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三月雪
⑴ 急求短篇紅色經典的小故事
1、楊靖宇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
2、狼牙山五壯士
五位英雄,為掩護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決然地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在子彈打光了的情況下,縱身跳下了萬丈懸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3、黃繼光
抗美援朝戰爭中,黃繼光捨身堵槍眼的英雄壯舉,激勵和教育了幾代人。他那奮不顧身的大無畏英雄氣概為人們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跡為人們所傳頌。
4、董存瑞
巍然挺立,紋絲不動,像是一尊雕塑。這時他高聲喊道:"為了新中國,沖啊!"突然間,一聲巨響,地動山搖。敵人的橋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為了新中國,沖啊!"董存瑞的戰友們高喊著這震撼山河的口號,沖進了隆化中學。 血一樣鮮艷的紅旗,升起在隆化城上空,高高飄揚。
5、1938年3月14日,駐守滕縣的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下令城門全都封閉,沒有他的命令,任何人都不準進出,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激戰後,還有300多名傷員滯留在西門一帶,每個傷員都准備了一顆手榴彈。戰斗結束後,日軍挨家挨戶地清查,發現這些傷兵後,讓他們投降,傷兵們走到一起,拉響了手榴彈,壯烈殉國。
⑵ 20世紀50年代,以抒情性敘述方式來表現革命歷史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品有哪些
在20世紀50年代,以抒情性敘述方式來表現革命歷史的短篇,有劉真的《核桃的秘密》、《英雄的樂章》(1959)、《我和小榮》、《長長的流水》,以及蕭平的《三月雪》等。
⑶ 蕭平的《三月雪》成文學「毒瘤」
1956年6月,繼《海濱的孩子》在《人民文學》發表之後,蕭平又將一部至今仍享譽文壇的力作《三月雪》投稿於《人民文學》。當時的秦兆陽主編看過之後,甚為欣賞,8月,此文迅速面世。
1957年,蕭平在秦兆陽同志的建議下回膠東短期體驗生活。臨行前秦兆陽同志找他談了一次話,告訴他:「社會主義社會是光明的,但也有陰暗面,體驗生活不要被陰暗面遮住了眼睛。」回鄉後蕭平走訪貧苦山村,回京後先後發表了《秋生》和《除夕》兩個短篇小說。《除夕》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窘迫的生活狀況。1958年,《除夕》受到了批判,被認為是攻擊社會主義的大毒草並牽連到秦兆陽同志。批判不斷升級,以後又發展到重點批判《三月雪》及蕭平的文學創作道路,並同蕭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聯系在一起。當時,有人說:「蕭平之所以叫蕭平,就是要和蕭洛霍夫起平。」1971年高校復課後,當時主管高校的人選定兩篇「糖衣裹得最厚」的毒草供高校文科做批判樣文用,其中一篇就是《三月雪》。
⑷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革命歷史」題材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哪些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涌現了許多優秀的「革命歷史小說」,短篇小說方面,孫犁、茹志鵑、劉真、峻青、王願堅、蕭平等,發表了不少屬於這一類型的小說,如《山地回憶》(孫犁)、《百合花》(茹志鵑)、《黎明的河邊》(峻青)、《黨費》(王願堅)、《三月雪》(蕭平)、《萬妞》(菡子)等。這一類型小說的作者,他們大多真實地經歷了所講述的事件、情境。通過文字回顧光榮的「個人歷史」,同時表達了作者參與革命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