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兒童短篇小說選
1. 安妮寶貝短篇全文
安妮寶貝簡介 。 安妮寶貝 ,原名勵婕,一名在網路上四處飄盪的人。從1998年10月開始在網路上寫作和發表作品,以《告別薇安》成名於江湖,是2000年國內風頭最健的網路文學作者。職業曾經歷金融、編輯、廣告,現在從事文化產品的策劃及內容製作,任職出版社編輯。
1998年:得到第一台兼容機,開始上網。用電腦創作小說。成名作《告別薇安》,《七年》,《七月和安生》等,以告別,流浪,宿命為題材,文筆艷麗詭異,格調清冷陰郁。發表於互聯網,引起轟動。
1999年:不喜歡銀行的工作,准備辭職。家裡反對,無法辦妥手續。離家,開始自由生活。在南京短暫居留,從事廣告。期間寫作大量中短篇小說,陸續發布於互聯網。擁有廣泛讀者群。網上有固定專欄和作品集。被稱為具備偶像效應的作家。
1999年12月:到上海,進入網路公司,任職內容製作主管。
2000年1月:小說結集出版。《告別薇安》風行一時,出現大量盜版。
2000年5月:終於辦妥銀行辭職手續。在網路公司策劃主編電子雜志,製作獨立頻道。
2001年1月:出版《八月未央》。在雜志上開設時尚專欄。
2001年2月:離開網路公司。開始寫作長篇小說。
2001年5月:長篇寫作完畢。去新疆旅行。
2001年8月:離開上海,去往北京。
2001年9月:長篇小說《彼岸花》出版。《告別薇安》在香港,台灣出版。從事文化產品的策劃及內容製作。任職出版社編輯。
02年9月《 二三事》出版
04年1月攝影集〈薔薇 島嶼〉
04年10月都市心情筆記〈清醒記〉
安妮寶貝,真名勵婕,曾任職金融、廣告行業,現為自由作家.
安妮寶貝1998年開始發表小說,因作品風格獨特引起廣泛關注。2000年起出版小說集《告別薇安》,《八月未央》,長篇小說《彼岸花》。所有作品均持續登上書店系統銷售排行榜,並進入全國文藝類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十名,在眾多讀者中深具影響。作品已介入香港、台灣、日本、德國等國家和地區
迄今為止安妮寶貝一共出了四本書:兩本短篇小說集《告別薇安》、《八月未央》;一部長篇小說《彼岸花》;最近的一本《薔薇島嶼》在製作上取法的則是台港「行走文學」的樣式,收錄的是她在越南的旅行筆記——不是一般的介紹當地風物的「行旅」,而是貫注作者強烈主體意識的「心旅」,文字中間且配上了精良的攝影圖片。作為一位備受市場歡迎與肯定的作家(1),基本上,安妮寶貝應該算是當代中國大陸第一位言情小說「品牌」作家。繼瓊瑤、亦舒之後,我們的文化市場終於也出產、擁有了一位「中國(大陸)特色」的都市男女愛情小說作家。不過,安妮寶貝可能會不滿於只稱她為「言情小說家」,在她每本書的序里,安妮寶貝一再強調她關注的是「靈魂」,「人性的虛無、絕望」等等,在這一點上,安妮寶貝的志向實在是比她的前輩大得多,她宣稱她的寫作是為了撫慰讀者的「靈魂」,「寫作的本質就是釋放出人性」(2),相比之下,瓊瑤、亦舒從來不曾具備這種探掘人類靈魂的雄心,她們至多是說希望寫個好看的故事,給現代讀者單調的生活增添點樂趣。安妮寶貝既是某些時尚雜志如《女友》、《花溪》、《城市畫報》的專欄作者,她的小說也曾出現在中國嚴肅文學的代表雜志《收獲》上(3),正是在文學位階的模糊上(通俗作家?嚴肅作家?通俗內容嚴肅主題?通俗主題「純文學」姿態?),安妮寶貝呈現出轉型期文學、文化場域變化的一些饒有意思的徵象。
