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短篇小說窗內容
1. 供你睡前閱讀的短篇小說分享
短篇小說是最具藝術性的形式,它自有章法與尊嚴,往往幾千字中便能寫出人形俱佳的故事,又極具風格、余韻。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關於供你睡前閱讀的短篇小說,希望大家喜歡!
供你睡前閱讀的短篇小說分享:
1、 曾楚橋《餘生》
邂逅這篇小說是在火車站的小報攤上,火車行至午夜十分看到了這篇小說,驚艷不已。小說讓人極容易想起王家衛。因為小說的對白和構圖極具王家衛電影的風格。小說只有一男一女兩個人物,他們的相遇、經歷、結局,都有著一種強烈的宿命色彩,像是一種概念性的存在,落筆一直懸在空中,導致情節顯得空盪,不切實際。但這種寫法的魅力就在於將真實的生活虛化,在人物的內心世界無限放大,通過簡短、機鋒似的對白,勾勒了情到痴狂處的執念、瘋狂與荒涼。作者的寫作語感極好,最後收尾的對話讓人不禁動容,久久難以釋懷。
2、聽潮天外《聾子聽啞巴說瞎子看見了》
雖然這小說的作者現在還名不見經傳,但是並不妨礙我對這篇小說的喜愛。小說中少年有三位老朋友,一個聾子,一個啞巴,一個瞎子,通過與這三個老朋友的際遇,勾勒了一幅浮生若夢的情感畫卷,透露著一種對人生、歲月靜然窺探的靈氣。小說的語言詩化,長短句交錯,人物的存在不為寫實,更像是作為符號存在。全篇氤氳著一種人與人之間緣分的游離感。人物的飄零、苦悶、善良,與這個世界的格格不入導致了出世與入世的沖突,在沖突的最後,歲月無聲又包囊了一切,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獲得了自我的救贖與內心的通達。
3、 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
很難想像,一個作家能把頹廢壓抑的情緒,冰冷殘酷的環境寫得如此浪漫和唯美。郁達夫總是把冷色調的環境和低潮期的人物境遇寫得細膩入微,意蘊悠長。這篇小說情節看起來極其薄弱,但感情豐富,人物內心的雕刻鬼斧神工,藉助著深夜的春風,將一個落魄文人的辛酸與浪漫寫得撲朔迷離。其中折射著當時社會的頹唐,人性的善良和對關愛的渴望。小說看起來是似乎是消極的,又似乎是積極的,似乎是樂觀的,又似乎是悲觀的。似乎是表達著命運的不可逆轉性,又似乎在透露某種生活的希望。像是一扇破敗的窗戶里,亮起的幽幽燈火。
4、 余華《世事如煙》
余華的文筆利索而有力,宛如刻刀。他早期的“先鋒文學”作品風格獨樹一幟,風靡一時。其中這篇小說就極具代表性。這篇小說是篇邏輯相當混亂的小說,真至於說,它根本就沒有邏輯。全篇以各種怪力亂神的情節和描寫拼湊而成,甚至是人物都只是用數字作為代號。看起來沒有主題,沒有情感張力,沒有思想寄託,甚至沒有人物形象。那麼本來它應該極其枯燥而無味,但相反的是它散發這一種詭異、荒誕、諱莫如深的文學氣質,讓人喘不過氣來。在這樣的文字里,讀者的想像力和個人見解也獲得無限的發揮空間。
5、 斯蒂芬·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這篇小說很早聽說,讀過後不得不驚嘆。茨威格竟然能將一封以女人口吻的信件寫得如此牽動人心。小說的情節雖然細碎而縝密,但是基本沒有跌宕與大開大合的反轉,是極其難推動的。但是茨威格的文字魅力在於,能藉助人物內心的描寫將整個時間的跨度交代地清晰透徹,其中的悲歡離合不疾不徐的緩緩道來,彷彿書中人就與讀者隔桌而坐。這篇小說是茨威格的代表作品,徐靜蕾甚至改編成了同名電影。小說中透露著對愛情的敬畏與憐惜,亦摻雜著對人情似紙的怨懟與悲憫。
6、 天下霸唱《北大荒狼災記》
很多人只知道天下霸唱的《鬼吹燈》,但很少人知道他其餘的作品。在我看來,天下霸唱雖然是網路作家出身,但是天賦異稟,講故事的能力在很多專業作家的之上。他擅長怪力亂神、虛實結合的故事架構,承襲了古典小說對人物描寫的方式,生動活潑,精彩紛呈。雖然論文學的造詣,他並不算上乘,但是由於用文字講故事的天賦極高,所以其作品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這篇小說僅僅是講了一個狼災的故事,但起承轉合流暢無阻,情節的一波三折,人物的個性鮮明,以及細節的弦外之音,極具民俗文學的瑰麗色彩。
7、卡爾維諾《弄錯的車站》
老狼所唱的《弄錯的車站》便是根據卡爾維諾這篇小說創作而來的。這是篇幾乎無“指向性”的小說,內容簡單異常,只講了一個人出門,然後坐錯了一趟車,然後看見了意外的景象。但是如此單薄的脈絡里,卡爾維諾將其填充地迷離與詩意,通過環境的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動,鋪敘了一種生活隨處存在的偶爾性與不確定性。在這樣的偶爾和不確定中,人物獲得的意外風景與身心體會,往往打破了生活的沉悶,平添了別樣的姿彩。這篇小說下筆淡,似乎沒有刻意強調某種寓意,但是整體彌漫的詩意又輕而易舉的讓人浮想聯翩。
8、 吳忠全《秋草黃》
吳忠全屬於少有的具有寫作天賦的青年作家。但他的作品良莠不齊,長篇小說寫得幾乎都不好,反倒是部分短篇有一部分寫得老練異常,頗有大家之風。這篇小說收錄在《再沒什麼比生命更寂寥》里,這也是我認為他最好的一本書。書里定義為散文,但實際上更接近小說。情節並不復雜,講述了一個男人因為思念前女友,回到老家與之相見,尋找失落的記憶。但是物是人非,前女友已經有了新的歸宿。他與前女友約會、吃飯、散步,但是都與舊時落差之大,一切都回不去了。全篇對話極少,但渲染與白描極其到位,無聲勝有聲。
9、 阿城《棋王》
這應該是我喜愛的第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也一度被稱之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品。在近幾年流行的“馮唐金線”里,這篇小說也被納入了金線之內。初看小說的動機多半源自我自己本身對象棋的愛好。後來發現,其實小說中真正講棋的內容並不多,反倒是講述了「」時代,被隱藏的“特殊人才”的命運與掙扎。後來我看了小說改編的電影,雖然總體並不如意,但幾個重要橋段卻十分精彩。但更精彩的還是小說,人物描寫的神形兼備,情節的扣人心弦,至今回味無窮。
10、 史鐵生《命若琴弦》
