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書評卡夫卡短篇小說集

書評卡夫卡短篇小說集

發布時間: 2023-01-20 00:26:03

『壹』 卡夫卡短篇小說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一、主題思想: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

二、卡夫卡生前一共出版了《觀察》《變形記》《鄉村醫生》以及《飢餓藝術家》等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說集。留下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失蹤者》《訴訟》和《城堡》,另有大量的書信、日記、雜感、隨筆等。
三、卡夫卡簡介:
1、弗蘭茲·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2、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3、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貳』 你如何評價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衣服》

這本書的風格和他的家庭很有關系,他有一個暴君似的父親,有一個性格敏感憂郁的母親。且他寫文章是「找出解決自身問題的方法」,因此當他瀕死之際請求將所有文稿付之一炬,因為他並沒有找出那個方法。說自娛自樂也好,說消遣排憂也罷。卡夫卡的作品總有一種「危險感」,永遠惴惴不安永遠惶惶不可終日,那種交流失敗和疏離感讓他整個人都有一種被鑲嵌在世界人群之中的錯覺。

『叄』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短篇小說集

1、《契訶夫短篇小說選》,契訶夫(1860-1904),俄國主要劇作家和短篇小說大師,以語言精練、准確見長,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

2、《項鏈》,採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鏈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系出發,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鏈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瞭然。

3、《麥琪的禮物》講述了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忍痛割愛互贈聖誕禮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國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贊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純真愛情。

4、《百萬英鎊》發表於1893年。講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辦事員美國小夥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這部小說有一個很明顯的主題即對拜金主義的批判,此外作者還揭露了當時存在於英國社會中的種種滑稽荒誕的現象。

5、王小波《黃金時代》,是作品系列之「時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該系列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肆』 怎麼評價卡夫卡

小說不研究現實,而是研究存在。存在並不是已經發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場所,是一切人可以成為的,一切人所能夠的。因此,人物與他的世界都應被作為可能來理解。在卡夫卡那裡,所有這些都是明確的:卡夫卡的世界與任何人的所經歷的世界都不像,它是人的世界的一個極端的未實現的可能。當然這個可能是在我們的真實世界背後隱隱出現的,它好像預兆著我們的未來。因此,人們在談卡夫卡的預言維度。 昆德拉正是從「可能性」的角度來理解卡夫卡的。卡夫卡的生活,正是在想像中過一種可能性的生活,他的小說世界是可能性的世界,從這一點來看,可以說,卡夫卡的想像力是二十世紀人類想像在可能性限度上的極致,正象武俠小說家金庸代表漢民族二十世紀想像力的極致一樣。

『伍』 從卡夫卡的短篇小說<敲門>看卡夫卡的小說意義與特點

我以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為例吧
閱讀《變形記》,有一種思維的樂趣,有一種睿智的感覺,思想上的所得顯然多於心靈的收獲,能從那極度的變形與誇張里體會到生命的悸動與沖突。本書比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與創造特點,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實,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變形記》超越時空的限制,對事件的交代極其模糊,不指明具體的時間、地點和背景。甚至泯滅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虛幻與現實難解難分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了。看來,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實,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陸』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短篇小說集

