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後現代短篇小說
① 對於唐納德·巴塞爾姆的短篇小說《學校》(the School),你有什麼反思或讀後感
學校這部小說作為後現代主義的作品本來就沒有固定的解釋,在我看來可能是用荒誕的口吻表達一種對生命的溫情與敬意。
學校劇情簡介:
在一所學校,教師埃德加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他們去種橘子樹、照料小動物,可是他們種的樹和照管的小動物很快都死掉了,甚至連後來收養照料的孤兒Kim也夭折了。
孩子們大為不解,便問老師它們為什麼會死?教師也頗為困惑,於是隨便找了各種原因搪塞學生。可是學生並不滿意老師的答案,繼續追問,問那些小動物死後去了哪裡?
是不是死亡給了生活意義?對於孩子們的問題埃德加難以應對,只是說是生命賦予了生活意義,於是孩子們便和老師繼續爭論。
作者簡介:
唐納德·巴塞爾姆Donald Barthelme(1931年4月7日—1989年7月23日)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家,代表作是《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 。
他一生寫了大量的短篇小說,並曾從事新聞記者、雜志編輯等工作,並曾在紐約城市大學任教。1972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②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從八十年代末開始,由於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解放,後現代主義色彩也在各種藝術包括小說中出現。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特點是無深度、無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是游戲性的,多元主義的藝術,它無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劃分,也模糊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其對小說的影響是多種形態的。如先鋒小說,這批作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場,雖不是文革的直接參與者,但深受其影響,表現最突出的是被遺棄的孤獨感,與傳統價值觀念有所遠離,與英雄人物有隔膜,對現實感到迷茫、困頓。對中國傳統文化也較矛盾,。代表作品有劉索拉的《混沌那個哩登愣》《你別無選擇》徐星《無主題變奏》陳染《世紀病》劉毅然《搖滾青年》等。馬原、格非、蘇童、余華、孫甘露等的作品受後現代主義影響很深,創作思想與評議風格一的後現代特色鮮明。
《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天風船》《虛構》《青黃》《訪問夢境》《信使之函》《褪色鳥群》《雨季之瓮》《黑手高懸》等都是代表之作
此外,王朔的消費小說也體現了後現代反對理性、崇高,提倡世俗化慾望全面擴張的特點。《浮出海面》,《千萬別把我當人》等塑造了一批從社會學意義上講是真正獨立但從社會體制角度看是零餘人的一批形象,將傳統的人的歸屬感解構,對傳統價值體系的解構思想深處具有後現代的影子。
建議參考http://..com/question/29492476.html
③ 後現代派小說的國外作家
唐納德·巴塞爾姆,美國後現代主義新一代之父,是戰後最令人興奮而傑出的創新作家之一。他一生出版過四部長篇小說,一百五十多篇短篇故事,以及幾十篇文學評論。他是一位頗具奇妙創造力的作家,在小說中實驗性嘗試非線性的敘述和荒誕的寫作手法。巴塞爾姆以及他同時代的作家對他們所見證的政治事件的真實性表示懷疑:詹森政府的混亂、尼克松政府的謊言、越南戰爭、水門事件、核武器的擴充等等所有的官方版本都遭到質疑。事實與虛構的混亂致使後現代主義以新的寫作方式填平了由官方話語的分離而製造出的語言的鴻溝。巴塞爾姆的小說具有令人困惑的特點:片段敘述、陳詞濫調的濫用和對社會和歷史事件的宣告性模仿,讓人覺得必須接受語言的局限性以及它的垃圾似的現狀。在他的作品中時常以反諷的方式使用廣告宣傳語、街道俚語、流行歌曲歌詞、插科打諢、工業以及軍事行話和褪色的笑話,以此泄露他們秘密隱藏起來的意義。他那具有顯著特徵的小說似乎是拚貼而成的——把來自於美國文化中的冗長混亂的片段聚集在一起,粘貼起來。他曾說過,把互不相關的事物粘貼在一起,效果好的話,就能產生新的現實。
