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契科夫短篇小說簡介500

契科夫短篇小說簡介500

發布時間: 2023-03-24 19:48:20

『壹』 契科夫短篇小說梗概

契科夫短篇小說收入了多篇契訶夫的代表作。這些作品有的寫出了小人物戰戰兢兢、卑躬屈膝的心態和面貌;有的鞭撻了見風使舵的奴顏媚骨;有的揭露了專制制度對社會的壓制;有的收入了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短篇小說。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既可以體會到契訶夫的憂郁和悲憫,也可以體會到他如陽光一樣燦爛的幽默和童趣。他的作品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墨詼諧、寓意深刻,這些作品或嘲弄官場丑態,或調侃人生尷尬,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他一生創作了七百多篇短篇小說,本書所選的作品來自契訶夫創作的前後兩個時期的代表作,包括讀者比較熟悉的「變色龍」、「套中人」、「胖子和瘦子」、「小官吏之死」等。如果你想看這本書,掌閱里就有的!

『貳』 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的內容簡介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萬卡)(1886)年,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很大震動。《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農民》(1897)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而《在峽谷里》則揭露富農窮凶極惡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農村的情況,說明作者把表現俄國社會階級斗爭列入其創作主題,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舊制度一定滅亡,新「生活早晚會來!」契訶夫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劇本故事雖取材於日常生活,情節樸素,進展平穩,但卻富有深刻象徵意義。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叄』 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的簡介

契訶夫是一位風格獨特的短篇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說:契訶夫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藝術家」。他的短篇小說題材廣泛,風格獨特,意義深刻,形象鮮明。其中輕快幽默者妙趣橫生,讓你會心而笑,又若有所思,久久回味;而凝重深沉者則盪氣回腸,令人心靈震顫,難以釋懷。作者對種種社會弊端痛加針砭,對庸俗生活無情嘲諷,對底層民眾深切同情,對光明未來無限嚮往,使我們深受啟迪,產生共鳴,心懷感動。本書精選了《變色龍》、《萬卡》、《套中人》、《一個文官的死》等14部短篇小說。
《一個文官的死》展示了沙皇俄國的官場:強者倨傲專橫,弱者唯唯諾諾。蛆蟲般的切爾維亞科夫及其奴才心理正是這種官場生活的產物。《變色龍》是契訶夫送給世人的一面鏡子,讀者不難在百餘年後的一些「現代人」身上看到「變色龍」的影子。《嫁妝》則揭示了又一種怪誕的社會現象:物貴於人。奇卡瑪索娃的女兒瑪涅奇卡行將出嫁,母女倆縫制了許多衣服,但瑪涅奇卡不幸離開人世,她的孤苦伶仃、身穿喪服的老母仍在一個勁兒地縫制和置辦「嫁妝」。貧乏的生活,空虛的心靈……

『肆』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有哪些主要內容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內容概述:契訶夫早期的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這些作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表面上寫俄國社會日常生活中的笑話,實際上卻是在無情的譏刺專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一個文官的死》(《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普里希別葉夫中士》等;另一類是反映勞動人民的貧困和痛苦生活的,如《苦惱》、《萬卡》、《哀傷》等。

《一個文官的死》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在看戲時打了個噴嚏,把唾沫星濺在前座的一位將軍的禿頭上,他雖三番五次向將軍道歉,但是卻唯恐將軍大人不肯原諒他並怪罪於他,從此心神不寧,戰戰兢兢,不久便撒手西去了。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正是大官們的飛揚跋扈造成了卑微的小人物的畏懼和奴性心裡。作家早期創作的另一個短篇《苦惱》寫一個孤苦伶仃的老馬車夫,在兒子死後整整一個星期幾次想找人傾吐內心的痛苦,但是誰也不理睬他,他只好向他的老馬訴說。這篇小說是對當時冷漠無情的社會的控訴。

到了19世紀90年代,契訶夫的小說創作走向了繁榮和成熟,許多優秀名篇都產生於這個時期,如《第六病室》、《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帶閣樓的房子》、《醋栗》、《套中人》等。

