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短篇小說的思想
❶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要表達的什麼思想
《變形記》表達的思想是人的「非人的」思想變形。當人的「個體性」與自我心靈被忽視時,就不可避免與人產生」公共性「矛盾而導致命運毀滅。
《變形記》對「變形」的真正指向,是對人的生活態度、道德觀念、價值觀、存在主義的變化扭曲的透視。從表面上看,變形的是從人變為蟲的格里高爾,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責任感,對家人的尊敬,特別是對妹妹的愛,是由始至終都堅毅不變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個成員在整個過程中經歷著起伏的「思想變形」。
《變形記》作品鑒賞
《變形記》情節荒誕、離奇突兀,同樣包含了深層寓意和許多哲理,主要表現為異化主題,向讀者展示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的異化圖景。格里高爾變形前的生活是很艱辛的,長年累月在外推銷產品,常受老闆申斥,又怕被解聘,同事說長道短,在這樣的環境中是活得很累的。
並且,殘酷的現實將他這種受壓抑受欺侮的最起碼的生存資格也剝奪了,將他異化成了一隻不能自食其力,喜歡吃「一半腐爛的蔬菜」和「剩下的肉骨頭」,「變稠的白醬油」等食物的大甲蟲。盡管他曾經「竭盡全力」攢錢,讓全家人過著「甜蜜溫暖」的日子,但變形後最終還是被親人唾棄,成了一具「又干又癟」的屍體。
❷ 哪有20世紀文學史要能查卡夫卡小說的思想藝術特徵的。
卡夫卡的小說從思想上看主要分為四類:
1、揭示社會現實的荒誕、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
卡夫卡小說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表現人完全屈服於存在的威力之下,這方面《判決》和《鄉村醫生》具有典型性。還有長篇小說《訴訟》。《判決》是以父子沖突為主題的短篇,小說不僅表現了對「原父」的恐懼感,也表現了對家長制的奧匈帝國的不滿,與此同時,卡夫卡通過這個故事,還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荒誕、非理性。
2、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在重重壓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以致「異化」的現象。《變形記》是這個主題的代表作。卡夫卡通過受壓抑的小職員變成一隻甲蟲後的思想和活動,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這種別具一格的描寫使《變形記》成為一篇獨特的文學作品。除此之外,《騎桶者》和飢餓藝術家》等也都是描寫異化現象的傑作。
3、描寫資本主義社會里,中、小資產階級人物找不到出路的孤獨、苦悶情緒和無能為力的恐懼感。《老光棍布魯姆費爾德》和《致科學院的報告》,還有《地洞》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4、揭露反動統治階級的罪惡,反對異族侵略,在某些方面還反映了對祖國、民族的失望情緒。《在流放地》就是揭露反動統治階級的罪惡這方面的力作。
卡夫卡的小說,不論是短篇還是長篇,思想內容怪誕離奇,藝術形式新穎別致。他擺脫了傳統小說創作的束縛,在藝術風格上獨樹一幟,為後來現代派文學開創了先河。他的小說的藝術特點,可以概括為獨創性、象徵性、荒謬性、冷漠性和意識流。卡夫卡的小說的結構都比較緊湊,文字簡潔流暢。他往往通過富有實感的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探討人生哲理,揭示社會矛盾,收到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
❸ 變形記(奧地利卡夫卡)主要內容與中心思想是什麼
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內容簡介
一 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黑暗的現實,痛苦的生活,使得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信心,一方面尋求出路,銳意改革,一方面又陷於孤獨、頹廢、絕望之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些思想敏銳的藝術家認為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他們著書立說,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系,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現代主義文學應運而生。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人和人之間關系的冷酷,人對社會的絕望。藝術上強調使用極度誇張以至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描繪扭曲的人性,表現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的主觀感受,開掘個人的直覺、本能、無意識、夢幻、變態心理以至半瘋狂、瘋狂的言行、心理。現代主義的優秀文學作品探索人的心靈,為揭示人的內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藝術手法。
