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
㈠ 聊齋文言文簡介
1. {聊齋志異}的簡介
《聊齋志異》,清代文言文短篇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
「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
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 學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
全書共491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系,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蒲松齡的同鄉好友王士禎則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時)。」士禎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欲以五百兩黃金購《聊齋志異》之手稿而不可得。
但此書也有不合常理之處如:《醫術》中載:「有病傷寒者,言症求方。張適醉,誤以瘧劑予之。
醒而悟,不敢以告人。三日後有盛儀造門而謝者,問之,則傷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
根據現代醫學,傷寒最忌腹瀉。 《聊齋志異》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
據說作者蒲松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後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到書裡面去,寫成此書。
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
2. 《聊齋志異》簡介
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是一部花費蒲松齡一輩子心血的「孤憤之書」。蒲松齡40歲時,《聊齋志異》已經大部分完成,他後來還不斷增補和修改。
《聊齋志異》一開始只是在民間傳抄,直到蒲松齡去世五十年後,才在浙江成書問世。本書定名為《聊齋志異》是因為「聊齋」是蒲松齡書屋的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聊齋志異》共16卷,有491個短篇。全書體裁復雜,以短篇小說為主,兼有雜記、寓言等多種文體,故事來源也不一,有得之傳聞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獻的,但較為有名的重要的作品往往是蒲松齡創作的。
《聊齋志異》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故事新奇,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聊齋志異》題材大多來自民間和下層知識分子的傳說,多數故事通過描寫妖狐神鬼來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不少作品,寓意深刻,對人們有啟發教育意義。
從性質來看,故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篇幅短小而不具有故事情節,是對各類奇異傳聞的簡單記錄,如我們學習的25課《狼》;另一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短篇小說,是有曲折情節的奇異故事,如《胭脂》、《促織》。除了少數居於兩類之間外,這兩類在篇數上各占約半數。
從內容來看,故事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抨擊當時社會的腐敗和官場的黑暗,二是批判科舉制的弊病和罪惡,三是宣揚婚姻自由,四是闡釋自己的倫理道德觀。
《聊齋志異》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將古代小說中「志怪」「傳奇」和「人情」融為一體,吸收了古代白話小說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簡潔而優雅的文言風格,藝術造詣在歷代文言小說之上,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它採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全書充滿豐富的想像力,且具極強社會批評性。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它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而生動。
《聊齋志異》一問世就很快風靡世間,三百年來經久不衰。在我國古典小說里,還沒有一部作品能像《聊齋志異》這樣,古今皆熱,雅俗共賞,老少都愛。近兩百年來,許多藝術門類從《聊齋志異》汲取藝術營養,《聊齋志異》中的故事成為曲藝、戲曲、電影、電視等眾多藝術的表現熱點。
3. 聊齋志異簡介
《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清)蒲松齡作。分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主要內容有:
1. 揭露當時官場腐敗黑暗 2. 暴露科舉制度的弊端及試官的昏庸無能 3. 描寫愛情的作品。多為人與狐鬼的戀愛故事,表現了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束縛。
《聊齋志異》是一部諷刺意味很強的小說集。書中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做了尖刻的諷刺。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都是借神話的形式寫出來的。譬如:人可以變成老虎為哥哥報仇;小孩的靈魂附在蟋蟀的身上,而蟋蟀所向無敵;人和鬼魂可以結為夫婦;花妖和狐女也像人一樣可親可愛。其中作品《促織》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揚露當時的黑暗現實。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天子。特別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記》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體例,用「異史氏曰」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自己這一創作意圖,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很罕見的。《聊齋志異》起初以抄本流傳,乾隆年間正式付刻時,刻印者為了避免文字獄之禍,特意刪去「異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幾句話,就可見它明顯地觸犯了「時忌」。至於藝術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齋志異》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迭伏,運筆跌宕多姿。這些都是我們研讀時要注意體會。
《聊齋志異》里的故事全是短篇,用文言文寫成。最長的也不過三四千字,短的才二十多個字。小說描寫簡潔生動,人物個性刻畫鮮明,單是青年女子,就有很多具有典型性格的形象的。讀《聊齋志異》,就像走進一座五彩繽紛的人物畫廊。每個故事的情節安排也都顯出作者的智慧和匠心,故事性強,曲折有味讓人回味無窮。
4. 聊齋志異的簡介
《聊齋志異》,清代短篇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
作者蒲松齡在寫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進去.