1、《南方高速》

簡介:阿根廷作家胡里奧·科塔薩爾的短篇小說集。收錄有《秘密武器》《克羅諾皮奧和法瑪的故事》《萬火歸一》三部短篇集,再現了科塔薩爾奇異神秘的想像世界。

『柒』 卡夫卡的作品評論怎麼寫

談論現代主義小說家,卡夫卡是第一個繞不過去的,就像談論中國現代文學家,魯迅是第一個繞不過去的一樣。英國大詩人奧登評價說:「卡夫卡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的時代的關系」,「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不管從哪方面說,卡夫卡榮登現代主義小說家第一把交椅是當之無愧的。
其實,談論卡夫卡是件下力不討好的事。因為,研究卡夫卡作品的著作實在太多了,結集起來,可達卡夫卡所有作品總數的十幾倍。從作品背景、敘述角度、語言風格等各方面都已經有了極其精闢的經典論述,想有個人的突破其實是非常困難的。說難其實也不難,在中國有這樣的說法,畫鬼要比畫雞容易得多。雞的樣子是孺婦皆知的,如果你畫得不像,小孩子也能給你指出來。鬼就不一樣了,鬼沒有固定的形態,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像去畫,即使和別人畫得不一樣也沒人說你錯。談論卡夫卡也是一樣的。
「卡夫卡」在捷克語中是寒鴉的意思。1782年,政府當局要求猶太人放棄猶太姓氏改用德語的名姓,許多人迫於壓力就用了動物和鳥類的名字。卡夫卡是一個猶太人,1883年生於布拉格。他從小酷愛文學創作,上大學時,遵其父命改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1922年因患肺結核辭職。1924年於維也納病逝。卡夫卡短暫的一生只留下了三部未寫完的長篇《美國》(1914)、《審判》(1918)、《城堡》(1922)和《變形記》(1912)、《地洞》(1924)等幾十篇中短篇小說。我們今天能讀到卡夫卡的作品,要感謝他的大學同學布洛德,卡夫卡在遺囑中強烈要求將其作品銷毀,是布洛德違背了他的遺囑,將其作品結集出版。
許多研究者和讀者都認為卡夫卡是憂郁、敏感的,他們的根據是卡夫卡的作品,這是很片面的。作者和其小說主人公是不能等同的。實際上現實中的卡夫卡是熱愛生活的,他的工作一帆風順,他的作品在文學圈裡很受歡迎,他也很善於交際,有很多朋友,也很受女孩的歡迎。卡夫卡受他周圍的每個人的喜歡。
卡夫卡是表現主義流派的代表作家。表現主義的主要特點是:透過現象表現本質,以人的外在行為來揭示內在靈魂,善於直抒人的心靈體驗。
《美國》講的是一個德國少年,被女僕引誘並致其懷孕,後被父母趕出家門在美國流浪的故事。
《審判》敘述的是約瑟夫K在一天早上突然莫名其妙地被捕,在審判中被判有罪,他的活動卻不受限制,他還是自由的,可以正常上班。K為了給自己洗清罪名,到處托關系找熟人,結果沒人能幫得了他,最後,他被莫名其妙地處死了。到死他也不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麼罪。
《城堡》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我想重點談談。《城堡》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可以用幾句話來概括。一個土地測量員K受聘來到一個城堡管轄下的村子裡,發現這里並不需要土地測量員,後經村長證實,幾年前村長曾接到過城堡下發的關於招聘土地測量員的通知,村長當時認為村裡不需要土地測量員,於是寫信給城堡,可信送錯了地方。這件事就慢慢地被城堡擱置、淡忘了。算是補償,只好讓K去村裡的學校當看門人,但學校並不需要看門人,他成了一個城堡不需要的局外人。於是K想盡一切辦法試圖進入城堡,接近城堡的政府官員,以便獲得城堡的認可。但他屢次遭到拒絕,始終沒有成功。小說沒有寫完,據布洛德在《城堡》第一版附註中說,他在卡夫卡生前曾問過他K的結局怎樣,卡夫卡說當K奮斗到最後,奄奄一息的時候接到了城堡允許他在城堡居住的通知。對《城堡》的解讀可謂眾說紛談,有人認為它揭露了政府官員的腐敗,抨擊了奧匈帝國的官僚主義作風;有人說城堡象徵人生,追求一生毫無所獲;也有人說城堡是作者心中的神,他是想證明神的不存在等等。我個人認為,K試圖進入城堡,終其一生而不可得是隱喻了人生的荒誕,也就是存在主義的觀點:城堡是荒誕世界的縮影,是現代人的危機的體現。K的勞而無果的行為代表了人的生存狀態,揭示了人生的荒謬和痛苦。
卡夫卡的小說可以當成世界的大背景來讀,就像一個樂章的基調,像一幅畫的底色。捷克小說家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這樣說「小說不研究現實,而是研究存在。存在並不是已經發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場所,是一切人可以成為的,一切人所能夠的。小說家發現人們這種或那種可能,畫出『存在的圖』。因此,人物與他的世界都應該作為可能來理解。在卡夫卡那裡,所有這些都是明確的:卡夫卡的世界與任何人所經歷的世界都不像,它是人的世界的一個極端的未實現的可能。當然這個可能是在我們的真實世界背後隱隱出現的,它好像預兆著我們的未來。」
或許,只有這位卡夫卡的同鄉解讀地得最准確,最能符合卡夫卡創作時的初衷吧!

