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玫瑰
❶ 一篇關於玫瑰花瓣的短篇小說。
喝玫瑰茶是在三年前。 那時,她剛從護士學校畢業,生的是明眸皓齒,她堅信自己就是那個穿著水晶鞋,坐著番瓜車的女孩,所以難免有些心高氣傲。 偏偏有個不知深淺的實習生愛上了她,天天追她。她也喜歡看實習生那朝日般的笑容,這讓她的心中很甜。可唯一讓她感覺遺憾的是,實習生是來自於偏僻的農村,她的浪漫在他的現實面前顯得很可愛。 2月14日是情人節,他們去了一家咖啡屋。她正好遇上每月例行的「特殊情況」,所以有點無精打採的。他說要送給她一份特殊的禮物,這讓她很好奇。 服務小姐問要喝點什麼,他想都沒想的為她點了一杯玫瑰花茶。精緻的杯中漂浮著幾朵乾枯的玫瑰花,花瓣在水中泛著粉色的光芒,她端起杯,一股濃郁香氣撲鼻而來。 「你到底要送我什麼?」她直接問他。他竟有幾分羞澀,猶豫了一下,吞吞吐吐的說:「就是這杯茶 ,你願意喝它一輩子嗎?」猛一聽到答案,她暗暗有些失望,以至於沒有聽到他後面的話。不過是一杯茶!她不知道他為什麼總與她那水晶鞋、番瓜車的夢想那麼遙遠?她品了一口茶,竟有些微微的酸澀。 「你希望我畢業留在這兒嗎?」他滿懷希望的問。「什麼?當然。」她想著自己的同伴可能在被玫瑰花、巧克力包圍呢,回答得有點心不在焉。他有些失落的看著他,沒有再說什麼。 從那天起,實習醫生不再找她,只是遠遠的望著她,望著她離去,她想問他怎麼了,可又擔心失去少女的矜持.「反正追我的人多著呢。」她這樣安慰自己。 實習醫生離院的那天給她打了個電話:「我可能不是最優秀的,可我的愛很朴實。」她站在窗口看著她上了車,看著他向自己的方向張望,可就是什麼也沒有說。開車的時候,她的淚也掉了下來。「其實我是喜歡你的。」她在心裡輕輕地說著。 一晃三年過去了,時間足可以磨去一切回憶。她變得很沉靜,也現實了很多。她有了男朋友,高高大大的,笑起來很明朗。他愛她,關心她的一切。 知道她每個月遇見「特殊情況」時,總是疼得死去活來,便四處找中醫偏方為她治病,那一碗碗含著濃濃愛意的葯汁讓她感到滿足。她想:在愛自己的王子面前,灰姑娘更希望做個有愛的平凡的女人。 一天,剛進門就聞到一股濃郁的香氣,那彷彿來自她記憶深處,推開廚房的門,男朋友正在熬一壺茶,水面上幾朵滾動的玫瑰花,乾枯的花瓣在水中泛著粉紅色的光芒。這是玫瑰花茶! 「這是.......」她有些遲疑的問。「虧你還是護士呢,這都不知道?」男朋友笑眯眯的說;「玫瑰花茶具有調經止痛的功效,還有個別名叫「濃情蜜意」呢!」「調經止痛?濃情蜜意?我真的不知道......」剎那間,往事如潮水一般湧上心頭,那朝日般的笑容和深情的聲音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在眼前:「你願意喝它一輩子嗎?」 原來愛情早就曾經來臨,可自認為最浪漫的她卻認為他並不懂得浪漫而輕易舍棄了他。實習醫生說得對———他可能不是最優秀的,可他的愛卻是最朴實的
❷ 歐亨利小說的餐館和玫瑰里的情節人物
「編輯推薦」歐·亨利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
「書籍簡介」歐·亨利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歐·亨利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一生創作了300 多篇小說,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本書從他的名篇中精選了26篇。
❸ 求《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文故事概要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納1930年4月發表的被譽為最負盛名的短篇小說。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後的南方小鎮——傑斐遜鎮。
格里爾森家族在南方戰敗後仍然保持著清高的門第觀念,它的族長——艾米麗的父親是個有嚴重父權傾向的人,他在女兒年輕的時候為了維護所謂的等級和尊嚴,趕走了所有向艾米麗求愛的男子,剝奪她幸福的權利。
父親去世後,一無所有的艾米麗不顧世俗的觀念,很快就愛上了來小鎮修建鐵路的工頭北方佬赫默,這多少給艾米麗單調而乏味的生活一點溫暖。但艾米麗始終無法擺脫家族尊嚴的束縛與父親對她的影響。
當她發現赫默無意與她成家時,用砒霜毒死了他,以為只有這樣既可以挽留愛情又可以保住了名聲。從此,艾米麗在破舊封閉的宅院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與死屍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小鎮居民在艾米麗的葬禮上才發現了這個驚人的秘密。
