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短篇小說的評語
㈠ 怎麼評價契訶夫的《變色龍》
一 著名作家論契訶夫
1.高爾基談契訶夫:
「他憎恨一切庸俗、骯臟的東西,他用一種詩人的崇高的語言和幽默家的溫和的微笑來描寫了人生的丑惡,很少有人在他那些短篇小說的美麗的外衣下面,看出那個嚴厲責斥的含意來。……在他以前就沒有一個人能夠把人們生活的那幅可恥、可厭的圖畫,照它在小市民日常生活的毫無生氣的混亂中間現出來的那個樣子,極其真實地描繪給他們看。」
2.盧那察爾斯基論契訶夫:
「契訶夫異常細心地考察了他周圍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這一點上,他的眼光不但敏銳並且廣闊。……地主、資產階級、小官吏、僧侶、手工業者和農民都在他的作品裡得到了非常細膩而真實的描繪。」
二 關於《變色龍》的主題
1.具有揭露與諷刺的意義。這種說法為多數人公認。
2.荒誕意義。有人認為作品中的人物是荒誕的,事件也是荒誕的,人物關系也是荒誕的。
3.批判意義。作品批判的是無恥、庸俗、無聊。奧楚蔑洛夫和那些小市民一樣,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們共同構成了專制制度的社會基礎。批判專制必須先動搖這個基礎。
《變色龍》資料:《變色龍》的取材和構思
契訶夫善於從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選取題材。習以為常的事件一經進入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活生生的真實氣氛,而且能寫出社會環境的實質,構成具有時代特徵的生活圖畫,成為獨具特色的俄羅斯社會生活的諷刺史詩。《變色龍》正是這樣,它只選取了社會生活的一個片斷——街頭巷尾極為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卻表現了一個尖銳的重大的社會問題,即官僚警察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專制制度肆無忌憚地欺壓人民。小事情反映大問題,以小見大,正是契訶夫短篇獨特之處。
《變色團蔽龍》的藝術構思是巧妙的。平淡無奇的故事,能引起鬨堂大笑。引人入勝,這是作者根據人物的獨特性格提煉情節的結果。這篇小說的情節是建立在警察制度同廣大人民矛盾的基礎上的。通過警官對首飾匠被狗咬傷的事件的處理,揭發了警察制度同人民的對立,鞭笞瞭望風使舵、反復無常、媚上欺下的奧楚蔑洛夫精神。在短暫的時間內,奧楚蔑洛夫五次變色:最初,他擺出一副公正的面孔,企圖收攬人心,決定懲辦狗的主人,要教訓不遵守法令的老爺。可是作家出人不意,掉轉筆鋒。人群中有人說:「這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家的狗」,於是奧楚蔑洛夫馬上改變了態度,替狗辯護起來:「它怎麼會咬著你?難道它夠得著你的手指頭嗎?它是那麼小。」這好像很突然,但完全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後來巡警猜斷「這不是將軍家裡的狗,」這時他第二次改變了態度:「你呢,赫留金,受了害,那我們絕不能不管。」但是巡警對自己的見解懷疑起來:「不過也說不定就是將軍家的狗。」於是警官第三次改變了態度,他聲色俱厲地罵赫留金是「混蛋」,「怪你自己不好!」巡警對狗的主人的兩次推斷,使得警官兩度變色。
將軍家的廚師也對狗的主人進行兩次斷定,但這不是兩種相反的論斷,而是後者比先前更為准確的論斷。這種精心巧妙的安排,產生了動人的藝術魅力。廚師說:「我們那兒從來沒有這樣的狗」,於是警官心裡有了底,顯出威風來:「這是條野狗!……弄死它算了。」他第四次改變了態度。狗的死刑塌鏈州已宣布,即將執行了。可是廚師接著說:「這不是我們的狗,這是將軍哥哥的狗」,警官第五次改變了態度。臉上立即堆起了溫情的笑容,竟然對狗也阿諛起來。情節的跌宕不僅使故事波瀾起伏,吸引讀者,而且深化了人物性格,統治階級看家狗的丑惡面目,躍然紙上。
作者不厭其煩地描寫奧楚蔑洛夫的五次變化的過程,絕不是無意義的重復,這是對人物性格層層展現的方法。……起到推動情節發展,加強戲劇效果的作用。契訶夫在《變色龍》中,通過人物的不斷變色,自我表演,自我暴露,把其放在前後矛盾丑態百出中,進行淋漓盡致地諷刺,嚴峻無情的鞭笞。作家不動任何聲色,不加任何議論,但好惡感情透過紙背,這是契訶夫創作的特點。
《變色龍》資料:《變色龍》的主題分析
張發安
