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短篇小說的成熟的標志
A. 如何理解茅盾對中國文學的意義
經典是每一位作者自身思想與人生體驗的結晶,其中包含了作者自身的體驗、思維的智慧、表達的藝術等。在這個意義上說,經典是高度個性化的,很少有幾個偉大的作家是想著要教育和啟發他人而寫出偉大作品的,這應該是經典的首要價值和特點。因此,經典不在乎印行了多少次,出版了多少本,不在乎有沒有人讀,有多少人讀。決定經典的根本因素是時間和空間,而決定一個作家經典地位的則是他的高度和廣度。
從上述標准來看,茅盾應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他的經典意義主要被定位為兩個方面:其一是他在長篇小說創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子夜》往往被看做是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走向成熟的標志;其二是他對現實主義理論的倡導和實踐,包括他早期對於自然主義理論的翻譯和介紹,進而使中國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和創作逐步清晰並不斷發展起來。當然,還有一點,就是以茅盾名字命名的長篇小說文學獎,成為了當代中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獎之一,並推選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創作,形成了當代文壇長篇小說創作的繁榮景象,這些都可以追溯到茅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然而茅盾作為一位經典作家,其在當代的命運卻頗為坎坷,一方面是學界對於茅盾的評價開始出現諸多爭議乃至尖銳的批評,以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重寫文學史的浪潮為代表,把茅盾推向了風口浪尖,例如批評茅盾的《子夜》過於強調所謂政治標准和正確觀念的指導,缺乏作家自身的「主體性」,混淆了「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的界限,認為茅盾的《子夜》是「一份高級的社會文件」;另一方面,是相比較於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這些被不斷重新挖掘、闡釋的作家,大眾讀者對於茅盾的關注日趨冷落,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在當下市場中卻沒有獲得太多的受眾群體,似乎茅盾僅僅只是過時的、過氣的作家,就像人們調侃經典的那樣:「所謂經典,就是那些誰都認為偉大、崇高、而誰都不願去讀的東西。」因為所謂「文學性」、「審美性」的缺失,因為不受市場、讀者的青睞,茅盾作為經典作家的地位開始受到質疑,在90年代的一些評價當中,甚至出現了茅盾被排除在經典作家的名單之外的情形。應該看到,這些新的研究和評價指出茅盾的創作中存在著一些意識形態化的問題,是有一定道理的,是不應迴避的。經典作家和作品不是一切都是完美的,也會存在瑕疵,但並不能因此就否認茅盾在文學上的建樹和經典意義。
茅盾和許多經典作家一樣,他的文學創作是有著自己的追求和個性表現的,正是注重個性,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巴爾扎克、俄羅斯的托爾斯泰以及美國的海明威等世界經典作家,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他們的創作個性代表著自己所在民族的水準和品位,與市場、讀者的喜好沒有關系。時至今日,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是:茅盾的文學創作、思想究竟有什麼價值?這些價值是否會因為時代的發展前進、不同文學理論熱潮的興起以及市場風尚的改變而被消解?實質上,對於茅盾作為經典價值的質疑,僅僅是當前社會對待文學經典態度的一種典型心態的反映,在人們逐漸回歸文學自身的「文學性」、「審美」的價值取向的同時,當下文學也更多表現出了一種對於市場的趨同、對於讀者大眾的迎合。應該看到並且承認的是,當前「消費文化」、「大眾文化」對於文學的需求普遍只是強調文學的故事性、娛樂性,許多暢銷通俗讀物更加具有市場和讀者。而與目前網路文學當中的奇幻、玄幻小說這一類暢銷讀物的受歡迎程度相比,真正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的受眾,僅僅局限在很少的一部分知識分子群體之內。在這個生活節奏飛速加快、娛樂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尋求新鮮刺激、故事性、可讀性更強的快餐文化自然成為了大眾讀者的首選,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人們越來越拒斥文學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不再關心文學是否與時代共振、是否具有現實關懷的精神,文學不再是以往文學經典作品那樣引導人們思考的精神讀物,文學更像是消費時代當中的文化快餐消費。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再回過頭來思考茅盾作為現代文學的經典,其最難能可貴、最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究竟是什麼?
