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蕭紅短篇小說馬房

蕭紅短篇小說馬房

發布時間: 2023-03-07 20:30:17

A. 蕭紅的主要作品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商市街(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雜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女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 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選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研究資料書目]
蕭紅評傳(美國葛浩文著)1979,香港文藝書物
論《呼蘭河傳》(周錦)1980,成文
蕭紅傳(蕭鳳)1980,百花
蕭紅小傳(駱賓基)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北方論叢》編輯部編)1983,《北方論叢》第四輯
蕭紅傳(日本尾坂德司)1983,日本燎原書店
懷念蕭紅(王觀泉編)1984,黑龍江人民
蕭紅作品欣賞(杜一白、毓茂)1985,廣西人民

B. 蕭紅寫的文章有哪些名字

主要作品有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小說《小城三月》、《呼蘭河傳》、《馬伯樂》、《橋》等。其中《橋》是她最喜愛的短篇小說,曾以此為名結集成短篇小說、散文集。

C. 蕭紅,契訶夫,魯迅,蕭軍的簡介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西(加走字)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蕭紅完成長篇《生死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
這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有著寫作天才的女性命運悲涼,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宇慧)

簡歷與書目:

蕭紅(1911.6.2—1942.1.22),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
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
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l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歷盡坎坷之後在香港病故,時年31歲。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 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淌薪幀?散文集)1936,文生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 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遜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http://..com/question/6242671.html

契訶夫,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他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下面是更詳細的簡介了:
契訶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俄國小說家、戲劇家。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在19世紀80年代的俄國,反動的書刊檢查制度空前嚴格,庸俗無聊的幽默刊物風靡一時。契訶夫開始創作時常以安東沙·契洪特等筆名向這類雜志(如《蜻蜓》、《斷片》)投稿。短篇小說《一封給有學問的友鄰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長篇、中篇等小說中最常見的是什麼?》(1880)是他初期發表的作品。80年代中葉前,他寫下大量詼諧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說,很多是無甚價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繼承俄羅斯文學的民主主義優良傳統,針砭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如寫卑欺強節的小官吏(《在釘子上》、《一個官員的死》、《勝利者的勝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紳和老爺(《英國女子》1883),見風使舵的奴才骨(《變色龍》,1884),專制制度的衛道士(《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但他迫於生計和缺乏經驗,在當時主要只求速成和多產。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羅維奇寫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華,他深受啟發,開始嚴肅對待創作。寫於1886年的《萬卡》、《苦惱》和1888年的《渴睡》,表現了作家對窮苦勞動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問世的著名中篇小說《草原》描繪和歌頌了祖國的大自然,思考農民的命運,表達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偽善、愛慕虛榮和庸俗等習氣。這些作品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都有明顯進展。但受小資產階級環境影響的契訶夫在這時不問政治,只「想做一個自由的藝術家」,要有「最最絕對的自由」。他從1886年起為反動文人蘇沃林發行的《新時報》撰稿,雖經批評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勸告,仍同它保持關系。1888年10月,契訶夫獲「普希金獎金」半數。這時他已是5部短篇小說集的作者(《梅爾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顏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話》,1887;《短篇小說集》,1888)。聲譽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強烈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作家的社會責任感,認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創作的意義。他說:「自覺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確的世界觀,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種負擔,一種可怕的事情。」這種思想形象地表現在中篇小說《沒意思的故事》(1889)里。

從這個時期起,契訶夫開始創作戲劇。獨幕劇《結婚》(1890)和《論煙草的危害》(1886)、《蠢貨》(1888)、《求婚》(1888~1889)、《一個不由自主的悲劇角色》(1889~1890)、《紀念日》(1891~1892)等輕松喜劇在思想內容和喜劇性上接近於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劇本《伊凡諾夫》(1887~1889)批判缺乏堅定信念、經不起生活考驗的80年代的「多餘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體弱的契訶夫不辭長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庫頁島游歷,對那裡的所有居民、「將近一萬個囚徒和移民」逐一進行調查。庫頁島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覺悟和創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說:「……如果我是文學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間……我至少需要一點點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點點也好。」他開始覺察到,為《新時報》撰稿所帶給他的只是「禍害」,終於在1893年同這家刊物斷絕關系。他對俄國的專制制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寫出了《庫頁島》(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則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這部中篇小說控訴監獄一般的沙皇俄國的陰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惡」的托爾斯泰主義。列寧讀它後受到強烈的感染,說自己「覺得可怕極了」,以致「在房間里待不住」,「覺得自己好象也被關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間,契訶夫曾去米蘭、威尼斯、維也納和巴黎等地療養和游覽。從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購置的莫斯科省謝爾普霍夫縣的梅里霍沃庄園。1898年,身患嚴重肺結核病的契訶夫遷居雅爾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演員奧爾迦·克尼碧爾結婚。在雅爾塔他常與列·托爾斯泰、高爾基、布寧、庫普林和列維坦等人會見。