二 情節和主題
《變形記》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小說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標明。課文節選了原小說的一半內容。
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郁。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三部分,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自己垂倒在地板上,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著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成為累贅——絕望而死
家裡親人:驚慌、同情——逐漸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心家庭、懷戀親人,可是親人最終拋棄了他,對他的死無動於衷,而且決定去郊遊。
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變形記》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創作的文學作品的主題,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有人認為《變形記》的主題是: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也有人認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❹ 從卡夫卡的短篇小說<敲門>看卡夫卡的小說意義與特點
我以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為例吧
閱讀《變形記》,有一種思維的樂趣,有一種睿智的感覺,思想上的所得顯然多於心靈的收獲,能從那極度的變形與誇張里體會到生命的悸動與沖突。本書比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與創造特點,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實,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變形記》超越時空的限制,對事件的交代極其模糊,不指明具體的時間、地點和背景。甚至泯滅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虛幻與現實難解難分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了。看來,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實,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❺ 評卡夫卡小說的思想內容。
卡夫卡小說表現的是「人之死」,主體的人的主體性的喪失,他在小說中,比福柯更早的發現了現代社會以規訓為主要手段的人對人的異化與人格塑造。人在主體性喪失後,陷入了一種無法忍受的情境,以至於出現了如博爾赫斯所說的:「那牲口從主人手裡奪過皮鞭,抽打自己。」
在卡夫卡的小說里,從文藝復興到啟蒙時代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作為自己和世界的主人大寫的「人」,被從神聖的王座上拉下來,跌落在一個小小的洞穴里,在這一跌落中,人的尊嚴、價值和自信全部喪失殆盡。而這種結果,完全是人自己造成的,人們一起促成了「上帝之死」,但是神的光芒不再普照大地,人的價值同時也開始剝落。想取代上帝的位置,但地平線即然被抹平,那麼一切價值的參照系也就隨之崩潰,人把自己推到一個陌生的世界面前,陷入了一種荒誕的境地,從而感到茫然、無助和絕望。這無法令人忍受的荒誕中,感受到了內疚和自責,他將對外在世界的不可捉摸的恐懼內化到內心,對自己進行審判和懲罰,以這種自審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主體地位,來與神秘莫測的世界來抗爭,而這種抗爭是無力的,其結果往往是無意義的、可笑和可悲的。卡夫卡所描寫的是孤立無援的個體的人,他的感受是被拋於世界中的無家可歸的流浪中的人在一個陌生的世界中對荒誕的真實感受。
永遠也抵達不了城堡,整個20世紀的發展,幾乎都可以在卡夫卡的小說中找到,當歐洲的人們在戰後談起戰爭時,那些讀過卡夫卡小說的人說他們早在戰爭中就經歷過了一次,那是在卡夫卡的小說中,人們可以說卡夫卡的小說並不真實,人變成甲蟲、猿變成人、表演飢餓的藝術家……,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卡夫卡小說的現實性。想像與現實在卡夫卡的小說中的界限消失了,在他的小說中,夢幻與現實在個體對世界的存在體驗中達到了統一。
卡夫卡的作品中的形象是「上帝之死」以後,孤獨無依,缺乏自尊、自信、對荒誕的世界感到迷茫和恐懼的惶惶不可終日的現代人,現代人孤單、渺小、總是處於「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地位,他們沒有自我,不僅沒有合格性,在不可捉摸的命運面前沒有任何主體性。
在表現形式上,卡夫卡不僅通過大量的意象構造了一個變幻莫測的充滿怪誕的夢魘世界,而且運用了象徵和隱喻,使作品具有多義性和寓言性,這是卡夫卡超越表現主義的方面。
超現實的手法與現實的批判精神,卡夫卡的藝術世界是超現實的,但是在細節的描寫和心理的表現上卻是現實的,他並沒有把自己的內心體驗局限在純精神和心理方面,而是「內心外化」,將內心體驗的抽象放回到具體的境域中,從純表現上升到象徵,使「意象」成為意義生成之源。
