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短篇小說一件小事讀後感
① 一件小事的讀後感
魯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很短的小說,主要情節是:在一個刮著西北風的冬天,「我」坐著人力車出門去。當人力車夫正在大道上奔跑時,車把帶倒了一個從道旁橫截過來的衣著破爛的老婦人。當時「我」看到老婦人並沒有碰傷,而且也沒有別人看見,就想叫車夫快些走開。可是車夫卻立即放下車子,攙起老婦人,並到巡警分駐所去承擔責任。這時,「我」突然覺得車夫那「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來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早鎮他對於我,漸漸地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藏著的『小』來。」
這一篇小說,使我產生了許多聯想。我首先想到,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經過無數先烈的流血犧牲,革命終於取得了勝利。像《一件小事》螞數中所描寫的在北風呼嘯中還得頂風冒寒拉人的車夫和頭發花白、衣服破爛的老婦人那樣的勞動人民,也早翻身過上幸福的生活。今天,我們仍應該像魯迅那樣,關心人民,熱愛人民,和群眾打成一片,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如果一事當前,先為自己著想,不顧人民群眾的利益,那實在是有愧於革命先輩的英勇斗爭和流血犧牲。
從《一件小事》中我還想到自我批評的重要。我們要虛心聽取老師、同學們提出的意見,要勇於承認並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如果一個人只滿足於自己取得的一點點成績,聽不得別人的批評,也不願意進行自我批評,固步自封,驕傲自大,那是很危險的。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聖者,只有那些不斷地嚴格要求自己,經常進行自我批評的人,才能夠進步。先魯迅這樣偉大的人物都毫不客氣地批評了自己,檢查自己,我們就更應該這樣做了。我們要學習魯迅嚴於自我批評的精陸物粗神,像 《小學生守則》所要求的那樣,「誠實勇敢,不說謊話,知錯就改」,從小做一個勇於自我批評的人。
魯迅的名字早就印在我的心中了,但我認真地獨立地閱讀魯迅的作品還是第一次。雖然讀的是一篇很短很短的《一件小事》,但魯迅那種熱愛人民、嚴於自我批評的精神,卻深深地感動了我,並將永遠地銘刻在我的心中,成為鼓舞我前進的動力。
② 《一件小事》讀後感
《一件小事》寫於1920年7月。這是一篇以人力車夫為主人公,表現勞動人民高貴品質的短篇小說。下面是我精心為您整理的《一件小事》讀後感,希望您喜歡!
《一件小事》讀後感篇一
魯迅的《一件小事》簡述了一個人力車夫拉著「我「前行遭遇了碰瓷的故事。
其實碰瓷這種事情哪怕就是現在也很平常,也很頻繁。如果說發生在現在,大部分被碰瓷的人都會很憤怒,鄙視他們。有的人會像「我」那樣調臉走人,更有甚者會上去給他們兩個耳光,但無論給什麼都不會像文中車夫一樣給與關懷。毋庸置疑,車夫是偉大的。那個女人或許是可鄙的。但是在車夫眼中,即使在看不起,她還是個人,這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所辦不到的。這也體現了他——一個車夫,一個最底層的小人物,卻懂得很多上層人士所不懂得的最起碼的尊重底層人士。
現實中像小說中車夫一樣的人也還有很多,如網上最近炒得很火的犀利哥事件中的一個網友「老饞貓」,在網上大多數人都以PS犀利哥圖片為豪的時候,在網上就是這個網友第一個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他認為犀利哥作為一個乞丐已經很可憐了,他最需要的是溫暖,是關心,而不是惡搞。雖然他的這些行為不一定都能被人所認可,至少我是認可的,他尊重別的人,一點不自私,這種人值得我尊重與學習。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行屍走肉,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不是每一個人都配做人。在魯迅那個年代,正如咐指屈原說的一句話可以形容,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以魯迅筆下車夫為代表的不少人都是清醒的,至少有良心和尊嚴。但現在很多人良心已泯,為了利益,敢於放棄良心和尊嚴悄寬。
當然,這類人雖然不值得同情,但還畢竟是人,給予最起碼的尊重就行了。關鍵是我們應該學習車夫那種人格,至少要學習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品質。
《一件小事》讀後感篇二
學完了《風箏》以後,從老師口中,我對魯迅又了更深的了解,便再次捧起書櫃里沉睡已久的《魯迅作品集》,再次讀起了《一件小事》。
一年前,我讀這篇文章時,只覺得這是魯迅摘錄了生活中的瑣事,從而贊美了車夫的善良。而現在我體會更多的,則是魯迅對自我的深刻解剖。就像魯迅所說:「我的的確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出情面面得解剖我自己。」