『捌』 書評|卡夫卡《變形記》

現在我在我的家庭里,在那些最好的、最親愛的人們中間,比一個陌生人還要陌生。——卡夫卡

我叫格里高爾,是一名旅行推銷員。

我不喜歡我的工作,處在日復一日的旅途之中,又常受老闆訓斥,但五年內我仍然兢兢業業、中規中矩,未曾請過一次假,因為賺錢養家是我的責任。我承擔著全家的生活開銷,需要還清父親破產所欠的債務,我還想送妹妹去音樂學院學小提琴,讓家人擁有甜蜜溫暖的生活,這些都是讓我在疲憊中堅持下去的動力。

然而我變成了一隻甲蟲,龐大、恐怖又惡心。我有著密密麻麻的細小蟲腿,爬過的地方會留下褐色的粘液,我喜歡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這種感覺羞恥又尷尬。

在這之後,我的父親成了銀行的職員,母親為未曾謀面的人縫制內衣,妹妹做了售貨員。在家人如此忙碌的生活中,我變成了無用的甲蟲,家裡的累贅。他們聽不懂我的聲音,也不知道我是怎樣的還愛著他們,並且為這變故而深深地擔憂和自責著。當他們對我投來厭惡的眼神時,我能感覺到難過。

最後我聽見妹妹對父母說,「必須擺脫它。我們照料它,容忍它,已仁至義盡。誰也不會對我們有絲毫的指責。」我感到有些凄涼,我是這樣的可怖可厭,父親唾棄我,母親恐懼我,妹妹驅趕我。如果他們沒有我也能生活甚至能更好地生活,那麼我也沒有什麼好活著的理由了,成為一具干癟的屍體也許是我唯一的結局。

卡夫卡出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動盪不安、物質主義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的首都布拉格,而當時的布拉格正處在激烈的民族沖突與動盪中,「社會主義、猶太主義、德國民族主義、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義、以及一切虛假的世界主義等各種信念都相互沖突」。

他的父親知識貧乏、為人偏執、專橫粗暴,對他的教育手段是「罵、威嚇、諷刺、獰笑」。卡夫卡在36歲時,曾戰戰兢兢地給父親寫了一封達幾十頁的長信,其中曾提到他欣賞一位猶太演員洛伊,而他的父親卻以不屑一顧的語氣和可怕的方式將那演員比做一隻甲蟲,這或許與本文有些許關聯。

《變形記》寫了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的變形,也可以稱之為異化。在卡夫卡的其他短篇小說中也多少能夠看到這種異化,如《審判》、《在流放地》、《飢餓藝術家》等,但《變形記》是其中最為明顯的。它同時包含了兩種異化,即形體異化和精神異化。

其「變形」的真正指向,是對人的生活態度、道德觀念、價值觀、存在主義的變化扭曲的透視。

從表面上看,變形的是從人變為甲蟲的格里高爾,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責任感,對家人的尊敬和愛,從始至終都未曾變過。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個成員在整個過程中經歷著起伏的「思想變形」。

父親在看到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不能賺錢養家之後,「握緊拳頭,一副惡狠狠的樣子,彷彿要把格里高爾打回房間去」。當格里卡在門框上的時候,父親「狠狠地推了他一下」,使他「一下跌進房間里,汩汩地流著血」。

作為格里高爾的親生父親,他沒有為兒子的遭遇心疼焦急,只是恨不得立馬將這個已經變成怪物的東西立刻清理出視線范圍。他是家裡唯一一個在格里高爾變形後沒有進過他房間的人,並且在格里三次爬出房間的過程中都扮演著「驅趕者」的形象,極為冷血無情、野蠻自私。

母親是一個膽小懦弱的婦人。在初次見到甲蟲格里高爾時,她「霍地跳了起來,遠遠伸出雙臂,叉開十指,大喊:『救命,天吶,救命』」。即便意識到甲蟲就是她「不幸的兒子」,打算看看他時,她仍然無法克制內心對「甲蟲」這一形象的恐懼,當再次面對「巨大的棕色斑點」時,她「便扯開輕微沙啞的嗓門喊道:『啊,天吶!啊,天吶!』隨即好像完全絕望似的張開雙臂,一頭栽倒在長沙發上,不動彈了」。

雖然她依然愛著自己的兒子,勸阻父親對甲蟲的暴虐行為,並且潑水打掃房間,但這份愛最終也銷蝕不見,對於父親和妹妹對格里高爾作出的最終審判,她只能「疲憊不堪地幾乎闔上眼睛」。

葛蕾特是格里高爾的妹妹,她喜歡拉小提琴,夢想到音樂學院學習。葛雷特是整部小說中描寫筆墨最多的家庭成員,也對格里高爾態度轉變最大。從一開始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到疏於理會,直至最後宣稱要從家裡驅逐他。

