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工作短篇小說閱讀
⑴ 年輕人必看的經典短篇小說推薦
短篇小說的這些故事的魅力絲毫不遜於任何長篇,很多年輕人偏向於看短篇小說。下面是由我給大家帶來關於年輕人必看的經典小說,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年輕人必看的經典小說
1.川端康成《睡美人》
日 本作家嘛,總是極端講究的,有時甚至講究到讓人生出厭煩的地步。川端康成像谷崎潤一郎,卻寫的比後者更輕巧。他最好的作品當然要算《伊豆的舞女》、《雪 國》這幾本,但這些是長篇。短篇里,我最喜歡的是《睡美人》,講的是有錢的老人找年輕女人睡覺的故事——這里的睡覺,就只是睡覺。讓妙齡女人服下沉睡的葯 物,昏睡在老人身邊。花了不少錢的老人,什麼都不做,只是看著這具未著一衫的光潔肉體,聞著少女發出的體香,感受著輕微的呼吸,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看起 來似乎有些變態來著,實際上也很變態,但是川端康成寫的美極了,少女的裸體,衰老的哀愁,都美極了。我聽人說,若說老年人沒有性、愛和被愛的慾望,那是對老年人的誣蔑,在這種近乎恐怖的優美故事,體現得很好。
2.契訶夫《帶白色小狗的女人》
這 篇小說技法精湛,用傳統的悲劇結構,男女主角在第一次分別時覺察到愛情的來臨,故事本身很俗氣:一位大男子主義的中年男人在度假酒店勾引少婦。他向來視女 人為卑賤的物種,以玩弄感情為樂。他本想騙少婦上床後就拋棄她,等假期結束就回到自己的生活里,繼續做乏味而有責任感的丈夫和父親。可是在他送少婦離開的 那天,在火車站里卻突然感到心痛。回到莫斯科後,他越來越難忍受自己的生活,啊!生活,於是乾脆動身去找那位少婦。見面前,他羞怯、嫉妒,像熱戀中的女 孩,還懷疑是自己被玩弄了。可兩人見面的那刻,他們都明白沒遺忘彼此,這不僅是一夜情。於是這位庸俗的男人和出軌的女人做出決定。契訶夫並沒有寫是什麼決 定,他只寫到:“似乎再過一會,解答就可以找到,到那時候,一種嶄新的、美好的生活就要開始了,不過這兩人心裡也明白:離著結束還有很遠很遠,那最復雜、最困難的道路現在才剛剛開始。”
這故事的美好在於兩位污穢的主角在虛情假意後竟發現了真正的愛情,如同我們生命里見過的人,甚至就是我們自己,不如電視劇里俊男美女,但是人都有機會的,有機會獲得真正的愛情。
3.凱瑟琳·安·波特《正午酒》
這 篇小說在國內很少被人知道,凱瑟琳·安·波特在美國也以風格化的女作家著稱。這篇幾乎是她最好的,但因為是中短篇,不能獨立成書,似乎看過的人很少。這篇 小說所講的是,一個農場主接納一個沉默的男人來農場打工,長工什麼都好,勤勞,手藝很棒,但問題是在於他太安靜。幾年來,除了干農活,幾乎不說話。農場主 一家受益於這位長工,生活有了起色。一天,有個陌生的男人來到農場,一看就不是個好人,他是所謂的賞金獵手,吐露出這位長工是個精神病人,曾殺過人,逃跑 到這里來。農場主厭惡這男人,試圖把他趕走,不巧的是,長工這時出現了,討厭的男人試圖抓他,並向他逃跑的背影開槍。農場看到那個逃跑的長工,他的背影如 此無辜和無助,這個可憐的人需要幫助,於是舉起斧子,砍向開槍的男人,同時,槍也響了。故事的最後,農場主帶著妻子,走在鄉村,試圖跟每個人解釋,他是為 了保護長工才砍死男人的,法院也判他是過失殺人。但是即便這樣,鄉民還是不願再親近他,甚至連兒子都懷疑他會再度殺人。
這個故事的美妙之處在於它用了兩個殺人故事套起來,一樁意外如何毀掉人生,不管你多麼努力,命運就是如此安排,人生啊,就像正午的酒,你早上起來,神清氣爽,可是不到中午,你就把全天的酒都喝完了,這就是正午酒。
4.愛麗絲·門羅《熊從山那邊來》
我 在很多場合跟人講過這個故事,得到的結果都很好。很少有人主動去看門羅的小說,因為寫的復雜,看不懂,很悶,種種原因讓他們放棄了閱讀門羅。《熊從山那邊 來》是個典型門羅故事。大概是說,一對老夫妻,妻子突然老年痴呆,丈夫只得把她送到養老院去,每周去陪她。可是她慢慢地失憶了,不再記得丈夫了,更麻煩的 是,妻子突然愛上了養老院的另一位老先生。她恍如少女,因為戀愛而開心。她的丈夫非常痛苦,不僅因為深愛的妻子愛上了別人,也是因為她竟然忘記了他。這時 候,與妻子熱戀的老先生的太太不滿意了,想把丈夫從養老院接出來,阻礙他們的戀情。丈夫著急了,決定與這位老先生的太太談一談,請她不要接走自己丈夫,讓 妻子和他繼續快樂的在養老院生活。
那天她的丈夫和他的妻子,兩個奇怪的人在屋子裡聊了 聊。這位妻子非常怪,提出了一個交換,如果丈夫可以和她約會,那她就不把自己的丈夫接走。丈夫鬱郁離去,一直在考慮,最後他決定答應她的要求。就在答應之 前,他去養老院看自己的妻子,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妻子因為老年痴呆,竟然突然忘記了與自己熱戀的老先生,又記起自己的丈夫來了。
這只是個人生的瑣碎故事,卻被門羅寫的波瀾壯闊,關於疾病,衰老和愛情,日常生活里的驚心動魄,好看極了。
5.馬爾克斯《禮拜二午睡時刻》