(3)短篇小說玫瑰擴展閱讀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納最經典的短篇小說代表,是關於南方哥特式的聳人聽聞的一個謀殺故事,作品有力地表現了不同價值觀念的沖突,衰亡的舊秩序同新秩序之間的尖銳矛盾,展現了「約克納帕塔法」神話王國的獨特人文景觀。
愛米麗這一悲劇形象的典型意義在於揭示了落後、非人性的民俗文化在文明的現代化面前崩潰的必然性,文明取代野蠻、進步戰勝落後的不可抗拒性,她的悲劇除了個人性格的悲劇外,更多的來自於社會、時代和民族的悲劇。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具有濃烈的歷史情結,在新歷史主義的透視下小說散發著「自我塑造」並不斷妥協主流意識的氣息。作為「南方文學」的代表者,福克納創作小說的目的是要追憶昨日南方貴族的歷史典範,同時也透露出這種歷史榮耀所面臨的困境和危機。
❹ 《小王子》小王子和玫瑰花的寓意是什麼
愛是責任。
在馴服狐狸後,小王子發現了自己玫瑰的獨一無二。
小王子對那五千株玫瑰說:「她單獨一朵就比你們全體更重要,因為她是我澆灌的。因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為她是我用屏風保護起來的。因為她身上的毛蟲是我除滅的。因為我傾聽過她的怨艾和自詡,甚至有時,我聆聽她的沉默。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是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
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條,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系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
內容簡介
小說敘述者是個飛行員,他在故事一開始告訴讀者,他在大人世界找不到一個說話投機的人,因為大人都太講實際了。
接著,飛行員講了六年前他因飛機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遇見小王子的故事。神秘的小王子來自另一個星球。飛行員講了小王子和他的玫瑰的故事。小王子為什麼離開自己的星球;在抵達地球之前,他又訪問過哪些星球。
他轉述了小王子對六個星球的歷險,他遇見了國王、愛虛榮的人、酒鬼、商人、點燈人、地理學家、蛇、三枚花瓣的沙漠花、玫瑰園、扳道工、商販、狐狸以及我們的敘述者飛行員本人。
飛行員和小王子在沙漠中共同擁有過一段極為珍貴的友誼。當小王子離開地球時,飛行員非常悲傷。他一直非常懷念他們共度的時光。他為紀念小王子寫了這部小說。
❺ 關於《小王子》中小王子與玫瑰花的故事
小王子與玫瑰花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小的小王子,他一個人住在一個小小的星球上。那個星球真得很小很小,小得他每天只要挪動板凳就可以看到很多次日落,那是件很傷感的事兒。
小王子不懂成年人的世界,甚至,他不懂任何人的世界。因為他一個人,住在那個小小的星球上。
小王子是個纖細敏感的孩子,總是在問問題,卻從來不回答別人的問題。他有一朵玫瑰花,被他寵溺著放在玻璃罩子里長大。那朵玫瑰花柔弱,美麗,任性,並且驕傲的不可一世。她理所應當的認為小王子不會離開她,因為他一直那麼溺愛著她。他們彼此都深信對方是這宇宙間的唯一。
可是小王子依然是個孩子,他不懂,而且不懂的太多。他要去尋找很多答案,他要離開那個小小的星球了。
玫瑰花很傷心,可是她仍然是那朵驕傲的不可一世的玫瑰花啊。她說你走吧,我可以一個人,你看我有尖尖的刺,我什麼都不怕,我可以保護自己。
於是小王子天真地相信了,而且那時候的他,也覺得他的玫瑰過於刁蠻了。坦白地說,他生她的氣了。他走了,從此那個小小的星球上,剩下了一支沒人疼愛的玫瑰花。用她細小的刺保護著自己。
小王子來到了地球,發生了很多很多的事兒,我就不給你詳細講了。一直到他遇到了一大片玫瑰花,每一朵都像他的那朵一樣美麗。他哭了,很傷心。因為他覺得他的玫瑰騙了他,她並不是宇宙間的唯一。而且這些玫瑰也因為跟他沒有任何關系不再搭理他了。
(5)短篇小說玫瑰擴展閱讀
角色簡介:
1、小王子
小王子是整個故事的中心,是一個神秘可愛的孩子。他住在被稱作B-612 小星球,並且是那個小星球唯一的居民。小王子和玫瑰花出現誤會後, 離開了自己的星球和所愛的玫瑰花開始了宇宙旅行,最後來到了地球。在撒哈拉沙漠,小王子遇到小說的敘述者---飛行員,並和他成了好朋友。
