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澎湃中短篇小說自選集書籍
1. 汪曾祺寫過哪些文章最著名的是
汪曾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京派小說的傳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中文名: 汪曾祺
別名: 中國
出生地: 中國江蘇高郵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1997年
職業: 小說家,散文家
畢業院校: 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主要成就: 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
《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
《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代表作
姓名:汪曾祺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0—1997 籍貫:中國江蘇高郵 汪曾祺從小受傳統文化精神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家學習寫作。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後一發不可收。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他的短篇散文《端午的鴨蛋》入選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課本。
編輯本段汪曾祺格言式名詩
1989年在上海從《新民晚報》上讀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知趣,特引用如下,供博友們一讀: 我自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 鑽研文學,讀書很雜。偶寫詩文,幸蒙刊載。 百無一用,乃成作家。弄筆半紀,今已華發。 成就甚少,無可矜誇。有何思想?實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華。有何風格?兼容並納。 不今不古,文俗則雅。 與世無爭,性情通達。 如此而已,實在無啥。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汪曾祺在書房
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39年秋,汪曾祺進入心儀已久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師。眾所周知,該校師生的教與學,是自由的。汪曾祺就經常晚上看書,白天睡覺,或泡在茶館里。但該校的制度是剛性的,沒有一點通融的餘地。汪曾祺本應在1943年畢業,因體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補學一年。對此,豁達的汪曾祺後來曾感慨地說:「我覺得不會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隻能算是半個作家。這對我說起來是一個慘痛的、無可挽回的教訓。我已經72歲了,再從頭學英文,來不及了。我誠懇地奉勸中青年作家,學好英文。」經過一年的學習,兩門功課過關。但這年畢業生要到陳納德的飛虎隊做英文翻譯。他未報名,根據學校規定,只能算肄業。因之,他雖在該校學習了五年,並未獲得畢業證書。以後,在填各種表格時,他只是寫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聯大中文系學習.汪曾祺雖未獲得畢業證書,但在校期間,他讀書之博之雜,讓後人稱道,加上受名師熏染,使其打下了豐厚的精神底子。他的大學生活,在其一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 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後一發不可收。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 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 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 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1]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汪曾祺,資深文化界名人。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當今社會,由於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徵。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並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於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於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藉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作品一覽
短篇小說:《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 小說集:《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 藝術小品集 手稿《羊舍一夕》
