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瀾優秀短篇小說
⑴ 林斤瀾有什麼作品
林斤瀾
中國作家。原名林慶瀾。浙江溫州人。1923年6月1日出生於溫州百里坊八仙樓口。中學時代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和地下革命活動。1945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曾學習過電影戲劇專業。1950年發表第一個劇本,其主要劇作結集為《布穀》於1957年出版。此後轉為寫小說、散文。第一部小說集《春雷》於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灣姑娘》使其嶄露頭角。還出版有《飛筐》(特寫集)、《山裡紅》(小說集)等。1966~1977年輟筆。文化大革命後發表的第一個短篇力作《竹》曾改編為電影。1981年發表的《頭像》獲當年全國短篇小說獎。出版的小說集有《滿城飛花》、《林斤瀾小說選》、《矮凳橋風情》,文論集《小說說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說多取材於北京郊區農村生活和知識分子的遭際,以散文的筆法,著力表現一種特殊的氛圍,結構精巧多變。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稱為「怪味小說」。曾任《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
林斤瀾文集之書影林斤瀾的《矮凳橋風情》系列小說,以故鄉溫州的家鄉人和事為題材,融現實生活的變動和民間傳說的敘說為一體,描繪了一幅幅夢幻般變化著的溫州風俗畫面:千里地外都知道有個兩三年裡就發起來的矮凳橋全國紐扣集散市場,鎮上有一條六百家商店三十家飯館的街道和又綠又藍非綠非藍的如幔之溪,從憨憨跑供銷扯到空心大好佬講的黑胡須白鬍須憨憨造樓的傳說,魚圓店女店主溪鰻與傳說中的美麗水妖互相游移……。林斤瀾這些溫州風味小說的特徵,首先是傳說性。這些「並不是作者家鄉改革開放的諸人事的實寫,而是一種『當代傳說』,它在發生的一剎那已和其他傳說一樣,成為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的歷史上的又一則故事」。其次是迷幻性,似散非散的舊夢和將信將疑的新夢糾合在一起,亦真亦幻的場面和時遠時近的傳說攪和在一起,給作品造成了奇異的迷幻境界。然而它卻使人不僅能感覺到混沌體的生活和「模糊美」的存在,還能感覺到其中閃爍著的現實與歷史雙重復合的文化審視和思考,可以觸及到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深層的某些東西。第三是寓言性,「矮凳橋世界是一個寓言的世界,它講述著一個關於歷史的過去與明天、關於認識過去與明天、關於拯救過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
林斤瀾同汪曾祺—樣,是新時期里少有的專心致志於短篇小說創作且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說,以結構和語言見長。就其結構而言,精緻縝密而又奇巧多變。情節並不繁復,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虛實相生,呈現出反正相符、表裡烘托的審美特徵。作者在具體組織和裁剪素材時,十分注意主次詳略、疏密遠近、高低藏露的藝術處理,細節也都精心篩選過。他的作品語言,無論人物的語言還是作者的敘述語言,都很簡潔凝練。在《十年十癔》里,「京味」較濃,頗為練達;而《矮凳橋風情》里,則有意融人了溫州土話,似更喧騰。林斤瀾的作品也的確有點澀,但耐人咀嚼.
《春風》描繪了北國春風的粗獷豪邁、猛烈迅疾、強勁有力的特點,歌頌了它的勃勃生機,竭力掃盡殘冬,催生萬物的可貴品質,表達了對驅散嚴寒,帶來春天的北國春風的無限懷念和深深敬意。為我們描繪了北國春風的粗獷豪邁、猛烈迅疾、強勁有力的特點歌頌了它的勃勃生機,竭力掃盡殘冬,催生萬物的可貴品質,表達了對驅散嚴寒,帶來春天的北國春風的無限懷念和深深敬意。在寫法上另鳴新聲.
