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小說 » 小說結局

小說結局

發布時間: 2022-05-28 20:09:16

① 小說結尾一般有那些作用

1、【比喻式結尾】 結尾的方式之一,古稱「喻結」,是在結尾處運用生動的比喻對全文的思想內容、事理情感作形象的概括和具體的表現,以激發思考,引起聯想,加深讀者對文章作品的理解。

2、【問句式結尾】 結尾的方式之一,古稱「問結」,是在結尾處用問句收束。

一、設問作結,自問自答,在前文分析敘寫的基礎上,或推問結論,或表達深刻的思想。

二、反詰句作結,對文章內容加倍肯定,突出強調,有問無答,結得有力。

三、設問和反詰同時並舉,以發揮兩種問句作結的雙重作用,先設問逐層深入,引出中心,以反問充分肯定,發人深省。如《岳陽樓記》。四、疑問作結,提出求答,把思路延伸到文外,引發讀者思考作答,含蓄親切,富於韻味。



(1)小說結局擴展閱讀:

小說劇情發展的推動力:

1、主動:內心情感的自發表現,滿足需求和慾望。

心懷美好、痴情,就會自發主動、自然而然的產生美好、痴情的言行,而不是為了什麼目的。滿足需求和慾望,也會自發主動的做事。只要有事可做,就有事可寫,這樣劇情就會向前發展。

2、被動:解決問題和危機,矛盾沖突。

問題或危機來了,不得不解決,這就有事可寫了。

故事發展是起伏的:平靜的生活過久了,問題或危機就會出現,解決問題或危機,重獲平靜的生活,過段時間新的問題或危機又來了。小說中,陽光過後,必有風雨,風雨過後,必有陽光。

② 大江大河小說結局是什麼

在原著小說的結局中,宋運輝成為了獨當一面的管理者,卻在官場中迷失了自我,雷東寶因為自己的魯莽而時代發展的洪流里跌跌撞撞,楊巡則在獨立的發展中尋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成為三人中最成功的角色。

《大江大河》改編自阿耐的小說《大江東去》,在其第一部中大結局劇情為:雷東寶帶著小雷家眾人去江陽電線廠收設備,工人們還欲爭執,雷東寶讓願意勤勞致富的人去小雷家做工,收攏了人心。

生產線順利回收,眾人去春紅飯店慶祝,雷東寶來到宋運萍墓前,傾訴若是妻子還在自己該是怎樣的光景,生死兩茫茫,雷東寶痛哭起來。韋春紅走到宋運萍墓前,說她找了一個好男人,自己不會再來找雷東寶。

經過大半年的奮戰,一分廠技改終於完成了,閔忠生以財務問題為由要求宋運輝暫緩技改緊抓生產,也不再推進研究所,還背棄約定踢走水書記。

宋運輝遞交調任至東海的申請書,他來到夜晚的圖書館,向水書記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和幼稚。水書記並無責備之意,教他保護自己的理想,還支持他去東海,宋運輝深鞠一躬與師傅道別。

(2)小說結局擴展閱讀:

2020年12月20日,《大江大河2》終於上映了。首次開播引起了劇迷們的關注。原班人馬,王凱飾演宋運輝、楊爍飾演雷東寶,董子健飾演楊巡,主演還是熟悉的人。但是,女主卻換了個新面孔。這次楊采鈺加盟飾演商界女精英梁思申,反響不錯。開播之後,這部劇的評分和口碑成績不錯。

第二部延續第一部內容,以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等人的際遇和奮斗歷程,展現中國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經濟領域的改革、社會生活的嬗變、政治領域的變革,刻畫改革實踐者們的掙扎、覺醒和變化。

③ 小說的結尾分幾種作用是什麼

結尾的分類:

1、小說的結局是出人意料(歐亨利式結尾)。

2、小說的結局是令人傷感的悲劇。

3、小說的結局是令人喜悅的大團圓。

4、小說的結局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結尾的作用

(一)表現手法上,與前文形成對比,升華主題,發人深思。

(二)主旨上,深化主旨,含蓄點明主旨,揭示小說主題。

(三)人物形象塑造,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質、經歷、命運、能力、成績。

(四)故事情節上,小說的結尾照應了標題和開頭,使小說結構緊湊、脈絡清晰,合情合理。



小說的特點

1、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3、情節性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實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④ 小說的結局到底是什麼意思