小王子無憂無慮,從來沒有受到成人世界的污染。所以小王子的心靈是那麼純潔那麼高尚,與此同時,小王子也是孤獨的。小王子攀上一座高山,渴望一眼就能看到整個星球和所有的人。
但當他說出:「做我的朋友吧,我是一個人」時,只有冰冷的回聲作答,小王子在成人世界裡是沒有夥伴的。因為,小王子是童年的象徵,在他的身上,呈現出的是人們生命初始最天真善良的童年影子,而在成人世界裡,童心的缺失使成人們無法和小王子交流溝通。
小王子是聖-埃克蘇佩里向成人世界派遣的天使,幫助成人們重新思考人生,重新感受人生。小王子以無憂無慮的孩童形象出現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純真童心的渴望。
在成人世界裡,成人們的內心充滿了對金錢和權力的慾望,講求實際和功利,而小王子正是來解救這些迷失在貪婪和慾望的世俗世界的成人靈魂。
作者希望人們從小王子身上看到生活純真質朴的一面, 希望人們從慾望和貪婪中抽離,發現自己的童真和愛。
2、玫瑰
玫瑰花,是愛情的象徵。小王子和玫瑰花之間的愛情就像是作者對愛情的全新詮釋。從玫瑰花和小王子開始相遇,小王子就心悅誠服地愛上玫瑰花,心甘情願地為玫瑰花做任何事。但是玫瑰花的驕傲和再三試探使小王負氣離開家園,開始了宇宙旅行。
在離開時,玫瑰花也懊悔十分,並向小王子表明自己的愛意,但是仍礙於自尊心祝小王子旅途幸福。在旅途中,小王子從沒有停止對玫瑰的思念。
在到達地球後,看到五千株和自己的玫瑰一模一樣的玫瑰後,感到沮喪和失望。但在馴服狐狸後,小王子發現了自己玫瑰的獨一無二。
小王子對那五千株玫瑰說:「她單獨一朵就比你們全體更重要,因為她是我澆灌的。因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為她是我用屏風保護起來的。因為她身上的毛蟲是我除滅的。因為我傾聽過她的怨艾和自詡,甚至有時,我聆聽她的沉默。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之後,小王子以生命完成了對玫瑰花的愛,也向世人展示了愛的真諦即愛是責任。
❻ 「小王子、玫瑰和狐狸」的故事結局是什麼
小王子
小王子,小說就是以他命名的,是一個神秘可愛的孩子。他住在被稱作B-612小星球,是那個小星球唯一居民。小王子離別自己的星球和所愛的玫瑰花開始了宇宙旅行,最後來到了地球。在撒哈拉沙漠,小王子遇到小說的敘述者飛行員,並和他成了好朋友。在小說中小王子象徵著希望、愛、天真無邪和埋沒在我們每個人心底的孩子般的靈慧。雖然小王子在旅途中認識了不少人,但他從沒停止對玫瑰的思念。
狐狸
小王子在沙漠見到狐狸。聰明的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他,雖然狐狸在兩者中顯得更有知識,他使小王子明白什麼是生活的本質。狐狸告訴小王子的秘密是: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是分離讓小王子更思念他的玫瑰;愛就是責任。
玫瑰
不懂愛情且略有「矯情」的花兒。她的內心愛慕、依賴、渴望著小王子,但是自身性格的缺陷卻使她不能完全表達自己對小王子的情誼,導致小王子出走。但在離開的日子裡,小王子內心一直存在著花兒。她與小王子之間是共度過長久時間的陪伴,象徵著令人煩惱但又美麗的愛情。
小王子、玫瑰、狐狸來自兒童文學小說《小王子》。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是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條,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系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
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法國飛行員,於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國里昂一個傳統的天主教貴族家庭。