史鐵生大部分的作品裡,都隱藏著對自身命運的憤怒與無奈。盡管它被文學的厚重包裹的很好,但是仍然可見他對生活的詰問。這篇小說,他以盲藝人的角度卻剖析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然後強調“希望”的重要性,又同時證明著希望本身的虛妄。在這樣人物自身製造矛盾的縫隙里,窺探人性骨子裡的堅韌與辛酸。這像是一則人類通用的寓言,也是光明與黑暗相互撕扯的寫真。史鐵生從未假惺惺的歌頌人生的陽面,或者單純斥責生活的陰面,在他的筆下,人生就是枚轉動的硬幣,忽明忽暗,永不停息。
篇幅很短,回味極長的7本經典短篇神作:
1、《大教堂》
作者:雷蒙德·卡佛
豆瓣評分:8.5分
(7742人評價)
內容簡介|
卡佛短篇小說集《大教堂》獲得普利策獎提名,是公認的巔峰之作。它的作品致力於描摹美國平民的生活,表現小人物日常生活的變質,表現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體鱗傷後的孤獨與沉默。
書單君說|
這是一本充滿後現代藝術風格的小說,卡佛寫出了真實的,底層小人物的生活,同時又在小說里留下大片的空白,等著你去填補。極簡的文字下彰顯著生命的厚度,大音希聲。
2、《小徑分岔的花園》
作者:博爾赫斯
豆瓣評分:9.1分
(3157人評價)
內容簡介|
偵探小說形式下的小說藝術革新之作。本書敘述了中國博士余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替德國人充當間諜的故事。“小說—花園—迷宮”的脈絡第一次出現在博爾赫斯的作品中。
書單君說|
有人形容博爾赫斯的書都是迷宮,私以為十分貼切。這本書也是如此,表面上是寫命運的偶然性,深層主題卻是對時間的探討。書中陰謀詭計與時間錯綜交織,環環相扣,無限延伸。
3、《變形記》
作者:卡夫卡
豆瓣評分:8.3分
(18693人評價)
內容簡介|
卡夫卡描寫了人一夜之間變成大甲蟲的荒誕故事,嘲諷了人和人之間的冷漠和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書單君說|
這是一部心靈掙扎變形的記錄,壓抑的氛圍、黑色的筆觸、荒誕派的寫法,卡夫卡用簡單的文字,映射出人性的本來面目。
4、《九故事》
作者:J. D. 塞林格
豆瓣評分:8.5分
(5342人評價)
內容簡介|
《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認的當代經典短篇小說集。在他的筆下,兒童與成年人再也無法互相溝通,柔柔的諷喻卻是在這一個世界中的生活藝術。
書單君說|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直接的、強烈的,但是《九故事》就像橄欖,越品越有餘味。極強的畫面感,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細膩感觸,生命、青春、情緒、慾望、愛都濃縮在這些文字里,回味雋永。
5、《羅生門》
作者:芥川龍之介
豆瓣評分:8.6分
(11270人評價)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芥川的中短篇小說共十三篇。《羅生門》以風雨不透的布局將人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從而展示了“惡”的無可迴避,第一次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的無奈與絕望。
書單君說|
寥寥數筆,或露骨或幽默或沉思或壓抑,卻有著超時代的尖銳。寫盡了人性的陰暗面。冷冽的故事裡又充滿了極強的畫面感,奧妙非常!
6、《乞力馬扎羅的雪》
作者:海明威
豆瓣評分:8.5分
(2965人評價)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海明威的十一篇短篇佳作。雪山上的豹子,河邊的垂釣人,咖啡廳中的老者……十一個貌似淡薄的故事蘊含了人世間言不盡的滄桑。海明威獨特的“冰山”式文風在他的短篇小說中得到了最佳的呈現。
書單君說|
海明威的小說以硬漢形象和“冰山理論”著稱。他寫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隱藏了太多的故事和細節,就像乞力馬扎羅山的雪,必須由你親自從山腳再一步一步上山去丈量、挖掘。
7、《都柏林人》
作者:詹姆斯·喬伊斯
豆瓣評分:8.5分
(2011人評價)
內容簡介|
本書15篇故事,以寫實和諷刺的表現手法描繪了二十世紀初期都柏林中下階層的生活,癱瘓和死亡貫穿全書。
書單君說|
2. 林海音的《窗》全文! 急急急!
【全文】
窗,你遮擋了我的身,卻永遠遮不住我的心、我的思與念、我的秋夜與晚風。窗,你凌亂了我的書,卻永遠隱不了書的墨香、書的肥與瘦、書的典雅與雍容。
窗,你就那樣子定格在這里,歲月滄桑了你初生的鮮艷,風雨浸濕了你凹凸的衣著,塵埃借住了你粗糙的毛孔,蟲子啃噬了你堅強的脊骨,藏書擠佔了你狹窄的心胸。
窗呵,你的身軀已經蒼老,我無能為力,只能撮合你與書籍相合,惟願書中黃金為你添色,書中如玉容顏鍾情與你。窗,我亦與你同在。
走來窗下笑相倚,寂寞伶仃,唯窗憐惜,清澗月光,如流歲月,盡皆妝點這窗檯倩影,與我如影隨形,如泣如訴,傾述著充滿奇異的故事,久久未能落下圓潤的句號,逗兒號一個緊接著一個的排列,串成一行行淺談的記憶音符,平仄而有韻律。
不需唯美,只需窗檯一處,堆疊情書千封,情話不盡,唯心一顆,與窗交心,流年不腐!窗前向秋月,碧心融窗影,寒風拂塵,搓凈了你,你從歲月里奪回了一絲鮮麗的邊角,無奈風靜時,風塵依舊沾染了你;無力的掙扎,顯露了你蒼脆的骨架,盡被寒怯的光陰風化,留下斑駁的痕跡。
彷彿被時間踐踏了一般,可是你毅然定格佇立,不曾折腰屈眉,也不曾橫眉冷笑,只確默默中迎來風塵,又靜待風雨洗浴,循循環環,直至筋骨不在。古城閣樓,窗檯都很秀氣,雕欄畫眉,宛如淺妝淡雅的少女,偶見窗扇半開,都會想像成閨中少女臨窗遠眺看山,看日出,看日暮。
倘若你站在樓下叫她,她便會探出頭來,對你嫣然巧笑,那雙靈動的秋眸能把男兒心都給勾走了。如是一見鍾情,且請「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能乎?