小說的結局就是最後一章,不再更新。好比電視劇的最後一集。晚會尾聲。

結局 釋義:1. 猶結束;收場。2、通常指收場或文學作品中情節的最後部分。

偽結局一般為動畫的一季播出完畢時呈現出來一種完結的假象,結果後來推出下一季,那上一級的結局就是偽結局了

TE true ending 真實的結局
NE Normal ending 圓滿的結局
HE happy ending 快樂的結局
BE是bad ending 悲傷的結局

⑤ 你見過哪些奇葩的小說結局

女主父親丞相,女主求父親幫男主角當皇帝。男主當了皇帝屠殺女主滿門,就是應為女主跟他爹讓男主當皇帝,害他們父子兄弟相殘。什麼鬼劇情?奇葩的是女主被男主暴打失去孩子終身不孕還死活要做皇後,應為她死後皇後之位就是別的女人的了。身邊所有人都死干凈被打入冷宮。結局居然還跟皇帝生了個男孩。獨寵30年😓……你不怕全族棺材板壓不住😓

⑥ 小說結尾的種類

80年代,開始有很多國外現代詩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來,記得當時讀到史蒂文森有一首詩叫《觀察烏的十三種方式》,我們都覺得挺好,至少這首詩的名字起得特別好。烏是一種鳥。後來我自己寫小說也有些傾向於以數字命名,比如《拉薩生活的三種時間》、《疊紙鷂的三種方法》,我挺喜歡「三」。今天我用到的是「十三」。

今天的主題是結局,結束;俗話叫收口,「編筐編簍,都在收口」。今天我的命題是「結局的十三種方式」。當然肯定不止十三種了,但是為了湊十三這個數,找到第十三種方式時我就罷手了,沒再繼續找下去。無論你講什麼故事,你都得有結尾,說起來,結尾應該有無數種方式。這里將一些特別經典的方式歸納總結了一下。

1死。

海明威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故事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結尾。事實上在虛構寫作中,死亡確實是一個非常便當的經常被使用的結尾方式;死尤其能體現傳統的悲劇美學的原則。我不是很清楚地知道悲劇應該怎樣定義,尼采寫過《悲劇的誕生》,說老實話我沒讀過,不知道尼採到底說什麼。我一直覺得魯迅的那個定義很有意思,他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部分毀滅給人看。對悲劇這樣的定義,我想它和我們用死亡去結束一次敘述的行為可能相當恰切。這種例子不勝枚舉,非常之多。

2大團圓。

剛才我說,假如把《永別了,武器》的結尾改一下,讓卡薩玲生下小卡薩玲,一切像預想的一樣,或者是順產,或者是由一個大夫簡簡單單地把自然產變成剖腹產,總之是讓大人小孩都平安無事,那麼這就變成一個典型的好萊塢模式,就是大團圓。大團圓的結尾我不想羅嗦,因為太多了。好萊塢有一個原則——絕不跟觀眾為難,這可以說是一百年來好萊塢擊潰世界上所有其它電影製作機構而達到全面勝利的最主要秘訣。就是這個大團圓的結局模式。聽上去這很簡陋,但的確百試不爽。好萊塢有一個說法,觀眾自己掏腰包來看你的電影,你為什麼讓觀眾心裡堵著,心裡不舒服地離開電影院呢?這沒有道理嘛,你定要他心裡舒服,他掏錢到電影院里坐一個半小時,絕不是來受折磨的。也正是這樣一個簡單有效、百試不爽的法則導致了好萊塢輕易就擊垮了偉大的法國電影,偉大的瑞典電影,偉大的義大利電影,偉大的德國電影;把它們打得一塌糊塗,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法國是那麼驕傲的一個國家,自由法蘭西是很多年來人類自由的象徵,但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氣質的法國電影,完全不能抵禦好萊塢的沖擊,法國政府不得不以限制進口好萊塢電影這樣笨拙的辦法來保持法國本土電影。這個就不再去多羅嗦了。

