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諷刺人性短篇小說

諷刺人性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5-07-22 04:02:16

⑴ 莫泊桑《真實的故事》這篇小說他想諷刺什麼嗎我沒看懂。求大神講解

本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盼同時,對被侮辱被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頭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

⑵ 給我4篇有意義的著名短篇小說

以下是四篇有意義的著名短篇小說:
1. 莫泊桑的《羊脂球》
羊脂球是一個著名的短篇小說,作者是19世紀法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故事以羊脂球的悲慘遭遇為主線,揭示了資產階級的道德淪喪和丑惡嘴臉。同時,作品也表達了對底層社會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小說情節緊湊,構思巧妙,人物形象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2. 契可夫的《變色龍》
《變色龍》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契可夫的一部短篇小說。作品通過描繪一個官員的變色龍般的行為,諷刺了當時俄國社會官場人物的媚上欺下、虛偽做作。故事幽默詼諧,寓意深刻,展示了契可夫獨特的諷刺手法。
3. 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
《麥琪的禮物》是美國現實主義作家歐·亨利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說。故事講述了一對貧窮的夫婦為了給對方買禮物而賣家傳的寶貝,最後卻發現對方已經賣掉了自己的寶貝。作品以溫馨的情節、細膩的筆觸展現了人性的善良和真摯的愛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4. 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
《警察與贊美詩》是美國現實主義作家歐·亨利的一部短篇小說。故事講述了一個流浪漢在冬天即將來臨前,為了進入監獄取暖,故意犯罪卻被警察抓住。在監獄里,他聽到了贊美詩,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從而決心改過自新。然而,出獄後他卻再次陷入了困境。作品通過荒誕的情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進行了諷刺,呼喚人們關注弱勢群體的命運。

⑶ 《契訶夫短篇小說》部分作品賞析

《契訶夫短篇小說》部分作品賞析如下

  • 《胖子和瘦子》:這篇小說以辛辣的諷刺揭示了社會等級的虛偽。契訶夫通過幽默的筆觸,刻畫了人物在權力面前的奴性追求,展現了人性中對地位高低的過分敏感和虛偽態度。

  • 《一個文官的死》:該作品深入剖析了官僚體制下的壓抑氛圍。契訶夫通過個體的無奈與掙扎,讓讀者深刻體驗到在龐大體制壓力下,個人的渺小與無力。

  • 《普里希別耶夫軍士》:這篇小說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專制制度下個體的奴性與對權力的盲目忠誠。契訶夫通過軍士的形象,批判了這種盲目服從和缺乏獨立思考的社會現象。

  • 《苦惱》:在《苦惱》中,姚納的悲慘遭遇是社會冷漠無情的寫照。契訶夫通過姚納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底層人民命運的同情與反思,揭露了社會的冷漠與不公。

  • 《風波》與《巫婆》:這兩篇作品都涉及女性的覺醒與反抗。《風波》中瑪憲卡的離開象徵著對壓抑生活的反抗和覺醒;《巫婆》則刻畫了一個在壓抑環境中抗爭的女性形象,她的抗爭是對自由的吶喊,揭示了權力失衡下的道德困境。

  • 《阿加菲婭》與《歌女》:契訶夫在《阿加菲婭》中通過薩夫卡的墮落與迷戀,警示人們要追求真理,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而《歌女》則映射出社會的階級分野和道德的淪喪,通過底層歌女的遭遇,引發人們對社會公正的思考。

  • 《丈夫》與《磨坊外》:《丈夫》揭露了社會階級歧視的殘酷現實,通過稅務官的冷酷無情,展現了底層生活的苦難;《磨坊外》則無情鞭撻了磨坊主的貪婪與道德淪喪,批判了人性中的貪婪面。

  • 《萬卡》:這篇小說中的凡卡是沙皇統治下苦難童年的縮影。他的聖誕節求救信觸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喚起人們對弱勢群體命運的深切關注。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不僅是對人性、社會的深度剖析,更是對現實的無情揭示。每一篇作品都是一段歷史,一段引人深思的社會寫照。

⑷ 外國諷刺小說《窗》是誰寫的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說《窗》,雖然只有1 200餘字,但內涵十分豐富。所以,當其譯文在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發表後,不久即選入中學教材。初讀此文,覺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讀之,則如橄欖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我們以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產生出如此藝術效果,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採用了「歐·亨利式筆法」,而且也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辯證藝術。