我的窗,不似那麼秀氣,也沒有那般靈動,可仍然勾動了我的心,她剛直,木格的體質,外有一層漆裝,內已有不知何時入住的「土著」啃木蟲,天氣一有些邪熱就能聽到它進餐的吱吱聲,稍有些不厭其煩,呵呵,「房東」都未趕走它,為之奈何,我也就沒必要自煩氣惱。
此窗一隔層排列了我的一些書籍,我時常就窗檯揣下一碗碗心靈雞湯,慰藉心靈,在另外一些信箋上寫情書。另外一些窗檯隔層,擺放零碎的物什,有時挺整齊第二天可能就有些凌亂了,一來二去也就沒必要時常收拾了。
還有一些寫了字句的紙便箋粘在窗沿,時常看看,解謝煩悶,倒是給生活多了一些激勵的提示。人的內心世界也有很多扇窗,有些窗扇全開,有些半掩,有些漏一夾縫,有些緊閉,有些只畫了個窗形尚未修建。
心窗,無所謂大小,應有所謂的是是否堅固、牢靠,能經歷流年而不腐更好。我的心窗上常寄放書籍,沒有時時翻閱,也能被書的墨香陶冶,十分耐腐,流年不敗,靜待四季流觴的洗禮。
寒窗苦讀,十七載有餘,此時秋夜微寒,苦楚何來?唯有一篇《窗》。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楓紅季節,寒風深夜,滄桑了誰的窗檯記憶?
(2)閱讀短篇小說窗內容擴展閱讀:
林海音的作品,顯得特別,有其特質和與眾不同的風格,是由於她更固執地把題材只限囿於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細致的觀察來塑成一個世界;時代的推移,社會的蛻變,世事的滄桑,皆透過女人的心身來尋覓表現。
可以說,她筆下的女人幾乎沒有一個是善終的;這意思是說,她所描寫的女人皆嘗過失望,愛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沒有一個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雖然這些女人並不缺乏生活上的歡樂或賴以生存的愛情,但她們仍是不幸的一群。
然而,以世俗的觀點來說,林海音所雕塑的女人映像,皆面帶憂戚,在酸苦的不幸中翻滾的女人;好似圍繞她們周圍的,命運造成的冰壁,冷森又殘酷,顯然她們是一群被虐待者。
林海音生於日本而在大陸成長,但她寫的作品只是北平童年生活悲歡的回憶,其內容不是歷史文化就是人情風俗,並沒有什麼「戰斗意識」。再加上她和夫君夏承楹(何凡)1948年11月來台,並不像許多人一樣是隨「國軍」或工作單位去的,而是自己決定要來。
何況到台灣對「番薯人」林海音來說,就是回苗栗縣老家,故不能將其歸類為「外省作家」。從北京城南走來而在台北發亮發光的林海音,又有別於分離主義者。她支持鄉土文學,卻不贊成狹隘的鄉土觀念,公然表態堅持她的「大中國沙文主義」,為做一個「在台灣的中國作家」自豪。
她年輕時出於某種特殊原因還把自己的台灣籍貫改為父親的出生地廣東,後又改為母親的出生地福建,可見她也不屬於有特殊含義的「台灣作家」。和在省籍問題上難將林海音準確定位一樣,林海音的文人身份也不好用作家或編輯家乃至出版家的名稱將其一錘定音。
身份的復雜與角色的多元,給林海音在各種論述和定位中帶來一種模稜兩可的意味。林海音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及其多樣化的文學實踐,對台灣相異的政治立場及意識形態取向而言,均很難用簡單的二分法將其收編。
如果硬要給她劃分派別,還不如稱這位「台灣姑娘,北京規矩」的作家為「自由派」更為恰當。她從1957年11月起兼任編輯的《文星》雜志,就是一個恢復胡適的自由主義形象,以推動「自由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刊物。
當然,林海音不屬於胡適式的政治自由主義者,而是一位文學自由主義者。她強調的是文藝的超黨派、超政治的純文學價值,不把自由主義當作改造社會的杠桿,而只作為繁榮文藝的一種手段。
在這種觀念支配下,作為唯一台籍的大報主編的她,選稿時並不注重作者的籍貫,而著重文本的藝術價值。這種價值取向使她不會像《中央日報》那樣清一色選「外省作家」的稿件,而是十分重視本地作家的來稿,使《聯合報》副刊一度成為顯示本地作家創作成果的大展台。
據有關文章回憶,在「本省作家尚不多」的戰後初期,各大報接納台籍作家最多的為林海音所主持的。在林氏主持《聯合報》副刊期間,在該報先後出現過的「跨越語言」的第一代作家就有施翠峰、廖清秀、鍾肇政(筆名鍾正)、文心等人。
後來,陳火泉、鄭清文、林鍾隆、鄭煥、庄妻、鍾理和以及筆名「奔煬」的張良澤等人也紛紛在該報亮相。這些作者在當時還不能熟練地運用中文寫作,其文字多半從日文轉化過來。對這些稚嫩但生活氣息甚為濃厚的作品,林海音被其深深打動,總是幫其潤色達到文字流暢的地步加以發表。
此外,當今文壇重鎮黃春明、林懷民、七等生等人,也受過林海音這位「文壇保姆」的哺育。至於林海音與素昧平生、一直到後來也從未謀面的投稿者鍾理和的關系,更是成了文壇佳話。鍾理和一生的作品,百分之九十都在《聯合報》副刊發表。
他後來知名度大幅度提高,以至其作品成了鄉土文學經典,正與林海音慧眼識新人分不開。正如有人所說:如果沒有林海音的扶助,像鍾理和這樣的優秀人才,也許就從此湮沒無聞。
3.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說《窗》有關題目
1讓遠窗病友對生活充滿希望,從而有活下去的慾望和勇氣。
2幸福地享受——慚愧(良知尚存)——嫉妒 妒忌心理
3不同意。小說用善良之人的悲慘死去表現了遠窗者的自私,冷漠,甚至殘忍,襯托出遠窗者心靈的醜陋,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問題,這也是作者所要抨擊的現象
4他先是驚愕,隨後便是醒悟,悔恨,愧疚無比。「我怎麼能做出這么殘忍的事呢?朋友,謝謝你,我一定會好好活下去!」
5人生在世,不管自己多麼微小,也要用自己微弱力量創造生活,給他人帶來生活的情趣,給他人以力量,溫暖。
6他會為自己的行為而高興,而安於現狀,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和後悔。
4. 莫泊桑短篇小說選有哪些主要內容
《莫泊桑短篇小說選》內容概述:莫泊桑的小說描繪了各色各樣的生活場景,刻畫了各個社會階層各種職業的人物形象,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出了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法國社會生活的狀況。莫泊桑的小說題材范圍極為廣泛,大致可以分為下面幾類:(1)描寫普法戰爭的。
(2)反映資產階級世俗生活方面的內容和揭露資產階級道德墮落的。
(3)描寫下層人民生活的貧困、痛苦和反映勞動人民優秀品質的。
在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小說中,莫泊桑揭露了普魯士侵略者的殘暴、法國軍隊的腐敗,還從正面歌頌了法國人民勇敢反抗外敵的愛國主義精神。如《羊脂球》、《瓦爾特·施那夫斯的奇遇》、《米龍老爹》、《兩個朋友》、《蠻子大媽》、《俘虜》等。在這幾篇小說中,又以《羊脂球》最為經典。
《羊脂球》是莫泊桑短篇小說中的珍品,這也是他發表的第一篇小說。自發表以後,它一直為廣大讀者所喜愛。這篇小說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里昂城被敵軍佔領後,城裡的10名居民同乘一輛馬車逃走。這10名居民代表了當時法國社會的主要階層,是社會的一個縮影。這些人除了小說的主人公——外號為「羊脂球」的妓女外,還有資本家、暴發戶、貴族地主及他們的妻子。
