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讀短篇小說
⑴ 余華的短篇小說
這兩天讀了他十來篇短篇小說,這些短篇小說我大概把它們分為兩類:
一類是相對靠近作者現實生活的故事:<<愛情故事>>/<<蹦蹦跳跳的游戲>>/<<空重爆炸>>/<< 死亡敘述 >>/<< 為什麼沒有音樂 >>/<< 在橋上 >>/<<兩個人的歷史>>/<<他們的兒子>>/<<炎熱的夏天>>//<<女人的勝利>>
另外一類是荒誕小說類型: <<闌尾>>/<<命中註定>>/<<十八歲出門遠行>>/<< 往事與刑罰 >><< 往事與刑罰 >>/<< 我為什麼要結婚 >>/<< 西北風呼嘯的中午 >>/<< 祖先 >>/<<朋友>>/<<我沒有自己的名字>>
余華應該是更擅長於寫先鋒派類型的荒誕小說,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他的成名作,我也感覺這篇小說是以上小說中最為優秀一篇,讀起來有英國黑色喜劇電影的感覺,整個故事感覺沒有具體的方向要指向哪裡,要去往哪裡;作者寫作貌似是隨意的,故事的主角也是隨意的,而偶爾搭上的汽車的方向也是隨意的,但是真的是隨意嗎?」我」找不到落腳處的焦慮, 「我」看到大家瘋搶蘋果的焦慮,最後什麼都被搶光了,自己縮在駕駛室里,卻覺得那裡是旅館,是落腳之處了.我讀著彷彿讀著這個掙扎在80年代尋找自己和文學出路的彷徨青年的追逐之路.或許在那個時候,作者也覺得先鋒派的寫作風格是他所追尋的歸宿了吧.而<<命中註定>>里最後描寫的兩個小孩子在大宅外面聽到的那一聲來自於未來的呼救聲讓人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大有西方恐怖片的風格.而<<我為什麼要結婚>>里自己莫名其妙的預言和故事推進的神奇的吻合以至於主人公陷入了一個荒誕的結局,讓人哭笑不得.而在<<朋友>>類似於馬爾克斯的<<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的敘述方式,那持續的打鬥卻荒謬地使打鬥的兩人成為了朋友…這一切一切都是不符合常規的,凌亂的卻又荒謬地組合在一起,我們似乎在看著一幕幕的荒誕劇,但是又感覺到這似乎也是可以真真切切發生並且存在的,它們在表達作者的一種掙扎思索還有無奈,以至於我能聽得到余華在寫這些的時候在放聲大笑或者痛哭流涕.不過也許,他只是面無表情地寫完,但是內心卻經歷了驚濤駭浪…
在第一類相對靠近描寫現實生活的故事的小說里,手法相對傳統易懂,但也脫離不了余華一貫地冷清和殘酷, <<他們的兒子>>在描寫擠公車回家的夫婦的爭吵以及打計程車回家的兒子之間的落差的對比,不禁在懷疑新經濟時代的教育是否得當.甚至在描寫一些最溫馨的親情,結局也是悲哀的,有如<<蹦蹦跳跳的游戲>>.對於人性,余華並不會刻意去寫,但是總是在一些不經意的場景和對話,就可以把故事人物的醜陋表現得淋漓盡致,就像<<炎熱的夏天>>那兩個似乎是閨蜜卻各懷鬼胎的女子以及那個看起來愚笨卻腳踏幾船的文化局公務員.
余華的短篇對比起他的長篇是遜色的,甚至不及他的雜文,他某些雜文還是寫得挺有見地的.雖然他寫短篇而成名,卻因為長篇而使他進階到優秀作家的行列.下個星期來讀他的中篇小說,並結束他相關書目的閱讀.