:《汪曾祺:文與畫》 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劇本京劇:《沙家浜》(主要編者之一) 京劇:《范進中舉》 文集:《汪曾祺自選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說卷》《散文卷》《文論卷》《戲曲劇本卷》1993年,江蘇文藝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說卷》《散文卷》《戲劇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說戲》《五味》《談師友》《文與畫》《人間草木》,山東畫報出版社) 汪曾祺著作 《邂逅集》,1949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羊舍的夜晚》,1963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汪曾祺短篇小說選》,1982年8月,北京出版社。 《晚飯花集》,1985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寂寞和溫暖》,1987年9月,台灣新地出版社。 《汪曾祺自選集》,1987年10月,灕江出版社。 《晚翠文談》,1988年3月,浙江文藝出版社。 《茱萸集》,1988年9月,台灣聯合出版社。 《受戒》(法文版),1989年,中國文學出版社。 《蒲橋集》,1989年3月,作家出版社。 《晚飯後的故事》(英文版),1990年,中國文學出版社。 《旅食集》,1992年4月,廣東旅遊出版社。 《汪曾祺小品》,1992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汪曾祺》,1992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隨筆選集》,1993年6月,沈陽出版社。 《菰蒲深處》,1993年6月,浙江文藝出版社。 《榆樹村雜記》,1993年9月,中國華僑出版社。 《草花集》,1993年9月,成都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4卷5冊),1993年9月,江蘇文藝出版社。 《塔上隨筆》,1993年11月,群眾出版社。 《老學閑抄》,1993年11月,陝西人民出版社。 《異秉——汪曾祺人生小說選》,1994年9月,甘肅文藝出版社。 《五味集》,1996年1月,台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矮紙集》,1996年3月,長江文藝出版社。 《逝水》,1996年3月,中國青年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選集》,1996年,百花文藝出版社。 《獨坐小品》,1996年11月,寧夏人民出版社。 《去年屬馬》,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國當代才子書·汪曾祺》,1997年,長江文藝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作品集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蛐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塗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很黏。瞅准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朴,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小說的特色
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中國味兒」。他說:「我是一個中國人」,「中國人必然會接受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影響」。儒、道、佛三家,「比較起來,我還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過,「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因而在創作上追求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中去。在語言上則強調著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這是他藝術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說的靈魂。 曾祺小說中流溢出的美質,首先在於對我們民族心靈和性靈的發現,以近乎虔敬的態度來抒寫民族的傳統美德。他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與健康的人性,不論在多麼古老的民族傳統中,永遠是清新得如同荷風露珠一般。為此他寫成了膾炙人口《受戒》和《大淖記事》。《受戒》中一對活潑可愛的小兒女之間萌發的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和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這種內在的歡樂情緒同古代樂府和民間情歌相同。《大淖記事》的愛情故事略為曲折。娟美可人的巧雲和年輕風流的錫匠十一子純真赤誠的愛情遭到野蠻的蹂躪,然而無比堅貞的愛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這是令作家「嚮往」和「驚奇」的美,它深藏在民間,深藏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中。 