羊脂球因為不願忍受普魯士士兵的侮辱而逃走,而三位「上層人士」卻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逃。一開始,這些「上層人士」看不起羊脂球,並悄聲辱罵她。但到羊脂球分給他們食物吃時,他們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蔑視變成了親昵,辱罵變成了誇獎。
在小說的高潮時刻,幾位上層人士想出各種主意企圖說服羊脂球,迫使羊脂球屈從普魯士軍官的無恥要求。最後老修女引用《聖經》里的故事來勸她就範。
《聖經》的故事打動了羊脂球善良的心,她為了同胞,答應了普魯士軍官的要求。
但是,羊脂球這種犧牲自己的舉動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小說就在羊脂球的哭泣中結束。
莫泊桑大量的描寫世俗生活、揭露資產階級道德墮落的小說中,有的寫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所帶來的辛酸後果,如《項鏈》、《騎馬》;有的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世態炎涼,如《我的叔叔於勒》;有的諷刺了小職員的虛榮心,如《勛章到手了》;有的描寫了小市民的吝嗇、斤斤計較,如《傘》;有的揭露了利慾熏心的官員為了追求一筆巨額遺產而干盡無恥的勾當,如《遺產》。
在《項鏈》這篇小說中,莫泊桑寫的是小職員之妻瑪蒂爾德因愛慕虛榮而向朋友借了一串項鏈去參加一次豪華的舞會,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她不慎把這串項鏈給弄丟了,由於自己的虛榮心在作祟,他們沒有將實情如實的告訴朋友,而是在珠寶店又重新買了一串,可他們的收入微薄,為此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10年之後他們知道所丟失的那串項鏈不過是假的而已。
《騎馬》這篇小說中,莫泊桑寫道,主人公格里勃蘭先生為全家組織的唯一一次郊遊,因其出風頭的渴望而草草的收了場,因為他撞到了一個老婦人,這位被撞的老婦人聲稱從此喪失了勞動能力,這樣一來,格里勃蘭先生被迫擔當起了贍養老婦人終身生活的責任。這使得他們本來就很拮據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了。
5. 泰格特《窗》的概括
一位身患重症的病人為了得到在窗口觀看外面世界的權利,間接害死了他在窗口的好朋友,結果等到他移到窗口的床位時,才發現旁邊只有一堵光禿禿的牆。
《窗》的主題如此深刻而篇幅卻如此之短,其原因是它省去了一切可以省略的筆墨,如人物經歷的介紹,人物的外貌描寫,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人物心理活動的細微流程等,而把筆墨潑灑於人物心態和環境的對比上,塑造出兩個迥然相異的形象:道德品質上的崇高與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與污穢不堪,形成令人驚詫的強烈反差。
澳大利亞·泰格特《窗》原文:
在一家醫院的病房裡,曾住過兩位病人,他們的病情都很嚴重。這間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下兩張病床。病房設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門通向走廊,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經允許,可以分別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個小時,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則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
當然,兩位病人都需要靜養治療。使他們感到痛苦的是,兩人的病情不允許他們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既不能讀書閱報,也不能聽收音機、看電視……只有靜靜地躺著。而且只有他們兩個人。
噢,兩人經常談天,一談就是幾個小時。他們談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戰爭中做過什麼,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時間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來,開始一小時的仰坐。每當這時,他就開始為同伴描述起他所見到的窗外的一切。漸漸地,每天的這兩個小時,幾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內容了。
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裡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遊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麵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遊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陰下散步。
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妍斗艷的牡丹花和金盞草。在公園那端的一角,有一塊網球場,有時那兒進行的比賽確實精彩,不時也有幾場板球賽,雖然球藝夠不上正式決賽的水平,但有的看總比沒有強。那邊還有一塊用於玩滾木球的草坪。公園的盡頭是一排商店,在這些商店的後邊鬧市區隱約可見。
躺著的病人津津有味地聽這一切。這個時刻的每一分鍾對他來說都是一種享受。 描述仍在繼續:一個孩童怎樣差一點跌入湖中,身著夏裝的姑娘是多麼美麗、動人。接著又是一場扣人心弦的網球賽。他聽著這栩栩如生的描述,彷彿親眼看到了窗外所發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當他聽到靠窗的病人說到一名板球隊員正慢悠悠地把球擊得四處皆是時,不靠窗的病人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偏是他有幸能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麼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的?他為自己會有這種想法而感到慚愧,竭力不再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這種想法卻變得愈加強烈,直至幾天以後,這個想法已經進一步變為緊挨著窗口的為什麼不該是我呢?
