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綠豆牙短篇小說

綠豆牙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8-03 23:01:46

『壹』 魯迅的散文有什麼特點

魯迅所創作的散文不多但卻可說篇篇精品,這些篇章收錄於《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魯迅對於童年、青少年時期的回顧,是對作者青少年時期生活斷片的回憶,包含少年時代的紹興印象、南京求學、留學日本、回國後在紹興任教等基本的成長經歷,尤以記述故鄉生活者為最多。相比他的雜文這些文章多了明朗、純真、親切的情味。

《朝花夕拾》側重於世態人情的描畫,既側重於生機盎然的自然情境(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與滿含生趣的少年行動(如《社戲》)的真切憶述,又側重於帶著寬厚的親情刻畫活生生的人物、比如藤野先生、范愛農、「三味書屋」的壽鏡吾先生。作者沒有生硬地用道德家的視角寫他們,而是以情感帶動團憶的筆。

(1)綠豆牙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魯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學運動伊始時期便向封建舊文化宣戰,不斷與壓迫民眾的舊思想舊文化斗爭。「女師大學潮」發生後與迫害學生的軍閥進行論爭,魯迅不畏強暴執筆對戰,顯示出一個正直文人的氣概。

爾後國民黨統治之下又大膽披露其黑暗統治。三十年代又與共產黨內左傾的錯誤文藝路線進行斗爭,其後與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者合作成立了無產階級文藝思想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魯迅作為左聯的盟主領導左聯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文藝妄圖絞殺無產階級文藝的陰謀。、

『貳』 魯迅 未有天才之前 文章翻譯

January 17, 1924 -- in 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lumni to speak
我自己覺得我的講話不能使諸君有益或者有趣,因為我實在不知道什麼事,但推託拖延得太長久了,所以終於不能不到這里來說幾句。
I feel that my speech could not use or interesting, because I really don't know what happened, but dodge delay too long, I have finally had to come here to say a few words.
我看現在許多人對於文藝界的要求的呼聲之中,要求天才的產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這顯然可以反證兩件事:一是中國現在沒有一個天才,二是大家對於現在的藝術的厭薄。天才究竟有沒有?也許有著罷,然而我們和別人都沒有見。倘使據了見聞,就可以說沒有;不但天才,還有使天才得以生長的民眾。
Now I see many people in the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calls for, requires genius proced can also is very big, it can apparently proves two things: one is China now not a genius, the two is the present art look down upon. Genius is there? May have to wait, but we and others did not see. If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can say no; not only genius, there are public capable of procing a genius.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有一回拿破崙過Alps 山②,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面跟著許多兵;倘沒有兵,那隻有被山那面的敵人捉住或者趕回,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入瘋子一類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崙非有好兵不可一樣。
Genius is not born in the deep forest wilderness of the monster, is composed of can make people proce genius, long Yu out, so that no such people, there is no genius. Once Napoleon had Alps Hill II, said, "I must be higher than the mountain Alps!" How's that, but don't forget he followed by many soldiers; if no soldiers, that is only the enemy on the other side or back to catch, his actions, speech, all from the hero must belong to a class of boundary, the madman. So I think, before the requirement of genius generation, should ask people can make a genius. -- for example, want to have trees, wanna see flowers, must have the good soil; no earth, no flowers; so the soil is also important real flowers and trees. Soil is essential to flowers and trees, with Napoleon good troops can't be the same.
然而現在社會上的論調和趨勢,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卻要他滅亡,連預備的土也想掃盡。舉出幾樣來說:
But now the society argument and trend, although the request side of genius, while he should perish, even want to sweep away the soil. Cite a few:
其一就是「整理國故」③。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後,其實何嘗有力,而一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他們說,「中國自有許多好東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棄祖宗遺產一樣不肖。」抬出祖宗來說法,那自然是極威嚴的,然而我總不信在舊馬褂未曾洗凈疊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馬褂。就現狀而言,做事本來還隨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國故,當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讀死書,至於青年,卻自有他們的活學問和新藝術,各干各事,也還沒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這面旗子來號召,那就是要中國永遠與世界隔絕了。倘以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謬絕倫!我們和古董商人談天,他自然總稱贊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決不痛罵畫家,農夫,工匠等類,說是忘記了祖宗:他實在比許多國學家聰明得遠。
The first is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sorting" 3. Since the new ideas to come to Chinese, actually did the powerful, and a group of old man, still young, but have been driven to distraction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they said, "China own many good stuff, not finishing down to save, novelty, as to give up our heritage as unworthy." Lift out the argument to the ancestors, nature is very dignified, but I cannot believe that before the old jacket is washed and folded, can not do a new jacket. On the situation, work had also with every yourself, the old gentleman to sort out, of course, may wish to read the book dead buried in the south window, as for the young, but their own living knowledge and new art, all doing things, also not much harm, but if you took the flag to call that is to China forever, isolated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If the thought of this of everyone, it is utterly ridiculous! We chat and antiques dealer, he naturally praise how good his antiques, but they do not condemn painters, farmers, artisans and other categories, said to be forgotten ancestors: he is much more intelligent than many old scholars.
其一是「崇拜創作」④。從表面上看來,似乎這和要求天才的步調很相合,其實不然。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來思想,異域情調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國和世界潮流隔絕的。許多人對於托爾斯泰,都介涅夫,陀思妥夫斯奇⑤的名字,已經厭聽了,然而他們的著作,有什麼譯到中國來?眼光囚在一國里,聽談彼得和約翰⑥就生厭,定須張三李四才行,於是創作家出來了,從實說,好的也離不了刺取點外國作品的技術和神情,文筆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趕不上翻譯品,甚者還要加上些傳統思想,使他適合於中國人的老脾氣,而讀者卻已為他所牢籠了,於是眼界便漸漸的狹小,幾乎要縮進舊圈套里去。作者和讀者互相為因果,排斥異流,抬上國粹,那裡會有天才產生?即使產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One is "worship" the creation. It seems on the surface, seems to be the requirement of the fast pace of consistency and genius, in fact. In that spirit, it contains a rejection of foreign ideas, molecular exotic, so that is can make Chinese world trend and isolation. Many people for Tolstoy, all dielectric Brezhnev, Dostoevsky husband Barry the name, already tired of hearing, but they work, what to Chinese? Vision of prisoners in a country, listening to talk about Peter and John the just boring, this one and that one must do, so the creation home out, from the truth, good without thorns take some foreign works of technology and expression, writing or beautiful, thinking often miss the translation proct, even plus some traditional ideas, makes him suitable for Chinese old temper, and the reader has his pen, then the eyes will graally narrow, almost to indent the old trap to. Author and reader mutual causality, exclusion of different flow, carried on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 will be a genius? Even if has, is also not survive.
A public like this is st, not the earth, in him here to grow flowers and trees to!
還有一樣是惡意的批評。大家的要求批評家的出現,也由來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許多批評家。可惜他們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評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寫出很高明的結論道,「唉,幼稚得很。中國要天才!」到後來,連並非批評家也這樣叫喊了,他是聽來的。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因為幼稚,當頭加以戕賊,也可以萎死的。我親見幾個作者,都被他們罵得寒噤了。那些作者大約自然不是天才,然而我的希望是便是常人也留著。
There are malicious criticism. The emergence of all the requirements of critics, but also long-standing, to present out many critics. Unfortunately, among them there are many home is uneven, as critics, work is sent to them, they hate the ink, immediately write good concludes, "Oh, very naive. China to genius! " Later, even not critics that shouting, he sounds. In fact, even a genius, at birth the first cry, too and normal children, never is a good poem. Because naive, pledge to injure, can also wilt die. My dear see several authors, are they scold the shiver. The author about nature is not a genius, but I hope it is the ordinary people is also keep.
惡意的批評家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幼稚對於老成,有如孩子對於老人,決沒有什麼恥辱;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因為倘不遭了戕賊,他就會生長,成熟,老成;獨有老衰和腐敗,倒是無葯可救的事!我以為幼稚的人,或者老大的人,如有幼稚的心,就說幼稚的話,只為自己要說而說,說出之後,至多到印出之後,自己的事就完了,對於無論打著什麼旗子的批評,都可以置之下理的!
Malicious critics in the tender shoots Chima, of course it is great fun; but suffer the shoots -- normal seedlings and the seedlings of genius. Naive as a child to alt, for the old, never what shame; works too, initially naive, not shame. Because if not was hurt, he will grow, mature, experienced the unique; old and corruption, pour is hopeless thing! I think the naive person, or old person, such as a childish heart, said childish words, only for oneself to say say say, then, up to print, your own thing is finished, no matter what the name of the flag for criticism, can under a reasonable!
就是在座的諸君,料來也十之九願有天才的產生罷,然而情形是這樣,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
Here is you, material also ten nine may have genius appear, but this is the case, not only proce genius difficult, only a talent fostering soil is difficult. I think, genius is largely talent cultivation; only this genius of the earth, everyone seems to be doing. Do soil effect, than genius also close; otherwise, even if we have hundreds of genius, but also because there is no dirt, can be rich, like a dish of bean sprouts.
做土要擴大了精神,就是收納新潮,脫離舊套,能夠容納,了解那將來產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業,就是能創作的自然是創作,否則翻譯,介紹,欣賞,讀,看,消閑都可以。以文藝來消閑,說來似乎有些可笑,但究竟較勝於戕賊他。
Do the soil to expand the spirit, is to receive fashion, from the old set, able to accommodate, understand the future genius; should go on business, is able to creation of creation, otherwise the translation, introction, enjoy, read, watch, leisure can. In the literature to leisure, it sounds ridiculous, but what more than injure him.
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然而不是堅苦卓絕者,也怕不容易做;不過事在人為,比空等天賦的天才有把握。這一點,是泥土的偉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報酬,譬如好花從泥土裡出來,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賞鑒,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賞鑒,正不必花卉自身,這才心曠神怡的——假如當作泥土也有靈魂的說。
Soil and genius than, of course is not worth mentioning, but not extremely hard and bitter, also afraid it is not easy to do; but Human effort is the decisive factor., sure than air talent. This point, are great places to earth, but also anti have high hopes of a place. But also rewards, such as good flowers come out from the earth, the people watching is pleasure in the sight, the dirt can be readily appreciate, is no flower itself, this just feel fresh -- if as the soil has a soul that.

