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時尚第一篇短篇小說
Ⅰ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短篇小說集是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短篇小說集是《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型短篇白話小說。
(1)現代文學時尚第一篇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沉淪》定稿於1921年5月9日,是郁達夫的代表作。1921年7月,與郭沫若等創辦創造社,開始文學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說集《沉淪》(上海泰東書局出版)。
1998年,名古屋大學在豐田講堂前,為郁達夫和他的小說《沉淪》樹立了一塊郁達夫文學碑。文學碑以福建廈門產的花崗石造成,碑面一側嵌有穿學生服戴學生帽的郁達夫鑄像,鑄像下刻有「郁達夫」三字。碑面另一側刻有「沉淪」兩個大字。
內容: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顯然有郁達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內。
作品細致地描寫了這位憂郁型青年,由於是弱國子民在強鄰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種種難以排遣的苦悶。
這些苦悶情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和滲透:追求異性的愛情而不得,因此對輕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憤慨,同時熱切地希望著祖國富強起來,這三項內容構成了小說的基本格局。
小說的基本情節是這樣安排的:路遇——自戕——窺浴——野合——宿妓。情節每進展一步,性愛描寫每深入一層,對主人公的刺激與打擊就隨之強化又強化,最終導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劇性結局。
Ⅱ 魯迅創作的( )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短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雜志。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由13則日記組成,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深刻揭露了集權專制社會的「吃人」本質,表現出徹底反對集權專制社會的戰斗精神。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支持10樓)
Ⅲ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率先覺醒的時代新人,但是,在白話正文前的文言小引中,魯迅為什麼卻要講他病癒
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白話短篇小說, 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魯迅以第一人稱的寫法,成功塑造了一個狂躁而又清醒的狂人形象。
在小說中,狂人以神經質的病患特徵為掩護,來展示作家的懷疑意識的。在一個虛偽成性而又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里,或許只有通過狂人狂語,才能揭開掩蓋問題症結的面紗。小說中一再描寫狂人晚上睡不著覺,以一種「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的精神,去探求真相。懷疑和發現使狂人成為最早的覺醒者。覺醒了的狂人也必然會成為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封建禮教的最堅定、最犀利的批判者。可一個從舊文化傳統中走出來的批判者,是很難脫胎換骨,重塑新身的。當狂人經由自我來發現自己也是吃人的人時,其中是飽含著深深的自省意識和懺悔意識的。正因有著對傳統的負重之深的深切認知,小說中的狂人才會更多地把希望寄託於未來:他一面做出「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論斷,一面還要發出「救救孩子」的呼籲。而《狂人日記》的反封建的意旨也正藉此得以彰顯和強化。
然而,《狂人日記》的真正結尾不在小說最後發出的「救救孩子」的呼籲,而在前面文言寫成的序里:被視為「病人」的狂人被治癒了,而且去某地候補做官,即將加入到統治者的行列,去維護那個吃人的世界。這就使得狂人形象在患病者、懷疑者、發現者和批判者多重形象之外,又增添了一重失敗者的形象。這是最令人傷心之處,也是狂人形象的悲劇意義所在,更是魯迅思想的深刻性所在。在白話的日記體正文里,表現的是一個「狂人的世界」,而主人公卻表現得異乎尋常地清醒,在「瘋言狂語」之中,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處處顯示了對舊有秩序的反抗;在文言寫成的序中,表現的是一個所謂「正常的世界」,曾經生病的狂人被治癒了,而且去某地候補做官去了。至此,《狂人日記》這一小說文本便具備了一種內在的分裂和對抗:白話的世界可以看作是現代的正常的世界,一個人的意識獲得了覺醒的世界,一個意識到不能容忍吃人的人存在的世界,可這個世界卻被視為「不正常的世界」,覺醒了的人卻被視為「狂人」「病人」;文言的世界象徵了傳統的吃人的世界,一個表面上仁愛本質上卻兇殘的虛偽的世界,一個對覺醒者進行壓制和「救治」並最終使其成為幫凶的世界,可這個世界卻被視為「正常的世界」。在這種黑白顛倒、正反錯位的斗爭里,狂人終於回歸於「正統」,被所謂正常的「吃人」世界所治癒、同化或湮沒了。這是令人悲哀的一種結局,可恰是在這種悲哀里,會使我們認識到反封建的艱難性和復雜性,會令我們體會到魯迅式的深刻與絕望。正如魯迅自己所認為的,單純為希望而奮斗的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應該直面虛無,反抗絕望!
Ⅳ 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說是
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說是魯迅的《狂人日記》。
- 作品地位:《狂人日記》不僅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還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 創作時間與發表情況:該小說寫於1918年4月,並於1918年5月15日首發於《新青年》月刊第4卷第5號,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 作品內容與主題:小說通過描繪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及其自述,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達了魯迅對封建文化的深刻反抗和憂憤。
Ⅳ 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說是( )。
【答案】:C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A項錯誤,郁達夫的《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B項錯誤,《聊齋志異》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小說近500篇,或講民間的民俗民習、奇談異聞,或講世間萬物的奇異變幻,題材極為廣泛。
C項正確,魯迅的《狂人日記》是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說。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D項錯誤,《吶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故正確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