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短篇小說沉淪
① 《沉淪》作者是誰呢
《沉淪》作者是郁達夫。
《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短篇小說,於1921年10月由上海泰東書局出版。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懦弱的悲哀。它把年青人正當的、合理的性愛要求與熱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緊緊交織在一起,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和藝術感染力量。
《沉淪》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顯然有郁達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內。作品細致地描寫了這位憂郁型青年,由於是弱國子民在強鄰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種種難以排遣的苦悶。
這些苦悶情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和滲透:追求異性的愛情而不得,因此對輕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憤慨,同時熱切地希望著祖國富強起來,這三項內容構成了小說的基本格局。小說的基本情節是這樣安排的:路遇——自戕——窺浴——野合——宿妓。
情節每進展一步,性愛描寫每深入一層,對主人公的刺激與打擊就隨之強化又強化,最終導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劇性結局。
② 郁達夫《沉淪》原文
郁達夫《沉淪》原文<節選>
前言
一
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可憐。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擠到與世人絕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與他的中間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築愈高了。
天氣一天一天的清涼起來,他的學校開學之後,已經快半個月了。那一天正是9月的22日。
晴天一碧,萬里無雲,終古常新的皎日,依舊在她的軌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裡行走。從南方吹來的微風,同醒酒的瓊漿一般,帶著一種香氣,一陣陣的拂上面來。在黃蒼未熟的稻田中間,在彎曲同白線似的鄉間的官道上面,他一個人手裡捧了一本六寸長的Wordsworth的詩集,盡在那裡緩緩的獨步。在這大平原內,四面並無人影;不知從何處飛來的一聲兩聲的遠吠聲。悠悠揚揚的傳到他耳膜上來。他眼睛離開了書,同做夢似的向有犬吠聲的地方看去,但看見了一叢雜樹,幾處人家,同魚鱗似的屋瓦上,有一層薄薄的蜃氣樓,同輕紗似的,在那裡飄盪。"Oh, you serene gossamer! You beautiful gossamer!"
這樣的叫了一聲,他的眼睛裡就湧出了兩行清淚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緣故。
獃獃的看了好久,他忽然覺得背上有一陣紫色的氣息吹來,息索的一響,道傍的一枝小草,竟把他的夢境打破了,他回轉頭來一看,那枝小草還是顛搖不已,一陣帶著紫羅蘭氣息的和風,溫微微的哼到他那蒼白的臉上來。在這清和的早秋的世界裡,在這澄清透明的以太中,他的身體覺得同陶醉似的酥軟起來。他好像是睡在慈母懷里的樣子。他好像是夢到了桃花源里的樣子。他好像是在南歐的海岸,躺在情人膝上,在那裡貪午睡的樣子。
他看看四邊,覺得周圍的草木,都在那裡對他微笑。看看蒼空,覺得悠久無窮的大自然,微微的在那裡點頭。一動也不動的向天看了一會,他覺得天空中,有一群小天神,背上插著了翅膀,肩上掛著了弓箭,在那裡跳舞。他覺得樂極了。便不知不覺開了口,自言自語的說:
"這里就是你的避難所。世間的一般庸人都在那裡妒忌你,輕笑你,愚弄你;只有這大自然,這終古常新的蒼空皎日,這晚夏的微風,這初秋的清氣,還是你的朋友,還是你的慈母,還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與那些輕薄的男女共處去,你就在這大自然的懷里,這純朴的鄉間終老了罷。"
這樣的說了一遍,他覺得自家可憐起來,好像有萬千哀怨,橫亘在胸中,一口說不出來的樣子。含了一雙清淚,他的眼睛又看到他手裡的書上去。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u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 flowing with the sound.
看了這一節之後,他又忽然翻過一張來,脫頭脫腦的看到那第三節去。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For old, unhappy, far-off things, And battle long ago: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Familiar matter of today?
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
這也是他近來的一種習慣,看書的時候,並沒有次序的。幾百頁的大書,更可不必說了,就是幾十頁的小冊子,如愛美生的《自然論》(Emerson's《On Nature》),沙羅的《逍遙游》( Thoreau's《Excursion》)之類,也沒有完完全全從頭至尾的讀完一篇過。當他起初翻開一冊書來看的時候,讀了四行五行或一頁二頁,他每被那一本書感動,恨不得要一口氣把那一本書吞下肚子里去的樣子,到讀了三頁四頁之後,他又生起一種憐惜的心來,他心裡似乎說:
"像這樣的奇書,不應該一口氣就把它念完,要留著細細兒的咀嚼才好。一下子就念完了之後,我的熱望也就不得不消滅,那時候我就沒有好望,沒有夢想了,怎麼使得呢?"