/
⑵ 余華的短篇小說《命中註定》想表達什麼
余華的短篇小說《命中註定》想表達的是:
不是愛情那就是友情,相遇是緣,相識是份,相知是感。諸多林林總總,總總林林,就是一種宿命,相信也好不相信也罷,一切命中註定。
《命中註定》是余華的一篇短篇小說,收錄在他的短篇小說集《世事如煙》里。
故事劇情有些驚悚,看完後我的後背涼涼的,三十年前陳雷的救命聲音和現在陳雷的死交相呼應,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命中註定。如果你和我這樣想,我覺得還不夠深刻,畢竟這是一部先鋒小說。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國文學掀起了一股先鋒文學熱,代表人物殘雪、格非、余華、莫言等等,雖然我對先鋒文學沒有研究,但是我知道,這類型的作品都比較難懂,裡面含有大量的隱喻手法和象徵主義,比如這篇《命中註定》。
(2)余華讀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短篇小說《命中註定》的觀後感:
故事中很多的描寫似乎都與主線無關,比如陳雷死後遍布鎮上的布告、中間插敘劉冬生與陳雷的照面、大篇幅描寫劉冬生與陳雷小時候被家人關在家裡的故事。
何謂命中註定?中國人信命,我們認為「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所謂的一切萬物,都有命數,你不管怎樣,到了那個時間,你就應該做什麼,或發生什麼。
⑶ 余華首度談新書《文城》,余華都有哪些經典著作
余華是中國當代文壇上的一名優秀作家,他有不少經典著作,比如《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余華善於描寫小人物的生活故事,在故事中回顧歷史,感悟人生。
⑷ 余華 <<溫暖的旅程——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系列 >>
我經常將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並不是他們應該在一起,而是出於我個人的習慣。我難以忘記1980年冬天最初讀到《伊豆的歌女》時的情景,當時我20歲,我是在浙江寧波靠近甬江的一間昏的公寓里與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後,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邊,在浙江海鹽一間臨河的屋子裡,我讀到了卡夫卡。謝天謝地,我沒有同時讀到他們。當時我年輕無知,如果文學風格上的對抗過於激烈,會使我的閱讀不知所措和難以承受。在我看來,川端康成是文學里無限柔軟的象徵,卡夫卡是文學里極端鋒利的象徵;川端康成敘述中的凝視縮短了心靈抵達事物的距離,卡夫卡敘述中的切割擴大了這樣的距離;川端康成是肉體的迷宮,卡夫卡是內心的地獄;川端康成如同盛開的罌粟花使人昏昏欲睡,卡夫卡就像是流進血管的海洛因令人亢奮和痴呆。我們的文學接受了這樣兩份絕然不同的遺囑,同時也暗示了文學的廣闊有時候也存在於某些隱藏的一致性之中。
我曾經迷戀於川端康成的描述,那些用纖維連接起來的細部,我說的就是他描述細部的方式,他敘述的目光無微不至,幾乎抵達了事物的每一條紋路,同時又像是沒有抵達,我曾經認為這若即若離的描述是屬於感受的方式。川端康成喜歡用目光和內心的波動去撫摸事物,他很少用手去撫摸,因此當他不斷地展示細部的時候,他也在不斷地隱藏著什麼,被隱藏的總是更加令人著迷。它會使閱讀走向不可接近的狀態,因為後面有著一個神奇的空間,而且是一個沒有疆界的空間,可以無限擴大,也可以隨時縮小。為什麼我們在閱讀之後會掩卷沉思�這是因為我們需要走進那個神奇的空間,並且繼續行走。這樣的品質也在卡夫卡和馬爾克斯,以及其他更多的作家那裡出現,這也是我喜愛《禮拜二午睡時刻》的一個原因。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無可爭議的大師,而且生前就已獲此殊榮。《百年孤獨》塑造了一個天馬行空的作家的偶像,一個對想像力盡情揮霍的偶像,其實馬爾克斯在敘述里隱藏著小心翼翼的剋制,正是這兩者間激烈的對抗,造就了偉大的馬爾克斯。《禮拜二午睡時刻》所展示的就是作家克制的才華,這是一個在任何時代都有可能出現的故事,因此也是任何時代的作家都有可能寫下的故事。
為什麼神甫都會在一個普通母親面前不安�為什麼枯萎的鮮花會令我們戰栗�馬爾克斯留下的疑問十分清晰,疑問後面的答案也是同樣的清晰,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感受到了,同時又覺得自己的感受還遠遠不夠。