1921~1923年在法國空軍服役。他曾經有志於報考海軍學院,未能如願,卻有幸成了空軍的一員,他還是法國最早的一代飛行員之一。1923年退役後,先後從事過各種不同的職業。1926年,聖埃克絮佩里進入拉泰科埃爾航空公司。在此期間,出版小說《南方郵件》(1929)、《夜航》(1931),從此他在文學上聲譽鵲起。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類的大地》問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重入法國空軍。後輾轉去紐約開始流亡生活。在這期間,寫出《空軍飛行員》《給一個人質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1944年重返同盟國地中海空軍部隊。在二戰時期的一次飛行任務中(1944年7月31日),他駕駛飛機駛上湛藍的天空,從此一去不復返。
❼ 誰有叫做《夏日的最後一朵玫瑰》的短篇小說
《夏日的最後一朵玫瑰》節選
我站在床前,手裡拿著一支玫瑰,上面開著一朵鮮艷的花。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央吉卻靜靜地躺地床上,一動不動,只是眼角流出了兩行清淚。
我把花湊近她的鼻孔,她毫無反應。我輕輕地附在她的耳邊說,央吉,我給你買到你最喜歡的玫瑰花了。她的淚卻還是流個不停。
這淚已經淹沒了我。這時,醫生走了過來,叫我去他的辦公室。他問我,你決定了嗎?我沒有說話。醫生嘆了一口氣,說,你真的要想好,稍一不慎,可就要出大事的啊。我望著醫生,頭腦一片空白。醫生說,你是什麼時候發現她流淚的?我說,昨天上午。他又問,你真的看到她從昨天上午一直流淚到現在?我點了點頭。醫生用一種不可思議的語調說,真是奇怪啊,一個重度昏迷的人,怎麼一聽到要做手術,就一直流淚呢?我說,醫生,是不是央吉有意識了?醫生搖了搖頭,說,根據儀器顯示,她目前還是處於以前的那種重度昏迷之中。你還是再想想吧,不過要盡快拿一個決定出來。
我回到了病房。我出去時把那朵玫瑰放在了央吉的臉龐邊。一回來,我發現玫瑰的花瓣上竟落了兩滴晶瑩的如雨露般的液體。我一手拿起玫瑰,一手握住了央吉的手。
央吉之所以造成今天這種昏迷不醒的現狀,全是因為我。幾個月前,有一天央吉說有人對她講,說附近的山上有一叢野玫瑰非常好看,問我有沒有空去給她摘一些回來?從小在這個邊遠得甚至連玫瑰都不產的西藏鄉鎮里長大的央吉,自小就沒有見過玫瑰,因此她一直以來都非常渴望能擁有一束玫瑰。不過這時我正遭遇著事業上的不如意,因此,我說,跑到山上去摘一束野玫瑰?無聊!當時央吉就沒有再吱聲了。不想,第二天下午我就在醫院里見到了央吉。原來她還是想擁有一束玫瑰,所以就瞞著我,一個人偷偷上了山。那山海拔4000多米,山陡路險。她上山之後,一不小心,就摔了下來,頭還撞在了一棵樹上。當一個放牧人發現她時,她已經受重傷從而昏迷不醒了。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很自責。我每天都守候在央吉的身邊,希望她能早日康復。但在十天前,在對央吉進行了一番例行檢查之後,醫王卻對我說,央吉竟然已經有了四個多月的身孕!醫生還說,目前病人的情況本來就很危險,因此,如果要小孩,央吉的生命將有可能在生產的時候保不住!在考慮了幾天後,我對醫生說,那就動手術,保大人!
這一段時間,我每天都有與央吉談心的習慣。雖然每次都是我一個人在說,但我覺得,央吉似乎聽得懂我說的每一句話。每天,我都把近日發生的事情說給她聽。自從知道她有孩子後,我也把這個消息給每天都給她說一次,徵求她的意見。雖然我明知道她聽不見,但我想,孩子是我與央吉共同的孩子,我有義務讓央吉知道自己孩子的命運。但在昨天上午,當我把自己不要孩子的決定給央吉說了之後,我卻發現,她的眼角竟流下了兩行晶瑩的淚!而那時,我剛託付一個到縣城的同事,叫他一定要去縣城裡的花店給我買一束最新鮮的玫瑰回來。
我發現,只要一提到做手術那幾個字,央吉的淚就越流越多。我有點驚訝,問了醫生,醫生們也感到不可思議,說是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
我把玫瑰放在央吉的臉上,那兩滴晶瑩的液體慢慢融入了她臉上的淚痕之中。我說,央吉,我怎麼能再讓你一個人去冒那麼大的險啊。我叫同事到縣城裡去給你買了這支玫瑰,聽同事說,他買到的還是今年夏天整個縣城裡最後的一朵玫瑰了。我真希望你能像這玫瑰永遠鮮艷啊,所以,央吉,我真不忍心再讓你去冒險了啊!否則,我會自責一輩子的!我握著她的手,她的手冰涼冰涼的,只有源源不斷流下的淚,才是暖暖的。
我哽咽了。我試探著說,央吉,那我們把孩子留下來?我發現,央吉眼邊的淚竟馬上就小了很多。我緊緊握住她的手,說,但我真的不希望你再出事啊,央吉!她的淚又馬上洶涌了起來,如潮水般,沖刷著我的心房。
我擦了擦自己的眼角,說,那好,我馬上就去找醫生!我將她的手放在被窩里,然後親了親她的臉頰。我看到她的眼角已完全停止了流淚。我轉身走出了病房,向醫生辦公室走去。
那朵玫瑰,那朵夏日裡的最後一朵玫瑰,靜靜地躺在央吉的身邊,默默地陪伴著她。
(原發於《金山》2007年第1期)
我努力地去找了,但只找到這個片段.