安妮寶貝屬於網路成名轉向紙質媒體發展的作家。英雄不論出身,不管紙質還是網路,都有可能產生好文學。我們沒有必要在紙質文學與網路文學之間劃出涇渭分明的界限,畢竟它們使用的是同一語言,分享同樣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態假定;在多大程度上它們能夠突破成規,提供出文學特有的感性洞見,這才是衡量好壞文學的標准,這個標准不以發表和傳播載體的改變而不同。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不能不看到這一特定的網路社區所型構的文學社會學中,網路文學的讀者,也就是「網民」們的閱讀習慣、審美口味、價值取向——這一切都會體現在他們迅速即時的bbs回應上,必然會促生出屬於他們的文學評價標准。更確切地,這一標准或許不能說是「文學」的,網上的發貼多半隨心所欲直抒胸臆,很難要求他們用專業研究者的眼光在文學史的參照系中對作品的文學價值給出定位,但是,正是從這些零亂蕪雜的隨感式評論中,一種特定的取捨范圍,文化氣氛正在形成,而這一網民群體不容忽視的購買力也早被敏感的商家看中,他們的文化品味必然會影響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流通、文化市場的調整與重組,而最終的結果則是他們作為力量之一,促使新的文學、文化場域的生成。在這個新場域中,不同的作家所佔據的位置,所分配到的文化資源與擁有的象徵資本也必然發生位移、調整與變動。雖然安妮寶貝聲明「不留戀在網路上發表作品的時期,它只是一段過程,已經結束了」(4),但是她的聲名的浮現、她最大的讀者群,她在這個新場域中賴以維系的象徵價值以及由此獲得的經濟收益,無不與網民——在上網所費不貲的時候,網民是「小資」的別一身份標識(5)——有著血肉相聯的關系。再進一步說,安妮寶貝本人也正是這一群體中的一員,她既是「小資」意識形態的產物,也是這一意識形態的參予與建設者。
「小資」雖然業已成為近年來的流行語之一,但是它的具體所指卻可意會不易言傳。它有一些社會學的階層概念,但又不是嚴格以經濟收入來定義,而更多地指向了某種「生活」的「文化」品味、情調與氛圍。這樣介乎經濟與文化之間的用法倒是和革命時代的「小資產階級」有同分異曲同工,在革命時代,「小資」除了是經濟地位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的一類,又經常被用來批判知識分子的「多愁善感」「脈脈溫情」等和革命要求不相符合的個人情感與意識(6)。商業時代的大眾傳媒巧妙地繼承、挪用了這個身具經濟與文化雙重意味的概念,經過新語境的改造、加工與翻轉,成為流行文化中的一個頗具生產性與集聚性的核心能指。圍繞著這個能指,一系列關於衣、食、住、行、工作、娛樂、文化活動等生活方式的引導與指示得到了某種標識。
「小資」這個稱謂以及相關的文化產品、文化現象在九十年代中期出現並開始流行表明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我們的大眾文化也開始邁向了「精緻」,不再只是色情加暴力以及政治窺秘的小報、地攤讀物的流行,而是一種更「有品質」的精緻流行文化的出現。而這一精緻流行文化的發育與成熟,除了受發達世界流行文化的引領,也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我們時代與社會文化發展所特有的印痕。我在前面說,安妮寶貝是第一位中國(大陸)特色的品牌流行作家,不是戲言,從她的身上,我們正可觀察到***十年代的「純文學」、大眾文化、社會發展是如何養育與成就了她。