然而,它在展示美與健康的人性的同時,也常常對人性的丑惡發出深沉的嘆喟。 《釣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貨幣使人變魔鬼,《珠子燈》揭示的是封建貞操觀念的零落,《職業》寫的是失去童年的「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陳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義、男權專制的殘暴。當然,作者也無意掩飾我們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質。《異秉》中對市井平民沿襲為常的僵硬刻板生活,於生無望而求助於「異秉」的猥瑣心理,也進行了不無調侃的諷刺:《八千歲》中米店老闆的心理自我調節也頗似阿Q。 對於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狀態,作者都有所針砭,但畢竟同情與悲憫要多於批判。因為在作者看來,今天寫過去的事,需要經過反復沉澱,除凈火氣,特別是除凈感傷主義。所以即使在《八月驕陽》中寫老舍之死時,也只是將一腔憤懣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除凈火氣、感傷,達到恬靜、淡泊,可說是汪曾祺小說的主要風格,也是他自己饒有特色的「抒情現實主義的心理基礎」。但也誠如林斤瀾所說:「『除凈火氣』,也可能除凈了『血氣』。除凈了『感傷』,也可能除凈了『創傷』。」
編輯本段相關事件
汪曾祺與美食
從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為數也不少。明末張岱、清袁枚;今人陸文夫。喜美食又善於動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僅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無所不能。有幾個得意的拿手好菜汪先生在自己的數篇文章中提到:「台灣陳怡真到北京來,我給她做了幾個菜,有一道是燒小蘿卜。我做的燒小蘿卜確實好吃,因為是用干貝燒的。」這道菜主料不罕見――蘿卜而已。蘿卜是蘿卜,但是汪先生要的蘿卜難得。「北京的小水蘿卜一年裡只有幾天最好。早幾天。蘿卜沒長好,少水分,發艮,且有辣味,不甜;過了這幾天,又長過了,糠。」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也吃過汪先生的佳餚:干絲 「吃得非常開心,最後來湯汁都端起來喝了。」 茄子還是那個茄子,蘿卜也還是那個蘿卜,但進了大觀園的茄子與到了汪先生家的蘿卜,就不是那個茄子、蘿卜了。
平靜淡泊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夫人是施松卿女士。施松卿出身名門,是西南聯大的高材生,現就讀於物理系,同楊振寧同班,後由於身體原因改讀英文,當年施松卿風華正茂,有人問她為何選擇當時外貌背景都不出眾的汪曾祺時,她說她看中的是汪曾祺的才華。 文革時期,汪老受到迫害,舉家被安置在北京一個偏僻的四合院里,不知是不是當時有人故意整他,汪老所住之處緊鄰當時北京一有名的地痞,有人好心告訴汪老要小心一點。後來入住後,汪老的夫人想要作畫,汪老就在窗前用廢棄的水缸栽了些豆角,時日一久,藤蔓漸漸爬滿了隔壁的窗戶,遮住了所有的光線。那裡住的恰恰是那個地痞。汪老過意不去,後來拿一袋豆角送給那個地痞。出人意料的是,滿面刀疤的地痞態度謙和,還問汪老,可否送一幅畫與他。可見,汪老的處世人格魅力的感染力。 汪老年老之際,一家人仍住在狹小的房子里,汪老的書房在小小的陽台上,有一個外國作家讀了汪老的著作,專程來拜訪他時,看到汪老簡陋的住處很是感慨。後來在家人的勸說下,要汪老向政府申請房子,但一輩子著書頗多的一代大家竟苦惱如何寫申請(其實是討厭復雜的程序~~),最後作罷。後來還是按照兒子的職務分了一套房子。 汪老處世淡泊,不計名利。人格魅力令人敬仰。
人物自述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麼時候都需要的。」「我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不喜歡繁復濃重的風格,對畫,對文學,都如此。」「我曾戲稱自己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大致差不離。」「我非常重視語言,也許我把語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極致。我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容。」「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汪曾祺[2] 汪曾祺《我為什麼寫作》,全詩如下: 我事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 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 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 弄筆半紀,今已華發。成就甚少,無可矜誇。 有何思想、實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華。 有何風格?兼容並納。不今不古,文俗則雅。 與人無爭,性情通達。如此而已,實在無啥。
編輯本段《受戒》
絕美的比喻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為人們未經壓抑自由生長的天性作了一個絕美的 汪曾祺