他白晝無時不為這一想法所困擾,晚上,又徹夜難眠。結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醫生們對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睜著雙眼盯著天花板。這時,他的同伴突然醒來,開始大聲咳嗽,呼吸急促,時斷時續,液體已經充塞了他的肺腔,他兩手摸索著,在找電鈴的按鈕,只要電鈴一響,值班的護士就立即趕來。
但是,另一位病人卻紋絲不動地看著。心想,他憑什麼要佔據窗口那張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聲打破了黑夜的沉靜。一聲又一聲……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後呼吸聲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繼續盯著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醫護人員送來了漱洗水,發現那個病人早已咽氣了,他們靜悄悄地將屍體抬了出去,絲毫沒有大驚小怪。
稍過幾天,似乎這時開口已經正當得體。剩下的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讓他挪到窗口的那張床上去。醫護人員把他抬了過去,將他舒舒服服地安頓在那張病床上。接著他們離開了病房,剩下他一個靜靜地躺在那兒。
醫生剛一離開,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掙扎著,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氣喘吁吁。他探頭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5)閱讀短篇小說窗內容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兩個重病人在這狹小的天地里當然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斗爭和錯綜復雜的糾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
正是透過微觀世界中的這一矛盾,我們看到了善惡兩個靈魂的猛烈撞擊,那飛濺的點點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態人情。
臨窗的病人雖身患重病,但他熱愛生命,憑殘剩的精力、羸弱的病體和滿腔的熱情極力想像,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景,以此來激勵自己同病魔作頑強的斗爭;同時也用生機勃勃的人類活動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的生之慾望,活之動力。
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們兩人共同的財富,窗外的「春天」理應兩人共同享有。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雖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聽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賽,浪漫的情侶散步,……充分享受了這段美好時光,但他卻不以此為滿足,他還強烈地渴望佔有那扇窗戶。
這雖然也是熱愛生活的願望使然,但其核心卻是自私的。私心極度膨脹,最終導致採取見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饒恕他,他費盡心機得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一扇窗戶照出了兩個靈魂,表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態度,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
不靠窗病人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想佔有靠窗的床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退一步說,人有點自私心也是正常合理的,況且他還曾為有過這種想法感到慚愧,也控制過,可是他的私慾膨脹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為了私慾,竟然在病友生死掙扎關頭,見死不救,自私心泯滅了良心,行為卑劣無恥,不可原諒。
由此可見,短篇小說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它無需編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畫,只要善於從微觀世界中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看似簡單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為我們窺視靈魂、認識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瞭望台。
《窗》的藝術構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莫過於:在靠窗的病人嘴裡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裡變成了光禿禿的一堵牆。
6. 窗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窗》是作家錢鍾書筆下的作品!那麼,你可知道關於窗主要講了什麼嗎?接下來,我就和大家分享窗的主要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窗的主要內容
本文以小見大,見解獨到,語言妙趣橫生,啟人心智.本文的議論語言讀起來庄諧雜出,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形同悖論,或正經話作荒.唐語,充滿了理趣.如:在說"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時,舉例為"小偷或小說里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在說"人對於自然的勝利,窗也是一個"時"有如女人對於男子的勝利,表面上看來好像是讓步――人開了窗讓風和日光進來佔領,誰知道來佔領這個地方的就給這個地方佔領去了!"讀後讓人忍俊不禁.這些荒.唐語作正經話,取決於作者心智的高卓.因為"矛盾是智慧的代價",智慧就在於從矛盾中發現為人們所忽視或所誤會或存掩蓋的內在統一。
窗的賞析
錢鍾書學貫中西, 作文 一向是旁徵博引,這篇 文章 中也有很多引用,這對說明中心有一定的作用.比如作者引 劉熙和凱羅的話要說明的意思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孟子"相人莫良於眸子"的話,說明的又是眼睛也可讓人看到我們的內心.這些 名人 名言 的引用,不僅增加了文章的知識性,哲理性,更重要的是有助於表達文章的中心。
全文以獨特的自我情感體驗、觀察理解為基礎,藉助常見的窗子,以小見大,鋪陳譬喻,直指心靈,讓我們明白從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會體會出不一樣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認識。
一個人呆在房子里,面對一牖窗戶,太陽照進屋子,屋子灑滿陽光.他靜靜地思考.浮想聯翩.把這些聯想整理出來.就是一篇優美的 散文 . 錢鍾書的《窗》這篇文章.正是這樣構思出來的.此篇之所以在同類題材中棋高一著.主要在於它不同凡響的聯想,想像.以及作者深厚的生活, 文化 積淀.讀罷此文,掩卷深思.我們感到作者所寫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窗戶.他完全是把窗戶當作人的眼睛來寫的.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他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就很自然地從窗寫到眼睛.步步深入地揭示了文章的旨意.