文學作品的主題是作品的靈魂,它是作家在作品中通過描繪現實生活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具有鮮明的階級和時代的特徵。我們只有明確地認識到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即主題,才算是把握了作喚梁品的精神實質所在。
《變色龍》自選入中學教材以來,評介文章發表了不少。 這些有關評論文章,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對這篇作品做了深入的解剖,但對主題的認識卻不一致。僅就作品的諷刺鋒芒所指而言,就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說是對「變節分子」(俄國民意黨人)的批判,有的說是「風派」「兩面派」的活寫真;有的說是對小市民習氣的譏諷。對作品的主題的認識,也不統一。1979年《知識》第一期刊登的《諷刺文學的明珠》一文說:「作家就是用了這種善變色的動物來作小說的主題並作了題目」;有的文章單就作品的主人公進行分析,不看全篇,不分析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甚至只就主人公奧楚蔑洛夫的語言邏輯(部分對話)進行分析,認定主人公性格特徵是奴性第一,並由此歸納作品的主題是「狗仗人勢」(1980年《語文學習》第3期《談〈變色龍〉的邏輯》)。這個歸納顯然帶有片面性,只概括了作品的部分內容,反映了人物性格的一個側面,因此,它只揭示了問題的一半。從作品的全部內容看,奧楚蔑洛夫的五次變色只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他的奴性只是人物形象性格的一面,另一面最十足的官氣,奴性和官氣在他身上是對立統一的。對將軍而言,是奴性第一:對赫留金來說,則是官氣十足。……他同赫留金的矛盾貫穿作品的始終。作品不僅對他們矛盾關系做了直接的描寫,而且點出矛盾性質是針鋒相對的。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契訶夫的《變色龍》正是這樣,把人物放在具體的矛盾關系中去表現,才達到了典型環境與典型性格的統一,從而使作品人物具有典型性,作品具有了典型意義。同時,我們分析這篇作品,既要分析奧楚蔑洛夫和將軍之間的從屬關系,同時還要分析他同赫留金的矛盾關系,即欺壓與被欺壓的關系。欺壓人對於奧楚蔑洛夫來說,同樣是具有本質意義的,是他的職業所規定了的。他是上層統治者的工具,走狗,「它遇見所有的富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這才是他的本質特徵所在,這才算反映了作品的全貌,才算揭示出作品所存在的主要矛盾關系,才算剖析出「這一個」奧楚蔑洛夫的性格本質,也才算說明了一個問題,即「狗仗人勢,欺壓百姓」。
然而,如果用「狗仗人勢,欺壓百姓」來概括主題,還只是表述了作品所具有的現象內容,還不是作品的真正實質所在。讓我們進一步看看奧楚蔑洛夫和赫留金的矛盾關系:赫留金把法當作一根救命繩,叫喊:「法律上說得明白,現在大家都平等啦!」而奧楚蔑洛夫卻把法律當兒戲,一會兒裝成一個敢於執法的英雄,說什麼「那些老爺既然不願意遵守法令,現在就得管管他們。」一會兒又說什麼「那兒(指彼得堡或者莫斯科)的人可不管什麼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斷了氣。」這些人物對話,在作品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實際上是對沙皇專制主義者作了無情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奧楚蔑洛夫和赫留金的矛盾是作品的基本矛盾,也是當時俄國社會所存在的底層人民強烈要求法制和上層統治者瘋狂實行專制的尖銳矛盾的具體反映,突出地表現在主人公身上,則是以虛假的執法面目來掩蓋它本質的橫暴,這才是《變色龍》這個「兩面派」人物的本質所在,也就是俄國沙皇專制政府的虛偽和專橫的集中表現。契訶夫《變色龍》的鋒芒所指就在這里。
恩格斯在《給拉薩爾的信》中說過「我覺得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他做的什麼,而且表現他在怎麼做……」當我們分析一篇作品的主題時,應該不僅回答「是什麼」的問題,而且要深入地回答「為什麼」的問題。就《變色龍》說,奧楚蔑洛夫的奴性和官氣是怎樣造成的,應該從那個社會去看,把他的惡棍和騙子的行為歸罪於那個社會制度,記入他所生長的環境的總帳上去。