❽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不是福克納寫的第一部短篇小說
是的。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也譯作《紀念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1930年4月發表在《論壇》雜志,引起極大反響。同年的193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在其演說中提到了福克納,稱他「把南方從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淚中解放了出來」。
❾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為什麼Homer在傍晚來
前言: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威廉·福克納於1930年4月發表的短篇小說,也是福克納最具影響力的短篇小說之一。作者福克納善於描寫美國南部的風土人情,被看作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
1930年正值美國社會發展與改革時期,南方舊傳統和北方現代文明碰撞下呈現出眾多的社會矛盾,小說以此為背景從多維度揭示了特殊環境下的父女矛盾、社會等級矛盾、女性反抗與被壓迫的矛盾等無法調和的社會問題。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主要講述的是美國南北戰爭後,生活在傑斐遜鎮的格里爾森家族即艾米麗的父親仍然保持著一貫的「南方做派」,為了維護所謂的等級和尊嚴,趕走了所有喜歡艾米麗的男子。
導致艾米麗在父親去世後,不顧世俗的觀念愛上了小鎮修建鐵路的工頭北方佬荷默·伯隆,當她發現荷默無意與自己結婚時,為了留住愛情保、住名聲用砒霜毒死了自己的愛人。
從此,艾米麗在破舊封閉的宅院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與荷默的屍體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去世,小鎮的居民在艾米麗的葬禮上才發現這個驚人的秘密。
這部小說中的艾米麗和《慾望號街車》中的布蘭奇一樣,家道中落卻依舊恪守著衰微的南方貴族傳統,都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悲劇人物,是南方傳統思想下的犧牲品。
今天,我將從小說的敘事手法、主人公的形象刻畫、小說中三次死亡的象徵意義及艾米麗受到的三次否定來分析這部帶給我們震撼的藝術作品。在文章的最後,我會談談通過這本小說帶給我的思考。
1、獨具匠心的敘事手法
開篇的敘述便揭示了艾米麗的死亡,勾起讀者的想要探究的慾望,最後又以艾米麗的葬禮和揭露荷默死亡的真相作為結尾,用詭異恐怖的基調把情節推向高潮。
①時序交織、倒錯的情節
法國的敘事學家熱奈特說過:「研究敘事的時間順序,就是對照事件或時間段在敘述話語中的排列順序和這些事件或時間段在故事中的接續順序。」
本篇小說中的布局十分精細,並沒有採取傳統小說結構上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模式,而是在小說時序中採取跳躍與顛倒的敘述模式,將小說分為五個無標題部分為小說設置懸念。
小說的開篇便說:「艾米麗·格里爾生小姐過世了,全鎮的人都去送喪:男子們是出於敬慕之情,因為一個紀念碑倒下了;婦女們呢,則大多數出於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內部。除了一個花匠兼廚師的老僕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誰也沒進去看看這幢房子了。 」
這些設置讓讀者好奇艾米麗究竟為何受男人敬慕,又是如何成為「紀念碑」式的人物?而為什麼她的房子十多年沒有人進去過,婦女們對她有怎樣的好奇心?