比喻。《受戒》中蘆葦的清香輕襯的那塊忘俗的天地,幽靜寺廟中小和尚明子青澀拘謹少年的影子,農家女小英子水鄉里養出來的率性天真,《受戒》是鄉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許一粒灰塵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說話的故事的淳樸人們的美揭發出來,帶著不留餘地的罪惡,讓讀者徒然心羨悵然嚮往那種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對那種迥然不同的美的遙不可及的遺憾,深沉到傷及人的自信。作為狹隘空間中的文明人,我們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稱為沖動和錯誤,或是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所以猛然間停住腳面對一片夢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時,才發現有種天賦很早就被遺棄了。這是來自《受戒》的暗示。
迷惑人的高手
汪曾祺是個迷惑人的高手,他盡由自己不緊不慢地繭中抽絲,便讓讀者適應了遙遠的故事。作者力求的不僅是內在的美的本質,他還把這種意思組織得和諧生動,輕松靈動的整體,征服的就不僅是人的思想,還有感覺了。他選擇的是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加清新活潑的語言效果。關於高郵水鄉,作者顯然是傾注了熱情,帶著最親切的回憶和最深刻的理解來描繪她的一切。我們看到的就是生靈活現的人和人們,只不過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慾望,沒有太多的瑣碎和市儈,怎樣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樣。這種全新的意境已經足夠讓人心馳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這種"朴實"的菁華,他們是簡單自由的,卻更尊重天性。我們不妨這樣看待《受戒》:它雖然是霧里盛開的花,但它畢竟宣告了另一種花開的樣子,既使不可企及,霧里觀花也是安慰。作者在全文營造的一種輕松活潑、讓人賞心悅目的情感基調,是和他選用的幽默清麗的語言風格分不開的。他慣用一些不以為然的筆調來敘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給人的心理和視覺都是一種全新的不大不小的沖突,讓這篇皈依美的文字從頭到腳都充滿了吸引人的氣質,它有存在不可多得也並非完全脫離現實,像沒有沾煙塵的野外的風,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這樣一股不合時宜的空氣,它告訴我們:生活還可以是這樣一種樣子。
宣揚著復甦的人性
人性中,有最原始的慾望和索取,但同時更有最簡單的付出和給予。為什麼要用看不見的東西,即所謂的論理道德來捆住它呢?人與人的交往中,人的生存中,若沒有人性的自由來參與,則再自由的物質世界也無法填補這種心靈世界的虛空。人的臉上始終是面具,看不見下面真實的表情:人的生活像被囚禁在籠子里的野獸,即使給它最鮮最美的肉,也無法比擬自由給它的無上的快樂。 或許世界 汪曾祺
上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被束縛的,但人性卻是永遠無法被束縛的,它會用盡所有力量沖破一切阻礙,尋找到心靈的歸宿。這是它的天職,是它歷盡困頓辛苦仍不懈的追求和目標。有時,情感會戰勝理智,或許這就是人性蘇醒的時候。人最初的善良和勇氣,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這種人性下的追求,才是美好的追求;這種人性下的勝利,才是正義的勝利。人性之善,是世間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社會靈魂的樑柱。宣揚著復甦的人性,引領著人性的復甦,這正是《受戒》的偉大之處。
曾受業於沈從文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曾受業於沈從文,他在創作上很受沈從文的影響。短篇小說《受戒》與沈從文的《邊城》有點相似,都是有意識地表達一種生活態度與理想境界。《受戒》剛發表的時候,受到很多贊揚,也引起不小的爭議,因為其寫法確實與50-70年代人們所習慣的小說寫法大相徑庭。它不但沒有集中的故事情節,其敘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地信馬由韁。表現在小說文本中,就是敘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別多,如果按照傳統小說"情節"集中的原則,很可能會被認為是跑題。例如,小說的題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場面一直到小說即將結尾時才出現,而且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側寫的,作者並不將它當成情節的中心或者樞紐。小說一開始,就不斷地出現插入成分,敘述當地"當和尚"的習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與英子一家的關系等等。不但如此,小說的插入成分中還不斷地出現其它的插入成分,例如講庵中和尚的生活方式的一段,連帶插入敘述庵中幾個和尚的特點,而在介紹三師傅的聰明時又連帶講到他"飛鐃"的絕技、放焰口時出盡風頭、當地和尚與婦女私奔的風俗、三師傅的山歌小調等等。雖然有這么多的枝節,小說的敘述卻曲盡自然,彷彿水的流動,既是安安靜靜的,同時又是活潑的、流動的。汪曾祺自己也說:"《受戒》寫水雖不多,但充滿了水的感覺","水不但於不自覺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說的背景,並且也影響了我的小說的風格。水有時是洶涌澎湃的,但我們那裡的水平常總是柔軟的,平和的,靜靜地流著。"
2. 好的短篇小說長啥樣
短篇小說國內遇冷?短篇不如長篇?好短篇長啥樣?