全文以獨特的自我情感體驗,觀察理解為基礎,藉助常見的窗子,以小見大,鋪陳譬喻,直指心靈,讓我們明白從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會體會出不一樣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認識。
《窗》這篇文章是作者以自我的情感體驗、觀察理解為基礎,抒寫個人的見解和感受的 議論性散文,兼有抒情。作者的見解非常的獨到、深刻,表達含蓄、風趣。作者多用 打比方,用簡單的例子講述自己的觀點看法,通俗易懂。
《窗》由“春天”入筆,寫“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道出“窗”的作用,總領全文。接著在第二段對比了門和窗對於人的不同意義,自然引出“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著一中心論點。在第三段中進一步談“窗”之於人的意義是人對自然的精神上的勝利。
最後 總結 全文,用一形象的比喻“窗可算是房屋的眼睛”,道出窗對於屋內與屋外人的意義。
最後一句“因為只是春天,還留著殘冷,窗子也不能鎮 天鎮夜不關的”完美地照應了開頭。
作者愛窗,原因不止一個,對窗子的看法也是獨到、深刻而多樣;“窗子打通了人與大自然的隔膜”,“窗子許我們佔領,表示享受”,“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窗子算得上奢侈品”,“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等等。這些都是 錢鍾書先生對窗子的鍾愛及其獨到的個人見解。
窗的作者簡介
錢鍾書(1910.11—1998.12.19),中國著名學者、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江蘇無錫人。字默存,號槐聚,筆名中書君。
1910年生於江蘇無錫,1933年 畢業 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33年-1935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外文系講師。1935年赴英國 留學 。1937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英文系,獲副博士學位,後赴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研究法國文學。1938年回國,曾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湖南師范學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國立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北京圖書館英文館刊顧問,南京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纂。
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古典文學組研究員,中共中央宣傳部《毛澤東選集》英文編譯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毛選英文編譯定稿小組成員。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一級研究員。“「」”中受沖擊。1982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免)、文學所研究員。1993年被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顧問。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
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 方法 ,融匯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
長期致力於中國和西方文學的研究。主張用比較文學、心理學、單位觀念史學、風格學、哲理意義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從多種角度理解和評價文學作品。著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選本《宋詩選注》。文論集《七綴集》、《談藝錄》及《管錐篇》(五卷)等。《管錐篇》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錢鍾書長期致力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淡泊名利,甘願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飲譽海內外,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了幾代學人,是中國的寶貴財富。
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看了窗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的人還看:
1. 青山不老主要內容是什麼
2. 楚辭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 瑗琿條約主要內容是什麼
7. 關於程翔老師《窗》「導讀式」思辨教學的思考
對這節課,在沒有任何預設前提下,讓陌生的華師大二附中高二(9)班學生面對來自北京101中學陌生的程翔老師臨時布置的陌生閱讀思考的任務,雙方都很不容易。我認為,這節課,程老師採用「導讀式」引發學生對內涵甚為模糊文本的思辨閱讀,做出了成功的嘗試。給我們在課堂實際操作層面上做出了清晰的示範。讓我們懂得如何去牽引學生同時又必須讓學生放開手腳去思考問題,從而合乎邏輯地朝著問題的解決方向運行,最終辨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導讀」法,並不新穎,但對於「思辨課堂」是必須的也是新穎的適用的一種教學模式。
這里我想探討的是程老師在課堂操作中,有兩個方面的做法,本人認為值得探討一下。
一、對文本文體的思辨認知
課堂中,程老師基於學生對小說「三要素」的判別,和「虛構」情節的辨析與梳理,甄別為文本「小說體裁」的判斷,我認為有些牽強。
首先,《窗》採用的是散文化的描述語言,敘述了兩個病人各自的心裡軌跡。近乎心裡描寫的靜態心裡敘述方式,成為貫穿整篇文章始終的運行手段,文章有著散文式的線性流淌,我說是篇敘事性散文,又何嘗不可呢?程老師的結論是,「三要素」不夠,還要加上「虛構」和「敘述者語言」方能成為「小說」的必備條件。何為「敘述者語言」?敘述者,指在影片中直接以語言為觀眾提供訊息或發表評論的人,這個人不一定會出現在畫面上。例如一般的紀錄片解說員,就是評論者。自然,其語言,就是「敘述者語言」了。可我覺得,有些敘事散文採用的也是這種語體啊。譬如早期的楊朔《荔枝蜜》,劉白羽《長江三日》等,也基本上都是「敘述者」角度的語言運用的,沒人說這些都是小說啊。
再者,探求《窗》是篇小說,也無可厚非。但本文最重要的思辨亮點是在作品主題上。可能時間關系,程老師提出的第三個任務:虛構目的在哪裡?結果沒讓學生思辨就草草結束,甚為遺憾。而這恰恰是文本主題思辨的最佳時機,也是最為重要的任務。
二、對文本主題的認識不夠
程翔認為,思辨教學注重閱讀主體的存在,即讀者的存在。強調學生主體的突出地位,這是極其重要的界定。他將閱讀文本分成「自然文本」和「教學文本」兩個梯度,很新穎,很有見地。學生對讀本需要從「作者意」向「讀者意」過度,這就細化了閱讀的進程,也規范了閱讀的方式和意圖,使得操作具體化。
「自然文本」,是作者和社會化的讀本。老師舉了個例子,時有高考的考試文本出現的試題,那來讓原作者解答,結果十之八九,考試的答案與原作者的初衷離題甚遠,程老師說,這不奇怪,選拔性考試的目的就在於立足於「教學文本」上,考生的個性化閱讀正是高考的要求的效果。那麼,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文本,就需要「思辨意識」。聽了程老師的解答,使得我們教了這么多年書的人,茅塞頓開啊。
那麼,對學生而言,如何實現由「作者意」向「讀者意」過度,才是教學必須研究的課題,也是「思辨閱讀教學」(有人叫做「批判性閱讀」)面臨的新任務。
就程翔老師施教的這堂「思辨閱讀教學課」。他的下節課,導讀的任務就是,本文虛構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對文本主題的思辨探究。只是這樣盛大的一場展示課,沒能盡興,終有餘味未盡之憾。雖然,收課時程老師點撥了一下,畢竟沒有目睹其風采。面對這世上最好的高二學生,沒能讓他們盡情發揮也是大憾事啊。(課堂中,我發現女生好像沒人參與發言,這倒出乎意料。下節肖家芸老師的課女生可是平分秋色的哦)
對於本文主題的思辨,本人結合網路里相關的一些材料,觀點,試作一探,歡迎商榷指正。(下面三則思辨的內容均來自網路)
《窗》是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的譯文在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發表後,很快選入中學教材。初讀此文,覺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讀之,則如橄欖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我們以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產生出如此藝術效果,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採用了「歐·亨利式筆法」,而且也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辯證藝術。
