語膨脹,擺脫浮躁的功利主義目的,重新找回往日某些前衛作品特別是先鋒小說所喪失的「意義」立場即精神關懷。刁斗在逼視人的精神內核的豐富性中,最終確立了自我獨立的主體意識,把理想、正義、善良與愛等重新上升到了文學的審美本質之中,以獨特的話語運作展示出這些東西從來就不曾在人類的精神世界中消失。
面對「這個世界越來越像是慾望的加油站了,無人去關注自己的內心」的事實,刁斗把「敘事」主體設置為對人生存方式頗具闡釋權和理解力的對象身上——「我」。具有碩士文憑的「我」是一個門口有軍人站崗的大單位的副處級調研員,工作了很多年,閱人歷事應該說不少。然而,當「我」面對真正的存在——一切舊的價值秩序失落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完全確立的紛亂世界,終於連自己也失去了有效的解釋能力,無法對外在事物做出判斷,不知道人們究竟想要什麼(包括自己),弄不清那兒出了毛病,只有在時間的擠壓下慢慢地變了形。主人公在紅旗廣場地下通道重新遇到了久別的下崗女娃娃臉,和她達成性交易,不成想落入陷阱,被早已設伏的派出所逮個正著,罰款3000並限定24小時必須交齊。本來想把上夜班時別人行賄的2000元中所剩的一千元存在大學老師家,現在交了還不夠,不得不去老師家取那筆為父母百年之後所准備的應急資金,為的是自己的醜事不被單位和妻子知道。但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使他身不由己深感悲哀。他從派出所出來不久,那個被派出所領導盯著屁股說交多少罰款也饒不了的娃娃臉女人又在紅旗廣場勾引男人並也把那個即將和自己一樣倒霉的倒霉蛋領向了自己曾經去過的她的出租屋,這實際是對慾望的絕望;到老師家,看到的是被老師那個三度高考三度落第、三次結婚三次離異的潑婦女兒抄家樣落下的一片狼藉,她拿走了老師家一切值錢的東西甚至連他放在老師家對他現在要命的存摺,派出所24小時交齊罰款於他已無望,可想而知等待他的將是什麼!早早趕到單位才知道他的夜班資格已被取消,想到回家(雖然可怕又不得不回),那個請他代打電話給家裡撒謊並向他借打火機的男人卻是正要去和他妻子偷情的人……偶然事件對自我存在輕易瓦解與否定,內心願望與真實行為背道而馳……他真的是無「家」可歸,「回家」的確已成為事實上的奢望甚至絕望,他已心力交瘁如同這個城市裡的夢游者,一切都與他無關了,一切卻又無不改變著他的生命進程。主人公如《尤利西斯》中的布盧姆一般哀鳴悲戚。主人公身上映照出了許多當代人的種種精神焦慮,他渴望回家,但又永遠只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擺脫不了情與欲的糾纏。
《回家》帶著極大的嘲諷意味,如行政力量對人精神的強暴(公園打狗隊和狗的主人),慾望對情感的強暴等。小說把價值轉型過程中主體的精神困惑和尷尬痛苦在茫然與焦灼中反復歌吟,使主人公不斷在理想與慾念之間沖撞、平衡和失控。當代人的精神情狀,再一次受到刁斗的審視、拷問,主人公表面的玩世不恭遮掩不了背後的沉重和認真,還有那內心中不曾泯滅的良知火花,留存的對崇高、美好的懷念,所有這些都融化在一個個不經意的細節中。
《回家》的意義還在於,小說寫出了缺乏信仰的可怕,同時也表露出了重建一個新的精神空間,為現代人的靈魂流浪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處從而使人與精神家園重新達到統一的願望。因為刁斗明白,對人自身最深刻最徹底的批判與否定只能來自信仰,它就是人所把持的精神立場。他所堅持與守望的絕非寫作的游戲,而是用自己的血淚與人類生存較量。
這是我對刁斗和《回家》的感受。
Ⅱ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賞析
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故事,巧妙地把一名德國傷兵安排在臨時改為戰地醫院的他的母校,讓受重傷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運緩先前讀書時軍國主義教育的種種痕跡,從而暗示了民族災難和個人不幸的根源。
通過這個傷兵的遭遇,作者真實地概括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反映了戰爭的慘無人道,反映了犧牲者所處的絕境,以及被戰爭敗壞了的整個年輕一代的無可奈何。作品對戰爭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深刻。在當時的德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從人物的自述話語中,還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獨特性格。
「我」是個有點渾渾噩噩的人,一個可憐的小人物。在戰爭環境中早熟,有點玩世不恭,他不滿的是學校的單調的學習生活,對侵略戰爭則缺乏認識,他糊里糊塗地上了前線,糊里糊塗地受重傷回來,不知道為什麼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價值。這可能比較准確地概括了納粹德國時期青少年真實的思想狀旁含模況。