對於葛雷特,除了溫情的逐漸消失,她對格里高爾自始至終的「寵物」態度也令人驚懼。她並沒有把甲蟲當作哥哥,而是當作寵物,壟斷了照顧它的權力,無論打掃房間還是飼餵食物,都由她一手操辦。

甲蟲格里高爾成了少女夢想的裝飾物。因此,當少女的熱情逝去,她也就無暇顧及這只寵物,每天早上臨走前用腳隨便踢點食物進去,晚上再用畚箕打掃,全然不顧吃了多少。

最後葛雷特對於格里高爾的決絕態度令人吃驚,她表現得比父親更為絕情,堅決要把格里高爾驅逐出家門。

甲蟲格里高爾在打斷妹妹葛雷特小提琴演奏的那個晚上永遠地死去,他再也不能動彈了。自成為一隻甲蟲以來,它在這所逼仄的房間里的身體狀況便是每況愈下的,正如這個家庭不斷消散的溫情。

然而家人在得知甲蟲死後,首先湧上他們心頭的不是哀傷,而是如釋重負。父親薩姆沙說,「讓我們感謝上帝吧!」母親竟「帶著憂傷的笑容」。「卧室的門打開了。薩姆沙穿著制服走出來,一隻手攙著太太,另一隻手挽著女兒。」

他們急急忙忙地向僱主單位寫請假條,要出去好好地散步消遣一天,甲蟲格里高爾對他們而言僅僅是個累贅。

回顧家人在格里高爾「變形」後的所作所為,難免唏噓。家庭是生活休憩的港灣,是溫情的火種,但在《變形記》中只剩下一片死灰覆蓋著甲蟲僵硬的屍體。

可以說,《變形記》以一種十分抽象的方式表達了部分人精神上的困境,這種困境不是生活艱難的困境,而是一種「異化」的困境。人們難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一直在追尋一樣東西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託。

天馬行空的想像映射了慘白的現實,即人的「非人的」思想變形。當人的「個體性」被忽視時只餘下「公共性」時,命運的毀滅便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格里高爾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不是從一個有獨立意志的個體的人出發的,而是以供養家人、還清債務為目的的。他所做的一切、所忍受的一切都是為了家人的幸福,他無時無刻不在顧及著家人的感受,乃至最後的死也是受到家裡人的「鼓勵」。

因此當他「變形」後,便成為家庭的負累,成為被嫌棄的對象。家人從漠不關心,到惡言相向,再到拳打腳踢,甚至格里在死後也只被老女僕當作垃圾清理掉。他真的只是「它」,他從來也只是被當作賺錢養家的工具的「它」。

《變形記》這本書看似荒謬,實則極度寫實,給讀者留下深深的無奈、絕望和無力感。

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筆調,用象徵、細節描寫等手法對「人變成甲蟲事件」進行藝術再造,使作品呈現出荒誕、不可思議的基調。其鮮明地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現代人的共同命運,即無法擺脫蒙受異化之苦的喪失自我的悲哀與尋找自我的徒勞掙扎。

主人公的異化又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普遍現象,這是《變形記》所包含的深層寓意。

當格里高爾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那一刻,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人生進入巨大的轉折之中吧。

他仍想著自己的工作,想著是否會被解僱,變成甲蟲的他,仍在努力「必須起床」,「因為火車五點鍾開」。變成甲蟲的他,仍在記掛著要努力工作,要存足了錢,好在聖誕夜那晚宣布一個大好消息,供妹妹上音樂學院。這也是他親愛的妹妹夢寐以求的願望。

可是,任憑他的美好願望在繼續,任憑他的無數小足不停地撲騰,他只能被困在他的那一間卧室里了,直至他生命的終結。

首發於微信公眾平台「孫濼的社團」,附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eCVDocyAIzmF5IT1pUykgg

『玖』 讀卡夫卡短篇小說2

上次終於把序看完了,現在開始正式進入文集正文。

《短篇小說》

根據保爾-拉貝的《卡夫卡短篇小說集》和馬克思-勃羅德的《鄉村婚事》重編。

短篇小說在卡夫卡的創作生涯中居於重要地位,因為作者生前是以短篇小說名世的,而且本人每每有得意之感。

是他的短篇小說不同凡響的獨創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作為西方現代文學奠基者的地位。

他的短篇小說在極為強烈的程度上表現力某些現代人的特殊境況。

他成功地找到了一種與這種表現內容相適應的嶄新的藝術語言,刷新了西方小說美學的面貌。對西方乃至世界的當代小說創作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卡夫卡的創作態度十分嚴肅,對自己的作品藝術上的要求極為嚴格。卡夫卡在生前發表過的小說一共是44篇。

