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華人稱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
⑴ 魯迅《吶喊》中《白光》全解析
一、《白光》的寫作背景
陳士成是人物原型是周子京。周子京為魯迅的族叔祖,是魯迅十二歲就讀本家私塾時的塾師。在封建社會,科舉考試是知識分子(包括下層寒士)謀求出頭之日的惟一正路。周子京一定要自己考個秀才,結果被批不準應試。
因為他的文章寫得實在太「高明」,如以《十月先開嶺上梅》為題的試帖詩,他寫的第一句竟是「梅開泥欲死」,一時傳為笑柄。仕途走不通,只得在家中開館教書,但一心想著掘藏(舊時代風俗,有錢的大戶人家怕日後子孫敗落潦倒,預先在本宅大院內埋藏下金銀財寶,供子孫在必要時發掘。
但藏金地點保密,只留下口訣代代相傳,讓後代去猜,誰猜中了誰就能發掘到這筆祖上的遺產,稱為「掘藏」。),周子京曾經一次又一次地按照自己的想像到處發掘,結果是落空。周子京想掘藏想得發狂,常大聲疾呼地往外狂奔。服侍他的女用人,每遇他向外狂奔時,就緊緊跟上。
有時怕追不上,便趕忙抓住他的辮子,子京在前狂奔,女用人拉住他的辮子在後面追趕,邊追邊喊:「老爺!老爺!」這一情景深深留在魯迅的腦海中。1895年三伏天,周子京大肆發狂。
先是自責自打,隨後拿剪刀戳破喉管,在胸前刺上五六小孔,用紙浸煤油點火。伏在上邊燒了一會兒,再從塔子橋上投入成歡河裡,高叫:「老牛落水哉!」街坊的人把他撈起,送回台門,過了一日死去。
二、《白光》的中心思想
《白光》作於1922年,在此文中,作者用文本構建了這樣一個故事:舊式文人陳士成屢試不第,落魄潦倒,只能在一種神秘而虛幻的「白光」指引下,去挖掘子虛烏有的所謂先人財富,去追尋在深山老林里放光的所謂「理想」,最後不知所終,有可能悲慘的溺斃於萬流湖中。
此文通過一個瘋狂追求功名利祿的舊知識分子的遭遇,控訴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陰鷙,深刻揭露了舊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
三、與《范進中舉》的對比
《范進中舉》是一篇辛辣的諷刺小說。文中通過對比、誇張和寫實的手法,刻畫了范進這樣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同時通過他中舉前後,周圍的人(特別是他的岳父)對他的不同態度和表現,有力地鞭撻了當時那種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丑惡社會現象。
小說以范進中舉為線索展開情節,安排結構。本文主要手法是諷刺,一是諷刺象范進那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讀書人,二是諷刺象胡屠戶那樣趨炎附勢的小人。
而魯迅的《白光》則在寫實的基礎上運用象徵,出色地刻畫了陳士成發瘋致死的心理過程。同時借鑒戲劇的結構藝術,通過高度概括和精心選材,把主人公幾十年應考不中的遭遇,濃縮在一天內集中體現,以陳士成的內心獨白推動情節的發展。
通過「挖銀子」這一情節,把陳士成扭曲變形的心理,推向了高潮,從而深刻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精神的殘害。
《范進中舉》和《白光》兩篇文章都有力地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辛辣地諷刺了科舉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
(1)被華人稱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擴展閱讀:
《白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作者營造了一個陰冷,詭秘的氣氛,並在陰森森,凄慘慘的氛圍中展開情節,描述主人公的悲慘命運。
作者通過四個方面來描寫小說獨特的氛圍:一是陳士成的幻覺,這種幻覺極易感染讀者;二是環境描寫,月光的陰冷,默認的靜謐,都能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三是祖母講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寫,白光將陳士成一步步導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功名利祿的形象化身。
就寫作風格而言,這篇小說明顯受到安德列耶夫的影響,但更帶有魯迅小說那特有的犀利,敏銳之風格。
⑵ 北京大學白先勇簡歷
1成長經歷編輯
作家白先勇
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於中國廣西桂林,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母親名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還在世),電台名人白韻琴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台灣。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
抗日戰爭時他與家人到過重慶,上海和南京,後來於1948年遷居香港,就讀於喇沙書院。不久之後在1952年移居台灣。
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後,由於他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一志願考取台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現興趣不合,轉學「國立」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
1958年,他在《文學雜志》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後,他與台大的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等共同創辦了《現代文學》雜志,並在此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
於1961年大學畢業。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馬佩璋去世。據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
白先勇