小說從理性的角度對這場非正義的戰爭進行了反思。以「 我」這個侵略者在戰爭中的切身經歷和感受,展示戰爭中的人不可把握的苦難命運,揭示了戰爭帶給人的巨大的肉體痛苦和心靈的創傷。這說明不管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戰爭,它給人類帶來的都只能是毀滅性的災難。
伯爾自稱最喜歡短篇小說這一形式。他的小說創作遵循批判現實主義傳統,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德國戰後發展各個階段的重要現象,同時也採用了一些西方現代派手法。他擅長運用回憶、內心獨白、象徵、怪誕的聯想等手法,在敘述故事情節時,時空概念顛倒跳躍,而塑造人物形象時則大量採用內心獨白。
(2)流浪人看網路小說擴展閱讀
小說題目由來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臘,300名斯巴達戰士扼守溫泉關,奮戰陣亡。後來,希臘人立碑表示紀念,碑上的銘文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達,請報告那裡的公民們,我們陣亡此地,至死猶恪守他們的命令。」本小說的標題就取自銘文的前八字。
關於小說作者
海因里希·伯爾,德國作家,1972年諾老卜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939年入科隆大學學習日耳曼語文學,同年應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曾負過傷,當過俘虜,對法西斯的侵略戰爭深惡痛絕。
在早期作品中,伯爾審視納粹主義的恐怖統治,看到戰爭和政治力量給普通民眾帶來的毫無意義的苦難。在後期作品中,他猛烈抨擊經濟繁榮下的道德淪喪,批評社會和宗教機構的專橫和虛偽。
1985年逝世。被稱為「德國的良心」。代表作品:《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等。
Ⅲ 求幾本經典的長篇小說
明曉溪《泡沫之夏》等
伊呂《風煙引》+《迷城》
滄月《鏡》系列(三本),聽雪樓系列(三本)
蕭鼎《誅仙》
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幻城》
《呼嘯山莊》 艾米莉·勃朗特
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列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嘉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浪漫氣氛。它開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脫離現實的天真幻想,但結合其所描寫地區激烈的階級斗爭和英國的社會現象,它不久便被評論界高度肯定,並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
《荊棘鳥》 考琳 ·麥卡洛
年富力強的神父一心嚮往羅馬教廷的權力,但他卻愛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兒、美艷絕倫的少女梅吉,內心處於權力與愛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從而引發出一連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兩位主人公為中心,展開了克利里家族十餘名成員各自的人生悲歡離合;尤其是小說的時間跨度恰好橫越了二次大戰,因而兩代人之間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所產生的沖突,更是引人注目。
這部小說情節曲折生動,結構嚴密精巧,文筆清新婉麗。在描寫荒蠻廣漠的澳大利業風光時,頗有蒼涼悲壯之美,而作為一位女作家。對女人愛情心態的探索,又十分細膩感人,故本書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本書1977年在美國出版後,印數超過了800萬冊,與《教父》、《愛情故事》、《窮人、富人》、《洪堡的禮物》等作品一起,被《時代》雜志列為十大現代經典作品。
《飄》瑪格麗特•米切爾
魅力四射、傾倒眾生、傳奇女子郝思嘉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面對不幸堅強生活,從一個受人仰慕的庄園嬌小姐到自食其力的女商人。雖執著的愛著一個人,卻又三嫁他人,仍無法得到夢想的愛情,糊塗的她發現今生至愛時,愛又離她而去……
《絞刑架下的報告》 伏契克