卡夫卡的語境是與人類的歷史境域相契合的,無論他的藝術表現形式多麼的超現實、誇張和變形,但是其主題意義所指向的依然是「上帝之死」後的人處於荒誕的世界中,被異化為「物(動物)」的生存境域,開啟了存在主義文學的先河,無論是薩特、加謬和荒誕派戲劇,都可以找到卡夫卡的影子。同時,也將卡夫卡的思考向更深廣的方面向前推進。
❻ 求:卡夫卡各小說的主題思想。。越全越好、
1、 《變形記》的主題思想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盡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使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後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卡夫卡通過小說並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2、《審判》的主題思想
長篇小說《審判》(1918年寫成),作品講述的是銀行襄理約瑟夫·K無故受審判並被處死的故事。約瑟夫·K在30歲生日的那天早晨醒來按鈴聲吃早餐時,進來的不是女僕而是兩個官差,宣告他被捕,並被法庭審判有罪,他雖被捕卻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有罪,認為一定是法院搞錯了,堅信自己無罪。約瑟夫·K不願屈就命運,他同這場明知毫無希望的訴訟展開了一生的交戰,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戰。在第一次審判時,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法庭黑暗,為自己的無辜理直氣壯地進行辯護,隨著訴訟的發展,他卻日益關心起他的案子,幾乎天天為案子四處奔波,找人幫忙,想搞個水落石出,親自動手寫抗辯書,從各個方面來說明自己無罪。他生怕自己在某一個最微小的地方犯過什麼過錯,竭力去尋找,捕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終日。然而一切努力都徒勞無益,K終於明白,要擺脫命運的安排,擺脫法律之網的束縛是不可能的。最後,他毫無反抗地被兩個黑衣人架走,在碎石場的懸崖下被處死。
3、《城堡》的主題思想小說描寫了普通人與行政當局之間的對立。在森嚴的行政當局面前,在極度官僚主義和窒息人的社會關系面前,在腐敗的奧匈帝國統治下,普通人的普通願望也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們在層層機構的官僚作風下只得窒息而死。既然沒有聘請K,卻給他派來了兩個助手;K尚未到任,卻收到了城堡當局對他工作表示滿意的表揚信,而這封信是從廢紙簍里揀來的,信差也很久沒見過城堡官員了,而且他根本沒有資格主動見到那位高不可及的克拉姆。這是一座寒酸的、破敗的城堡,「既不是一個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穎的大廈,而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建築群」,但對於勞動人民來說仍然高不可及。城堡官員常常到專供他們淫樂的赫倫霍夫旅館來尋歡作樂,女侍者們竟以此為榮。巴納巴斯的妹妹阿瑪利亞拒絕了某官員的追逐,竟至於全家在村裡被人們看不起,因為她竟敢反抗威嚴可怖的統治者。K的失敗在於城堡當局驚人的官僚作風和森嚴的等級制度,也在於周圍人的冷漠。他周圍的人沒有一個向他伸出過援助之手,也沒有表示過任何同情心。既然如此微小的目標都難於達到,那麼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從這個角度看來,卡夫卡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刻的揭露。
4、《判決》的主題思想是卡夫卡最喜愛的作品,表現了父子兩代人的沖突。但作品的內涵顯然不在於僅僅表現父子沖突,更在於在普遍意義上揭示出人類生存在怎樣一種權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現人物為戰勝父親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兒子把看來衰老的父親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後,真的把他「蓋了起來」。從表面上看,他這樣做是出於孝心。在深層含義上他是想埋葬父親,以確立自己作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說在體現了卡夫卡獨特的「審父」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對家長式的奧匈帝國統治者的不滿。與此同時卡夫卡還通過這個獨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會中現實生活的荒謬性和非理性。
5、《致科學院的報告》(1971)描寫馬戲團試圖尋找「人類道路」而馴化猿猴成為會說話的人的故事。被關在狹窄籠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迫下學人吐唾沫、學人喝燒酒、學人語喊「哈羅」。凄厲的哀號與悲鳴,傳遞出失卻自由、沒有出路的苦悶與悲觀絕望情緒。漸失猿性獲取人性的過程畸變,正是人類異化的一種反向印證。
6、《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描寫中國的老百姓受無形權力的驅使,去建造毫無防禦作用的長城,表現出了人在強權統治面前的無可奈何與無能為力。
