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茹志娟的短篇小說

茹志娟的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7-22 02:25:19

❶ 茹志鵑的百合花的主人公是誰

通訊員,文中用「我」第一人稱代替。

《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首發於《延河》1958年第3期 。小說以解放戰爭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

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贊美了小戰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內容簡介:

1946年的中秋,打海岸的部隊決定晚上總攻。文工團創作室的幾個同志由主攻團的團長分派到各個戰斗連去幫助工作。大概因為「我」是個女同志,團長叫一個年輕的通訊員送「我」到前沿包紮所。

在路上,通訊員很羞澀,一直小心地和「我」保持距離。通過交談,「我」得知他是天目山人,入伍前是幫人拖毛竹的。到包紮所後,「我」自告奮勇討了向老鄉家借被子的差事,也請通訊員幫忙動員幾家再走。但通訊員出師不利,還說老百姓封建。

❷ 茹志鵑的《百合花》有什麼深刻的主題

表面上指的是新媳婦被子上的百合花,更深的層面表示了以新媳婦和通訊員為代表的軍民的純潔高尚的情懷,寓意著軍民之間開著一朵純潔的花,表現了軍民之間純潔的感情。

《百合花》中的「我」既是敘事者,又是一個充滿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獨特的女性視角是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這個主要是通過「我」這個人物形象來實現的。

雖然,作品主要寫的是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的聖潔感情,但是,「我」卻是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不可缺少的穿針引線的人物,是故事的敘述人和情節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因此,「我」不僅是作品採用「第一人稱」方式的承擔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個藝術形象。

《百合花》解釋:

《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

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百合花》是一篇將政治主題和人性審美意蘊巧妙結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戰爭時期,某地前線包紮所作為具體環境,講述了戰爭年代人與人之間真摯的友情,贊美了小戰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發了作者的審美感受。

❸ 茹志鵑的文章《百合花》的題目的作用

表面上指的是新媳婦被子上的百合花,更深的層面表示了以新媳婦和通訊員為代表的軍民的純潔高尚的情懷,寓意著軍民之間開著一朵純潔的花,表現了軍民之間純潔的感情。

《百合花》中的「我」既是敘事者,又是一個充滿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獨特的女性視角是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這個主要是通過「我」這個人物形象來實現的。

雖然,作品主要寫的是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的聖潔感情,但是,「我」卻是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不可缺少的穿針引線的人物,是故事的敘述人和情節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因此,「我」不僅是作品採用「第一人稱」方式的承擔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個藝術形象。

(3)茹志娟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茹志鵑的《百合花》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短篇小說名篇,具有非常明顯的特色。從題材上說,它可以歸入戰爭題材,但卻沒有一般戰爭小說常見的激烈和殘酷,基本上沒有正面戰場的描寫,相反,它顯出了一種優美,有著相當強的抒情性。

對這一風格的解釋很多,比如心理描寫,自然風景的描寫,百合花的象徵,特別是對人性之美的細膩表現等等。

《百合花》是一篇青春小說,它寫出了特殊年代青年人的感情,這種感情是純真的,是青年男女間自然而然的美好情感,它不是一般的情感,不同於正常的諸如同志之情,戰友之情,同鄉之情,軍民之情,而是男女青年相互吸引與愛慕的情感,但是,它還不是愛情。

也許,我們永遠說不清這種雖然出於自然卻又非常復雜的情感,這正是這部作品了不起的地方,它寫出了一種說不清的情感,真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用茹志鵑自己的話說就是,「不是愛情的愛情。」

❹ 《百合花》以《百合花》為標題的意義

表面上指的是新媳婦被子上的百合花,更深的層面表示了以新媳婦和通訊員為代表的軍民的純潔高尚的情懷,寓意著軍民之間開著一朵純潔的花,表現了軍民之間純潔的感情。

《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首發於《延河》1958年第3期。

小說以解放戰爭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贊美了小戰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百合花》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2、學會用心理活動、典型細節來刻畫人物形象。

二、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過程

1、展示教學目標。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茹志鵑,女,1925年參加新四軍,1955年轉業到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任《文藝月報》編輯。1958年3月,在《延河》上發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標志著她藝術風格開始形成。

這篇「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曾被茅盾譽為當時最使他滿意和感動的一篇作品,贊賞這篇小說具有清新俊逸的藝術風格,是「靜夜的簫聲」。

《百合花》是茹志鵑前期的代表作。她寫這篇小說時,正是反右斗爭後不久,她的家庭成員是這場擴大化運動的受害者。冷峻的現實生活使她「不無悲涼地思念起戰時的生活,各那時的同志關系」。

她說:「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一剎那裡,便能膽肝相照,生死與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憂慮之中,緬懷追念時得來的產物」。

3、學生閱讀作品,梳理文脈

師:文章寫了哪幾個人物?圍繞這些人物寫了哪幾件事?