我 曾反反復復讀過《禮拜二午睡時刻》,這是本短篇小說集子,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與書同名的《禮拜二午睡時刻》。馬爾克斯寫的真好呀,一個炎熱的小鎮上闖入了 一個小偷,被人打死了。小偷的母親坐火車來到鎮上領屍體,一言不發,就像沒有歉意也沒有哀傷,關於貧賤的尊嚴、炎熱的天氣、倔強的傲慢,我喜歡它超過了喜 歡《百年孤獨》。
就像馬爾克斯在《上校無人來信》中寫的到的,窮途末路,沒有飯可吃的時候,人吃什麼呢?
適合年輕人看的小說
1..塞林格《逮香蕉魚的好日子》
如 果不加節制,我會把塞林格的《九故事》直接寫上來。這本書里的九個故事,每篇都是一流的短小說,最後再加一篇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那麼我的 Top10就完整了。我是如此的喜歡塞林格到了不理性的地步,早先的時候我最喜歡《愛和凄楚,獻給艾絲美》,這個故事就是凍雨夜的小火苗,濕冷而溫暖。後 來我看了幾遍後,發現我還是更喜歡《逮香蕉魚的好日子》,不分高下,就是單純的更喜歡。
《逮香蕉魚的好日子》講的是一個時髦的姑娘帶著從戰場回來的未婚夫度假的故事,兩人感情正好。故事一開始,就是電話鈴響了很久,幾乎快要掛掉的時候,姑娘才接 電話——她不是那種電話一響就慌慌張張接起來的女孩,而是那種要等指甲油快乾的時候,才慢吞吞接電話的人。我十分喜歡這個細節,它是標准塞林格式的。
電話是姑娘的母親打來的,關心女兒的假期,問她和未婚夫還好嗎?剛從戰場回來的人好像都很奇怪——女孩漫不經心,就說很好,母親擔心他們度假時,未婚夫還帶著一支槍,女孩叫她別擔心,一切都挺好的,不是嗎?未婚夫從戰場上活了下來,美好的生活即將開始。
這時未婚夫正在沙灘上,遇到了一個小男孩,他的母親似乎玩去了,留他在沙灘上。未婚夫與男孩說話,告訴他今天天氣真好,是逮香蕉魚的好日子,男孩問什麼是香蕉魚啊,未婚夫說就是一種長得像香蕉的魚。兩人聊了很久,男孩真的相信有香蕉魚的存在。
兩人分手後,未婚夫上樓,對准自己的頭開槍自殺了。
我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它從未寫過人要帶著傷痛生活,而如此冰冷地展示了這個主題,塞林格又忍不住諷刺了男人和女人之間交流的不可能,關於美好的生活假象,試圖構建只有孩子的世界的野心。是啊,人多孤獨呀,我們寒暄,聊天,遞給彼此一支煙。沒人知道,這幅皮囊下,有一顆破碎的,正在哭泣的心。
2.奧康納《好人難尋》
奧康納就是教科書級別的作家,她寫的短篇,每篇的結構都精巧合格,打一百分!其中以《好人難尋》最完美,按照標題,裡面寫如何將一個“好人”老太太推向地獄的故事。
這 位老太與兒子全家想要開車出門到佛羅里達旅行,她自認是個好人,得體又優雅,批評兒媳婦的著裝隨意。她想要是出了車禍,人家看到她的屍體時也知道她是位優 雅的老太太。旅途中她一路喋喋不休,欺騙孫子路途所經過的某幢古宅有藏寶,兒子為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驅車前往卻在崎嶇土路上翻車。老太太假裝受傷,想勉於 責難。這時他們一家遇上劫匪,老太太驚呼曾在報紙上見過這劫匪並叫出他的名字。這一舉動讓全家死於槍口之下。在老太太被殺之前,她反復跟劫匪訴說,我知道 你是個“好人”,並勸說歹徒祈禱。歹徒三槍殺掉她之後說:“她會成為一個好人的,如果每分鍾都有人朝她開槍的話。”
這實在太好笑了,好笑得有點像科恩的電影,奧康納所寫的角色,大多都是自認虔誠,手持上帝訓誡的偽善者。他們在日常生活里僱傭黑人,又暗地裡鄙視他們沒有邏輯,好吃懶做。他們行“善”,又為惡所控。
這種復雜與曖昧直接戳痛讀者——你的偽善一毛錢都不值。這也回答了一個哲學問題,什麼是惡,惡就是沒有善。畢竟奧康納可是個愛生氣的女人,她是那種為了一件事生氣,就要生氣一輩子的女人。
熱門的短篇小說
01.福克納《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免 不了要談到福克納,他和海明威像是一對死對頭。海明威說他是個南方的鄉巴佬,福克納說海明威:“人們不知道他使用過一個需要讀者去查詞典的字。”——海明 威老師引以為傲的簡潔、有力的寫法,被福克納說成沒文化,他回應:“可憐的福克納。他真的以為巨大的感情需要巨大的字?”
福 克納寫短篇少,長篇多,但是這篇《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寫得好看極了,在美國南北戰爭後的南方小鎮,鎮上有個老處女,她就是愛米麗小姐,大家提起她都 覺得古怪極了,她從不出門,從不納稅,納稅官上門催繳,她說,她的家族從不繳稅,這曾是他們的地方。是的,在南方,森嚴的等級制度和種族隔離,讓愛米麗小 姐變成了這樣一個人。她年輕時,有機會像正常女孩一樣戀愛結婚,但變化的時代和不肯變化的家族阻止了她。在她父親過世後,她就變成了古怪的老處女。可就在 這時,她愛上了一個包工頭,也是個北方人,這對她來說是了不起的進步,畢竟,她可是南方貴族的小姐。可是包工頭無意與她結婚,鎮上的人發現當鐵路修完,他 就消失了,感嘆愛米麗小姐真的要一輩子當老處女了。40年後,愛米麗小姐過世,人們撬開她宅子的大門,發現包工頭並沒有消失,而是被愛米麗小姐毒死了,屍 體就存放在愛米麗小姐的床上,結婚的用具齊全,全是新的,愛米麗小姐每晚都在這里睡覺。
