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葉聖陶的短篇小說集叫隔膜
① 葉聖陶的作品介紹 葉聖陶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1、《隔膜》
短篇小說集《隔膜》,是葉聖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初版於十二年(1923年)三月,是「文學研究會叢書」的一種,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筆者收藏的是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的「國難後第一版」。
2、《稻草人》
《稻草人》這篇童話就通過一個富有同情心而又無能為力的稻草人的所見所思,真實地描寫了二十 年代中國農村風雨飄搖的人間百態。
《稻草人》是第一本為兒童而寫的童話集,作者葉聖陶也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茅盾這樣評價葉聖陶:你要從他作品中尋找驚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無驚人處,有他那種凈化升華人的品性的力量。
3、《倪煥之》
《倪煥之》該書是作者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在小學教員倪煥之身上,較典型地寫出了一部分知識分子從辛亥到1927年大失敗這時期的追求和幻滅。
《倪煥之》是葉聖陶一九二八年寫的一部長篇小說,連載於當時的《教育雜志》上。《倪煥之》真實地反映了從辛亥到第一次國內戰爭時期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生活歷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這些規模壯闊的運動曾經給予當時知識青年的巨大影響
4、《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告訴我們無論大石塊小石塊,彼此集合在一塊兒,鋪成實實在在的路,讓人們在上邊走,這才是石塊最有意義的生活。在鋪路以前,大石塊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塊墊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沒有多大的意義。
至於大石塊被雕成英雄像就驕傲起來,自以為與眾不同,瞧不起人,只是我對大石塊當時「心理」的揣摩而已。我寫小石塊看見大石塊驕傲以後怎麼想,也只是對它們當時的感受所作的隨意揣磨。
5、《未厭居習作》
《未厭居習作》收集了1923一1935年間的散文36篇,1935年出版,其中有一部分曾收入過《劍鞘》和《腳步集》這些散文內容比較豐富,形式也不拘一格。
其中既有對重大政治斗爭題材的記述和感受,旗幟鮮明,愛憎強烈;也有對生活中一些具體的人物、的描摹,態度親切自然,體微,狀物真切;既有富於哲理性的議論,也有輕柔暢達的抒情;既有激憤的鞭笞和詛咒,也有細微的描寫和親切的贊頌。
② 葉聖陶代表作品有哪些
葉聖陶代表作品有:《隔膜》、《倪煥之》、《稻草人》等。
葉聖陶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在文學史上和教育史上都有巨大的貢獻。葉聖陶代表作品為《隔膜》、《線下》、《倪煥之》、《稻草人》。
1916年,葉聖陶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推出第一個童話故事《稻草人》。《倪煥之》是作者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1928年連載於《教育雜志》。它的問世是新文學的重大收獲,進步藝界的星星之火。短篇小說集《隔膜》,是葉聖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
評價:
葉聖陶先生是中國文藝界、教育界的老前輩,他為人敦厚,彬彬有禮。著名詩人臧克家曾經說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大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③ 葉聖陶的代表作
小說《隔膜》、《線下》、《倪煥之》,散文集《腳步集》、《西川集》,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文學作品
葉聖陶主要筆名有葉陶、聖陶、桂山等,1914年開始創作文言小說,1918年開始發表白話文作品。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散文、雜文、詩歌和兒童文學作品。
《春宴瑣譚》:他的第一部白話小說
《倪煥之》:長篇小說
《隔膜》:小說集
《火災》:小說集
《蘇州園林》:散文
尤其是《牛郎織女》:神話
報章雜志
葉聖陶曾在以下報紙、雜志作過編輯、主筆或主編: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