《帶閣樓的房子》批判了錯誤的社會思潮「小事論」。在作者看來,要緊的不是熱衷於「小事」的改革,而是要解決「好幾百年」以來不斷「重演的那套舊故事」。然而由於思想的局限,作家還指不出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這一時期的作品還對知識分子的空虛無為和小市民的庸俗丑惡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如作品《跳來跳去的女人》、《文學教師》、《約內奇》等。

在契訶夫90年代的創作中,農民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他對農民問題很關心,特別是在1892年遷居離莫斯科不遠的農庄之後,他同農民有了更多的接觸,對農民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創作了一組描寫俄國農村和農民的作品。如《農民》就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後俄國農民的貧困生活,《峽谷里》則描寫了90年代資本主義在俄國農村發展的情景。

『伍』 跪求契柯夫小說概括

先說下情況,以下是本人復制來的。請見量。
世界三大小說家
從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在六十年的時間里,文學史上相繼走過了並稱世界三大小說家的莫泊桑、契訶夫和歐。亨利。
本篇並不想系統的論述他們的文學特徵和成就,只是一些自己的或他人的碎片匯集而已。

世界文學史上的短篇聖手不乏其人,為何此三人倍受推崇呢?我不知是何人在何時何地對他們做如此定位,將他們置於短篇小說創作成就的顛峰,不過確實也實至名歸。
他們的中、短篇小說在質量上和數量上的顯著特點就是「多而且好」,這是使他們成為短篇小說大師的基本要素。還有就是他們文學創作的重點或主要組成部分是中、短篇小說。正是這三個人,用他們燦若星辰的作品豐富了中、短篇小說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鞏固和發展了中、短篇小說的創作模式,完善了傳統中、短篇小說的創作技巧,為其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上面這段話看起來像某篇刻板的文學評論的摘錄,再這樣陳述下去恐怕會淪為老生常談的陳詞濫調。那麼我就變換一種方式,加進一些統計數字,也許還是老一套,那我也管不了許多了。

莫泊桑,法國人,生於1850年,卒於1893年,享年43歲,沒有加入跨世紀的作家一族。他創作了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說、六部長篇小說。人生未至半百,創作量驚人。
契訶夫,俄國人,生於1860年,卒於1904年,享年44歲。他比莫泊桑多活一年,也見到了新世紀。他一生創作大量中、短篇小說,其戲劇創作成就比起小說來毫不遜色。
歐。亨利,美國人,生於1862年,卒於1910年,享年48歲,也沒活過半百之年。他一生創作了三百多個短篇和一部長篇。
讓我們就上述資料做一下概括說明。
一是這三位作家大概創作了一千篇左右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包括大量傳世名作,比如《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於勒》、《變色龍》、《套中人》、《第六病室》、《警察和贊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後的常春藤葉》等等等等。不要對我說上述作品你一篇也不知道,除非你沒接受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
二是他們都沒活過五十歲,也就是我國傳統意義上的知天命之年。按出生時間排列,他們一個比一個活得長些,但都有像短篇一樣的壽命。難道是寫短篇小說太耗費精力了?
三是用這三位作家的出生地為點,連線組成一個鈍角三角形。這三人的國籍頗有代表性,法蘭西、俄羅斯、美利堅。這三個國家的文學大師層出不窮,這也說明此三人為何具有代表性。法蘭西,雨果地故鄉,巴爾扎克的老家,福樓拜的巢穴。俄羅斯,偉大作家的誕生地:普希金、萊蒙托夫、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無一不令後輩作家望塵莫及、五體投地。美利堅,那時已經有了馬克。吐溫、德萊塞、惠特曼三大文學奠基人,又有諾里斯和克萊恩這樣的短命天才,其前途不可限量。

