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荊風短篇小說集有什麼
㈠ 初一彭荊風的作品集叫什麼
106位粉絲
彭荊風(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漢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鄉,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就職於成都軍區創作室,任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協。
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
靠自學成為作家。解放前只讀過初中兩年就因家貧失學,進報社當學徒、校對、記者、副刊編輯,還辦過文學團體「牧野文藝社」。1949年6月在南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進入雲南邊疆,1955年由邊疆連隊調到昆明軍區任創作員。
在雲貴高原各少數民族地區工作過多年,擔任過編輯、連隊文化教員、專業作家。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離開文壇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獲獎情況:
《今夜月色好》獲全國第八屆優秀短篇小說獎;
《紅指甲》獲首屆金盾獎,《蠻帥部落的後代》獲全國第二次少兒文藝創作三等獎;
報告文學《覆蓋再覆蓋》獲1987年全軍當代軍人風貌獎;
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雲南美術出版社 2009年7月)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07—2009);
短篇小說《陰陽有隔》榮獲粗塵第二屆邊疆文學·昊龍年度文學年度短篇小說獎(2011年度)。
編輯於 2019-03-26
查看全部7個回答
伊犁 語文初一學什麼 0元上5節互動直播課
「高途課堂」語文初一學什麼全科目輔導突破重難點,讓你家孩子刷題刷到「點」上語文初一學什麼一對一專業輔導課後難題隨時答疑
北京高途雲集教育科..廣告
101教育初一語文教學課程培優補缺,高效提升
初一語文教學課程海量教昌拿師精準匹配,1對1全面學情評測,找准學習短板,101教育初一語文教學課程,隨時隨地在家學,孩子成績輕松提升!
北京壹靈壹教育科技..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初一語文課_0元2節精英名師小班課_在家上輔導
掌門優課提分小班課,緊扣當地教材,快速吃透教材重難點,短時沖刺高分必備,學完就測,限時0元搶!
572020-06-03
驛路梨花的介紹
作者簡介作者彭荊風,江西萍鄉人。1929年出生,1950年畢業於二野軍政大學四分校。1949年參軍,歷任雲南軍區文化部編輯,昆明軍區創作員、宣傳部副部長,成都軍區創作室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協理事、名譽委員,雲南作協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長篇小說《鹿銜草》、《斷腸草》、《師長在向士兵敬禮》、《綠月亮》等,長篇傳記文學《秦基偉將軍》,長篇紀實文學《滇緬鐵路祭》、《揮戈落日》,短篇小說集《當蘆笙吹響的時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綠色的網》、《紅指甲》等,中篇小說集《蠻帥部落的後代》、《愛與恨的邊界》、《霧茫茫》等,散文集《瀘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學評論集《彭荊風談文學》,電影文學劇本《邊寨烽火》(合作)、《蘆笙戀歌》(合作)、《綠色的網》等。
1 瀏覽1442016-05-18
驛路梨花 寫作背耐凳搭景
《驛路梨花》寫作背景 作者從1950年春,隨軍進入雲南以來,三十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那裡生活。「文革」中入獄7年,「梨花」是他出獄後的第一部作品,寫《驛路梨花》是在被迫擱筆多年後的1977年秋。那時,黨中央重新提出了學習雷鋒。 作者想起了邊疆許許多多朴實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經見過的那深山大嶺里的小茅屋,默默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為了後來的旅客,臨行前都要給小茅屋做點事的先行者。 在經歷了普通百姓難以忍受的折磨之後,當真誠地面對雲南邊疆的純朴的少數民族,呼喚美好的未來時,不禁表達了自己對過去的想法。《驛路梨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作者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沒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與美。 (1)彭荊風短篇小說集有什麼擴展閱讀 《驛路梨花》一文選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文體為小說。文章共37個自然段,稱呼為第一人稱。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 這篇文章是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展開的,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通過與之相關的幾件小事,表現了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開花,不斷傳遞的動人情景,熱情歌頌人民群眾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全文以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我"和老余見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寫"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後,懷著滿意的心情猜測。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寫"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寫"我們"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後點題點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驛路梨花
69 瀏覽83382019-07-18
驛路梨花簡介,筆記
作者彭荊風,文章選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文體為小說。文章共37個自然段,稱呼為第一人稱。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我」和老余見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寫「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後,懷著滿意的心情猜測。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寫「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寫「我們」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後點題點人。 這篇文章,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是順敘,在順敘過程中又有插敘; 如 果按小茅屋的產生及遷延過程看,又是溯源的倒敘,恰似倒卷珠簾。 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情節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峰迴,跌宕起伏之勢,讀來很有味道。 作者在優美的文字和特殊的梨花山林里講述了一種美德,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真正的梨花,歌頌了熱情洋洋的哈尼族梨花小姑娘的優良品質。 那麼我們每一個人沒有理由不去努力做一朵梨花,當然我們這梨花和現實的梨花是不同的,因為現實的梨花只能在春天開放,只能在泥土裡開放,我們要做永遠都不凋謝的、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開放的梨花。 那樣的話,梨花就不僅僅只在驛路開放了,而是「祖國梨花處處開」了。做一朵梨花吧,幫助別人,充實自己。
347 瀏覽33882019-04-16
《驛路梨花》是一篇( )(體裁),作者( )
《驛路梨花》是一篇小說,作者是彭荊風。 這篇文章以「我」和老餘一晚一早的所見所聞為線索,故事發生在哀牢山,作者通過寫解放軍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族小姑娘在瑤山設立了一個驛站,方便了過路行人的故事,歌頌了雷鋒精神。 文章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是順敘,在順敘過程中又有插敘; 如果按小茅屋的產生及遷延過程看,又是溯源的倒敘,恰似倒卷珠簾。 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情節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峰迴,跌宕起伏之勢,讀來很有味道。 作者彭荊風,生於1929年,江西萍鄉人。當過報社校對、記者、編輯。1950年隨軍進入雲南邊疆,歷任創作員、昆明軍區宣傳部副部長、成都軍區創作室主任、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 彭荊風在西南邊疆四十餘年,足跡踏遍雲貴高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出版小說集《邊寨親人》《佧瓦部落的火把》,其中《當蘆!吹響的時候》被改編成電影《蘆!戀歌》,和另一部電影《邊寨烽火》,都產生了廣泛影響。