《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周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志》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家》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志》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
童話作品
葉聖陶曾寫過以下童話: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種子》
《皇帝的新衣》
《玫瑰和金魚》
《月亮姑娘的親事》
《含羞草》
《快樂的人》
《芳兒的夢》
④ 葉聖陶短篇小說集的內容簡介
葉聖陶(1894.10.28-1988.2.16) ,葉聖陶原名時紹鉤,生於江蘇蘇州。父親在地主家做帳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後在一個初等小學當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閉居期間作文言小說發表在《禮拜六》等雜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學校教國文,並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1917年應聘到吳縣用直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
1918年在《婦女雜志》第4卷2、3號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19年參加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並在《新潮》上發表小說和論文。1921年與鄭振鐸、茅盾等人組織發起文學研究會,並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旬刊》上發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國第一部童話集。1928年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倪煥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編輯。1927年5月開始主編《小說月報》。1930中轉到開明書店當編輯。抗日戰爭期間舉家內遷,曾在樂山任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到成都主持開明書店編務。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出版總署署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著作書目:
《隔膜》(短篇小說集)1922,商務
《雪朝》(新詩集)與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務
《火災》(短篇小說集)1923,商務
《稻草人》(童話集)1923,商務
《劍鞘》(散文集)與俞平伯合著,1924,霜楓社
《線下》(短篇小說集)1925,商務
《城中》(短篇小說集)1926,上海文學周報社
《風浪》(兒童歌劇)1928,商務
《未厭集》(短篇小說集)1929,商務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9,開明
《懇親會》(戲劇)1930,小說月報社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集)1931,開明
《腳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國書店
《三種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厭居習作》(散文集)1935,開明
《聖陶短篇小說集》1936,商務
《葉紹鈞選集》1936,萬象
《葉紹鈞文選》1936,仿古書店
《四三集》(短篇小說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話集)1936,藝林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品選》1937,全球書店
《給戰時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1941,三通書局
《遣愁集》(小說、詩歌集)1943,創作文藝社
《微波》(短篇小說集)1944,藝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紹鈞傑作集》(短篇小說、散文集)1946,全球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49,全球書店
《怎樣游戲》(兒童文學)1947,中華
《李太太的頭發》(散文、短篇小說集)l947,博文書店