《變色龍》作於1884年,作品發表前,正是俄國民意黨人刺殺亞歷山大二世(1881)之後,亞歷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強化警察統治的同時,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一層面紗。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員會頭目洛雷斯·麥里可夫後來當上了內務大臣,這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人民稱他為「狼嘴狐尾」。這時的警察再不是果戈里時代隨意用拳頭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著遵守法令的官腔,干著獻媚邀功的勾當。契訶夫刻畫的警官奧楚蔑洛夫正是沙皇專制警察統治的化身。因此,這篇作品諷刺、揭露的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個崇拜官爵的俄國社會,是那個窮凶極惡的沙皇專制主義。
根據以上分析,作品的主題應該是這樣的:《變色龍》通過對見風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奧楚蔑洛夫這個沙皇專制統治的忠實走狗的刻畫,巧妙地揭露了俄國警察制度的反動和虛偽,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實質。
如果上述認識是可取的,那我們還可以引出如下認識:分析任何一篇小說,不應當只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出發,去簡單地概括主題;也不應當只看時代背景,持實用主義的態度為我所用;更不應當盲目地以題目代主題。在作品分析中那種簡單地從主人公的形象性格分析為手段而歸納主題的做法,並不是個別現象。我認為,分析一篇作品的主題思想,應當以主人公的性格為主,注意研究分析主人公與其他人物的矛盾關系,並聯系時代背景,結合作者的思想傾向,全面地去分析看待作品的主題,才能挖掘作品的精神實質所在。這是否是個規律,特提出來就教於大家。
《變色龍》資料:內容分析
這篇小說選取了社會生活的一個片斷——街頭巷尾極為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卻表現了一個尖銳的重大的社會問題,即官僚警察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專制制度肆無忌憚地欺壓人民。
小說的情節,圍繞著奧楚蔑洛夫在短時間內的五次變色展開。最初,他擺出一副公正的面孔,企圖收攬人心,決定懲辦狗的主人,要教訓不遵守法令的老爺。可是作家出人不意,掉轉筆鋒。人群中有人說:「這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家的狗,」於是奧楚蔑洛夫馬上改變了態度,替狗辯護起來:「它怎麼會咬著你?難道它夠得著你的手指頭嗎?它是那麼小。」這好像很突然,但完全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後來巡警猜斷「這不是將軍家裡的狗」,這時他第二次改變了態度:「你呢,赫留金,受了害,那我們絕不能不管。」但是巡警對自己的見解懷疑起來:「不過也說不定就是將軍家的狗。」於是警官第三次改變了態度,他聲色俱厲地罵赫留金是「混蛋」,「怪你自己不好!」巡警對狗的主人的兩次推斷,使得警官兩度變色。
將軍家的廚師也對狗的主人進行兩次斷定,但這不是兩種相反的論斷,而是後者比先前更為准確的論斷。這種精心巧妙的安排,產生了動人的藝術魅力。廚師說:「我們那兒從來沒有這樣的狗」,於是警官心裡有了底,顯出威風來:「這是條野狗!……弄死它算了。」他第四次改變了態度。狗的死刑已宣布,即將執行了。可是廚師接著說:「這不是我們的狗,這是將軍哥哥的狗」,警官第五次改變了態度。臉上立即堆起了溫情的笑容,竟然對狗也阿諛起來。情節的跌宕不僅使故事波瀾起伏,吸引讀者,而且深化了人物性格,統治階級看家狗的丑惡面目,躍然紙上。
作者不厭其煩地描寫奧楚蔑洛夫的五次變化的過程,絕不是無意義的重復,這是對人物性格層層展現的方法,起到推動情節發展,加強戲劇效果的作用。契訶夫在《變色龍》中,通過人物的不斷變色,自我表演,自我暴露,把其放在前後矛盾丑態百出中,進行淋漓盡致的諷刺,嚴峻無情的鞭笞。作家不動聲色,不加任何議論,但好惡感情透過紙背,這是契訶夫創作的特點。