茅盾一生在文學上取得的成績是多方面的,他早年對於《小說月報》的成功改造,他對於西方自然主義、現實主義等文藝思潮、作品的介紹,他的《蝕》三部曲、《虹》《腐蝕》等長篇小說創作,都成就了其獨特的地位。而從商務印書館十年、左聯時期,到延安時期、新疆時期,再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不同時期的茅盾也取得了不同的影響和成績,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價值的,是茅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子夜》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在新出版的《茅盾評說八十年》中,除去紀念文章和研究綜述之外,收錄的主要論文共38篇,其中有17篇都是關於《子夜》的,所佔比重很能說明問題:對於茅盾人們最看重的不是別的,還是《子夜》。
《子夜》成就了茅盾的經典地位,決定了茅盾文學生涯的高度。早在魯迅給曹靖華的信中,就有過對於《子夜》的經典評價:「國內文壇除我們仍受壓迫及反對者趁勢活動外,亦無甚新局,但我們這面,亦頗有新作家出現;茅盾作一小說曰《子夜》(此書將來寄上),計三十餘萬字,是他們所不及的。」
這段話經常被人引用,卻也常被人習慣性忽略而未曾深入思考分析。以魯迅敏銳、挑剔的眼光,為什麼對《子夜》推崇備至,要將《子夜》作為左翼文學創作的實績,並加以肯定,這至少說明了魯迅對於茅盾的《子夜》是認可的,也充分說明了《子夜》作為長篇小說在魯迅心目中的地位。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會有瑕疵,但是之所以被魯迅這樣的作家所推舉,最終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我們應該追尋探討的是《子夜》這樣的作品究竟有什麼優點,對小說藝術究竟有什麼貢獻,而這些優點和貢獻是巴金、老舍、沈從文所不具備的,才最終確定了《子夜》作為經典的意義。茅盾在《子夜》中以其史詩般的氣魄、宏闊的小說藝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的深度關切和剖析,對於資產階級命運、時代精神的現實表現和歷史訴說,這些都是茅盾作為經典作家被反復強調和肯定的,所謂政治傾向過於強烈、人物形象模式化這些指摘,並不能成為掩蓋茅盾這些優點的理由。而在當前的文壇,大眾文學、網路文學的盛行,類似於新文學運動之前的通俗文學的大行其道,大量的奇幻、武俠、無厘頭、惡搞這些文學文化作品成為了市場常態,這些文學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是過度的虛幻、惡搞、與現實人生的脫離,讓這些作品從一誕生開始就缺少了真正文學經典應該具有的真誠與厚重,茅盾《子夜》等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這種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更是成為了當下這些文學創作的一種稀缺品格。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人類歷史當中,真正能夠成為經典的作品是極少的,大部分隨著歲月長河的流轉而消逝,只有那些經過了時光的陳釀和考驗依然閃耀不朽光輝的才能成就真正的經典。最近幾年,學界不斷有人重新提起「《子夜》傳統」、「茅盾傳統」,實際上是對於這種當下文壇所缺失的現實主義文學精神的一種呼喚,也恰恰彰顯了茅盾文學作品在時代變幻發展中屹立不變的魅力。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茅盾在文學研究會時期就開始提倡並一直堅持的「為人生」的藝術,是不論處於什麼時代,對於文學創作都是有指導意義的,是茅盾文學生涯的高峰,也是經典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真正的文學經典,應該引導讀者向其靠近,而不是反過來讓經典向市場、大眾趨同,無論是對於茅盾還是對於現代文學上的其他經典作家而言,都應該如此。
此外,還應該強調的是一個經典作家的廣度問題,也是對於經典作家閱讀和接受的問題。茅盾的經典意義不僅僅是《子夜》,他的《子夜》及現實主義創作,只是茅盾文學成就的最高峰,而讀者通常接受並了解的,有時僅僅是這一部代表作品,並不足以代表一個作家的創作全貌。事實上,茅盾為代表的現代文學作家的經典意義遠不止於此,長篇小說之外,茅盾還有多種不同題材、不同形式的中短篇小說,其中有些作品,從文筆的精粹、藝術的成就甚至思想的深刻來講,並不遜色於他的那些長篇小說;在創作小說的同時他還寫作了大量的散文,無論是抒情敘事的,還是議論文和雜文,都顯示了茅盾內秀、敏銳的獨有個性;而除了現實主義理論的貢獻之外,茅盾的文學批評還涉及到自然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等多重視角,他的理論視野是開闊的,他的批評文字是豐富多彩而極富個性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去年組織編輯出版了一套中國現代作家新編系列叢書,筆者作為《茅盾作品新編》的編選者,在選取具體篇目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是一個更為完整更加全面的茅盾。因此,除了繼續保留諸如小說《林家鋪子》《春蠶》、文論《從牯嶺到東京》這些經典篇目之外,還收入了一些讀者並不十分熟悉的短篇小說、散文和文論,並且將茅盾各個時期的書信、日記也收入其中,這些不同的文體、風格的創作才真正構成茅盾經典意義的全部。在足以展現茅盾主要代表作的基礎上,盡可能補充一些人們不太熟悉但同樣是茅盾經典作品的篇章,以期當下的讀者對於茅盾及其作品的經典價值有一個新的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是編選者的初衷和願望。