『叄』 短小的童話故事,要短的

短的很多,可以參考
http://www.bjkp.gov.cn/KP0828/thgs/
會唱歌的骨頭

有一次,在某一個國家裡有一隻野豬;它翻掘農民的田地,咬死牲畜,又用它的牙齒撕碎許多人的身體。國王答應,誰除掉了國家的這個災難,就給他一份重賞;但是野豬非常凶,沒有人敢走近它住的森林。最後國王出了布告,說誰捉到了或殺死了那隻野豬,他就把他的獨養女兒給他做妻子。國里有兄弟二人,是一個窮人的兒子;他們向國王報告,願意做這件危險事情;那哥哥狡猾而聰明,做這件事是由於驕傲;那弟弟天真而愚蠢,做這件事是由於慈悲。國王說:「為了使你們一定找到那野豬,你們應從相對的兩方向走到森林裡去。」於是哥哥從西邊進去,弟弟從東邊進去。弟弟走了一會兒,遇著一個矮子。矮子拿著一根黑色的矛說;「我把這根矛給你,你拿著這根矛可以大膽地攻擊野豬, 它不能傷害你。因為你的心純潔、善良。」他感謝了矮子,扛了矛大膽地向前走。不久,他看見野豬向他跑來,他拿起矛來對著它。野豬瘋狂地向矛沖來,它的心就被戳成兩半。於是他把野豬扛著,轉身回去,要把野豬送給國王去。

他走出森林那邊,看見進口的地方有一座房子,好多人在那裡跳舞、喝酒,非常快樂。他的哥哥也在那裡,因為他想野豬不會逃走,他要先喝點酒壯壯膽。他看到弟弟扛著野豬從森林裡出來,妒忌和姦惡的心使他不得安寧。他叫弟弟說:「親愛的弟弟,你休息一下吧,喝杯葡萄酒提提精神。」弟弟沒有料到有什麼危險,就走進去,告訴他那好心腸的矮子給了他一根矛,他就用矛把野豬打死了。哥哥留住他,到了晚上,他們才一起走。他們在黑夜裡走到一條小河的橋旁,哥哥讓弟弟先走。弟弟走到河上的時候,哥哥從後面把弟弟一推,弟弟就跌死了。哥哥把他埋在橋下面,然後背了野豬,送給國王,說野豬是他打死的;他就得到國王的女兒做妻子。弟弟老是不回來,他說:「大概是野豬把它咬死了。」大家也都相信他。

但是沒有一件事情能夠瞞著上帝,所以這種罪行也有暴露的一天。很多年之後,一個牧人趕羊群過橋,看見橋底下沙里有一根雪白的小骨頭,覺得可以做一個很好的樂器吹口。他下去把骨頭拾起來,刻成號角的吹口;他第一次吹的時候,那小骨唱起歌來,使牧人大為驚訝:

啊,你這可愛的牧人,

你吹我的骨頭,

我的哥哥殺了我,

埋在橋下,

為了那隻野豬,

他好去娶公主。

牧人說:「這是一個奇怪的號角,自己會唱歌,我應該把它拿給國王。」他把號角拿給國王的時候,號角又開始唱歌。國王明白了,叫人把橋下的土挖開,於是被殺者的整個骨骼都出現了。那惡毒的哥哥不能否認這件罪行,他被縫在一個布袋裡,丟到河裡,淹死了。弟弟的骨頭被移到教堂的墓地上,埋在一個很好的墳里。