5. 簡介聊齋
聊齋志異》簡介
蒲松齡(清朝)
《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清)蒲松齡作。分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主要內容有:
1. 揭露當時官場腐敗黑暗;
2. 暴露科舉制度的弊端及試官的昏庸無能;
3. 描寫愛情的作品。多為人與狐鬼的戀愛故事,表現了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束縛。
《聊齋志異》是一部諷刺意味很強的小說集。書中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做了尖刻的諷刺。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都是借神話的形式寫出來的。譬如:人可以變成老虎為哥哥報仇;小孩的靈魂附在蟋蟀的身上,而蟋蟀所向無敵;人和鬼魂可以結為夫婦;花妖和狐女也像人一樣可親可愛。其中作品《促織》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揚露當時的黑暗現實。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天子。特別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記》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體例,用「異史氏曰」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自己這一創作意圖,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很罕見的。《聊齋志異》起初以抄本流傳,乾隆年間正式付刻時,刻印者為了避免文字獄之禍,特意刪去「異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幾句話,就可見它明顯地觸犯了「時忌」。至於藝術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齋志異》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迭伏,運筆跌宕多姿。這些都是我們研讀時要注意體會。
《聊齋志異》里的故事全是短篇,用文言文寫成。最長的也不過三四千字,短的才二十多個字。小說描寫簡潔生動,人物個性刻畫鮮明,單是青年女子,就有很多具有典型性格的形象的。讀《聊齋志異》,就像走進一座五彩繽紛的人物畫廊。每個故事的情節安排也都顯出作者的智慧和匠心,故事性強,曲折有味讓人回味無窮。
6. 誰能給幾篇聊齋志異的文言文來,要附有現代文體
考城隍 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燾,原是本城的一位秀才。
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門的公差,手裡拿著一張通知單,牽著一匹頭上有白毛的馬走來。對他說:「請你去參加考試!」宋先生說:「主考的學台老爺沒有到,怎麼能突然進行考試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斷地催促他。
宋先生只好勉強騎上馬,跟隨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們便來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樣。
不多時,他們進入一座衙門。宮殿建築宏偉華麗,堂上坐著十多位官員,都不知道是些什麼人,其中只有關帝是認識的。
衙門的殿廊下擺著桌、凳各兩個。已經有一位秀才坐在那裡的下位上。
宋先生便與他肩並肩坐下。每張桌子上都有筆和紙。
一會,便送下有題目的卷紙來,一看上面寫著八個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他們倆把文章做成後便呈送上去。
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話,說:「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雖然是做了好事,但不應給他獎勵;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壞事,雖然做了壞事,也可以不處罰他。」各位官員在傳閱中不住地稱贊。
他們便把宋先生召喚到殿堂上去,對他說:「河南那個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擔任這個職務很合適。」宋先生一聽,這時才開始明白過來,連忙跪下去,一邊叩頭一邊哭著說:「我能得到這樣榮耀的任命,怎麼敢再三推辭呢?但我的70多歲的老母,身邊無人奉養。
請你們允許在她去世之後,我再聽從你們的任用。」堂上一位好象是帝王樣的人,立即命令查看他母親的壽祿。
有一位留著鬍子的官吏,捧著記載人壽祿的冊子看了一遍,說道:「她還有陽壽九年。」他們聽後正在猶豫不決,想不出辦法時,關帝說:「沒有什麼關系,讓姓張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
於是,堂上人對宋先生說:「本應該讓你立即到任的,今從仁愛孝敬之心考慮,給你九年的假,到了期限還得叫你去。」說完,又對那位秀才勉勵了幾句。
二位先生叩頭後走下殿來,秀才拉著宋先生的手,一直送到郊外,並自我介紹說:「我是長山地方人,姓張。」還將自己做的詩贈給宋先生留作紀念。