以往讀者對於經典作家的閱讀和接受,渠道往往比較單一。以茅盾為例,大部分讀者心目中了解的茅盾只是通過代表作《子夜》以及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散文名篇《白楊禮贊》,這實質上也是造成人們對於茅盾文學創作存有偏見的原因之一。對於一個經典作家的了解和評價,不能只通過一兩部作品,如果使讀者全面地接觸茅盾的創作,會發現茅盾筆下存有的一個多向度的文學世界,《蝕》三部曲里塑造的鮮活傳神的都市女性形象,現代文學史上難有作家可出其右;具有古典文學余韻的小說《霜葉紅似二月花》,則彰顯著茅盾作為一個小說家的深厚功力;30年代茅盾與魯迅在《申報·自由談》上有大量的雜文創作,尖銳犀利的針砭時弊、對於黑暗勢力的猛烈抨擊,更是把雜文的戰斗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更為難得的是茅盾創作之外還是一位優秀的文論家,理論與創作齊頭並進。這些在學界看來基本的知識,但是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說,卻是他們鮮有接觸和了解的,這也造成了他們不能完全了解茅盾的價值,對於茅盾存有一些偏頗的評價和看法。這樣的現象在其他現代文學作家身上也同樣存在,這與現代文學經典作品在市場中的傳播力度有關,也與時下浮躁的學習閱讀心態有關。不斷有新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新的選編版本出來,也反映了當下學人傳播文學經典和引導大眾讀者的努力,因為只有全面的了解和閱讀,才有助於避免對於茅盾及其他經典作家偏頗的評價,也更有助於現代文學經典在當下的傳播與接受。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對於經典作家的研究,有兩個層面的價值和意義。一個層面是對於作家本身的研究,要涉及到作家的廣度問題,當然是越詳細越好,越充分越好,越深入越好;另一個層面則是文學史的研究,涉及經典作家的高度問題,應該是越精粹越好,越凝練越好,越濃縮越好。文學史應該是越寫越薄而不是越寫越厚,一個民族如果有太多的經典,勢必要被經典所壓垮。對於一個作家而言,也許讀者一輩子就讀他的一兩部經典就足夠了,九葉詩人辛笛曾經引用法國詩人保羅·瓦雷里的話說:「我的詩,甘願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而不願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讀茅盾作為現代文學經典在當下的意義,在於讓我們進一步認清到底什麼是經典,讓我們再次看到經典與市場、時尚、大眾之間的關系,這之間可能有契合,但勢必也會有距離。文學經典很可能是寂寞的,但是這並不影響其作為經典的地位和價值。
B. 林家鋪子的主要內容
小說講述了林老闆這樣一個謹慎而又精通生意的小商人,但在外受日帝國主義的軍事壓迫,內受國民黨官吏的敲詐,還受地主高利貸的剝削,這三座大山的壓迫為大勢所趨,先是當局以愛國為由,出台「封存東洋貨」的政策。
使林先生不得不去請商會會長出面,從中斡旋,「齋齋那些閑神野鬼」。他不得不將金項圈拿去兌換,給黨部里送去大洋四百塊。這才得到特許:「只要把東洋商標撕去了就行」。
然而事情並未就此了結,商會會長經過林家鋪子時,就曾來提醒林先生:卜局長那邊,你也得稍稍點綴,防他看得眼紅,也要來敲詐。
後來是鎮上的卜局長「中意」林先生之女阿秀,要娶她做妾。林先生不同意,便招致了「拆爛污賣賤貨,撈幾個錢就打算逃走」的罪名,接著便是被縣黨部扣留。為了贖人,林家只得按商會會長的示意,送上兩百元,這樣就把林先生遏到了傾家盪產的地步。
(2)茅盾短篇小說的成熟的標志擴展閱讀
小說主題的深刻之處,是象林老闆精於生意,事業頗有發展前途,卻在風雨飄搖的社會大動盪中遭致破產的厄運。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指出他們的敲詐勒索是林家鋪子崩潰的主要原因。這些人利用「抗日」發國難財,到處徵收所謂的「困難捐」,借口禁賣東洋貨貪污受賄,誰要不給錢就「封存」。
政府當局的卜局長想占他女兒為妾,聲稱「不管應有許多不便之處」,地方黨部又借口外邊謠傳林要捲款潛逃,又將林扣留等等,這些傢伙實際是一君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林家鋪了在他們的敲詐下倒閉。
《林家鋪子》是茅盾短篇小說藝術成熟的標志。小說的情節結構布局得體,剪裁巧妙,波瀾起伏。
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重大性與政治性,是新的創作題材、創作領域的開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資本家的命運問題。第一次寫中國的現代都市,是第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小說,以深廣的內涵和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回答了當時中國社會論爭的問題。
結構宏大嚴謹,全景觀、多層次地反映出中國30年代的生活現實;人物眾多,結構復雜;線索繁復交錯但又嚴密完整,顯示了長篇小說創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資本家的群像;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和創造性的心理描寫。
是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剖析中國現實的成功小說,全面深刻的社會剖析,成為社會剖析派的代表作品,為中國現代文學轉向社會主義文學起到了先導作用。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以反映時代的全貌和發展的作品。