『肆』 魯迅 寫作形式

魯迅的雜文是有極強烈的戰斗性的,這種戰斗性藉助於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魅力而表現出來,它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過具體材料的和諧統一。魯迅說,雜文必須「生動,潑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說:雜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但自然,它也能給人愉快和休息」②。魯迅總是在首先強調雜文的思想性、戰斗性的同時,也強調它的藝術感染力,強調它必須通過生活的形象和語言的魅力給讀者以藝術的享受。自然,它給人的愉快和休息,決不是撫慰和麻痹,而「是休養,是勞作和戰斗之前的准備」,它是統一於戰斗也是為了戰斗的。所以這跟藝術至上主義者強調的所謂藝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魯迅對雜文提出了卓越的觀點,這是他長期的創作實踐的概括,他的全部雜文完美地體現了這些觀點。下面,我們將著重分析魯迅雜文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方法。

雜文是政論的一種藝術的表現,它要求一種邏輯力量。但魯迅的雜文卻具有高度的說服力,長篇的論證嚴密,短篇的一針見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說得清楚、充分、深刻。這是因為它總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問題的本質,表現出鮮明、肯定、無可反駁的邏輯力量。這是魯迅雜文的一個首要的特徵。

魯迅雜文的論辯的過程,它的達到結論的過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內在矛盾,使問題得到異常徹底的解決。毛澤東同志說:「分析的方法就是辯證的方法。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魯迅正是擅長這種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論辯就能制強敵於死命。如梁實秋曾經狡稱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誰」,說他不是資本家的走狗。魯迅從階級論的思想出發,深刻地認識走狗行為的實質,是為整個階級效勞的,而不是為個別的資本家,所以梁實秋不知「主子是誰」的哀鳴,正是一個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正是『資本家的走狗』的活寫真。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他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即使無人豢養,餓得精瘦,……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不過這時他就愈不明白誰是主子了。」梁實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誰」,那是屬於「喪家的」「資本家的走狗」了。魯迅思想的深刻性,還在於他發現梁實秋這條「文藝」走狗,在論戰中已經理屈詞窮,只能借國民黨的反動暴力,以濟其「文藝批評」之窮,所以,「就還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個形容字:『乏』。」②又如,有人曾比較「這一個學生或是那一個學生」和「此生或彼生」兩個句子,證明文言簡明「省力」,優於白話。魯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駁說:此生或彼生「至少還可以有兩種解釋:一,這一個秀才或是那一個秀才(生員);二,這一世或是未來的別一世。」因此白話雖然用字較多,但意思准確,一看就清楚,「其省力為何如?」①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時它就是一種生活現象,為人們所耳聞目見,但不為人們所重視。魯迅善於捕捉這種現象,加以點染、剖析,使它格外鮮明,引人注意。比方,有這么一種人,天天口裡說著白話,運用自如,並不覺得鄙俗可笑,現在卻以「白話鄙俚淺陋,不值識者一曬」為理由,來反對白話文。這本來就是一種矛盾的現象,魯迅把它寫出來,加以描繪,提高,立刻顯出這種人的真面目:「現在的屠殺者」。因為他們不要現在,卻抱住僵屍呻吟。有些人對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不置一詞,卻拚命在少年刊物上宣傳岳飛、文天祥的故事。魯迅抓住這個矛盾,尖銳地指出,這兩位對於少年未免迂遠一點,因為大敵正當頭。「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為辦給大人老爺們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麼一來,卻錯登在少年讀物上面了」②。並以「登錯的文章」作為題目,有力地諷刺了這種現象。

矛盾的社會現象,有時並不集中在一個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現出來,很容易為人們所忽視,這就特別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魯迅善於發現這種現象,從它們的對照中來揭露社會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兩種對立的現象。一方面是統治者在宣揚孔教,演奏孔子聽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樂,意在粉飾昇平;另一方面則是乾旱成災,鄉民爭汲井水,有人竟遭毆斃。魯迅抓住了這兩種現象,對它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聞韶,是一個世界,口渴,是一個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個世界,口渴而爭水,又是一個世界。自然,這中間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無以養君子』,到底還不可任憑他們互相打死,渴死的。」這就深刻地揭露了階級壓迫的殘酷現實,有力地撕下了統治者粉飾昇平的幕布。在前節提到的《新秋雜識(二)》里,魯迅也抓住了當時社會不救活人救鬼魂,不救國土救月亮的怪現象,深刻地揭露產生這種矛盾的根源,是國民黨反動派不準人民抗日救國。由於作者所抓取的是尖銳對立的現象,在表現方法上又特別強調它的對立面,這就賦予它以十分鮮明、強烈的邏輯力量,使讀者感到由衷的信服。

揭露事物矛盾,是邏輯思維的重要任務,也是有關雜文說服力的關鍵問題。魯迅在這方面的勞動是十分辛勤的,他揭露矛盾的方法多種多樣,莫不隨對象的不同而變化。對於一些隱秘而復雜的矛盾,他有時並不急於作出結論,而是經過細致的思考、分析、描述來達到結論;有時則用層層深入地解剖事物真象的方法,讓讀者從論辯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領會到一個結論,而自己並不在字面上明白寫出。如《論秦理齋夫人事》一文,論述自殺者為什麼自殺,就是後一種情況的例子。

魯迅前期的雜文,具有樸素的辯證法。當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後,情況就不同了。毛澤東同志說:「魯迅後期的雜文最深刻有力,並沒有片面性,就是因為這時候他學會了辯證法。」①這是魯迅後期雜文精髓之所在。比如,關於舊形式的採用,這是一個曾經多次討論過的問題,但卻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魯迅是主張採用,主張推陳出新的。他說:「舊形式是採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這「恰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決不因此就會『類乎』牛羊的。」②這反對了兩種片面性,即全盤否定和全盤照搬,而堅持了唯物辯證法——從新舊形式的對立統一中,來科學地闡明問題。上面舉過的「此生或彼生」等例子,同樣是辯證法的勝利,它有力地反駁了片面性的觀點。

魯迅的運用邏輯思維來揭露事物的矛盾時,經常通過藝術形象來表現。正像毛澤東同志所說的:他用那枝又潑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筆,去畫出了黑暗勢力的鬼臉,他簡直是一個高等畫家。毛澤東同志在贊揚魯迅雜文的戰斗性的同時,也精確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點。盡管他寫的是一時一地的事情,畫的是一人一物的面貌,但卻具有普遍的意義,這是由於他「砭錮弊常取類型」,他所描繪的形象,不僅生動、鮮明,而且概括性強。這是魯迅雜文的另一特色。