葬後,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母親去世後,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阿華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白崇禧也來送行,也是白與父親最後一次會面。
1963年赴美國,到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
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白先勇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
1999年11月1日發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台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中國地方戲曲崑曲如《牡丹亭》,對於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餘力。
2創作經歷編輯
貫通中西
白先勇
白先勇從小就喜愛中國的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閱讀了大量的中國民間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貴征東》、《樊梨花征西》、《說唐》、《蜀山劍俠傳》、《啼笑姻緣》;巴金的《家》、《春》、《秋》;《三國》、《水滸》、《西遊記》,特別是《紅樓夢》,都是他所喜愛熟讀的作品。在大學時代,由於受西方現代文學思潮的影響,白先勇開始閱讀和介紹西方現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創作上也開始模仿西方文學。但是畢業後入美國愛荷華創作班學習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文學的研究。對中國民間故事和中國古典文學的喜愛,使他具有比較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學的素養,這就是為什麼自先勇長期生活在台灣和美國,沐浴在歐風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卻仍能保持著比較鮮明的民族風格的原因。白先勇從小熱愛祖國的錦綉山河,對祖國和民族有較深厚的感情。
巴蜀情結
作者少年時代曾在天府之國的重慶生活,當他回憶起幼年時見到的巴山蜀水時,至今還非常神往。高中畢業時,由於熱愛祖國的錦綉山河,白先勇放棄了保送台大的有利條件,入了台灣水利學院。後因發現自己對水利沒有興趣,才轉入台大外文系。他對祖國大陸的印象極其深刻。非常懷念。他所日夜思念的所謂總合性的「家」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正是這種對民族和祖國的深沉感情,使這位遠離祖國的遊子在作品中散發出漠漠的「鄉愁」。
同情勞動者
白先勇
白先勇雖然生長於官宦之家,生活條件比一般人優越,但他從小對他所接觸到的下層勞動者,卻頗為同情。作者在《孤戀花》、《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中充滿同情地描寫出了娟娟、朱鳳、王華這一類下層人物的形象和他們的悲慘命運,當然不是偶然的。他對自己的家庭身世感慨頗多。據作者自己說,1963年出國前夕,母親去世,等到學成歸來,「父親先已歸真」。這件事情對他的心靈震撼較大。作者曾寫道:「別人出國留學,大概不免滿懷興奮,我卻沒有。我,只感到心慌意亂,四顧茫然。頭一年在美國,心境是蒼涼的」,「我到美國後,第一次深深感到國破家亡的彷徨。」這些思想情緒都是相當消極的,後來作者寫的《芝加哥之死》、《謫仙記》中的吳漢魂、李彤等一個個投水自殺,大概與作者這一時期的悲涼心境不無關系。白先勇於50年代末期開始從事創作活動。從1958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到1979年8月在香港《八方》文藝叢刊發表《夜曲》為止,共發表了30多個短篇小說。1960年,他在台灣與歐陽子、王文興等人共同創辦了《現代文學》雜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在這個雜志發表,然後陸續匯編成《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謫仙記》等幾個短篇小說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孽子》,從1977年開始在《現代文學》上連載,已由台灣遠景出版社結集出版。這些作品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寫作者少年時代所接觸的生活,或模擬西洋文學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歲》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寫台灣上層社會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寫旅美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紐約客》;四是描寫台灣下層人物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孽子》。
3人物軼事編輯
評同性戀
白先勇及其家人
白先勇曾在香港公開表示自己為同性戀者,但在台灣公開場合極少提及自己的性傾向。白先勇曾說,他相信父親知道他的同性戀傾向,但並沒有真正和他談論過此事。
白先勇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1983年)除骨肉親情外,書中對於台北部分男同性戀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節不避諱的描寫,格外引人注意。《孽子》以一名因其同性性傾向遭乃父逐出家門的少男「李青」的視角,講述一群以1970年代台北新公園為集散地,不為主流社會所接納的男同性戀者的故事;而作者對於父子親情的描寫,亦為本書之主題。2003年,台灣公共電視台將其改編拍攝為同名電視劇,引起社會上各種關於同性戀議題的談論。在2002年的《揚起彩虹旗》新書發表會上,台灣同性戀權益運動者陳俊志指責白先勇與舞蹈家林懷民對台灣同志運動沒有盡心盡力。
個人信仰
白先勇,接受《鳳凰周刊》采訪。
您的作品受回教影響多,還是佛教?