作品中人物形象階級特徵比較鮮明,情節的沖突、發展,往往由當時各種社會矛盾所決定,與廣闊的社會背景聯系著。作品的感性形象,是經過馬列主義理論透視的,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茅盾從一人一事中透露出時代風雲激盪的社會變動。
C. 茅盾《林家鋪子》的主題、結構、人物分析是什麼
主要寫大革命前後的社會人生,寫大革命後的幻滅、憤激,寫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命運。
通過林老闆、老通寶等家庭悲劇的描寫,從小市鎮、農村的角度,補充了《子夜》對中國社會的犀利解剖,展示了三十年代整個國家經濟破敗的血淋淋現實。
、《林家鋪子》
茅盾的《林家鋪子》是一篇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作於1932年6月18日,正是上海「一二八」戰爭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在小說里,作者敏銳地抓住了時代最基本的矛盾,通過林家鋪子的悲劇命運,描繪了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圖景,反映了城鎮小商業者及下層人民的悲慘遭遇,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罪惡統治。
作品中林老闆形象的塑造是相當成功的。作者生動地描繪了林老闆在諸多矛盾的沖突中兩重的性格特徵。他精於生意,企圖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是米」的競爭中,力挽狂瀾,維持生意,他賄賂黨老爺,避過了「聲討日貨」的驚險。摹仿上海商店「大廉價照碼九折」,「大放盤」,「一元貨」,一天賣一百為元的辦法開創了「鎮上近二十年來未有的新記錄。」他還殷勤地巴結顧客……這一切顯示他頗善經營的小商人特點,同時也表現他膽小怕事、委曲求全的性格。但同時,作者也描寫他的怎麼、唯利是圖,不略大義和損人利已這些小資本家的階級特徵和性格特徵。如他對抵制日貨的浪潮波及他的鋪子,感到氣憤;對「一二人」滬戰卻頗為冷漠,「滿街人人為上海的戰爭而沒有心思想到生意的時候,要先生始終在籌慮他的正事。」
小說主題的深刻之處,是象林老闆精於生意,事業頗有發展前途,卻在風雨飄搖的社會大動盪中遭致破產的厄運。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指出他們的敲詐勒索是林家鋪子崩潰的主要原因。這些人利用「抗日」發國難財,到處徵收所謂的「困難捐」,借口禁賣東洋貨貪污受賄,誰要不給錢就「封存」。政府當局的卜局長想占他女兒為妾,聲稱「不管應有許多不便之處」,地方黨部又借口外邊謠傳林要捲款潛逃,又將林扣留等等,這些傢伙實際是一君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林家鋪了在他們的敲詐下倒閉。
《林家鋪子》是茅盾短篇小說藝術成熟的標志。小說的情節結構布局得體,剪裁巧妙,波瀾起伏。
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重大性與政治性,是新的創作題材、創作領域的開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資本家的命運問題。第一次寫中國的現代都市,是第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小說,以深廣的內涵和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回答了當時中國社會論爭的問題。
結構宏大嚴謹,全景觀、多層次地反映出中國30年代的生活現實;人物眾多,結構復雜;線索繁復交錯但又嚴密完整,顯示了長篇小說創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資本家的群像;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和創造性的心理描寫。
是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剖析中國現實的成功小說,全面深刻的社會剖析,成為社會剖析派的代表作品,為中國現代文學轉向社會主義文學起到了先導作用。
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以反映時代的全貌和發展的作品。
作品中人物形象階級特徵比較鮮明,情節的沖突、發展,往往由當時各種社會矛盾所決定,與廣闊的社會背景聯系著。作品的感性形象,是經過馬列主義理論透視的,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茅盾從一人一事中透露出時代風雲激盪的社會變動。
《林家鋪子》:以1932年「一·二八」事變為背景,寫上海附近小鎮上一家雜貨店倒閉破產的故事,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入侵,國民黨的腐敗統治下,社會動盪、農村凋敝等眾多原因的襲擊下,以小商業為代表的農村經濟的必然命運。
D. 為什麼說茅盾的子夜標志著現代長篇小說走向成熟
《子夜》是「五四」以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中最早出現的一部長篇小說。作者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站在時代的高度,運用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歷史地、具體地、深刻地反應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舊中國廣闊的社會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