④ 後現代派小說的特點
1961年問世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揭開了美國後現代派小說的序幕。40多年過去了,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後現代主義的熱潮已經消失,但後現代派小說仍不斷涌現。這種小說與馬克・吐溫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和福克納的現代派小說不一樣,它們拋棄和超越傳統小說和現代派小說的模式和技巧,構建了一種不注重人物塑造、不講究故 事的連續性、追求文本自我揭示、自我戲仿和玩文字游戲的元小說,並逐漸展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進入了後工業化時期。後現代主義,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而後現代派小說,則是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文化和文學模式。隨著影視的發展和電腦的普及,文化更加大眾化了。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的界限日益消失。文學創作成了一種跨體裁的綜合性藝術。文學與現實的界限,小說與詩歌和戲劇以及評論的傳統界限,文學與音樂、美術和多媒體的界限被超越了,衍化了。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後現代派小說,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在題材內容方面,後現代派小說將觸角伸向社會各個方面及階層。有的用歷史的經驗表現反對侵略戰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題;有的用女權主義的視角,鑽人的「名字」和「身份」的牛角尖,反映了社會變態中的身份危機感;有的選取醫院注射室的一角,描寫「沒有靜脈的人們」靠賣小便混日子,揭露吸毒造成的家破人亡;有的回顧越戰士兵對戰爭的困惑和抱怨,帶著愛的失落茫然地走向死亡,而倖存者回國後,一直無法擺脫噩夢的困擾,等等。盡管題材多樣,但大多揭示了美國後現代社會的迷茫、無序和反復無常。
在人物塑造上,作家所描寫的人物大都是「反英雄」,身世來歷不明,甚至無名無姓。人物形象淡化,性格刻畫消失。人物成了故事的陪襯,若隱若現,成了不可捉摸的「影子」或「代碼」。在多克托羅的《皮男人》里,主人公皮男人像是個百年前神話中的人物,衣著像個騎士,來去匆匆如幽靈。他沒啥文化,但心地善良,不傷害別人。這些流浪漢、厭世者和無家可歸者,成了被美國現代社會拋棄的「皮男人」。作者在這里彷彿在暗示,迷人的「美國夢」今何在?
在藝術手法上,作家在創作小說時又對小說本身進行評述,表現了「並置」、「非連續性」和「隨意性」的元小說特點。如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區的深處》,將一個短篇小說分解為三十幾個片斷,然後加以「闡釋」,有的片斷僅一兩句話。小說寫了B鎮的地理、天氣、教育、政治、電線、凡人、商業和教堂,以及「我的房子、我的貓咪、我的夥伴」和「家常蘋果」等,用虛構中的西部小鎮B將這些碎片串連起來。「我」不斷發表議論,「學著讓我自己、我的房子、我的軀體煥然一新」,「我要讓自己活過來,讓生命塑造我吧!」蘇克尼克在《賺錢》里也坦言自己是在「編故事」、「聊歷史」,「把他故事批發來,再零售出去。」他們都企圖用虛構的虛偽性來影射現實的虛偽性。此外,作家還將小說與繪畫和多媒體相結合,造成對觀眾「視、聽、說」融為一體的綜合效應。女作家勞瑞・安德森的小說《戰爭是現代藝術的最高形式》里,文本與4幅圖畫構成了互文性。作者帶著多媒體和電聲設備,到美國各地和海灣各國,自己當眾演奏和朗誦,配上多變的燈光,把小說搞得繪聲繪色。另一位女作家厄秀拉・魁恩在《薛定諤的貓》里,則突破了小說的時空界限,把科幻與虛構及史實相結合,還在科幻中加進了中國的道教思想,令人耳目一新。
在敘事話語方面,後現代派作家喜歡採用拼貼手法,以斷裂的句子構成段落和章節,甚至引入超文本的電腦語言;沒有主語或沒有謂語的句子是常見的現象;有的運用電影劇本式的話語,突出人物的動作,讓關鍵詞不斷重復出現。有時作者直接「闖入」文本,說三道四,或自我揭示,或刻意自我反射;有時則故意在文本中留下空白,從一段到一整頁,讓讀者自己參與解讀,如女作家瓊・狄迪恩的小說就是這樣。
綜上所述,從形式上來看,美國後現代派小說有點「四不像」或像「大雜燴」,有的甚至荒唐怪誕。不過,人們仍可透過其表面上的誇張或隨意的描述,看出其積極的一面。小說字里行間的幽默、詼諧和戲仿,往往流露出對美國後現代社會的冷漠、混亂的諷刺和抨擊。作品題材手法雖各異,但傾向性比較明顯,這正是其藝術魅力之所在。