比起其他文學形式來,雜文的形象創造不是通過行動和對話來刻畫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寫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樣化的,可以利用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據對象特點直接描繪。魯迅在這方面的筆力,就像名畫師的速寫,寥寥幾筆,然而逼真,傳神。他抓住對象特點描繪出來的形象,經常給予讀者以永不磨滅的印象。例如他根據幫閑文人的行徑,維妙維肖地勾畫了二丑的嘴臉。這是一種扮演公子的拳師或清客的角色。「他有點上等人模樣,……倚靠的是權門,凌蔑的是百姓,有誰被壓迫了,他就來冷笑幾聲,暢快一下,有誰被陷害了,他又去嚇唬一下,吆喝幾聲。不過他……一面又回過臉來,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點,搖著頭裝起鬼臉道:你看這傢伙,這回可要倒楣哩!」①魯迅還深刻地指出,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這是一種勾魂攝魄的藝術,不僅鮮明、深刻,而且具有典型的意義。《爬和撞》描繪了這樣的形象:人們在拚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擁擠不堪,於是就「撞」——投機冒險。撞好了,自己就發財顯貴。撞不好,至多不過摔在地上,仍舊可以爬。這樣,爬了來撞,撞不好再爬。魯迅就是這樣以活靈活現的形象,概括了當時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概括了某些人的全部人生哲學和經歷。他描繪「西崽相」,是「倚徙華洋之間,往來主奴之界」,刻畫生在階級社會里而要做超階級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手拔著頭發,要離開地球一樣」,都是形象逼真,語言凝煉而幽默。

魯迅還經常運用書本或自己創造的故事來構成形象,表達思想。由於不是虛假的杜撰,而是從真實的生活感受出發,故事裡滲透著個人深切的體驗,所以莫不栩栩如生,發人深思。《立論》②里描寫一個人家生了男孩,滿月時請客,有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發財、做官的,有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這故事內容很簡單,似乎是個笑話,它是這么生動、有趣,但卻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要「既不謊人,也不遭打」,該說些什麼呢?這正是一個戰斗的現實主義作家的隱痛,因為在自欺欺人的舊社會里,確實是難於說真話的。

運用譬喻等手法,造成鮮明的形象,用形象來說明問題,這是雜文的評論性所決定的。魯迅的雜文有許多這類成功的範例。如對保存「國粹」的批判,他先解釋「國粹」,必是一國獨有,他國所無的事物了,但這未必就是好。接著就說:「譬如一個人,臉上長了一個瘤,額上腫出一顆瘡,的確是與眾不同,顯出他特別的樣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據我看來,還不如將這『粹』割去了,同別人一樣的好。」①有擬之於蟲獸的,如叭兒狗,「雖然是狗,又很像貓,折中,公允,調和,平正之狀可掬,悠悠然擺出別個無不偏激,惟獨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臉來。」②這個形象,由於它的高度概括性,已經走入生活,成為人們喜歡採用的普通名詞。此外如把脫離社會培養的天才,比作離開泥土的一碟子綠豆芽,把封建社會比作僵屍等,都是富有表現力的確切的譬喻。

這種形象化手法,被用來表現復雜而深刻的思想,特別能夠顯示它的強大生命力,顯示魯迅的藝術創造性。在《朋友》里,作者為我們講述這樣兩件事:小朋友最喜歡看變戲法,待到自己學會時,便索然無味;類似的情況是看電影,等到明白了影片的製造法,知道千丈懸崖者,其實離地不過幾尺,從此便不以電影為神奇,處處留心它的破綻,自己感到無聊,反而後悔去看說明隱秘的書。這是十分平常、簡單的事,作者讓你思索它的含義,接著便把你引導去面向當時的一個生活真理:「暴露者揭發種種隱秘,自以為有益於人們,然而無聊的人,為消遣無聊計,是甘於受欺,並且安於自欺的,否則就更無聊賴。」這樣一個道理,如果要用概念推理的辦法來寫,那真不知要說多少話,恐怕也難於說清楚,現在從生活出發,只寫了那麼兩件事,互相印證說明,讀者便完全給說服了。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燈下漫筆》。作者從鈔票貶值折價換成現銀,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聯想到人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以後,還萬分喜歡,從而反映了有關中國人民歷史命運的一個大主題。這種表現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個抽象深奧的思想,十分容易地為讀者所接受。

魯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現了貼切、平易、新鮮的特點。他的無論那一個形象,總是十分切合事物的真象,一絲也不走樣。貼切是形象化的生命,不貼切就失去了形象存在的價值。而且他又善於就近取譬,使讀者感到親切。如所周知,一切形象譬喻,都必須以淺近的、讀者熟知的事物來喻深遠的、讀者不易了解的東西。但是淺近而熟知的事物,如果處理不好,則容易成為陳詞濫調,引不起讀者的興趣。這就必須從新穎的角度去運用它,發現前人未曾發現的意境,使形象別具新意,不落俗套。這才能使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既平易而又新鮮,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

形象的力量,是訴之於情,從而喻之於理。所以有人認為:形象是感情的發酵素。魯迅善於把敘述和評論形象化,也善於寓感情於形象之中。他的強烈的愛憎分明的感情,總是含蓄於字里行間,借形象而扣打人們的心靈。濃厚的感情色彩,不僅突出地表現在他的一部分抒情散文里,而且也表現在他的許多偏重於敘述和評論的篇章中。總之,與形象而俱在,魯迅的雜文表現了濃烈的感情色彩的特點。

魯迅的雜文,有一部分是抒情散文。在這些文章中,作者經常借形象以抒情,鮮明的形象與真切的情思合而為一,強烈地吸引著讀者,激動著讀者。如《夜頌》這樣描寫了黑夜和白天:「夜是造化所織的幽玄的天衣,普復一切人,使他們溫暖,安心,不知不覺的自己漸漸脫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條條地裹在這無邊際的黑絮似的大塊里。……現在的光天化日,熙來攘往,就是這黑暗的裝飾,是人肉醬缸上的金蓋,是鬼臉上的雪花膏。只有夜還算是誠實的。」這兩幅形象,寄託著作者深刻的感觸,他對比黑夜和白天,憎惡光天化日之下的「真的大黑暗」,憎惡一切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在一些紀念文章里,作者也經常運用這種手法來表達對於死者的感情,如《憶劉半農君》,寫「五四」時期劉半農的戰績時,提到當時有些人批評他「淺」,但作者卻贊美這「淺」:「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徹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最後又說:「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在這里,形象的描寫,真摯的友情,嚴正的歷史評判,取得了和諧的統一,給予讀者以回味無窮的感受。