㈡ 彭荊風主要作品
彭荊風的作品有:《驛路梨花》,《解放大西南》,《蠻帥部落的後代》,《初進佤山》,《太陽升起》。
一、《驛路梨花》
《驛路梨花》是中國當代作家彭荊風創作的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驛路梨花》的敘述者「我」敘述了在自己與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間小屋借宿一天的經歷。
㈢ 彭荊風都有哪些作品
彭荊風的作品有《驛路梨花》《解放大西南》《蠻帥部落的後代》《初進佤山》《太陽升起》《綠月亮》等。
一、《驛路梨花》
《驛路梨花》是中國當代作家彭荊風創作的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驛路梨花》的敘述者「我」敘述了在自己與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間小屋借宿一天的經歷,包括行山之苦與焦慮、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瑤族老獵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們的故事。
該小說是彭荊風在特殊年代判攜經歷了一般人難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開寫作的雙翼後,情不自禁抒發的對在雲南邊地與朴實、純潔的少數民族人民誠摯相處時光的懷念,及對美好未來的呼喚。
㈣ 《彭荊風·今夜月色好》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文學名作《彭荊風·今夜月色好》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彭荊風,江西省萍鄉市人。1929年11月生,1949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部隊進駐雲南邊疆,參加過剿匪戰斗。歷任過文化教員、昆明軍區編輯、創作員、宣傳部副部長。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0年加入中國 *** 。現為《民族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雲南分會理事。成都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彭荊風於5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最早的作品有報告文學《搏鬥在梅里雪山》、短篇小說《拉祜小民兵》、短篇小說集《邊寨親人》、《卡瓦部落的火把》。後來因與人合寫電影文學劇本《蘆笙戀歌》、《邊寨烽火》而成名。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8年又受「四人幫」迫害坐牢7年,粉碎「四人幫」後重返文壇; 先後發表出版了《鹿銜草》、《斷腸草》、《紫紗巾》、《雲里霧里》、《蠻帥部落的後代》、《霧茫茫》、《驛路梨花》、《綠色的網》等共十一部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集,並發表了大量散文、評論。歌頌黨、歌頌人民軍隊衛國戍邊的英雄業績和軍民團結,反映西南兄弟民族的生活和斗爭,描寫邊疆的風土人情,是他創作中的傳統主題。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風俗民情,明快清新的語言,曲折動人的情節,構成了他作品的藝術風格。《今夜月色好》是發表於1985年的很具特色的短篇小說。
內容概要 她剛把窗戶推開,山谷里那冰涼而又潮濕的濃霧就擁了進來,霧騰騰地四散著,好像要把這小屋裡的一切都吞沒掉、化成水、化成煙。她本來想看看正在勞動的丈夫和幾個道班工人在什麼地方,但眼前一片白茫茫,山巒、樹林、公路,都消失在濃霧里了。她只好趕緊關上窗子。如果不是她的丈夫——這道班房的班長,一次又一次給她寫信,勸她、求她,她怎麼也捨不得離開自己那傍著大河的美麗的壩子,到這終年被雲霧深鎖的大山來。除了孤零零的一座道班房外,周圍幾十里沒有一戶人家。這里只有她一個女的,丈夫和他們一出工,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昨晚下了一場大雨,把公路截斷了。丈夫天不亮就帶著人去清理塌方。去年春天他們新婚不久,丈夫就來山上道班房工作了,一年難得回家幾次,這使她很惱火。這次上山來,她本想勸丈夫回壩子里去。如今,農村在搞責任田,家裡又缺勞動力,回去多好!但是,上山後,見丈夫很關心這條新修的公路,從早忙到黑,很少休息。