美國後現代派小說是美國當代文學的組成部分,它已經走進美國大學課堂,並在戰後世界文壇上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對象。我國從80年代起介紹過「黑色幽默」,但對後現代派小說的其他作品還介紹得不很多。除在《外國文學》雜志上登過一些該流派的短篇小說外,在長篇小說方面,較早出版的有陶潔翻譯的《雷格泰姆音樂》(即《拉格泰姆時代》),到90年代後期,才由譯林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美國後現代派小說叢書」,包括《冠軍的早餐》、《第五號屠宰場》、《天秤星座》、《拉格泰姆時代》、《公眾的怒火》、《比利・巴思格特》、《時間震》等。另外,筆者也在青島出版社出版了《美國後現代派短篇小說選》及《美國後現代派小說論》。對於美國後現代派小說這種創作理念與手法,並不要求人們都去模仿,但了解和研究它,無疑是必要的。
⑤ 給我列一些外國後現代短篇的題目以及早期余華蘇童格非的先鋒小說題目
西方後現代文學經典代表作,據我了解,長篇小說居多。
荒誕派戲劇:法國尤奈斯庫的獨幕話劇《禿頭歌女》。新小說派:法國羅布—格里耶的《窺視者》《橡皮》。黑色幽默:美國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馮納古特:代表作《第五號屠場》;品欽:《萬有引力之虹》。魔幻現實主義: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未來主義俄國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達達主義(具體作品沒看過,先跳過。。)「垮掉的一代」: 金斯堡的《嚎叫》。
早期先鋒派小說余華代表作有:《十八歲出門遠行》《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 《現實一種》《世事如煙》。 蘇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罌粟之家》《儀式的完成》、《妻妾成群》。格非:《迷舟》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褐色鳥群》
⑥ 不容錯過的短篇勵志小說
小說在構思及寫作的過程中能去盡政治謊言、道德謊言等,短篇小說是現在比較受歡迎的。下面是由我給大家帶來關於不容錯過的短篇 勵志小說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不容錯過的短篇勵志小說
一、《萬火歸一》
作者:[阿根廷]胡里奧·科塔薩爾
胡里奧·科塔薩爾(1914-1984)是拉丁美洲後先鋒派(相當於歐美的後現代)作家,也是博爾赫斯(對,就是寫《小徑分叉的花園》的那個博爾赫斯)的精神之子、得意門生。
《萬火歸一》裡面的八篇小說都布局精巧,想像奇特,虛實對照,明暗雙行。《克拉小姐》里讓人措手不及的視角轉換;《給約翰豪威爾的指令》里戲劇與現實的相互寄生,令人如墜雲霧而想逃離;《萬火歸一》里兩場遠隔百年的大火終於燒在了一起……
在現實中找尋一個失衡點,然後把讀者帶進幻想的世界,如過山車一般令人覺得驚駭又興奮。
二、《拿破崙狂》
作者:[日]阿刀田高
阿刀田高是日本最高文學獎直木獎的評委常客,也是很多推理作家的“導師”、引路人,比如寫過《異戀》的小池真理子。
《拿破崙狂》作為直木獎獲獎作品,整體質量十分令人驚喜。
一個瘋狂戀慕拿破崙的男子;一個總是回到原先僱主家的保姆;一個不斷回到過去的夜晚;一輛可以說話的甲殼蟲車……
要是讓我只用一個詞來形容阿刀田高的小說,那必然是“細思極恐”。日常生活中的詭異小 故事 ,前面還溫情款款,下一秒的轉折就讓人脊背發涼,而且,彷彿就發生在自己身邊,不禁要懷疑自己是否會遇到,想想也後怕。
其餘的不劇透了,因為,阿刀田高的小說還有一個殺手鐧:反轉!
你猜不到的結局,卻又十分順其自然,功力深厚,令人嘆服。想學反轉的同學看過來哦~對了,莫言曾經跟阿刀田高對談,大力贊賞他呢。
三、《zoo》
作者:[日]乙一
乙一是我的心頭好,風格跟題材很多變,馬甲也多變(經常換馬甲,真是夠了),駕馭能力極強。
風格方面,有黑乙一(《夏天煙火我的屍體》)、白乙一(《只有你聽到》)以及灰乙一(《獻給死者的音樂》)之分。至於題材,他可以寫推理,愛情,奇幻,科幻等等,涉獵廣,功力深,而且知名度高,估計很多同學都已經看過。
但無論風格色彩如何變換,內容題材如何迥異,他的小說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腦洞大!