莫泊桑和契訶夫都屬於歐洲大陸,這片大陸有較深的文學底蘊。1850年,也就是莫泊桑出生的那一年,法國的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逝世了,而距另一位巨人斯湯達的逝世已經八年了,維克多。雨果還沒有寫出《悲慘世界》,福樓拜還沒有樹立自己大師的地位;在當時的俄羅斯,屠格涅夫只有33歲,列夫。托爾斯泰22歲。1867年,莫泊桑17歲時結識了福樓拜,在這位恩師的教導與關懷下他向成功走去;這時在俄羅斯,契訶夫剛剛5歲。1880年,莫泊桑30歲時發表了處女作小說《羊脂球》,從而轟動文壇;這一年契訶夫開始了幽默故事性質的小說創作。以後的5年是莫泊桑的黃金時期,其間他完成了他絕大部分的中、短篇傑作;也就是在這短短的5年裡,契訶夫在創作上發生了一次飛躍,他逐漸脫離了庸俗的笑料小品,寫出了《普里希別耶夫中士》那樣具有深刻主題的諷刺作品。
莫泊桑的幸運是他在學習寫作時有福樓拜這樣的明師對其天才進行引導和挖掘。作為醫生的契訶夫完全靠自我實現了突破,他說過:「醫生是我的妻子,而寫作是我的情婦」。
1890年以後,莫泊桑急轉直下,1893年逝世。契訶夫在1890年訪問了庫頁島,此後他的第二次飛躍發生了,標志是1892年的《第六病室》。二十世紀初,契訶夫站到了俄羅斯文學的最高處。
1881年,屠格涅夫把莫泊桑的一本小說集(《泰利埃公館》,舊譯《戴家樓》)送給了列夫。托爾斯泰,說:「隨便讀讀吧,這是一位年輕的法國作家。他知道您,並且非常尊崇您。」屠格涅夫是福樓拜的老朋友,曾多方關照莫泊桑。托爾斯泰後來讀了莫泊桑幾乎所有作品,稱贊他具有「那種使他能夠在事物和生活現象中見到人所不能見的特徵的天賦注意力。」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初,隨著一個個文學巨人的出現,歐洲的現實主義文學發展到頂峰,繼而幾至淪入自然主義泥沼。現代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已經嶄露頭角。莫泊桑的現實主義是接近自然主義的,但決沒有後者的枯燥乏味(不信?你可以去讀《娜娜》)。契訶夫繼承了俄羅斯傳統的抒情化現實主義。列夫。托爾斯泰這樣說:「契訶夫是用散文寫作的普希金。」看看後人的幾段評論。
毛姆(被稱作「英國的莫泊桑」)在《論小說寫作》中這樣寫道:「契訶夫是一個很好的短篇小說家,但是有他的局限;而且他把自己的藝術建築在這些局限上是他明智的地方。他沒有本領編造一個緊湊而生動的故事,諸如人們可以在晚餐桌上講得娓娓動聽的那類故事,象《遺產》或者《項鏈》那樣。」毛姆是莫泊桑的精神傳人,一位法國化的英國作家。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被稱作「英國的契訶夫)說:」我願意將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換取契訶夫的一個短篇小說。「」如果法國的全部短篇小說都毀於一炬,而這個短篇小說(《苦惱》)留存下來的話,我也不會感到可惜。「列夫。托爾斯泰說:」他創造了新的形式,因此我絲毫不假作謙遜地肯定說,在技術方面契訶夫遠比我為高明!……這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藝術家。「
托馬斯。曼說:「毫無疑問,契訶夫的藝術在歐洲文學中是屬於最有力、最優秀的一類的。」海明威說:「人們對我說,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寫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說,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說,但是在讀了契訶夫之後看她的作品,就好像在聽了一個聰明、博學的醫生講的故事後再聽一個尚年輕的老處女竭力編造出來的故事一樣。」納博科夫曾著重分析了契訶夫的小說名篇《帶叭兒狗的女人》,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之一」,並說:「愛陀思妥耶夫斯基或高爾基甚於愛契訶夫的人永遠也不能掌握俄羅斯文學和俄羅斯生活的本質……也不能掌握普通的文學藝術的本質。」「在這個只有二十頁左右的短篇小說里,一切傳統的小說寫法都被打破了。」是的,高爾基曾就這篇小說寫信給契訶夫,說他在「殺害現實主義」。
《彼得堡》的作者安。別雷在他的《小品文集》中這樣論述契訶夫:「互相對立的流派——象徵主義和現實主義在他那裡相遇、交匯。在契訶夫身上體現著我們彌足珍貴的列夫。托爾斯泰文學傳統的繼承。而與此同時契訶夫的創作中又儲存了能夠引爆諸多俄羅斯文學過渡流派的真正象徵主義的甘油炸葯。」「契訶夫從未認為自己是象徵主義者,但是他卻高尚而真誠地彷彿把自己的全部創作奉獻於一點,那就是使他的創作成為俄羅斯象徵主義的基石。」「正是以契訶夫現實主義的如許深邃,該現實主義的內在基礎在未背叛過去傳統的同時轉化為象徵主義。」「這就是契訶夫的實體——不由自主地與象徵主義長成一體的透明化的現實主義。」綜合看來,契訶夫在藝術上要比莫泊桑復雜的多。這位風格獨特的修辭大師既簡潔純凈又復雜深邃。