1.微與著
文題為「窗」,線索為「窗」,文眼同樣是「窗」。作者設置的環境十分簡單:一個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門,一扇窗,其他一概從略。人物只有兩個: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連姓名也沒有交代。兩個重病人在這狹小的天地里當然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斗爭和錯綜復雜的糾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正是透過微觀世界中的這一矛盾,我們看到了善惡兩個靈魂的猛烈撞擊,那飛濺的點點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態人情。臨窗的病人雖身患重病,但他熱愛生命,憑殘剩的精力、羸弱的病體和滿腔的熱情極力想像,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景,以此來激勵自己同病魔作頑強的斗爭;同時也用生機勃勃的人類活動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的生之慾望,活之動力。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們兩人共同的財富,窗外的「春天」理應兩人共同享有。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雖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聽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賽,浪漫的情侶散步,……充分享受了這段美好時光,但他卻不以此為滿足,他還強烈地渴望佔有那扇窗戶。這雖然也是熱愛生活的願望使然,但其核心卻是自私的。私心極度膨脹,最終導致採取見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饒恕他,他費盡心機得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一扇窗戶照出了兩個靈魂,表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態度,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由此可見,短篇小說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它無需編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畫,只要善於從微觀世界中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看似簡單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為我們窺視靈魂、認識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瞭望台。
2.虛與實
《窗》的藝術構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莫過於:在靠窗的病人嘴裡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裡變成了光禿禿的一堵牆。這是對不靠窗的病人的丑惡靈魂的有力鞭撻。從藝術上講,又是虛與實的巧妙結合。運用虛的手法,正如繪畫中的空白藝術,又似音樂中的休止符號,常常能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窗內的環境單調,兩位病人的病情又很重,當然只能憑藉近窗這一優勢來感受生命的活力。可窗外實實在在只是一堵光禿禿的牆。這樣內外單調的環境在靠窗的那位病人眼裡為何能幻化成五彩斑斕、生動活潑的景象?能化實為虛的動力來自他對生活的滿腔熱望,他為了給他人帶來生命的歡樂和求生的力量,支撐著與另一位同樣沉重的病體,編織出美好的夢幻: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裡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遊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麵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艦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陰下散步。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相鬥妍的牡丹花和金盞草。……這雖是心造的幻影,但只有以純潔的心靈、高尚的人格、滿腔的赤誠才能澆灌出絢麗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這充滿生機、安詳和諧、沸騰熱烈的生活之景。一個心中沒有春天的人,他的眼中同樣沒有春天。這虛幻的景象中包蘊著一個偉岸的形象,一顆美好的心靈。真是虛筆一處勝實寫無數。
當不靠窗的病人用自己的卑鄙手段揭開了窗外之謎時,這「光禿禿的一堵牆」的實景又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文章雖到此結束了,而留給讀者的想像卻很多。人們不禁要問:原來窗外的美景緣何而來?得到靠窗位置的病人該會想些什麼?他的命運又將如何?實寫恰到好處,又引出虛筆無數。
3.正與反
《窗》的篇幅雖短,卻通篇巧用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內涵。窗外雖然只有一堵光禿禿的牆,在靠窗的病人講來卻是那麼富有生活情趣,那麼娓娓動聽,這對他本身來說是「自欺」,對同伴來說卻是「為人」。可享受這美景的病人產生的想法不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而是「挨著窗口的為什麼不該是我呢?」這種自私者的嫉妒,進而發展為怨憤。這正如培根所說的,「嫉妒能把凶險和災難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為了排遣同伴的苦悶,靠窗的病人雖然沒有看到什麼公園,卻盡自己的想像力在編造美景,用心可謂良苦,可當他生命垂危的時候,不靠窗的病人雖然醒著,卻兩眼盯著天花板紋絲不動,盡管只要舉手之勞,同伴就可轉危為安。從這里,我們看到了極端自私者的本性,他不惜以別人的生命為代價來擺脫自己心靈的困擾。兩個靈魂,一個那麼崇高,一個卻如此卑下。那位靠窗的病人,在為同伴講述的時候是多麼的幸福,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又多麼的凄慘!
再看那位不靠窗的病人,當同伴生動地描述所「見」到的一切時,他聽得那麼津津有味;當他心中最初湧出那可恥的想法的時候,他也為自己有這種想法感到慚愧,可他愈是克制,這種想法愈是強烈,最終由嫉妒而至怨憤,由怨憤而至殘忍。同樣都是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他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同伴的死亡之上,這種「熱愛」充其量只是滿足自己的私慾。他心中的一星善良倏忽即逝,反襯出的是丑惡無比的靈魂。
《窗》的主題如此深刻而篇幅卻如此之短,其原因是它省去了一切可以省略的筆墨,如人物經歷的介紹,人物的外貌描寫,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人物心理活動的細微流程等,而把筆墨潑灑於人物心態和環境的對比上,塑造出兩個迥然相異的形象:道德品質上的崇高與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與污穢不堪,形成令人驚詫的強烈反差。
以上三組藝術辯證法范疇又具有內在的聯系和轉化功能。它以正與反的強烈對比作為全文的藝術結構框架,以虛與實的對立統一作為藝術描述的基本手段,並輔之以欲抑先揚、相反相成的藝術筆法,最終達到微與著的辯證轉化:知微顯著,小中見大,一扇小小的窗戶中充溢著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結尾處,「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那戛然而止的收煞,是猛甩之豹尾,正反、虛實、微著等三對辯證法范疇全部聚焦於此。它出人意料之外,然而,因其揭示了深刻的社會主題,便又進入情理之中。這樣,藝術辯證法就揭示出了思想辯證法,完成了全文思想和藝術之間的內在轉化。(以上三點認識,均選自《名作欣賞》1994年第2期)
可見,如何引導學生去讀懂文本才是重中之重。當然,上述三點,都是從藝術欣賞角度來看的,對中學生來說有些難度,但教師可以像程老師那樣,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的思辨水平可能不高,一開始,我們不要過高要求,可以從文本思想主題入手加以探究,人的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思辨力的提升需要通過螺旋式生長才能完善的。不可急於求成,否則會適得其反,有意拔高,只能揠苗助長。
我認為,小說的最後一句才是思辨主題的切入口。「他看到的只是一堵牆」。多好的諷刺啊。也是作者深味之處,不妨精心設置問題,細致導入。我們可以一試!