微與著

文題為「窗」,線索為「窗」,文眼同樣是「窗」。作者設置的環境十分簡單:一個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門,一扇窗,其他一概從略。人物只有兩個: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連姓名也沒有交代。兩個重病人在這狹小的天地里當然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斗爭和錯綜復雜的糾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正是透過微觀世界中的這一矛盾,我們看到了善惡兩個靈魂的猛烈撞擊,那飛濺的點點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態人情。臨窗的病人雖身患重病,但他熱愛生命,憑殘剩的精力、羸弱的病體和滿腔的熱情極力想像,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景,以此來激勵自己同病魔作頑強的斗爭;同時也用生機勃勃的人類活動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的生之慾望,活之動力。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們兩人共同的財富,窗外的「春天」理應兩人共同享有。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雖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聽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賽,浪漫的情侶散步,……充分享受了這段美好時光,但他卻不以此為滿足,他還強烈地渴望佔有那扇窗戶。這雖然也是熱愛生活的願望使然,但其核心卻是自私的。私心極度膨脹,最終導致採取見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饒恕他,他費盡心機得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一扇窗戶照出了兩個靈魂,表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態度,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由此可見,短篇小說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它無需編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畫,只要善於從微觀世界中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看似簡單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為我們窺視靈魂、認識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瞭望台。

虛與實

《窗》的藝術構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莫過於:在靠窗的病人嘴裡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裡變成了光禿禿的一堵牆。這是對不靠窗的病人的丑惡靈魂的有力鞭撻。從藝術上講,又是虛與實的巧妙結合。運用虛的手法,正如繪畫中的空白藝術,又似音樂中的休止符號,常常能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窗內的環境單調,兩位病人的病情又很重,當然只能憑藉近窗這一優勢來感受生命的活力。可窗外實實在在只是一堵光禿禿的牆。這樣內外單調的環境在靠窗的那位病人眼裡為何能幻化成五彩斑斕、生動活潑的景象?能化實為虛的動力來自他對生活的滿腔熱望,他為了給他人帶來生命的歡樂和求生的力量,支撐著與另一位同樣沉重的病體,編織出美好的夢幻:

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裡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遊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麵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艦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陰下散步。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相鬥妍的牡丹花和金盞草。……

這雖是心造的幻影,但只有以純潔的心靈、高尚的人格、滿腔的赤誠才能澆灌出絢麗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這充滿生機、安詳和諧、沸騰熱烈的生活之景。一個心中沒有春天的人,他的眼中同樣沒有春天。這虛幻的景象中包蘊著一個偉岸的形象,一顆美好的心靈。真是虛筆一處勝實寫無數。

當不靠窗的病人用自己的卑鄙手段揭開了窗外之謎時,這「光禿禿的一堵牆」的實景又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文章雖到此結束了,而留給讀者的想像卻很多。人們不禁要問:原來窗外的美景緣何而來?得到靠窗位置的病人該會想些什麼?他的命運又將如何?實寫恰到好處,又引出虛筆無數。

正與反

《窗》的篇幅雖短,卻通篇巧用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內涵。窗外雖然只有一堵光禿禿的牆,在靠窗的病人講來卻是那麼富有生活情趣,那麼娓娓動聽,這對他本身來說是「自欺」,對同伴來說卻是「為人」。可享受這美景的病人產生的想法不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而是「挨著窗口的為什麼不該是我呢?」這種自私者的嫉妒,進而發展為怨憤。這正如培根所說的,「嫉妒能把凶險和災難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

為了排遣同伴的苦悶,靠窗的病人雖然沒有看到什麼公園,卻盡自己的想像力在編造美景,用心可謂良苦,可當他生命垂危的時候,不靠窗的病人雖然醒著,卻兩眼盯著天花板紋絲不動,盡管只要舉手之勞,同伴就可轉危為安。從這里,我們看到了極端自私者的本性,他不惜以別人的生命為代價來擺脫自己心靈的困擾。兩個靈魂,一個那麼崇高,一個卻如此卑下。那位靠窗的病人,在為同伴講述的時候是多麼的幸福,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又多麼的凄慘!

