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短篇小說集驛路梨花
⑴ 驛路梨花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驛路梨花》講的故事是:敘述了在自己與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間小屋借宿一天的經歷,包括行山之苦與焦慮、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瑤族老獵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們的故事。
《驛路梨花》是中國當代作家彭荊風創作的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
小說體現出了作者構思謀篇的匠心,構成了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和回環遞進的結構形式,有力地表達了贊美青年一代優秀品質、心靈純美的主題。情不自禁抒發的對在雲南邊地與朴實、純潔的少數民族人民誠摯相處時光的懷念,及對美好未來的呼喚。
⑵ 梨花開遍,情暖人間--品讀《驛路梨花》
梨花開遍,情暖暖人間
《驛路梨花》是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單元主題是「中華美德」。作者,彭荊風。體裁,小說。
對於這篇文章,我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上初中就喜歡上了本文。學完後還仿寫了一篇作文。作文課上,老師作為一篇範文來讀,記憶猶新。現在,新編教材中看到此文,心裡頗有竊喜之感,品讀本篇美文,我從以下三方面來談一下。
一、內容之美
《驛路梨花》這一短篇小說,講述了「我」和老余在雲南邊疆哀牢山發現並投宿小茅屋,遇到瑤族老人,得知小茅屋的主人是一個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正當他們修葺房屋時,一群哈尼小姑娘出現,誤以為走在前面的就是梨花,紛紛表示感激,哈尼小姑娘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來是解放軍戰土為了方便過路人,學習雷鋒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動,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幫助過路人,一直照料著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後,她的妹妹就接著照料小茅屋,故而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代代相傳。
二、主題之美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我」和老余、瑤族老人、梨花妹妹、和文中並未真正出現的解放軍、梨花姑娘。從這些人物中看出,文本圍繞著小茅屋的修建和照料以及維修的過程,生動地展現了雷鋒精神在西南邊陲大山深處生根開花不斷傳遞的動人情景,熱情地歌頌了各民族人民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驛路梨花》的主題貫穿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五件好事圍繞小茅屋串聯起來:1.解放軍建造小茅屋,方便過路人;2.梨花深受感動,照料小茅屋;3.梨花妹妹接過任務,照管小茅屋;4.瑤族老人專門送糧食,修葺小茅屋;5.「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從文中主要人物的事跡上勾畫出了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在此地的廣為流傳,生生不息。
小說四次提到梨花,一語雙關,即描寫自然界中美麗潔白的梨花,又揭示著像梨花姑娘一樣擁有善良純潔的高尚人格精神。「白色梨花開滿枝頭」昭示著辛勞的路途中會有人家,「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又進一步點出潔白淡雅的梨花指引著過路人找到緩解疲勞的歇腳處。通過梨花這一豐富的意象,在詮釋著梨花(物)——梨花姑娘(人)——梨花一樣的精神(主題)三者交相呼應,而歌頌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的主題也就在這一步深一步的描述中,得到了印證。
三、寫法之美
從文本細讀角度剖析《驛路梨花》,會發現為了豐富故事情節,凸顯文章的主題,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等,作者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從以下角度解讀文本。
(一)敘述視角
《驛路梨花》從敘述角度上看,文本用第一人稱展開敘述,將「我」陷入整個情節中,隱蔽作者的觀察范圍,靠「我」帶領讀者走進情節,使讀者陷入了「誰是小茅屋的主人?」這一思考中,並通過人物的逐步出現一步步解開謎團。
以「我」的口吻來敘事,能夠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在睡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麗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大自然梨花的香氣四溢使「我」在夢境中見到美麗善良的梨花姑娘,深入其境,作者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真實又自然的展現其細微之處的變化。
(二)誤會迭起
巧用誤會,使行文疑竇叢生,波瀾起伏,作者利用人物之間對「小茅屋主人是誰?」的誤解,來激化矛盾,不斷推動情節的發展變化。誤會一:「我」和老余誤以為瑤族老人是茅屋的主人;誤會二:「我們」誤以為梨花妹妹就是梨花,而梨花卻嫁到了山那邊,作者巧置誤會,懸念層疊,使文章回環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三)巧設懸念
精巧的藝術構思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開篇設置一個總懸念,「屋裡漆黑,沒有燈也沒有人聲,這是什麼人的房子呢?」此則懸念一;在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大小結合的環扣,瑤族老人扛著米推門而進,「主人」回來了,一個懸念解決,瑤族老人否認,懸念再起;據趕馬人說是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的出現引出解放軍戰士建造小茅屋,解放軍為什麼建造房子?懸念之三;最終解開謎團,雷鋒精神的指引下為方便過路人建造小茅屋。
作者就是以這一連串的懸念,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然後用簡捷的語言,揭示事情的真相,使故事懸念的結束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四、梨花之美
《驛路梨花》中,「梨花」這一環境,我認為是作者刻意選擇的。文中有三處寫到梨花:
「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麼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
「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
「這天夜裡,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
梨花的美麗與人物的美好相得益彰,這種環境與人物的統一,是文學創作中一種常見寫法。但為什麼是「梨花」而不是其他花呢?比如桃花?梨花有什麼象徵意義,使這篇小說的環境設置非梨花不可?