《變色龍》資料:寫作特點
一 出色的對話描寫
《變色龍》中的對話描寫,以奧楚蔑洛夫為核心,可分為以下幾組:
1.奧楚蔑洛夫與赫留金的對話描寫。
2.奧楚蔑洛夫與圍觀群眾的對話描寫。
3.奧楚蔑洛夫與助手的對話描寫。
4.奧楚蔑洛夫與將軍家廚師普洛訶爾的對話描寫。
5.奧楚蔑洛夫與小獵狗的對話描寫。
契訶夫通過對話描寫一方面起到推動情節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奧楚蔑洛夫對不同的說話對象採取不同的態度,其對話內容與語氣有時是漸變的,有時卻是突變的,對人如此,對狗亦如此。漸變時靠「脫大衣」或「穿大衣」的動作過渡;突變時則乾脆、果斷。比如,普洛訶爾說:「瞎猜,我們那兒從來沒有這樣的狗!」奧楚蔑洛夫馬上就從斥罵赫留金、稱贊狗是「嬌貴的動物」,來了個急轉彎,他講「那就用不著白費工夫再上那兒去問了」,「這是條野狗」,「弄死它算了」。最精彩的是奧與小獵狗的對話描寫,既寫他對小狗的贊美之情,又寫他對小狗的諂媚之態,真是令人感到肉麻。作者在不露痕跡,不動聲色的自然對話描寫中,充分表現了他的嘲諷與批判。
二 傳神的細節描寫
作者在小說中四次寫了警官的大衣,通過對「脫大衣」與「穿大衣」的細節描寫,揭示其誠惶誠恐的心態。他面對將軍家的狗,如同面對將軍,惟恐照顧不周,殷勤不夠;衣服成了他出爾反爾的的遮掩之物,是他「變色」的最好工具。面對小百姓時,他的大衣似乎是他威風八面、作威作福的象徵,穿著這種大衣,就有了法定的權力,可以對百姓凶橫霸道,對位高權重者極力袒護。作者通過「大衣」細節的設置,出神入化地刻畫了人物,表達了極為深刻的寓意。
三 多樣的手法
1.重復手法。作者運用重復手法主要體現在奧楚蔑洛夫反復「變臉」上。是按以下規律重復的:
(1)隨著旁人提供的關於狗主人的變化信息而改變自己的態度。
(2)每次改變,罵與捧必定作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3)雖改變頻繁,但罵辭與捧辭基本不變。
(4)改變之前,多有一個短暫而賊猾的過渡,以遮飾變臉之丑態,如穿脫大衣等。
契訶夫通過使用重復手法,強化了作品的批判意義,刺激了讀者的注意,也使作品中的人或事具有了荒誕與滑稽的意味。特別應指出的是,作者善於不露斧痕地運用重復,讓讀者既享受反復刺激的快感,又不讓讀者感到生硬與單調。此外,作者善於在重復中製造變化,使每一次重復既有規律可循,又絕不雷同,體現了作者構思之功,收到了以少勝多之效。
2.對比手法。在作品中,作者設置了多組對比,深刻地反映了主題思想。如:
(1)警官與巡警的對比。奧楚蔑洛夫作為警官,威風十足,頤指氣使;而葉爾德林則唯唯諾諾,奴氣十足。「官大一級壓死人」,社會越黑暗、專制,這種官級的反差就越厲害。
(2)警官與市民的對比。一方是統治者沙皇的忠實走狗,唯恐出「亂子」,事事維護大人物利益;一方是庸俗不堪的小市民,閑極無聊,唯恐沒有熱鬧看。在專制社會,愚昧麻木庸俗的小市民往往是專制統治的必然土壤,專制需要走狗,走狗需要愚民,概莫能外。
(3)警官前後態度反復變化的對比。
(4)警官對各種人不同態度的對比。對上官奴性十足,丑態畢露,毫無羞恥之心;對下民暴虐凶橫,枉法徇情,無一點公正可言。
(5)狗的命運的對比。狗具有雙重象徵意義,一會兒是將軍的化身,嬌貴無比,受到百般呵護;一會兒是賤民的代表,下賤無比,非打入十八層地獄不可。
(6)人與狗的對比。在那樣的社會,人往往不如狗。
3.烘托手法。在作品中,環境具有烘託人物形象的作用,環境描寫在小說中很少,但畫龍點睛。「四下里一片沉靜,廣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商店和飯館的門無精打采地敞著。」這樣的環境讓人感到壓抑、冷清,這正是沙皇專制統治下的特有氣氛,這也是沙皇走狗奧楚蔑洛夫之流凶橫暴虐的結果,小說正是把巡官奧楚蔑洛夫放在他自己製造的這樣一種環境中,在展開情節的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巡官的性格。
四 個性化的語言描寫
契訶夫寫奧楚蔑洛夫的語言體現了他對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所以他的人物的語言完全是個性化的,充分體現了「變色龍」的特徵。