《子夜》的問世,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長篇創作方面的發展起了開辟道路的作用,同時也表明了茅盾先生的創作已進入了成熟時期。
(4)茅盾短篇小說的成熟的標志擴展閱讀
《子夜》的寫作意圖與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有關。當時大致有三個論點:
一是認為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工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
二是認為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該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
三是認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共產黨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取得生存與發展,從而建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政權。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在仍作為一種人們啟蒙的文學領域無疑迫切需要一部劃時代的正確分析中國現狀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現。
就作者本人而言,茅盾始終秉承「文學表現人生」的創作主張,這種主題的創作也正與此吻合。基於這種社會現實、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場等因素的推動有了《子夜》的主題——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企業王國」的最終失敗告訴我們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無法引領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的最終出路要通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群眾的革命來實現。
E. 茅盾的《秋收》讀後感
《秋收》讀後感
《秋收》主要寫到「直到舊歷五月盡頭,老通寶那場病才漸漸好了起來」,到六月底,「春蠶時期的幻想,現在又在老通寶的倔強的頭腦里蓬勃發長,正如田裡那些秧一樣」;他設法賒來豆餅施肥,動員全家沒日沒夜地車水灌溉。又經歷了許多緊張和奮斗,到涼爽的秋風吹來時,終於見到稻穗沉甸甸下垂,又獲得了一個好收成,可是結果米價飛跌,又白辛苦了一陣子,又背了一身債,希望的肥皂泡又「整個兒爆破了」!「春蠶的慘痛經驗化成了老通寶的一場大病,現在這秋收的慘痛經驗便送了他一條命」。
小說就在如何擺脫自己貧困處境的課題上描寫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舊中國農村中兩代人的沖突。而阿多一代農民的逐漸成長和老通寶一代農民的逐漸覺醒,也就成為舊中國農村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繼《春蠶》之後的《秋收》,所揭示的就正是這種趨勢。在《秋收》里,當老通寶的「大熟年」的「肥皂泡整個兒爆破」,因而送掉他一條老命的時候,最初的覺醒意識,是在他「明朗朗」的眼睛裡透露出來了。它們真實地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深重苦難和他們從守舊、迷惘中覺醒,終於起來抗爭的歷史動向。
多多頭 在破敗的農村中成長起來的多多頭,身體健壯,性格開朗,因為還沒有挑起家庭擔子,顯的無憂無慮,是一個與老通寶既相對立又相補充的重要形象。他不但不像老通寶那樣存在著"發家"的夢想,而且還越來越多地滋生著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他認為"單靠勤儉的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斷也是不能翻身的"。他與老通寶之間的父子矛盾,代表著農民內部新的變化趨勢。他身上沒有封建傳統思想的來薄,沒有封建迷信的許多禁忌。他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被人看不起的荷花。多多頭生長在逐步破產下來的貧苦家庭。他沒有老通寶發家的經歷,因此他同老通寶的思想不同。他沒有像老通寶那樣的憂慮,那樣的迷信。他對生活充滿興味,他是那樣快活,爽朗。
茅盾的這三篇小說,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的生計全部都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正好反映出了那個年代舊中國農村變化和農民覺醒的全過程,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動的歷史圖畫。因此,這三篇小說是姐妹篇,合起來稱為「農村三部曲」。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國農村階級矛盾的日益深化,農民迅速破產的悲慘命運以及他們定會走上反抗道路的歷史必然。《農村三部曲》標志著矛盾短篇小說成熟期的到來。這些小說融外來形式技巧於現實主義的再現創作方法之中,深刻揭示出中國社會的本質和農村階級矛盾、階級斗爭以及農民、小商人的悲劇命運。 這樣,茅盾的農村三部曲到此就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