繼承了德國文學史上克萊斯特 黑貝爾等人有名的「軼事風格」的優良傳統。又加以發揚。

卡夫卡偶爾也把他的作品寫在日記本里

《觀察》

屬於卡夫卡創作早起的試作,不同程度地出露了卡夫卡特色的端倪

「公路上的孩子們」

有時,我也看到它們穿過樹葉上的那些微微飄動的缺口。

在暗色的燭煙中,聚集在一起的蚊子還亂飛了一陣。

要是有人從窗外問我,我便仔細打量他,彷彿凝視一座遠山或者一片空地,而他對回答也不怎麼感到興趣。

我們一頭扎進暮色里。忘記了白天和黑夜。

不久,我們拉開一定的距離奔跑,口乾舌燥,就像是些熱帶動物。

我向南方的這座城市奮力奔去。

「揭穿拙劣的騙子」

由於羞愧,我突然感到很傷心

「突然外出散步」

「下定決心」

把自己從一種惡劣的處境中掙脫出來,只要自己樂於用力去做,相比輕而易舉。

要是在丙家裡,就把他所說的一切大口大口地吸進肚裡,盡管會感到費力和痛苦。

最好的辦法依舊是:忍耐一切,採取一種麻木不仁的態度,隨波逐流,切莫讓人哄騙,做出不必要的舉動,用動物的眼光觀察別人,也不要感到後悔,總之,要用自己的手壓住幽靈般的生活中還剩下的東西,也就是說,要繼續擴大那最後的 像墳墓一般的安寧,除此之外,什麼也別讓留存下來。

「山間遠行」

我沒有傷害過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傷害過我。

「單身漢的不幸」

不但是今天,而且在往後,他將獨自站在那裡,帶著一副身軀,一顆真實的腦袋,還有一個前額,那是為了用手在上面捶打。

「雜貨商」

可能會有一些人同情我,但我壓根兒就沒有感覺到。我的小商店讓我憂心忡忡,搞得我的前額和太陽穴疼痛不堪,但是沒有任何讓我感到稱心的希望,因為我做的是小本生意。

每天傍晚,當一天的工作結束,我便鎖上店門,突然發現我還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在這些時間里,我便鎖上店門,突然發現我還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在這些時間里,我將不會去做任何事情以滿足我業務上永無止境的需求,於是,在早上被我事先打發到遠處的我的激動心情,像一股回落的潮水,在我心裡翻騰,而且勢不可擋,將我漫無目的地捲走。

走進自己的房間,他們也成了孤獨的人

你們飛走吧,但願你們那些我從未見過的翅膀把你們帶進鄉間的山谷,或者逮到你們想去的巴黎。

「心不在焉地向外眺望」

「歸途」

我把我的過去和我的未來進行了對比,發現兩者都非常好,不能說哪一方面更好,我得加以指責的,只是對我十分有利的天意的不公正。

只是當我走進我的房間的時候,不免若有所思,可是在上樓梯的時候,我似乎沒有發現某種值得思索的東西。我把窗子完全打開,聽到某家的花園里還演奏者音樂,但這對我都無濟於事。

「過路人」

總而言之,難道我們沒有權利感到疲乏嗎?

「乘客」

『拾』 卡夫卡《變形記》閱讀心得五篇

《變形記》並不易讀,說其不易讀是因為這本書沒有優美的文筆,而且讀起來會覺得有些枯燥。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卡夫卡《變形記》閱讀心得,更多閱讀心得點擊「 讀書心得 」查看!

卡夫卡《變形記》閱讀心得1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閱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溫暖,溫順的配合著,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占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惡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著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卡夫卡《變形記》閱讀心得2

弗蘭茨·卡夫卡是奧地利的小說家,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變形記》是卡夫卡中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主要從主人公的視角出發,描寫了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下的人的異化現象。《變形記》並不是只關繫到格里高爾·薩姆莎,作品還涉及到一種既包含著他同時又超越著他的變形。

一、格里高爾的異化

格里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一天早上醒來,他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長著許多細腿的大甲蟲,從此厄運便降臨。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後,他首先關心的並非是自己的身體,而卻是工作,他擔心自己遲到了老闆會如何對待他或者是請病假了老闆會懷疑是他的慵懶,他甚至下決心七點一刻之前一定得下床。格里高爾彷彿成了一個只會工作的機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著一切恢復真實和自然的正常狀態進而可以像往常一樣去工作。

