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短篇小說家鄉變化

短篇小說家鄉變化

發布時間: 2025-08-08 08:38:24

❶ 魯迅小說《故鄉》的原文!!!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這祭祀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

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須大雪下了才好。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閏土又對我說:「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裡出賣罷了。

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裡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裡,哭著不肯出門,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後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這好極!他,——怎樣?……」

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後,我吃過午飯,坐著喝茶,覺得外面有人進來了,便回頭去看。我看時,不由得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著走去。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阿!閏土哥,——你來了?……」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母親問他,知道他的家裡事務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沒有吃過午飯,便叫他自己到廚下炒飯吃去。

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台,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待我們啟程的時候,他用船來載去。

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閏土早晨便到了,我們終日很忙碌,再沒有談天的工夫。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九二一年一月。

(1)短篇小說家鄉變化擴展閱讀:

作者魯迅於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吶喊)自序》)。

1919年12月,最後一次回故鄉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來北京居住。從《魯迅日記》中可以了解這次回鄉的經過:1919年9月,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添了些錢,買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彎宅第。11月修葺完畢,21日「上午與二弟眷屬俱移入八道彎宅」。

26日魯迅「上書請歸省」。12月1日,由北京動身回老家,4日晚「抵紹興城,即乘轎回家」,在家鄉處理搬遷事務,大約住了二十來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29日中午抵達北京,「下午俱到家」。

往返大約29天。《故鄉》的故事情節便是根據這段生活經歷演繹而來。不過這只是觸發故事的一點,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卻是更為廣闊深邃的社會背景。

❷ 作家周立波的【山鄉巨變】這本書,關於特色、背景、意義之類的介紹呢

作者簡介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人。曾就讀於湖南長沙省立一中,後在上海勞動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系讀書。1932年9月在上海參加「左聯」,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每周文學》編輯。抗戰爆發後到晉察冀邊區參戰。40年參加延安整風,44年任《解放日報》副刊部副部長,46年調任北平軍調部中共代表團英文翻譯。48年主編《文學戰線》。翻譯工作從30年代以後開始,翻譯了捷克作家基希的報告文學《秘密的中國》和俄國作家普希金的《杜布羅夫斯基》。47—48年間寫成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是周立波的代表作。作者善於選取突出的典型事件和富有特徵性的細節,用簡練、樸素的筆墨加以描繪,展示人物性格,風格單純明快。善於運用地方口語,詞彙豐富,生動活潑,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及地方色彩,解放後周立波三次到石景山鋼鐵廠深入生活,寫出較早反映工業建設和工人生活的長篇小說《鐵水奔流》之後,回到湖南益陽農村安家落戶10年,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寫出了許多反映農村新人面貌的短篇小說和散文,其中《蓋滿爹》、《禾場上》、《上那面人家》、《艾嫂子》等都是一些富有特色的篇什。1959年寫成了《山鄉巨變》。這些作品題材以小見大,平凡中見深邃,構思精美,感情親切真挈,筆觸細膩明快,形成了平易雋永、凝煉自然的藝術風格。「文革」前夕,江青一夥把周立波歌頌毛澤東同志的散文《韶山的節日》污衊為毒草,從此,他長期遭受打擊、迫害,失去創作自由。粉碎「四人幫」後,寫出了短篇小說《湘江一夜》,獲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79年逝世。

作品鑒賞 1955年周立波返回家鄉湖南農村,安家落戶,深入生活。一九五七年底完成了長篇小說《山鄉巨變》,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又寫出了續篇。深刻地反映我國農村的巨大變化。農業合作化運動,是要改變兩千多年來世代相襲的私有制和私有觀念;改變中國勞動者幾千年來的勞動習慣和生活習慣。是一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周立波是一個時代感使命感很強的作家,他以敏銳的眼光緊跟時代變革,把筆觸集中到農村,以農村為背景,生動地記錄了這一歷史變革。作者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刻畫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代表了現實中的各個階層人物的行為與心態。真正做到了化大為小,小中見大。較好地用有限的筆墨記錄大的歷史變革。鄧秀梅是一位年輕的共產黨員,有較強的工作能力,是黨的形象、政府的形象的象徵,盛淑君是一位活潑、開朗,有上進心,積極要求加入共青團,是建國後忠於黨的事業,擁護黨的領導,積極為人民服務的朝氣蓬勃的年青一代的象徵。盛佑亭是一位老貧農,對黨和政府有無限的感激之情,但是長期以來農民身上殘存的私有觀念仍在他身上作祟,他還未能成為一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新農民,他代表了當時中國農民中一部分仍未完全擺脫舊社會劣根性的人的形象。其他像陳先晉、王菊生等基本上都屬於這一類型,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些細微的差別的。作者細微地寫出了他們間的差別,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民心態的復雜性,較忠實地反映了生活。反革命分子龔子元自然是當時農村反對派勢力的象徵,他們敵視共產黨和它的政策,時時處心積慮地要與黨和政府作對,與人民作對,破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者選擇這些人物,都具有典型性,是當時中國農村各階層人物的復雜心態的代表者。然後作者以清溪鄉為背景,圍繞合作化運動展開故事,將各階層人物在這一大變革前各自的行為與心態表現出來,人物之間互相交叉、斗爭,使故事波瀾起伏,表現了變革的曲折性。同時通過在曲折中黨和人民的最終勝利,歌頌了黨和人民的力量,歌頌了合作化運動的偉大。是一曲時代的贊歌,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