捷克作家、文藝評論家。生於工人家庭,在俄國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動,18歲加入前捷克斯洛伐 克共產黨,曾任黨刊《創造》和《紅色權利報》的編輯。1942年被捕,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殺害。他寫過不少歌頌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散文、有關礦工斗爭的報道和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批評論文,最著名的是 在獄中寫成的長篇特寫《絞刑架下的報告》(1945)。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對革命者的殘酷迫害,描述了獄 中難友們的堅貞不屈與團結斗爭,在即將被送上絞刑架時,作者仍豪邁地宣稱:「我們為了歡樂而生,為了歡樂而死?!」其臨終遺言「人們,我是愛你們的!你們可安否惕啊!」已成為革命者的箴言。作品表現了 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出版後己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80多種文字。
《湯姆叔叔的小屋》,又譯作《黑奴籲天錄》和《湯姆大伯的小屋》,作者是美國
女作家比徹·斯托夫人(1811—1896)。比徹·斯托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曾經做過教
師。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18年,與南部蓄奴的村鎮僅一河之隔,這使她有機會接觸到一
些逃亡的黑奴。奴隸們的悲慘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她本人也去過南方,親自了解
了那裡的情況,《湯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此書於1852年首次
在《民族時代》刊物上連載,立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受到了人們無與倫比的歡迎,僅
第一年就在國內印了100多版,銷了30多萬冊,後來被譯為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評論界認為本書在啟發民眾的反奴隸制情緒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視為美國內戰的起因之
一。林肯總統後來接見斯托夫人時戲謔地稱她是「寫了一本書,釀成了一場大戰的小婦
人」,這一句玩笑話充分反映了《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長篇小說的巨大影響。
故事從一個奴隸主與一個奴隸販子的討價還價中開始。
美國肯塔基州的奴隸主謝爾比在股票市場上投機失敗,為了還債,決定把兩個奴隸
賣掉。一個是湯姆,他是在謝爾比的種植場出生的,童年時就當伺候主人的小家權,頗
得主人歡心,成年後當上了家奴總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維護主人利益。另一個要賣掉
的奴隸是黑白混血種女奴伊麗莎的兒子哈利,伊麗莎不是一個俯首貼耳死心塌地聽主人
擺布的奴隸,當她偶然聽到主人要賣掉湯姆和自己的兒子哈利後,就連夜帶著兒子在奴
隸販子的追捕下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喬治
·哈里斯是附近種植場地奴隸,也伺機逃跑,與妻子匯合,帶著孩子,歷經艱險,終於
在廢奴派組織的幫助下,成功地抵達加拿大。
湯姆卻是另一種遭遇。他知道並支持伊麗莎逃走,但是他自己沒有逃跑。由於他從
小就被奴隸主灌輸敬畏上帝、逆來順受、忠順於主人這類的基督教說教,對主人要賣他
抵債,也沒有怨言,甘願聽從主人擺布。他被轉賣到新奧爾良,成了奴隸販子海利的奴
隸。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湯姆救了一個奴隸主的小女兒伊娃的命,孩子的父親聖·克萊
從海利手中將湯姆買過來。當了家僕,為主人家趕馬車。湯姆和小女孩建立了感情。不
久小女孩突然病死,聖·克萊根據小女兒生前願望,決定將湯姆和其他黑奴解放。可是
當還沒有來得及辦妥解放的法律手續時,聖·克萊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殺死。聖·克
萊的妻子沒有解放湯姆和其他黑奴,而是將他們送到黑奴拍賣市場。從此,湯姆落到了
一個極端兇殘的「紅河」種植場奴隸主萊格利手中。萊格利把黑奴當作「會說話的牲
口」,任意鞭打,橫加私刑。湯姆忍受著這非人的折磨,仍然沒有想到要為自己找一條
生路,而是默默地奉行著做一個正直人的原則。這個種植場的兩個女奴為了求生,決定
逃跑,她們躲藏起來。萊格利懷疑湯姆幫助她們逃走,把湯姆捆綁起來,鞭打得皮開肉
綻,死去活來。但是湯姆最後表現出了他對奴隸主的反抗,什麼都沒有說。在湯姆奄奄
一息的時候,他過去的主人、第一次賣掉他的奴隸主謝爾比的兒子喬治·謝爾比趕來贖
買湯姆,因為湯姆是小謝爾比兒時的僕人和玩伴,但是湯姆已經無法領受他過去的小主
人的遲來的援手,遍體鱗傷地離開了人世。喬治·謝爾比狠狠地一拳把萊格利打翻在地。