美洲大陸的歐。亨利的創作時間在二十世紀最初10年,亦即他生命的最後10年。
似乎歐。亨利在我國的受重視程度不如他那兩位歐羅巴同行(迄今為止我沒見過中文版的歐。亨利小說全集)。通過他作品中的只言片語,我們推測他大概讀過莫泊桑的大部分小說。在我的印象里契訶夫的小說是在1910年以後才正式介紹到美國的,那麼歐。亨利應該沒有讀過契訶夫的小說。
歐。亨利經歷豐富,他的各種職業生涯使他得以接觸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還包括在監獄服刑的經歷,所以他的小說被稱作「美國生活的萬花筒」。
歐。亨利的小說技巧是純美國式的。在讀莫泊桑和契訶夫的小說時,在讀者意識的某一個角落裡隱藏著一種厚重感,這使作品的背景顯得深遠廣闊。歐。亨利帶給我們像紙一樣輕快的感覺,這並不是說他的作品淺薄,而是作品中表露的那種蓬勃的美國氣息。
很多人稱贊他的小說構造技巧已達爐火純青的境地,「出人意料的結尾」被他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又是一位愛玩兒文字游戲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利用諧音的語義雙關比比皆是。他還喜歡引經據典:《聖經》、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同時代的亨利。詹姆斯。
誰也不能忽視歐。亨利小說中的幽默內涵。那是正宗的美式幽默:俏皮、誇張、粗線條,又有一絲酸澀的感覺。我們還不能把這種幽默稱為「含淚的幽默」,不過可以在這種幽默中找到黑色幽默的遺傳因子。
歐。亨利的很多作品會使你體會到它們的虛構性。他常常會在一個故事的敘述過程中插入一些作者的觀點,透露一點作者的意圖。這種手法在後現代小說中稱作「短路」。這使歐。亨利的小說具有了一點「元小說」的特徵。他的現實主義融合了浪漫主義和後現代等各種因素,形成了歐。亨利式的現實主義。

好了,可以結束了。三位短篇小說大師已逝去將近一個世紀了,縱觀這百年來的文學發展,任何事物一成為經典,就會有一群人去模仿,同時又有一群人去試圖推翻,再去重塑新的經典;但對於閱讀中的人類來說,實質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消褪的。

『陸』 契科夫簡介

契科夫簡介

俄國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和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之一



詳細信息:


生平經歷

早期

巔峰時期

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期


契訶(hē)夫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期是契訶夫創作的全盛時期。當時俄國的解放運動進入無產階級革命的新階段。在革命階級的激昂情緒激盪下學生以及其他居民階層中間的民主精神漸趨活躍。契訶夫也漸漸克服了不問政治的傾向,積極投入社會活動。


1892年在下諾夫哥羅德省和沃羅涅什省賑濟飢荒;

1892至1893年間在謝爾普霍夫縣參加撲滅霍亂的工作;

1897年參與人口普查工作;

1898年支持法國作家左拉為德雷福斯辯護的正義行動,並因此疏遠同蘇沃林的關系;

1902年為了抗議沙皇當局取消瑪克西姆·瑪克西姆·高爾基的科學院名譽院士資格的決定,他和柯羅連科一起放棄在1900年獲得的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1903年他資助為爭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學生。他的民主主義立場日益堅定,對社會生活的底層的觀察更為深刻,對醞釀中的革命的預感也日益明朗,從漆黑的現實中漸漸看到隱約的「火光」。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人生謝幕