02.羅貝托·波拉尼奧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
推薦波拉尼奧的短篇小說其實很困難,他的短篇小說情節很少,很難說有完整的故事,但閱讀這本短篇小說確實是為我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體驗,不如說是震撼來的直接。波拉尼奧以《2666》而著名,他的短篇小說很少被人提起。
這 本短篇小說,雖然是獨立成篇,但是主角好像都是一個人(也許就是作家本人),隨父親旅行的少年,給著名作家寫信的未成名作家,一個心碎的女人的男性好友。 他描寫了很多夜晚,就像是世界到了盡頭,月光之下也無新事——但他講故事的語氣實在太迷人了。書中有一段,寫男人和女人開車,女人的丈夫似乎超車過去了, 他們倆停了車,“車子停靠在路邊了。我打開了車門,下車。天還沒全黑,但已經不是白天。我周圍的土地、公路兩側的山丘,已經是深黃色,我從未見過的深黃。彷彿那亮色(不是亮光,而是顏色)滿載著我不知道的什麼東西,但很有可能是永恆的什麼。”
波拉尼奧寫的是什麼呢,是地球上最後一個夜晚,是世界盡頭的永恆呀。
03.海明威《在異鄉》
海 明威應該有更多短篇入選的,比如《白象似的群山》、《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但是我偏愛《在異鄉》,裡面寫一個在戰爭中受傷的大兵在米蘭接受治療,在醫院 里遇到了幾個同樣受傷的上校,堅稱男人不應該結婚,他怒氣沖沖地說,“不該,就是不該。即便一個人註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該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 步。他不該使自己陷入那種境地。他應當去找不會喪失的東西。”後來才發現,他的妻子生肺炎死掉,上校的悲痛全變成了對命運的憤怒。這個大兵不知道是不是應 該憤怒,對戰爭,對命運,對所有的一切,他只是隱隱地感受到了哀傷。
他 走在寒冷的米蘭,深秋時分,華燈初上,沿街看看櫥窗很愜意。店門外掛著許多野味:雪花灑在狐狸的捲毛上,寒風吹起蓬鬆的尾巴;掏空內臟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 吊著;一串串小鳥在風中飄搖,羽毛翻舞著。這是一個很冷的秋天,風從山岡上吹來。他路過一座橋,遇到了賣栗子的小販,把買的熱栗子放進大衣口袋,暖著手。
似乎沒什麼不對勁,但是一切都對勁,啊!生活。
猜你喜歡:
1. 人生必讀的30本經典書籍以及推薦理由
2. 50部好看的經典言情小說分享
3. 經典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4. 10本大學生必看小說
5. 十部必看經典小說言情
⑵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都有誰其作品都有什麼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一、川端康成
1、人物介紹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 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和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之後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郁,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
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川端康成善於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寫《伊豆舞女》而成名。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記錄在菊池獎(1944)、藝術院獎(1952)、野間文藝獎(1954)、每日出版文化獎(1961)的花名冊上。1953年被選為日本文學藝術最高的榮譽機關——藝術院的會員。
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獨自的樣式和濃重的感情,描寫了日本美的象徵,完成了前人沒有過的創造」,授予他最高的獎賞——第21屆文化勛章,成為日本文化功臣。
2、作品介紹
①《雪國》
《雪國》(ゆきぐ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創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唯美主義代表之作,從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別以《暮景的鏡》、《白晝的鏡》等題名,斷斷續續地發表在《文藝春秋》、《改造》等雜志上。