魯迅表達感情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不限於形象和譬喻。他善於運用排比等修辭手法,反復詠嘆,以宣洩一種不可抑止的感情。《記念劉和珍君》描述劉和珍等犧牲的事實之後,寫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說他們是『暴徒』!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種排比復沓的句式,有力地傾吐了作者的翻江倒海的激情,強烈地激起了讀者對於反動派的仇恨。在《友邦驚詫論》等政治評論文章里,作者也經常運用這種手法來揭露反動派,表達鮮明的階級感情。

魯迅雜文的抒情,有時並不藉助於比喻、排比等手法,他只是按照事物的真象加以白描,在樸素無華的文辭中,寄託著一種真切的感情。如關於柔石的一段描寫:「柔石自己沒有錢,他借了二百多塊錢來做印本。除買紙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雜務都是歸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圖、校字之類。可是往往不如意,說起來皺著眉頭。……他相信人們是好的。我有時談到人會怎樣的騙人,怎樣的賣友,怎樣的吮血,他就前額亮晶晶的,驚疑地圓睜了近視的眼睛,抗議道,『會這樣的么?——不至於此罷?』……」①在這里,作者由衷的敬仰和懷念的感情,不是跟柔石的純潔、善良、勤勞的品質同時寫出,一樣地感動著我們么?

魯迅雜文的感情力量,特別表現在諷刺上。他認為:「『諷刺』的生命是真實;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它所寫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見的」,但卻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於可惡。」諷刺作者的本領,就是偏要提出這種「誰都不以為奇」的事,「而且加以精煉,甚至於誇張」②。比如,上面所舉的爬和撞的形象,《立論》中的故事,都屬於這一類,都具有明顯的諷刺性,包含著作者的善意和熱情,讓讀者在不禁發笑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對於敵人,魯迅也經常燃起諷刺的憤火,但為的是要把他們燒毀。比如《「有名無實」的反駁》,從報上引述一位國民黨排長的話,同現實生活相對照,進行無情的鞭撻,幾乎通篇全用反語寫成,造成十分強烈的諷刺效果。魯迅說:自己「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頭一擊」①。好用反語,是魯迅雜文諷刺藝術的一大特點。在與論敵筆戰中,尤其是這樣。

魯迅還有一部分雜文,通過「曲筆」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所周知,「曲筆」原是舊中國反動政治迫害的產物,魯迅在《花邊文學》的《序言》里,曾經這樣說過:「那時可真厲害,這么說不可以,那麼說又不成功……在這種明誅暗殺之下,能夠苟延殘喘,和讀者相見的,那麼,非奴隸文章是什麼呢?」知道這個情況,我們就了解魯迅的一部分雜文,所以採用「曲筆」,原是迫不得已的。有人把「曲筆」當作魯迅筆法,好像魯迅一貫喜歡用這種方法寫作似的,這是很大的誤解。實際上,只要有可能,魯迅總是竭力把文章寫得明白曉暢的。「曲筆」既是政治迫害的產物,那麼它就不是一種有成規可循的藝術手法,它需要適應不同的題材,對付不同的政治環境,採取不同的表現方法。有全篇用隱喻的,如《現代史》。內容寫變戲法,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向觀眾榨錢,今日這班人走了,明日那班人又來。全文沒有一句話涉及當時的政治,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正是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現代史。有全篇用反語的,還有說故事,引古喻今等多種方法。對於這類雜文,我們主要認識它的戰斗作用和意義,而不必去學習它的隱晦曲折的形式,因為今天已經根本不同於魯迅所處的時代。

總之,魯迅的雜文,形式豐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獨創,給予讀者以雋永的藝術享受。這除了思想內容的先進、深刻,有助於他在藝術上的發現以外,還因為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有一座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此外,他在寫作過程中的認真構思和錘煉,也是十分重要的條件。「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評,也不是攤開紙就動筆」。他曾這樣說:「人家說這些短文就值得如許花邊,殊不知我這些文章雖然很短,是絞了許多腦汁,把它鍛煉成極精銳的一擊,又看過了許多書,這些購置參考書的物力,和自己的精力加起來,是並不隨便的。」①這種艱苦勞動、精益求精的態度,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讓我們認真地學習魯迅雜文的戰斗性和藝術表現力,更好地發揮雜文打擊敵人、教育人民的作用吧。

『伍』 對與魯迅

魯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周樹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風箏里的弟弟)。「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人最崇敬的筆名。魯迅是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魯迅是周樹人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魯迅曾因為母親的安排娶朱安為妻,但朱安其貌不揚,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思想很陳舊,魯迅的家鄉紹興有一種風氣,看不起離婚的女人,魯迅心善,不想讓朱安淪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為由,離開了朱安,後另娶了許廣平,生下了海嬰。朱安一生都沒有和魯迅圓過房,生不了孩子。魯迅死後,是朱安為他守靈,但朱安死後卻沒人為她守靈,朱安終其一生始終是不幸的。

生平和創作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便迅速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通過科舉考試,可以陞官,可以發財,個人身價百倍,家庭也隨之受到世人的羨慕。這被認為是讀書人的「正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僚」,為這個官僚出謀劃策,奔走效力,接受這個官僚的饋贈。借著這個官僚的權勢,自己也有了權勢。這是當時讀書人常走的第二條道路。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雖然這被當時的官僚所不齒,但到底可以發家致富,不致落到被侮辱、被損害的社會底層。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抱著到「異地」去尋「別一類」的「人們」的目的,離開了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當時的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這是在中國傳統的教育中所從來沒有過的。在課余,魯迅還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這大大開拓了他的文化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的生平和創作魯迅是一個求知慾很強的人,在南京路礦學堂求學期間,他的學習成績一向優異,這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日本就是通過西方的醫學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的價值和意義的,魯迅也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當時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強大起來,但日本軍國主義的勢力也在同時發展著。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強國林立的現代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在當時,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譯了兩冊《域外小說集》,他個人單獨發表了《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一系列重要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並熱情地呼喚「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精神界之戰士」。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對當代世界文化的發展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有了更切實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獨立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 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狀況和被西方帝國主義所欺侮的歷史命運。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在這時,人生像一杯苦酒,喝在肚裡,苦在心裡,欲吐吐不出,欲忍忍不下。但也正因為如此,當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標志著中國小說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說,魯迅的《狂人日記》是討伐傳統封建專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喚重建中國現代新文化的宣言書。它帶著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中華民族的凄厲的聲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中國的小說,只有到了魯迅那裡,才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這個更廣大的題材領域,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這是一個多麼冷酷無情的世界!這是怎樣一種扭曲的人生!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挺起腰桿來做人,爭取自己幸福的未來。