在全權代理與格里高爾溝通時,格里高爾哀求道:「一個人可能暫時失去工作能力,但這時也是想著他以前做出的成績的時候,還可以考慮到,當他排除障礙之後,他會比先前更加勤勞更加盡力的工作的。」格里高爾希望的是這家公司能夠在自己恢復正常後繼續讓他工作,並且還保證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勞盡力。格里高爾對全權代理說的那些話都是在懇求公司不要解僱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願意立刻動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絲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變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爾的異化並非是從他變成甲蟲開始的,而在他投身於工作之時就已經開始了。格里高爾在家庭生意的失敗後就熱情的投入工作,從小伙計成為推銷員,逐漸格里高爾負擔了全家的開銷,家人也習慣了由他來養家。從此格里高爾便不再是格里高爾,而是一個掙錢養家的機器。他之後對工作上的回憶也無非就是老闆和代理,伙計們和學徒工,最甜蜜的回憶也僅僅只是向一個帽店的女取款員求婚被拒。可見格里高爾完全喪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讓自己老老實實的五年從沒有請過病假的投身與工作中。

二、家人的異化

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他家人對此十分吃驚,但很快恢復常態。母親怕他,一見他就嚇得暈死過去,得知格里高爾死去後,不由得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父親甚至用蘋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備受摧殘;就連一直關心照顧他的妹妹最終也厭棄了他,將他視為「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這體現出在當時的社會中,人一旦失去了謀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經濟聯系,人就無異於蟲。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不能工作後,他便無法再像之前那樣為家庭提供經濟來源,格里高爾失去了他的價值,因而被家人殘忍的拋棄,最終陷入絕望,在孤獨寂寞中凄然死去。

格里高爾的父親是最先拋棄他的,當他發現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時,便充滿敵意的握緊拳頭想把格里高爾推回房間。父親對格里高爾的遭遇沒有絲毫的同情,而是對他越來越嫌惡,父親跺著腳、揮動手杖和報紙、發出「噓噓」聲來將格里高爾趕回房間,完全把格里高爾當成了真正的大甲蟲。「從他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親就認為只有以最嚴厲的 方法 對待他是合適的」,父親對格里高爾的每一次舉動都給格里高爾的身心造成了創傷。父親朝著格里高爾扔蘋果,導致他背後嵌入一個蘋果、視力消失,這些傷害對格里高爾是致命的。格里高爾被父親認為是甲蟲、是敵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拋棄他,像以前那樣對待他,可是毫無價值的格里高爾是不可能回到從前的那種生活。

格里高爾的妹妹和媽媽之前對格里高爾抱有幻想,她們希望格里高爾能夠正常起來,重新變回人類,像從前那樣工作掙錢。在妹妹准備搬走格里高爾房間里的傢具讓格里高爾有更舒適的生存環境時,母親則說道:「搬走傢具好像藉此向他表明我們放棄了他會好轉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讓他自生自滅?我想,最好還是讓房間維持原狀。這樣,格里高爾回到我們中間來的時候,就會發現什麼都沒有變,可以比較容易忘記其間發生的一切。」她們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爾能夠好起來,可是格里高爾卻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於是妹妹和母親也失去了耐心,對格里高爾產生了厭惡。直至最後妹妹說道:「我們一定得設法弄走它,我們已盡我們的所能去照顧它容忍它了,沒有人可以對我們有絲毫的指責。」家人都想擺脫掉格里高爾,認為他只是一個讓人厭惡的負擔。在這里,沒有了親情的溫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價值的格里高爾的結局就是被拋棄。在格里高爾凄涼的死去後,他的家人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悲傷,而是如釋重負,他們還「舒適地靠著椅背談論著對未來的展望」,計劃著今後美好的生活。

當然,在變成大甲蟲後,格里高爾也力圖讓家人理解他,他體恤家人的想法。他認識到自己必須鎮定從事,要有耐心,要極端體恤家人,使他們比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狀況下不得已給他們造成的煩惱、難堪。他也為自己無力再供給家庭的花銷而羞愧和傷心。但他卻背負著甲蟲殼,他的一片心永遠無法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他的那層甲蟲殼,不僅阻礙了他和他的家人進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溝通企圖的失敗;也正是他心底不斷增強的希翼贏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導致了他徹底被拋棄乃至形體收到了毀滅,釀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劇。

