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活著的結局
Ⅰ 小說《活著》講述了什麼
《活著》講述的是和它的題目截然相反的一個個「不能活著」的故事:耕田為生的福貴老漢在幾十年裡一家八口死了七口,單留下了他和他的一頭老牛承受著苦難的極限。老漢一生過得平平常常,有的時候還極端落魄,但他始終認為「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賭了自己的命」,這種「沒出息」的人生態度是對「生活在別處」的浪漫主義人生觀的一種反撥,也是對漂泊「在路上」的現代人有失矯情的心靈感受的一種反撥。故事和故事裡的人物平淡庸常,整個敘述風格更是顯得寧靜而蒼老,小說以其「簡單」和「重復」的敘事技巧誘使著人們對「活著」、對人類生存的關注和思索。確切地說,《活著》是一個充滿敘事張力的現代寓言。
Ⅱ 活著的人的結局都是死的,怎樣才能看懂《活著》的結局
不得不說你葛大爺還是你葛大爺,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就現在的演員來看,除了葛優真的沒人可以演出這種大轉變的感覺了,當然《活著》這部電影可以取得這么大成績,跟原著還是有很大關系!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雖然講述了很多其他的人,但是主要還是講的富貴,不得不說富貴的一生真的是太悲慘了,但是他沒有放棄,從洗心革面開始,就是真正的大轉變,不管是當壯丁還是當俘虜,他都可以堅持著,繼續去生活!
結尾來看,饅頭的出生就是這部電影或者說是這個年代新的開始!也意味著一個新的人生的開始,或許這也意味著富貴擺脫曾經舊的霉運,會迎來新的生活!因為他堅持了,也許結尾是對富貴堅持後的一種獎勵!
愛這部電影,愛這樣的一種態度,知足常樂,簡簡單單的幸福就知足啦,我要活著,真正地活著!
Ⅲ 《活著》的結局是悲劇還是喜劇
妻子、兒女,到女婿、外甥,福貴生命中所有關系親密的親人都離他而去,如果這樣的結局還不是悲劇的話,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了。但是,我還是不想要用悲劇來為他的人生下定論。
在經歷了那麼多的死亡,在經歷了他人所沒有的苦難之後,其實就福貴本身的人生來說,我更願意說他是一種完滿。那個後來選擇與牛相依為命的福貴老人,在其波瀾不驚的面龐下,或許蘊含了生存的秘密。畢竟,其實生命的逝去,本就是人生的常態,是自然界的規律,即使以非常態逝去,同樣也是如此。
Ⅳ 如何理解余華的小說《活著》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活著》是一部講述死亡的故事,而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活下去。
小說的主人公徐富貴由於年少放盪好賭而破敗家業,氣死父親。隨著社會的變革,子孫愛人相繼離世,唯有一頭老牛與自己相伴。作者余華以冰冷的筆調,書寫震撼人心的生離死別;以平靜舒緩的方式,把富貴以及讀者的美好幻想打破。這是一部很「殘酷」的作品,在結局時,告訴讀者,活著的理由,只為活著。
閱歷尚淺的時候讀《活著》,覺得富貴的「活著」只不過是苟且偷生,像行屍走肉一般,碌碌無為,沒有進取心,沒有奮斗,只有絕望和等死。
現在再讀《活著》,此時心境與之前大大不同,生活閱歷也逐漸改變了我的想法。活著,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詞。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經歷了夢想的破碎,經歷了親人的離去。曾有過絕望,讓我不知所措,萬念俱灰,但活著,卻成為了我心中最堅定的信念。它意味著無論經受多大的痛苦,遭遇多大的挫折,我們都要面對現實,勇敢地活下去,而輕生的逃避,是真正的懦弱。如同富貴一樣,父母、子孫、女婿、愛人的離世是對他巨大的打擊,每次都如沉重的鐵錘擊打自己的胸口。尤其是年僅七歲的外孫苦根,是他最後的希望,但命運卻不肯放過他,硬要奪去苦根的生命。本以為富貴心中最後的一縷希望也熄滅了,可富貴沒有輕生,活了下去。他不畏現實,不畏痛苦,他心裡只有一個信念——活著,只是活著。
在那樣的年代,一個最普通的家庭在巨變的歷史中浮沉,根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且不幸和坎坷總是纏繞他們,但他們也沒有放棄活下去的信念,對生活和未來依舊充滿著美好的嚮往,那種精神真的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不管怎樣,生活總要繼續,不允許我們懦弱。
Ⅳ 小說《活著》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創作背景:
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作者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
後來,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
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5)小說活著的結局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1、徐福貴
徐福貴本來是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不懂事,又賭又嫖,後來龍二設下賭局騙光了他的家產。敗光家產後,幸得妻子不離不棄,他也決定發憤圖強。但在去給生病的母親請郎中時被抓了壯丁,加入了國民軍。後被解放軍俘虜,給他返鄉錢讓其返鄉,與家人重逢。