卡夫卡的作品,我選擇了《在流放地》。這是一個使人震驚的故事,一個被遺棄的軍官和一架被遺棄的殺人機器。兩者間的關系有點象是變了質的愛情,或者說他們的歷史是他們共同擁有的,少了任何一個都令兩人同時失去。我之所以選擇《在流放地》,是因為卡夫卡這部作品留在敘述上的刻度最為清晰,我所指的是一個作家敘述時產生力量的支點在什麼地方�這位思維變幻莫測的作家,這位讓讀者驚恐不安和難以預測的作家究竟給了我們什麼�他是如何用敘述之磚堆砌了荒誕的大廈�《在流放地》清晰地展示了卡夫卡敘述中伸展出去的枝葉,在對那架殺人機器入微的描寫里,這位作家表達出了和巴爾扎克同樣准確的現實感,這樣的現實感也在故事的其它部分不斷涌現,正是這些擁有了現實依據的描述,才構造了卡夫卡故事的地基。事實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只是人們更容易被大廈的荒誕性所吸引,從而忽視了建築材料的實用性。
布魯諾·舒爾茨的《鳥》和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的《河的第三條岸》也是同樣如此。《鳥》之外我還選擇了舒爾茨另外兩部短篇小說,《蟑螂》和《父親的最後一次逃走》。我認為只有這樣,在《鳥》中出現的父親的形象才有可能完整起來。我們可將它們視為一部作品中的三個章節,況且它們的篇幅都是十分簡短。舒爾茨賦予的這個「父親」,差不多是我們文學中最為靈活的形象。他在擁有了人的形象之外,還擁有了鳥、蟑螂和幸福蟹的形象,而且他在不斷地死去之後,還能夠不斷地回來。這是一個空曠的父親,他既沒有人的邊界,也沒有動物的邊界,彷彿幽靈似的飄盪著,只要他依附其上,任何東西都會散發出生命的慾望。
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在《河的第三條岸》也塑造了一個父親的形象,而且也同樣是一個脫離了父親概念的形象,不過他沒有去和動物結合,他只是在自己的形象里越走越遠,最後走出了人的疆域,有趣的是這時候他仍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個永不上岸的父親,使羅薩的故事成為了一個永不結束的故事。這位巴西作家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沒有絲毫離奇之處,似乎是一個和日常生活一樣起初的故事,可是它完完全全不是一個日常生活的故事,它給予讀者的震撼是因為它將讀者引向了深不可測的心靈的夜空,或者說將讀者引向了河的第三條岸。
在卡夫卡和舒爾茨之後,辛格是我選擇的第三位來自猶太民族的作家。與前兩位作家類似,辛格筆下的人物總是難以擺脫流浪的命運,這其實是一個民族的命運。不同的是,卡夫卡和舒爾茨筆下的人物是在內心的深淵里流浪,辛格的人物則是行走在現實之路上。這也是為什麼辛格的人物充滿了塵土飛揚的氣息,而卡夫卡和舒爾茨的人物一塵不染,因為後者生活在想像的深處。然而,他們都是迷途的羔羊。《傻瓜吉姆佩爾》是一部震撼靈魂的傑作,吉姆佩爾的一生在短短的幾千字的篇幅里得到了幾乎是全部的展現,就像寫下了浪尖就是寫下整個大海一樣,辛格的敘述雖然只是讓吉姆佩爾人生的幾個片段閃閃發亮,然而他全部的人生也因此被照亮了。這是一個比白紙還要潔白的靈魂,他的名字因為和傻瓜緊密相連,他的命運也就書寫了一部受騙和被欺壓的歷史。
據我所知,魯迅和博爾赫斯是我們文學里思維清晰和思維敏捷的象徵,前者猶如山脈隆出地表,後者則像是河流陷入了進去,這兩人都指出了思維的一目瞭然,同時也展示了思維存在的兩個不同方式。一個是文學里令人戰栗的白晝,另一個是文學里使人不安夜晚,前者是戰士,後者是夢想家。這里選擇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敘述上惜墨如金的典範,都是文學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魯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後,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任,當孔乙己雙腿健全時,可以忽視他來到的方式,然而當他腿斷了,就不能迴避。於是,我們讀到了文學敘述中的絕唱。「猛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先是聲音傳來,然後才見著人,這樣的敘述已經不同凡響,當「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後,令人戰栗的描述出現了,魯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
這就是我為什麼熱愛魯迅的理由,他的敘述在抵達現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與作為戰士的魯迅不同,作為夢想家的博爾赫斯似乎深陷於不可知的浪漫之中,他那簡潔明快的敘述里,其實彌漫著理性的茫然,而且他時常熱衷於這樣的迷茫,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常常是頭腦清楚,可是命運模糊。