安妮寶貝的小說多半圍繞城市男女愛情展開,然而我最後把它定位為通俗文學的原因不在於它偏向於「言情小說」的文類,雖然這個文類經常被主流男性批評家詬病為小情小愛,但是題材的選擇不一定妨礙形式的精良與主題的深刻,典型的例子如張愛玲,她對「言情小說」文類的喜好使她堅持使用這一文類的框架,但是她的運用意象的巧妙、技巧的圓熟以及她對一般言情小說所展現的普通男女愛情的拆解又往往顛覆、超出了這個框架,使之達到了嚴肅文學的水準。安妮寶貝的小說初看上去似乎也具備了這些特質,她的文字流暢、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敘述風格是杜拉斯式的跳躍的短句,愛情的內容也不是瓊瑤式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模式,而常常以「破碎、離開、告別」為收束,再加上文中不時出現的哲理式警句:諸如「長期的理想是可以某天突然的消失,短暫的瞬間,漫長的永遠。」;「包圍著我們的,其實是一種絕對的空虛,所有的產生,消耗,都是為了消失……」(7)使得她的小說外表甚至於充滿了現代主義風格。但是,我所說的文學位階模糊,其中一個含義指的就是在消費性的後現代文化環境中,通俗文化與嚴肅文化之間日益相互滲透與挪用所產生的界限模糊,諸如嚴肅文學對通俗文藝樣式巧妙利用的「以通俗反通俗」,或者是通俗文學對嚴肅文化的借調給自己添飾的「品味」。安妮寶貝小說外型上的現代主義風難掩其內質的匱乏。她的小說與台灣另一位言情小說家蘇偉貞一樣擁有一位「欲力強大冷凝寡歡」(8)的女主角,她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對感情期盼又不能相信,兀自上演著一幕幕既給女主角帶來傷痛又不乏自得其樂的都市愛情劇。男女主角開始於一場邂逅(邂逅場景的新元素是網路,當然還有都市符碼少不了的酒吧),氣質上的互相吸引(這吸引經由網路「心有靈犀」的聊天或是觀察到的衣著細節,良好品味,都市冷漠頹廢之「性感」而展現)使得男女主角開始靠近,可能會發生性關系可能沒有,但是多半不了了之,因為女主角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又熱烈又冷靜的特質,她樂於沉緬於一段「都市夜歸人」的互相取暖,但似乎深知此類愛情的不可靠,於是最後她總是清醒決絕的離去,並發出自艾的喟嘆:「我不知道有什麼人是能夠深深相愛的。也許他在非常遙遠的地方,用一生的時間兜了個大圈子,卻依然不能與他相會。」(9)「我們是沒有未來的人,不斷地尋找,不斷地離開。「(10)「只是等待一次愛情,也許永遠都沒有人。可是,這種等待,就是愛情本身。「(11)「一場沉淪的愛情終於消失。」(12)但是,安妮寶貝幾乎沒有解釋女主角的性格特徵與對愛情的悲觀態度其來何自,環境如何培育、發展出她這種特質,由於一開始女主角的特質就是一個給定的事實,都市並沒有與之形成一有機的互動,都市場景只是一個布景,中間的愛情也不過是一場在其間自虐虐人,自娛自樂的表演,類似於一華美的MTV,提供了符號、影像以及情調、氣氛的消費,但沒有供思考的啟發,基本上是一自我循環封閉的展現,而不是層層深入剝繭抽絲的挖掘。間或安妮寶貝會給出一個模糊的說明,例如女主角不和睦的家庭、性格怪異的母親,不幸的童年等等。這些既定的「宿命」成了女主角性格無可推卸的原委。長篇《彼岸花》中,故事經由喬與南生、兩個有著相同個性的女子的兩條線索的展開顯得豐富了一些,安妮寶貝沒有明確說明這兩個人是否就是同一個人,但是她有意識地讓二者構成一種互為鏡照的關系,或許南生是喬創造出來的電影,也可能喬是南生筆下的小說,這樣,經由南生命運的演示,我們可一窺南生或喬目下疏離、幽閉、自我、虛無性格的來由。但是,父母雙亡,家庭不幸再次成為女主角一生命運的原動機,目的只為了鋪陳南生與林和平糾纏晦暗的「孽緣」與喬淡漠犬儒的虛空,女主角的各種反應似乎一開始就由她的「命運」註定了,之後再也沒有成長、救贖的可能,彼岸花與此岸之間看不到任何的橋與路。