3詩意。

這在諸多經典的結束方式中是最多也最容易舉出例子的方式之一。大家都知道的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是特別典型的例子。

我一篇小說《海邊也是一個世界》,也採用了這種詩意的結束方式。故事有些殘酷,發生在知青年代。一對好朋友勒了附近部隊農場里養的一條狗,對方為這條狗上門找他們拚命。這之前他們帶了自己的狗去跟對方的狗打架。自己這條狗比較小,而且在和對方的狗對峙過程中顯出了膽怯。回來之後,他們把像親兄弟一樣的這條狗勒死了,一方面是懲罰它的膽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逃避懲罰。因為他們接著勒死了人家的狗,把狗吃掉;然後他們又勒死了自己的狗,把狗的身體埋掉,把狗頭掛起來。等第二天凶神惡煞般的狗主人來找他們算帳的時候也無話可說——因為昨天這里確實吃過狗肉,這一點已經瞞不掉;但是掛的是他們自己養的狗的頭。那麼他們說是殺掉了自己的狗吃肉,對方狗主人也不好再怎樣糾纏;他們就這樣逃脫了懲罰。

4揭謎。

這也是很習見的結局方式,所有的推理小說結局幾乎都是揭謎,比如克里斯蒂就很典型。克里斯蒂盡管是20世紀作家,但是她小說的美學方式基本上仍是經典的傳統的。作家在開始設置了一連串的謎,構成一個連鎖的巨大的謎團,到最後就像剝筍似的一層一層把謎底揭開。這個也不多說。

5解嘲。

經典的結尾還有一類是喜劇,在文學作品中,喜劇所佔的比重應該超過悲劇,超過正劇。喜劇的結尾大都相似,大部分喜劇都是以解嘲的方式結尾。我想這是因為,既然是喜劇,你就很難以一種很鄭重其事、很壓抑很強烈的方式,來為一個喜劇人物最終畫上句號。

6有去無歸。

可以這么說,這是故意走向虛無的一種美學方式,這種方式有時能帶來傳統悲劇美學的那種悲壯和庄嚴感。特別典型的例子是聖埃克絮佩里的《夜航》。一個試飛員在執行越洋試飛的任務時,飛機的操縱開關失靈,與地面指揮部門失去聯絡;而這時油箱里也只有有限的油量。他一直往前飛,前路漫漫,我們只知道他飛出去了,卻不知道他究竟怎麼結束,根據一般的經驗判斷,他應該是墜海。但是誰也不願意簡單地把結局定位到墜海。聖埃克絮佩里在《夜航》里把主人公的結局就這樣撂下了,完全不管他到底去了哪裡。然而有趣的是,聖埃克絮佩里個人生命的結局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呈現的。作家自己也是試飛員,在一次試飛任務中,他突然走入虛無,再也沒有任何音訊。這種有去無歸的方式,這種突然墮入虛無的消失,充滿了悲壯的美感。埃克絮佩里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謎。

7夢魘。

我們東北話里有時會說,誰誰誰被魘住了。魘住了就是在夢里沒出來。人在日常生活中會有這種情形。夢魘也是我們在20世紀小說里見得特別多的一種方式。我以前說過我的《虛構》,講一個在麻瘋村裡的故事。寫這篇小說那段時間,都是在夜裡寫,那時我在北京廠橋一個招待所里住了十幾天。我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虛構》會寫成這個樣子,後來我仔細想了一下,當時我剛從西藏回來,一時還不能很適應,尤其是像北京這種大都市裡的喧囂。好像一到白天,一點感覺都沒有,我一定得在夜間才能寫作。後來發現夜裡寫出來的東西和白天寫出來的東西特別不一樣。你們自己也可以嘗試一下,你會發現你個人的寫作在白天和夜晚會有很大差別。我說夜的感覺實際就是夢魘的感覺,你在夜裡寫作的時候,不經意間會帶上這種感覺。現在重讀《虛構》,我發現《虛構》本身就像一個白日夢,這個故事真是不可思議。小說剛發表不久,王安憶就跟我說,明知道寫的都是假的,但是讀起來總覺得像真的。尤其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結尾,結尾的時候等於用夢一下子把整個故事都消解掉了。進入麻瘋村那天是五月三號,「我」特別疲倦地進入麻瘋村,但是醒來的那個早上是五月四號。「我」是在公路旁一個道班裡醒過來的,那麼在麻瘋村裡度過的幾個日日夜夜,居然在日歷上都不存在。我忽然發現這等於是——寫小說的這個過程和現在讀這個小說的過程、和主人公在小說里經歷的時間,這些全部都不存在,全部以夢的方式呈現。實際上你看到小說最後,根據小說文本,你可以這么判斷,主人公在西藏走到路邊某一個道班的時候,進去睡了一覺,在這一覺里,他自己做了一場大夢,被夢魘著了,才惹出這么一篇小說。