除了社會底層的人物形象之外,魯迅還塑造了一些剛剛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這些知識分子有進步的要求,有改善社會的良好願望,有對人、對己的真誠的感情,真誠的愛,但當時的社會卻不能容忍他們。「狂人」詛咒人吃人的現象,希望人人都能成為「不吃人的人」,成為「真的人」,周圍的人就把他當成瘋子,必欲除之而後快(《狂人日記》);夏瑜為社會而犧牲,茶客們說他「瘋了」,華老栓則用他的血來治自己兒子的病(《葯》);魏連殳關心中國社會,社會卻來迫害他,到他不再關心中國社會時,周圍的人卻來巴結他(《孤獨者》)。《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為社會,為自己,追求過,奮斗過,但在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經歷的都是悲劇的命運。魯迅同情這些知識分子,就是同情中國社會,關心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只有這些知識分子還在為社會的進步而掙扎、奮斗。

魯迅對社會上的兩類人是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的,那就是那些權勢者和偽君子。《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這需要高超的藝術功力。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我們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我們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麼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2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國古代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西方中世紀處在一種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統治之下,只要掙脫了這種宗教文化的束縛和禁錮,西方的近現代文化就有了發展的力量。中國古代文化則是由各種不同的文化共同構成的,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各種文化都摻雜在了一起,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徹底打破了中國古代散文「溫柔敦厚」美學風格的束縛,更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的思想和藝術的創造力是驚人的,他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這使他成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學大師。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尖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陸』 魯迅的文學特點與寫作手法是什麼

魯迅的雜文是有極強烈的戰斗性的,這種戰斗性藉助於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魅力而表現出來,它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過具體材料的和諧統一。魯迅說,雜文必須「生動,潑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說:雜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但自然,它也能給人愉快和休息」②。魯迅總是在首先強調雜文的思想性、戰斗性的同時,也強調它的藝術感染力,強調它必須通過生活的形象和語言的魅力給讀者以藝術的享受。自然,它給人的愉快和休息,決不是撫慰和麻痹,而「是休養,是勞作和戰斗之前的准備」,它是統一於戰斗也是為了戰斗的。所以這跟藝術至上主義者強調的所謂藝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魯迅對雜文提出了卓越的觀點,這是他長期的創作實踐的概括,他的全部雜文完美地體現了這些觀點。下面,我們將著重分析魯迅雜文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方法。

雜文是政論的一種藝術的表現,它要求一種邏輯力量。但魯迅的雜文卻具有高度的說服力,長篇的論證嚴密,短篇的一針見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說得清楚、充分、深刻。這是因為它總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問題的本質,表現出鮮明、肯定、無可反駁的邏輯力量。這是魯迅雜文的一個首要的特徵。

魯迅雜文的論辯的過程,它的達到結論的過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內在矛盾,使問題得到異常徹底的解決。毛澤東同志說:「分析的方法就是辯證的方法。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魯迅正是擅長這種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論辯就能制強敵於死命。如梁實秋曾經狡稱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誰」,說他不是資本家的走狗。魯迅從階級論的思想出發,深刻地認識走狗行為的實質,是為整個階級效勞的,而不是為個別的資本家,所以梁實秋不知「主子是誰」的哀鳴,正是一個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正是『資本家的走狗』的活寫真。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他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即使無人豢養,餓得精瘦,……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不過這時他就愈不明白誰是主子了。」梁實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誰」,那是屬於「喪家的」「資本家的走狗」了。魯迅思想的深刻性,還在於他發現梁實秋這條「文藝」走狗,在論戰中已經理屈詞窮,只能借國民黨的反動暴力,以濟其「文藝批評」之窮,所以,「就還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個形容字:『乏』。」②又如,有人曾比較「這一個學生或是那一個學生」和「此生或彼生」兩個句子,證明文言簡明「省力」,優於白話。魯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駁說:此生或彼生「至少還可以有兩種解釋:一,這一個秀才或是那一個秀才(生員);二,這一世或是未來的別一世。」因此白話雖然用字較多,但意思准確,一看就清楚,「其省力為何如?」①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時它就是一種生活現象,為人們所耳聞目見,但不為人們所重視。魯迅善於捕捉這種現象,加以點染、剖析,使它格外鮮明,引人注意。比方,有這么一種人,天天口裡說著白話,運用自如,並不覺得鄙俗可笑,現在卻以「白話鄙俚淺陋,不值識者一曬」為理由,來反對白話文。這本來就是一種矛盾的現象,魯迅把它寫出來,加以描繪,提高,立刻顯出這種人的真面目:「現在的屠殺者」。因為他們不要現在,卻抱住僵屍呻吟。有些人對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不置一詞,卻拚命在少年刊物上宣傳岳飛、文天祥的故事。魯迅抓住這個矛盾,尖銳地指出,這兩位對於少年未免迂遠一點,因為大敵正當頭。「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為辦給大人老爺們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麼一來,卻錯登在少年讀物上面了」②。並以「登錯的文章」作為題目,有力地諷刺了這種現象。

矛盾的社會現象,有時並不集中在一個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現出來,很容易為人們所忽視,這就特別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魯迅善於發現這種現象,從它們的對照中來揭露社會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兩種對立的現象。一方面是統治者在宣揚孔教,演奏孔子聽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樂,意在粉飾昇平;另一方面則是乾旱成災,鄉民爭汲井水,有人竟遭毆斃。魯迅抓住了這兩種現象,對它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聞韶,是一個世界,口渴,是一個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個世界,口渴而爭水,又是一個世界。自然,這中間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無以養君子』,到底還不可任憑他們互相打死,渴死的。」這就深刻地揭露了階級壓迫的殘酷現實,有力地撕下了統治者粉飾昇平的幕布。在前節提到的《新秋雜識(二)》里,魯迅也抓住了當時社會不救活人救鬼魂,不救國土救月亮的怪現象,深刻地揭露產生這種矛盾的根源,是國民黨反動派不準人民抗日救國。由於作者所抓取的是尖銳對立的現象,在表現方法上又特別強調它的對立面,這就賦予它以十分鮮明、強烈的邏輯力量,使讀者感到由衷的信服。

揭露事物矛盾,是邏輯思維的重要任務,也是有關雜文說服力的關鍵問題。魯迅在這方面的勞動是十分辛勤的,他揭露矛盾的方法多種多樣,莫不隨對象的不同而變化。對於一些隱秘而復雜的矛盾,他有時並不急於作出結論,而是經過細致的思考、分析、描述來達到結論;有時則用層層深入地解剖事物真象的方法,讓讀者從論辯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領會到一個結論,而自己並不在字面上明白寫出。如《論秦理齋夫人事》一文,論述自殺者為什麼自殺,就是後一種情況的例子。

魯迅前期的雜文,具有樸素的辯證法。當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後,情況就不同了。毛澤東同志說:「魯迅後期的雜文最深刻有力,並沒有片面性,就是因為這時候他學會了辯證法。」①這是魯迅後期雜文精髓之所在。比如,關於舊形式的採用,這是一個曾經多次討論過的問題,但卻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魯迅是主張採用,主張推陳出新的。他說:「舊形式是採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這「恰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決不因此就會『類乎』牛羊的。」②這反對了兩種片面性,即全盤否定和全盤照搬,而堅持了唯物辯證法——從新舊形式的對立統一中,來科學地闡明問題。上面舉過的「此生或彼生」等例子,同樣是辯證法的勝利,它有力地反駁了片面性的觀點。