來看看方方、趙玫、孫甘露、路內四位知名作家從短篇小說的寫作切入,暢談小說世界。
(本文源於文學論壇「甜美的時光片斷」)
短篇不是給長篇練手的
人們往往對「第一次」難以忘懷:方方記得第一部出版作品是短篇小說集《大篷車上》,「那時長江文藝出版社找我,我還有受寵若驚的感覺」;路內記得25歲那年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萌芽》上,「200元的稿費夠我一個月的生活」。
他們都從短篇開始結緣文學。但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年長篇小說似乎比短篇更受青睞。「雖然短篇小說大師愛麗絲?門羅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但在中國,作家似乎對長篇更偏愛,更把第一篇長篇的創作當做標志性事件。」袁筱一問:「大家怎麼思考短篇和長篇的關系?現在還寫不寫短篇?」
在方方看來,寫長篇還是短篇有一個時間分配的問題。她這一代中國作家於1980年代前後開始寫作。「以當時的經歷、閱歷、知識儲備和寫作技術的成熟程度,都還沒有力氣寫長篇。」
到1980年代中期,中篇小說出現了。「它比短篇容量大,寫起來比較盡興,又不需要花長篇那麼久的時間。所以中篇小說一下吸引很多人,我就是其中之一。」1990年代後,方方以寫中篇為主,基本沒寫短篇。直至去年,才又拾起寫短篇的筆頭。
「其實西方對中篇小說沒有一個嚴格的概念。」孫甘露表示,「在我看來就兩種――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或者說比較長的短篇和比較短的長篇,小長篇和短長篇。實際上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根本無法互相替代。有一種庸俗的論斷說『寫短篇練練筆』,這句話不成立,好的短篇根本無法寫成一個好長篇,這不是沖點水就可以做成的。」
人們對短篇的理解庸俗了
路內也不認同「短篇是作家起手」這類說法。他說:「有的作家也可能從詩歌、戲劇起手。我們總把長篇和短篇的關系看成一種對抗,還覺得短篇是弱勢。我們談短篇小說時一定會談到長篇,談長篇小說時卻不一定談到短篇。」
「但我覺得,如果有對抗,也不是兩種文體的對抗,而是一個作家身體內兩種特質的對抗。為什麼短篇衰落、長篇興盛?我感覺問題在於短篇小說在逐漸庸俗化,長篇小說逐漸功利化。這可能導致短篇小說更多地為讀者服務,長篇小說更多為作者自己的問題服務。」
路內解釋,長篇功利化是「有個文學野心在那,需要長篇完成里程碑式的東西」,「也可能牽涉到出版野心,出版社對作家也是有要求的。長篇必然會受到功利化的影響,適度范圍內也不是壞事。」
那什麼是短篇庸俗化?路內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下的短篇小說被狗血和雞湯影響,出版界也歡迎這類作品。加上影視對小說的沖擊――需要你寫出影視化的東西。簡而言之,快餐式。」
「短篇小說變得庸俗,作家對短篇小說的理解變得庸俗,讀者對短篇小說的理解也庸俗起來。我們把短篇小說當做一種快速解乏的文化產品。這不是指責,而是一個有意思的文化現象。這和當下我們對小說、對文學認識和教育的不足也有關系。」
他表示人們工作緊張,各種不適,可以通過運動唱歌而非短篇小說解乏。「因為短篇小說是一種心絞痛的快速死法,它其實不提供解乏功能,不提供人生經驗和情感解決方案,不提供勵志和溫暖。好的短篇小說,套用拉納德的一個短篇集的名字:有人喜歡冷冰冰。」
未來是網路小說的天下嗎?