魯迅的孔乙己彷彿是記憶凝聚之後來到了現實之中,而《南方》中的胡安·達爾曼則是一個努力返回記憶的人,敘述方向的不同命名使這兩個人物獲得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孔乙己是現實的和可觸摸的,胡安·達爾曼則是神秘和難以把握的。前者從記憶出發,來到現實;後者卻從現實出發,回到記憶之中。魯迅和博爾赫斯似乎都懷疑歲月會撫平傷疼,因此他們筆下的人物只會在自己的厄運里越走越遠,最後他們殊途同歸,消失成為了他們共同的命運。
拉克司奈斯的《青魚》和克萊恩的《海上扁舟》是我最初閱讀的記錄,它們記錄了我最初來到文學身旁時的忐忑不安,也記錄了我當時的激動和失眠。這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如果沒有拉克司奈斯和克萊恩的這兩部作品,還有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女》,我想,我也許不會步入文學之門。就像很多年以後,我第一次看到伯格曼的《野草莓》後,才知道什麼叫電影一樣,《青魚》和《海上扁舟》在二十年前就讓我知道了什麼是文學。直到現在,我仍然熱愛著它們,這並不是因為它們曾使我情竇初開,而是它們讓我知道了文學的持久和浩瀚。
這差不多是我二十年來閱讀文學的經歷,當然還有更多的作品這里沒有提及。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次閱讀,都會被它們帶走。我就像是一個膽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們的衣角,模仿著它們的步伐,在時間的長河裡緩緩走去,那是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們將我帶走,然後又讓我獨自一人回去。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了。
余華
一九九九年四月三十日
這是我找到的地址:
《青魚》-杜克司奈斯(這篇實在不見一點蹤影~)
《在流放地》-卡夫卡 http://ke..com/view/1417008.htm
《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 www.yifan.net/novels/foreign/wunu.html
《南方》-博爾赫斯(這篇也找不到)
《傻瓜吉姆佩爾》-辛格http://hi..com/immiee/blog/item/cedee7502afdf3878c543035.html
《孔乙己》-魯迅http://luxun.chinaspirit.net.cn/nah/nah06.html
《禮拜二午睡時刻》-馬爾克斯http://hi..com/%BC%AB%BE%A1%CE%DE%BC%AB/blog/item/a0729fe929398a3ab80e2dc4.html
《河的第三條岸》-羅薩http://hi..com/zealost/blog/item/71cdea39f5a1a6f03a87cea7.html
《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萊恩www.heilan.com/databank/usa/usa_0611010_6.htm
《鳥》-布魯諾.舒爾茨http://meng8u8.blog.sohu.com/78523088.html
⑸ 余華的《活著》主要講的是什麼
這是一本書寫生命意義的書。
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用五分鍾的時間帶你讀完《活著》,領略活著的意義。
1
在田間與老人相遇
年輕的時候,我作為一個去民間收集民謠的青年,在田間偶遇了一名叫福貴的老人。
我坐在田地邊的一顆茂盛的樹下,聽這個老人講述了關於他的一生的故事。
6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醫生診斷出家珍得了軟骨病,活不過一個月,為了給家珍辦一個像樣的後事,福貴借錢給家珍打了一口棺材。
福貴的女兒鳳霞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紀,經人介紹,相親認識了城裡的小伙二喜,二喜是個偏頭,但是對鳳霞和福貴家人特別上心,專門幫福貴家重新整修了房屋。
為了給鳳霞一個氣派的婚禮,二喜借錢給鳳霞辦了一個大場面的婚禮,讓福貴和家珍很感動。
鳳霞和二喜結婚後過得也很幸福,二喜還時常帶鳳霞回家看望。不久後,鳳霞懷了二喜的孩子,全家人更加高興了。
但是,鳳霞生產的那天卻是難產,而最終鳳霞因為產後大出血,也在有慶去世的那家醫院里去世了,留下了二喜和剛生下來的兒子。福貴給這個小外孫起名苦根。