《葉聖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說集)1948,中華
《葉聖陶短篇小說集》 1954,人文
《葉聖陶童話選》 1956,少兒
《葉聖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葉聖陶選集》 1958,香港新藝出版社
《葉聖陶選集》 1959,人文
《抗爭》(短篇小說集)1959,人文
《篋存集》(詩集)1960,作家
《葉聖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葉聖陶序跋集》 1983,三聯
《我與四川》(散文、詩歌集)1984,四川人民
《葉聖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聯
《稻草人》和其他童話 1984,少兒
《童話》1985年,新蕾出版社
《葉聖陶童話選》1986,吉林人民
《葉聖陶代表作》1987,黃河文藝
《葉聖陶集》(1-5卷)1988,江蘇教育
⑤ 葉聖陶小說《隔膜》的簡介
《隔膜》作為葉聖陶的早期作品迥異於其後期的創作。眾所周知,作為「文學研究會」的締造者之一,葉聖陶的小說帶有濃厚的「為人生」色彩,試看他的幾部名篇《倪煥之》、《潘先生在難中》、《多收了三五斗》、《飯》等,均體現了對社會的強烈關注。和文研會的其他成員如魯迅、沈雁冰、王統照等人一樣,葉聖陶是將文學作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工作來,極切地關注著社會問題,當仁不讓地匯入早期「社會問題小說」的創作隊伍中,並成為「其中成熟最快且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隔膜》之於葉聖陶正如《野草》之於魯迅,它們都是「獨語體」的,越過社會,越過眾人,也越過自己顯而易見的風格,退回到隱秘的內心深處,不求反響,不求共鳴,不求為人所知。他們只是要單純地記錄那些困擾自己糾纏不清的思緒,讓它從筆端滴落留駐紙上,作為曾經有過的記憶。
閱讀《隔膜》,除卻那稍稍帶有時代特徵的「蓄音片」、「令郎」、「作揖」等語詞外,我們看不出它所敘述的情境離我們的遙遠。相反,撥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歷史煙雲,我們似乎能夠輕易走入作家的心底,輕車熟路地洞悉其心境以及他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與他之間的同感並未因為創作時代的久遠而消彌。因為那種相似的感同身受的苦惱與迷茫同樣曾糾纏過我們每一個人。《隔膜》的感覺與我們是相通的,這便是它歷經八十多年仍能打動讀者的深層原因。文章不長,幾乎完全是敘述者一人的講敘,只在大體的環境概括中,簡單勾勒了三個場面,以承托起短篇小說的框架。至於具體的情節波瀾則並未展開,沒有起承轉合,沒有旁枝末節,作者
一開場的自述已奠定了整個文章的基調和主題。所以,這是一篇不太象小說的小說,若歸入散文亦無不可。因為如果大致抽空或置換文中的三個場面,抽空所涉及到的人物和對話,文章的主題和基調絲毫不會受到影響,依然成立,只是那樣它將成為名符其實的散文,與小說這一體裁的相隔也就太遠了。這樣古怪的小說,不僅在二十年代,即便整個現代文學的長河中也是為數不多的。
作者截取的三個場景分別是「相逢」——親戚的書齋、「飲宴」——朋友的餐室、「閑聚」——眾人喧鬧的茶館,這便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網系中提取出了三種最基本的社會關系:一是自己無法左右與選擇的血緣關系,二是生活中接觸較多可以互相照應的熟識關系,三是毫無瓜葛的陌路關系。三種關系一是天意給予的,二是自我選擇的,三是難以稱為關系的關系,它們幾乎可以涵納世上的一切交往,雖然分別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濃淡程度,不能絕對得同日而語,但它們給予敘述者的感覺卻異常雷同、如出一輒,那就是——隔膜。相逢如何,不過是說意料之中你應我答的話,客套的寒喧的程式化的但又不能省略的話,找一些掩飾尷尬填補沉默的無關緊要的問題,但說者只顧說了,似是盡了義務卸去責任,於是並不專心聽答者的應對,對其幾乎充耳不聞,答者也便跟著淡漠無味。交流在尷尬中阻塞了,象中間被築起堤壩的小河,浪花只在自己小小的范疇中盤旋。飲宴又如何呢?與不相熟的人舉杯敘情,即便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卻只是言不由衷的應酬而已,依是各懷了各的心,虛情假意一番。人頭攢動吵嚷熱鬧的公共場合里,互相問好高聲談論,似是交情篤深一拍即合,卻又毫在意對方,少了誰也不會被發現,多了誰也不會有人驚喜,大家都在熱烈的無聊著。三個場景概括要約了無所不在的隔膜,無所不在的寂寞,委實讓人難以承受。
《隔膜》寫了人的荒誕處境,寫了人日常的一種孤立無援的存在方式,隔膜也是人無法擺脫的一種無奈境遇。盡管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卻互不了解,互不關心,互不在乎,互無意義,他人在自己眼中如同自己在他人眼中一樣,僅淪為一個無足輕重單調而空洞的行動符號,人是這樣群居而又孤獨無助與自身絕緣的動物。這種近在咫尺卻又遠隔天涯的疏離是令人恐懼的,人活著非旦要面對撲面而來的困擾艱辛還要逃避與類群的接觸,豈不是一種絕境中的絕境,掙扎中的掙扎?