在故事相對單薄(既沒有瓊瑤的起伏跌宕,也沒有亦舒的跳撻俐落)的情況下,安妮寶貝仍然吸引到為數眾多的讀者,這不能不歸功於她小說話語層面的營造功力,她成功地在人物、敘述者、作者與讀者之間構造出了一種召喚性的身分認同,也就是,四面彼此呼喚的鏡像。安妮寶貝的小說敘述者—作者與人物之間有相當程度的情感投射與認同,作者絕不比人物高(13)。這也是言情小說成功的關鍵之一,並不象一般對大眾文化持批評態度的批評家所想像的通俗小說只是作者拿一些煽情故事來糊弄普通讀者,事實上,一個成功的通俗小說作家對其筆下的人物態度毋寧說是相當真誠的,如果敘述者—作者與人物不是有相當一致的情感、價值取向,讀者很容易覺得他在受愚弄,瓊瑤對轟轟烈烈愛情的信仰與亦舒中產階級女性的愛情觀都是非常真誠地呈現在他們的小說中的。(與此不同的是,張愛玲則在她的類言情小說中創造出了一個遊走於各種視角提供出反諷聲音的敘述者。)更具體地說,安妮寶貝話語層面所營造的認同感包括兩個方面:一、精神情緒的把握。她相當敏感地捕捉到都市白領的一種情緒與心態,一種疲倦、飄忽、不安定感與冷漠症。這些情緒經由散片式的敘述流與喃喃自語的類哲理議論得以成功散發,安妮寶貝將這種情緒的由來歸之於「宿命」或「人性」「靈魂」的「甘美與脆弱」。顯然,安妮寶貝對此類情緒的解釋是相當非意識形態的。(她的解釋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採取大眾文化對社會問題不看或「看不見」的策略;也有可能她受八十年代的思路所影響,文學一律向「人性」求答案,而不去考察這種人性是如何在社會環境中得以培育、發展出來的。)正如她自己所說:她所做的是「撫慰」,讀者閱讀小說未必會去深究來龍去脈,他們在小說所喚起的情緒氛圍中得到了沉浸與共鳴,視安妮寶貝「於我心有戚戚焉」,從而在安妮寶貝程式化小說所喚起的悲情中一遍遍釋放自戀與自憐。二、大量的消費符碼所構造的身分政治。在安妮寶貝的小說中有很多對「品味」的貌似不經意實則頗門檻精的書寫,這一品味由衣著的細節、espresso咖啡,哈根達斯冰淇淋、帕格尼尼、歐洲藝術電影等等組成。這一品味構造的身份政治所流露出來的「勢利」至少可以追溯到亦舒——這位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進入大陸市場,對當代眾多流行小說女寫手有著巨大影響的祖師奶奶。亦舒筆下的中產階級女性看起來比瓊瑤時代的女性有了不少進步,不再只是一心撲在愛情上拿這個作為女性證明自我存在的第一要務,她們經濟獨立,有自己的事業,然而仔細閱讀之下,這些小說仍然不過是郎才女貌的現代翻版,再怎麼學歷高有知識的女性尋求的仍然是有良好經濟基礎,英俊、有品味的男性,她們的目光從來不會旁落到「專業人士」身外,強烈的身份意識使得她們很難尋覓到符合她們理想標準的伴侶,也因此時常發出美好愛情難得的喟嘆。這個喟嘆,是深具階級意味的。在對「品味」的捕捉與點染上,安妮寶貝繼承了亦舒的「炬炬目光」,直白一點,——就是「勢利眼」。不客氣地說,她與她的讀者群中的部分「小資」是頗為勢利眼的,只不過他們未必會自覺到這一點。
在某種程度上,安妮寶貝特別象是八、九十年代陳染與九十、零年代消費文化奇異媾和的產物,一方面是現代主義式對「個我」形而上關注的「虛無」、「絕望」,另一方面則是非常實際的所謂「優雅」物質、品味、情調的艷羨與享受,在這喃喃自語的「虛無」與不厭精細的「品味」之間所呈露出來的自相矛盾與裂隙,敘述者—作者從來沒有意識到。二者之間廣闊的社會現實、不同人群的生存境遇、公民權利的爭取,全都不再進入作者的視野。這也是當下文學的狀況,當社會現實被抽空後,文學似乎就只能在二者之間搖擺,不是遁入空洞的形而上,就是沉溺於對物質細節的張愛玲式的愉悅。
