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底劉心武發表短篇小說
① 傷痕小說的發展歷程
在當代文學史上,「傷痕小說」主要是指暴露「文革」十年災難、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現實給黨和國家造成危害、給人們心靈造成創痛的小說,其主題是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揭露林彪「四人幫」,鞭撻丑惡靈魂,同情人民的遭遇,禮贊美好的情操。
開山之作是劉心武於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得名於盧新華於的短篇小說《傷痕》,它包括:以知青題材為主的「傷痕小說」,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傳體小說《血色黃昏》等;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農村題材的「傷痕小說」;叢維熙所開創的「大牆文學」以及莫應豐的《將軍吟》等揭露「文革」專制的「傷痕小說」,以及張弦的愛情小說,張賢亮的「章永璘」系列,甚至蘇童一部分以「文革」中的「香椿樹街」為背景以青少年為寫作對象的作品,如《刺青時代》、《城北地帶》等。
以上作品只是從政治主題的角度而言的。如今,事過境遷,拋開時代因素,當我們再重新讀這些「傷痕小說」時,發現其還審視了「文革」中隱性的人性和親情、道德。而長期以來,我們看到的只是控訴揭批「文革」、「四人幫」的顯性的一元主題,而忽視了另一隱性主題,即鞭撻個體生命中的丑惡人性,歌頌優美人性,呼喚和宣揚社會主義人性和人道主義。通過《傷痕》等「傷痕小說」,我們可以透視出「文革」中存在的幾類人性:
② 作者劉心武的簡介
劉心武,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