隔膜即是人與人之間的牆壁,人們競相築起的用於自我防衛的牆壁又成為難以跨越的隔膜。人成為彼此在世間的障礙物、累贅、或危險品。人人設防、人人自危,在保持距離互相隱瞞這一點上卻有著高度的默契,自覺自願地加深拉長著原有的鴻溝。
《隔膜》中的敘述者煩惱於那些無聊無謂的交往應付,煩惱於那些「蓄音片」式的對話交流,也煩惱於欲擺脫而不能的窘然處境,在與親戚的敘舊中,「我如漂流在無人的孤島,我如墜入於寂寞的永劫,那種孤凄彷徨的感覺,超於痛苦以上,透入我的每一相細胞,使我神思昏亂,對於一切都疏遠,淡漠。」在作客友人家中,「我想他們各有各的心,為什麼深深地掩飾著,專門用蓄音片說話?這個不可解。」「我沒有別的盼望,只盼時間開快步,趕快過了這兩點鍾。」在人群川流不息的茶館,「我欲探求他們每天聚集在這里的緣故,竟不可得。他們欲會見某某么?不是,因為我沒見兩個人在那裡傾心地談話。他們欲討論某個問題么?不是,因為我聽他們的談話,不必辨個是非,不要什麼解答,無結果就是他們的結果。」這是無可穿透的心與心的隔膜。人們象一個個刺蝟,本欲在冬日裡相互偎依取暖,然而彼此倒立起來的刺又使它們難以接近,於是只能處於一種不遠不近若即若離的狀態下,欲達不達模稜兩可地延宕著,枯燥無味的心緒永不得改變。
在個人與他人的問題上,每個人都想把他人當作對象,當作客體,同時又想擺脫自己成為他人的對象,使人感到壓抑的地位,於是人們不得不處在緊張乃至沖突的關系之中。「他人是我的地獄,」我們每個人都在別人的目光下苟活,處於從屬於他人的境況之中。這就是《隔膜》想要表現的深層含義。
作為二十年代的現實主義作家,作為一個宗旨是以文學干預生活的知識分子,葉聖陶的《隔膜》是一次意外的收獲。這里沒有惱人的社會問題,沒有底層小人物的悲哀,沒有抨擊批判滴血為墨的鏗鏘力度,但是卻是綿里抽絲的緩慢而持久的鈍痛,它不是為表現什麼,不是為教化何人,只是單純地記錄了自我感覺,這是作家的真實和文學的真實所成就的,以它原生態的極強生命力感動了讀者。通過文本,我們理解了八十年前的作者,理解了八十年前那種令人喘不過氣來的空虛和痛徹骨髓的孤寂,我們不自覺得為它顫栗。也許,在喧嘩里落寞,在孤寂中陶然是人類永遠無法自解的一個謎語吧!
葉聖陶 (1894~1988) 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原名紹鈞,字聖陶,江蘇蘇州人。是繼魯迅之後,新文學運動初期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也是現代著名的教育家。1914年開始發表了10餘篇文言小說,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葉聖陶從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1923年起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曾任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主編過《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等多種重要刊物,發現、培養和舉薦過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還出版不少詩集、評論集和論著,編輯過幾十種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致力於文化教育的領導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葉聖陶其文:
(一)創作經歷
1、他在20年代陸續出版了《隔膜》、《火災》、《線下》、《城中》、《未厭集》等短篇小說集,以及長篇小說《倪煥之》。他的出版於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學史上第二個短篇小說集(第一個是郁達夫的《沉淪》)早期小說大多描寫知識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難中》等;後轉向攝取與時代斗爭有關的重大題材,如《夜》、《倪煥之》等,較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後的社會現實。他的小說呈現出朴實冷雋的藝術格調。從1925年到二十年代末,葉聖陶的創作取得了全面的豐收。葉聖陶本時期的創作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特色。最顯著的,就是以飽滿濃郁的政治熱情,迅速直接地描繪革命斗爭的壯烈圖景,歌頌群眾運動的宏偉場面。這就使他本時期的作品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感和戰斗精神被茅盾譽為「杠鼎」之作的《倪煥之》是新文學史上優秀的革命現實主義長篇名著。