八、九十年代的「純文學」與港台流行文化同時養育了目下的小資,這是他們文化譜系的構成。另一方面,小資之所以會和安妮寶貝的小說產生共鳴,在現實境遇的情緒上確實有一些相通之處,但是這種情緒的產生絕不是什麼宿命之類,而是一種非常實際的第三世界都市文化情形之產生。那就是一種類似於在中國「飛地」的工作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品格。這些都市白領每天進出於空調間,承受著沉重的工作壓力,一方面,他們必須努力工作才能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占穩腳跟,升至更高的位置,這種情形下疲倦、焦慮勢不可免,另一方面,較為舒適的辦公環境,相對於普通勞動者較高的薪金,又會使這些人或多或少產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優越感。更重要的是,在一種躋身於「與國際同步」的環境中所培育出來的心理上、習慣上向西方「先進」「文明」世界的靠攏、趨附與對本土或第三世界的輕視、疏離,經常是相生相伴的。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這種「全球」恰恰是與無數的「本土」纏繞在一起的,離開了八小時之內的「飛地」,撲天蓋地而來的就是混雜、無名的現實。在「天涯之聲」論壇上曾經有一個引起熱烈討論的貼子《一個上海白領的心裡話》(14),一個網名叫「麻木熱」的上海白領說出了他郁結已久的苦悶:他一直覺得自己很優秀,也確實很優秀,重點中學——名牌大學——跨國公司(月薪八千以上),自己和朋友們都活得不錯,直到自己去了一趟內地小城的姨媽家,發現了「另一個世界」的生活,(有工廠臨時工得了病不肯去看只為省下醫葯費給兒子讀書,小男孩家裡窮為吃肉被父親打,得了絕症臨死前家裡為他煮了一鍋肉),深感震驚,回到上海後才「發現」上海同樣有著「另一面」:為還能每個月領到六塊錢車貼而慶幸的工廠女工,在菜市撿菜邊的城市貧民,兩小時一刻不停掙得十塊錢報酬的鍾點工……作者於是發現,自己已經被現代社會無形的區隔化而和社會的真實面目隔絕開來(15):「如果我只呆在漂亮的寫字樓,每天上下班打的,業余去蹦迪,去茂名南路的club找點刺激。去和平飯店搞搞聚會,在巴黎春天購物,那麼我不會感到什麼苦悶。我只會躊躇滿志,自我感覺良好。以為我是這個國家的那一部分精英。可是,我看到了,而且我相信更多的我沒有看到。所以我沒法心安理得地自我陶醉。」這位上海白領經由他的親身感受提出了「公共性」的問題:「這個國家大部分人是怎樣生活的呢?他們的思想是怎麼樣的呢?他們難道不值得被了解嗎?作為這個國家中有知識的一部分人,難道沒有義務去了解他們嗎?那麼不了解一個國家的真實面目,光靠喊著民主就可以為這個國家做點什麼嗎?」。
這位上海「小資」對生活發出了自己困惑與反思的聲音。顯然,它提示了我的「小資」分類與分析的簡化性。事實上,這是個年輕、受過教育、有思考能力、能夠發聲的一個階層,他們會有自己的生活感受與判斷,對將來的社會發展也有可能起到有益的、良好的影響與作用,只不過,受這二十年從美學個人主義到生活個人主義演變以及由此造成的政治冷漠症的影響,再加上方興未艾的消費主義對理想生活模式的引導與形塑,他們中的一些人變得越來越只注重個人「高尚」生活的獲得,而不再關心「個人」所必然含有的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群之間的聯系與同情,而一旦個人成為自我張揚與擴張的個人,很難想像真正的愛情如何從之產生,因為真正的愛情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通與融合中獲得的,這一融合的基礎必是超越了原子意義上的個人,而指向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同情。