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詩忘記了,只記得中間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蠟無燈夜自明」兩句。宋先生騎上馬就告辭而去,當他回到村裡時,就好象是從夢中醒過來一樣。
可是到這時,他已經是死去三天啦。宋先生的母親聽到棺材裡有吟呻聲,便趕快把他從裡面扶出來。
過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說出話來。他打聽長山那個地方,果然有姓張的這個人,已經在那天死去了。
自此以後的第9年,宋先生的母親果然到時候便死去了。喪事發送完畢之後,宋先生洗完了澡,走進屋子裡也死了。
宋先生的丈人家住在城中西門里,忽然,看到宋先生一身新官服,身後跟隨著許多車馬人員。丈人家裡人都非常驚奇,不知宋先生已經成了神,做了城隍。
他們急忙跑到宋先生家裡去打聽消息,原來,宋先生已經死去了。 我姑夫自己記有小傳,可惜戰亂後沒有保存下來,這只不過是個大概吧。
予姊丈之祖宋公,諱燾,邑廩生。一日病卧,見吏人持牒,牽白顛馬來,雲:「請赴 試。」
公言:「文宗未臨,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馬從去,路甚生疏, 至一城郭,如王者都。
移時入府廨,宮室壯麗。上坐十餘官,都不知何人,惟關壯繆可識。
檐下設幾、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與連肩。幾上各有筆札。
俄題紙飛下,視之有 八字,雲:「一人二人,有心無心。」二公文成,呈殿上。
公文中有雲:「有心為善,雖善 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諸神傳贊不已。召公上,諭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稱其 職。」
公方悟,頓首泣曰:「辱膺寵命,何敢多辭?但老母七旬,奉養無人,請得終其天 年,惟聽錄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壽籍。
有長須吏捧冊翻閱一過,白:「有陽算九 年。」共躊躇間,關帝曰:「不妨令張生攝篆九年,瓜代可也。」
乃謂公:「應即赴任,今 推仁孝之心,給假九年。及期當復相召。」
又勉勵秀才數語。二公稽首並下。
秀才握手,送 諸郊野,自言長山張某。以詩贈別,都忘其詞,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 之句。
公既騎,乃別而去,及抵里,豁若夢寤。時卒已三日,母聞棺中 *** ,扶出,半日始能 語。
問之長山,果有張生於是日死矣。後九年,母果卒,營葬既畢,浣濯入室而沒。
其岳家 居城中西門里,忽見公鏤膺朱幩,輿馬甚眾。登其堂,一拜而行。
相共驚疑,不知其為神, 奔詢鄉中,則已歿矣。公有自記小傳,惜亂後無存,此其略耳。
7. 聊齋志異及蒲松齡的簡介
1、作品簡介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2、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文學家。
出生於一個逐漸沒落的書香家庭,但功名不顯。 父蒲盤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3、作品內容 《聊齋志異》中的優秀作品,反映了廣闊的現實生活,提出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態度。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描寫愛情主題的另一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社會對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種種阻礙,表現了他們的反抗斗爭。 《鴉頭》、《細侯》、《連城》、《宦娘》都是這方面的優秀作品。
8. 聊齋內容簡介 300字左右 謝謝了
聊齋志異》是一部諷刺意味很強的小說集。
書中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做了尖刻的諷刺。書中小說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一類是揭露腐朽、弊端叢生的科舉制度,如:《司文郎》描寫盲僧用鼻子辨別文章的好壞,辛辣地諷刺了試官好壞不分,顛倒黑白的丑態。
第二類是揭露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的罪惡,《促織》是這類題材的代表作。小說寫了一個皇帝愛鬥蟋蟀,就不斷地讓百姓進貢蟋蟀,一個孩子不小心弄死了父親千辛萬苦找來的蟋蟀,害怕地跳了井。
後來這個孩子變成了一隻蟋蟀,他不僅斗敗了所有的蟋蟀,就連大公雞都不是他的對手。統治者的小小愛好,竟害得百姓家破人亡。
第三類是批判摧殘人性的封建禮教,描寫愛情與婚姻。《聊齋志異》描寫了許多青年男女違抗封建禮教,嚮往自主婚姻的故事。
如《連城》、《寄生》、《青娥》等,寫得十分感人。特別是花妖狐魅和人的愛情故事,尤為膾炙人口。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都是借神話的形式寫出來的。譬如:人可以變成老虎為哥哥報仇;小孩的靈魂附在蟋蟀的身上,而蟋蟀所向無敵;人和鬼魂可以結為夫婦;花妖和狐女也像人一樣可親可愛。
其中作品《促織》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揚露當時的黑暗現實。