「九·一八」事變之後,積極參加愛國抗日活動,發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說,技巧日臻圓熟。抗日戰爭爆發後,輾轉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寫作以散文和文藝評論為主。主要散文集有《腳步集》、《未厭居習作》,《西川集》,《小記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實,意趣雋永,語言潔凈,大多具有厚實的社會內容。《藕與蒓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牽牛花》、《春聯兒》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2、葉聖陶還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童話集《稻草人》展現了勞動人民的苦難,但有時氣氛顯得低沉和悲哀,稍後的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著重表現人民群眾團結抗暴的集體力量。他的童話構思新穎獨特,描寫細膩逼真,富於現實內容。魯迅說,葉聖陶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表·譯者的話》)。
(二)創作主題及其風格
1、聖陶談到他作小說的態度,常喜歡說:我只是如實地寫。這是作者的自白,我們應該相信。但他初期的創作,在「如實地」取材與描寫之外,確還有些別的,我們稱為理想,這種理想有相當的一致,不能逃過細心的讀者的眼目。後來經歷漸漸多了,思想漸漸結實了,手法也漸漸老練了,這才有真個「如實地寫」的作品。彷彿有人說過,法國的寫實主義到俄國就變了味,這就是加進了理想的色彩。假使這句話不錯,聖陶初期的作風可以說是近於俄國的,而後期可以說是近於法國的。因為是「如實地寫」,所以是客觀的。他的小說取材於自己及家庭的極少,又不大用第一身,筆鋒也不常帶情感。但他有他的理想,在人物的對話及作者關於人物或事件的解釋里,往往出現,特別在初期的作品中。愛與自由的理想是他初期小說的兩塊基石。這正是新文化運動開始時的思潮;但他能用藝術表現,便較一般人為深入。
2、自由的一面是解放,還有一面是尊重個性。聖陶特別著眼在婦女與兒童身上。他寫出被壓迫的婦女,如農婦,童養媳,歌女,妓女等的悲哀;《隔膜》第一篇《一生》便是寫一個農婦的。對於中等家庭的主婦的服從與苦辛,他也有哀矜之意。《春遊》(《隔膜》中)里已透露出一些反抗的消息;《兩封回信》里說得更是明白:女子不是「籠子里的畫眉,花盆裡的蕙蘭」,也不是「超人」;她「只是和一切人類平等的一個『人』」。他後來在《未厭集》里還有兩篇小說(《遺腹子》,《小妹妹》),寫重男輕女的傳統對於女子壓迫的力量。聖陶做過多年小學教師,他最懂得兒童,也最關心兒童。他以為兒童不是供我們游戲和消遣的,也不是給我們防老的,他們應有他們自己的地位。他們有他們的權利與生活,我們不應嫌惡他們,也不應將他們當作我們的具體而微看。《啼聲》(《火災》中)是用了一個女嬰口吻的激烈的抗議;在聖陶的作品中,這是一篇僅見的激昂的文字。他憧憬著「藝術的生活」,藝術的生活是自由的,發展個性的;而現在我們的生活,卻都被撳在些一定的模型或方式里。聖陶極厭惡這些模型或方式;在這些方式之下,他「只覺一個虛幻的自己包圍在廣大的虛幻里」(見《隔膜》中《不快之感》)。
3、聖陶小說的另一面是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聖陶後期作品(大概可以說從《線下》後半部起)的一個重要的特色,便是寫實主義手法的完成。聖陶的生活與時代都在變動著,他的眼從村鎮轉到城市,從兒童與女人轉到戰爭與革命的側面的一些事件了聖陶寫作最快,但決非不經心;他在《倪煥之》的《自記》里說:「斟酌字句的癖習越來越深」,我們可以知道他平日的態度。他最擅長的是結尾,他的作品的結尾,幾乎沒有一篇不波俏的。他自己曾戲以此自詡;錢杏邨先生也說他的小說,「往往在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盡之感。」