8循環往復。

在80年代的時候,現代西方的哲學思潮和哲學專著開始被大量翻譯進來。我記得有一本書專門談「怪圈」,一個德國版畫家好象叫艾舍爾,他畫了一種圖形,這圖形很怪。比如看上去他畫的是一條河,河水是往下流,可是流來流去不知怎麼,河水雙流回到開始那個地方。當然他畫的還不是河水,他畫的大部分是建築,其實他就是利用視覺差,製造出一種有循環往復無盡之妙的圖案,可能在音樂中也有類似的情形,我自己一點不懂音樂,我聽搞音樂的朋友說,《卡門》里有這種很奇怪的循環。

9得而復失。

有個成語叫「失而復得」,而在20世紀敘事結構里有一個反其道用之的方式——「得爾復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老人與海》。看《老人與海》,最後簡直會覺得莫名奇妙。而且你會覺得他們的漁夫跟我們的漁夫不太一樣,是不是上帝對待我們中國這邊的海有些不公道呢?海明威小說里寫到的這種馬林魚我們好像捕不到。他們很小的漁船居然就能捕到重幾千磅的大馬林魚,而且在他們的海灘上經常有這種魚的骨架。老漁夫桑地亞哥費了那麼大的力量,歷盡千辛萬苦,結果卻只帶回去一具毫無用處的魚骨架,因為類似的魚骨架在海灘上不是一兩具,漁民們捕完魚取下魚肉後,經常就把魚骨架留在海灘上。

10走出敘事人視野。

剛才我講的「有去無歸」是導向虛無的一種結局方式,但它充滿了悲壯感,還有一種方式是索性走出敘事人的視野,故意地消失掉。這和「有去無歸」走入虛無的方式還有不同,它可能更多呈現出無奈。毛姆的傑作《刀鋒》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結尾,據說《刀鋒》的主人公拉里是以大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為原型。拉里的結局方式是典型的走出敘述人視野。拉里忽然不見了,敘述人從此再也追蹤不到他,敘述人對他可能的行蹤作了若干假設。但是最後他說,「這些不過都是我的假設,拉里究竟在不在這世上,我也不知道,因為他已經走出我的視線。」

11以死亡來終止。

我前面講過博爾赫斯的《等待》,類似的例子很多。這個方式和我在這次課上一開始說到的死亡結局是不同的,那個是屬於傳統悲劇美學的范圍,是以死亡把人生有價值的部分毀滅給人看,而這個不是。《等待》里的主人公,他活著跟死了沒有太大差別,他死了跟活著也沒有太大差別,他早就把生和死本身模糊了。海明威說,一個故事講到沒辦法結束的時候,只能讓主人公死掉,沒有別的方式。《等待》是很典型的例子,你甚至可以說,他這個死亡是自己找來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像海明威的《殺人者》,雖然安德瑞森作為殺手的目標在小說里沒有被殺;殺手在餐館等他,但這天他沒出門,沒去餐館,所以他逃過一次。但是我們讀了小說之後,我們覺到的是,他終究難逃追殺,他的命運和《等待》里主人公的命運基本上是一致的。一個故事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由於故事本身的無奈,使得故事的結束只能停留在死。