魯迅的運用邏輯思維來揭露事物的矛盾時,經常通過藝術形象來表現。正像毛澤東同志所說的:他用那枝又潑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筆,去畫出了黑暗勢力的鬼臉,他簡直是一個高等畫家。毛澤東同志在贊揚魯迅雜文的戰斗性的同時,也精確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點。盡管他寫的是一時一地的事情,畫的是一人一物的面貌,但卻具有普遍的意義,這是由於他「砭錮弊常取類型」,他所描繪的形象,不僅生動、鮮明,而且概括性強。這是魯迅雜文的另一特色。

比起其他文學形式來,雜文的形象創造不是通過行動和對話來刻畫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寫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樣化的,可以利用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據對象特點直接描繪。魯迅在這方面的筆力,就像名畫師的速寫,寥寥幾筆,然而逼真,傳神。他抓住對象特點描繪出來的形象,經常給予讀者以永不磨滅的印象。例如他根據幫閑文人的行徑,維妙維肖地勾畫了二丑的嘴臉。這是一種扮演公子的拳師或清客的角色。「他有點上等人模樣,……倚靠的是權門,凌蔑的是百姓,有誰被壓迫了,他就來冷笑幾聲,暢快一下,有誰被陷害了,他又去嚇唬一下,吆喝幾聲。不過他……一面又回過臉來,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點,搖著頭裝起鬼臉道:你看這傢伙,這回可要倒楣哩!」①魯迅還深刻地指出,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這是一種勾魂攝魄的藝術,不僅鮮明、深刻,而且具有典型的意義。《爬和撞》描繪了這樣的形象:人們在拚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擁擠不堪,於是就「撞」——投機冒險。撞好了,自己就發財顯貴。撞不好,至多不過摔在地上,仍舊可以爬。這樣,爬了來撞,撞不好再爬。魯迅就是這樣以活靈活現的形象,概括了當時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概括了某些人的全部人生哲學和經歷。他描繪「西崽相」,是「倚徙華洋之間,往來主奴之界」,刻畫生在階級社會里而要做超階級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手拔著頭發,要離開地球一樣」,都是形象逼真,語言凝煉而幽默。

魯迅還經常運用書本或自己創造的故事來構成形象,表達思想。由於不是虛假的杜撰,而是從真實的生活感受出發,故事裡滲透著個人深切的體驗,所以莫不栩栩如生,發人深思。《立論》②里描寫一個人家生了男孩,滿月時請客,有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發財、做官的,有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這故事內容很簡單,似乎是個笑話,它是這么生動、有趣,但卻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要「既不謊人,也不遭打」,該說些什麼呢?這正是一個戰斗的現實主義作家的隱痛,因為在自欺欺人的舊社會里,確實是難於說真話的。

運用譬喻等手法,造成鮮明的形象,用形象來說明問題,這是雜文的評論性所決定的。魯迅的雜文有許多這類成功的範例。如對保存「國粹」的批判,他先解釋「國粹」,必是一國獨有,他國所無的事物了,但這未必就是好。接著就說:「譬如一個人,臉上長了一個瘤,額上腫出一顆瘡,的確是與眾不同,顯出他特別的樣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據我看來,還不如將這『粹』割去了,同別人一樣的好。」①有擬之於蟲獸的,如叭兒狗,「雖然是狗,又很像貓,折中,公允,調和,平正之狀可掬,悠悠然擺出別個無不偏激,惟獨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臉來。」②這個形象,由於它的高度概括性,已經走入生活,成為人們喜歡採用的普通名詞。此外如把脫離社會培養的天才,比作離開泥土的一碟子綠豆芽,把封建社會比作僵屍等,都是富有表現力的確切的譬喻。

這種形象化手法,被用來表現復雜而深刻的思想,特別能夠顯示它的強大生命力,顯示魯迅的藝術創造性。在《朋友》里,作者為我們講述這樣兩件事:小朋友最喜歡看變戲法,待到自己學會時,便索然無味;類似的情況是看電影,等到明白了影片的製造法,知道千丈懸崖者,其實離地不過幾尺,從此便不以電影為神奇,處處留心它的破綻,自己感到無聊,反而後悔去看說明隱秘的書。這是十分平常、簡單的事,作者讓你思索它的含義,接著便把你引導去面向當時的一個生活真理:「暴露者揭發種種隱秘,自以為有益於人們,然而無聊的人,為消遣無聊計,是甘於受欺,並且安於自欺的,否則就更無聊賴。」這樣一個道理,如果要用概念推理的辦法來寫,那真不知要說多少話,恐怕也難於說清楚,現在從生活出發,只寫了那麼兩件事,互相印證說明,讀者便完全給說服了。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燈下漫筆》。作者從鈔票貶值折價換成現銀,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聯想到人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以後,還萬分喜歡,從而反映了有關中國人民歷史命運的一個大主題。這種表現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個抽象深奧的思想,十分容易地為讀者所接受。

魯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現了貼切、平易、新鮮的特點。他的無論那一個形象,總是十分切合事物的真象,一絲也不走樣。貼切是形象化的生命,不貼切就失去了形象存在的價值。而且他又善於就近取譬,使讀者感到親切。如所周知,一切形象譬喻,都必須以淺近的、讀者熟知的事物來喻深遠的、讀者不易了解的東西。但是淺近而熟知的事物,如果處理不好,則容易成為陳詞濫調,引不起讀者的興趣。這就必須從新穎的角度去運用它,發現前人未曾發現的意境,使形象別具新意,不落俗套。這才能使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既平易而又新鮮,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

形象的力量,是訴之於情,從而喻之於理。所以有人認為:形象是感情的發酵素。魯迅善於把敘述和評論形象化,也善於寓感情於形象之中。他的強烈的愛憎分明的感情,總是含蓄於字里行間,借形象而扣打人們的心靈。濃厚的感情色彩,不僅突出地表現在他的一部分抒情散文里,而且也表現在他的許多偏重於敘述和評論的篇章中。總之,與形象而俱在,魯迅的雜文表現了濃烈的感情色彩的特點。