再看那位不靠窗的病人,當同伴生動地描述所「見」到的一切時,他聽得那麼津津有味;當他心中最初湧出那可恥的想法的時候,他也為自己有這種想法感到慚愧,可他愈是克制,這種想法愈是強烈,最終由嫉妒而至怨憤,由怨憤而至殘忍。同樣都是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他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同伴的死亡之上,這種「熱愛」充其量只是滿足自己的私慾。他心中的一星善良倏忽即逝,反襯出的是丑惡無比的靈魂。

《窗》的主題如此深刻而篇幅卻如此之短,其原因是它省去了一切可以省略的筆墨,如人物經歷的介紹,人物的外貌描寫,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人物心理活動的細微流程等,而把筆墨潑灑於人物心態和環境的對比上,塑造出兩個迥然相異的形象:道德品質上的崇高與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與污穢不堪,形成令人驚詫的強烈反差。

以上三組藝術辯證法范疇又具有內在的聯系和轉化功能。它以正與反的強烈對比作為全文的藝術結構框架,以虛與實的對立統一作為藝術描述的基本手段,並輔之以欲抑先揚、相反相成的藝術筆法,最終達到微與著的辯證轉化:知微顯著,小中見大,一扇小小的窗戶中充溢著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結尾處,「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那戛然而止的收煞,是猛甩之豹尾,正反、虛實、微著等三對辯證法范疇全部聚焦於此。它出人意料之外,然而,因其揭示了深刻的社會主題,便又進入情理之中。這樣,藝術辯證法就揭示出了思想辯證法,完成了全文思想和藝術之間的內在轉化。

⑸ 《契訶夫短篇小說》部分作品賞析

契訶夫短篇小說,猶如銳利的剃刀,直刺社會肌理。這位俄國文學巨匠,以其深刻洞察力,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出人性的多面和社會的症結。


《胖子和瘦子》以辛辣的諷刺,揭示了社會等級的虛偽,契訶夫用幽默的筆觸剖析了人性中對權力的奴性追求;《一個文官的死》則深入剖析官僚體制下的壓抑,讓讀者體驗到個體在體制壓力下的無奈與掙扎。


《普里希別耶夫軍士》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專制制度下個體的奴性與對權力的盲目忠誠,而《苦惱》中,姚納的悲慘遭遇,是社會冷漠無情的寫照,喚起人們對底層人民命運的同情與反思。


瑪憲卡的離開在《風波》中象徵著覺醒與反抗,而《巫婆》的故事則刻畫了一個在壓抑環境中的女性,她的抗爭是對自由的吶喊,揭示了權力失衡下的道德困境。


薩夫卡的墮落與迷戀,《阿加菲婭》以警示的方式,提醒人們追求真理,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底層歌女的遭遇在《歌女》中,映射出社會的階級分野和道德的淪喪,引發對社會公正的思考。


《丈夫》揭露了社會階級歧視的殘酷現實,稅務官的冷酷無情,讓人深感底層生活之苦。而在《磨坊外》,磨坊主的貪婪與道德淪喪,是對人性貪婪面的無情鞭撻。


最後,《萬卡》中的凡卡,是沙皇統治下苦難童年的縮影,他的聖誕節求救信,觸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喚起對弱勢群體命運的關注。


契訶夫的短篇,不僅是一篇篇小說,更是對人性、社會的深度剖析,每一篇都是一段歷史,一段對現實的無情揭示。

熱點內容
都市直播間運氣好到爆小說 發布:2025-07-22 09:07:36 瀏覽:120
喬梁最後結局小說 發布:2025-07-22 09:01:35 瀏覽:119
重生嬌妻逆襲了類型小說 發布:2025-07-22 08:56:39 瀏覽:353
類似腹黑總裁狠給力的小說 發布:2025-07-22 08:47:44 瀏覽:495
小說言情男主很撩 發布:2025-07-22 08:45:58 瀏覽:460
總裁嬌妻是記者的小說 發布:2025-07-22 08:41:53 瀏覽:254
戴著手錶重生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22 08:36:25 瀏覽:322
網路小說要求多少字 發布:2025-07-22 08:31:56 瀏覽:21
又黃又虐心的總裁小說 發布:2025-07-22 08:31:52 瀏覽:475
百合文的小說都市 發布:2025-07-22 08:31:50 瀏覽: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