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文論
⑴ 日本文學中哪幾位作家最厲害
名家:
阿部知二 安部公房
北原白秋 北村透谷
廚川白村 村上春樹 川端康成
大岡昇平 大江健三郎 島崎藤村 丹羽文雄
德富蘆花 德田秋聲 德永直 渡邊淳一
二葉亭四迷
國木田獨步 谷崎潤一郎 廣津和郎 宮澤賢治
宮本百合子 龜井勝一郎 高橋和巳 高倉輝
黑島傳治 橫光利一 壺井繁治 壺井榮
吉田兼好 井原西鶴 近松門左衛門 江口渙
菊池寬 江馬修 芥川龍之介 井伏鱒二
崛辰雄 井上靖 久保田萬太郎
金子光晴
開高健
里見弴 林芙美子 鈴木三重吉
梅崎春生 木下尚江 木下順二
平家物語 坪內逍遙
青野季吉 清少納言 秋田雨雀 泉鏡花
曲亭馬琴
松尾芭蕉 森鷗外 石川啄木 山本有三
石川達三 松本清張 水上勉 司馬遼太郎
三島由紀夫 柿本人麿 森田草平
石原慎太郎 山崎豐子 山本健吉
太宰治 田宮虎彥 田山花袋 樋口一葉
土岐善麿
萬葉集 尾崎紅葉 武者小路實篤
夏目漱石 小川未明 小林多喜二
西鄉信綱 幸田露伴
鴨長明 野間宏 野上彌生子 永井荷風
有島武郎 有吉佐和子 宇野浩二 與謝野寬
與謝蕪村 與謝野晶子 遠藤周作
齋藤茂吉 正岡子規 正宗白鳥 志賀直哉
中野重治 紫式部 佐藤春夫
(詳細介紹可在網路里一一查詢)
2.大師級
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
寫實小說《源氏物語》作者
紫式部(978-1015) 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學巨匠
夏目漱石(1867~1916)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川端康成(1899~1972) 三島由紀夫(1925~1970)
井上靖(1907~1991)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大江健三郎(1935~ )
3.
奈良時期(8世紀)
最早的文學典籍是《古事記》、《日本書紀》及《風土記》。前兩部著作追記了日本國史,後一部則記載了日本各地自然狀況、風土人情。兩者均收錄了豐富的神話傳說和生動的古歌謠。稍後出現的漢詩集《懷風藻》標志著文人詩歌創作的肇始,而和歌集《萬葉集》的編撰成功則代表著日本詩歌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平安時期 (8~12世紀)
受中國唐代文化影響,大量漢詩文集相繼問世,漢文學熱持續一個世紀之久。敕撰詩集《古今和歌集》恢復了日本民族詩歌的地位。與此同時,散文創作碩果累累:《竹取物語》、《伊勢物語》開辟了傳奇物語和歌物語兩條道路,《宇津保物語》開長篇物語的先河,這就為物語文學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長篇寫實小說《源氏物語》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作者以沉鬱、凄婉的筆調抒寫了源氏苦樂摻半的一生及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表達了作者人生無常的佛學觀和以哀為極至的美學觀。除紫式部外,許多女作家的作品都於此時脫穎而出,如《蜻蛉日記》、《和泉式部日記》、《更級日記》等。這些日記成為日本後世文學中私小說的濫觴。女性散文中較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納言的隨筆《枕草子》,作者觀察之敏銳細膩,用筆之纖柔清麗,一直為後人所稱道。此期散文創作的最後收獲是佛教說話集《今昔物語》和歷史物語《大鏡物語》。這些物語一改王朝物語的纖弱文風,拓展了物語文學表現的范圍。
鐮倉室町時期 (12~16世紀)
隨著武士階級登上歷史舞台,貴族和歌文學走向衰落。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雖與《萬葉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但畢竟是強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連歌和俳諧的興起。二條良基、山崎宗鑒等人確立了連歌、俳諧的文學地位。散文方面也出現了描寫新興武士生活的軍記物語和抒發隱遁者之情的僧人隨筆。軍記物語中臻於成熟的經典之作是記述平、源兩大武士集團興衰始末的《平家物語》。小說刻畫了平清盛等驍勇善戰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現了他們自信向上的精神風貌,客觀上反映了貴族社會向武士社會轉變的時代本質。僧人隨筆中的傳世之作是鴨長明的《方丈記》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兩篇隨筆各具特色,被譽為隨筆文學的雙璧。該時期誕生的能與狂言是日本戲劇史上輝煌的開端。「能」著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莊重典雅的正劇特點,「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為主,體現輕松詼諧的笑劇風格。世阿彌(1363~1443)在能樂的表演藝術和創作理論等方面作出了開拓性貢獻。
江戶時期 (17~19世紀)