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天子。特別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記》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體例,用「異史氏曰」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自己這一創作意圖,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很罕見的。
《聊齋志異》起初以抄本流傳,乾隆年間正式付刻時,刻印者為了避免文字獄之禍,特意刪去「異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幾句話,就可見它明顯地觸犯了「時忌」。至於藝術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齋志異》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迭伏,運筆跌宕多姿。
這些都是我們研讀時要注意體會。 《聊齋志異》里的故事全是短篇,用文言文寫成。
最長的也不過三四千字,短的才二十多個字。小說描寫簡潔生動,人物個性刻畫鮮明,單是青年女子,就有很多具有典型性格的形象的。
讀《聊齋志異》,就像走進一座五彩繽紛的人物畫廊。每個故事的情節安排也都顯出作者的智慧和匠心,故事性強,曲折有味讓人回味無窮。
㈡ 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意思是在書房裡記錄奇異的故事,“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奇怪的事情。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創作背景
蒲松齡一生貧困潦倒,但這樣的經歷恰好對他創作《聊齋志異》這樣的文學巨著十分有利。他個人科場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卻由此而對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體驗,從而促使他把滿腔孤憤傾注在自己的創作中,將揭露和抨擊科舉弊端作為《聊齋》的重要內容,並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應試士子形象。
三十多年的農村教書先生生活對他的創作也極為有利:一方面東家畢際有的石隱園里有林泉之勝可以陶冶性情,豐富的藏書可供他研習學問,豐富知識;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和恰當的機會搜集民間傳說,整理加工聊齋故事。
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為創作《聊齋志異》作了一定準備。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風俗民情開闊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機會接觸社會各階層人物,特別是官僚縉紳和下層歌妓,為他在《聊齋》中塑造各種官僚豪紳和眾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礎。
此外,蒲松齡從小就喜愛民間文學,喜好搜集民間奇聞異事。他不僅從民間文學中汲取藝術營養,而且直接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造。這是他採用充滿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來反映現實的重要原因。
作品鑒賞
《聊齋志異》在藝術上代表著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它博採中國歷代文言短篇小說以及史傳文學藝術精華,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造奇設幻,描繪鬼狐世界,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
魯迅說:“聊齋志異雖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屈,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中國小說史略》)。這里明確指出了《聊齋志異》一書而兼志怪、傳奇二體的特色。“用傳奇法,而以志怪”,不能簡單理解為“用傳奇的筆法,去表現志怪的題材”,其實,蒲松齡對志怪傳統和傳奇筆法,既有繼承又有超越。
1、《聊齋》對志怪題材的繼承和發展
六朝志怪的寫作目的是為了“發明神道之不誣”,內容荒誕無稽,情節簡略、單調,藝術粗糙平板;《聊齋》雖然也寫花妖狐魅的怪異題材,但為的是曲折反映社會現實,抒發自己內心“孤憤”,在內容的深廣度上,都超過了以往的志怪、傳奇。
2、《聊齋》對傳奇筆法的繼承和超越
魯迅認為,唐傳奇“雖尚不離於搜奇記異,然敘述婉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中國小說史略》)可見,唐傳奇比之六朝志怪,除了題材內容的發展之外,特別是在藝術上的超越。從情節結構上,它從六朝志怪的“粗陳梗概”發展到豐富曲折、首尾完整的故事;在語言文字上,從志怪的簡率古樸、粗糙平板發展到文辭華麗、形象生動;在表現手法上,從六朝志怪單調平板的如實記述發展為“盡設幻語”的委婉敘寫。
《聊齋》對傳奇筆法的超越:
《聊齋》除了對唐代傳奇情節曲折、敘寫委婉、文辭華麗等特點的繼承,有又對其的超越,具體表現在:一是從故事體到人物體,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環境、心理、等多種手法寫人;三是具有明顯的詩化傾向。
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變化
《聊齋》每敘一事。力避平鋪直敘,盡量做到有起伏、有變化、有高潮、有餘韻,一步一折,變化無窮;故事情節力避平淡無奇,盡量做到奇幻多姿,迷離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曲是情節的復雜性,奇是情節的虛幻性,曲而不失自然,奇而不離真實,這是《聊齋志異》藝術力量之所在。
手法多樣,塑造形象
1、賦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會性”。
《聊齋志異》所寫鬼狐花妖,作家一方面賦予它們以人的社會性,另一方面又保持它們某種自然性,寫得狐有狐形,鬼有鬼態,從而顯得牛趣盎然。如虎精苗生的粗獷(《苗生》),牡丹精葛巾的芳香(《葛巾》),蠹魚精素秋的善讀書(《素秋》),鼠精阿纖的善積粟(《陶纖》),蜂精綠衣少女的細腰(《綠衣女》)。這就不僅使人物性格特點突出,而且使讀者有鮮明的形象感受。
2、通過主要特徵和生動細節寫人。
《聊齋志異》刻畫人物時,或通過人物的聲容笑貌和內心活動,或通過生物、准確的.細節,往往寥寥數筆,便能形神兼備。例如寫嬰寧,作家抓住她愛笑、愛花兩個特徵,加以反復渲染,於是她的天真無邪的性格便躍然紙上。王子服初見她時,她“拈梅花一枝,華容絕代,笑容可掬”。以後她便在各種笑聲中出現:或“含笑拈花",或“嗤笑不已”,或“掩其口,笑不可遏",或大笑、縱笑、狂笑,或忍笑、濃笑、憨笑。每一笑又都與拈花、簪花、攀花、種花的行為相配合。作家寫嬰寧這兩個特徵,正是為了突出她蔑視世俗禮教,敢於按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熱愛生活,熱愛美好事物,痛恨丑惡行為的的性格。花,是大自然的美,笑,是人間的美,她兼而愛之,作家在她身上,寄託了自己的理想。此外像小翠的頑皮(《小翠》),小謝的調皮(《小謝》,青鳳的莊重(《青風》),孫子楚的痴情(《阿寶》),喬生的真濺(《連城》),楊萬石的懦弱(《馬介甫》),賈兒的機智(《賈兒》)無不生動真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善用環境描寫映襯人物。
比如《嬰寧》,處處用優美的自然環境來襯託人物:村外的“叢花雜討”,門箭的絲柳垂蔭,牆內的“桃杏、修竹”,門前的夾道紅花,窗下的海棠繁葉,庭中的豆棚瓜架,使得人物與環境十分和諧,相得益彰。嬰寧是狐精所生,鬼母所養,從小遠離塵世,沒有被人間污濁熏染。作家用一系列清新雅潔的環境來襯託人物的生活,是具有象徵與寄託意義的。
三、《聊齋志異》的語言既具有文言文的簡練典雅,又不失小說語言的生動形象。例如寫馮相如見紅玉自牆上來窺一段:“視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來,亦不去。固請之,乃梯而過”。在如此簡短的語言中,描寫了人物的外貌、心理和動作,表現了少女情竇初啟時的嬌態和馮相如的執著、熱烈的愛。語言精粹而內含豐富,不僅熔鑄了古文語言的精粹,同時還吸收了民間文學和群眾口語乃至方言的精華。又如《鏡聽》中寫鄭家兄弟赴考之後,妯娌人正冒暑在廚房做飯。“忽有報騎蹙門,報大鄭捷。母入廚喚大婦日:‘大男中試炙,汝可涼涼去’,次婦忿惻。泣且炊。俄又有報二鄭捷者。次婦力擲餅杖而起。曰:‘儂也涼涼去。”這里的“汝可涼涼去”,“儂也涼涼去”,都是口頭語,用在這里,突出了鄭母與次婦的性格,十分生動,如聞其聲。《聊齋志異》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特徵,也十分突出。例如《翩翩》,寫翩翩與花城娘子兩位少婦調笑:“一日,有少婦笑入,目:‘翩翩小鬼頭快活死!薛姑子好夢,幾時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貴趾久弗涉,今日西南風緊,吹送來也!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日:‘花娘子瓦窯哉!那弗將來?,曰:‘方嗚之,睡卻矣。’”這里把古語、俚語,熔鑄成生動活潑的對話,逼真地表現了人物的音容笑貌。《聊齋志異》在語言的運用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它使文言語匯產生活力,生動活潑地表現了現實生活。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文學家。出生於一個逐漸沒落的書香家庭,但功名不顯。
父蒲盤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
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
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 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
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
6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閑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
71歲時才援例成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經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