家珍也在鳳霞去世後不久便過世了,現在只剩下,福貴和二喜還有年幼的苦根。
二喜邊帶著苦根邊幹活,生活不勝凄苦。可苦根大點的時候,二喜在一次幹活中不慎被水泥板夾到,也就這樣隨著鳳霞而去。
福貴把年幼的苦根帶回鄉下撫養,苦根似乎彌補了鳳霞不能說話的缺陷,小小的年紀,十分能說,還直呼自己的外公的名字福貴。
苦根跟著長到五歲的時候已經算是福貴的一個好幫手了。但是在七歲的時候,苦根生了一場病,福貴給苦根煮了很多的豆子,結果苦根卻因為吃的太多的豆子撐死了。
福貴很自責,但是再多的自責也改變不了苦根已經離去的事實。這場生活,只剩下福貴獨自地活著。
苦根走後的第二年,福貴攢夠買牛的錢,看見一頭即將被宰殺的老牛,看見老牛掉眼淚的樣子,福貴不忍心就買下了老牛,並且取名福貴,准備餘生就和這頭老牛一起度過。
直到遇到我這個來鄉下採集民謠的年輕人,和我平靜地講述關於他自己這一生的故事。
你的問題 這里有答案 微信公眾號 【精讀君】
⑹ 余華的書
余華是我覺得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當然不需要我說他也是最優秀的小說家,從他的書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發行出來就可以看出。余華的書,本身有巨大的感染力之外,更重要的的是,他的書不僅僅是在敘述一個個故事,而是在不斷的揭示社會在歷史發展中的陣痛。他在講述悲劇,這悲劇屬於社會的也是屬於社會中每一個人的。
1.《活著》
《活著(新版)》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福貴前去求葯,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裡,才知道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福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著,彷彿比往日更加灑脫與堅強。
2.《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
3.《鮮血梅花》
《鮮血梅花(2012年版)》收入余華的五篇短篇小說:《鮮血梅花》、《古典愛情》、《往事與刑罰》、《此文獻給少女楊柳》、《祖先》。
4.《兄弟》
《兄弟》講述了兩個時代相遇以後發生的故事,前一個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相當於歐洲的中世紀;後一個是現在的故事,那是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欲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於今天的歐洲。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四百年間的動盪萬變濃縮在了四十年之中,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連結這兩個時代的紐帶就是這兄弟兩人,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地天翻地覆,最終他們必須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5.《在細雨中呼喊》
《在細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經典文本,是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力作。小說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歷和心靈歷程。《在細雨中呼喊 》的結構來自於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記憶中的時間的感受,敘述者天馬行空地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三個時間維度里自由穿行,將憶記的碎片穿插、結集、拼嵌完整。
6.《現實一種》
余華曾說,《現實一種》里的三篇作品記錄了我曾經有過的瘋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間如濤般涌動著,這是從惡夢出發抵達夢魘的敘述。為此,當時有人認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
7.《戰栗》