奧楚蔑洛夫的語言多變而又多樣。說其多樣,是說其語言種類多:有罵人語言,如「豬崽子」「你這混蛋」「你們這些鬼東西」等。訓問語言,如「這兒到底出了什麼事?」「誰在嚷?」「你在這兒干什麼?」等等,這些審問式的語言往往連用,讓奧楚蔑洛夫的身份與性格得到充分展示。命令語言,如「把手放下來!」「少說廢話!」「馬上去辦,別拖!」「你把這條狗帶到將軍家裡去,問問清楚。就說這狗是我找著,派人送上的」等。恐嚇語言,如「我早晚要收拾你!」「我要好好地教訓他一頓!」作者還讓警官大量使用了省略語言,這些省略語言句式不完整,多是半截子話,但在語調上卻是確定的,可以揭示出他擺官架子拖官腔的特點,也表現出他庸俗、空虛的特點。奧楚蔑洛夫的語言又是多變的,一是對不同的對象可以說不同的話;二是據同一對象說不同的話;三是語言轉得快,其隨心所欲、見風使舵的技巧可說是純熟無比,體現出官場「老油子」的心態,更表現出沙皇忠實走狗的特徵。
《變色龍》資料:重點難點指導
運用精彩的對話、生動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對比手法的巧妙使用是學習的重點。理解塑造奧楚蔑洛夫的社會意義和小說的主題思想是學習的難點。
初讀課文覺得荒誕可笑,內容無甚難懂之處,但細究,對小說主題又會把握不準。要引導學生去研讀討論幾個不被重視容易忽略的問題,從而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1.小說中三次提到法律:赫留金提到兩次,奧楚蔑洛夫提到一次,這在小說中有何作用?
2.在這狗咬人的案件中,奧楚蔑洛夫充當怎樣的角色?
3.小獵狗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4.席加洛夫將軍在小說中的作用是什麼?
5.奧楚蔑洛夫善變,在萬變中永不變的是什麼?
6.奧楚蔑洛夫的「新的軍大衣」在小說中起什麼作用?
7.小說沒有對奧楚蔑洛夫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然而,在案件的處理中,他的心理活動卻異常激烈,根據故事情節揣摩他當時的心理活動。
……
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除了利用書後練習二的圖表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自己設計幾個圖表,如讓學生繪出奧楚蔑洛夫變化的曲線圖等。
《變色龍》資料:作者簡介
契訶夫(1860—1904),原名安東·巴夫洛維奇。契訶夫,是19世紀中後期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創作體裁的著名文學家。
契訶夫的祖父是被解放的農奴;父親當過店員,後來經營過小食品雜貨鋪,因不善經營負債破產,獨自逃亡莫斯科躲避,後來母親也帶著其他孩子遷往莫斯科居住,而契訶夫因正在上學留在老家。為維持生計和繼續讀書,他當過家庭教師。1880年,20歲的契訶夫入莫斯科大學醫科學習,同時開始文學創作。1884年大學畢業,在莫斯科近郊行醫,同時繼續從事寫作,《變色龍》即寫於此年,作者年僅24歲。這一時期作者還寫了一些幽默色彩很濃、思想頗為深刻的短篇名作,如《小公務員之死》《胖子和瘦子》《普里希別耶夫中士》等。
19世紀80年代中期,契訶夫寫出了一些反映下層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如《哀傷》《苦惱》《萬卡》等;80年代後期,契訶夫的創作達到完全成熟,他寫出了《樞密顧問官》《仇敵》《困》《草原》《乏味的故事》等。1890年契訶夫到遠東流放犯人的庫頁島作了一次長期旅行,在那裡他訪問了近萬名苦役犯、移民和兒童以及當地的官吏,查閱了大量的檔案材料,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他憤慨地說:庫頁島是一座人間地獄。他總結了自己近四個月的旅行經歷,後來寫出了《薩哈林旅行記》。
1892年契訶夫遷居距莫斯科60公里處的梅里霍沃。在那裡,他一邊行醫,一邊從事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他的文學創作也達到了頂峰,發表了《第六病室》《跳來跳去的女人》《文學教師》《帶閣樓的房子》《農民》《姚內奇》《裝在套子里的人》《醋栗》等中、短篇小說和《萬尼亞舅舅》《海鷗》等劇本。
進入本世紀,他作為一個敏銳的藝術家和嚴謹的醫生,預感到俄國社會將有大的變動發生,在病逝前又先後寫了《在峽谷里》(小說)、《三妹妹》(劇本)、《新娘》(小說)、《櫻桃園》(劇本)等優秀作品。這些作品表現了作者對光明的追求,對自由的渴望以及對新生活的美好期待。可惜,他自己始終未見到新的生活,由於長期患肺病,於1904年不幸逝世
㈡ 如何評價契訶夫的小說