說起長篇小說,方方也提到了網路小說。「現在年輕人寫長篇比較多,特別網路作家一上手就是長篇,嘩嘩嘩一直寫下去。」
對這塊有些陌生的領域,方方評價:「網路小說的好處在於野生野長、充滿活力。但確實沒有人來把關。它的用詞、句式、技術還是比較弱的。但它進步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快得多,所以我還是很看好的。」
「我認為網路小說最大的問題可能是不夠講究。它們講究情節快速遞進,要求故事迅速發展,吊著每天有人看他的東西。對十年磨一劍、起承轉合、結構追求什麼的,它不講究。當然年輕人不挑技術,只要給我一個故事框架和幾個人物就夠了。」
趙玫認為網路小說的現狀是泥沙俱下,「當然也有好的網路小說,但它與金錢的關系和傳統作家與金錢的關系完全不一樣。」
此外,趙玫表示文學本身是很嚴謹的東西,但是網路小說對語言的修煉不會這么多。「我原來寫作是第一遍手稿,然後謄一遍。後來即便上網打字,我的第一遍稿也一定要在紙上寫。把文字從紙張轉到電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覺得網路文學這個東西先要定義一下。我們現在講的網路文學是所有在網上發表的東西,這太籠統了。其實(網路文學)應該是指在專門網站上發表的,比如穿越、玄幻、言情等類型文學,然後每天更新,下面有打賞閱讀。」孫甘露說。
他曾聽聞有網路作家一天更新上萬字。「他們的創作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寫的。從單位時間來講必須是噼里啪啦就下去了。我們寫東西是來回琢磨,一句話這樣講那樣講,這個字在前面在後面,弄了半天,一年半年出來一篇東西。可能這些老朽的想法都要被掃干凈,以後可能就是網路的天下,文學就改了。」
「但一個行當總會出現一些高手,從理論上看,我樂觀其成。」
「像王朔出來時人家罵他,當時施蟄存就講過,你不要看不起這些粗俗的流行的東西,當時《詩經》出來的時候就是粗俗流行的東西。隨著時代轉變,所謂小說就是通俗的,就是閑話,不是很高的東西。」
至於好小說會在哪裡,孫甘露表示:「俄羅斯有個諺語說『眼對眼,看不見臉』,湊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對方長啥樣。我們需要時間和距離從旁觀察。」
來源|澎湃
圖書介紹
華語短經典第一輯全8冊
雲淡風輕+巫和某某先生+早安北京+水鬼+虛擬+平安夜+信使之函+在屋頂上牧雲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雲淡風輕――方方短篇小說選
方方是當代文壇頗為活躍的女作家,其作品多次獲《小說月報》百花獎、中國女性文學獎等多種重大獎項,在社會各界已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多部小說被譯為英、法、日、意、葡、韓、泰等文字在國外出版。本書收錄了方方新作《雲淡風輕》《天藍》以及她的經典短篇代表作共12篇,其中《雲淡風輕》被評為2016年花地文學榜年度短篇小說。
巫和某某先生――趙玫短篇小說選
趙玫是較早以女性主義意識寫作的作家,她的小說多具浪漫主義色彩。其作品夢幻、詩意,帶著憂傷,真切感人,先後獲得莊重文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多種重大獎項。本書收錄《巫和某某先生》《無調性短歌》《誰讓夢想變得低沉》等13篇趙玫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
早安,北京――徐坤短篇小說選
徐坤的短篇小說在文化反諷、女性命運和都市情愛等幾個方面有多重探索,表現出女性知識分子獨有的智慧與鋒芒。其作品獲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馮牧文學獎等國家及省部級獎項及各大期刊獎30餘項,被翻譯成英、德、法、俄、日語等出版。本書收錄了作者開始創作以來發表過的影響較大的短篇小說8篇,其中《廚房》獲過第二屆魯迅文學獎,《遭遇愛情》《狗日的足球》《早安,北京》獲過《小說月報》百花獎,《鳥糞》獲得《小說選刊》優秀小說獎。
水鬼――蘇童短篇小說選
蘇童對創作短篇小說尤為偏愛,格非曾說:「毫無疑問蘇童是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的大師、巨匠,代表了短篇小說最高的程度」。其作品獲有茅盾文學獎、英仕曼亞洲文學獎、華語傳媒文學大獎、魯迅文學獎、布克國際文學獎提名等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本書收錄了《水鬼》《拾嬰記》《騎兵》等短篇小說代表作11篇。
虛擬――畢飛宇短篇小說選
畢飛宇是中國當代最具實力的小說家之一。前期創作以中短篇小說見長,後期轉向長篇小說寫作。《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本書收錄《哺乳期的女人》《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等9篇畢飛宇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
平安夜――李洱短篇小說選
李洱被譽為中國先鋒文學之後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獲有茅盾文學獎、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被翻譯成德語、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石榴樹上結櫻桃》得到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高度推崇,德媒評其為「配得上它所獲得的一切榮譽」。本書收錄《平安夜》《兒女情長》《夜遊圖書館》等8篇李洱短篇小說代表作。
信使之函――孫甘露短篇小說選
孫甘露是先鋒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作品有英、法、日等多種譯文,被收入海內外多種文學選集。本書收錄了其成名作《訪問夢境》以及《信使之函》《請女人猜謎》等孫甘露最具代表性短篇小說5篇。