三、社會的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和現代化社會大工業生產中,存在著許多和格里高爾一樣的人們,忘我的投身於工作,成為掙錢的機器。人異化成物的奴隸,當人因為種種原因喪失了工作能力時,就不再為社會和家人承認,人就無異於物和工作。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卡夫卡便是借著格里高爾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會人性的異化、人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生活在恐懼與孤獨中的生活本質。

卡夫卡所運用的語言是客觀冷漠的,彷彿在給我們講述一個很平常很常見的 故事 。「一天清晨,格里高爾·薩姆莎從一串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一隻碩大的蟲子」,語言平實普通,沒有修飾,暗示著人變成蟲是一個普遍存在於社會的讓人能夠瞬間接納的事實。卡夫卡只是講述,而不對所述的人和事進行評論;他讓人物按客觀邏輯來行動,在自己的行動中顯示出個性和品格,讓讀者直接進入人物意識,通過作者提供的客觀描寫和人物的活動方式來得出自己的結論。小說中多用簡短的 句子 ,質朴自然,語調超然、平淡,並不設置懸念和沖突。如此敘事方式,讓我們相信在社會中人的異化是一個普遍現象,讓我們關注自己是否也發生了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是個荒誕的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對主人公心理的描寫、身邊人物的反應都顯得十分的逼真。他將荒誕與現實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荒誕中透露出現實,而現實中又是虛幻的,這也便是「卡夫卡式」創作的藝術特色。

這就是卡夫卡,他關注的是陌生孤獨、憂郁痛苦以及個性消失、人性異化的感受。卡夫卡是荒謬的,但是他的荒謬更多地體現出失敗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個個寓言,它們大都寓指了我們無法迴避的生存困境。

卡夫卡《變形記》閱讀心得3

《變形記》是古羅馬著名作家奧維德的經典之作。該書用六音步詩行寫成,全詩共15卷,包括約250個 神話故事 。全書以編年體的形式,從創世寫到凱撒之死,奧古斯都繼位。故事人物有神話中的神,男女英雄和歷史人物。第一部分(第一卷)講述宇宙的創立及黃金、白銀、青銅、黑鐵四個時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一卷)是神話英雄故事。第三部分(第十二至十五卷)為 歷史故事 。作品集希臘羅馬神話之大成,每一個故事都生動有趣,穿插巧妙,而所有故事都始終圍繞「變形」的主題,以闡明「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變幻中形成」的哲理。作者把神、人一視同仁,對他們採取了不恭不敬的態度,旨在借神的變形表達事物不斷變化的道理,表達世界從混亂走向文明、羅馬從建城到帝國強盛、人類在不斷進步的深刻內涵,從而表明凱撒的統治不能永久,奧古斯都的登位才是順應時代的需要。

《變形記》的對文學的主要貢獻在於把古代世界的神話 傳說 總集在一起。作者把這樣豐富的材料變成了一部有機的,一氣呵成的詩作。把故事按照時代安排出場次序是奧維德的一大創舉,並且作者想盡一切辦法使故事串聯的自然而不顯得牽強,故事線索沒有因為種種原因二中斷。

在《變形記》中,所有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變形。這些傳說中的人物不是變成獸類,便是變成鳥形,或樹木,或花草頑石。通過變形,作者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這也符合古羅馬著名哲學家盧克萊提烏斯的樸素唯物思想,即一切萬物都在變異。

雖然由於歷史久遠造 成語 言閱讀上的些許障礙,但是《變形記》仍不失為在思想上,文學上都有建樹的時代巨作!

卡夫卡《變形記》閱讀心得4

《變形記》是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記得剛看完變形記的時候,我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就沒了?」

的確,那就是結束了。

很多人看變形記後,都說看不懂,不知道它到底在寫什麼,而這樣一部不知道寫些什麼的短篇小說居然代表了「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剛開始看完,的確不解,但如果你試著換種方式去理解,比如類比的方法,如果主人公格雷戈爾不是變成了個甲蟲,而是生病了,得了一種怪病,使得自己的身體都變了樣,那你會怎麼看?一個人生了病,變了個形狀,家裡的人漸漸的不把它當個正常的人看,然後慢慢地排斥它,最後最後那個生病的人為了不拖累他的家人,選擇了死去,而他的家人,因為這個生病的人終於死了,不會再拖累他們了,一起出去郊遊了,這你會怎麼看?