生:「我」、小通訊員、新媳婦。

生:送「我」去前沿包紮所、借被子、通訊員員救人犧牲,新媳婦獻被子。

師:好,下面誰能來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生:「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徵純潔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百合花象徵了軍民間純潔的感情,贊美了普通人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人民對革命英雄的崇敬與熱愛。

師:概括得很好。這是文章的主旨。下面我們來看,文中出現了三個主要人物,「我」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生:線索人物。

師:對,「我」是整個故事的目擊者。「我」對小通訊員的情感前後是否有變化?文中找出原句為證。

生:「生起氣來」----「發生了了興趣」----「從心底愛上了這個個傻乎乎的同鄉」----懷著崇敬的的心情懷想他。

師:「我」眼中的小通訊員是怎樣一個人呢?

生:靦腆、淳樸、勇敢、熱愛生活、善解人意。

師:那「我」眼中的新媳婦呢?

生:害羞。

師:就此一條嗎?新媳婦和小通訊員有——三次相遇,找出第二次學生分角色朗讀,並討論新媳婦為何開始不肯借而後來肯借了,從中再看人物形象。

學生舉薦一男一女兩同學分角色朗讀,提議女生讀得太快,不合人物性格,換一女生,略帶羞澀,讀完後學生鼓掌。

生:新媳婦初到一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她害羞、靦腆,但她的本性是善良的,這從文中她總是「笑」可看出來。起初不肯借被是不舍,「這是她唯一的嫁妝」,但她又是深明大義的,故最終她還是借了。

生:我認為她與小通訊員的性格還有一共同點,即封建意識。不肯借是因為若把被子借給一陌生男子,怕丈夫回來責怪,這和小通訊員的「男女授受不親」是同出一理!但「這里老百姓覺悟高,又很開通」,故還是借了。

師:這就是思考,這就是言這有據的「一家之言」的創新!下面請大家從文中勾勒原句,具體來看作者是如何刻畫這兩個人物形象的。

生:勾勒原句。細節描寫、語言、肖像描寫、心理活動。

老師小結:

作者擅長通過細膩而有層次的心理活動來刻畫人物(參照板書「我」對小通訊員情感的變化),這就由遠到近,由淡到濃,由表及裡地刻畫了小通訊員這個人物形象。

❺ 《百合花》小說主要刻畫了幾個人物主要人物是誰次要人物是誰

1、《百合花》小說主要刻畫了三個人物,分別為:通訊員、新媳婦、「我」(年輕的女文工團員)。主要人物是「通訊員」,次要人物是「新媳婦」。

2、《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首發於《延河》1958年第3期。小說以解放戰爭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贊美了小戰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3、人物介紹

(1)通訊員:團部通訊員,在戰斗開始前奉命護送女文工團員去包紮所。他是一個剛參軍一年、只有19歲的農村青年,稚氣未脫離,質朴、憨厚、不善言辭,更怯於與陌生女性交往,有時執拗得有點任性,有時活潑得可親可近。他熱愛生活,關心同志,體貼別人。在戰斗中,當一顆手榴彈在擔架隊員們中間冒煙亂轉時,他毫不遲疑地撲了上去,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眾的危難。

(2)新媳婦:過門剛三天的農村媳婦。長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樑,彎彎的眉,額前一溜蓬鬆松的留海。善良純朴開朗,也有著新嫁娘的矜持羞澀。一條印著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妝,所以她十分珍惜這條被子。小通訊員來借被子時,她沒好意思說出不借的原因,只一味地表示不借,讓本來就拙於與女性打交道的小戰士很為難。經過女文工團員做工作,她終於同意借被子,同時心裡對小通訊員充滿了歉意[5]。

(3)「我」:年輕的女文工團員,大戰前夕,被派到前線包紮所幫忙。熱情開朗,善於作群眾工作。在與通訊員同行和借被子的過程中,對這個憨厚質朴的小同鄉產生了一種比同志、比同鄉更為親切的感情。在包紮所幫助照顧傷員時,她心中還時不時想到通訊員,擔心他在戰場上會不會受傷,受了傷會不會被落下。