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期是契訶夫創作的全盛時期。當時俄國的解放運動進入無產階級革命的新階段。在革命階級的激昂情緒激盪下學生以及其他居民階層中間的民主精神漸趨活躍。契訶夫也漸漸克服了不問政治的傾向,積極投入社會活動:1892年在下諾夫哥羅德省和沃羅涅什省賑濟飢荒;1892至1893年間在謝爾普霍夫縣參加撲滅霍亂的工作;1897年參與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國作家左拉為德雷福斯辯護的正義行動,並因此疏遠同蘇沃林的關系;1902年為了抗議沙皇當局取消高爾基的科學院名譽院士資格的決定,他和柯羅連科一起放棄在1900年獲得的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1903年他資助為爭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學生。他的民主主義立場日益堅定,對社會生活的底奧的觀察更為深刻,對醞釀中的革命的預感也日益明朗,從漆黑的現實中漸漸看到隱約的「火光」。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強調藝術作品應該有明確的思想(劇本《海鷗》,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裡接觸到重大的社會問題。例如《農民》(1897)以清醒的現實主義反映了農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貧乏:赤貧、愚昧、落後和野蠻;《在峽谷里》(1900)並描繪了農村資產階級——富農瘋狂地掠奪財富和殘忍本性。這些小說對美化農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駁。揭露資本主義的主題也見於《女人的王國》(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診》(1898)則表明資本主義「魔鬼」不僅壓榨工人,而且也折磨著工廠主後裔的良心,他們意識到生活沒有意義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鬱不安。劇本《萬尼亞舅舅》(1897)描寫沒有真正理想和嚴肅目標的知識分子的可悲命運,他們的正直無私的勞動終成無謂的犧牲。《帶狗的女人》(1899)以愛情為題材,暴露庸俗和虛偽,喚起讀者「對渾渾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厭惡」。《帶閣樓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會斗爭的「小事」論,批判自由主義者的漸進論思想,認為需要一種「更強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爭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動的狹隘圈子,去影響廣大群眾。他的創作中逐漸響起了「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呼聲。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動力量對社會的壓制及他們的保守和虛弱,並鞭撻當時存在的套中人習氣。在《醋栗》(1898)和《姚內奇》(1898)里他刻畫自私自利、蜷伏於個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靈空虛和墮落,並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園,而是整個地球,整個大自然,在那廣大的天地中,人才能盡情發揮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質和特點」。

隨著20世紀初社會運動的進一步高漲,契訶夫意識到一場強大的、盪滌一切的「暴風雨」即將降臨,社會中的懶惰、冷漠、厭惡勞動等惡習將被一掃而光。他歌頌勞動,希望每個人以自己的工作為美好的未來做准備(《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寫成的《新娘》(1903)表達了要「把生活翻一個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劇本《櫻桃園》(1903~1904)展示了貴族的無可避免的沒落和由新興資產階級所代替的歷史過程,同時表現了毅然同過去告別和嚮往幸福未來的樂觀情緒:櫻桃園伐木的斧聲伴隨著「新生活萬歲!」的歡呼聲。然而由於契訶夫的思想立場從未超越民主主義的范疇,他筆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創建嶄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們渴望的「新生活」始終只是一種朦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訶夫因病情惡化,前往德國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在那裡逝世,遺體運回莫斯科安葬。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徵意義,「海鷗」和「櫻桃園」就都是他獨創的藝術象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以及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建立)與契訶夫進行了創造性的合作,對舞台節術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訶夫在世界文學中佔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說和莫泊桑齊名。歐美許多作家談到契訶夫的創作對20世紀文學的影響。在中國,在契訶夫逝世後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說就被譯介過來。他的劇本《海歐》、《萬尼亞舅舅》、《三姊妹》和《櫻桃園》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後由鄭振鐸和曹靖華等譯成中文。以後,魯迅藝術學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貨》、《求婚》和《紀念日》。瞿秋白、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對契訶夫都有過論述。他的小說和戲劇幾乎全部有中譯本。