相互之間並沒有緊密相連的情節,直至全部完成並經認真修改後,才冠以《雪國》於1948年匯集出版單行本。
《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凈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雪國》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時被評獎委員會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國》被海外翻譯最多,先後被譯介到很多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出版了不同的譯本。
②《古都》
《古都》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創作的中篇小說。書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該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聞》連載,1962年1月出版。該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作品之一。
《古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中,川端康成運用清淡、細膩的筆觸,敘述了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的悲歡離合,以及人世的寂寥之感。
作者把自己的關注、同情與哀嘆,都給予她們,寫了她們的辛酸身世和純潔愛情,還寫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故事在寂靜中開始,在寂靜中結束,把讀者帶到了一個濃重的凄涼的意境,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虛無、厭世的思想。
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懸殊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情冷暖、世俗偏見等社會現狀,也表現了日本人民的純朴和善良的情感。
二、大江健三郎
1、人物介紹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35年出生在日本南部四國島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1941年進入當時的國民學校,
1945年,大江健三郎10歲時,日本投降,美軍對日本的軍事佔領、新憲法的實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對他日後反對侵略戰爭、關注社會問題及人類命運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50年3月,大江健三郎15歲時自大瀨中學畢業,4月升入愛媛縣立內子高等學校,翌年4月轉入夏目漱石曾經執教的名校愛媛縣立松山東高等學校。在整個中學時代,創作的詩歌、評論、隨筆和短篇小說等文學習作近40首(篇)。
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文科二類,1956年4月,轉入文學部法國文學專業,師從日本著名的法國文學研究者渡邊一夫教授。
1957年5月,短篇小說《奇妙的工作》獲《東京大學新聞刊》「五月祭獎」。1958年,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短篇小說《飼育》發表於《文學界》,獲得第39屆芥川文學獎,以職業作家的身份正式登上日本文壇。
1965年《個人的體驗》獲第11次「新潮文學獎」 。1967年發表《萬延元年的足球》,獲第3次「谷崎潤一郎獎」 。1989年,榮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
1992年,又獲得義大利的「蒙特羅文學獎」 。1973年,長篇小說《洪水盪及我的靈魂》,獲第26次「野間文學獎」 。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作品介紹
①《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創作的長篇小說。該小說將歷史傳說和當下現實,以空間並置和雙線敘述的方式,把現在和過去、歷史和現實、城市和鄉村交織在起,描繪出人性和歷史、現實政治的糾葛。
其中,畸形兒的誕生、暴動的發起和失敗、通姦和亂倫造成的陰影,共同成為這部帶有神話原型色彩的小說的核心,主人公故鄉的大森林,由此也成為了象徵性的存在,象徵歷史的迷局、現實的困惑,象徵著人性的復雜叢林。該小說還探討了日本和美國的關系,以及對核武器時代的反思。
