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短篇小說一舉成名的作家
A. 世界10大文學短篇巨匠是哪些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沒聽過十大的
(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莫泊桑受福樓拜的影響極大,他具有獨特的視角,見他人之所不見,以平淡的情節塑造人物,真實的細節凸現性格,反映了現實的思想內容,又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格調。
莫泊桑從描寫司空見慣的平凡小事著手,把短篇小說的技藝運用到了盡善盡美的極致,形成了逼真、自然的寫作風格。他的敘述筆調幾近白描,生動而惜墨如金,寥寥數筆,人物的環境、氣氛躍然紙上,描寫用詞准確、言簡意賅,可以說是字字珠璣。
(2)契訶夫
十世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 「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徵意義,「海鷗」和「櫻桃園」就都是他獨創的藝術象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以及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建立)與契訶夫進行了創造性的合作,對舞台節術作出了重大革新。
(3)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
,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
歐·亨利對社會與人生的觀察和分析並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較淺薄,但他一生困頓,常與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別出心裁的藝術手法表現他們復雜的感情。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
從藝術手法上看,歐·亨利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於哲理的戲劇性場景,用漫畫般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的特點。作品情節的發展較快,在結尾時突然出現一個意料不到的結局,使讀者驚愕之餘,不能不承認故事合情合理,進而贊嘆作者構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善於利用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妙趣橫生,以含淚的微笑著稱。他還以准確的細節描寫,製造與再現氣氛,特別是大都會夜生活的氣氛。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作環境有極大關系。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據狀態。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
B. 莫言生平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3年擔任網路文學大學名譽校長。2014年12月,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7年11月,莫言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憑借作品《天下太平》,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的短篇小說獎。
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2)寫短篇小說一舉成名的作家擴展閱讀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00年3月,莫言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表演講《福克納大叔,你好嗎?》。
在莫言的小說中,可以很容易發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有意識流小說的內心獨白、心理分析、感覺印象、幻覺夢境、時空顛倒等;有魔幻現實主義的隱喻、象徵、預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誕派戲劇的誇張、變形、荒誕;還有結構主義、感覺主義、象徵主義等等。
縱觀莫言的創作,他是以狂歡化的眼光觀察世界,以小丑,傻瓜等被官方文化貶低的邊緣人物作為小說的主人公,由從民間擷取的粗鄙語言與獨白式的「 高雅」語言相混雜,努力發掘出藏污納垢的鄉土民間中的狂歡精神, 使自己的小說創作具有了狂歡化風格的先鋒色彩。
C. 賈大山的作品都有哪些
賈大山
網路名片
賈大山河北正定人。1964年中學畢業。歷任農民,正定縣文化館館員,正定縣文化局局長。197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取經》等。《取經》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等。
目錄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早年成就
自幼聰慧
品格高尚
孝順傳統
嚴管兒子
清廉從官
優秀作家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早年成就
自幼聰慧
品格高尚
孝順傳統
嚴管兒子
清廉從官
優秀作家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43-1997 民 族: 漢族
編輯本段生平經歷
早年成就