「在舞台上得讓一切事情像生活里那樣復雜,同時又那樣簡單。人們吃飯,僅僅吃飯,可是在這時候他們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們的生活毀掉了。」

——契訶夫
http://..com/question/1616000.html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http://..com/question/3330392.html

蕭軍原名劉鴻霖。又名劉吟飛、劉蔚林。筆名除蕭軍外,還有三郎、田軍等。蕭軍於1907年出生於遼寧省義縣下碾盤溝村(今屬錦縣)。
1929年,蕭軍寫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懦......》,以「酡顏三郎」為筆名,發表在當年5月10日沈陽《盛京時報》上。小說憤怒地揭發了軍閥殘害士兵的暴行。接著蕭軍又在《盛京時報》上發表了《端陽節》、《鞭痕》、《汽笛聲中》、《孤墳的畔》等小說。
1932年初,蕭軍到了哈爾濱。正式開始文學生涯,也正式成為黨的地下組織所領導的革命文藝隊伍中的一員。1933年秋天,他和蕭紅合印了一部短篇小說集《跋涉》。其中收有蕭軍的《孤雛》、《燭心》、《桃色的線》、《這是常有的事》、《瘋人》、《下等人》等六篇小說。
於1934年6月中旬離開了東北故鄉,來到關內。在青島,蕭軍、蕭紅一邊編輯《青島晨報》副刊,一邊寫作。蕭軍在里寫完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鄉村》。1935年7月,蕭軍自費「非法」出版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立即轟動了文壇,奠定了蕭軍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在藝術上,《八月的鄉村》有著鮮明的特色。首先,它以濃郁的鄉土色彩強烈地吸引著讀者。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蕭軍既能准確地把握人物性格牲,作速寫的勾勒,又善於精雕細繪,並且常常把二者結合起來加以描寫。此外,《八月的鄉村》的風格也質朴剛健,充溢著一種不可抑止的力量,可以說是「力」的藝術。這種藝術風格特別體現在對社會生活的概括和開掘方面。
這時期,蕭軍的創作力極為旺盛。繼《八月的鄉村》之後,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羊》、《江上》,散文集《十月十五日》、《綠葉的故事》,中篇小說《涓涓》等。正是在這樣基礎上,蕭軍開始撰寫他的長篇巨著《第三代》。從1936年春起,他斷斷續續寫了近二十年,才全部寫完。這部巨著以宏大的氣魄,全面真實地再現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下的東北社會現實。
1940年6月第二次去延安。從這時起,一直到1945年冬末,蕭軍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延安。他擔任了魯迅研究會主任幹事,「文協」分會的理事,《文藝月報》的編輯,魯迅藝術文學院的教員等職務。
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9月23日重返闊別了十二年的哈爾濱。蕭軍先後擔任了東北大學便迅藝術文學院院長、魯迅文化出版社社長、《文化報》主編等職務。就在這時,發生了《文化報》與《生活報》論爭事件。當時中共中央東北局作出的「關於蕭軍問題的決定」確認了對蕭軍的政治迫害。從此蕭軍便被排斥出文藝界,被湮沒了整整三十年。
蕭軍在極端困難的逆境中寫出《五月的礦山》、《吳越春秋史話》以及《第三代》最後部分等大量作品。即使在十年動亂的年月里,他身陷囹圄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寫出了大量的詩詞,近年來又有《魯迅給蕭軍蕭紅信簡注釋錄》、《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蕭軍近作》等重要著作問世。
蕭軍解放後所寫的這些作品,不但思想更見深沉,藝術上也是精益求精。近年來,蕭軍還出版了《蕭軍近作》、《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魯迅給蕭軍蕭紅信簡注釋錄》等著作。這些作品不但保存了寶貴的文學史料,而且是非常優美的散文藝術珍品。特別是後兩部作品,名為「注釋」,其實是別具一格的藝術品。
粉碎「四人幫」後,黨為蕭軍同志徹底平反,恢復名譽,重新作了符合歷史事實的公正的結論,充分肯定了他「早年投身於民族解放運動,並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宣傳抗日救亡,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政策和獨裁統治」的歷史功績,撤消了1948年東北局「蕭軍關於問題的決定」,推倒了「四人幫」給蕭軍強加的各種誣陷之詞,稱贊「蕭軍同志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革命作家。
http://www.top188.com/archive/mingren/mingrendangan.php?num=1857