答:佛教。我受到回教血液叛逆的、非正統的影響,但我對伊斯蘭教在宗教教義上面不是很近。我念過天主教學校,在香港念初中時我是背聖經的,但慢慢的年紀大一點了,我想皈依的,偏向了佛教。我父母都信回教,中國回教協會是我父親創立的。但是對孩子是宗教信仰自由。我二姐就信仰天主教。我而今信佛,我想他若知道了,可能會失望,但是也不會干涉。呵呵,我常說他是「開明君主制」。 」
桂林情結
白先勇不建黨的經歷和不同於常人的情感世界,鑄就了他特殊的性格。懂得中國當代文學概況的人,一定會懂得白先勇在中國當代文學特別是對台灣當代文學中的地位。而白先勇的文學作品,白先勇的興趣愛好,甚至白先勇的語言和思維,都離不開桂林這塊生他養他的山水寶地,離不開勤勞智慧的桂林人。白先勇的一生,有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情緒:那便是對桂林故土的眷戀。
其實,他在桂林只生活了7年,12歲時去了台灣,25歲遠赴美國,但一口桂林話卻說得十分正宗。白先勇在他的小說中,運用了許多桂林方言。例如「螞撈車」、「雞貓鬼叫」等等,桂林方言在他的懷舊小說中靈活而恰到好處的運用,使作品增添了一層獨特的色彩。老桂林也許會有一個感覺,"金大奶奶"這個題目,本身就極富桂林味。當然,《金大奶奶》中不乏白先勇童年聽來的故事,那些人物生活的背景,有桂林的影子。
白先勇不僅能說一口正宗流利的桂林話,還酷愛桂林米粉。據白先勇說,他父親白崇禧以前打仗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喊隔壁嬸娘過來熬鹵水做冒熱米粉吃。白家四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海生活,還常常請人做桂林米粉吃,後來到了台北,很少能吃到桂林米粉,白先勇很是懷念這種特殊的地方風味。在他的名篇《花橋榮記》中,就津津有味地講起桂林米粉的故事。1993年9月,白先勇回桂林時住在榕湖飯店,見餐廳服務員就問「有沒有桂林冒熱米粉?」當服務員回答有時,他便嘖嘖嘴,大喊「先來兩碗」。白先勇對筆者說,桂林米粉可謂「天下第一味」,好吃得不得了。
2000年元月,白先勇再次回到桂林時,與上次回桂林一樣,白先勇一進飯店便問「有沒有桂林米粉」,得到肯定回答後又連來兩碗,還直說,多來些芫荽、酥豆,好吃好吃!白先勇吃米粉,那動作也是"訓之有素"的。盡管米粉堆得高,那雙筷子可以上下自如地在碗里打翻而不讓佐料掉出來。這大概是桂林人的飲食本事。除了桂話桂林米粉,白先勇十分喜歡桂林的傳統藝術桂劇。在7歲離開桂林前的日子裡,白先勇常在母親的懷里抱著看桂劇,所以即使是57歲回桂林時,白先勇仍然對桂劇如此鍾情神往。[3]
4主要著作編輯
《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聯合報》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國時報,一九七一年。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〇年。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一九七〇年。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一九七〇年。
《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謫仙記》--「紐約客」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遠的尹雪艷》--「台北人」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樂鄉的一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褲袋裡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〇年。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收錄於《紐約客》。
《等》
《謫仙怨》--收錄於《紐約客》。
《我們看菊花去》
《Danny Boy》──收錄於《紐約客》
《tea for two》──收錄於《紐約客》
小說分期
白先勇的小說可分為前期和後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國發表的《芝加哥之死》為界線,在這篇小說之前所有在台灣寫的小說稱為前期作品,在這之後所有在美國寫的小說稱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較多個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藝術上尚未成熟。後期作品,繼承中國民族文學傳統較多,將傳統熔入現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歷史感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灣現代派中現實主義精神較強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等幾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這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國民黨的官僚家庭度過的,先輩們的「顯赫」和上流社會的「氣派」,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灣後,又目睹了國民黨舊官僚的沒落,以及許多離鄉背井、流落台灣的下層人民的痛苦掙扎,他們的思鄉和懷舊情緒,都影響著作者;在美國,旅美中國人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嚮往和對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厭惡,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執著和飄泊海外而無根的痛苦感覺,同時湧入他的心胸。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實的反映。
5出版履歷編輯
2012年,《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下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年,《Tea for two(白先勇小說卷)》,作家出版社。《奼紫嫣紅開遍(白先勇散文卷)》,作家出版社。