4、作者簡介
:茹志鵑
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1943年參加新四軍,歷任二分區文工團、一師服務團演員,蘇中公學俱樂部戲劇幹事,蘇中軍區前線話劇團團員、組長,中國作協上海分會《文藝月報》編輯、作品組長,專業作家。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四幕話劇《800機車出動了》(合作),小說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楊樹》、《靜靜的產院》等。話劇劇本《不帶槍的戰士》獲南京軍區文藝創作二等獎,短篇小說《剪輯錯了的故事》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❻ 茹志鵑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茹志鵑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生於上海。1943年參加新四軍。戰爭年間,在軍隊的文工團工作。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58年問世的短篇《百合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在當時受到廣泛的注意。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短篇,收在《高高的白楊樹》和《靜靜的產院》這兩個集子中(1978年重新編選為書名《百合花》的短篇集)。

❼ 茹志鵑的短篇作品有什麼特點

茹志鵑的短篇創作十分注重構思的精巧。她往往是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提煉出一兩件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作媒介,展開對人物的心靈歷程的描寫。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高高的白楊樹》中的白楊樹,《里程》中的大石頭,《如願》中的大蘋果和小絨,《戊春暖時節》中的清水蝦等,既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寄託,又是作者展開描寫的憑借,它們在作品中反復出現,很巧妙地把全篇各部分的內容貫串起來,構成一個藝術的整體。她的不少成功之作,憑借這些象徵性事物,將理、事、情統一於一體,使作品充滿著詩意和哲理,產生了很強的藝術魅力。

茹志鵑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她在創作上堅持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和有意發揮自己的藝術特長有很大的關系。她那些細膩描寫勞動婦女生活命運變化和展現她們瑰麗多彩內心世界的短篇小說,是別的作家的作品無法代替的,因而給現代文學園地增添了新的色彩。

❽ 茹志鵑的《百合花》內容詳解

《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

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百合花》是一篇將政治主題和人性審美意蘊巧妙結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戰爭時期,某地前線包紮所作為具體環境,講述了戰爭年代人與人之間真摯的友情,贊美了小戰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發了作者的審美感受。

它表面上表現了戰爭時代的軍民魚水情,但更深層面上,它歌頌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訴人們,即使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熱愛都沒有泯滅。文中寫到小通訊員插在槍口上的幾根樹枝,與其說是偽裝,不如說是點綴裝飾。

後來「他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這些描寫無不是在寫小通訊員的愛美之心。而小通訊員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婦借來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妝時的內疚不安和對新媳婦的同情。

新媳婦在護理傷員時羞澀得只同意給「我」打下手,以及對小通訊員捨己救人犧牲過程的敘述,表現出強烈的人性至愛。小通訊員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擔架員生命的英雄壯舉,是至高至善的人間至愛,展現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對美好人性的呼喚 。

(8)茹志娟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茹志鵑她在1958年春天寫了小說《百合花》。這篇美麗的作品40年來美麗了許多人的心靈。它被納入中學語文課本。茹志娟因為寫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這種名不見經傳的草本植物,因為茹志娟而變成千古百合,這都是真的。

茹志娟33歲寫了《百合花》,在此之前,她還寫過話劇劇本及《妯娌》、 《關大媽》等短篇小說多篇,但影響不大。《百合花》之後,又寫過多篇:《高高的白楊樹》 、《靜靜的產房》、《三走嚴庄》等,也未超過《百合花》。

真可以這樣說:百合一開四十年,茹志娟清香為百合。1958年3月號的《延河》,溫潤的油墨香還沒有完全乾透,讀者們就發現了這道清鮮的文學佐餐,他們爭相傳遞著一個信息:茹志娟的《百合花》值得讀。以往戰爭題材小說往往穿著一個裁縫做的「鎧甲」,生硬裹住脆弱。

雖然魯迅說過,無情未必真豪傑,但是在我國建國初期的文學作品中,談論情感二字的確很奢侈。無法抒情,只好靠描寫緊張的場面來烘托主題。而《百合花》一反「常態」,柔軟細膩,剝開外衣,突出靈魂。要的是真性情。

這樣,讀者的眼界一下子給擦新了、擦亮了。所以,當時的文學評論說:茹志娟是一個創新。清新撲面,這樣的小說簡直不是寫出來的,是剛從山坡上採摘下來的,還帶著晶瑩的露水呢,嗅一嗅,鮮潤透腹。

