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西北地域短篇小說
Ⅰ 尚文著作簡介
尚文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以西北地區為背景,創作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作品。從散文集《夢里,夢外》到長篇小說《一地澎湃》,他的作品涵蓋了多種體裁,如愛情、歷史、紀實和現實社會的觀察。他的文字情感豐富,深刻描繪了西北地區的人情世故和歷史變遷。
《夢里,夢外》是尚文的首部出版作品,通過62篇小小說和短篇,講述了主人公在經歷兩段愛情後的心路歷程。這部作品以「海薇走了」為線索,展現了主人公在愛情逝去後的痛苦與掙扎,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尚文以其細膩的筆觸,將個人的情感與社會的變遷相結合,使得作品既具有個人色彩,又反映了時代的背景。
《哭泣的舍杞花》是尚文的第二部小說集,這部作品以悲情為基調,反映了西北鄉村生活的多維度面貌。小說以西北獨特植物「舍杞花」為命名,通過70餘篇萬字小說,展現了西北地區的社會諷刺、官宦與社會制度的挖苦辱罵、勢利商人等社會現象。小說以平民生活為主線,深刻探討了當代和諧社會下的「哭泣」與新舊社會制度交替中的種種矛盾。
《十一個女人》是尚文的一部長篇小說,通過青年主人公生命中遇見的十一個女人,揭示了愛情的復雜與人生的真諦。盡管主人公愛過十一個女人,但最終發現只有一段愛情。這部作品以主人公對現代戀愛婚戀觀的不滿和憎恨,以及對都市婚戀觀的探討,展現了作者對愛情與人性的深入思考。
《招魂匣》是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紀實小說,講述了民國時期塞北地區民間「招魂」習俗的故事。通過對於民間「招魂」的深入研究,尚文揭示了這一習俗背後的歷史與文化意義,展現了對傳統與現代、信仰與現實的深刻思考。
《富徒》是一部現代題材的悲劇小說,講述了一個妻子早逝的男人如何通過妻子車禍換來的撫恤金成為富翁,以及在其子在三個女人之間的紛亂情仇。這部作品不僅揭示了當代富人醜陋與上層社會的醜陋,也對現代情人現象進行了批判,是一部對現代子女教育具有啟發意義的教育小說。
《艾依河》是一部言情小說,以寧夏艾依河為背景,講述了阿利婭與艾敏之間跨越世俗、傳統、信仰、親情與真愛的復雜情感糾葛。作品通過細膩的描繪,展現了愛情的美麗與殘酷,以及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交織。
尚文的作品以其深情與洞察力,展現了西北地區獨特的風貌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他的文字不僅描繪了個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社會的變遷與人性的探索。他的作品在情感深度與思想深度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是值得讀者深入品味的佳作。
(1)經典西北地域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尚文,男,原名王尚文,中國當代80後新銳作家,西部文學80後代表人物,師從隴東詩人馬路明筆下,甘肅省華亭縣人,本名王潤潤,1991年改名王尚文,筆名尚文,2005年進入中國傳媒藝術學院新聞傳播系,肆業後曾足跡中國,2009年後定居騰格里大沙漠境內,並以西北生活為背景,寫出了一連串情感真摯的作品。尚文作品主張人性思考與啟發,多是對於社會現實的揭露反思,人性冷暖善惡褒貶,創作以悲情為主,題材以西部鄉村生活見長,文學類型以小說居多。其作品老道深邃,思想獨到犀利,且發人深思,回味無窮。
Ⅱ 白楊禮贊的主要內容
《白楊禮贊》的主要內容:以西北黃土高原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的白楊樹,來象徵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歌頌他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朴實、堅強和搏飢力求上進的精神,同時對於那些「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諷。
這篇文章是寫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借禮贊西北高原上的白楊樹,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爭意志的歌頌。
拓展資料
《白楊禮贊》是現代作家茅盾於1941年所寫的一篇散文。茅盾的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中篇小說《蝕》(三部曲),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
作者也通過這篇文章《白楊禮贊》通過對白楊樹不平凡形象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爭意志的歌頌。
白楊禮贊原文
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賓士,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未開墾的荒地,幾十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局慎麥田。和風吹送,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個字「麥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確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精華。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盪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並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這些山峰憑你的肉眼來判斷,就知道是在你腳底下的),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這時你湧起來的感想也許是「雄壯」,也許是「偉大」,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然而同時你的眼睛也許覺得有點倦怠,你對當前的「雄壯」或「偉大」閉了眼,而另一種的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了——「單調」。可不是?單調,有一點兒吧?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那就是白基臘返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Ⅲ 賈平凹的商州系列包括哪些書