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冊,隨書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2008年,《白先勇書話》,隱地編,爾雅出版。
2007年七月二十日,《紐約客》在台灣出版。
2004年,《說崑曲》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2004年,《奼紫嫣紅牡丹亭》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2002年,《樹猶如此》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
2001年,《台北人》出版30周年紀念典藏版。
1995年,《第六隻手指》。爾雅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館》散文集出版。
1983年,出版長篇小說《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說選》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說選》出版。
1978年,《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小說集。
1971年,作品開始被譯成英文(第一篇為《謫仙記》),其作品陸續被譯成英文、韓文、德文等語言。同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說集。
1968年,出版《游園驚夢》短篇小說集。《台北人》小說集。
1967年,出版《謫仙記》,短篇小說集。文星書店。文星叢刊。
6與崑曲編輯
一種集合歌、舞、詩、戲的精緻優美表演形式,一種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藝術,一出愛得死去活來的愛情悲喜劇,白先勇先生集合兩岸三地一流的創意設計家,聯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後在台灣、香港和蘇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場場爆滿,而且吸引了許多年輕人,被稱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盛事。
《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其以曲調優雅,唱腔悠揚,唱詞華麗,四百年來一直是崑曲傳統經典曲目。《牡丹亭》的火熱,使久已低迷的崑曲舞台驟然升溫,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曾笑稱自己是崑曲義工的白先勇,為了崑曲的發展,為了讓更多的人欣賞崑曲的魅力,不惜暫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精心打造《牡丹亭》,並在校園進行公益演出,為崑曲爭取了更多的年輕觀眾,這是崑曲藝術存續的肥沃土壤。白先勇說,"希望看過這些(崑曲)的年輕人,在他們心中播下那麼一個種子,有一天他們可能也來製作崑曲,也成為崑曲的推廣人,或者是至少成為崑曲的忠實觀眾"。
自小與昆劇結下不解緣,其小說《游園驚夢》即受昆劇《牡丹亭》啟發。他對昆劇藝術一往情深,作了二十年推廣昆劇的'義工'。更熱心向年輕一代介紹昆劇,經常在港、台地區與昆劇藝術家合作,做公開演講。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是他多年的夢想,這個夢想終於在2004年得以實現。
推廣崑曲
白先勇幼年時與家人在上海聽了梅蘭芳復出演唱的崑曲《游園驚夢》(俞振飛、言慧珠等合演),21世紀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廣崑曲,自詡為崑曲義工。
7人物評價編輯
「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
白先勇
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他甚至贊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評
「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說情節,有從人物對話中引出的《我們看菊花去》,有以傳統直敘法講述的《玉卿嫂》,有以簡單的倒敘法 (flashback)敘說的《寂寞的十七歲》,有用復雜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0》,更有用「直敘」與「意識流」兩法交插並用以顯示給讀者的《游園驚夢》。他的人物對話,一如日常講話,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調濃厚,一如油畫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個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採用廣西桂林地區的口語,使該篇小說染上很濃的地方色彩。他的頭幾篇小說,即他在台灣時寫的作品,文字比較簡易樸素。從第五篇《上摩天樓去》起,他開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適當的選擇與排列,配合各種恰當『象徵』(symbolism)的運用,而將各種各樣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旅美作家歐陽子評
⑶ 白先勇人物評價
白先勇,這位備受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推崇的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以其獨特的藝術才華和不懈的追求,被贊譽為「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魯迅、張愛玲等寥寥五六人匹敵的奇才」。夏志清教授對他的評價極高,認為他在文學創作上展現出極高的毅力,致力於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期望能為後世留下經得起朗誦的作品。