4、1921年初,文學研究會在北京成立,葉聖陶是發起人之一,後來又成為其骨幹成員和創作上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強調文學必須反映人生,關心民眾疾苦,同情被壓迫損害者;他的創作集中地、充分地體現了文學研究會「為人生」「血與淚」 的文學宗旨。葉聖陶長期從事小學教育,對舊中國的教育界十分熟。在他寫的近百個短篇中,與教育有關的佔三分之二以上。這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構成了葉聖陶創作的獨特領域――教育文學。葉聖陶教育文學的民主性,首先表現在他對封建教育有一個清醒、透徹的認識,對衰朽沒落的舊教育進行了大膽的否定。葉聖陶教育文學的民主性,還表現在以栩栩如生的兒童形象,展示了封建社會中少年兒童悲慘不幸的遭遇和他們肉體上、精神上受到的暴虐、磨難。喊出了被束縛、禁錮在封建教育下兒童的心聲和願望,要求全社會尊重兒童、關心兒童、同情兒童、了解兒童,使他們獲得發展天性的自由,這是葉聖陶民主主義教育文學另一個重要表現。他的創作表達了中國人民爭取自由、民主、解放、平等的要求,是與「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相一致的,對革命事業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促進作用。從總的傾向看,葉聖陶「五四」前後的創作屬於批判現實主義。(朱自清、葉聖陶語)
(三)語言藝術風格:
1、在中國新文學史上,葉聖陶是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家。細密的觀察、客觀的寫實,亦庄亦諧、庄諧結合的筆法,平實樸素、凝練精粹的文學語言,這一切就構成了葉聖陶現實主義創作的藝術個性。客觀、冷靜地諦視人生,細密、精確地觀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再現生活,是葉聖陶藝術風格最突出的特點。他確實重視細節的描寫,使細節描寫在創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細節傳神狀物如此生動真實,是與作者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現象反復深入地觀察琢磨分不開的,葉聖陶豐富的生活體驗為他細節描寫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庄嚴、嚴重與輕快、幽默兼而有之,並能使兩者和諧地交融在一起,熔鑄於自己的創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亦庄亦諧、庄諧結合,這是葉聖陶藝術手法的另一個特色。
2、葉聖陶是一個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他「一直留意語言」(《〈葉聖陶選集〉自述》),以平實、質朴、凝練、精粹的文學語言著稱。他的語言有一種不雕鑿、不做作的樸素美。他很少用濃艷富麗、華而不實的詞藻語匯,即使在「五四」前後「全盤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也很難發現冗長拗口、曲里拐彎的歐化句子。他特別講究錘字煉句,自稱有「斟酌字句的癖習」。在遣詞造句上,他一貫簡短利落、准確貼切,精煉純粹,達到了以少勝多、一語傳神的極富表現力的境地。
三、葉聖陶其趣:
(一)寫童話的原由:他大力提倡白話文,是我國語文教材改革的先行者,主持編寫了新中國第一套通用教材--全國中學、師范學校語文課本。葉先生是我國語文教育界的前輩,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聖陶熱愛學生、熱愛教學,學子們童心的無邪、童真的靈幻、童趣的稚拙時時感染著他。這時,他讀了魯迅《二十四孝圖》一文,說有一位童年小友因為只能讀「人之初,性本善」,覺得生活枯燥乏味,缺乏生氣和希望,竟至死亡。由此,萌發了為兒童寫作的願望。他拿起筆來,成為我國近代童話創作的第一人!