劇透一些《zoo》裡面的小故事,看看大家是不是感興趣呢:女友屍體的照片不斷被發送到我的郵箱;雙胞胎姐妹之間的殺戮;七個房間里關著的人,每天都有一個死去,什麼時候輪到我跟姐姐;當一個機器人愛上了創造自己的主人;當我說出“上帝的咒語”,世界就開始毀滅……
另外,《zoo》裡面,有五個被改編成電影《繼續活下去的五個故事》,某段時間在微博被各種刷屏,但我沒看過電影,看書的時候,《向陽之詩》差點把我弄哭。
四、《焚舟紀》
作者:[英]安吉拉·卡特
安吉拉·卡特是個古怪精靈的作家,筆下透著一股冷嘲勁兒,被人稱為“文字女巫”。
《焚舟紀》作為她最重要的作品,由《煙火》《染血之室》等五個集子組成。
這些短篇多以童話、 民間故事 、文學經典為藍本,卡特以奇絕 想像力 和非凡敘事技巧將之加以戲仿、混釀 、改裝和重塑,並以通透戲謔的視角呈現出童話背後的冷僻真相,傳奇之中的幽暗細節,為幻想世界打上現實投影,極具顛覆性卻又不損奇幻之美,懾人之餘又令人迷醉,形成融魔幻現實主義、女性主義、哥特風格和寓言色彩為一體的獨特寫作模式。
這個短篇集,最值得一提的是卡特的文筆,極美極有韻律,如詩歌一般。譯者嚴韻本身也是詩人,翻譯起來得其神髓,黑暗又華麗,讓人愛不釋手。
至今還記得書中一句:靠不住的南方,你以為這里沒有冬天。但你忘了自己骨子裡就帶著冬天。
優秀的短篇小說
《隔壁女子》
作者:[日]向田邦子
都說向田邦子是“大和民族的張愛玲”,可能是因為她們對男女之間的愛欲糾葛都細察入微,對這人間世事都太洞明吧。但仔細說起來,向田邦子下筆還是要比張祖師溫和多了,沒那麼刻薄犀利。
《隔壁女子》裡面的五個故事關於愛情與家庭,在追尋與放棄中擺盪、思索幸福或不幸、遊走於信任與背叛。
我驚訝於向田邦子選取細節的能力,截斷得十分鮮活,而且充滿奇異的口感,像把生活凝成一顆冰冷的櫻花凍,閃著艷光。
向田邦子在日本是十分受歡迎的:她是日本收視率最高的劇本作家。
1981年8月22日,她乘飛機自台北松山機場至台北高雄國際機場時,因空難而喪生。 向田邦子是日本人的國民偶像,即使已逝世三十餘年,其經典劇本仍一再重拍,大學為她設立研究所,出版社甚至為她設立電視劇本獎。
勵志經典小說
《郵差總按兩次鈴》
《郵差總按兩次鈴》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說。
內容簡介:
流浪青年弗蘭克到公路旁的一家小餐館去打工,看上了餐館主人的年輕妻子,與其私通,兩人策劃車禍殺害店主,並通過種種辦法幾乎逃脫法律制裁,最後卻在命運的陰差陽錯中被推上了絞架。
作者簡介:
詹姆斯·凱恩(1892~1977)美國冷硬派犯罪小說家。他受母親影響,一生嚮往成為歌劇演唱家,在大學專攻戲劇專業,但始終未能如願。 畢業 後進入報社工作,也短暫地在大學執教,並嘗試寫過舞台劇本;1931至1947年間進入好萊塢擔任電影編劇,其間他開始寫小說。1934年第一部小說《郵差總按兩次鈴》問世,立刻造成轟動與議論,與緊接著發表的《雙重理賠》,為作者獲得“贏得永不褪色桂冠”的佳評。此後一直到逝世為止,他創作不斷,共寫了十八本書及近十部劇本。
關於本書:
《郵差總按兩次鈴》(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是美國作家詹姆斯·凱恩創作於1934年的長篇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開頭第一段是“約在中午時分,我被人從運乾草的卡車上扔了下來。前一天夜裡,我從邊境處縱身攀上卡車……”經過了偷情、謀殺、訴訟等非同凡響的經歷後,小說結尾的最後一段是:“他們來了。神父說祈禱會有用的。如果你已經讀到這里,就為我和科拉(已遭車禍而死的女主角)祈禱吧,祈禱我們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會永遠在一起。”
本書寫的不是愛情,而是赤裸裸的慾望。面世不久即引起轟動和爭議。波士頓地 方法 院裁定它的內容有色情之嫌,予以查禁。許多學校與公共圖書館也拒絕讓此書進入。
時至今日,已沒有人會認為本書在描寫上有什麼過度之處,反而從它對性的態度,更清楚地看出它的里程碑的意義。第一次把性視為犯罪的動力,在犯罪小說中開啟了討論慾望與貪婪的新天地。
猜你喜歡:
1. 關於正能量的勵志書籍20本
2. 2017勵志書籍排行榜前十名
3. 2017年勵志書籍排行榜前十名
4. 勵志積極向上的書推薦
5. 經典勵志短篇文章精選
⑦ 幫忙提供一些2000年以後的外國文學作品