商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町人階級(市民階層)作為社會的主體逐漸成為文學作品的欣賞者。適應他們的審美要求松尾芭蕉在貞門、談林俳諧的基礎上,推出了世俗化的蕉風俳諧,井原西鶴鋪寫了町人的商業生活和享樂生活,豐富了浮世草子(風俗小說)的創作內容。近松門左衛門的凈琉璃(木偶戲)更廣泛地表現了社會下層人物的生離死別、喜怒哀樂。這種以俗為美的美學追求,導致輕文學(戲作文學)的產生,給後世文學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明治時期 (1868~1911)
1868年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文學開始的標志。坪內逍遙(1859~1935)的小說理論著作《小說神髓》的發表,具有近代文學啟蒙的性質。二葉亭四迷寫出近代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浮雲》,森鷗外相繼發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義小說《舞姬》,確立了近代文學的發展方向。硯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紅葉(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紀末最暢銷的小說。20世紀初,受西方影響,自然主義文學興起。代表作家島崎藤村的長篇小說《破戒》具有強烈批判現實的傾向,田山花袋的小說《棉被》卻不乏自然主義文學的特點,受到自然主義文學理論家的贊許。卓立於這一運動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其代表作《我是貓》以嬉笑怒罵的諷刺給予近代社會的種種弊端以有力抨擊。
大正時期(1912~1925)
近代文學進入末期,以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為首的白樺派作家和以芥川龍之介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為文壇主流。芥川的小說以懷疑主義對「人性的自私」等社會現實進行考察,悲觀的結論導致其自殺,也意味著大正文學發展的終結。
昭和時期(1926~1988)及其後
日本現代文學開始形成並得以發展。初期文壇的主流是無產階級文學。1928年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簡稱納普)成立,促進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成熟。小林多喜二和德永直(1899~1958)的小說《蟹工船》和《沒有太陽的街》是典範之作。與革命文學並立的是新感覺派作家,其代表橫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等在當時有一定影響。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展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 ,許多作家被徵集從軍 ,文壇冷寂不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文學流派競生,作家輩出。進步作家宮本百合子(1899~1951)的小說《知風草》、《播州平野》(1946~1947)和德永直的長篇小說《靜靜的群山》,以及老作家志賀直哉的《灰色的月亮》、井伏鱒二的《遙拜隊長》等優秀作品,都獲得好評。戰前即已成名的川端康成以《雪國》、《千鶴》和《古都》3部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戰後新作家中,野間宏的《真空地帶》、井上靖的《天平之甍》、水上勉(1919~)的《越前竹偶》、松本清張的《日本的黑霧》、司馬遼太郎(1923~)的《龍馬奔走》等作品有較大影響。60年代中期,文學發展進入新時期。除一些嚴肅作家寫出許多有社會意義的作品外,小松左京(1931~)的科幻小說《日本沉沒》及一些破案推理小說等也頗有讀者。
70年代,內向文學的代表作家阿部昭(1924~)等人的作品,及描寫當代商潮的經濟小說等,都對文壇的繁榮起了推動作用。城山三郎、高杉良、安土敏等一批作家活躍在 80 年代,他們的創作把日本經濟小說提到一個新高度。進入90年代後,隨著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現實主義文學重新受到重視。
4.給你介紹個非常好的關於日本文學的網站
http://yinghuaxia.jahee.com/V3/literator.htm
5.最後結合網路基本可以解決你的問題了
⑵ 專論小說的文學理論書籍
《小說神髓》
《小說神髓》寫於一八八五年,是坪內逍遙的文藝評論,更是日本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理論著作。
明治以後,日本文壇流行兩股風氣,一是繼承了江戶幽默傳統的戲劇文學,二是以傳播西方思想為目的的政治小說。而《小說神髓》主張,文學應當排除道德和功利主義,立足客觀描寫。坪內逍遙提出的「寫實主義」對近代日本文學的誕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上卷主張小說最重要的是應該描寫人情,並進一步闡釋應描寫當世的面貌和風俗,下卷則論述了具體的寫作方法。
《小說稗類》