在屋頂上牧雲――路內短篇小說選
路內,2007年以長篇小說《少年巴比倫》而受到關注,被認為是當代文壇出現的最讓人驚艷的小說家,被評論家稱之為中國70一代最好的小說家之一。其文字幽默暢快,而又傷感纏綿,常常讓人「微笑著讀他的文字,卻忍不住悲傷」。著有「追隨三部曲」,《花街往事》《慈悲》等。曾獲首屆《人民文學》新人長篇獎,《GQ》中文版年度作家、華語文學傳媒獎年度小說家。本書收錄了路內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8篇。
3. 莫言簡介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3年擔任網路文學大學名譽校長。2014年12月,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7年11月,莫言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憑借作品《天下太平》,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的短篇小說獎。
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3)昨日澎湃中短篇小說自選集書籍擴展閱讀:
從文學的標准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余華
莫言得獎,太棒了!最喜歡莫言的《生死疲勞》,他的小說充滿方言,可以徹底看到村落的經驗是如何給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國際。每回讀莫言的小說,都會感嘆,我不如他。——龍應台
中國作家終於走進了諾獎行列,我覺得這不僅是莫言的榮耀,更是整個中國文學的榮耀,必將對中國文壇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莫言是位非常優秀的作家,他的獨特思維、藝術個性,都已在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摘取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實至名歸。——陳忠實
我非常興奮且恭喜莫言獲獎,這是遲來的。莫言是中國二十世紀跨二十一世紀,奇幻的擁有「拉伯雷」「塞萬提斯」這樣西方小說典範的說故事人,他的小說充滿想像力、民間狂歡和天地不仁的曠野幅員。他是個天才!——駱以軍
我寫的書(數量)是莫言的十倍,但看完莫言的《生死疲勞》後,我認為此子勝我百倍,我告訴莫言,我寫不出來的書,希望你幫我寫出來。——司馬中原
參考資料:網路-莫言
4. 經典人生感悟書籍
經典人生感悟書籍推薦
感悟,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會,是一種心理上的妙覺。下面我就來為大家推薦的經典人生感悟書籍,歡迎參閱!
經典人生感悟書籍推薦:
1. 了不起的蓋茨比
[美]菲茨傑拉德 / 豆瓣評分:8.5
《了不起的蓋茨比》、《卡拉馬佐夫兄弟》和《漫長的告別》是我人生(身為讀書人和作家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小說。倘若只讓我從中挑選一本,那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不起的蓋茨比》。
2. 漫長的告別
作者 : [美] 雷蒙德·錢德勒 / 豆瓣評分:8.1
毋庸置疑,《漫長的告別》是部完美的傑作。極其出類拔萃。如果允許我用誇張的表述,那幾乎達到了夢幻的境界。
3. 卡拉馬佐夫兄弟
20本必看的勵志書籍推薦
作者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豆瓣評分: 9.2
作為作家的終極目標是寫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式的作品。
4. 長日留痕
作者 : [英] 石黑一雄 / 豆瓣評分:8.3
至今為止,我閱讀石黑的作品時從來不曾失望過,也從未感到不以為然。
5.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作者 : [美] 保羅·奧斯特 / 豆瓣評分:8.3
能見識保羅·奧斯特是我此生的榮幸。
6. 然而,很美
作者 : (英)傑夫·戴爾 / 豆瓣評分:8.6
作為一個譯者,非常幸運還能享有這樣的喜悅:發現在日本還鮮為人知的作家。
7. 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 : [美國] J. D. 塞林格 / 豆瓣評分:7.9
優秀的經典名著多幾種譯本也不妨事……有幾種高品質的選項,通過多種面貌的積累,原文應有的姿態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這才是翻譯最理想的形態。我想《麥田裡的守望著》已經躋身這類「經典」的范疇。
8. 城堡
作者 : [奧]卡夫卡 / 豆瓣評分:8.5
卡夫卡是我一生最鍾愛的作家之一。我15歲時第一次接觸卡夫卡的《城堡》,這是一部了不起的經典巨作,帶給我極大的觸動。卡夫卡在書中描繪的世界既真實又虛幻,將我的心靈和靈魂同時割裂成兩部分。
9. 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說自選集
作者 : [美] 雷蒙德·卡佛 / 豆瓣評分:8.5
卡佛終其一生,拚命堅持寫作卡佛的故事。由於他稍微拯救了自己,我們也會(在大多數情況下)稍微獲得拯救。這大約就是卡佛作品為全世界作者熱心閱讀至今的理由之一。
相關書籍推薦: 人生必看的人生哲理書籍
1.《存在與虛無》