就地埋葬了湯姆。回到家鄉肯塔基後,小謝爾比就以湯姆大叔的名義解放了他名下的所
有黑奴,並對他們說:「你們每次看見湯姆大叔的小屋,就應該聯想起你們的自由。」
《湯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寫了不同表現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寫了不同類型的奴隸主
嘴臉。它著力刻畫了接受奴隸主灌輸的基督教精神、逆來順受型的黑奴湯姆;也塑造了
不甘心讓奴隸主決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麗莎和她的丈夫喬治·哈里
斯。同時,也揭示了各種類型的奴隸主的內心世界和奴隸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現。這本書
通過對湯姆和喬治·哈里斯夫婦這兩種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訴讀者:逆來順受、聽
從奴隸主擺布的湯姆難逃死亡的命運,而敢於反抗敢於斗爭的喬治夫婦得到了新生。因
此,《湯姆叔叔的小屋》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對美國廢奴運動和美國內
戰中以林肯為代表的正義一方獲得勝利,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作為一本文學作品,美國
著名詩人亨利·朗費羅說它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勝利」。
《高老頭》 [法]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的創作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的頂峰,他的小說分三大類即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本篇是早期的傑作,要描寫的是私人生活,寫主人公靠糧食買賣起家,養大女兒反而被女兒遺棄,在痛苦中死去,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支配一切的規律
《邦斯舅舅》 [法]巴爾扎克
這篇小說塑造了一個放高利貸的守財奴形象,這一形象概括了私有心理的最令人作嘔的特點。主人公曾經是一個有熱情,有抱負的人,但飽經滄桑後卻總結出一條無恥的信條:金錢就是一切。金錢的腐蝕作用使它自己的主人也淪為了奴隸。
《幻滅》 [法]巴爾扎克 )
金錢不只毀滅人類最美好的感情,腐蝕青年人天真的靈魂,巴爾扎克通過本篇小說,表現了資產階級社會中人才是怎樣被毀滅的,文學、藝術怎樣變成進行無恥交易的對象的。巴爾扎克回到了巴黎求功名的青年人的命運的主題,創造了一個典型的形象。
《交際花盛衰記》 [法]巴爾扎克 )
這又是巴爾扎克諷刺小說中的一篇著作。敘述風塵女艾絲苔與青年詩人呂西安秘密相愛,在一次假面舞會上,她被人認出,便想以自殺掩蓋自己的身世。扮成西班牙教士的越獄苦役犯伏脫冷救了她,將她控制在自己手中。伏脫冷也因救過呂西安的命而成為呂西安的主宰,並企圖通過他向統治者報仇。為了有足夠的錢扶持呂西安進入統治階層,他逼迫艾絲苔重操舊業,充當金融家紐沁根的情婦。艾絲苔含恨自殺。呂西安和伏脫冷受牽連而被捕入獄。不久,呂西安也在獄中自盡,伏脫冷在精神上受到巨大打擊。他在獄中與當權人物作了一番激烈搏鬥後,終於歸順官府,當了巴黎警察局保安處處長.作者通過介紹一個交際花由盛而衰的過程,刻劃了她耳邊一個個上層人物的丑惡的嘴臉。當她發達時,人人巴不得喊她奶奶,當她衰落`,悲慘地離開時沒有一個人表示同情,作者批判了社會上赤裸裸的肉慾關系。
《巴黎聖母院》 [法]雨果 )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他描繪了中世紀,再現了十五世紀巴黎的生活。他善於把事實和想像,敘述和描寫巧妙地結合起來,為純朴善良的敲鍾人和吉普賽女郎、邪惡狡詐的教士和隊長都安排了毀滅的結局。本小說也讓雨果聲名遠揚。
《笑面人》 [法]雨果 )
《笑面人》是雨果的又一部浪漫主義傑作。小說主人公格溫普蘭是一個爵士的後代,從小就被賣給兒童販子,成為宮廷陰謀的犧牲品。他落到兒童販子之手以後,被迫動過毀容手術,臉孔因此始終像在怪笑一樣。後來,他被好心的流浪人於蘇斯所收養。從此,他就跟著於蘇斯到處賣藝。格溫普蘭在見到於蘇斯之前,還在雪地上救過盲姑娘蒂。他們幾個人四海飄泊,受盡貧窮與不幸的折磨,但是他們並沒有向環境屈服,他們彼此之間充滿著誠摯的感情。在顛沛流浪生活中格溫普蘭和盲姑娘蒂之間也漸漸產生了愛情。後來格溫普蘭有機會重新獲得爵士的頭銜,他卻厭惡貴族生活,在議會痛斥了貴族罪行後,回到自己的同伴那裡。這時蒂已經病得奄奄一息,終於去世,格溫普蘭悲痛萬分,結果投海自殺。格溫普蘭的臉是丑的,但是他的內心卻無比美麗。
《三劍客》 [法]大仲馬 )
大仲馬最優秀最著名的歷史小說。描寫路易十三時代,三個劍客,波爾托斯、阿托斯和隊拉密斯幫助主人公達達尼昂追求愛情與復仇的故事。小說特色是人物形象生動,情節動人,妙趣橫生。
《基督山伯爵》 [法] 大仲馬 下載(1096k)