喜歡讀小說、寫小說的人應該能體貼胡適把明、清之際的許多小說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雖然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只寫到中唐的元、白詩便戛然而止,壓根兒沒從小說上說明白:中國文學是如何「永永脫離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創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話文學史》書成近70年後,胡適的意見乃至於諸多考證研究與觀念的發明,不該只被看成是「獎掖小說」、「揄揚當代」而已。他所觸及的課題倘若不被進一步發現、開展,喜歡讀小說、寫小說的人恐怕也「永永」不會明白:從施耐庵到吳跌人是如何……
《巨匠與傑作》
毛姆對十大小說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的研究,可說是文學批評的典範之作。此處所涉及的,既有此類體裁之所以偉大的一些標准,亦有削弱其力量的瑕疵與異端。由一位小說巨匠所著的《巨匠與傑作》,實在是一部獨一無二、不可估量的文學指南。
1 小說的藝術
2 亨利·菲爾丁和《湯姆·瓊斯》
3 簡·奧斯汀和《傲慢與偏見》
4 司湯達和《紅與黑》
5 巴爾扎克和《高老頭》
6 查爾斯·狄更斯和《大衛·科波菲爾》
7 福樓拜和《包法利夫人》
8 赫爾曼·麥爾維爾和《白鯨》
9 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嘯山莊》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拉馬佐夫兄弟》
11 托爾斯泰和《戰爭與和平》
12 尾聲
《文學講稿》
了解納博科夫的藝術觀,有助於閱讀這部《文學講稿》。不同於他的文學創作,在這部《文學講稿》中,納博科夫以簡潔明晰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方式,明確地表達了他對所討論作品的看法。可以說,觀點鮮明、獨到是這部《文學講稿》的一個特點。《文學講稿》的另一個特點,是從本文出發,從分析作品的語言、結構、文體等創作手段入手,抓住要點,具體分析,充分突出了作品的藝術性,點明了作品在藝術上成功的原因。《文學講稿》還有一個特點,即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這一方面保留了此書原為課堂講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體說明了作者的見解是如何形成的。饒有意味的是,經過納博科夫的講解,作品中那些原來並未顯示出深長意味和特殊價值的文字,就像突然暴露在陽光之下的珍珠,驟然發出絢麗的光彩。
中譯本序言
原編者前言
前言
優秀讀者與優秀作家
簡·奧斯丁(一七七五——一八一七)
《曼斯菲爾德庄園》(一八一四)
查爾斯·狄更斯(一八一二——一八七O)
《荒涼山莊》(一八五二——一八五三)
居斯塔夫·福樓拜(一八二一——一八O)
《包法利夫人》(一八五六)
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一八五O——一八九四)
《化身博士》(一八八五)
馬塞爾·普魯斯特(一八七一——一九二二)
《斯旺宅邊小徑》(一九一三)
弗朗茨·卡夫卡(一八八三——一九二四)
《變形記》(一九一五)
詹姆斯·喬伊斯(一八八二——一九四一)
《尢利西斯》(一九二二)
文學藝術與常識
跋
附錄
《小說的藝術》
我並不擅長理論。以下思考是作為實踐者而進行的。每位小說家的作品都隱含著作者對小說歷史的理解,以及作者關於「小說究竟是什麼」的想法。在此,我陳述了我小說中固有的、我自己關於小說的想法。
小說家一旦扮演公眾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處於危險的境地,因為它可能被視為他的行為、他的宣言、他採取的立場的附庸。
第一部分 受到詆毀的塞萬提斯遺產
第二部分 關於小說藝術的談話
第三部分 受《夢游者》啟發而作的札記
第四部分 關於小說結構藝術的談話
第五部分 那後邊的某個地方
第六部分 六十七個詞
第七部分 耶路撒冷演講:小說與歐洲
《小說鑒賞-》
美國新批評派學者布魯克斯和沃倫合編的一部短篇小說鑒賞集,是新批評理論觀點和方法在小說批評與理論領域的體現。選用各種題材和多種風格的短篇小說,加以分析討論和互相比較,提出鑒別好小說的一些原則,闡述小說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為我們提供了小說批評與賞析的範例;目的是為了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提高他們的鑒賞力,使讀者更新近於成功小說的真諦。
作為新批評派細讀式批評和理論闡述的名著,本書幫助新批評派在美國大學的文學講壇中確立了「文學批評」的地位,對文學教學與批評實踐影響深遠。它既是一本文學教科書,也是文學愛好者的自修讀物。本書採用中英文對照,對於廣大具有一定英語基礎的文學愛好者和英語專業的師生來講,它又是一部極佳的小說讀本和難得的英語閱讀材料。
《悠遊小說林》
《悠遊小說林》由安貝托·艾柯在美國哈佛諾頓所作講座的六篇演講稿匯集而成。在《悠遊小說林》中,艾柯討論了小說的形式和手法,包括作者是如何向讀者發出尋找模範讀者的信號,模範讀者和模範作者的關系如何,以及敘事是怎樣帶領讀者一步一步地迷失於小說深不可測的空間。
書中引文非常廣泛,從愛倫·坡到曼佐尼,喬伊斯到普魯斯特,甚至是流行小說作者伊安·弗萊明和米奇·斯皮蘭。喜愛電影的艾柯還討論了許多有關電影敘事的問題,包括《卡薩布蘭卡》是否是邪門電影,或者怎樣對一部色 and情電影作出鑒別。當然,全書的中心是對法國作家奈瓦爾的《西爾薇》的敘事分析,艾柯在書中深刻解剖,又把她迷人的魅力還原給了讀者。
這幾本都是我認為不錯的,可能會幫到樓主吧
這幾本個人覺得還是很有用的。。
另外覺得 如果樓主寫的關於小說中環境的理論支持或者與小說中環境設定相關的論文的話,稍微的涉獵一些美學方面的論著也是會有點幫助的。
總之,樓主寫論文加油啊!!!