余華的經驗使他寫作可以不斷地去喚醒其記憶,他相信這樣的記憶不僅屬於我個人,這可能是一個時代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個世界在某一個人心靈深處的烙印,那是無法癒合的疤痕…… 《戰栗》便是他其中一個小說集。《戰栗》中收入了余華的三篇中篇小說,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品。《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運的偶然性與重復性;《一個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歸途的命運;而《戰栗》中,一個被命運捉弄的詩人,無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達歡樂……這些關於命運的故事,既有現實的,也有內心的。
8.《第七天》
《第七天》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作家。溫暖與冷漠、良善與邪惡、真實與荒誕、實有與虛無,交織成一部時代的寓言,余華寫盡了中國人的善良與悲哀。
9.《我膽小如鼠》
余華著的《我膽小如鼠/余華作品》精選其3篇中短篇小說:《我膽小如鼠》、《夏季台風》和《四月三日事件》。這些作品所記錄下來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條人生之路。與現實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著還原的可能,而且准確無誤。雖然歲月的流逝會使它紙張泛黃字跡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讓它煥然一新,重獲鮮明的形象。這些小說反映了現代主義的多個側面,它們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並把這種有關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回歸到基本朴實的自然界。
10.《黃昏里的男孩》
收入了中國當代經典名著《活著》作者余華在1986-199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空中爆炸》《蹦蹦跳跳的游戲》《為什麼沒有音樂》《我為什麼要結婚》《闌尾》《我沒有自己的名字》《炎熱的夏天》《在橋上》《他們的兒子》《黃昏里的男孩》《女人的勝利》《朋友》共12篇。
11.《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 : 余華經典散文》
如果說余華的小說是享譽世界的偉大作品,那麼散文則更加體現了他的藝術思想,最接近現實生活中的余華。本書是余華的散文作品集。分為「一個記憶回來了」「文學·音樂·旅行」「活著,為了講述」三大章節,包含對往事的追憶與深思,對文學和音樂的獨到見解,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對整個社會和歷史的反省。正如余華所說:「這就是我的寫作,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出發,經過政治、歷史、經濟、社會、體育、文化、情感、慾望、隱私等等,然後再回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
12.《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
本套隨筆集包括《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三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2012年版)》收入余華的《流行音樂》《可樂和酒》《恐懼與成長》《兒子和影子》《消費的兒子》《兒子的出生》《父子之戰》《醫院里的童年》《麥田裡》《我為何寫作》《網路與文學》《文學和民族》《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等隨筆。
13.《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本套隨筆集包括《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三冊本書收入余華在《讀書》雜志專欄連載的十多篇閱讀隨筆,以小說家、讀者的雙重身份對大師經典作品進行獨特解讀,精心研究它們的敘事、技巧、激情,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靜的思索。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一次閱讀,都會被它們帶走……那是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們將我帶走,然後讓我獨自一個人回去……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了!