⑵ 林斤瀾的作品
短篇小說集《春雷》、《山裡紅》,特寫集《飛筐》和話劇集《布穀鳥》。新時期以來致力於短篇小說創作,結集有《石火》、《十年十癔》、《矮凳橋風情》及《林斤瀾小說選集》。其中《頭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⑶ 林斤瀾的主要作品
1950年,他在《蘇南日報》發表了第一個劇本——反映了抗美援朝的獨幕劇《祖國在召喚》,1957年主要劇作結集為《布穀》出版。此後轉為寫小說、散文。第一部小說集《春雷》於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灣姑娘》因在題材和寫法上新穎獨到而在文壇嶄露頭角,被視為他早期創作的代表作品。還出版有《飛筐》(特寫集)、《山裡紅》(小說集)等。1966~1977年輟筆。文化大革命後發表的第一個短篇力作《竹》曾改編為電影。1981年發表的《頭像》獲當年全國短篇小說獎。《井亭》獲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55周年短篇小說佳作獎,《去不回門》獲首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出版的小說集有《滿城飛花》、《林斤瀾小說選》、《矮凳橋風情》,文論集《小說說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說多取材於北京郊區農村生活和知識分子的遭際,以散文的筆法,著力表現一種特殊的氛圍,結構精巧多變。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稱為「怪味小說」。曾任《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2009年4月11日,林斤瀾因心臟和肺衰竭搶救無效在北京同仁醫院去世。[1]
新時期林斤瀾出版小說集、散文集十多部,代表作是描寫浙江溫州為背景的小說集《矮凳橋風情》和以文革為背景的小說集《十年十癔》,以及系列小說《門》和《去不回門》等。他還主編過《北京文學》,鼓勵新銳,培養新人,回歸文學本體。
⑷ 林斤瀾的《溪鰻》講的什麼內容
有評論指出,《溪鰻》寫的是性,林斤瀾的好友、老作家汪曾祺也曾說過:《溪鰻》這篇小說里同時存在兩個主題:性主題和道德主題,這頗有道理。但直觀看去看不出來,因為作者始終採取一種隱喻、象徵的手法,寫得隱晦而頗具詩意與美的聯想。其實這種手法古已有之。聞一多早就著文指出:中國從《詩經》到現代民歌里的「魚」都是「庾辭」。寫性也是在寫人生,那個鎮長雖然有過一段「二十多歲、氣色紅潤」的輝煌歷史,然而最終癱瘓了,說的是他性的枯萎,同時也暗指他所代表的那段歷史、那種人生已經枯萎。相反,溪鰻自始至終都具有蓬勃的朝氣與生命力。以前且不說,現在五十多歲了,「說作三十歲也可以。」她所代表的,又是另一種生命,一種令人贊美的生命,似乎永不枯竭。值得分析的是溪鰻最後將癱瘓的鎮長接回家養著伺候著,這就牽扯到汪曾祺說的那個「道德主題」了。 汪曾祺說:「這是一種心甘情願也心安理得的犧牲,一種東方式的道德的自我完成。既是高貴的,又是悲劇性的……性和道德的關系,這是一個既復雜而又深邃的問題,還很少有作家碰過。」然而,就這兩個主題來說,作者也僅只是「碰」了,自然寫得含含糊糊、朦朦朧朧,因為他也沒想清楚,要和讀者一起想。歸根結底,想想「魚非魚」店名的緣起——白居易那首名詩:「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不是把整篇小說都概括了嗎?「魚非魚」也正是「花非花,霧非霧」啊!