7、《飢餓藝術家》(1922)中歌唱藝人為了生存,為了使自己的藝術達到「最高境界」,竟把絕路作為出路,以絕食表演作為謀生手段,宣稱可以40天不進食而引吭高歌表演,進而發展到為絕食而絕食的「藝術」境界,彷彿飢餓真的就與人的肉體感覺離開了一樣。40天過去了,他仍堅持要絕食表演下去,後被經理強迫進食。藝術家深為他的飢餓藝術未達佳境而遺憾,更為人們對他的藝術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備感孤獨,他把原本作為生計手段的挨餓,當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藝術」而孜孜以求,最後被送進馬戲團,關在籠中與獸類一起供人參觀,無異於真正的動物。骨瘦如柴的藝術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異化、精神展品化和藝術異化的象徵,是現代人痛苦悲哀現狀的寫照。
8、《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主人公是一隻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鼴鼠類動物。作品採用第一人稱自敘法,描寫了「我」擔心外來襲擊,修築了堅固地洞,貯存了大量食物,地洞雖暢通無阻,無懈可擊,防禦退逃自如,但「我」還是時時處於驚恐之中,惶惶不可終日。「我」又常年不斷地改建地洞,輾轉不停地把糧食從地洞的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做好防禦工作以防外界強敵前來襲擊。它說:「即使從牆上掉下來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種未知的危險、向它周圍無窮的一切發動了一場殊死的戰斗:「我離開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沖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經很幸福了」。然而它永遠在挖掘新的地道,在這個沒有盡頭的迷宮里,面對「一種我始終應該擔心的東西,一件我始終應該有所防備的事情:有個人來了」。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一次大戰前後,普通小人物失卻安全感、生活與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懼心態。
❼ 卡夫卡的《變形記》具有怎樣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謝邀:
開篇明義,《變形記》寫於1912年,是奧地利德語小說家弗蘭茨·卡夫卡最為出色的中篇小說。
卡夫卡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是其創作的永恆主題,這種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追認其為先驅。主要作品有《審判》《變形記》《城堡》等。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三四十年代的超現實主義作家們將卡夫卡視之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誕派以之為先驅,六十年代的美國「黑色幽默」將其奉為典範。
美國詩人奧登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郁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余作家,他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斗,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❽ 卡夫卡的短篇小說想表達的是
我們永遠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住在一套公寓,躺在一起,坐在一張桌子前,永遠也不會,甚至不能在同一個城市……但,雖然不能生活在一起,至少我們可以同時幸福的躺著,等死。 ——卡夫卡 當初論文選定了卡夫卡,完全是因為好奇,這是一個我感興趣,並且想要找機會走近的作家,也許這正是一個機會。於是,我借來了很多關於卡夫卡的小說,書信,日記,評論想要寒假來讀。兩個月後,我放棄這個選題。 至今仍記得高中二年級時讀到《變形記》時的驚駭,我相信這是一個奇異的作家,他所寫的和我以往讀過的作家都那麼的不同。如此清晰而又逼真地描述人變成甲蟲的故事,在他筆下卻那麼自然而平常,客觀,冷靜甚至冷漠的態度,讓我困惑。 一直到讀了卡夫卡的《致父親的信》,才開始真正的走近卡夫卡,拋開他那些被譽為世界經典的玄之又玄的象徵和隱喻手法不談。卡夫卡的成長過程,不過是一個敏感,懦弱,內向,自省的孩子的成長罷了。當然他很會讀書,法學博士不是人人都拿得到的;他富有正義感,是那麼一個善良過分的仁慈的好人;而且他有清晰的頭腦和判斷,對於這個世界有著超越的認知。但他被扭曲的情感,自卑,逃避,軟弱,卻將他的徹底的顛覆了。 卡夫卡一生平淡無奇,默默無聞。他的生前,甚至沒有發表過什麼作品,雖然文學已經成為他唯一的愛好和寄託,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寫作是比死亡更深的睡眠……就像人們不能把死屍從墳墓里拖出來一樣,在夜裡,誰也不能把我從桌前拽走。」他以最平常,最不引人注意的語氣和態度敘述與常理,習慣相悖的事件和境況,就像那是最普通不過是事,他寫下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議,卻體現了自己內心的真實,盡管在文字中他也一貫是堅持了他的自我壓抑和自我逃遁。 