D. 蕭紅寫過什麼作品

蕭紅寫過什麼作品寫回答

蕭紅寫過什麼作品
要代表作,謝謝
150字以上,表述清晰能獲得更多贊哦~
提交優質回答,最高可獲得現金3元查看規則
收起有獎發布
問題不好答?加入戰隊答題,獎勵更多

匿名用戶
2018-03-15

簡歷與書目:
蕭紅(1911.6.2—1942.1.22),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
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
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l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歷盡坎坷之後在香港病故,時年31歲。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 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淌薪幀?散文集)1936,文生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 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遜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E. 蕭紅的作品

蕭紅的文學創作開始於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時間。在這短短的9年中,她創作了三部長篇小說《生死場》、《馬伯樂》、《呼蘭河傳》;三本短篇小說與散文合集《跋涉》、《橋》和《牛車子》;另有《商市街》、《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等三本散文專集,以及一些散見於報刊的作品。
蕭紅及其作品 王阿嫂的死 廣告副手 生死場 橋 手 牛車上 朦朧的期待 逃難 黃河 後花園 北中國 小城三月 呼蘭河傳 馬伯樂 散文 永遠的憧憬和追求 歐羅巴旅館 雪天 他去追求職業 家庭教師 來客 提籃者 餓 搬家 最末的一塊木柈 黑「列巴」和白鹽 度日 飛雪 他的上唇掛霜了 當鋪 借 買皮帽 廣告員的夢想 新識 「牽牛房」 十元鈔票 同命運的小魚 幾個歡快的日子 女教師 春意掛上了樹梢 小偷、車夫和老頭 公園 夏夜 家庭教師是強盜 冊子 劇團 白面孔 又是冬天

F. 蕭紅的個人作品

創作時間作品名稱作品體裁1932年春《可紀念的楓葉》詩歌1932年春《靜》1932年春《偶然想起》1932年春《栽花》1932年春《春曲》(六首)1932年7月30日《幻覺》不祥(1933年8月13日首刊)《八月天》1937年6月20日《一粒土泥》1933年4月18日《棄兒》散文1936年8月9日《孤獨的生活》不詳(1936年9月18日首刊)《長白山的血跡》不詳(1936年10月29日首刊)《女子裝飾的心理》不祥(1933年10月29日首刊)《中秋節》不祥(1934年6月14日首刊)《鍍金的學說》不祥(1936年11月29日首刊)《感情的碎片》1936年12月12日《永遠的憧憬和追求》1937年8月14日《天空的點綴》1937年8月22日《失眠之夜》1937年8月17日《窗邊》1937年10月17日《逝者已矣!》1937年10月22日《小生命和戰士》1937年10月22日《火線外(二章)》1937年12月13日《一九二九年底愚昧》1938年2月20日《記鹿地夫婦》1938年5月15日《無題》不詳(1938年9月18日首刊)《寄東北流亡者》不詳(1938年12月29日首刊)《我之讀世界語》1939年8月28日《茶食店》1939年9月22日《魯迅先生生活散記——為魯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不詳(1939年10月18日首刊)《記憶中的魯迅先生》不詳(1939年10月20日首刊)《記我們的導師——魯迅先生生活的片段》1940年6月28日《〈大地的女兒〉——史沫特烈作》1940年7月《回憶魯迅先生》不詳(1941年5月5日首刊)《骨架與靈魂》不詳(1941年9月20日首刊)《「九一八」致弟弟書》不詳(1941年9月1日首刊)《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1933年10月《跋涉》散文集1935年3月至5月間《商市街》1936年《橋》1940年6月初版《蕭紅散文》1933年8月6日《兩個青蛙》短篇小說1933年8月27日《啞老人》1933年9月20日《葉子》1933年11月15日《渺茫中》不詳(1933年7月18日首刊)《腿上的綳帶》不詳(1933年8月4日首刊)《太太與西瓜》1934年3月8日《患難中》1934年3月8日《出嫁》不詳(1934年夏首刊)《進城》不詳(1934年首刊)《去年今日》1936年5月6日《馬房之夜》1936年9月4日《家族以外的人》1936年9月初《紅的果園》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王四的故事》不詳(1936年10月1日首刊)《牛車上》不詳(1936年11月16日首刊)《亞麗》不詳(1937年5月10日首刊)《兩朋友》1938年8月6日《黃河》1938年8月20日《汾河的圓月》1938年10月《孩子的演講》1938年10月31日《朦朧的期待》不詳(1939年1月21日首刊)《逃難》1939年1月30日《曠野的呼喊》1939年5月16日《蓮花池》1939年7月20日《山下》1939年7月24日《梧桐》不詳(1939年8月5日首刊)《花狗》1934年9月9日《生死場》中篇小說1940年12月20日《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年《馬伯樂(第一部)》1941年《馬伯樂(第二部)》1938年3月初《突擊》劇本1940年7月《民族魂魯迅》1936年10月24日《海外的悲悼》(致蕭軍)書信1939年3月14日《離亂中的作家書簡》(致許廣平)作品信息來源