《百合花》可以說是在結構上最細致、嚴密,同時也是最富有節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寫也有特點,是由淡而濃,好比一個人迎面而來,愈近愈看得清,最後,不但讓我們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內心。

這些細節描寫,安排得這樣自然巧妙,初看時不一定感覺到它的分量,可是後來它就嵌在我們腦子里。一般說來,在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說里寫兩個人物,是不太容易處理的,但《百合花》的作者處理得很好。

全篇共六千餘字,開頭兩千字集中寫通訊員,然後引出第二個人物(新媳婦),用了五六百字集中寫她,接著把這兩個人物交錯在一處寫,而最後又集中寫新媳婦,可是同時仍然在烘托通訊員,因為讀者此時抑不住感動的情緒。

一半是為了新媳婦,一半也是為了通訊員———,主要是為了通訊員。茅盾不惜重墨,給我們評析了一篇經典作品,這在文學大家庭里也是一處感人的細節,而最感人的細節是《百合花》里邊19歲小通訊員槍筒里插的山菊花。

這朵可愛的鮮花在戰鬥打響之前還盛開在小戰士的槍筒里,戰斗一打響,花朵就不見了,小戰士也不見了,戰爭與和平,美麗和凄婉,茹志娟用她的筆輕輕一撥,便撥得這樣動人心弦。

❾ 茹志娟《百合花》的故事梗概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的戰場。「我」在被分配工作時,結識了一個老實,害羞的通訊員,通過我們的談話得知他是「我」的老鄉。

在為部隊向人民借被子時,他開始找了一個新媳婦借,卻沒有借到,「我」得知後來幫他,最終借到了那床新媳婦的嫁妝----紅底上綴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他還把衣服掛破了。

後來,他回去了,但給我留了兩個干饅頭。「我」則找了幾個婦女幫忙擦洗傷兵,其中就有那個新媳婦。開始,送來一個通訊員,「我」還緊張了一下,發現不是他後才放心。

後來,有送來一個通訊員,看見那個掛破的衣服,「我」知道是他,很擔心,後來從他的戰友口中得知他是為了保護醫護隊才受中傷的,待醫生來後,他已經犧牲了,而那個新媳婦卻在專心致志的為他縫衣服,最後,新媳婦把自己的嫁妝蓋在他身上。以表對他的敬重。

(9)茹志娟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小說以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它表面上表現了戰爭時代的軍民魚水情,但更深層面上,它歌頌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訴人們,即使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熱愛都沒有泯滅。

文中寫到小通訊員插在槍口上的幾根樹枝,與其說是偽裝,不如說是點綴裝飾,後來「他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這些描寫無不是在寫小通訊員的愛美之心。

而小通訊員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婦借來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妝時的內疚不安和對新媳婦的同情;新媳婦在護理傷員時羞澀得只同意給「我」打下手,以及對小通訊員捨己救人犧牲過程的敘述,表現出強烈的人性至愛。

小通訊員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擔架員生命的英雄壯舉,是至高至善的人間至愛,展現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對美好人性的呼喚 。

茹志娟,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1943年參加新四軍,歷任二分區文工團、一師服務團演員,蘇中公學俱樂部戲劇幹事,蘇中軍區前線話劇團團員、組長,中國作協上海分會《文藝月報》編輯、作品組長,專業作家。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

❿ 百合花茹志鵑寫作背景

摘要 《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

熱點內容
你人設掉了小說最新章節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8 10:09:55 瀏覽:203
女主角是實驗體逃脫的小說言情 發布:2025-07-18 10:09:11 瀏覽:204
600篇艷情短篇小說目錄 發布:2025-07-18 10:08:26 瀏覽:280
早餐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18 09:49:08 瀏覽:211
西幻小說女主言情txt 發布:2025-07-18 09:48:25 瀏覽:351
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藤葉 發布:2025-07-18 09:47:35 瀏覽:586
秦明臉譜案兇手大結局小說 發布:2025-07-18 09:47:02 瀏覽:546
為什麼好多小說結局都悲慘 發布:2025-07-18 09:42:52 瀏覽:344
喜了最經典的小說宛如 發布:2025-07-18 09:33:23 瀏覽:859
小說大總裁小祖宗全部章節 發布:2025-07-18 09:33:09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