在《一件小事》中,「我」一直懷疑跌倒的老婦人裝腔作勢,所以不以為然;而朴實、善良的車夫,卻扶起婦人毫不躊躇。他將自己與低賤卑微的的車夫相比,卻覺得車夫如此偉大,而自己卻十分渺小。車夫在那時的社會,是屬於最底層的角色,他的社會地位低微,無論是文化程度,還是思想和涵養一定遠遠不及魯迅。就是這樣一個身份低微的人,也可以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這說明在當時封建思想陰影的籠罩下,魯迅不受影響,大膽的提倡「人人平等」。
「老實說,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讓我感受頗深。魯迅用他犀利的筆批判著當時社會,愚昧的人和不公的事。可是這些普天一色的批判現實的'文章卻令我忘而生畏。一些不被察覺的社會弊病令魯迅痛心。社會有黑暗面,但無可否認的是,它也有光明的一面。生活中也有像車夫這般善良的人,他們擁有高尚的品質,寬容的心態。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語言嘲諷著愚昧的人們,刺傷他們,讓他們從沉睡中覺醒。也許這樣,人們會被他深深刺痛而無法自拔。他不如閉上那無情斥責人們的嘴,開始贊美更多具有優秀品質的人,鼓勵人們積極向上、奮發圖強,將他們的筆化為向人們張開雙臂的春天,在不遠處揮舞著手,面含微笑……
《一件小事》讀後感篇三
今天啟簡亮,我讀了一篇文章名為《一件小事》,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件小事也能研究出大事,只要認真探索一定會成功。文中小姑娘的一句話就能把解釋中的謬誤,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正是因為這句話讓拉曼成為了科學家,而被科學界稱為「拉曼效應」,由此不得不承認拉曼的成功離不開小姑娘的疑問》所以說真理是在別人的疑問中和自己的探索中來完成的。
記得我也讀過這樣一篇文章,那是兩個剛走出校園的女大學生去公司面試,因為路途遙遠,他們需要早公共汽車去面試,她們倆剛剛上車,就發現一位老人站在她們旁邊沖他們笑了笑,其中的一個女孩子假裝沒看見把臉扭了過去,看著窗外。另一個則起身,把座位讓給了老人,把臉沖到窗戶邊的那個女孩說:你傻啊!我們需要做很長時間呢!你怎麼能把座位讓出去呢!讓座的女孩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呀!自古以來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這一切老人都銘記在心,又沖他們笑了笑,時間過得很快,她們到了公司,來公司面試的人很多,可以說他們成功的幾率很小很小,可正是這樣,讓座的女孩成功進入到了公司。然而沒有讓座的女孩,無論學識與長相都遠遠超過了讓座的女孩。最後公司告訴她們,公共汽車上的老人是公司故意安排的。因為公司知道這輛公共汽車上有到他們公司面試的人,沒有讓座的女孩離成功只差僅僅一步,所以,看一件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讓她與成功遙不可及。
我們只有時刻注意,留心發現,發現小事,重視小事,小中見大,才能從一滴小小的水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要把一件小事,不當做事,也許一件小事能使你離成功更進一步!
③ 《一件小事》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一件小事》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件小事》讀後感1
小事,身邊有太多的事,或大或小,不過貌似小事居多。然而,何事算小。
公交上,給老弱病殘讓座,事小,但得到的表揚是太多太多了。同學間,小矛盾而引起的拳腳相加,事小,但得到的批評卻是劈頭蓋臉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看來一點也不假。
同樣是小事,卻造成不一樣的結局,然則,事無大小。
在《一件小事》中,「我」從鄉下來到京城已經有六年了,別的影響沒有,倒是脾氣越來越大,愈發瞧不起人了,正是這件小事將「我」從中拖開:一日坐車,車夫撞到了一個女人,與其說撞,不如說那個女人「碰瓷」吧,車夫和「我」都清楚事實,「我」看四周無人,便讓車夫快些離開吧,反正她沒事,但是車夫沒有理會「我」,仔細詢問她,並帶她向巡警分駐所走去了……一會兒,陸雹一巡警走來說:「你自己雇車吧,他不能拉你了。」「我」拿出一把銅元,讓巡警交給車夫……
看起來,事似不大,但讓人深省。文中,她,一個高手(或者說是一個「碰瓷高手」),又或許她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路人甲,也正是她貫穿了文章,使小事得以繼續吧。「我」一個普通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小市民,一個勢利眼,保住自己永遠是「我」的真理吧。車夫,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形象,老實,質朴,本文中明顯的主角,他沒有「肇事逃逸」,而是滿是耐心,要是放在現在,估計早就上了報紙頭條了吧!