14.《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
「音樂的敘述和文學的敘述有時候是如此的相似,它們都暗示了時間的衰老和時間的新生,暗示了空間的瞬息萬變;它們都經歷了段落的開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結束時的回響。音樂中的強弱和漸強漸弱,如同文學中的濃淡之分;音樂中的和聲,就像文學中多層次的對話和描寫;音樂中的華彩段,就像文學中富麗堂皇的排比句。一句話,它們的敘述之所以合理的存在,是因為它們在流動,就像道路的存在是為了行走。不同的是,文學的道路彷彿是在地上延續,
⑺ 余華的中短篇小說有什麼
余華的短篇小說:星星 、十八歲出門遠行、 鮮血梅花。中篇小說: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河邊錯誤、現實一種。
⑻ 讀書筆記:《空中爆炸》(余華短篇小說)
【時間】2022年6月5日
【類型】短篇小說
【國別】中國
【作者】余華
【故事梗概】
八月炎熱的一個晚上,我和妻子正在草席上看電視,我的朋友唐早晨敲開了我的房門。原來,作為花花公子的唐早晨勾引了一個有夫之婦,人家丈夫找上門來,正坐在唐早晨家樓下。唐早晨不敢回家,特地跑來找我,想讓我和他一起回家。我徵求妻子的意見,妻子教育了唐早晨一通,然後同意我和唐早晨出去,並囑咐我「早去早回」。
從我家裡出來後,順路我們又邀約了好朋友李樹海、方宏、陳立達等三人,一起向唐早晨家走去。
在路過一家商店時,我們停了下來,喝起了冰鎮飲料,然後一邊商量怎樣幫唐早晨對付那個男人。出乎意料的是,唐早晨卻和一個正在和飲料的漂亮姑娘暗送秋波,等那姑娘走出商店,唐早晨也跟著那姑娘走了,對我們幾個朋友不管不顧,氣得我們幾人說「以後打死再也不管唐早晨的爛事了」。
唐早晨走了,我們幾個朋友想起我們自從各人結婚後,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聚會,於是,我們提議不忙回家,先到商店對面的小酒店。我們喝起了酒,回憶起了單身時候的事情,我們想起我們唱著歌在大街上沒完沒了地走;我們對著那些漂亮姑娘說著下流的話;我們將街上的路燈一個一個地消滅掉;我們在深更半夜去敲響一扇扇的門,等他們起床開門時,我們已經逃之夭夭;我們把自己關在門窗緊閉的屋子裡,使勁地抽煙,讓煙霧越來越濃,直到看不清對方的臉。我們還想起我們把一個空啤酒瓶扔到天空,然後又用另一個空啤酒拋起,讓兩個瓶子在空中相撞,碎玻璃四處飄散,我們管它叫「空中爆炸」。
【我的感悟】
這篇小說的主題其實是回憶年輕人之間單純而又荒唐任性的友誼,這種友誼因為各自成家後不復存在。這是成長過程中的一段人生經歷,不能給它貼「對與錯」的標簽,它就是經歷。同樣,結婚成家後的人生多了對家庭、對愛人、對孩子的責任,人生目標中心發生了轉移,自然不能象未婚時那樣隨心所欲,所以也不能它貼「對與錯」的標簽,這也是人生一段經歷。
【精彩片段】
1、可是我不滿現實,我結婚以後就開始不滿現實了,我嘴裡罵罵咧咧,手指敲打著遙控器,將電視屏幕變成一道道的閃電,讓自己年輕的眼睛去一陣陣地老眼昏花。我咒罵夏天的炎熱,我咒罵電視里的節目,我咒罵嘎嘎作響的破電扇,我咒罵剛剛吃過的晚餐,我咒罵晾在陽台上的短褲……
2、我和她坐在一起,我說什麼樣的臟話,做什麼樣的壞事,她都能心安理得。要是我走出這間屋子,我離開了她,她就不會這樣了,她會感到不安,她會不高興,她會喊叫和指責我,然後就是傷心和流淚了。
3、我的朋友唐早晨敲響了我的屋門,他用手指,用拳頭,用腳,可能還用上了膝蓋,總之我的屋門響成了一片。這時候我像是聽到了嘹亮軍號和公雞報曉一樣,我從地上騰地站起,將門打開,看到了有一年多沒見的唐早晨。
4、他把我們從家裡叫出來,讓我們走得汗流浹背,讓我們保護他回家,他自己卻忘記了這一切,把我們扔在一家商店的門前,不辭而別了。
5、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回憶著過去,回憶著那些沒有女人來打擾的日子。那時候是多麼美好,我們唱著歌在大街上沒完沒了地走;我們對著那些漂亮姑娘說著下流的話;我們將街上的路燈一個一個地消滅掉;我們在深更半夜去敲響一扇扇的門,等他們起床開門時,我們已經逃之夭夭;我們把自己關在門窗緊閉的屋子裡,使勁地抽煙,讓煙霧越來越濃,直到看不清對方的臉。
6、我們還把所有的錢都湊起來,全部買了啤酒,我們將一個喝空了的酒瓶扔向天空,然後又將另一個空酒瓶扔上去,讓兩個酒瓶在空中相撞,在空中破碎,讓碎玻璃像冰雹一樣掉下來。我們把這種游戲叫作空中爆炸。(202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