他的腦里雖然有這樣的想頭,其實他的心裡早有一些兒厭倦起來,到了這時候,他總把那本書收過一邊,不再看下去。過幾天或者過幾個鍾頭之後,他又用了滿腔的熱忱,同初讀那一本書的時候一樣的,去讀另外的書去;幾日前或者幾點鍾前那樣的感動他的那一本書,就不得不被他遺忘了。
放大了聲音把渭遲渥斯的那兩節詩讀了一遍之後,他忽然想把這一首詩用中國文翻譯出來。
"孤寂的高原刈稻者"他想想看,《The solitary High landreaper》詩題只有如此的譯法。
"你看那個女孩兒,她只一個人在田裡,
你看那邊的那個高原的女孩兒,她只一個人冷清清地!
她一邊刈稻,一邊在那兒唱著不已;
她忽兒停了,忽而又過去了,輕盈體態,風光細膩!
她一個人,刈了,又重把稻兒捆起,
她唱的山歌,頗有些兒悲涼的情味;
聽呀聽呀!這幽谷深深,
全充滿了她的歌唱的清音。
有人能說否,她唱的究是什麼?
或者她那萬千的痴話
是唱著前代的哀歌,
或者是前朝的戰事,千兵萬馬;
或者是些坊間的俗曲
便是目前的家常閑說?
或者是些天然的哀怨,必然的喪苦,自然的悲楚。
這些事雖是過去的回思,將來想亦必有人指訴。"
他一口氣譯了出來之後,忽又覺得無聊起來,便自嘲自罵的說:
"這算是什麼東西呀,豈不同教會里的贊美歌一樣的乏味么?
"英國詩是英國詩,中國詩是中國詩,又何必譯來對去呢!"
這樣的說了一句,他不知不覺便微微兒的笑了起來。向四邊一看,太陽已經打斜了;大平原的彼岸,西邊的地平線上,有一座高山,浮在那裡,飽受了一天殘照,山的周圍醞釀成一層朦朦朧朧的嵐氣,反射出一種紫不紫紅不紅的顏色來。
他正在那裡出神呆看的時候,哼的咳嗽了一聲,他的背後忽然來了一個農夫。回頭一看,他就把他臉上的笑容裝改了一副憂郁的面色,好像他的笑容是怕被人看見的樣子。
因字數問題,不能發全文,附件已上傳,點擊下載。
③ 《沉淪》是誰寫呀
《沉淪》是郁達夫寫的。
《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於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④ 郁達夫的《沉淪》的簡介
郁達夫的小說具有明顯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寫人、寫情、寫一己之體驗,不追求復雜的故事情節。
其謀篇布局自然簡潔,故事進行當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寫或抒情議論,然而讀來卻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特別是人物的鮮明性格和強烈感情,自始至終貫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個整體。
二、以景寫情,融情於景
《沉淪》以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渲染氣氛,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景寫情,融情於景的抒情藝術。小說中通篇都是娓娓道來的抒情語調,很少使用實錄的人物對話等等。
這篇小說主要提供了自我形象的精神悲劇,再現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分裂的靈魂和苦悶的心靈,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五四時代人性解放的艱難歷程。
⑤ 《沉淪》是誰寫的呢
《沉淪》是郁達夫寫的。
《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郁達夫由於所處的社會黑暗透頂,周圍的環境光怪陸離,個人遭遇又頗多挫折與磨難,所以顯得比常人更復雜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憤與哀怨並存,有時甚至流露出某種程度的感傷情調。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種性格的復雜性,其實就是(或者說標志著)人性的豐富性。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於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⑥ 《沉淪》作者是誰
《沉淪》作者是郁達夫。
《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郁達夫的代表作。郁達夫是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小說家,他的小說既真實大膽,又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具有令人心折的獨特藝術魅力,是我國現代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他早期小說《沉淪》的藝術手法更具有作家突出的個性特徵,更能體現其創作的藝術成就,更能使讀者情有獨鍾。
郁達夫文學主張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和人生際遇,郁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代表作品是《沉淪》。