隨著20世紀初社會運動的進一步高漲,契訶夫意識到一場強大的、盪滌一切的「暴風雨」即將降臨,社會中的懶惰、冷漠、厭惡勞動等惡習將被一掃而光。他歌頌勞動,希望每個人以自己的工作為美好的未來做准備(《三姊妹》,1900~1901)。

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寫成的《新娘》(1903)表達了要「把生活翻一個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劇本《櫻桃園》(1903~1904)展示了貴族的無可避免的沒落和由新興資產階級所代替的歷史過程,同時表現了毅然同過去告別和嚮往幸福未來的樂觀情緒:櫻桃園伐木的斧聲伴隨著「新生活萬歲!」的歡呼聲。

然而由於契訶夫的思想立場從未超越民主主義的范疇,他筆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創建嶄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們渴望的「新生活」始終只是一種朦朧的憧憬。

『柒』 契訶夫短篇小說內容概要

《醋栗》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講述了一個庸人為了追求個人幸福而喪失所有優秀品質的故事。

醋栗又硬又酸,卻被主人公尼古拉·伊萬內奇捧為寶貝,成為了他所嚮往的豐福生活的標志,它其實代表的就是尼古拉·伊萬內奇窮其人生所想擁有的平庸的個人幸福。

簡潔、凝練

契訶夫主張「簡潔是才能的姊妹」、「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其小說大多是速寫式的,既沒有冗長的景物描寫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離奇的情節和急劇變化的緊張場面;而是情節簡單、發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語言精練明快,善於運用白描式的個性化語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

比如《變色龍》中僅僅寫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斷案一個場面,四個人物,故事情節發展極其簡單,作者僅僅抓住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審案過程中的五次「變色」加以描繪、便收到極其強烈的諷刺效果。

『捌』 契訶夫的作品簡介

契訶夫,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他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下面是更詳細的簡介了:
契訶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俄國小說家、戲劇家。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在19世紀80年代的俄國,反動的書刊檢查制度空前嚴格,庸俗無聊的幽默刊物風靡一時。契訶夫開始創作時常以安東沙·契洪特等筆名向這類雜志(如《蜻蜓》、《斷片》)投稿。短篇小說《一封給有學問的友鄰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長篇、中篇等小說中最常見的是什麼?》(1880)是他初期發表的作品。80年代中葉前,他寫下大量詼諧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說,很多是無甚價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繼承俄羅斯文學的民主主義優良傳統,針砭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如寫卑欺強節的小官吏(《在釘子上》、《一個官員的死》、《勝利者的勝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紳和老爺(《英國女子》1883),見風使舵的奴才骨(《變色龍》,1884),專制制度的衛道士(《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但他迫於生計和缺乏經驗,在當時主要只求速成和多產。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羅維奇寫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華,他深受啟發,開始嚴肅對待創作。寫於1886年的《萬卡》、《苦惱》和1888年的《渴睡》,表現了作家對窮苦勞動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問世的著名中篇小說《草原》描繪和歌頌了祖國的大自然,思考農民的命運,表達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偽善、愛慕虛榮和庸俗等習氣。這些作品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都有明顯進展。但受小資產階級環境影響的契訶夫在這時不問政治,只「想做一個自由的藝術家」,要有「最最絕對的自由」。他從1886年起為反動文人蘇沃林發行的《新時報》撰稿,雖經批評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勸告,仍同它保持關系。1888年10月,契訶夫獲「普希金獎金」半數。這時他已是5部短篇小說集的作者(《梅爾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顏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話》,1887;《短篇小說集》,1888)。聲譽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強烈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作家的社會責任感,認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創作的意義。他說:「自覺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確的世界觀,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種負擔,一種可怕的事情。」這種思想形象地表現在中篇小說《沒意思的故事》(1889)里。