G. 蕭紅和祖父在園子里的故事

呼蘭河這小城裡住著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
我家有一個大園子,這園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跟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祖父一天都在院子里邊,我也跟著他在裡面轉。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在後邊,用腳把那下了種的土窩一個個地溜平。其實,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單沒有蓋上菜種,反而把它踢飛了。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裡是鏟,不過是伏在地上,用鋤頭亂鉤一陣。我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谷穗當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當做谷穗留著。
當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地還留著一片狗尾草,就問我:「這是什麼?」
我說:「穀子。」
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說:「是的。」
我看著祖父還在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裡拿來給你看。」我跑到屋裡拿了一個谷穗,遠遠地拋給祖父,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把我叫過去,慢慢講給我聽,說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卻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我並不細看,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一抬頭,看見一個黃瓜長大了,我跑過去摘下來,吃黃瓜去了。黃瓜還沒有吃完,我又看見一隻大蜻蜓從旁邊飛過,於是丟下黃瓜追蜻蜓了。蜻蜓飛得那麼快跑,哪裡會追得上?好在也沒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著蜻蜓跑了幾步就又去做別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個綠螞蚱,把螞蚱腿用線綁上,綁了一會兒,線頭上只拴著一條腿,螞蚱不見了。
玩膩了,我又跑到祖父那裡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過來澆。但不是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
「下雨啰!下雨啰!」
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別大的,天空是特別高的。太陽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鑽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黑暗的地方飛出來。凡是在太陽底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彷彿大樹都會發出聲響;叫一兩聲,好像對面的土牆都會回答。

花 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花,就開一個花,願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同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隻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著了。
(本文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

熱點內容
免費小說全文霸道總裁 發布:2025-07-08 04:28:31 瀏覽:566
抖音小說女總裁 發布:2025-07-08 04:26:54 瀏覽:106
女總裁的美腿絲襪小說 發布:2025-07-08 04:25:52 瀏覽:868
完結小說大全免費版 發布:2025-07-08 04:13:31 瀏覽:650
都市情緣幽蘭小說 發布:2025-07-08 04:12:39 瀏覽:184
和誅仙差不多的網游小說 發布:2025-07-08 04:05:32 瀏覽:269
劇情簡單又虐的古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8 04:05:31 瀏覽:591
女主重生是真千金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8 04:01:40 瀏覽:5
都市小說走火入魔失憶的龍女 發布:2025-07-08 04:01:00 瀏覽:311
女主重生直播解剖小說 發布:2025-07-08 04:00:17 瀏覽: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