歐陽子也對白先勇的創作才華給予了高度評價。他的作品風格多樣,嘗試了不同樣式的小說和題材,如《我們看菊花去》通過人物對話展開,以傳統直敘法講述的《玉卿嫂》,倒敘手法的《寂寞的十七歲》,以及運用意識流的《香港--一九六0》等。他的敘述方式靈活多變,對話自然如同日常對話,文字功底深厚,如《香港--一九六○》中的油畫般色彩濃厚。在《玉卿嫂》中,他甚至融入了廣西桂林的口語,賦予作品濃厚的地方特色。早期的作品文字樸素,但從《上摩天樓去》開始,他對文字的運用更加註重,通過精心選擇和排列文句,以及象徵手法的巧妙運用,成功傳達出豐富的意象和感受。
白先勇的這些成就使他在2008年被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授予榮譽院長的職位,這無疑是對他在文學領域傑出貢獻的認可。他的作品不僅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版圖,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3)被華人稱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擴展閱讀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灣當代著名作家,生於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白先勇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
⑷ 作者:鐵凝簡介
﹏ 鐵凝鐵凝(1957年—)當代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麥秸垛》《哦,香雪》《孕婦和牛》以及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等百餘篇、部,300餘萬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說在香港和台灣出版。
中文名: 鐵凝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北趙縣
出生日期: 1957年9月
職業: 作家
畢業院校: 保定第十一中學高中
主要成就: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代表作品: 《哦;香雪》《大浴女》《玫瑰門》《麥秸垛》《無雨之城》
http://blog.sina.com.cn/tiening 新浪博客:
目錄
人物簡介
人物年表
作品一覽
詳細生平
作品風格
大事年表
人物評價
個人影響
履歷表
主要作品創作經歷
當選主席
成就榮譽
經典名言
愛情婚姻人物簡介
人物年表
作品一覽
詳細生平
作品風格
大事年表
人物評價
個人影響
履歷表主要作品創作經歷當選主席成就榮譽經典名言愛情婚姻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鐵凝,女,姓:屈。1957年9月出生,高中學歷,1975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1984年成為河北省文聯專業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1996年開始擔任河北省作協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共16屆、17屆中央候補委員。 鐵凝
原籍河北趙縣,生於北京,四歲回保定。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
編輯本段人物年表
1975——1979河北博野縣農村插隊知青; 1979——1984保定文聯《花山》雜志任小說編輯; 1984——1996河北省作家協會專事創作、河北省文聯副主席; 1996——2006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06——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共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1970年入中學,中學時代即開始發表作品。 1974年處女作《會飛的鐮刀》在《保定文藝》發表。 1975年畢業於保定第十一中學高中,赴保定附近的農村插隊。創作了《夜晚》、《喪事》、《不受歡迎的禮物》等作品。 1979年調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 1980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夜路》,漸為文壇注意。 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受到廣泛稱譽,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後來的《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六月的話題》,又分獲全國優秀中篇和短篇小說獎。 1984年,調河北省文聯創作室。現為中國作協主席、河北省作協主席。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哦,香雪》等,長篇小說《玫瑰門》、《無雨之城》。她的小說可分兩類,一類「清新秀潤」,表現淡遠含蓄的美,如早期的《哦,香雪》;另一類則粗礪酣暢,如《麥秸垛》。 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2006年11月12日在北京選舉鐵凝擔任中國作協新主席。
編輯本段作品一覽
長篇小說《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 中篇小說《麥秸垛》、《對面》、《午後懸崖》、《永遠有多遠》、《沒有紐扣的紅襯衫》; 短篇小說《哦,香雪》、《孕婦和牛》、《馬路動作》、《安德烈的晚上》 以及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等百餘篇、部,300餘萬字。 鐵凝
編輯本段詳細生平