當今,這類事發生的太多太多了,誠信也在人與人的關繫上顯得尤為重要。商家喂得到更大的利潤,他們要堅守誠信,人與人要想有更近的關系,他們要堅守誠信,國家與國家間也同樣需如此……
這樣的一件小事,卻代表了很大的一個群體,由這樣的小事反映出了人類情感的光輝面與陰暗面。「我」的逃避,車夫的勇敢,一個小故事,將其演繹的十分真切。
這件事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但就是任務所表達出的情感多震撼我,或許文末的一打包銅元,不光是對車夫體力上的回報,更是一種對朴實,善良,誠信的認可中液,欣賞與贊揚。
這里,最後,我覺得引用原文中的一段話在合適不過了:
「幾年來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雲』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
《一件小事》讀後感2
車夫不顧「我」的勸誡,執意要扶起跌倒的老人,而「我」羞愧之餘也從中增長了勇氣和希望。
文章通過用對比的手法,用「我」的自私自利、膽小怕事來反襯車夫的.敢作敢為、正大光明。或許在魯迅先生的那個時代里,這件小事是贊揚了車夫這些社會底層勞動者的美好品質。現在,它有有了新的含義。
最近幾年,駭人聽聞之事時有發生,最觸目驚心的莫過於之前的「小悅悅事件」。那個小小的天使般稚嫩的孩童就這樣被一輛又一輛的車無情的碾壓,一雙又一雙目不斜視的眼睛再次抹殺了她生的希望。若是此時能有一個「車夫」從路旁走來,用一雙大手輕輕拭去她臉上縱橫的淚痕,叫來救護車該有多好。不能了,現在的人誰還願做一個「車夫」。
就像那篇講責任的文章,「當你漠然走過倒地呻吟的老人時,當你無視被汽車碾壓的孩童時,當你習慣於有人敢感喟世風日下時,這個世界不正在走向一個冷寂而又凄涼的墳墓嗎?」人們一邊罵「車夫」們傻,一邊挖著社會的根基,把自己葬送進沒有盡頭的深淵!誰曾想若在不知躲遠的地方自己的家人也承受著遭遇,心裡的滋味怕是不僅是「造化弄人」那般苦澀吧。
然爾見義勇為並不意味著盲目地伸手,「碰瓷」的正等著這種空有一聲浩然正氣的、做事不經大腦的肥羊上門。見義智為才是幫人的最佳途徑。
或許在若干年以後,那個高大的身影仍在你腦海中浮現,「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與智慧。「即使老人有了保險,仍希望人人伸出一雙手,為一切苦難人遮住風雨與苦難《孔乙己》只願那時有人脫去自己一身長袍,瀟灑走一回自由路。
你對小伙計說「回」字有四種寫法,你推推小碟中的茴香豆給孩子賣悉物們吃,明明是個迂腐的人,卻還是有著點美好。「一整夜的黑也遮不住一點亮光」,大概人性的善無論受到怎樣的蒙蔽,也還是會努力透出一絲光亮吧。
作為魯迅先生筆下的典型人物,你和阿Q一樣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封建制度就像是加了密碼的禁錮,一代代人用自己笨拙或子嫩的雙手摸索著解開,直到血肉模糊。而你們這些麻木的人卻讓鏈條鎖住自己的大腦,任其貫穿自己的身心。可笑又可悲的是你,偷書的是你,好吃懶做的是你,任人取笑的是你,迂腐酸氣的還是你,無數個你堆在文化長城下成了犧牲品,成了失敗者。自己在庸人中默默苦澀的咀嚼這固步自封墨守成規帶來的苦果。為了那點小小那個時代特有的讀書人的自尊和傲氣,你狡辯「偷書,偷書,這不算偷!」真是可笑得很。酸溜溜的咬文嚼字,瞧不起勞動者們,不思進取。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孤芳自賞,趾高氣昂。
庸人碌碌無聞過完自己枯燥的一聲,你那?