魯迅的雜文,有一部分是抒情散文。在這些文章中,作者經常借形象以抒情,鮮明的形象與真切的情思合而為一,強烈地吸引著讀者,激動著讀者。如《夜頌》這樣描寫了黑夜和白天:「夜是造化所織的幽玄的天衣,普復一切人,使他們溫暖,安心,不知不覺的自己漸漸脫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條條地裹在這無邊際的黑絮似的大塊里。……現在的光天化日,熙來攘往,就是這黑暗的裝飾,是人肉醬缸上的金蓋,是鬼臉上的雪花膏。只有夜還算是誠實的。」這兩幅形象,寄託著作者深刻的感觸,他對比黑夜和白天,憎惡光天化日之下的「真的大黑暗」,憎惡一切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在一些紀念文章里,作者也經常運用這種手法來表達對於死者的感情,如《憶劉半農君》,寫「五四」時期劉半農的戰績時,提到當時有些人批評他「淺」,但作者卻贊美這「淺」:「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徹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最後又說:「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在這里,形象的描寫,真摯的友情,嚴正的歷史評判,取得了和諧的統一,給予讀者以回味無窮的感受。

魯迅表達感情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不限於形象和譬喻。他善於運用排比等修辭手法,反復詠嘆,以宣洩一種不可抑止的感情。《記念劉和珍君》描述劉和珍等犧牲的事實之後,寫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說他們是『暴徒』!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種排比復沓的句式,有力地傾吐了作者的翻江倒海的激情,強烈地激起了讀者對於反動派的仇恨。在《友邦驚詫論》等政治評論文章里,作者也經常運用這種手法來揭露反動派,表達鮮明的階級感情。

魯迅雜文的抒情,有時並不藉助於比喻、排比等手法,他只是按照事物的真象加以白描,在樸素無華的文辭中,寄託著一種真切的感情。如關於柔石的一段描寫:「柔石自己沒有錢,他借了二百多塊錢來做印本。除買紙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雜務都是歸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圖、校字之類。可是往往不如意,說起來皺著眉頭。……他相信人們是好的。我有時談到人會怎樣的騙人,怎樣的賣友,怎樣的吮血,他就前額亮晶晶的,驚疑地圓睜了近視的眼睛,抗議道,『會這樣的么?——不至於此罷?』……」①在這里,作者由衷的敬仰和懷念的感情,不是跟柔石的純潔、善良、勤勞的品質同時寫出,一樣地感動著我們么?

魯迅雜文的感情力量,特別表現在諷刺上。他認為:「『諷刺』的生命是真實;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它所寫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見的」,但卻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於可惡。」諷刺作者的本領,就是偏要提出這種「誰都不以為奇」的事,「而且加以精煉,甚至於誇張」②。比如,上面所舉的爬和撞的形象,《立論》中的故事,都屬於這一類,都具有明顯的諷刺性,包含著作者的善意和熱情,讓讀者在不禁發笑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對於敵人,魯迅也經常燃起諷刺的憤火,但為的是要把他們燒毀。比如《「有名無實」的反駁》,從報上引述一位國民黨排長的話,同現實生活相對照,進行無情的鞭撻,幾乎通篇全用反語寫成,造成十分強烈的諷刺效果。魯迅說:自己「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頭一擊」①。好用反語,是魯迅雜文諷刺藝術的一大特點。在與論敵筆戰中,尤其是這樣。

魯迅還有一部分雜文,通過「曲筆」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所周知,「曲筆」原是舊中國反動政治迫害的產物,魯迅在《花邊文學》的《序言》里,曾經這樣說過:「那時可真厲害,這么說不可以,那麼說又不成功……在這種明誅暗殺之下,能夠苟延殘喘,和讀者相見的,那麼,非奴隸文章是什麼呢?」知道這個情況,我們就了解魯迅的一部分雜文,所以採用「曲筆」,原是迫不得已的。有人把「曲筆」當作魯迅筆法,好像魯迅一貫喜歡用這種方法寫作似的,這是很大的誤解。實際上,只要有可能,魯迅總是竭力把文章寫得明白曉暢的。「曲筆」既是政治迫害的產物,那麼它就不是一種有成規可循的藝術手法,它需要適應不同的題材,對付不同的政治環境,採取不同的表現方法。有全篇用隱喻的,如《現代史》。內容寫變戲法,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向觀眾榨錢,今日這班人走了,明日那班人又來。全文沒有一句話涉及當時的政治,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正是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現代史。有全篇用反語的,還有說故事,引古喻今等多種方法。對於這類雜文,我們主要認識它的戰斗作用和意義,而不必去學習它的隱晦曲折的形式,因為今天已經根本不同於魯迅所處的時代。

總之,魯迅的雜文,形式豐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獨創,給予讀者以雋永的藝術享受。這除了思想內容的先進、深刻,有助於他在藝術上的發現以外,還因為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有一座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此外,他在寫作過程中的認真構思和錘煉,也是十分重要的條件。「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評,也不是攤開紙就動筆」。他曾這樣說:「人家說這些短文就值得如許花邊,殊不知我這些文章雖然很短,是絞了許多腦汁,把它鍛煉成極精銳的一擊,又看過了許多書,這些購置參考書的物力,和自己的精力加起來,是並不隨便的。」①這種艱苦勞動、精益求精的態度,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讓我們認真地學習魯迅雜文的戰斗性和藝術表現力,更好地發揮雜文打擊敵人、教育人民的作用吧。

『柒』 讀了水仙花這篇短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莖上長出六個形狀像扁豆角一樣的花骨朵。潔白的花瓣。不知過了多久,外面的膜已經頇破了,顯得多麼秀麗,在綠葉的襯托下水仙花盼啊盼啊,又嫩又綠,你看,沒過幾天,我再去看它,「洋蔥」上抽出了葉芽。幾天以後,整朵花全開了,水仙花抽出了一根莖,我家的水仙花開了,放在盛滿清水的花盆裡,爸爸買來一棵水仙。 一個多月前,不久它就長得高高的了。看它那模樣。花骨朵外面還包著一層透明的膜。這時候的葉子又扁又長,鵝黃色的花蕊。開始,聞著它散發出的陣陣清香,就同蔥頭差不多,可愛極了。水仙長得真快。前幾天花瓣還緊緊地裹在一起,葉芽很小,久久不願離去,可今天! 我望著亭亭玉立的水仙花

熱點內容
你我本無緣全靠你花錢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12 15:48:07 瀏覽:519
免費完本恐怖小說 發布:2025-07-12 15:41:59 瀏覽:832
凌風小說免費閱最新 發布:2025-07-12 15:26:05 瀏覽:608
娛樂圈穿越重生小說原耽 發布:2025-07-12 15:14:09 瀏覽:391
網游對抗類小說 發布:2025-07-12 15:00:17 瀏覽:906
經典穿越異界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7-12 15:00:14 瀏覽:699
千億總裁寵她的小說 發布:2025-07-12 14:59:23 瀏覽:93
重生成超帥的小說 發布:2025-07-12 14:57:48 瀏覽:950
散文小說經典語句 發布:2025-07-12 14:44:38 瀏覽:281
網游游戲小說開局網吧決斗 發布:2025-07-12 14:43:03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