大江健三郎積極尋找自己的出生地——四國島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的那些小村落中散落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並且將出生地的文化與生活元素和當時日本社會現實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系。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認為它「集知識、熱情、野心、態度於一爐,深刻地發掘了亂世之中人與人的關系。」
②《空翻》
《空翻》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空翻》是大江健三郎歷時4年創作的長篇小說,於1999年出版,是他對日本的靈魂和精神狀態的反思。
直接促使該部小說的誕生的原因,是東京地鐵中發生的沙林毒氣事件和日本奧姆真理教的產生,大江健三郎作為一個對日本負有責任的作家,立即用文學的手段,進行了自己的反應,探索了產生奧姆真理教這個怪胎的日本社會的現實狀態。
作者運用極為豐富的想像力,以虛構和現實相結合的手法對反人類、反社會的邪教活動以及對日本人的靈魂和日本人的精神危機等問題進行思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諾貝爾文學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江健三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川端康成
⑶ 求 大江健三郎 的《奇妙的工作》原文,衷心感謝
手機黨,發不了
⑷ 大江健三郎的《奇妙的工作》中心思想是什麼看不懂(=@__@=)。
《奇妙的工作》是日本戰後背景下的作品。故事裡面以失去敵意的被殺之狗直喻當時的日本青年。一句概述中心思想的話,就是描繪戰後日本的監禁狀態和青年的無力感(這也是大江初期創作的核心思想)。想更深入直觀地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可以去參閱日本戰後史(尤其是砂川事件)、大江健三郎「犬の審問所の影」、「犬殺しの歌」兩篇隨筆。
⑸ 日本有哪些人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日本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是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川端康成,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雪國》被稱為日本現代抒情文學的經典。代表作《雪國》、《古都》、《千紙鶴》。
(5)奇妙的工作短篇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川端康成人物評價
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文學院常務理事、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致授獎辭,突出地強調:
「川端先生明顯地受到歐洲近代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確地顯示出這種傾向:他忠實地立足於日本的古典文學,維護並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在川端先生的敘事技巧里,可以發現一種具有纖細韻味的詩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獲獎,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藝術手法,表現了道德性與倫理性的文化意識;其二,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精神橋樑上做出了貢獻。」
大江健三郎人物評價
諾獎評語
1994年10月13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宣稱,大江健三郎「以詩的力度構築了一個幻想世界,濃縮了現實生活與寓言,刻畫了當代人的困擾與悵惘」。
學者評價
大江健三郎的很多小說有強烈的自傳色彩,或者取材於自己的生活,或者有家人朋友的影子,因而更令人矚目;由於從小生活在日本農村,熟悉日本的方言俚語,而後來又深受法國語言文學的影響,因此大江健三郎小說的語言呈現出「和洋合璧」的奇妙色彩;同樣由於深受法國作家薩特等人的影響,他的小說慣用象徵的手法,從小說標題、故事情節到主人公姓名,常常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大江健三郎小說的結構迥異於傳統小說所強調的前後照應、脈絡清晰,情節場面的跳躍很大,因而也比較費解。
——陳雲輝(韓國慶南大學教授,韓國慶尚大學日本文學博士)