接下來文章用「死亡」這一主線將五個部分獨立又相對統一的整合為一體,打破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製造出種種懸念:從「我們」參加她74歲的葬禮作為開端,講述她60歲時發生的稅收事件,緊接著又跳躍到她30歲左右,與北方佬荷默的愛情糾葛以及發生的氣味事件,後又著重描述了氣味事件發生前艾米麗生活的轉折點即父親的死亡;然後對她和荷默的感情、婚事和她曾在40多歲時教授過6、7年的瓷器彩繪課的經歷進行補充說明,最後是葬禮上荷默屍體的發現。
看似雜亂無章堆砌的五個部分,卻暗示了艾米麗坎坷錯亂的一生,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將時間的過渡、跳躍做得十分自然不露痕跡,引領著讀者一步步去尋找真相。
②獨特多樣的視角
小說中採用第一人稱敘述、全知視角敘述及固定人物有限視角敘述的方式相互替換、互為補充,構造出了整個故事。
作者先是以「我們」這一第一人稱復數的視角進行敘述,一方面可以降低以「我」作為敘述者的主觀色彩;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就將「我們」代表的大眾與艾米麗隔離開來,凸顯艾米麗的特殊性。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作者將時序打亂,小說又引入了第一人稱的回顧性視角,用追憶的眼光來敘述故事。
接下來作者在小說的第二部分運用了全知視角,它的好處在於敘述者可以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除了「我們」的全知視角,作者還採用外聚焦全知敘述形成視角上的多樣化:
第二天,他又接到兩起申訴,一起來自一個男的,用溫和的語氣提出意見。「法官,我們對這件事實在不能不過問了。我是最不願意打擾艾米麗小姐的人,可是我們總得想個辦法。」
「這件事很簡單,」年輕人說。「通知她把屋子打掃干凈,限期搞好,不然的話……」
「先生,這怎麼行?」法官斯蒂芬斯說,「你能當著一位貴婦人的面說她那裡有難聞的氣味嗎?」
文章中還有多處採取了固定人物視角,比如這一段:
她一進屋,他們全都站了起來。一個小模小樣,腰圓體胖的女人,穿了一身黑服,一條細細的金錶鏈拖到腰部,落到腰帶里去了,一根烏木拐杖支撐著她的身體,拐杖頭的鑲金已經失去光澤。她的身架矮小,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在別的女人身上顯得不過是豐滿,而她卻給人以肥大的感覺。她看上去像長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屍,腫脹發白。
視角在不斷的轉化中,通過「我們」、「他們」、「他/她」觀察到的艾米麗使故事的情節不斷豐富,使艾米麗的形象更加飽滿。
③隱喻、象徵手法推動下的細節描寫
艾米麗的人物本身就有一定的隱喻色彩,象徵著南方社會的舊傳統。在文字的敘述上作者依然延續這種隱喻、象徵的描寫方式,通過語言、外表等方面來間接的刻畫艾米麗的人物形象——落魄的或是驕傲的:
等到我們再見到愛米麗小姐時,她已經發胖了,頭發也已灰白了。
「把這些先生們請出去。」
特別是文章標題《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也採用了隱喻手法,全文中這朵花都不曾出現,而這朵花像極了艾米麗小姐一生對愛情和幸福求而不得,也象徵著作者對艾米麗悲慘一生的惋惜。
而象徵手法運用在艾米麗的形象上所替代的是南方日漸衰敗的傳統制度,也體現了作者對南方古老傳統與故土的再一次深切懷念與告別。
2、艾米麗在父親、愛人和鎮上的「他們」三段關系中的不同形象轉換
①無法打破「父權」的艾米麗
小說中對艾米麗及其父親之間的情節描寫的並不多,但父親卻是造成艾米麗悲劇的重要根源。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的艾米麗小姐立在背後,她父親叉開雙腳的側影在前面,背對艾米麗,手執一根馬鞭,一扇向後開的前門恰好嵌住了他們倆的身影。
描寫中父親手執馬鞭趕走所有青年,這意味著父親對艾米麗的過度保護,也為後面艾米麗愛情的悲劇埋下伏筆,更是分割艾米麗和鎮上眾人之間的一條貴族與平民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艾米麗的父親是「父權」的代表,而艾米麗作為一個貴族家庭的小姐,受到傳統倫理觀念的禁錮,雖然像所有的少女一樣渴望愛情,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更無法以實際行動來捍衛自己的權利。
②無法「正視」愛情的艾米麗