外國文學作品的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收集多部《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霧都孤兒》《魯濱孫漂流記》《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等。
⑧ 請問西方後現代著名作家有哪些誰的書值得一看
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約瑟夫·海勒德《第二十二條軍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布托爾的《時間表》,巴塞爾姆的《辛伯達》,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莫里森的《所羅門之歌》
總體上看,到目前為止共有六個流派可以歸入後現代主義范疇。這些流派之間彼此關聯不大,但其「反文學」、「反理性」、「解構」的本質卻是相似的。
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是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形成的文學流派,以對「荒誕」狀態的描繪著稱。二戰前夕產生於法國,戰後盛行於整個西方世界,並產生了一些世界級的文學大師。
代表人物:讓-保羅·薩特、阿爾貝·加繆、西蒙娜·德·波伏娃、諾曼·梅勒等。此外法國作家雷蒙·蓋夫、莫里斯·梅爾洛-蓬蒂和美國的索爾·貝婁、英國的戈爾丁等人的創作也具有存在主義 荒誕派戲劇特點。
荒誕派戲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先產生於法國,而後流行於西方各國,是存在主義文學在戲劇領域的變體,對西方戲劇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代表人物:歐仁·尤奈斯庫、塞繆爾·貝克特、讓·熱奈、阿瑟·阿達莫夫、哈洛·品特、愛德華·阿爾比等。
新小說
50年代形成於法國,嚴格的說只是一個鬆散的俱樂部式的文學團體,主張打破傳統小說模式,進行激進的語言實驗,顛覆傳統的小說架構。總體上影響力不大,基本局限於法國一國。
代表人物:娜塔麗·薩洛特、阿蘭·羅伯-格里葉、米歇爾·布托爾、克洛德·西蒙等。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是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人,對社會公認的一切價值都抱有背道而馳的態度,往往以頹廢、墮落、犯罪、縱欲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是戰後美國本土產生的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流派。
代表人物:傑克·克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威廉·博羅斯、格雷戈里·柯爾索等。
黑色幽默文學
60-70年代產生並流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受存在主義影響很大,主張用表面上輕松、調侃、玩世不恭的幽默態度來敘述沉鬱甚至可怖的故事,從而產生荒誕不經的喜劇效果,是以喜劇形式上演的荒誕的「悲劇」。
代表人物:約瑟夫·海勒、小庫爾特·馮尼古特、托馬斯·品欽、約翰·巴斯等。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
30-40年代形成於拉丁美洲,60年代以後取得了輝煌成就,產生了諸多世界級文學大師。傳統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將拉美土著民族的傳統觀念和現代化進程融合,特別注重在作品中引入神秘的荒誕的元素,卻又不違背現實主義原則。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主要流行於拉丁美洲,但一些歐洲作家的作品也被認為屬於魔幻現實主義范疇。
代表人物:加西亞·馬爾克斯、阿萊霍·卡彭特爾、胡安·魯爾弗、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蘇聯的博加科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