⑸ 林斤讕的代表作有那些
1950年,他在《蘇南日報》發表了第一個劇本——反映了抗美援朝的獨幕劇《祖國在召喚》,1957年主要劇作結集為《布穀》出版。此後轉為寫小說、散文。第一部小說集《春雷》於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灣姑娘》因在題材和寫法上新穎獨到而在文壇嶄露頭角,被視為他早期創作的代表作品。還出版有《飛筐》(特寫集)、《山裡紅》(小說集)等。1966~1977年輟筆。文化大革命後發表的第一個短篇力作《竹》曾改編為電影。1981年發表的《頭像》獲當年全國短篇小說獎。《井亭》獲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55周年短篇小說佳作獎,《去不回門》獲首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出版的小說集有《滿城飛花》、《林斤瀾小說選》、《矮凳橋風情》,文論集《小說說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說多取材於北京郊區農村生活和知識分子的遭際,以散文的筆法,著力表現一種特殊的氛圍,結構精巧多變。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稱為「怪味小說」。曾任《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2009年4月11日,林斤瀾因心臟和肺衰竭搶救無效在北京同仁醫院去世。[1]
⑹ 《春風 》(林斤瀾 )主旨是什麼
作家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通過對比烘托,把他對北國春風別樣的體會和哲思,抒寫的淋漓盡致,描繪了北國春風的粗獷豪邁、猛烈迅疾、強勁有力的特點,歌頌了北國春風的勃勃生機,竭力掃盡殘冬,催生萬物的可貴品質,表達了對驅散嚴寒,帶來春天的北國春風的無限懷念和深深敬意。
創作背景
林斤瀾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少年時參加過抗日救亡宣傳,後來進入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讀書,解放前夕到過台灣做地下工作,1957 年與「右派」擦肩而過。《春風》寫在粉碎「四人幫」後,林斤瀾借南國的春風與北國的春風的對比,歌頌了當時的人民大眾反對「四人幫」的摧枯拉朽式的滾滾浪潮。
作者簡介
著名作家林斤瀾,原名林慶瀾,曾用名林傑、魯林傑,1923年6月1日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 林斤瀾是中國文學評論界公認的「短篇小說聖手」。
⑺ 林斤瀾寫作的《春風》中用了什麼手法
1、作家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通過對比烘托,把他對北國春風別樣的體會和哲思,抒寫的淋漓盡致,描繪了北國春風的粗獷豪邁、猛烈迅疾、強勁有力的特點,歌頌了北國春風的勃勃生機,竭力掃盡殘冬,催生萬物的可貴品質,表達了對驅散嚴寒,帶來春天的北國春風的無限懷念和深深敬意。
2、創作背景
林斤瀾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少年時參加過抗日救亡宣傳,後來進入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讀書,解放前夕到過台灣做地下工作,1957 年與「右派」擦肩而過。「文革」中,林斤瀾「一字不寫」,躲過一劫。在「文化大革命」的運動中,林斤瀾的許多文友遭到迫害。《春風》寫在粉碎「四人幫」後,林斤瀾借南國的春風與北國的春風的對比,歌頌了當時的人民大眾反對「四人幫」的摧枯拉朽式的滾滾浪潮。
3、主題
《春風》的主題思想即歌頌人民大眾反對「四人幫」。文章通過南國的春風與北國的春風的對比,歌頌了當時的人民大眾反對「四人幫」的摧枯拉朽式的滾滾浪潮。作者站在一個全新的維度上發現北國春風的獨特之處,抒寫北國春風的美好,詮釋北國春風的精神,將文人的個性與北國春風的品質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北國的山民,喜歡力大無窮的好漢。到喜歡得不行時,連捎帶來的粗暴也只覺著解氣。」在《春風》一文表面充滿寒意的春風中,滾動著一顆作家激動滾燙的心。
4、作者簡介
著名作家林斤瀾, 原名林慶瀾,曾用名林傑、魯林傑,1923年6月1日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林斤瀾是中國文學評論界公認的「短篇小說聖手」,主要作品有:劇本集《布穀》,小說集《惹禍》、《第一個考驗》、《春雷》、《飛筐》、《山裡紅》、《石火》、《滿城飛花》、《矮凳橋風情》、《草台竹地》、《十年十癔》、《林斤瀾小說選》,他寫於1950年代的《台灣姑娘》、1980年代的《頭像》是當代文學史上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品。
⑻ 林斤瀾資料
林斤瀾(1923~ )
中國作家。原名林慶瀾。浙江溫州人。中學時代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和地下革命活動。1945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曾學習過電影戲劇專業。1950年發表第一個劇本,其主要劇作結集為《布穀》於1957年出版。此後轉為寫小說、散文。第一部小說集《春雷》於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灣姑娘》使其嶄露頭角。還出版有《飛筐》(特寫集)、《山裡紅》(小說集)等。1966~1977年輟筆。文化大革命後發表的第一個短篇力作《竹》曾改編為電影。1981年發表的《頭像》獲當年全國短篇小說獎。出版的小說集有《滿城飛花》、《林斤瀾小說選》、《矮凳橋風情》,文論集《小說說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說多取材於北京郊區農村生活和知識分子的遭際,以散文的筆法,著力表現一種特殊的氛圍,結構精巧多變。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稱為「怪味小說」。曾任《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