文中的相關描寫,勾勒出梨花的鮮明特點:潔白、清香。「潔白」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中國的文化語境里,意象聯想是有其固定性的。由潔白想到純潔,進而想到無私,這是一種相對固定的聯想。因此,潔白的梨花能讓讀者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心靈純潔且無私的茅屋「主人」們。
我們在讀小說或者詩歌時,如果細細品味意象所蘊含的文化意味,會大有收獲。在文中,梨花的盛開之處——驛路,也有特定的文化意味。
驛路,又稱驛道,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時用的道路,在文中是指行人所走的道路。驛路的首要功能,便是傳遞。略加思索我們便能發現,驛路的傳遞功能與小茅屋裡愛的傳遞暗相呼應。在小茅屋裡,人們進行著一場愛的接力賽。「驛路梨花處處開」,這一句已超越了陸游詩句中景物描寫的層面,變成了春意盎然、愛滿人間的象徵。
梨花開遍,情暖人間。
⑶ 概括驛路梨花
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展開的,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通過與之相關的幾件小事,表現了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開花,不斷傳遞的動人情景,熱情歌頌人民群眾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我」和老余見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寫「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後,懷著滿意的心情猜測。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寫「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寫「我們」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後點題點人。
(3)課外閱讀短篇小說集驛路梨花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是順敘,在順敘過程中又有插敘; 如果按小茅屋的產生及遷延過程看,又是溯源的倒敘,恰似倒卷珠簾。
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情節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峰迴,跌宕起伏之勢。
作者簡介:
作者彭荊風,江西萍鄉人。1929年出生,1950年畢業於二野軍政大學四分校。1949年參軍,歷任雲南軍區文化部編輯,昆明軍區創作員、宣傳部副部長,成都軍區創作室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協理事、名譽委員,雲南作協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
著有長篇小說《鹿銜草》、《斷腸草》、《師長在向士兵敬禮》、《綠月亮》等,長篇傳記文學《秦基偉將軍》,長篇紀實文學《滇緬鐵路祭》、《揮戈落日》,短篇小說集《當蘆笙吹響的時候》。
⑷ 驛路梨花主要內容是什麼
一、驛路梨花主要內容概括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我」和老余見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寫「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後,懷著滿意的心情猜測。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寫「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寫「我們」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後點題點人。
二、驛路梨花文章主旨是什麼
本文主要通過哈尼族女孩學習雷鋒,甘願做一個無名英雄,熱心助難路人的事跡,歌頌我國人民幫助人民幸福,展示雷鋒精神深深紮根於人民心中,發揚光大。光榮的一面。小說結尾,潔白盛開的梨花與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融為一體,梨花成了助人為樂的人物群體的象徵,
梨花的朴實無華,就是邊疆民族淳樸民風的象徵,梨花的香氣四溢,就是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不斷發揚光大的象徵,「處處開」的「驛路梨花」,飽含了作者對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淳樸民風、對發揚光大雷鋒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贊美、熱愛、崇敬之情。
三、作者簡介
彭荊風(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漢族,祖籍江西萍鄉,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就職於成都軍區創作室,任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協會。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
人物經歷