從這個時期起,契訶夫開始創作戲劇。獨幕劇《結婚》(1890)和《論煙草的危害》(1886)、《蠢貨》(1888)、《求婚》(1888~1889)、《一個不由自主的悲劇角色》(1889~1890)、《紀念日》(1891~1892)等輕松喜劇在思想內容和喜劇性上接近於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劇本《伊凡諾夫》(1887~1889)批判缺乏堅定信念、經不起生活考驗的80年代的「多餘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體弱的契訶夫不辭長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庫頁島游歷,對那裡的所有居民、「將近一萬個囚徒和移民」逐一進行調查。庫頁島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覺悟和創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說:「……如果我是文學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間……我至少需要一點點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點點也好。」他開始覺察到,為《新時報》撰稿所帶給他的只是「禍害」,終於在1893年同這家刊物斷絕關系。他對俄國的專制制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寫出了《庫頁島》(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則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這部中篇小說控訴監獄一般的沙皇俄國的陰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惡」的托爾斯泰主義。列寧讀它後受到強烈的感染,說自己「覺得可怕極了」,以致「在房間里待不住」,「覺得自己好象也被關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間,契訶夫曾去米蘭、威尼斯、維也納和巴黎等地療養和游覽。從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購置的莫斯科省謝爾普霍夫縣的梅里霍沃庄園。1898年,身患嚴重肺結核病的契訶夫遷居雅爾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演員奧爾迦·克尼碧爾結婚。在雅爾塔他常與列·托爾斯泰、高爾基、布寧、庫普林和列維坦等人會見。

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期是契訶夫創作的全盛時期。當時俄國的解放運動進入無產階級革命的新階段。在革命階級的激昂情緒激盪下學生以及其他居民階層中間的民主精神漸趨活躍。契訶夫也漸漸克服了不問政治的傾向,積極投入社會活動:1892年在下諾夫哥羅德省和沃羅涅什省賑濟飢荒;1892至1893年間在謝爾普霍夫縣參加撲滅霍亂的工作;1897年參與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國作家左拉為德雷福斯辯護的正義行動,並因此疏遠同蘇沃林的關系;1902年為了抗議沙皇當局取消高爾基的科學院名譽院士資格的決定,他和柯羅連科一起放棄在1900年獲得的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1903年他資助為爭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學生。他的民主主義立場日益堅定,對社會生活的底奧的觀察更為深刻,對醞釀中的革命的預感也日益明朗,從漆黑的現實中漸漸看到隱約的「火光」。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強調藝術作品應該有明確的思想(劇本《海鷗》,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裡接觸到重大的社會問題。例如《農民》(1897)以清醒的現實主義反映了農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貧乏:赤貧、愚昧、落後和野蠻;《在峽谷里》(1900)並描繪了農村資產階級——富農瘋狂地掠奪財富和殘忍本性。這些小說對美化農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駁。揭露資本主義的主題也見於《女人的王國》(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診》(1898)則表明資本主義「魔鬼」不僅壓榨工人,而且也折磨著工廠主後裔的良心,他們意識到生活沒有意義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鬱不安。劇本《萬尼亞舅舅》(1897)描寫沒有真正理想和嚴肅目標的知識分子的可悲命運,他們的正直無私的勞動終成無謂的犧牲。《帶狗的女人》(1899)以愛情為題材,暴露庸俗和虛偽,喚起讀者「對渾渾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厭惡」。《帶閣樓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會斗爭的「小事」論,批判自由主義者的漸進論思想,認為需要一種「更強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爭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動的狹隘圈子,去影響廣大群眾。他的創作中逐漸響起了「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呼聲。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動力量對社會的壓制及他們的保守和虛弱,並鞭撻當時存在的套中人習氣。在《醋栗》(1898)和《姚內奇》(1898)里他刻畫自私自利、蜷伏於個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靈空虛和墮落,並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園,而是整個地球,整個大自然,在那廣大的天地中,人才能盡情發揮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質和特點」。