本文的另一可取之處是:作者很好地注重了表現人物性格的復雜性。這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可貴的創作方法。英國作家兼文藝理論家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極力推崇「圓形人物」,劉再復也有專著《人物性格的二重組合論》、所謂「圓形人物」,所謂「二重組合」,都講的是一個道理,那就是小說人物的復雜性。文革中我們的文藝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單一的,革命者是堅強勇敢的、善良正直的,反革命是軟弱膽怯的、狠毒貪婪的。歷史證明這類作品不是真正的藝術品。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是忠於生活的表現,生活中人物就是復雜的。文貴以真,只有真才能引起共鳴。注意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是藝術創作忠實生活的表現。盛佑亭是一個老貧農,舊社會吃苦受窮,翻身後,從心眼裡感謝黨和毛主席,在他的性格中有擁護新社會熱愛新社會,緊跟黨和毛主席的較好的一面,可是幾千年來舊社會沉積在他身上的私有觀念卻一時還未擺脫,這種觀念又不時鼓動他做些與黨和人民的事業相抵觸的事情來。革命首先是政權與制度的變革,但觀念的革命卻是一項更深層次的工作。作者寫出了盛佑亭身上新社會新觀念與殘存的舊社會舊觀念之間的艱苦的斗爭,表現了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其它像對陳先晉、王菊生等人物性格的刻畫上都具有這種特徵。對性格的復雜性描繪並不只是寫出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而是寫出了各種性格在一個人身上的沖突與對抗。周立波的《山鄉巨變》其實並不只是寫出了五十年代中國農村所有制的改變,而是寫出了從舊社會跨入新社會人物內心世界的艱巨改變。這是本小說最可取之處,是大家手筆。

❸ 《故鄉》的讀後感悟

《故鄉》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其中的人物閏土最後怎麼樣了?魯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說《故鄉》可謂是家喻戶曉,而讀過此文的人,大多很難忘記文中一個人物——閏土。閏土本是一個帶著項圈的淳樸少年,他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是一個勇敢、活潑的小英雄形象。可在生活的壓迫下,在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閏土「淪落」成一個死氣沉沉、冷漠木訥的「木頭人」。《故鄉》寫於1921年,取材於魯迅回故鄉處理搬遷事務時的所見所聞。

1934年遇到天氣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為了一戚租家人的生計,「閏土」不得已把地賣了,從此變得一貧如洗,只能靠租種土地和出外做零工為生。後來「閏土」積勞成疾,但家裡根本沒有錢醫治,也沒有富裕一點的親戚朋友可以幫助他們一家。1936年,五十七歲的閏土因病、因困苦而亡故。湊巧的是,魯迅也在1936年去世。

❹ 故鄉體裁是什麼

故鄉體裁是什麼:短篇小說。

《故鄉》是魯迅於1921年1月創作的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新青年》第9卷第1號。

《故鄉》以魯迅1919年12月從北京回鄉搬家的現實經歷為素材,描寫了一個還鄉故事,是中國現代還鄉敘事小說中具有典範意義的作品。小說在「我」的敘述中,展現了還鄉者的故鄉體驗和對傳統鄉村的文化價值判斷。

《故鄉》在「還鄉」的情節敘事下,呈現出維度豐富的對照性意蘊,蘊藏著作家復雜的個人感悟和思索,體現出深刻的文化詩學內涵,展現了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和喚醒國民性的主題。

一、《故鄉》的體裁特點

1.抒情性:《故鄉》是一篇充滿情感的作品,通過對故鄉的描寫和回憶,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2.寫實性:《故鄉》以真實的經歷和感受為基礎,通過細膩入微的描寫和真實的細節展現了生活的真實面貌。

(4)短篇小說家鄉變化擴展閱讀:

作家與作品:《故鄉》是中國著名作家魯迅的作品之一,魯迅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而聞名於世。

熱點內容
世界名家經典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 發布:2025-08-08 10:43:13 瀏覽:226
輕小說用第一人稱好嗎 發布:2025-08-08 10:43:12 瀏覽:34
都市之頂級女婿小說 發布:2025-08-08 10:38:43 瀏覽:57
33章短篇虐戀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08 10:32:49 瀏覽:888
小說金絲雀和他家養總裁 發布:2025-08-08 10:31:23 瀏覽:766
穿越成女神農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08 10:30:40 瀏覽:657
網游七朝三國建築小說 發布:2025-08-08 10:30:39 瀏覽:880
小說書免費 發布:2025-08-08 10:30:28 瀏覽:356
重生古言帶空間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08 10:16:29 瀏覽:392
女生小說經典排行 發布:2025-08-08 10:10:45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