鐵凝,原姓屈,女,1957年9月生於北京,祖籍河北趙縣。 父親是著名畫家鐵揚,原名屈鐵揚,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 1975年於保定高中畢業後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 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餘萬字。 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描寫一個農村少女香雪在火車站用一籃雞蛋向一個女大學生換來一隻渴望已久的鉛筆盒,表現了農村少女的純朴可親和對現代文明的嚮往,作品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描寫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好的品格。 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 鐵凝
短篇小說獎。 《麥秸垛》獲1986~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 1984年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
編輯本段作品風格
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後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期。 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醜陋和血污的一面。
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1975年高中畢業,因酷愛文學,放棄留城、參軍,自願赴河北博野縣農村插隊。同年,《會飛的鐮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該小說是鐵凝高中時的一篇作文,後被認為是其小說處女作。 1975年至1978年在農村務農4 年,此間寫出《夜路》、《喪事》、《蕊子的隊伍》等短篇小說,發表於《上海文藝》、《河北文藝》等文學期刊。 1979年,調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冬,參加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會議期間,拜望茅盾、張天翼等前輩。 1980年,參加河北省文學講習班。同年,短篇小說《灶火的故事》在孫犁主辦的《天津日報》「文藝增刊」發表,《小說月報》轉載,並引起爭鳴。第一本小說集《夜路》,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2年夏,參加《青年文學》編輯部在青島舉辦的筆會,會間寫出短篇小說《哦,香雪》(發表於當年第9 期《青年文學》)。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3年,《哦,香雪》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第一部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在《十月》發表。 1984年,短篇小說《六月的話題》發表於《花山》,並被改編為電視短劇。同年,由保定地區文聯調河北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並於當年召開的河北省第四次文代會上當選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 1985年,《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和《六月的話題》分別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根據《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改編的電影《紅衣少女》,獲本年度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年初,在中國作家協會第4 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成為該協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位理事。 5月,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之邀,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美國。期間,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及國際筆會中心美國會所,與美國作家、學者座談、交流中美當代文學現狀。 1986年,應邀赴挪威參加第二屆國際女作家書展。在該書展專為中國作家舉辦的「中國作家報告日」做「中國女作家與當代文學」的演講。同年,中篇小說《麥秸垛》在《收獲》發表,河北省文聯召開鐵凝作品研討會。 1987年應霍英東先生之邀,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香港、澳門。中篇小說《村路帶我回家》改編為同名電影,由北 京電影製片廠拍攝。 1988年,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在作家出版社大型刊物《文學四季》創刊號以頭條位置發表,次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台灣版小說集《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由台北新地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小說集《麥秸垛》,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西班牙文《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單行本,在西班牙馬德里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9年2 月,《文藝報》、作家出版社、河北省文聯在北京聯合召開《玫瑰門》研討會。同年,中篇小說《棉花垛》在《人民文學》發表。 1990年至1991年,寫出《孕婦和牛》《馬路動作》《砸骨頭》《埋人》等小說,將《哦,香雪》改編成同名電影,由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拍攝,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為首批國管專家,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兩年間,積極協助當地政府為開發野三坡旅遊風景區立項和申請資金。 