2、家珍
家珍本來是鎮上米行老闆的千金小姐,福貴對其一見鍾情,後來嫁給了他。但沒想到福貴結婚後越來越敗家,越來越混賬,但是家珍卻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甚至懷著大肚子還去鎮上,希望可以把福貴從賭場中拉走。後來不得而終,一個人挺著肚子走了十幾里夜路回家。
3、鳳霞
鳳霞是福貴的大女兒,在福貴被抓去當壯丁的時候,因為一場大病變成了聾啞人。從此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越來越懂事了。
而後,福貴為了能夠供有慶讀書,將其送給了別人,但在後來,她跑回家了,福貴又不捨得送她走,就將她又留在了家裡。在經歷了少年時期的苦痛之後,鳳霞嫁給了二喜,生活變得好起來了,過了段安生的日子。但在最後,卻又死在了產床上。
Ⅵ 《活著》(小說)講了福貴的哪個親人死了,怎樣死的
福貴的父親——龍二討要房契時被氣死
福貴的母親——生病
福貴的妻子——軟骨病去世
福貴的女兒——啞巴,生產時大出血死亡
福貴的女婿——被水泥板夾死
福貴的外孫——吃豆子撐死
福貴的兒子——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死亡
拓展:
《活著》內容簡介:
《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Ⅶ 余華的【活著】里,每個主要人物都是怎麼死的是小說里
一、人物命運:
他爹是摔茅坑裡死的,娘跟老婆好像是病死的,兒子是給縣長老婆抽血抽多了死的,女兒是難產死的,他女婿是在工地被石板砸死的,孫子生病時候吃豆子太多撐死的。
二、作品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經典文本,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力作。小說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歷和心靈歷程。作品的結構來自於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記憶中的時間的感受,敘述者天馬行空地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三個時間維度里自由穿行,將憶記的碎片穿插、結集、拼嵌完整。
余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
三、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7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現就職於杭州文聯。
Ⅷ 對於余華小說《活著》你有什麼看法
《活著》是一本讓我從頭至尾都深感無奈甚至是無言的作品,曾經讓我一度無法繼續閱讀下去,不是因為福貴的親人一個個從他身邊離去,而是因為作者給主人公福貴一點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哪怕是一點點!從福貴的好賭,就註定了他不會有好的結局,但萬萬沒有想到是這樣的結果,家到底中落,父親的離世,母親的病危,被抓了壯丁,回鄉後母親的離世,女兒因病變成聾啞人,這樣的福貴就已經難以承受了,但是,還沒有完……接下來,兒子有慶的死,妻子家珍的病,女兒鳳霞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工作時被壓死,外孫的死,一樁樁一件件的接踵而來,試問,誰能承受?也許只有福貴才可以吧!
Ⅸ 小說《活著》男主的兒子是怎麼死的
《活著》原著中,男主的兒子是因為獻血過多而死。
在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煉了三天三夜後,福貴正要休息,有慶的同學找到他,說是區長來了,老師讓同學都去學校參加大煉鋼鐵。
縣長夫人生病了,需要輸血,找了很多人,只有有慶的血型和她相符,於是醫生就給有慶抽血(有慶自己還很高興能幫縣長夫人呢),結果一下抽了太多,有慶失血過多而死。
(9)小說活著的結局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通過藝術心理學的角度,《活著》的材料與形式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題材,達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了情感的升華,使讀者的靈魂在苦難中得到了凈化,獲得了藝術的審美。
余華用類似新寫實主義小說的敘事風格——零度介入的方式來展現《活著》的悲劇美。作者可以排除主體對苦難人生作明確的價值判斷和情感滲透,好像站在「非人間的立場」,客觀冷靜地敘述人間的苦難。
小說運用象徵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徵著活著。可能很少有人會遭遇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而白發人將黑發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說中可以看到。藝術的真實會讓人相信世間不但有過活生生的福貴,而且將來還會有很多。
Ⅹ 余化小說<活著>的結局..
只剩老頭一人活著還有一頭叫他外孫的名字的牛,外孫是吃多了豆子脹死的,女婿是在外打工砸死的,女兒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