(二)酒:著名教育家葉聖陶(1894-1988)愛酒嗜酒,一生留下諸多酒話。本文向大家介紹有關他的幾則飲酒軼聞雅趣。
文友酒會
三十年代,葉聖陶在上海開明書店主編《中學生》雜志時,其同仁中不乏好酒者。葉聖陶和豐子愷等幾位朋友便發起成立了一個文友酒會,葉聖陶自任會長,規定只有一頓能喝5斤以上黃酒者方能申請入會當會員,每周的周末舉行一次會員聚會。當時,同在開明書店任編輯的錢君陶也想入會,但他僅有三斤半酒的酒量,能否批准入會心裡沒有底。一次他問已是酒會會員的豐子愷自己能否入會,豐子愷感到說不準,表示要請求會長葉聖陶後方能決定。當豐子愷向葉聖陶匯報此事時,葉聖陶幽默地說,君陶的酒量要打七折,就算一個預備會員罷。事後,葉聖陶路遇錢君陶,便風趣地對他說:「你也是酒會會員了,要鍛煉酒量,爭取早日報『預備』兩字去掉!」
醉酒經歷
葉聖陶一生好酒但自製力很強,很少有醉酒的記錄。據葉聖陶兒子葉至誠介紹,從他記事開始,葉聖陶醉酒僅有兩次。一次是1946年11月30日朱德總司令60大壽時,當時定居上海的葉聖陶受邀出席朱總司令生日午宴,因過於興奮激動,醉酒後由中共上海辦事處兩位工作人員護送回家。
另一次是抗日期間在武漢大學時,有一位武漢大學的英國教授雷納,聽說葉聖陶善飲,想與其較量一下。他專門邀請葉聖陶到他的寓所對飲,葉聖陶欣然前往。那次也是中午,兩人如何對飲不得而知,到午後太陽打斜時,葉聖陶才踉踉蹌蹌回家。葉至誠迎上前去扶他時,他還笑著說:「我嘸啥(吳語意為『沒關系』)。」後進卧室躺下睡著了。事後葉至誠了解到,那次較量,雷納教授先喝醉了,只是他在自己的寓所,而葉聖陶還走了一段路。
海棠雅聚
新中國成立後,葉聖陶曾先後出任國家出版總署副署長和教育部副部長等職務。他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有一棵海棠樹,在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每年海棠花盛開的4月19日,葉聖陶總要邀請朱光潛、俞平伯、王伯祥等一批摯友親朋來家小聚。而每當此時,俞平伯總會帶上一瓶桂花酒,朱光潛則捎上一瓶白蘭地,主人在准備的下酒菜中,必備一隻葉聖陶自製的醬鴨。他們賞花飲酒,促膝談心,花香酒香,沁人心脾。此情此景,堪稱飲酒之最佳環境,超過任何的星級賓館和酒家。「十年內亂」中,葉聖陶、俞平伯等人均遭受迫害,「海棠雅聚」自然也就好景難再了。
葉聖陶享年94歲,堪稱高壽。除了他心胸開闊善待人生外,適量飲酒也是他的長壽原因之一。雖然葉聖陶黃酒能喝5斤以上,但大多時候僅以一兩多白酒解癮,可見他具有極強的自製力。葉聖陶晚年欣逢太平盛世,每天晚飯時他喜歡飲上一杯紹興黃酒或葡萄酒,對酒的鍾愛直至生命終止。
(三)葉聖陶與朱自清
葉聖陶與朱自清相識於1921年秋天。葉聖陶和朱自清志趣相同,而且都是文學研究會的成員,不久就成了好朋友。葉聖陶蟄居上海,朱自清則在北平,一南一北,但魚雁不絕。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不幸逝世。8月30日,葉聖陶、陳望道等與清華同學會聯合舉行的朱自清追悼會,並在會上致詞,對失去一位文壇干將和誠摯知友而痛惜不已。收起
⑥ 葉聖陶老先生一生有什麼著作
《稻草人》、《隔膜》、《西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煥之》等。
1、《稻草人》
《稻草人》是2008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葉聖陶。
有一個老婦人,她的田裡有個稻草人,稻草人為她看守稻田。可是,蛾子在葉子上面下了子。老婦人沒看到葉子捲起來了。肉蟲把稻子全吃了,稻草人給老夫人警告,可婦夫人不知道。
稻草人看到漁婦和鯽魚很可憐,自己又不能幫他們,就傷心的倒下了。《稻草人》這篇童話就通過一個富有同情心而又無能為力的稻草人的所見所思,真實地描寫了二十 年代中國農村風雨飄搖的人間百態。
2、《隔膜》
短篇小說集《隔膜》,是葉聖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初版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三月,是「文學研究會叢書」的一種,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筆者收藏的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的「國難後第一版」。
3、《西川集》
《西川集》,抗日戰爭爆發以後,葉聖陶先生入川,本書是葉老入川後出版的唯一隨筆集,1945 年1月重慶文光書店出版。
書內收入作者在1944年一年中所寫的隨筆小品。書名《西川集》,取寫作地點而言。
4、《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作者葉聖陶。在葉聖陶的《稻草人》英文版(The Scarecrown)葉聖陶序中 說:《古代英雄的石像》這篇東西同中國讀者見面以來,很有些老師和同學為了它寫信來。他們依據各自的看法,問我故事的意思是否如他們所言。
在鋪路以前,大石塊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塊墊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沒有多大的意義。至於大石塊被雕成英雄像就驕傲起來,自以為與眾不同,瞧不起人,只是我對大石塊當時「心理」的揣摩而已。
5、《倪煥之》
《倪煥之》是2010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葉聖陶。該書是作者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在小學教員倪煥之身上,較典型地寫出了一部分知識分子從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這時期的追求和幻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葉聖陶