這也在某種意義上解釋了安妮寶貝筆下的愛情為什麼總是以「破碎」告終,因為兩個個人主義者的相愛,最終的結果就是那個豪豬的寓言:為了取暖他們聚攏在一起,可是那個尖刻的、自我保護的刺又立即把它們分開。他們之間可以有身體、情調的吸引,但是不會有真正的信賴與幫助,因為這一切,都不是在個人主義中能夠獲得的,它必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無限廣闊的聯繫上,唯有在整體的呼應中,孤立的個人通過愛的聯系才能找到存在的意義,否則那個「虛無」的命題會如影隨形在安妮寶貝的小說中再三復現,永遠糾纏著她筆下那些想愛又不相信愛不能獲得愛的個人主義者。
安妮寶貝的崛起如她所說,「沒有僥幸」,她依託網路,以其流暢的文字,都市愛情題材的書寫獲得了她在當下文學場域的地位。與二十世紀的中國作家相比,二十一世紀的安妮寶貝顯然更有理由驕傲:因為她不是政治,而是「讀者選擇的」。中國作家進入「文壇」的路線已經改變了,現在,不只是政治在推出作家,市場也提供了一個「公平竟爭」勝出的機會。然而,被市場肯定是否就表明他(她)是一個確鑿無疑的好作家?以安妮寶貝的出現與暢銷而論,確實可以看到新一代文化教育水準的普遍提高,首先一點就是對精緻文字與個人風格的打造與欣賞能力,其次就是對世界文化資訊的廣泛汲取,比如安妮寶貝與她的讀者群們共享的杜拉斯、村上春樹、帕格尼尼、歐洲藝術電影等。然而在這種中產階級性質的文化品味之上,文學是否還有一些更不容忽視的品質:不只是撫慰,還可能是憤怒、傷痛、與發自心肺的吶喊?!對小人物的同情,對真正的自由、解放、幸福時刻的嚮往與召喚?!在這個新的文學場域里,正在成長的,或者已經功成名就的中國作家們會選擇什麼呢?
喜歡她,是因為她是個寂寞的女子,安靜的讓人心疼
2. 高質量短篇小說推薦
如下:
1、《倦尋芳》作者:寂月皎皎
書評:寫得非常的細膩,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非常敏感傷懷。只不過寂月的作品幾乎每一步女主人公都是這樣多情、善感、天真、敏捷、同時又擁有美貌。那主人公都是多智心熱面冷,情節九轉回腸,賺得觀眾淚眼婆娑。
3. 安妮寶貝的出版的小說有共有幾本名字分別是什麼
2000年1月:小說結集《告別薇安》出版 告別薇安2001年1月:散文及短篇小說集《八月未央》出版 2001年9月:長篇小說《彼岸花》出版 2002年9月:攝影散文集《薔薇島嶼》出版 2004年1月:長篇小說《二三事》出版 2004年10月:攝影圖文集《清醒紀》出版 2005年5月:《薔薇島嶼》新版本 2005年8月:《八月未央》新版本 2006年3月:長篇小說《蓮花》 2007年9月:隨筆集《素年錦時》 2009年1月:中篇小說《月》 譯作2010年3月:兒童文學繪本《白雪晶晶》(作者:阿爾文·崔塞特[美]) 2010年4月:兒童文學繪本《有一天》(作者:艾莉森·麥基[美]) 隨筆列表主要分類: 安妮寶貝《八月未央》(散文部分)(老版本,新版本刪去了差不多一半的散文) 安妮寶貝《薔薇島嶼》 安妮寶貝《清醒紀》 安妮寶貝《素年錦時》(大部分,除《月棠記》外) 安妮寶貝在城市畫報專欄上發表的隨筆 安妮寶貝在新浪博客上發表的隨筆 《八月未央》老版本全部散文: (新版本對很多散文進行了刪除,對前兩個分類進行了合並,在此不寫出) 序:永遠有多遠 一、2000年的夏天,我的寫作和生活 七月生日 簡單生活 我在上海 傷寒天空 城市情結 冷眼看煙花 看話劇的晚上 城市搖滾 冬日百合 海底的魚 