她准備再住幾天就回去。她洗完臉,又梳了頭,才走出房間。她想到應該替丈夫他們提早把飯煮好。但等她走進廚房揭開灶上的鍋蓋時,卻發現飯已燜好了。過了一個多小時,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才回來。她迎上去,把丈夫敞開的衣衫扣好。當著這么多人,丈夫有點不好意思。她卻緊緊拉住他,為他把扣子一個個扣上。幾個調皮的小夥子開心地大笑起來。看到小夥子們的早飯中只有鹹菜,她便拿出從家裡帶來的小腌魚。小夥子們也不客氣,一會兒就吃掉了半小罐。她輕聲勸丈夫回去,但丈夫說要打仗了。看見丈夫那顯得消瘦的臉頰,她很心疼。吃過飯,丈夫對自己沒能陪妻子深感抱歉。她卻決定過幾天就回去,還要燒茶水給小夥子們送去。丈夫很感激自己的妻子,如無人在場,他會緊緊地抱住她親個夠的。他們走遠了,她還痴痴地站在門口想著心事。一點鍾左右,當她挑著一桶熱茶,晃悠悠地沿著山路走去時,一輛軍車迎了上來,車上的戰士想喝茶。她趕緊放下擔子,親切地叫同志們喝。參謀拿出一元錢給她,說是茶錢,她生氣了。參謀急忙道歉,軍車飛速開走了。她又回去燒第二鍋開水。這天上午她忙出忙進,心情沒有那麼寂寞了。這天晚上,雷鳴電閃,風雨大作。風雨中,還聽得見有低沉的吼聲。丈夫告訴她是汽車。想到上午路過喝茶的那幾個戰士,她奇怪為什麼這么晚還來車。丈夫說部隊多是在晚上行動。她的思緒被引向了那些雨夜行車的戰士。覺得他們在大風大雨的夜裡行車很危險。聽到汽車的聲音越來越響,而且老是在一個地方,丈夫坐了起來。他擔心有的地方又塌方了。她也坐了起來,緊靠著丈夫側耳傾聽。丈夫叫她明天回去,她明白,大概要打仗了。她心裡不放心,不想走。風雨更猛烈了,彷彿從雲天撲下來,又彷彿從山岩騰起。這小小的屋子也好像要被沖垮、抬走了。汽車的聲音還在時停時響著。丈夫要出去看看,她的一句話還沒等說完,丈夫已消失在雨夜之中。那些道班工人也在紛紛往外走。她覺得冷,盼望雨停,盼望天亮。可是,風雨仍是那麼猛烈,夜仍是那麼黑。幾小時過去了,丈夫和車隊都不見過來。她再也坐不住了,披件塑料雨衣,鎖上門就往外走。才走了幾步,一陣急驟的風雨就旋轉著撲了過來,颳走了她頭上的竹笠。雨從她頭上灌進領子里,內衣濕透了,她橫下一條心往前走。風雨圍著她,撲打她,把泥水濺在她的臉上。她只好艱難地一步一步往前挪。她走走停停,終於聽見了低沉的人聲和車輛移動的聲音,大約有幾百人、幾百輛車。她加快了步子,聽到丈夫的聲音,看到丈夫在車隊前面引路。第二天,公路上擺下了許多大炮,支起了帳篷,搭起了偽裝網。那天見過的那個參謀也走過來向她問好。她很高興,要天天為戰士們送茶水。吃過午飯,丈夫讓她搭車回去,她不肯,要留下來照顧丈夫、照顧那些解放軍戰士。丈夫感動地擁抱了她。那天下午,她剛挑著桶去送茶水,炮聲轟地一響,山劇烈地晃動了一下,震得她的心似乎要從喉嚨里蹦出來。那兩桶茶水也摔得灑了一地。炮聲剛歇,那個參謀不知從哪裡沖了出來,抓住她的手就往附近一個由天然岩洞改建成的防炮洞里跑。把她推進洞里後,劇烈的炮聲又響了起來。如今,丈夫在哪裡呢?他平安么?她走出石洞,回去又燒了一桶茶,送往丈夫的工地。剛走了一段路,炮戰又開始了。她只好疾走一陣,又在樹腳下躲一躲。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正在公路拐彎處填一個彈坑。見她來了。都有些驚訝。但大家實在是太渴了,都擁過來搶著喝茶。丈夫催大家快喝,因為運炮彈的車隊就要過來了。丈夫勸她躲一躲,她見丈夫一臉泥水,心疼得很。這天的炮戰從拂曉一直轟到黃昏。開始,她只是想幫幫忙,但炮彈坑不斷出現,她也就忘了疲累,拚命地推車運土。黃昏時,他們填平了彈坑。這時,她才覺得渾身酸痛。一步也不想挪動了。一個年輕工人推著小車叫她來坐,她有點害羞。丈夫把她托起來,放進小車,人們爭著來推。她想起了那簡陋的道班房,突然覺得那裡是那麼溫暖、誘人。她渴望著回去能洗一洗,吃頓飯,安安穩穩地睡一覺。哪知敵人的一顆炮彈在道班房附近爆炸,把房子震塌了。參謀說敵人本想打我們這門炮,可結果打偏了。她流下了熱淚,說幸好打偏了,不然,真叫人害怕。聽了她的話,參謀的眼睛也濕潤了。這時,天色已晚,一輪滿月升起,把銀光灑在帳篷、大炮和戰士們的鋼盔上。
作品鑒賞 清爽明凈的山野,一片寂靜。白如乳汁的雲霧,悄悄沉睡。清澈如洗的明月,向大地傾灑著它那迷人的銀光。祖國南部邊陲的山谷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迷人。這是彭荊風的短篇小說《今夜月色好》結尾的一段描寫。看到這樣的情景,有誰會想到,一場你死我活的炮戰剛剛在這里結束呢?英雄,這個閃光的字眼,在人民的心目中,似乎已經成了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視死如歸者的代名詞。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他們所做的一切,每天都會在我們身邊不聲不響地發生。與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業績相比,他們實在是太普通、太平凡了。然而,就在這普通和平常之中,卻閃耀著極不尋常的光輝。《今夜月色好》為我們所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閃光的場面,為我們所描繪的就是這樣一些平凡而又閃光的心靈。