⑶ 茨威格的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傳記作家。
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綠蒂·阿爾特曼(33歲)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
(3)輕小說文論擴展閱讀
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
1、《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也是其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中篇小說。
小說表面上講述了一條從紐約開往南美的輪船上一位業余國際象棋手擊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故事,實際上講訴了納粹法西斯對人心靈的折磨及摧殘。作為人文主義者的茨威格借這篇小說表達了他對納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這種文學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作品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痴情,寫下了一封凄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小說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經歷,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
3、《心靈的焦灼》
該作講述輕騎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貴族地主封·開克斯法爾伐的女兒艾迪特。這位姑娘生性活潑,正值繁花似錦的年齡,卻不幸下肢癱瘓,霍夫米勒對她深表同情,卻因此釀成悲劇。
作品於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國外,他的著作被列為禁書,遭到焚毀。直到戰後,雙城電影公司將它改編為電影,才成為暢銷書。而1981年,茨威格誕辰100周年之際,奧地利廣播電視台拍攝電視片《心靈的焦灼》。
⑷ 你在高原小說佳句
1. 你在高原的點評鑒賞
《你在高原》的書寫過程是一次長長的沉浸和感動,敘述人寧伽在做著大地漫遊的同時,也在做著心靈的漫遊,沉湎於愛情、人性、哲學、宗教等形而上的玄想,個體心靈在大地的滋養和啟迪下,做著上窮碧落下黃泉般的思索和追問。
這部書是一個人漫長的心靈之旅,並由個人心史走向了民族心史。我反復提到一個當下文學缺鈣的問題,即中國小說的精神能力亟需提高,作家的思想資源和靈魂資源亟待補充。
從這個意義上看,張煒的《你在高原》是一部補鈣之書,是我們時代和文學重要的精神補養,它的出現是當下中國文學的欣悅之音。——雷達十多年前讀過《家族》,當時曾聯想到羅曼·羅蘭所說的,這個世界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有「向上」和「向下」兩類人,其分野在於精神領域的傳承。
張煒要描寫的,正是在不同精神血緣的傳承中聚合起來的「家族」之間的斗爭。現在,張煒把《家族》列入了十卷本的《你在高原》的結構,我還來不及閱讀這部長河小說,但我一定會讀完它,用閱讀來向作家致敬,並相信在閱讀中會重新燃燒起當年激情,來體會人類精神傳承的意義。
——陳思和《你在高原》長達十部,容納了豐富的題材和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全面的思考,卻不是鬆散的拼接。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顯示出的作者完整的世界觀,它冷靜、獨立、穩定、持續,絲毫不受世俗觀念的影響,具有超乎物外的立場和信念,因而保持了與現實的距離和批判的餘地。
我們知道,擺在當代作家面前最困難的任務,莫過於獲得觀照和把握現實的力量,這困難正來自於世界觀和信仰的形成。在這一點上,張煒也是足以令人尊敬的。
這些年來,張煒始終是張煒,或者說,始終是真正的作家。 ——胡平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消費文化時代,一個執著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手法去構建一個近乎於古典人文主義的精神大廈的作家,往往會使我們想起了堂·吉訶德,在嘲笑之後,我們為之深深感動。