賈平凹的「商州系列」包括《小月前本》、《雞窩窪人家》、《臘月·正月》、《遠山野情》、《黑氏》等中短篇小說和長篇《商州》、《浮躁》,這一系列小說是作者1983年以後陸續發表的,著重表現農村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遷給西北商州地區農民生活和心態造成的變化,由此探討時代變革對古老民風民俗的沖擊,以及所引起的價值觀念的轉變。在作者看來,隨著現代文明的發達,「商州便愈是顯得古老,落後,攆不上時代的步伐。但亦正如此,這塊地方因此而保持了自己特有的神秘。今日世界,人們想盡一切辦法以人的需要來進行電氣化,自動化,機械化,但這種人工化的發展往往使人失去了單純、清靜,而這塊地方便顯出它的難得處了。」所以作者對這種「難得」的文化作了深入的描述,並在其中不自覺地流露出對自己的「文化之根」的特殊而復雜的情感。《臘月·正月》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小說主人公韓玄子是被作為集傳統道德的優長和弱點於一身的多重性格人物來刻畫的,其與新經濟力量的代錶王才之間的沖突,被描述為農村社會里傳統守舊的衛道者與順應時代的改革者之間的沖突,從中人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在農村文化傳統中,「恪守土地」、「重農輕商」、「重義輕利」這些傳統文化心理在農村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正面臨迅速解體,狹隘自私保守落後的小農意識正待徹底摧毀。小說揭示了一個與時代思想、社會主流相悖逆的人物的復雜文化心態。長篇小說《浮躁》更是從宏觀的角度,全面呈示了城鄉改革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心理上的重重障礙,通過以有知識有文化的新型農民金狗為代表的農村改革力量與傳統道德和文化秩序的決斗,寫出了舊價值觀的毀滅和新價值觀的萌動,並進而提出了新一代農民在改革大潮中需擔負起的多重使命。
Ⅳ 我的叔叔於勒主要內容
法國·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這篇文章主要寫「我」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途中,巧遇於勒經過,刻畫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於勒變成窮於勒的時候的不同表現和心理,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於勒的不同態度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情形。
內容簡介:
年輕時於勒大肆揮霍,人財兩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掃地出,門的地步。既至美洲,賺了小錢,兩年後又發了大財,成為大家的「福星」。
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錢的於勒歸來,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興,出國到哲爾賽島的旅行,他們在船上卻見到一個酷似於勒的窮苦的賣牡蠣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長那裡得到了信息及驗證。
不但發財的夢想化為烏有,進入上流社會的美夢成為泡影,眼下二女兒的婚事也岌岌可危。最後全家不動聲色地改乘聖瑪洛船回來,以免再次碰上於勒回來吃他們。最後再也沒見過他。
(4)經典西北地域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我的叔叔於勒》最初發表於1883年8月7日《高盧人日報》,隨後被收入短篇小說集《羊脂球》。19世紀80年代,正是法國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發展的時期。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出現了延續二十年的農業危機,工業技術發展緩慢,工業危機也時起時伏。
財政寡頭為了轉嫁危機,一方面向國外大量投資,加緊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國內加緊盤剝勞動人民,使小資產階級大量貧困破產,一部分不甘心破產的小資產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橫財的生路,夢想著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
同時,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緊用資產階級腐朽墮落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蝕毒害廣大群眾。這篇小說所報寫的小資產階級日益貧閑的境遇和他們海外發財的幻想以及拜金主義的人和人的關系都清晰地反映著時代的面目。
文章簡介:
小說中刻畫的幾個人物,都能給人以鮮明的印象。菲利普太太是個精細機敏,尖刻潑辣,虛榮心強的小市民的婦女,山於貧困,她一面極力節儉度日,勉強支撐門面;一面又經常遷怒於丈夫,說刻薄話發泄怨氣。
菲利普的性格,沒有菲利普太太那樣鋒芒畢露,比較軟弱老實,遇事容易慌張,隨機應變不如菲利普太太,但愛擺架子的習氣,似乎又有過之。他們兩人對待於勒的態度,或親或琉,或褒或貶,都是以金錢利害關系為轉移的,看後,令人覺得可卑、可厭、可憐、可笑。
但他們並不使人覺得可恨,因為他們既不是陰謀狡咋的夕徒,也不是胡作非為的惡棍,只不過是拜金主義的可憐蟲而已。
小兒子若瑟夫,在小說中是唯一同情於勒的人物,他對父母拒不認親的作法不以為然,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卻無力改變於勒的處境,只能用給小費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
由此可見,於勒的命運,不取決於人們的心腸好壞,性格如何,而是由社會制度和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的觀念所決定的。
這篇小說,通過菲利普一家對待於勒態度的前後變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資產階級愛虛榮、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的關系,是「赤裸裸的利害關系」,是「冷酷的現金交易」,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作者簡介: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
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
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
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8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Ⅳ 藏北草原·我的羊皮襖內容簡介
曾哲,當代文壇一位著名作家。從1989年起,他獨自一人游歷於西北西南邊境的20多個少數民族地區,以所見所聞為素材,創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說。
他的作品集《藏北草原·我的羊皮襖》收錄了《苗嶺的夏天》、《黑水瀲灧》、《寂寞的雪》、《巴顏喀拉的月亮》等20篇佳作。這些小說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不同民族的生活畫卷,展現了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苗嶺的夏天》中,曾哲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和傳統文化,展現了他們的熱情和樂觀。《黑水瀲灧》則通過描繪黑水河兩岸的風景和人們的生活,展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寂寞的雪》通過描述在雪鄉的孤寂生活,展現了人們面對自然與生活的挑戰時的堅韌不拔。《巴顏喀拉的月亮》則以巴顏喀拉山為背景,描繪了牧民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曾哲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揭示了他對人性和生活的獨特見解。他的作品以其精緻的寫作和深刻的思想,為讀者提供了一次次獨特的閱讀體驗。在當今文學消費潮流中,曾哲的作品為文學的精緻寫作和閱讀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