在給父親的信中他寫到:「可我在別處再也沒見過像我這樣無所謂,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孩子,對外界漠不關心,沉浸在胡思亂想中,他的無動於衷不加掩飾,不可摧毀,孩子般無助。近乎可笑,盲目的自鳴得意。可這也是唯一的庇護,以防恐懼和內疚引起的神經錯亂。」他始終像是一個張著大眼睛的被放逐者,在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內心世界」中尋找著自己的出路。 他找到了嗎?他死去前要求他的好友將自己的文字全部焚毀,可是他的好友卻將它們全部拿出來發表了。現在他被人們認為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可這與他的一生無關,與他已經徹底走向終結的隱秘人生無關。如今我們雖可窺見他夢幻似的內心圖景,卻仍舊無法找到揭示他的內心謎題的鑰匙。 但為什麼要有答案呢?人生本來就是難解的謎題,卡夫卡經歷的也不外如此,誰沒有夢幻式的內心生活,沒有因為思想個性與現實的覬覦而遭受痛苦?他只不過是被「神化「的那一個,盡管這也許並非是他本人所願。
❾ 弗蘭茨·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什麼
卡夫卡的小說與傳統的小說在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在他的小說中,他充分地揭示了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在《判決》一文中,兒子因為父親的一句話,「我現在判你去投河淹死。」他竟然真的沖下樓去投河自盡了。臨死前,他低聲說道:「親愛的爹娘,我可是一直愛你們的呀。」這一對父子的非理性行為其實正是整個人類的非理性的一個縮影。卡夫卡小說的第二個內容是揭示了現代人的異化現象,所謂異化是指在外在的和內在的雙重壓迫下,人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本質,異化為動物和機器。他的代表作《變形記》就突出表現了這種異化。主人公在精神和肉體的重壓之下,一夜醒來已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雖然他還一心想著幫助家裡人,但家人卻逐漸地開始厭棄他,最終他悲慘地死去了。另外,卡夫卡在他的小說中,還揭示了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描寫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專橫腐朽。在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作者以更鮮明的態度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行,以此來影射資本主義統治的血腥和殘暴。
❿ 卡夫卡創作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卡夫卡的小說從思想內容看,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那些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作品。如短篇小說《判決》中,父親對兒子——青年商人本德曼進行指責是無禮的,而判決兒子投河更是荒謬之至,而兒子竟然執行了這荒誕的判決。人們的非理性行動正是整個人類存在非理性的表現。短篇小說《鄉村醫生》也是一篇描寫人類社會非理性表現的作品。小說的寓意是深刻的:人類患了重病,這病已十分嚴重,使人的肌體變得無可救葯。人們盲目地相信醫生的醫術即理性能治癒一切病患,事實並非如此,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症是理性所醫治不了的。到最後,連醫生本人也成了需要尋找家園的流浪者。
卡夫卡小說的第二個內容是揭示了現代人的異化現象。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著名小說《變形記》突出地表現了這種現象。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在現實生活中當然是無稽之談,但是如果從他的工作已經使他變成了一架機器和工具來考慮,那麼就應承認他喪失人的特性、異化為動物,是符合邏輯的,從藝術的角度看,也是真實的。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也是一部有異化內容的作品。在這篇小說里,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揭示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是卡夫卡小說的第三方面的內容。這一類作品表現的主要是中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在這類作品中,短篇小說《地洞》最有代表性。卡夫卡通過一個小動物的心理活動,生動地展示了在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生命沒有保障、生活不得安寧的困境。長篇小說《美國》寫的基本上也是現代人的孤獨、失落和無家可歸的困境。
最後,卡夫卡在一些小說中還描寫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專橫和腐朽,短篇小說《在流放地》深刻地揭露了專制制度的殘酷和滅絕人性,也揭露了舊制度行將滅亡時它的信徒和衛道士們的冥頑不靈。在長篇小說《審判》中,作者以更大的力量揭露了官僚機構尤其是司法界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