在父親去世後,艾米麗重新燃起了對愛情的希望,這時北方佬荷默的出現彷彿給艾米麗的長久無望的愛情注入了活力。
然而,雖然她容顏老去、家庭衰敗,但是這份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依然遭到了小鎮上眾人的非議和親戚的反對。而艾米麗用自己的行動作為反擊:
過了不久,逢到禮拜天的下午我們就看到他和艾米麗小姐一齊駕著輕便馬車出遊了。那輛黃輪車配上從馬房中挑出的栗色轅馬,十分相稱。
可是現實卻給她一個致命的打擊,荷默並無意與艾米麗成婚。艾米麗最後的選擇是用砒霜毒死自己的愛人,然後佔有他的屍體來達到實現自己情感的目的。也許她是出於怕被拒絕後鎮上眾人的嘲笑;也許她是出於南方貴族中不可一世的傲氣;也許她是出於被拒絕後的憤恨;也許她是出於愛而不得的悲涼……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看到最終的結果是:
那屍體躺在那裡,顯出一度是擁抱的姿勢,但那比愛情更能持久、那戰勝了愛情的熬煎的永恆的長眠已經使他馴服了。
③與鎮上眾人「格格不入」孤獨的艾米麗
小說中鎮上眾人的視角也貫穿了艾米麗整個不幸的一生,作為鎮上唯一的象徵著南方貴族的艾米麗的確也得到了人們的敬畏。可是這種敬畏並不是對於她本身,而是對南方傳統和階級的敬畏。
而人們對於她的情感多是像開篇描寫的那樣是「好奇」而已,再有便是對艾米麗父親去世時眾人的態度的描寫,可以窺見事態的發展:
父親死後,傳說留給她的全部財產就是那座房子;人們倒也有點感到高興。到頭來,他們可以對艾米麗表示憐憫之情了。單身獨處,貧苦無告,她變得懂人情了。如今她也體會到多一便士就激動喜悅、少一便士便痛苦失望的那種人皆有之的心情了。
同時也為艾米麗與荷默的感情埋下伏筆,眾人看到南方貴族與北方佬的交往,多次用「憐憫」這個詞來對艾米麗表達情感上的施捨。從中便可以看到這種日趨淡薄的人情冷漠,再加上代表「南方式高貴」的艾米麗習慣性的自我封閉使得她至死都無法與外界和鎮上的人們建立良好的聯系。
3、三次死亡的象徵意義及艾米麗在「渴望」中遭受的三次否定
死亡主題是哥特式小說最經典的情節之一,而讓死亡富有特定的歷史意義是福克納慣用的手法。小說中共描寫了三個人的死亡,即艾米麗的父親、荷默以及艾米麗本人。
①父親的死亡及艾米麗受到的第一次否定
艾米麗的父親是父權的象徵,是南方貴族的象徵,作者通過艾米麗父親的自然死亡,寓意了陳舊落後的南方社會體制,終將歷史淘汰的必然結局。
對艾米麗的第一次否定是在艾米麗父親去世後,她決心改頭換面試圖與外界聯系,然而,她與來自不同階級的荷默的戀情遭到了眾人的抵觸。他們請來了牧師勸艾米麗與荷默斷絕來往,又請來了她的堂姐進行勸阻,最後都沒有成功。艾米麗依舊「把頭抬得高高的」,就在這往來之間的對抗中眾人一點點的齊力把艾米麗往外推。
②荷默的死亡及艾米麗受到的第二次否定
荷默是新興北方政權的象徵,荷默死於艾米麗的謀殺,象徵著南方的傳統文化和北方現代文明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暗示著南北戰爭後,大多數南方人不願意接受戰敗的事實垂死掙扎,正如艾米麗用砒霜毒死荷默釀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劇。
第二次否定是在艾米麗得知荷默並無心與她成婚時,還選擇用砒霜將荷默留在身邊,這份長達40年之久的挽留,揭示的卻是一個貴族出身的南方淑女屈身懇求一個北方工人反遭拒絕的事實。這是對艾米麗精神上最沉痛的打擊,也是對她人生的再一次否定。
③艾米麗的死亡及艾米麗受到的第三次否定
艾米麗象徵著戰敗後依然殘喘的南方政權,自然死亡的艾米麗也象徵著南方政權會逐漸消減,最後不復存在。同時更是揭示了南方式的「高貴」最終還是敗給了北方「底層」的愛情,正是這份所謂的愛情推動了艾米麗悲慘的命運進程。
隨著情節深入,艾米麗在40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教授瓷器彩繪課,試圖與外界建立聯系,卻因為不合時宜再一次被摒棄。這次徹底切斷了她與外界溝通的渠道,斷了她對做一個普通人的嚮往,也是對她「高高昂起的頭」的第三次否定。
4、基於《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這部極具藝術價值的小說,談談我對於現實生活的幾點思考
①父母之於子女,是開啟人生的第一扇門
小說中艾米麗的父親是她悲劇的始作俑者,毫無疑問她所持有的貴族局限性的思想都是父親帶給她的,最後她對愛情的取捨、家中不說話的僕人、緊閉的門窗……都是「父權」和南方傳統制度對她的一步步的「改造」的結果。