郁達夫在《沉淪》中大膽地描寫了男女性愛、性心理,同時也發出了「祖國呀祖國,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吧!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的悲號。
郁達夫在自傳體小說中,除了反映下層知識分子失意、苦悶外,還有一些作品通過知識分子的視角反映處於社會底層民眾的疾苦,表現了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和關懷,如《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⑦ 《沉淪》的作者是誰
郁達夫。
《沉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開先河的,不僅因為以其為名的小說集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更是因為郁達夫大膽地把自己的性隱私寫了出來。郁達夫《沉淪》「這一種東西」,無疑受到了盧梭和日本「私小說」的影響。
盧梭是郁達夫最崇拜的外國作家,他在其自傳《懺悔錄》中毫不掩飾自己的隱私。在第一章中,他向上帝發出呼告:「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面前,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這是在承認人性中有不堪的一面,沒有什麼好羞恥的。郁達夫受到了盧梭的影響,大膽地進行自我暴露。
如果說盧梭對郁達夫的影響更多是思想上的,那麼日本「私小說」對他的影響則是思想和技巧上兼而有之。「私小說」,又稱「自我小說」,通常是以第一人稱「我」來直接進行自我暴露的小說。小說中的「我」與作者之間幾乎可以完全劃上等號,並且寫的是個人隱私。
郁達夫的《沉淪》用的雖然不是第一人稱,但採用了自敘傳的形式,寫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期間的性苦悶。而性隱私在大多數人看來,都是難以啟齒的。郁達夫在《沉淪》中不知羞恥地展現羞恥,引起爭議也就在所難免。
「私小說」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理小說,因為這種小說的情節性都不強,從外在來看,幾乎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沖突,主要是在展現主人公內心的矛盾和沖突。
《沉淪》一開頭,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在異國他鄉求學,卻無法融入當地的「孤冷得可憐」的青年。他獨自拿著一本詩集,在無人的平原上散步,竟被大自然感動得流下淚來。他覺得只有自然對他親近,是他的避難所,讓他可以暫時遠離那些「輕薄的男女」。
就像魯迅《狂人日記》中的狂人總疑心別人的眼光,《沉淪》的主人公也總懷疑日本人看他的眼光別有意味,甚至到了神經敏感的地步。
在學校里,他總覺得別人在看他,越躲避越覺得同學的眼光不懷好意。聽到笑聲,就總覺得是在嘲笑自己。看到幾個人說話時偶然看了他一眼,他就疑心是在議論自己。
在人群中,他感到比獨自一人更強烈的孤獨。其實,未嘗沒有同學願與他交好,只是一看他的狀態就只能敬而遠之了。
於是,他更加怨恨他們:「他們都是我的仇敵,我總有一天來復仇。」可他又想,他們是仇敵,自然不會同情自己,自己怨恨他們,不還是因為自己渴求同情?可見,他內心是非常敏感和矛盾的。
有一次,他和三個日本男同學同路,迎面遇見兩個女學生。日本同學互相打著招呼,說著玩笑,但他羞得不敢說話,卻又像自己同她們說話了一樣心跳加速,之後又覺得自己太懦弱。
他回憶起那兩個女生的眼波,覺得有意思,但又覺得那是給日本同學的,進而又疑心她們知道自己是中國人。
他渴望得到一個靈與肉都屬於自己的女人,但身處異國他鄉又神經敏感的他當然是得不到的。於是,他的性苦悶尤為強烈。他在排遣性苦悶時,會在內心覺得是不道德的,由此產生了靈與肉的沖突,開始了沉淪。
他的沉淪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在被窩里犯的罪惡」,並為之自責,但又總忍不住。二是偷看房東的女兒洗澡。三是偷聽別人在野外幽會。最後是到酒館去狎妓,卻連平視一眼也不敢,一句話也說不利索,總覺得對方在輕視作為中國人的自己。
最後,他把自己沉淪到海里去了。在投海之前,他說:
「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
「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
孤獨自卑和性苦悶是《沉淪》的兩個核心,這兩方面互相作用,造就了主人公敏感、病態的性心理,最終導致了主人公的沉淪。
有人認為《沉淪》把主人公性苦悶的原因與國家地位聯系起來,有點強硬、別扭和不自然。這兩者在邏輯上雖然沒有必然的直接聯系,但在《沉淪》中是不難理解的。
主人公的性苦悶有孤獨自卑的原因,而他的孤獨自卑又是因為自己弱國子民的身份而生的。因此,他的性苦悶背後,其實是弱國子民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