《基督山伯爵》大仲馬的主要作品之一,發表於1844年。描述了水手鄧蒂斯(基督山)報恩復仇的故事。他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僥幸越獄後,化名基督山伯爵,憑借難友提供的大量財寶,報答了一直照顧他父親的恩人,懲罰了三個曾經陷害他、現已成為7月王朝統治集團要元的仇人。小說扶正除惡,具有鮮明的親拿破崙的政治傾向。情節曲折,富有傳奇色彩,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紅與黑》 [法]司湯達 )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副標題是《1830年紀事》。小說描寫19世紀20年代查理十世統治後期的社會生活,揭露復辟王朝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反復避是作品的基本主題。主人公於連是法國王政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個人奮斗者的典型形象。小說的線索是,於連與市長夫人及貴族小姐的愛情故事。作者通過愛情世界即揭露了上流社會腐敗、偽善的社會風氣,又揭示了於連時而反抗時而妥協的矛盾性格。最後於連被送上斷頭台,說明復辟王朝容不得一個平民青年。小說對現實生活栩栩如生的描繪和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其在藝術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也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
《約翰·克里斯朵夫》 [法] 羅曼·羅蘭 )
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為主線,描述了這位音樂天才的成長、奮斗和終告失敗。 通過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我們能夠充分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即寬厚、仁慈和友愛的力量。整部作品人物刻畫細致,充滿激情,充滿樂感,且細膩而出色的心理描寫讀來情真意切,讓人充分體會到一種心靈與心靈的共鳴。 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全書猶如一部龐大的交響樂。每卷都是一個有著不同樂思、情緒和節奏的樂章。由《約翰·克利斯朵夫》始,羅曼·羅蘭開創了一種獨特的小說風格。該巨著獲得1913年法蘭西學士院文學獎,1915年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
《紅字》 [美〕霍桑 )
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長篇小說。創作於1851年。小說描寫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被牧師丁梅斯代爾誘騙懷孕。被判終生佩帶象徵恥辱的紅色的A字(Altery:通姦女犯)在受盡屈辱的處境中,海絲特孤苦頑強地生活著,全仗刺綉為生。海絲特這種忍辱負重、不屈不撓的精神,使丁梅斯代爾大為感動,也大受刺激,不久他便心力交瘁地病倒了。而獲釋歸來,一直在暗中偵察底細的海絲特的丈夫羅傑·奇林渥斯醫生,在給丁梅斯代爾治病中,已基本了解到了真情,並欲置丁梅斯代爾於死地。為了逃脫,海絲特跟丁梅斯代爾議定在新市長就職那天,帶上孩於一同乘船到「看不到白人足跡」的地方去。但此事也被奇林渥斯識破,逃脫不成。於是,丁梅斯代爾在新市長就職那天,攜海絲特和珠兒走上示眾台,當叢宣布了自己誘騙海絲特的事實,並死在海絲特懷抱中。海絲特也從此得到了解放,帶著珠兒遠走他方。海絲特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恥辱的紅字變成了道德與光榮的象徵,直到老死。 小說以兩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時代的美洲為題材,但揭露的卻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時代美國社會法典的殘酷、宗教的欺騙和道德的虛偽。 小說慣用象徵手法,人物、情節和語言都頗具主觀想像色彩,在描寫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動和直覺放在首位。因此,它不僅是美國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同時也被稱作是美國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篇。
《嘉莉妹妹》 〔美〕西奧圖·德萊塞 )
《嘉莉妹妹》是美國著名小說家西奧多·德萊賽的力作,它描寫一個天真純潔的少女從小鎮來到大城市謀生的故事。小說圍繞嘉莉和她的兩個情人之間的瓜葛,再現了19世紀末美國城市生活的廣闊畫面,其生活的廣度和深度可與巴爾扎克筆下的巴黎相媲美。