我們會像桑丘那樣,和張煒一起重新踏上為理想而奮斗的荊棘之路嗎?!——丁帆450萬字的《你在高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張煒那種純粹的文學信仰以及由此爆發的精神和藝術的能量。《海客談瀛洲》給我強烈的震撼,秦王東巡的故事被作家從虛虛實實的四條線索切入,歷史的追問、人性的挖掘、詩情的抒發、自然的描摹、現實的憂憤與對於那個傳奇人物、遙遠故事的神秘想像融為一體,配以色彩斑讕的語言、豐富的藝術修辭、現代的敘事手法,共同建構了一部多聲部的藝術四重奏。
——吳義勤《你在高原》煌煌十部,單部不單薄,合集不合流。一個作家的精神宇宙由此展開,心事浩茫的混響由此發出,有的是凝思下的雄辯、戰栗後的警策、離難中的慈悲、淵博後的深遠……他在和繁富的心靈對話,也是在跟致使遺忘和漠然的種種力量較勁,以多種敘述方式穿透那些常人所認為的不可能,讓深藏的可能強大生長,呈現歷歷在目之狀,激活耿耿於懷之心。
——施戰軍張煒的思想並不高蹈,它始終貼著大地內部跳躍的心臟,從中我們可以讀出自然的豐盛、傳統的韌性、現實的疼痛、靈魂的赤誠,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出雨果的人道、托爾斯泰的溫潤、里爾克的敏感、卡夫卡的驚悚,當然還有蒲松齡於平原枯槁、夜色荒涼中對生命的不離不棄和對愛情火熱、激越的想像。30年來,張煒的冥思與玄想並重、憂患與浪漫同行的寫作,成就了他成為網路全書式作家的可能。
——何向陽《你在高原》的龐然出現,似乎要在輕巧便捷的文學時代,重申小說的恢弘存在。一代人的生命歷程,攜帶著豐富而駁雜的歷史信息,更深刻地鐫刻著與現實相迎、相撞、糾纏、搏鬥而在身體上和心靈上留下的條條印痕。
復雜的經驗,不倦的思考,激情的探索,浪漫的想像,漫長的訴說,需要巨大的體量才能容納,才能完成。張煒用二十年完成一個個人的大念,而當它岸然存在於中國當代文學之中,其意義就不僅僅是個人願望的實現。
——張新穎《你在高原》是一部反叛之書,也是一部超越之書。在那裡,遙遠的傳說,古老的寓言,魔幻的情節,迷離的想像,滲透在一個又一個現代故事之中,熔鑄在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性格中,使生命與自然、歷史與現實、理想與慾望……形成了各種復雜而又微妙的糾纏。
在那裡,套盒式的故事結構,變動不居的意識流,玄秘的魔幻主義,以及各種跨文體式的組合,爭相呈現出各種獨特的敘事智慧。它是一部挑戰讀者思想深度的作品,也是一部挑戰讀者藝術情操的作品。
它再次表明,文學是一種「慢」的藝術,我們不妨踏進這座「高原」,慢慢地遊走,慢慢地欣賞。 ——洪治綱。
2. 你在高原的內容梗概
長達四百五十萬字的原創長篇小說《你在高原》,是張煒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創作完成的。全書分三十九卷,歸為十個單元(《家族》《橡樹路》《海客談瀛洲》《鹿眼》《憶阿雅》《我的田園》《人的雜志》《曙光與暮色》《荒原紀事》《無邊的游盪》)。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說史上篇幅最長的一部純文學著作。其中除了《家族》等兩個單元做了重要修改和重寫之外,其餘則是第一次正式面世的作品。
從語言到故事,從形式到內容,從韻致到意境,《你在高原》的分卷各不相同,創作風格差異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它們幾乎囊括了自十九世紀以來所有的文學試驗。這種極為罕見的巨大的創造性和神奇變異,很難想像會發生在同一個作者身上。
3. 你在高原的作者簡介
張煒,1956年11月生於山東省龍口市,原籍山東省棲霞市。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現已出版作品一千餘萬字,在海內外出版單行本二百餘部,譯成英、德、日、法、韓等多種文字。作品獲獎五十餘次:「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經典」「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十作家十作品」「莊重文文學獎」「金石堂最受讀者歡迎圖書獎」「中國暢銷書獎」「中國最美的書獎」「好書獎」等。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醜行或浪漫》《刺蝟歌》;散文《芳心似火》、文論《精神的背景》《在半島上遊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