在我中學時期,我就敏銳的察覺到了:這個世界很冷。我不知道的是在地球的另一半,早就有人發現了這個現象,並且還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把它寫出來了。變形記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但這卻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存在,真真確確的存在。

我最佩服這本書的還有一個地方,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冷酷的社會現實,可作者並為對此做任何批判,這是很少見的,一般來說,作者寫書往往會帶入自己的感情基調,最明顯的屬三國,在三國中,劉備一定是仁慈的,曹操一定是奸的,因為他不是漢室正統。而這本書卻並沒有任何的批判。這個我只在紅樓夢裡面見過,能寫這樣的 文章 ,其作者非有大胸襟不可。

我看過卡夫卡寫給他父親的信,僅僅5、6頁的內容竟用了上百個不同的描寫心裡的`詞彙,其內心的敏感程度可見一斑……我非常欣賞他的才情,也很同情他的遭遇。據說他當年寫了很多文章,在臨終前讓他的朋友把他的文章全都給燒了,但他的朋友因佩服他的才情最終沒有按照他的遺囑行事。我想,卡發卡也還是想把他的文章讓世人看,不然他大可以自己一把火燒了,而不用假手他人,之所以假手他人,是內心還保存一個希望,希望自己的書能夠面世……

卡夫卡《變形記》閱讀心得5

用半個月的時間看完了一本卡夫卡的短篇小說集。1月19日第一次拿到書,中午看了第一篇短篇"判決",就發現"看不懂的才是藝術"這句話真的是經典啊。於是在這半個月的時間里我硬著頭皮看完這本書。不知道現在的學生還學不學"變形記"。忘記是小學還是中學了,語文課本里截取了"變形記"的一部分,老師用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資本主義是一切萬惡的來源,生生把人變成了"甲蟲"。可憐的是,當時的我好象都沒有對為什麼人會變成甲蟲這一事情產生疑問,只是一直以為認為卡夫卡肯定是深受資本主義迫害,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一個可憐的人。

當我選擇買這本書的時候,我抱著對資本主義的深惡痛絕,決定看完書後好好討伐下資本主義。可憐的我,居然沒有多少能看懂。我邊看的時候邊在想這國外多少年前的一個寫書的和我們的國內文藝圈的姜文也太像了。創作的都是別人看不懂的玩意,以為自己看懂了的人一不小心就被證明是沒被看懂的。所以看了他們東西的人都只能猜測作者的意圖。

我猜測卡夫卡的小說更像是諷刺小說。根本都不用去回憶他當時的生活大環境,想想我們現在的社會,居然很多也能被他幽上一默。我更願意認為卡夫卡的小說諷刺的是小人物的悲哀。"變形記"里的格雷高爾都變成甲蟲了,想的卻是如何向上司交代;"禿鷹"里的人寧願站在原地被鷹啄得體無完膚,缺忘記自己是可以跑的。最後鷹伸進他的喉嚨活活把他咬死,他卻很高興,因為鷹也會死去。"老光棍布魯姆費爾德"里的布魯姆費爾德對他現在的生活好象都不太滿意,不滿意他的保姆。不滿意他的老闆對他部門的態度,不滿意他的助手的工作態度,但是居然一直不想著改變。可憐的布魯姆費爾德。

於是看完這本書,用古代的外國的文學藝術更堅信了自己的一個觀念,活得開心才是硬道理。就是看不懂藝術也可以快樂生活。

卡夫卡《變形記》閱讀心得五篇相關文章:

★ 卡夫卡變形記讀書感悟範文五篇

★ 卡夫卡《變形記》的讀後感範文五篇

★ 變形記讀書心得5篇

★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總結五篇精選

★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作文五篇

★ 變形記閱讀心得體會優質例文五篇

★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範文五篇

★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1500字作文五篇

★ 卡夫卡中篇小說《變形記》讀後感5篇

★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範文五篇

熱點內容
最新經典都市官場小說 發布:2025-07-18 10:23:23 瀏覽:286
最經典的二十本玄幻小說 發布:2025-07-18 10:16:30 瀏覽:892
你人設掉了小說最新章節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8 10:09:55 瀏覽:203
女主角是實驗體逃脫的小說言情 發布:2025-07-18 10:09:11 瀏覽:204
600篇艷情短篇小說目錄 發布:2025-07-18 10:08:26 瀏覽:280
早餐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18 09:49:08 瀏覽:211
西幻小說女主言情txt 發布:2025-07-18 09:48:25 瀏覽:351
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藤葉 發布:2025-07-18 09:47:35 瀏覽:586
秦明臉譜案兇手大結局小說 發布:2025-07-18 09:47:02 瀏覽:546
為什麼好多小說結局都悲慘 發布:2025-07-18 09:42:52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