12歪打正著。

這可以說是特別能顯示生活荒謬性的一種結局方式。歪打正著的方式在古典主義小說中也有運用,但不強烈,典型的兩個例子是被譽為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兩個大哲學家薩特和加謬。薩特的小說《牆》是詮釋他的「人生荒誕」這個哲學命題的特別明確的例子。主人公是個革命者,主人公被俘了。本來他肯定是要被槍斃的,他拒絕配合,但是到最後臨刑之時,他想反正免不了要被處死的,何不要弄他們一下,他就順嘴胡謅了一通,說你們要找的那個人我現在告訴你們他的下落,他就藏在一個古墓里,他完全是想趁最後的機會嘲弄一下敵人。結果在他等著被處決的時候,突然傳來命令要釋放他;他自己都糊塗了,不明白為什麼要釋放自己。敵人告訴他,跟據他提供的情報,他們來到古墓,正好那個人拿槍還擊,於是他們一下子把他擊斃了。前面他完全是順嘴亂說,他根本不知道敵人要他交待的那個人剛好真的在古墓里。居然被他說著了,典型的歪打正著。我以前講到過的加謬的名劇《誤會》,情形差不多,也是典型的歪打正著。

13迷失。

我還是把這最後一個方式湊上。博爾赫斯的小說里有大量的以迷失作為結局的例子,很出名的有一篇小說叫《沙之書》。有一個人上門推銷書,他說他有各種版本的《聖經》,「我」說「我」不缺《聖經》,然後他說他有一本書叫《沙之書》,他把書拿出來讓「我」看。這本書沒有頁數,任何一頁都不會重復,沒有任何秩序,無始無終。當然這是個哲學小說。一開始「我」還充滿熱情地看這本《沙之書》,看到最後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沒有意思;這種東西太玄了,於是「我」想讓它消失掉。因為我供職在一個圖書館里,這時我想到一句話,「藏匿一片樹葉最好的地方是森林」。於是「我」把這本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奇書,隨便放到了圖書館里一個書架上,「我」故意不記是哪個架子,那麼這本書一下子混跡於圖書館浩瀚的書海里,書本身變成了一顆渺茫不可尋的沙粒。「我」有意地讓這本書迷失在一個龐大的國立圖書館里。

再回到卷首語——

馬原:

80年代,開始有很多國外現代詩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來,記得當時讀到史蒂文森有一首詩叫《觀察烏的十三種方式》,我們都覺得挺好,至少這首詩的名字起得特別好。烏是一種鳥。後來我自己寫小說也有些傾向於以數字命名,比如《拉薩生活的三種時間》、《疊紙鷂的三種方法》,我挺喜歡「三」。今天我用到的是「十三」。

今天的主題是結局,結束;俗話叫收口,「編筐編簍,都在收口」。今天我的命題是「結局的十三種方式」。當然肯定不止十三種了,但是為了湊十三這個數,找到第十三種方式時我就罷手了,沒再繼續找下去。無論你講什麼故事,你都得有結尾,說起來,結尾應該有無數種方式。這里將一些特別經典的方式歸納總結了一下。