封建呵,封建呵,鏈條松動的那天,便是它土崩瓦解之時!那時,長衫已成過去,孔乙己早已隨歷史的滾滾巨浪消逝。
《一件小事》讀後感3
在魯迅先生的眾多文學著作中,有一篇短小,精煉,卻寓意深刻文章,名叫《一件小事》。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不是車夫的淳樸與善良,而是魯迅先生敢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文章講述了民國六年的冬天,魯迅先生雇了一輛人力車去趕路,卻碰倒了一位老婦人。盡管魯迅先生堅持認為她沒有受傷,車夫卻毫不理會,帶著老婦人走進了警局,通過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這件小事,使魯迅先生看到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當時的社會十分黑暗,魯迅先生對國家沒有了希望,已經不在乎那些所謂的國家大事,脾氣越來越壞,也開始看不起人。開頭中,當車夫扶起老婦人時,魯迅先生沒有同情,而是在一旁幸災樂禍:「車夫多事,也是自討苦吃,現在你自己想法去。」為下文的轉折埋下了伏筆。在看到了車夫的行為後,作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自己:「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地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批判自己的渺小,心靈的黑色,對車夫的尊敬溢於言表。結尾,作家做了深刻的反省,改變了以前的自己,有了新的希望。時時在困難的時候用這句話鞭策自己,「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了我的勇氣和希望。」
讀完這篇文章,我也漸漸聯想到自己。在生活,學習中,我從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自我解剖,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反省,甚至也很少聽取別人對自己批評,就算有缺點也不承認:一次考試,我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回家後邊和爸爸開始了分析,中間的許多錯題,我都是因為沒有掌握好基礎知識才丟分。可我卻自欺欺人,堅持認為自己學的很好。爸爸一指出我的錯誤,我就怒目圓瞪,強詞奪理地反駁:「才不是這樣的,我明明就是粗心大意!」緊接著,又想盡辦法,證明這些題目以前正確過。無論如何都不肯接受自己的缺點。想起這件事,我不禁感到萬分後悔。對「別人的解剖」都無法接受,那又怎麼可能自我解剖呢?
魯迅先生為什麼擁有這樣的成就?因為他不但「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更重要的是,魯迅先生具有敢於自我解剖的勇氣,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缺點時,不是逃避,而是勇於正視它,敢於與它搏鬥而不在意他人的指指點點,這樣,你才能走向成功!
《一件小事》讀後感4
魯迅先生誕生一百二十周年紀念日到了。我細讀了《一件小事》,想得很多、很多。
我想到了先生的那支筆,那是一支神筆,是一支有力的、戰斗的筆。「正人君子」之流害怕從他筆下噴射出來的怒火,因為那會化作一支支利箭,直刺他們的心胸。而「無知」、「低能」的最朴實、最憨厚、處於社會最下層的人民的高貴品質,也被他的筆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魯迅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但我想《一件小事》也許是先生對勞動人民朴實、善良、真誠品格的贊歌吧!他寫的是車夫,是一個下層人物,而且這件事也真夠「小」的,任何人都可以這么說的。但奢迅先生把這件「小事」巧妙地同當時的「國家大事」對比,成功地映襯出「小事」的意義,多麼地愛憎分明啊!
在那個年代裡,車夫是被人瞧不起的,稱不上什麼「人物」的。他們天天要為吃飯而奔忙,要時時同悲苦的命運抗爭。就是這樣一些不起眼的人,魯迅先生在他們身上發現了一種極可貴的素質:誠實、善良、富於同情心。他們沒有什麼驚人的語言,沒有奇麗的才思,甚至外形也顯得笨拙、憨厚,衣衫更是破舊的。可魯迅先生注意到了在他們破舊的衣衫內裹著的純摯的心,進而深刻地揭示了他們高尚的內心世界。他筆下僅是一個車夫而已,但同這車夫一樣的,有好多的人,他們都從民眾中來,都有共同的善良德行。先生就是很早就挖掘了這閃光東西的偉大作家。
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不僅歌頌了勞動人民的美好品格,也無情地解剖了自己(實際上是當時的舊知識分子)的自私的缺點。請聽聽他的一句話吧:「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一點不錯,魯迅先生是時時嚴於解剖自己的。在文中,他把自己同車夫對照,找到了自己的思想上同勞動人民的距離,也下決心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當然,自我解剖,自我改造,是痛苦的,不容易的。「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他絲毫不隱諱自己的思想感情,不遮掩心靈上的雜質,而是堅決地以勞動人民朴實的精神力量,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他把改革現實的希望寄託於民眾身上,也從民眾身上看到了未來的希望。「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呵,如若現在人人都能像魯迅先生這樣解剖自己,鞭策自己,而且是自覺的,那該多好。
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作於1920年,80年過去了,它仍具有現實意義。不是么?在剛剛進人新世紀的今天,如果我們多讀讀它,多與先生的精神、品格對照,定會受益不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