⑹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
日本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是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1、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和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之後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6)奇妙的工作短篇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大江健三郎學者評價說:
大江健三郎的很多小說有強烈的自傳色彩,或者取材於自己的生活,或者有家人朋友的影子,因而更令人矚目;
由於從小生活在日本農村,熟悉日本的方言俚語,而後來又深受法國語言文學的影響,因此大江健三郎小說的語言呈現出「和洋合璧」的奇妙色彩;
同樣由於深受法國作家薩特等人的影響,他的小說慣用象徵的手法,從小說標題、故事情節到主人公姓名,常常有強烈的象徵意義;
大江健三郎小說的結構迥異於傳統小說所強調的前後照應、脈絡清晰,情節場面的跳躍很大,因而也比較費解。
大江健三郎通過對法國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和認識論大師巴什拉的想像理論的反復確認,最後在英國浪漫主義先驅布萊克的想像理論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想像力就是改變形象的能力」,並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形象的分節化」的課題,從而為想像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⑺ 大江健三郎的短篇小說《奇妙的工作》描述了什麼樣的故事
小說寫三個學生勤工儉學到醫院去殺狗,結果由於投機肉販子從中搗鬼,終於一無所獲的故事。作者通過主人公「我」的心理活動,對當時青年學生的特質作了如下概括:「我們這些彼此相似、缺乏個性的日本學生被拴在了一起,完全喪失敵意,顯得有氣無力。我對政治不太感興趣。對我來說,那些熱衷於包括政治在內所有事情的舉動,不是過分年輕,就是過於老成。我今年20歲。對這個奇妙的年齡,我也覺得太累了。」這個有氣無力而又疲憊不堪的青年,殺了一天多狗所得的報酬只是被狗咬的一個傷口,而且還有可能被警察傳去作證。這種「徒勞」乃是當時青年所陷入的陰暗環境的形象體現。後者於1957年刊載於《文學界》上,故事內容與前者相似,主人公「我」也是到醫院里去勤工儉學,只不過不是殺狗,而是搬運死屍,結果又由於管理人員的失職,差不多也是白幹了一場。
⑻ 請大家介紹幾個日本有名的作家,不勝感激!
江戶川亂步(1894——1965)
原名平井太郎。日本著名小說家。1916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在求學期間當過印刷廠徒工、圖書館管理員。酷愛寫小說。1923年發表處女作《兩分銅幣》,獲《新青年》雜志青睞,一炮打響。此後從事偵探小說與科幻小說的創作,是日本推理「本格派」的創始人。代表作為《D坡殺人案》、《心理測試》、《人間椅子》、《黃金假面人》、《侍人幻戲》、《透明怪人》、《月亮手套》等,筆下的偵探明智小五郎成為日本婦孺皆知的英雄。1954年建立江戶川亂步偵探小說獎,獎品為一尊福爾摩斯座像。任日本推理協會首屆理事長。小說又豐富的想像力,風格怪異,情節曲折離奇。與朋友創辦了刊登偵探推理小說的雜志《寶石》。撰寫的自傳體回憶錄《偵探小說三十年》,總結和評價自己一生的創作。
松本清張(1910-1992)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生於福岡縣。出身貧苦,高小畢業後當勤雜工、印刷工。後到《朝日新聞》報社廣告部搞設計。受芥川龍之介和菊池寬影響,40歲時致力於小說創作。1954年以《一部『小倉日記』傳》獲芥川獎。早期作品以寫社會小人物為主,後轉向推理小說。代表作有《點與線》、《隔牆有眼》、《零的焦點》、《日本的黑霧》、《女人的代價》、《惡棍》、《砂器》、《謀殺情人的畫家》。不追求離奇驚險,而以推理剖析犯罪動機,揭示社會黑幕,有一定社會意義。由於其作品的獨特風格,1963年被推選為日本推理小說理事長,並譽為「推理小說的清張時代」。另著有歷史小說、科幻小說、現代小說多部,多次獲各種文藝獎,是大器晚成的作家典型。
高木彬光(1920——)
本名誠一。日本著名小說家。青森市人。畢業於東京大學。1948年發表處女作《刺青殺人事件》,從此走上專業作家道路。1961年發表《破戒裁判》塑造了一個辯護律師的形象。又先後出版《檢查官霧島三郎》、《零的蜜月》、《白晝的死亡》、《誘拐》、《告密者》、《成吉思汗之謎》、《都市之狼》、《鬼面謀殺案》等。在法律題材上大大開拓推理小說的新領域,塑造了檢查官、法醫、警官的鮮明形象。作品以邏輯性強、文筆活潑、構思嚴密著稱。