2017年5月2日於無為嚴橋中學
8. 怎樣寫短篇小說的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理論准備」分六章:短篇小說的界定和特徵、主題的確定、人物的塑造、情節的展開、場景的設置、視角的選擇,從理論上闡述短篇小說的特徵和組成要素。首先,短篇小說應該塑造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包括開篇、沖突、高潮和結局等因素,設置與人物性格相協調的場景,傳達一個特定的主題,遵循始終一致的敘述視角,運用與人物性格相符的對話,通過簡練精確的描寫來展示人物、主題和沖突,運用富有想像的語言和文學手段,保持一貫的語氣和情調,長度適當,並產生唯一的文學效果。
主題是小說要傳達的主旨,也是短篇小說的靈魂,沒有主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小說創作。短篇小說為讀者提供閱讀娛樂的同時,也激起讀者的某些情感,傳達某個主題。這一主題並不總是一個清楚表達出來的寓意,有時是寓於小說字里行間的對生活或人類本質的一種洞識。主題一般來源於作家生活中的具體經歷,如周圍的偶然事情,自身的困境或困擾著自己的社會問題。為了傳達一個清晰的主題,短篇小說要避免過於復雜的故事情節。
小說創作的成敗取決於人物的塑造,因為正是人物的行為傳達了小說的主題。人物的塑造需要集中於刻畫「圓形」人物,即主要人物。刻畫人物的具體方法一般有三種:描寫、行為和對話。具體地包括人物的身份、外部特徵、所處環境、內心活動、行為方式、語言特徵、他人對人物的反應等。當然,在人物刻畫中性格特徵的描寫比外部特徵的描寫更重要。要想塑造出清晰的人物形象,作者必須清楚地「了解」人物的各個方面,以便塑造出始終如一、栩栩如生的人物。
情節是由於主要沖突而發生的一切事件,包括展示部分、開場的偶發事件、漸漸激烈的行為、高潮、漸漸平緩的行為、結局等。在展開情節的過程中,作家會在整個的時間安排中運用倒敘的手法,還會運用伏筆的手段造成一種懸念。場景在情節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作家在寫作中往往讓讀者通過推理、暗示來了解場景,而不是用成段的描寫來闡明場景。
短篇小說的敘述視角決定小說的主題,因此視角的選擇至關重要。短篇小說的傳統寫作方法是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第三人稱視角又有三種不同的角度:第三人稱、受限的第三人稱和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受限第三人稱視角的敘述者不是小說的組成部分,不能了解任何人物的思想。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視角幾乎總是作者就是敘述者的視角,作者知曉一切,目睹一切,也了解一切。無論採用哪種視角,小說的敘述視角必須保持一以貫之,前後一致。
第二部分「形諸筆端」共五章,主要論述了對話的寫作、描寫的運用和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首先,對話是短篇小說的必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於人物的刻畫,而且人物在採用對話表達觀點或講述故事時也推進了沖突的發展。對話可以是人物相互之間的談話,也可以是人物的自言自語,即內心的獨白。要想寫出真實可信的人物對話,就必須用心去聆聽,留心觀察;再者,描寫是短篇小說中經常使用的文學手法,逼真的描寫依賴於五官感覺,也是能夠准確傳達信息的前提。描寫是支撐短篇小說語氣情調的細節,為了使描寫生動形象,有些作家會大量使用修辭格。描寫中要使用適合題材的詞彙,運用豐富多彩的語言,避免導致詞藻華麗或過多修飾語,句子結構要變化多樣。總之,描寫要干凈利落,簡潔有力,直截了當,運用展示的方式;第三,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要求之一是寫一個給人深刻印象的開頭,使讀者很快融入小說之中,也能迅速抓住編輯的注意力。短篇小說的開頭可以考慮三種可能的方式:運用對話揭示人物和場景,並引入初始沖突;讓主要人物開始實施行為,進而引向初始沖突;確定場景,提供足夠的細節以營造出氣氛。小說的結尾應該完成小說的情節構思,展示主要人物由於沖突而經歷的任何變化,並使讀者獲得閱讀上的滿足。結束一篇短篇小說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簡單地消解沖突、向讀者稍作透露、提供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尾。第二部分還以短篇小說《土豆》為範例,分析了短篇小說的全部基本要素。最後一章是「創作小說的檢查z,敘述了對小說初稿進行檢查時可以提出的各種問題,而通過檢查可以發現小說初稿中存在的不足,進而作出適當的修改和潤飾,直至小說通順流暢,有趣易讀,真實可信。此外,在小說定稿時還要進行仔細的校對,涉及標點符號、段落劃分、大小寫字母、拼寫、語法和慣用法等。
《怎樣寫短篇小說》的第三部分「超越基礎」分兩章:大師賞析,沖破發表的障礙。前者以書中上文的理論為基礎,分析了美國短篇小說大師霍桑的小說《胎記》的各種組成要素。而後者為如何使作品得以發表問世提出了頗有參考價值的建議,如研究雜志、與編輯取得聯系等。
在閱讀《怎樣寫短篇小說》時,讀者要抓住理論闡述部分的要點,並把理論闡述與小說範例緊密結合,注意避免只記憶理論闡述的條條框框。同時,短篇小說的範例中的大多數語言較難,需要參照注釋仔細閱讀,體味作家的創作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