隨著20世紀初社會運動的進一步高漲,契訶夫意識到一場強大的、盪滌一切的「暴風雨」即將降臨,社會中的懶惰、冷漠、厭惡勞動等惡習將被一掃而光。他歌頌勞動,希望每個人以自己的工作為美好的未來做准備(《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寫成的《新娘》(1903)表達了要「把生活翻一個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劇本《櫻桃園》(1903~1904)展示了貴族的無可避免的沒落和由新興資產階級所代替的歷史過程,同時表現了毅然同過去告別和嚮往幸福未來的樂觀情緒:櫻桃園伐木的斧聲伴隨著「新生活萬歲!」的歡呼聲。然而由於契訶夫的思想立場從未超越民主主義的范疇,他筆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創建嶄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們渴望的「新生活」始終只是一種朦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訶夫因病情惡化,前往德國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在那裡逝世,遺體運回莫斯科安葬。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徵意義,「海鷗」和「櫻桃園」就都是他獨創的藝術象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以及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建立)與契訶夫進行了創造性的合作,對舞台節術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訶夫在世界文學中佔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說和莫泊桑齊名。歐美許多作家談到契訶夫的創作對20世紀文學的影響。在中國,在契訶夫逝世後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說就被譯介過來。他的劇本《海歐》、《萬尼亞舅舅》、《三姊妹》和《櫻桃園》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後由鄭振鐸和曹靖華等譯成中文。以後,魯迅藝術學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貨》、《求婚》和《紀念日》。瞿秋白、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對契訶夫都有過論述。他的小說和戲劇幾乎全部有中譯本。

「在舞台上得讓一切事情像生活里那樣復雜,同時又那樣簡單。人們吃飯,僅僅吃飯,可是在這時候他們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們的生活毀掉了。」

——契訶夫

『玖』 契訶夫短篇小說集的內容簡介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所選的作品來自契訶夫創作的前後兩個時期。在早期作品中,除了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具有一定現實批判色彩的《變色龍》之外,還有一些輕松詼諧的純幽默小說。《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所選的契訶夫後期小主,以《套中人》是為著名。這篇小說表現了沉悶壓抑的時代氛圍,諷刺了俄國社會普遍的僵化、禁錮的精神狀態。

『拾』 契訶夫簡介

契訶夫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國的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

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

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80年代中葉前,他寫下大量詼諧幽默的小說,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如寫大官僚飛揚跋扈和小人物的卑微可憐的《一個官員的死》(1883);寫見風使舵的小市民奴性心理的《變色龍》(1884)。

80年代後半期,契訶夫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寫下了一系列傑出的短篇小說。《萬卡》(1886)、《苦惱》(1886)、《渴睡》(1888),對於下層人民的窮苦悲哀寄予深切同情。1889年寫出《套中人》,以諷刺手法描寫了沙皇專制制度的忠實衛道士的典型形象。

(10)契科夫短篇小說簡介500擴展閱讀:

社會評價:

契訶夫以語言精練、准確見長,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他採取簡潔的寫作技巧以避免炫耀文學手段,被認為是19世紀末 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他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之一。

托馬斯·曼說道: 「毫無疑問,契訶夫的藝術在整個歐洲文學中屬於最有利、最優秀的一類。」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說道: 「我願將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換取契訶夫的一個短篇小說。」

契訶夫的作品有著「文短氣長」的簡潔,這主要得力於他在揭示人物性格時一針見血的形象化點染及開門見山的創作筆法。其許多作品都被視為經典廣為傳閱。他的作品在 俄羅斯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都佔有著極重要的地位。

熱點內容
小說句子摘抄無關愛情經典語錄 發布:2025-07-04 19:10:27 瀏覽:307
小說東湖往事免費閱讀txt下載 發布:2025-07-04 18:58:15 瀏覽:374
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小說說 發布:2025-07-04 18:49:16 瀏覽:443
再生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04 18:42:17 瀏覽:695
作文言情小小說700字 發布:2025-07-04 18:35:58 瀏覽:669
網游一億倍數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4 18:35:49 瀏覽:782
八十萬字以下的完本網路小說 發布:2025-07-04 18:35:17 瀏覽:487
重生成明星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04 18:35:07 瀏覽:804
免費總裁書小說下載迅雷下載 發布:2025-07-04 18:25:25 瀏覽:820
坐在腿上打游戲小說 發布:2025-07-04 18:23:59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