一書的出版則宣告了作為哲學家的薩特的誕生,他開始運用自己獨立的思想觀點和哲學詞語述說對世界的理解:人即自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遠處在變化中,而且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實現的。正是由於它具有時間性,「自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樣是一種「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種總是顯示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麼只是指他過去是什麼,將來並未存在,現在是一個聯系著過去和將來的否定,實際上是一個虛無。因此,人註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須自由地為自己做出一系列選擇,正是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人賦予對象以意義,但人必須對自己的所有選擇承擔全部責任。
本書的前三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范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後面兩部分主要探討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
2.《人性論》
全書分三卷,第一卷「論知性」的主題是認識論,主要說明了知識的起源、分類和范圍,人的認識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質和作用等認識論的內容。此卷是《人性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礎,包含了休謨對哲學的主要貢獻。第二卷「論情感」是第一卷的`繼續,其主題是情感的起源、性質和活動,並為下一卷關於道德問題的討論打下基礎。其中對意志和自由的討論有相對的獨立性。第三卷「論道德」是在前兩卷基礎上對道德問題的全面闡述。其中第一章論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屬於倫理學的內容;第二章討論「人為的德 」——既是倫理學的內容,也是政治學的內容;第三章討論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論》是休謨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對於人類思想史具有獨創性的理論貢獻。
3.《純粹理性批判》
本書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學著述中意義最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變了整個西方哲學前進發展的方向和進程。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范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其使命是為真正的、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全書約有40餘萬字,除了序言和一個總的導言外,分為「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 。
4.《理想國》
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錄,對話錄里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他認為理想國里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並且堅信只有哲學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
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他認為國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並與人的靈魂相關才有意義。在《理想國》里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麼強烈的憧憬與嚮往!這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家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因為國家的起點「就是永無止境的時間以及時間帶來的變化」。
柏拉圖的正義表現在愛情上就是節制。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佔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只存在於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5.《形而上學》
敘述了亞里士多德自己的哲學體系,成為許多西方哲學家獲取靈感的源泉之一。重點闡述了存在論目的論的宇宙體系等。亞里士多德首先是圍繞」存在「問題來展開自己的論述的,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給存在分層和分類。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被稱為「存在」有四種意義:偶然的屬性;必然的本質,既范疇,如實體,以及性質數量關系主動被動處所時間等,這些都是任何一個事物身上的必然的存在;確實性;潛在性。有些東西雖然還不是現實的存在,但卻是潛在的存在。這里最重要的還是前兩種存在的分別,特別是第二種存在內部的區分,其中主要是「實體」的存在和其他范疇的存在的區分。由這里就引出了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核心的核心,既作為存在學說的核心的實體學說,因為在他看來,實體是一切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