天在下雨 行走 網路上的陌生人 二、生命是蝴蝶,盲目而華麗 滄海蝴蝶 玻璃之城 愛情理想 她比煙花寂寞 暗地的孩子 心動 物質生活 最孤獨的人 畫漫畫的男人 愛爾蘭音樂 安妮寶貝三、冬日,去北方看海 生活在別處 人淡如菊 漂亮女孩 暗香 山中歲月 戒指 南方八月 小乖 午夜的裙子 溫暖線索 少年櫻花 如風 北方旅途 安妮寶貝自述 《薔薇島嶼》所有散文: 自序 unit 1行走,行走 再見,時光 旅行夜車 薔薇島嶼 梔子 消失 赤道往北21度 在西貢 照片 危險的美感 少年事 《清醒記》一天 獨自醒來 想起來的愛情 日落 世俗生活 河岸 香港記 unit 2關於愛 一場上海煙花 《清醒紀》 所有散文: 一日。日光照耀 梔子海嘯朋友詩句蝴蝶做夢疑問醒來關系閱讀北京手錶空谷幽蘭吸煙及小電影擁抱出現Stay自省日光照耀貝蒂的生活拍照說話春恥Judy的鞋子愛人撫摸弟弟電視文森特夜色唱片
又一日。醒來 旅館大雨盛放男子傳記未完成各自稀少的夜晚出走無關跑步禮物眼睛照片小鎮睡著煙缸簡單觀看孤獨清晨大雪死囚漫步假話唱歌流深快樂寫作演出地鐵
再一日。記得 詢問東京面條單純素食愛情天分宛若情人自私一次對話合適方言氣味她生日老去香港替代決定可能玩具寫信敘舊搬家晚餐空虛煙花會意願原則情書記得失蹤
So..如此 三里屯質感他她
《素年錦時》所有散文: 自序:自談 冬 世間,情分。相持。 之一南方 大宅。一條河。食物。人情。消失。池塘。游戲。 之二村莊 蘭花。童年。清風橋。祠堂。 之三日影飛去 圖書館。舊物。錦衣。祖母。客觀性。寺廟。記憶。 之四女童 疆域。大門。 秋 白茶,清歡。無別事。 貓。危險性。回顧。布匹。朋友。佔有。單純。老虎。存在。戀情。花瓶。她。男子。花市。篤定。植物女子。相信。善良。控制。一期一會。孩子。首飾。名詞。種子。女性氣質。檢驗。氣味。物品。肉體。昌盛。文身。距離。餘地。青蟹。過路客。重復。煙花。家。越南。敘舊。捉迷藏。談話。寂寞。疼痛。自由。表達。凋謝。煤炭。表白。等待。 夏 大端,兩忘。捕風捉影。 寫作。書寫。篩選。困頓。戲子。討論。話題。房屋。攝影師。咖啡店。話。孤立。戰刀。潮流。梵�6�1高。姿勢。清朗。薔薇島嶼。短句。交際。對談。電影院,秘密。自閉。潔凈。交流。需要。愛河。天性。車站。擔當。閱讀。缺陷。拍攝。奢侈。細節。底牌。夏天。靜物。選擇。規律。標記。剋制。評論家。詩人。非喜劇。風格。靜靜生活。游戲。真相。 (「春」部分為小說) 城市畫報專欄目錄在最後的網路最後一部分中,新浪博客目錄不再顯示。 以及一部分零碎為收入作品文章: 《重讀杜拉斯》 《城市畫報》專訪《音樂如水》 《隱忍的方式》 《抽煙,傷口以及紀念》 《陽光的溫度》 《上海生活》 《香水》 《手心空洞》 《身體和靈魂的距離》 《三毛》 《喬和我的情人節》 《錦衣夜行》 《不要去找,要等》 《邊走邊唱》 《暗香如風》 《愛到逃離》 《安妮走四方——前言》 《安妮走四方——南京》 《安妮走四方——武漢》 《安妮走四方——大連》 《安妮走四方——西安》 《我讀亦舒》 《安妮讀書——蘇童》 《為你心動》 《愛已如風》 《瓶中信》 《坐在對面的陌生人》 小說安妮寶貝長篇小說《彼岸花》 安妮寶貝長篇小說《二三事》 安妮寶貝長篇小說《蓮花》 安妮寶貝中篇小說《月》 安妮寶貝短篇小說集《告別薇安》: 告別薇安 七年 暖暖 《蓮花》最後約期 小鎮生活 無處告別 下墜 午夜飛行 疼 殺 呼吸 空城 傷口 生命是幻覺 一個夜晚 如風 交換 七月和安生 煙火夜 安妮寶貝短篇小說+散文集《八月未央》(短篇小說部分)(新版新加5篇短篇) 八月末央 瞬間空白 一個游戲 觀望幻覺 末世愛情 電梯事件 邂逅巨蟹座女子 知不知道 夏天幻滅事件 12小時 晚安,喬 七個月零九天 安妮寶貝《薔薇島嶼》(增加的小說) 