《老人與海》 〔美〕海明威 )
寫一個孤獨的老人單身出海捕魚,與大魚周旋,將它捕獲結果又被大鯊魚吃掉獵物,單身上岸的驚險故事。歌頌了人面對失敗仍頑強拼搏,絕不屈服的意志。海明威因此獲普利策獎與諾貝爾獎。
《乞力馬扎羅的雪》 〔美〕海明威
海明威的一篇意識流小說。寫詩人哈里在非洲荒野上因疾病而等待死神降臨之際的思維。把現實、內心獨白與幻覺交雜在一起,信手寫來,展現了主人公苦悶、痛苦、絕望,悔恨的心理歷程。是海明威自己認為最優秀的短篇小說。
《第二十二條軍規》 〔美〕 約瑟夫·海勒 )
《第二十二條軍規》是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當代美國文學的經典作 品。故事圍繞這第二十二條軍規展開。這是一條沒法違背的軍規,就象哲學中的悖論一樣,他規定了所有的人不能離開軍隊,除非他得了神經病,但得了精神病的人能要求離開嗎,除非他又是正常的,這是個圈套……
《喧嘩與騷動》 〔美〕 威廉·福克納 下載(263KB)
這是美國現代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福克納自己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它以「意識流」的手法通過一個舊家庭的分崩離析和趨於死亡,真實地呈現了美國南方歷史性變化的一個側面。這是福克納第一部成熟作品,也是福克納的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
喜愛一部作品。小說的故事發生在傑弗生鎮上的康普生家。這是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望族,如今只剩下一幢破壞的宅子。一家之主康普生先生在世時整天醉醺醺,把悲歡失望的情緒傳染給大兒子昆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無病呻吟,總感到自己受氣吃虧。傑生是康普生二子,他和昆丁相反,隨著金錢的勢力在南方上升,他已順應潮流,成為一個實利主義者,仇恨和理想又想使他成為一個沒有理性、不切實際的復仇狂與虐待狂。通過對康普生一家其他人的描寫,福克納表達了對南方舊制度的絕望;通過對傑生的漫畫式的刻劃,福克納又鮮明地表示了他對「新秩序」的憎惡。
《白鯨》 〔美〕赫爾曼·麥爾維爾 譯者:姬旭升
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述。敘述者是有時比擬為作者的伊什梅爾,他受雇於「裴廓德號」出海獵鯨,船長亞哈是個狡猾老練的水手,計劃向一隻前次航行中毀了他一條腿的白鯨莫比·迪克復仇。大副斯達巴克試圖說服亞哈放棄復仇計劃,但瘋呸的老人脅迫他遵從命令。在尋找莫比·迪克的呶程中,他們捕到一些鯨魚,並與幾條捕鯨船相網。後來,他們發現了白鯨,亞哈在與之交戰三晝咬後,用魚叉刺中莫比·迪克。白鯨被激怒,將「裴廓德號「撞沉,所有水手中只有伊什梅爾被救起,得以講述此故事。
《伊豆的舞女》 [日]川端康成
是作者19歲那年的經歷演變而成的短篇,描寫了作家為擺脫孤兒的悲哀和青 春的悒鬱,獨自去伊豆漫遊,路遇一江湖藝人便結伴而行所發生的青春戀情,本書是川端康 成的成名作,成為日本青春文學的傑作。
《我是貓》 〔日〕 夏目漱石 下載392k
夏目漱石,一生才華橫溢,只搞十年創作,卻留下了一系列珍品。他的全部作品,大體反映了明治時期知識分子的一顆痛苦而不安的靈魂,反映了他在東方思維和西方文明、在虛幻理想與殘酷現實、在迂腐守舊與拜金大潮之間的艱辛求探與慘痛折磨。《我是貓》,夠得上日本的才子書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名著之一。
《戰爭與和平》 [俄]列夫·托爾斯泰 )
這是托爾斯泰創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作者把戰爭與和平,前線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連結起來,既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又為各式各樣的典型人物創造了極廣闊的典型環境。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復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范。
《安娜·卡列寧娜》 〔俄〕列夫·托爾斯泰 )
托爾斯泰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偉大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本篇是他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以兩條情節線索,即安娜家庭的悲劇和列文農事改革的失敗,揭露了城市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和冷酷,也揭露了地主與農民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小說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世界觀的轉變。