契訶夫的小說是非常的優秀的,我覺得在小說史上可以和他並稱的,應該算得上是卡夫卡吧,我還是很喜歡契訶夫和卡夫卡這兩個作家的,他們兩個人寫的文章立意深遠,然後又非常的有內涵,特別是諷刺類型的文章寫得很好。
㈢ 如何評價契訶夫
契訶夫以語言精練、准確見長,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他的優秀劇本和短篇小說沒有復雜的情節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講述一些貌似平凡瑣碎的故事,創造出一種特別的,有時可以稱之為令人難忘的或是抒情意味極濃的藝術氛圍。他採取簡潔的寫作技巧以避免炫耀文學手段,被認為是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對可憐的人、可憐的生活的善意的嘲笑,使得契訶夫的作品具有喜劇性。19世紀80年代,也就是契訶夫剛開始創作時,俄國大量流行的幽默雜志對他影響很大,他的作品裡逐漸形成了一種機智幽默,略含譏刺,平而不淡,濃而不烈的風格。經常就是這樣:由於人物本身有著某種滑稽可笑的東西,同時他又遇著了不和諧的環境,他的行為、動作,他的思想、心理無一不顯得可笑,這便給作品奠定了幽默的基礎,增加了喜劇的成分。契訶夫最擅長在平靜的生活中看出事物的本質,因此被稱為「日常生活中的現實主義」。他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取材,把筆觸伸向人物內心深處,進行仔細的心理描寫,讓讀者從人物的行動中看出他的精神狀態。契訶夫把目光集中在小人物身上,從他們平凡的瑣事中揭示出他們的庸俗習氣,他們的不覺悟,他同時還寫婚外戀,以求喚醒人們對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厭惡,「引起療救的注意」。他對世界文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㈣ 如何評價契訶夫的作品《吻》
無疑是一部經典作品,經典的魅力就在於,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能讓人一邊持書閱讀,一邊忘乎所缺派以的去贊嘆。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吻》 ,雖然看似講的是一個自卑軍官,對於不期而遇的愛情所做出的種種猜測,以及一系列真實的反應。
而實際上,其實是在高強度的壓迫之下,所滋生的一種虛無主義的苗頭,也僅僅是為了緩解旅途的無趣和辛勞。對於愛情的想像,如同精神上的救命稻草,用來麻醉戰爭帶給他的種種磨難。
並非沒有缺陷,小說的尾部有點冗長,或許作為中國人我不習慣這種抒情式的情感描寫,而是更喜塵扮則歡恰到好處的烘托。可是,契訶夫畢竟是契訶夫,最後一段亞博維奇「心裡騰出一股歡樂」,峰迴路轉又在情理之中,這樣的閱讀就像走迷宮一樣讓人過癮。
從一開始就讓人過癮!一個好的閱讀者不僅僅是沉浸在故事裡的被動讀者,還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跳出故事去發現作者怎樣寫故事,成為一個閱讀「主動者」。
然而無論作為被動者還是主動者,從第一段寫部隊駐扎開始,每個自然段讀到結尾你都猜不透接下來要發生什麼,關鍵是有一種「優雅的吸引」使讀者願意去跟著行文去猜,去探尋故事的出路。
契訶夫的經典就在於很多小說里都充滿著這種「優雅的吸引」,這種吸引不是粗糙的暴力新聞讓你熱血沸騰,不是低俗的色情描寫讓你面色緋紅,而是一種以深厚的修養、高超的技巧構築起來的小說氣質,讓你在愉快的閱讀體驗中不斷得到驚奇和滿足。
是的,就像一個小姑娘在浪漫的迷宮中瞪大眼睛快樂的追尋一樣。
也許我們總愛從經典裡面挖掘更多的內容,有人願意簡單的將《吻》理解成一個年輕人對不期而遇的情感插曲做出的種種反應,就像鐵凝說的,只是寫了一段場景。這樣的讀者可愛,單純,這樣的閱讀體驗也更輕松。
可是要想體驗醇香的酒味,需得經歷辛苦的醞釀,當一個讀者從卷帙浩繁的資料中查找出一篇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歷史位置等信派棚息,再來考量文章的思想價值,那麼,勞動結晶將帶來持久的幸福味道,文章的內涵會是你獨有的玄秘寶塔。
㈤ 如何評價契訶夫《吻》這部作品
無疑是一部經典作品,經典的魅力就在於,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能讓人一邊持書閱讀,一邊忘乎所以的去贊嘆。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吻》 ,雖然看似講的是一個自卑軍官,對於不期而遇的愛情所做出的種種猜測,以及一系列真實的反應。