仁木悅子(1928——)
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後遷居富山縣。4歲時得結核性胸椎骨疽病,下肢癱瘓,半身不遂。在哥哥的鼓勵下學習文化,以刻苦努力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寫出推理小說《貓知道》。1957年獲江戶川亂步獎,後拍成電影。與一翻譯家結婚。之後又發表《林中小屋》、《殺人線路圖》、《有刺的樹》、《黑色緞帶》、《枯葉色的街》、《冰冷的街道》等。作品風格爽朗、明快,構思精巧,可讀性強。以兄妹偵探著稱於日本推理小說文壇,並以日本女小說家的風格影響了當時的讀者。
西村京太郎(1930——)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原名矢島喜八郎。畢業於都立電機工業高校。畢業後做過許多工作,如卡車司機、保安人員、保險公司職員、私人偵探等。1965年發表《天使的傷痕》引起注目,並從事專業寫作。作品有《恐怖的星期五》、《雷曼湖諜影》、《藍色特快上謀殺案》、《瘋狂之戀》、《約會中的陰謀》、《危險的撥號盤》等。塑造的人物各具個性,故事情節曲折緊張,懸念迭出不窮。筆下的偵探通常是無意涉及兇殺現場,於是成為破案主角。
森村誠一(1933——)
日本傑出的推理小說家。生於奇玉縣。青山學院英美文學專業畢業。曾在大飯店當服務員,這段生活對其誒後寫作生涯頗有影響。1969年以《摩天大廈的死角》獲江戶川亂步獎。辭掉飯店工作後,從事專業創作。在推理小說領域中,敢於揭露日本社會上層黑暗與腐敗。代表作《人性的證明》、《野性的證明》、《青春的證明》三部曲,注重挖掘犯罪者的精神世界,開拓了推理小說的身會深度;風格富有懸念,寫人物細膩入微。還發表紀實性小說《食人魔窟》,揭露了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用活人做細菌實驗之暴行,在當時震動很大。推理小說風靡日本,被評為最暢銷書作家之一。
夏樹靜子(1938——)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原名出光靜子,另有筆名五十嵐靜子。生於東京。畢業於慶大英文系。學生時代就涉足推理小說創作,婚後一度中斷。1969年又活躍在推理小說舞台上。以《蒸發》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代表作有《住宅的悲劇》、《天使不見了》、《變性者的隱私》、《罪犯的現場證明》、《案件的假象》等。人物栩栩如生,文風細膩入微;尤其擅長刻畫女性的心理活動,有很強的故事性與文學性,揭示了日本社會風氣的衰頹。
赤川次郎(1948——)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1948年生於靜崗縣。少年時喜愛讀書,由好讀書而走上文學道路。曾先後獲日本大眾推理小說獎和角川文學獎。1984年日本評選出20本暢銷書,赤川次郎的小說佔7部。《偵探物語》、《愛情物語》、《少女的故事》、被編成電影,深受日本青年讀者的歡迎。其觀察敏銳,善於捕捉民眾關心的社會問題,准確把握當代日本青年人的復雜心理,文風明快開朗,懸念迭起。被譽為日本80年代暢銷書作家之一,也是日本推理小說家的後起之秀。
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1925~1970) 日本作家。本名平岡公威。官僚家庭出身。6歲起在學習院受教育長達13年之久。在校期間,思想上受日本浪漫派的影響,同時開始用現在的筆名發表習作。1944年考入東京大學法學部,1946年經唯美派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推薦,發表短篇小說《煙草》,從此正式進入文壇。1947年大學畢業後考取高等文官,分配到大藏省(財政部)銀行局任職,8個月後辭職,成為專業作家。1949年發表《虛偽的告白》,奠定了作家地位。在他進入文壇的20年中,總共寫了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300多篇,僅新潮社一家就出版了他的全集36卷。戲曲集《近代能樂》(1956)曾在一些國家公演,受到歡迎,他生前曾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活動,大致以6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後期表現出一種可怕的藝術傾斜和顛倒。前期主要受20世紀初法國作家雷蒙·拉迪凱(1903一1923)和19世紀英國作家王爾德(1854~1900)的影響,大多描寫青年男女的性苦悶和浪漫的愛情故事,以不少筆墨刻畫變態心理和風流韻事。代表作有《虛假的告白》(1949)、《潮騷》(1954)、《志賀寺上人之戀》(1954)、《金閣寺》(1956)等。