《復活》 〔俄〕列夫·托爾斯泰 )
這篇小說是托爾斯泰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兩個主人公的「心靈凈化」揭示他們「復活」的復雜過程,也會面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丑惡罪行。
+
《春潮》 [俄] 屠格涅夫
寫於1871年的《春潮》沒有表現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從情節看似乎只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游歷了義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來到德國城市法蘭克福。在那裡他偶然踏進一家糖果店想喝杯檸檬汁,適遇店主的女兒向他呼救,請他幫助搶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氣質使他產生愛慕之心,只是由於匆匆離去,愛情種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這成了30年後創作《春潮》的基礎。小說開始部分的情節與作者的經歷幾乎毫無二致。但不能說這是自傳體小說,因為作者只是採用了自己經歷中的一件事作為小說的引子。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春潮》發表後受到廣泛歡迎,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俄國評論界的反應則褒貶不一,後來的文學史家和傳記作者在論及屠格涅夫創作時對它較少提及或幾乎不提。究其原因,大概就如本段開始所說的那樣,小說不像作者其他許多小說那樣總是反映重大社會政治問題。不過《春潮》在藝術上仍是成功之作。無論傑瑪這個從外表到內心都美的少女形象,還是薩寧這個青年貴族的多餘人的虛弱性格,甚至波洛索夫太太這個外表華美內心丑惡的壞女人形象,都刻畫得極為成功。
《名利場》 [英]薩克雷
作品小說主要描寫窮畫家女兒蓓基·夏潑,在受盡歧視後,靠色情和機智,不擇手段向上爬的故事。通過夏潑的沉浮遭遇,著力反映西方資產階級上層社會人際關系的而虞我詐、爭權奪利、趨炎附勢等丑惡的現象,揭露那種以金錢為本質的社會。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腐朽墮落,生動地塑造了以斯丹恩勛爵為首的一系列厚顏無恥、荒淫奸詐的貴族資產階級形象。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性格復雜而鮮明,作品讀後給人以無盡的反思。為此,馬克思曾贊譽他跟狄更斯等是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蝴蝶夢》 [英] 達夫妮·杜穆里埃 )
小說塑造了一個頗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呂蓓卡。通過呂蓓卡那種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與德溫特的畸形的婚姻,對英國上層社會中的至上享樂、爾虞我詐、窮奢極侈、勢力偽善等現象作了生動的揭露。
《還鄉》 [英]托馬斯·哈代
故事發生的場景愛敦荒原,以及荒原上固守傳統習慣風俗的居民,就是整個人類生存環境的縮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與荒原的關系,不管是克林·姚伯的回歸荒原,改造荒原,還是游苔莎的厭倦荒原,擺脫荒原,都反映了哈代那個時代的「現代」青年與環境的劇烈沖突。克林·姚伯年輕有為,從巴黎還鄉,滿懷由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生發而來的善良意圖,自願拋棄繁華世界的紛擾勞煩、紙醉金迷的生活,意欲在故鄉的窮鄉僻壤開創一番小小的經邦濟世、開蒙啟智的事業,但他首先遭到的,是與自己最親近的寡母和新婚妻子的反對。由於命運的捉弄,他又突患眼疾,則進而為他的失敗推波助瀾。女主人公游苔莎與環境的沖突,是朝著與姚伯相反的另一方向。姚伯是生於荒原——走向繁華世界——復歸荒原;游苔莎是生於繁華世界——流落荒原——意欲逃離荒原。他們二人雖都不滿現狀,都具有超出荒原人傳統習俗、思想的「現代」意識,但是彼此仍格格不入。這樣的一對青年男女,多半出於外貌上的相互吸引,再加上初識階段彼此的誤解,在一時的感情沖動之下結為婚姻伴侶,他們婚後的沖突也就更加激烈。又是命運的撥弄,這種沖突不僅難於因勢利導地得以排解、消減,相反卻愈演愈烈,最後必然釀生悲劇。
《蘇菲的世界》 [挪威]喬斯坦·賈德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