⑦ 葉聖陶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1、《稻草人》
《中國現代文學百家》是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現代文學百家》編委會於1977年開始編纂的介紹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作家的主要代表作的叢書,書後附有作者的小傳和主要著譯書目,是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主要作品的一部文學叢書。
首批三十部,先期介紹三十位作家,由北京華夏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為該套叢書之葉聖陶代表作《稻草人》。
2、《潘先生在難中》
《潘先生在難中》以20年代軍閥混戰下的江浙地區為時代和生活背景,通過身為教員的潘 先生在逃難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揭示了封建軍閥的罪惡,同時也批判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卑瑣庸俗的思想,塑造了潘先生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識分子的形象。
3、《葉聖陶出版文集》
《葉聖陶出版文集》是認真研究新中國40多年來豐富的出版實踐經驗,從理論上加以總結和提高,進一步揭示社會主義出版工作的規律,這是加快出版改革、發展出版事業的一部出版文集。
(7)為什麼葉聖陶的短篇小說集叫隔膜擴展閱讀
葉聖陶作品風格
葉聖陶小說的突出藝術成就,在於他對「灰色人生」的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表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徵。作家的冷雋、客觀的風格色彩並不排斥他內在熱情和主觀見解的表達。
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在葉聖陶小說風格的諸因素中最為突出。他帶著一雙透入的觀世的眼,冷靜地審視著蜷伏在舊中國暗諏一角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民眾。
他的內心滿蘊著悲憫之情,而在落筆之際卻藏而不露、冷雋含蓄,意常見於言外,情不外露於文中。
同情與諷刺兼備,是葉聖陶對小市民知識分子用筆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盤重壓下的知識者,他看不慣他們的怯弱、空虛、玩忽職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們有所改變;但是他也深知他們的甘苦,造成他們這些不良表現的原因是復雜的,有時他們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⑧ 葉聖陶的中短篇小說的書名
【短篇小說集】
《隔膜》,商務印書館1922年3月版。
《火災》,商務印書館 1923年11月版。
《線下》,商務印書館 1925年10月版。
《城中》,上海文學周報社1926年7月版。
《未厭集》,商務印書館1929年6月版。
《四三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8月版。
【長篇小說】
《夜》
《倪煥之》,上海開明書店1929年8月版。
【散文集】
《腳步集》,上海新中國書局1931年9月版。
《未厭居習作》,上海開明書局1935年12月版。
《西川集》,重慶文光書局1945年1月版。
《葉聖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詩集】
《存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8月版。童話:
《稻草人》,商務印書館1923年11月版。
《古代英雄的石像》,上海開明書店1931年6月版。
【理論】
《葉聖陶論創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1月版。
【教育論著】
《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下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其他】
《牛郎織女》選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中作課文。
《五月卅一日急雨》選入上海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二課
《藕與蒓菜》(短篇小說)(現已收入七年級語文第一冊課本第八課)1997
《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四年級上冊(人教版)課本第六課)
《蘇州園林》(現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第13課;蘇教版 初二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第21課,有刪改;語文出版社初一年級第17課,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