盡管她出生於富裕的家庭,卻沒有自己選擇愛情和人生的自由的權利,她那顆被深深束縛的心,在一次次面對失去和背叛中幾近絕望的掙扎,艾米麗的人生讓所有讀者都陷入沉思。類似的父權下的犧牲品,還有小說《燒馬棚》中的主人公。
福克納描繪的一個個經典的小說事例,教會我們的是:家庭是孩子面臨的第一個小社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所要給子女的是合理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家長式」的壓制。大多數人都理解物極必反的含義,我們在家庭中為子女開啟怎樣的一扇門,便是奠定了他今後做怎樣的一個人。
②努力提升自己,是打破等級束縛的利器
小說中艾米麗正是因為出身貴族,所以父親將她「保護」起來,不得與鎮上的普通求愛者接近。這個做法導致她在得到釋放後,義無反顧用錯誤的方式投入到愛情之中,對於同樣在階級上更為不匹配的北方佬投入了所有的感情,當然也包括報復式的情感。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雖然不會面臨著如此復雜的等級制度,但是門當戶對的思想依然貫徹在所有人的心中。不可否認的這種思想有它一定的正確性,也是通過了現實檢驗的,但如果你的人生中真的就遇到了並不「門當戶對」但卻又無法割捨的感情呢?
我們必須接受不可改變的原生家庭,想要打破束縛讓對方及對方的家庭平等地接受自己,唯一的選擇就是做自我提升。這樣的例子很多我不一一列舉,只說一個傳奇人物鄧文迪。
鄧文迪最初在廣州醫學院念書,課余時間學習英語,1988年下定決心出國並讀完了四年本科,之後進入了耶魯大學深造學習了MBA課程,她在美國闖盪多年,背負了很多罵名,經歷了充滿風險和辛酸的人生,但是她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了自身價值,嫁入了與自己匹配的豪門。這些並不是絕對的,但至少我們應該懂得夯實自己的基礎、提升個人的能力是每個人永遠不會失去的資本。
③不求大愛予人,但求做好自己
小說中作者用灰暗的基調描繪了艾米麗悲慘的一生,雖然她悲劇的始作俑者是自己的父親,但每一個「我們」是這個悲劇的推動者。
不論是艾米麗父親死亡時,眾人認為艾米麗已經越來越接近普通人的「看熱鬧」心理,還是艾米麗與荷默交往過程中,眾人的阻止以及「憐憫」心理,到艾米麗最後落到「與世隔絕」孤獨的情境,沒有一個看客伸出援手反而是在推波助瀾的議論紛紛,這些都是艾米麗悲劇的組成部分。
這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中的躲在屏幕後面的「鍵盤俠」,他們比起艾米麗身邊的眾人更加不用背負道德上的責任。他們隱秘在我們這個安穩的時代背後,卻以看客的心態慫恿著、期待著每一場風波的到來。
就像18年8月發生在四川德陽一名女醫生的自殺事件,短短五天因為輿論的力量刀不見血,置人於死地。事後卻證明是兩個13歲男生對女醫生做出了冒犯性動作,女醫生要求孩子道歉卻遭到拒絕,並進行了吐口水、做鬼臉等一系列侮辱性動作。醫生的老公看不下去,情緒激動才發生後面的打孩子的情節。可是當我們知道真相又如何呢,網友道歉、安慰甚至反戈一擊都無法換回女醫生的生命。
並不是說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做到大愛無私,這也是無可實現的一個願望,但至少請做到「無愧於心」。如果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安守個人的本分、多一分憐憫之心,而不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就向他人施加語言暴力,生活中就會有更多的人得到救贖。
結語:
福克納一生創作了很多部短篇小說,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品《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長期以來以傷感、充滿懸念、敘事技巧和藝術手法的多樣性備受關注。讀過這部小說後會有一段時期陷入無盡的哀傷之中,但同時這部小說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有效的啟示。
當艾米麗用砒霜殺害荷默的那一刻,她的生命已經宣告了終結,也使這一場「南方式的高貴」最終敗給「北方底層愛情」的戲劇化人生達到了悲傷的頂峰。我們人生中的局限性和未知的事情有很多,當我們可以勇敢打破限制、看盡人生百態才更能知曉生命的意義。艱難困苦讓我們的人生變得遼闊,這時你才有能力對命運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