1970年11月,三島由紀夫煽動軍隊組織武裝政變失敗,切腹自殺。他是一個在政治思想上謬誤多端、在藝術上的成就又不容抹煞的復雜人物。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出生在愛媛縣森林中的一個小山村,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文科,熱中於閱讀薩特、加繆、福克納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於1957年5月發表《奇妙的工作》。在這一年裡,大江還相繼發表了習作《死者的奢華》、《人羊》和《他人的腳》等短篇小說。自此,大江作為學生作家開始嶄露頭角,1958年又發表了《飼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說,其中《飼育》獲得第39屆芥川獎,使得這位學生作家被視為文學新時期的象徵和代表;而稍後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摘嫩菜打孩子》,則更是決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學旗手的位置上。1959年3月,大江從東京大學法文專業畢業,同年,作者接連發表了長篇小說《我們的時代》和隨筆《我們的性的世界》等作品,開始從性意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試圖表現都市青年封閉的內心世界。
對於大江健三郎的創作生涯來說,1963年是個非常重要的年頭。在這一年裡,他的長子大江光出世了。原本這應該是一樁喜事,卻給這位28歲的青年作家蒙上了厚厚的陰影——嬰兒的頭蓋骨先天缺損,腦組織外溢,雖然治療免於夭折,卻留下了無法治癒的後遺症。也是在這一年的夏天,大江健三郎還去廣島參加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的有關調查,走訪了許多爆炸中的倖存者,可以認為,這兩件都與死亡相連接的事給這位作家帶來了難以言喻的苦惱和極為強烈的震撼,使他把小的「死」(殘疾病兒大江光的死的威脅)與大的「死」(全人類所面臨的核武器爆炸的死的威脅)聯系在一起,認為死亡的危險正經常性地顯露出來。這種思考又使得作者在生活中不得不時時意識到死亡,並且將這種生活態度自覺不自覺地與文學創作結合起來,發表了《個人的體驗》(1964)和《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1968)等一系列以殘疾人和核問題為主要題材的作品,具有較濃厚的人道主義傾向。就其文藝特色而言,在更成熟地借鑒西方現代派文學技巧的同時,充分運用日本文學傳統中的想像,把現實與虛構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還有《日常生活的冒險》(1964)、《洪水淹沒我的靈魂》(1968)等長篇小說。此外,大江在隨筆和文學評論領域也非常活躍,著有《廣島日記》(1965)、《作為同時代的人》(1973)和《小說方法》(1978)等作品和文論。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現、當代小說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後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孤獨憂郁伴其一生,這反映在他的創作中。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次)雜志。1924年畢業。同年和橫光利一等創辦《文藝時代》雜志,後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表現出頹廢的一面。
成名作小說《伊豆的舞女》(1926)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傷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國》(1935~1937)描寫了雪國底層女性形體和精神上的純潔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虛無感。其他作品還有《淺草紅團》(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鶴》(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1957年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曾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勛章、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勛章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72年在工作室自殺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