而實際上,其實是在高強度的壓迫之下,所滋生的一種虛無主義的苗頭,也僅僅是為了緩解旅途的無趣和辛勞。對於愛情的想像,如同精神上的救命稻草,用來麻醉戰爭帶給他的種種磨難。
並非沒有缺陷,小說的尾部有點冗長,或許作為中國人我不習慣這種抒情式的情感描寫,而是更喜歡恰到好處的烘托。可是,契訶夫畢竟是契訶夫,最後一段亞博維奇「心裡騰出一股歡樂」,峰迴路轉又在情理之中,這樣的閱讀就像走迷宮一樣讓人過癮。
從一開始就讓人過癮!一個好的閱讀者不僅僅是沉浸在故事裡的被動讀者,還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跳出故事去發現作者怎樣寫故事,成為一個閱讀「主動者」。
然而無論作為被動者還是主動者,從第一段寫部隊駐扎開始,每個自然段讀到結尾你都猜不透接下來要發生什麼,關鍵是有一種「優雅的吸引」使讀者願意去跟著行文去猜,去探尋故事的出路。
契訶夫的經典就在於很多小說里都充滿著這種「優雅的吸引」,這種吸引不是粗糙的暴力新聞讓你熱血沸騰,不是低俗的色情描寫讓你面色緋紅,而是一種以深厚的修養、高超的技巧構築起來的小說氣質,讓你在愉快的閱讀體驗中不斷得到驚奇和滿足。
是的,就像一個小姑娘在浪漫的迷宮中瞪大眼睛快樂的追尋一樣。
也許我們總愛從經典裡面挖掘更多的內容,有人願意簡單的將《吻》理解成一個年輕人對不期而遇的情感插曲做出的種種反應,就像鐵凝說的,只是寫了一段場景。這樣的讀者可愛,單純,這樣的閱讀體驗也更輕松。
可是要想體驗醇香的酒味,需得經歷辛苦的醞釀,當一個讀者從卷帙浩繁的資料中查找出一篇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歷史位置等信息,再來考量文章的思想價值,那麼,勞動結晶將帶來持久的幸福味道,文章的內涵會是你獨有的玄秘寶塔。
㈥ 如何評價契訶夫的小說
(一)樸素、自然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掘
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在平淡無奇的故事中透視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瑣事的描繪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會問題,使得其作品樸素得跟現實生活一樣真實而自然。如《苦惱》中寫一位馬夫姚納,在兒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幾次想跟別人訴說一下內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懷心事的乘客的冷遇,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馬傾訴自己的不幸與悲哀。作者藉助這一平淡無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會中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無告的悲慘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訶夫從不輕易在小說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傾向和主觀議論,而把這種主觀傾向寓含於客觀冷靜的藝術描寫之中,讓生活本身來說話,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如《瞌睡》寫13歲的小女孩瓦爾卡白天不停地為主人幹活,晚上還得整夜地給主人的小孩搖搖籃。她困極了,可小孩總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無法入睡。最後她捏死了搖籃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著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繪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瓦爾卡的命運究竟將會如何?對此作者留給了讀者自己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