1992年出版兩本散文集《草戒指》(百花文藝出版社)、《女人的白夜》(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3年,發表中篇小說《對面》。獲得該年度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莊重文文學獎」。 1994年,長篇小說《無雨之城》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連續4 個月列為上海、深圳、北京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鐵凝認為,此書並非為了暢銷而寫。被《女友》雜志評為「中國十佳作家」。 1995年春,應美國政府之邀,參加「國際訪問者計劃」訪問美國13個州,並接受俄克拉何馬州「名譽副州長」之證書。夏,應高雄文藝家協會之邀,隨內地作家代表團訪問台灣,在台北拜會林海音先生。9 月,在北京參加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非政府論壇。日本東京近代文藝社出版鐵凝小說集《給我禮拜八》,譯者池澤實芳。電視劇《遭遇禮拜八》(上下集)播出。 1996年10月,河北省作家協會從河北省文聯中獨立分設,鐵凝當選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同年年底,在中國作家協會第 5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鐵凝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同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5 卷本《鐵凝文集》。 1997年秋,應美國國務院邀請,隨中國國務院知識產權考察團訪問美國。短篇小說《安德烈的晚上》在《青年文學》發表,多家刊物轉載,獲《小說選刊》年度獎。之後,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由青年電影製片廠拍攝。被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聘為客座教授。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1998年2 月,赴香港參加香港作家協會成立10周年慶祝活動。3 月,應以色列希伯萊作家協會邀請,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以色列。5 月,應韓國亞洲美術館邀請,陪同父親訪問韓國。在河北省第七屆文藝振興獎評選中,獲該獎項中的最高獎「關漢卿獎」,即「個人終生成就獎」。被《萌芽》雜志社聘為「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主編10人卷《女作家影記》,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初,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在《十月》發表。5 月,在北京參加挪威中國文學研討會,作題為「無法逃避的好運」的專題發言。年底,長篇小說《大浴女》脫稿。 鐵凝 2000年初,長篇小說《大浴女》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同時該作品討論會在北京召開。9 月,參加由中國社科院土辦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作品討論會。 2001年春,由小說《安德烈的晚上》改編的同名電影由青年電影製片廠拍攝,並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播出。 2001年4 月,應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協會邀請,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日本。8 月,擔任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評選委員會主任委員。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此篇同時亦獲首屆「老舍文學獎」,《十月》文學獎,《小說選刊》年度獎,《小說月報》百花獎,北京市文學創作獎等。年末,在中國作家協會第6 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02年初,被上海大學文學院和河北大學人文學院聘為客座教授。7 月,應加拿大世界華文寫作協會邀請,參加「華人文學——海外與中國第6 屆研討會」。在「文學中的文明與暴力」的主題研討中,作題為「從夢想出發」的專題演講。 8 月,在河北省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藝術隨筆集《遙遠的完美》脫稿。日本東京近代文藝社出版鐵凝小說集《紅衣少女》,譯者池澤實芳。法文版《大浴女》即由法國比基耶出版社出版。由《永遠有多遠》改編的15集同名電視連續劇在國內40餘家電視台播出。5 種小說和散文集《誰能讓我害羞》《第十二夜》《回到歡樂》等,分別由新世界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等出版。 2003年,《遙遠的完美》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應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之邀,主編5卷本《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選》。應新加坡教育部邀請,赴新加坡「寫作營」授課。日文版小說集《麥秸垛》由東京現代文藝社出版。 2005年底,經過六年的沉澱後,鐵凝推出了繼《大浴女》之後的又一部力作——長篇小說《笨花》。這部近45萬字的小說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首印數即達到20萬冊。 2006年11月12日,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委會主席,接替已故作家巴金先生,成為中國作協的新掌門。鐵凝生活照(10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