這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而故事又發生在一個最不起眼,最容易使人忘記的角落裡。道班房的養路工作,簡簡單單。道班房的養路工人,普普通通。而道班房養路工人的妻子,則更為平平常常。然而,當作者把這個小小的道班房放到高遠偏僻無人的山區公路上的時候,尤其是當作者把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的平凡工作同發生在祖國南大門的那場自衛反擊戰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他們那平凡的勞動就顯出了極不平凡的意義。而這一切,又是通過一個道班房養路工人的妻子,一個普通平常的農家婦女的活動展現出來的。作者通過她初來山區道班房看望新婚不久的丈夫的所見所聞,通過她思想感情的不斷變化,非常巧妙地從一個小小的側面再現了那場不同尋常的戰爭,歌頌了共和國普通公民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精神,描寫了一個溫柔、懦弱的女性的性格成長過程。新婚是幸福的,而新婚離別卻是痛苦的。她的丈夫在新婚不久就到山上的道班房工作去了。那是一個終年被雲霧深鎖的地方,是荒涼、寂寞、周圍幾十里沒有一戶人家的地方。當農村在大搞責任田,奔發家致富,家家戶戶都急需勞動力的時候,丈夫卻跑到這不見人煙的山谷里來。這一切使她非常惱火。然而,作者並沒有花費筆墨去寫她的煩惱、她的牢騷。而是從她的「惱火」中挖掘出了她對丈夫的一往情深,並多方位地展現了她溫順善良的性格。看到丈夫很關心這條公路,從早忙到黑,很少休息,她從未用不中聽的「惱火」的話來 *** 他。看到其他同志由於整天忙於工作,衣服太臟,她便幫助縫縫洗洗。看到丈夫和其他同志一大早就出工,她又想到為他們准備早飯。看到他們的菜里只有鹹菜,她又急忙拿出自己帶來的腌魚。作者僅用了寥寥數筆,一個朴實、溫順、勤勞、善良的農家婦女的形象就活脫脫地站立在我們面前。寫到這里,作者並沒有把他的藝術視角僅僅局限在妻子支持丈夫工作這一俗而又俗的處理上,而是調轉筆鋒,把她丈夫所工作的這條偏僻難行的公路,同發生在祖國西南邊疆的那場自衛反擊戰聯系在一起。從而拓寬了作品表現范圍,升華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增添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軍車在這條公路上的出現,是她性格的轉折點,作品的節奏也由緩至急。從熱情地請戰士喝熱茶,到深夜冒著狂風暴雨去軍車經過的路上看望雨中奮戰的丈夫。從聽說要打仗而義無反顧地堅決要求留下,到冒著紛飛的炮火為戰士們燒茶送水。直到忘記了自己的安危和勞累,和丈夫及其他工人在炮火中推土填彈坑,她捧出了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為祖國的安危甘願奉獻出一切的赤誠的心。最後,她十分渴望能回去休息一下的道班房也被敵人的炮彈震塌了。而當她聽說這發炮彈是沖著我們的大炮來的,只因打偏了,才落到這里的時候,她流淚了。這不是痛惜那幾間小房子,而是慶幸敵人打偏了,沒傷著戰士。這最後一筆,為「她」這個可愛的形象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㈤ 彭荊風是誰
彭荊風(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裂派,漢族,祖籍江西萍鄉,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就職於成都軍區創作室,任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協會。
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
(5)彭荊風短篇小說集有什麼擴展閱讀:
生平經歷
彭荊風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大多描寫邊疆戰斗生活和少數民族風土人情,具有鮮明的邊疆特色,受到好評。其中短篇小說《蘆笙吹響的時候》被列為西南地區1954年優秀小說,在全國產生影響。
1957年,與林肢鍵予合寫的《邊寨烽火》,與陳希午合寫的《蘆笙戀歌》兩部電影劇本,攝製成影片,很受歡迎。 1976以後,陸續有作品問世。短篇小說集《驛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說,寫一個純潔少女的服務獻身精神,頗得好評。
中篇小說《蠻帥部落的後代》、短篇小說《今夜月色好》、報告文學《覆蓋再覆蓋》均在全國獲獎。1962年創作的反映苦聰人由原始歷源巧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長篇小說《鹿銜草》在「文革」中曾被批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㈥ 彭荊風作品有哪些
彭荊風作品有:《驛路梨花》、《斷腸草》、《綠月亮》、《秦基偉將軍》、《孤城日落》。
1、《稿碼驛路梨花》
《驛路梨花》是中國當代作家彭荊風創作的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