後記:不管是什麼結局,死亡也好,迷失也好,還是要看和小說的匹配度,不可輕易加上結局

言情小說首頁 > 都市小說 > 職場勵志 > 寧氏小說課http://novel.hongxiu.com/a/545705/6079165.html

⑦ 小說《來不及說我愛你》結局是怎麼樣的

小說結局:據說作者當時寫了幾個版本的結局,而且全是悲劇。我只看過其中兩個,一是靜婉和信之從美國回來,慕容灃嫉妒不已,要求靜婉離開信之,而靜婉早就對慕容灃寒了心,怎麼可能答應?她斷然拒絕,於是慕容灃惱羞成怒,設計車禍除掉信之,卻不料誤殺了靜婉。二是慕容灃設計車禍害死了信之和靜婉的女兒兜兜,靜婉傷心欲絕,跑到慕容灃面前開槍自殺,並告訴慕容灃兜兜是他的親生女兒。
兩個版本的結局都是悲劇,而電視劇的結局卻比較圓滿,靜婉最終回到慕容灃身邊,兩人歸隱田園,遠離硝煙,過上了平靜幸福的生活。然而,電視劇的改編只是為了滿足大多數觀眾的心理需求,從小說前面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故事的悲劇是有一定必然性的。尹靜琬和慕容灃各自的人物性格缺陷,就註定了兩人愛情的悲劇。男強女強,各不示弱。
尹靜婉是烏池富商獨女,是留俄回國的時代新女性,從小接受了父親中西合璧的教育,思想獨立先進,又追求浪漫主義。當初面對慕容灃猛烈的追求也不免動心,但始終畏懼不知的未來而拒絕。面對黑暗未知的未來,她又感覺即好奇又刺激,最終選擇逃婚,跋山涉水穿越烽火連天,回到慕容灃身邊,從此番的行為來看,尹靜婉是個沖動的人。之後遭到慕容灃的拋棄,她不能忍受金屋藏嬌的恥辱,她明知道慕容灃不會讓她離開,無論用什麼手段都會找她回來,竟毫無計劃的逃離慕容灃,最終風雪顛簸導致流產。最後她不該回國,重新出現在慕容灃面前,難道她不明白慕容灃的性格嗎?她以為慕容灃能夠放過她嗎?慕容灃始終愛著她,面對這公然的挑釁,他當然不會放棄她,最終葬送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兒,自己也在慕容灃面前開槍自殺。
再說慕容灃,少年英雄,氣度非凡,這個人是真心愛著尹靜婉的,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但是他的愛過於霸道,過於自私。他把尹靜琬當做一隻金絲雀,禁錮在自己的身邊。但是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兒女情長,還是他的家國大業。為了聯姻他不惜登報聲明和靜婉撇清關系,他始終深愛著尹靜琬,但他始終不了解她。像尹靜婉這樣高傲獨立的女子,怎麼可能忍受這樣的恥辱,早在前面聽戲《武家坡》的時候,靜婉的態度就十分強烈,她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原諒愛人的背叛。而慕容灃以為,只要平定了這天下,就可以將這天下當做最好的禮物送給她,然而他錯了,慕容灃不知道靜婉想要的是什麼,「我要將這天下送到你面前」,這樣霸氣的表白對每個女孩來說都會不免感動,但尹靜婉想要的真的是這個天下嗎?答案並不是。靜婉真正想要的,是和沛林一生一世一雙人。慕容沛林拚命追求這個天下,卻失去了離自己最近的那個人,失去了一生摯愛。

⑧ 小說結尾一般有啥作用

小說結尾一般有那些作用:
小說的結局分析
出人意料的結局。好處:
內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節陡然生出波瀾,如石破天驚,猛烈撞擊讀者的心靈,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項鏈》
結構上,與前文的伏筆相照應,使人覺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項鏈》,直到結尾才點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項鏈時主人一口答應,還項鏈時主人沒有打開盒子檢查等,暗示了項鏈是不值錢的。
分析令人傷感的悲劇結局
從主題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題。如《葯》華小栓、夏瑜的死(悲劇)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沒有發動群眾。
從表現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葯》
從表現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葯》寫華小栓吃了人血饅頭後的死,突現了群眾(華老栓)的愚昧性格。
這種結局令人感動,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讀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悅的大團圓結局
從表達效果看,小說喜劇結局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耐人尋味。
從閱讀者的情感體驗看,喜劇性的結尾與主人公、作一體,給人以欣慰、愉悅之感。者的意願構成和諧的體,給人以欣慰、愉悅之感
從主題上看,這樣的結局凸顯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戰爭,反映出人類嚮往和平美好生活的願望。
結尾留下空白的結尾
留下了
「空白」給讀者想像,讓讀者進行藝術再創造。
細節描寫的作用如下:
典型的細節可以刻畫人物性格\
追求\愛好。
典型的細節可以深化主題。
典型的細節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愛好。
典型的細節可以深化主題。
典型的細節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營造一種氛圍