水仙與彗星 安妮寶貝《素年錦時》(小說部分) 「春」部分《月棠記》 零碎小說: 《選擇之道》(合寫,安妮的小說為《選擇之道》) 《表演》(城市畫報中的小說) 詩歌《手心上的潔白花朵》 《一個春天的晚上》 《安妮的六月詩句》 《平靜的約定》 《風中的煙火》 安妮寶貝《愛已成風》 《凌晨三點》 《暖昧》 《殺戮》 《無常》 《詩句》 其他《素年錦時》一個人對自己的清談 《素年錦時》:安妮寶貝傾訴前世今生 安妮寶貝與王朔寶貝關於《蓮花》及其他 訪談錄:它如同深海 手心上的潔白花朵
4. 外國文學作品有哪些
外國文學作品的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收集多部《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霧都孤兒》《魯濱孫漂流記》《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等。
5. 現代越南文學是什麼
現代越南文學,由於受到法國殖民主義和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摧殘,發展緩慢。在20世紀30年代初,只有幾個由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組成的文學團體,如「自力文團」等。其創作內容也只局限於提倡個性解放和要求戀愛自由。
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才出現了一批比較成功的現實主義小說:
如阮公歡(1903~1977)的短篇小說集《男角四卞》(1935)、《金枝玉葉》(1934)、《兩個可憐蟲》(1937)和長篇小說《女教師阿明》(1936)、《一片好心》(1937)、《最後的道路》(1938)等。《最後的道路》描寫當時農民的悲慘生活,以及他們反抗地主與高利貸者殘酷剝削和壓榨的斗爭,曾被認為是接近革命現實主義的作品。吳必素(1894~1954)的代表作《熄燈》(1939)反映了農民被殘酷剝削的境況,深刻揭露了地主階級貪婪、腐朽的本質,被公認是越南抗戰前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
1942年,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被中國國民黨扣押後,在獄中用漢字寫下的充滿革命理想和樂觀主義精神的100多首詩,是越南文學史上的瑰寶。這些詩篇極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反帝反殖的斗爭意志。
從1946年法國重新佔領越南到1954年抗戰勝利,文學藝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家和作品。如阮輝想(1912~1960)歌頌北山人民起義事件的劇本《北山》(1946);描寫抗戰初期革命戰士英勇抗敵的劇本《留下來的人》(1948);元鴻(1918~)的《火爐》(1946);南高(1917~1951)的《邊界紀事》(1951);屠繁(1912~)的諷刺詩集《口碑》(1950)和劉重廬(1912~)的小說《第三戰區》(1949)等等。素友(1920~)的詩集《越北》是一部反映越南人民為獨立而戰的優秀詩作。
進入20世紀70年代,則出現了描繪新時代的新人形象的作品,如友梅的《領空》(1971~1974)、勇河的《金星》(197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