1929年11月22日出生。1949年參軍,1950年畢業於二野軍政大學四分校。歷任雲南軍區文化部編輯,昆明軍區創作員、宣傳部副部長,成都軍區創作室主任。中國作協理事、名譽委員,雲南作協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長篇小說《鹿銜草》、《斷腸草》、《師長在向士兵敬禮》、《綠月亮》等,長篇傳記文學《秦基偉將軍》,長篇紀實文學《滇緬鐵路祭》、《揮戈落日》,短篇小說集《當蘆笙吹響的時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綠色的網》、《紅指甲》等,中篇小說集《蠻帥部落的後代》、《愛與恨的邊界》、《霧茫茫》等,散文集《瀘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學評論集《彭荊風談文學》,電影文學劇本《邊寨烽火》(合作)、《蘆笙戀歌》(合作)、《綠色的網》等。
靠自學成為作家。解放前只讀過初中兩年就因家貧失學,進報社當學徒、校對、記者、副刊編輯,還辦過文學團體「牧野文藝社」。1949年6月在南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進入雲南邊疆,1955年由邊疆連隊調到昆明軍區任創作員。在雲貴高原各少數民族地區工作過多年,擔任過編輯、連隊文化教員、專業作家。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離開文壇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熱愛鄉土,熱愛祖籍萍鄉,熱愛出生地鄱陽,熱愛小時呆過的贛州、鉛山、上饒。多次回鄉訪親探友,給當地業余作者講話或輔導,認真負責生動。
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創作歷程
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大多描寫邊疆戰斗生活和少數民族風俗人情,具有鮮明的邊疆特色,受到好評。其中短篇小說《蘆笙吹響的時候》被列為西南地區1954年優秀小說,在全國產生影響。1957年,與林予合寫的《邊寨烽火》,與陳希午合寫的《蘆笙戀歌》兩部電影劇本,攝製成影片,很受歡迎。 1976以後,陸續有作品問世。短篇小說集《驛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說,寫一個純潔少女的服務獻身精神,頗得好評。中篇小說《蠻帥部落的後代》、短篇小說《今夜月色好》、報告文學《覆蓋再覆蓋》均在全國獲獎。1962年創作的反映苦聰人由原始社會直接進入社會的長篇小說《鹿銜草》在「文革」中曾被批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⑸ 驛站梨花敘述了怎樣的故事
《驛路梨花》敘述了在敘述者「我」與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間小屋借宿一天的經歷,包括行山之苦與焦慮、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瑤族老獵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們的故事。
故事梗概:「我」和老余在西南邊區的一座山上迷路了,遇到一座小木屋,這座小木屋裡有水有電,是專門給路過的行人落腳用的方便之所。「我」和老余特別感動,想要找到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在三番兩次的誤會中,我們才得知這小屋子是當年解放軍無償修建供行人使用的,後來經過梨花姑娘、梨花妹妹等人的維護,一年又一年地起著作用。
《驛路梨花》是中國當代作家彭荊風創作的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該小說是彭荊風在特殊年代經歷了一般人難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開寫作的雙翼後,情不自禁抒發的對在雲南邊地與朴實、純潔的少數民族人民誠摯相處時光的懷念,及對美好未來的呼喚。
⑹ 驛路梨花課文寫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作者是按什麼順序
時間:一早一晚
順序:按時間的先後順序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我」和老余見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寫「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後,懷著滿意的心情猜測。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寫「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寫「我們」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後點題點人。
彭荊風,男,漢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鄉,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就職於成都軍區創作室,任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協。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
《驛路梨花》的故事發生在哀牢山哈尼族山寨附近。哈尼族人民一向是山有多高就往哪裡攀登,在山的最高處建立山寨、開墾梯田;山高水長,那雲霧深處,也就被他們興建成如海市蜃樓般令人神往的特異景色,讓外來的人們流連忘返。
文中對「梨花」的贊美,傾注著作者對一代新人的歌頌、熱愛、崇敬之情,或描述梨花、梨樹林,或通過夢境,或引用詩句,都是為了寓情於景,使全文結構精巧、含蓄雋永、虛實相映又饒有餘味,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寓情於景,富有詩意美。作者說:「我正是懷著抒發自己對一代新人的崇敬的心情來寫作的。」為了深刻的體現主旨,作者巧妙的運用清新純潔、富有象徵意義的梨花貫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