典型的細節可以渲染時代氣氛、地方特色。
造典型的環境,渲染人物心情氛圍

⑨ 小說結尾怎麼寫

小說結尾宜巧,要「回眸一笑」。
主要有三種:
▲畫龍點睛,首尾呼應。如《那團雲霧》,開頭敗了游興,峰頂似乎有團雲霧,結尾那團雲霧也不見了。
▲戛然而止,含蓄雋永。如二百來字的《書法家》,局長在書法展覽會上應邀不過寫了兩個拿手的好字是「同意」,面對驚嘆和要求只好無奈地說:「能寫好的數這兩個字……」這樣結尾,韻味無窮,藝術容量很大。
以上兩種結尾方法只能撩起讀者短暫的激動,最佳結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歐.亨利式結尾」,其特點是「巧」。整個布局為結尾服務,讀者以為情節東向演進,結果卻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這種結尾,打破了情節發展慣用的結構手法,給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題,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麥琪的禮物》就是這樣,一對窮困夫妻為在節日時互送禮物而煞費苦心,最後禮物拿出來卻沒用。一個賣掉金錶為妻子買了梳子,一個剪掉長發為丈夫買了根表鏈。又如澳大利亞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為蒼白的生活增光添彩。但是角落病人卻見死不救,圖謀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頭望見窗外只是一堵高牆。

⑩ 人世間原著小說結局

《人世間》電視劇熱播,原著小說結局催淚。

電視劇:周家三對夫妻恩愛到老。周秉義胃癌控製得很好,退休後和郝冬梅重新回到江遼建設兵團,追憶年輕的時光。周蓉帶蔡曉光到貴州,這里的貴州已經能賽江南,不似當年貧窮,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秉昆和鄭娟共撐一把傘,在雨中漫步,今生廝守不夠,許來生仍能相愛。

原著:

1、周秉義死後三個月,郝冬梅就改嫁了。臨終前,周秉義握著郝冬梅的手,對周蓉與周秉昆最後的囑托就是:讓他們要對自己的另一半抱有感恩之心,因為他們兄妹三人此生最大的幸運就是找到了好伴侶。至於郝冬梅,周秉義最後的遺言是:讓她再找個伴侶。

對於哥哥周秉義與郝冬梅的婚姻,周蓉的理解很通透。在她看來:周秉義與郝冬梅的緣分,是超等級的,不具有普遍性,是特殊年代的產物。

在周秉義因為胃癌去世之後,很快郝冬梅就再婚了。郝冬梅嫁給了一個愛爾蘭人,與她的身世有許多相似之處。周秉昆最後一次見到郝冬梅是在路上偶遇,此時的郝冬梅剛整了容,牽著新任丈夫的手,看起來一下子年輕了好幾歲。

電視劇:孩子個個都有出息

原著:

馮玥大膽地和秉昆坦白喜歡周楠,想和他在一起,但秉昆為了保護鄭娟,不同意還給了馮玥一巴掌。

馮玥一氣之下搬回周蓉家,和秉昆老死不相往來。後來馮玥到法國生活12年,回國後不適合國內發展找不到好工作,居然傍大款,當富商的小三,被原配打不說,原配還把馮玥所作所為登報羞辱他,秉昆更是羞得當沒養過這個孩子。

周秉坤的兒子周聰,電視劇里深明大義,主動把房子讓給了於紅,還生了個三胞胎,連順序都跟他爸、大爺、姑姑的順序一樣。原著里周聰的媳婦卻與婆家合不來,兩家基本不來往了。

《人世間》通過周秉昆一家的生活軌跡,展現了一個北方城市近50年來的發展變遷,人人在發展中摸著石頭過河,充滿機遇也充滿挑戰,一不小心也可能落入萬丈深淵。

《人世間》的後半部分充滿悲情,不斷有人離世、離開、掉隊……

是很悲情,但這才是人世間不是嗎?

熱點內容
短篇小說70頁故事 發布:2025-08-16 21:58:46 瀏覽:593
重生穿越軍婚搞笑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16 21:58:35 瀏覽:1
毛姆短篇小說閱讀理解 發布:2025-08-16 21:51:52 瀏覽:415
基督山伯爵小說結局 發布:2025-08-16 21:46:57 瀏覽:944
宋朝官場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16 21:42:43 瀏覽:230
好的言情小說推薦1001無標題 發布:2025-08-16 21:21:59 瀏覽:413
重生香江小說200萬字 發布:2025-08-16 21:21:13 瀏覽:280
電視劇暴風眼原著小說大結局 發布:2025-08-16 21:13:50 瀏覽:727
免費有聲小說盛世嫡妃 發布:2025-08-16 20:59:24 瀏覽:881
不得不愛的小說結局 發布:2025-08-16 20:58:53 瀏覽: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