賈大山,1943年出生於河北正定古城一個普通市民家庭。1964年中學畢業後,作為下鄉知識青年到西慈亭村插隊務農。1971年開始發表作品,後調任正定縣文化館館員,曾任職正定縣文化局局長、正定縣政協副主席,河北省政協常委、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為著名作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全國文學界,一度與賈平凹齊名:說起寫短篇小說的二賈,一是賈平凹,再就是賈大山。其作品《取經》,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並與另一篇散文《花市》一起,被選入全國中學語文課本。 賈大山為人光明磊落,嫉惡如仇;說話談鋒機敏,詼諧幽默;為文則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其作品寓意深刻,清新雋秀,膾炙人口。於人於文,多有驚世駭俗之語傳世。可謂人品、文品俱佳,歷為人所稱道。 賈大山於1978年,以小說《取經》榮獲全國首屆短篇小說獎,一舉成名。此後,又創作了《花市》、《夢庄紀事》等一批短篇佳作,作品多次獲獎,並被翻譯到國外,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河北省乃至全國的著名作家。
自幼聰慧
賈大山自幼聰慧,上中學時就有文學小品在校刊、《建設日報》、《河北日報》上發表。1964年知識青年下鄉期間,他有機會深入生活,了解民情,親身體驗了農村生活。在農村他說快板、編節目、出板報、寫文章,受到廣大農民群眾和村幹部的贊揚。這一段經歷為以後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1971年到文化館任創作員,開始了戲曲小說的創作。他的作品經常在省級以上文藝刊物上發表。小說《取經》和散文《花市》先後被收人中學語文課本。他的主要作品收入《賈大山小說集》。
品格高尚
賈大山一生為人剛直,一身正氣,襟懷坦盪,淡泊名利。在文學創作上,嚴謹認真,一絲不苟,語言詼諧幽默,敘事生動形象,篇幅短小精練,內容寓意深刻。被文壇譽為短篇小說的「高手」。他的作品有著鮮明的精短取向,一直追求著在短篇領域里作出精緻。在創作中,他不趕潮流,一直堅持著源於生活的本真追求。他的作品植根於河北平原小城、鄉村的底層,生動地描摹出世情百態、社會萬象。他的小說很有蘊涵,越是細讀,越能讀出小城、鄉村的多姿多彩、濃郁魅人的地方風情。他的作品不澀不滯,是一種灑脫、空靈的風格。幽默也是他的作品的一大特色。
孝順傳統
百善孝為先,大山也是這樣。在弟兄排行中,他是老九。先於他來到這個世界的,都是姐姐。孩提時代,他的聰慧總是讓父母臉上堆滿了笑容。長大了,他懂事,更叫父母寵愛有加。高中畢業後,大山沒有走進大學之門,他的人生被做了另一種安排。他想著,成人了,不能再「嚼吃」父母,於是一介書生便以苦力的身份進了鄉間的灰窯。為了生計,諸如草台班子的演出、小劇團的編劇之類,他不嫌不拒,樂在其中。盡管生活艱難而清苦,可一點兒也沒影響到他對老人的孝道。在灰窯,他掙了平生第一筆收入———24元工錢,立刻抽出了一元錢給母親買了一斤蛋糕,找回的幾角零錢則給弟妹們買了一把水果糖,剩下的23元全部交櫃了。等他後來轉了幹部,對於母親則更是周到侍奉,禮敬如佛了。不說一日三問安,也是每天必到母親房間問候的。在他彌留之際,最難以割捨的,就是母親。讓白發人送黑發人,以他的孝順是怎麼也無法寬恕自己的。在醫院的病床上,在他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三天,他的精氣神消耗殆盡了,可心裡還是惦念娘的生日。他讓妻子回家去,和母親玩會兒麻將:「娘生日哩,你回去吧,讓娘開開心。」 在家裡,大山是兒子,是丈夫。他很傳統,但沒有一點兒的夫權的影子。他們家是妻子當家,掌握財政大權,他所擁有的只是買盒紙煙、喝上二兩的小錢。他樂於這樣,懶於俗務,不願操那麼多的心。他的興致更願意寫文章、做工作。他給予妻子的除了放權,就是幽默了。聽了他的段子、故事,妻子憋不住不樂,從臉上樂到心裡。他究竟是個大作家,具有幽默的天賦。
嚴管兒子
對兩個兒子,他管束甚嚴,不過兩個孩子從小長到大,他沒捅過他們一指頭。最厲害的體罰是讓他們站窗檯,一邊高高地站著,一邊反思自己的錯誤。對於他們的成長,他很關注思想教育,一定要讓孩子走正道,千萬不可出了轍。他給他們記點,做一件好事記一個紅點,做一件錯事記一個黑點。為了多幾個紅點,兩個孩子自我約束意識極強,長大後都出落得規規矩矩。 在作家圈子裡,大山是一個小核心。這不只因為他的善良,也還因為他的智慧。在北京的文學講習所,他成了作家圈子的核心之一,因為有他在,朋友們總是覺得很開心。在河北這塊地方,他成了文學陣營的紐帶之一,因為有他在,朋友們總是覺得很和諧。 在正定的文學圈子,他則成了旗手和領袖,正定成就出一片文學風景,以至後來被人們稱作正定現象。市井之中,他也有不少朋友。他從他們那裡討生活,他們從他那裡討智慧。他許多小說的靈感、素材、原型等等,都是從他們那裡獲取的。因此他的小說里,盡是鮮活生動的市井百態。
清廉從官
大山不想做官,卻實實在在地做了官,做了縣里的文化局長、省政協常委和省作協副主席。他做官,也給人們留下了兩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清廉。他欣賞清官文化,也身體力行地這樣去實踐。他在文化局任局長九年,局裡竟沒有一筆吃喝賬。他跑來和經手的上千萬元的文物修繕工程費,竟沒有一分錢不合理的搭車開支。他多次出差,卻沒有報銷過一分錢的差旅補助。還有就是做事。他干工作條分縷析,綱舉目張。鍾樓、凌霄塔、華塔、大悲閣等大型修繕工程,都是他親自去北京跑來的。常山影劇院、正定電影院的新建和重建,也是他爭取來的。文化大樓的立項和建設,也得益於他在任時的成功鋪墊。還有諸如常山戰鼓隊打進北京亞運會等等,他都功不可沒。
優秀作家
當然,大山最看中的還是自己的作家身份,他恪守中道,不趕潮流,作品總是很傳統的樣子。但就這一點也不影響他筆下功夫的內蘊和紙上風景的精彩。他立身周正,不媚低俗,作品總是很端直的樣子,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作品的幽默與風趣。路子上,他沒有選擇喜劇,也沒有選擇悲劇,大體上是循了正劇的路子。這在他的《夢庄記事》、《古城人物》以及後來的禪意小說之中都體現了出來。 他的為人與作品,大概就是真、善、美。他將世事看得很透,也將生死看得很透,惟獨寫起小說來,偏像拚了命似的。據知情者講,他寫小說時,總是反反復復地構思推敲,甚至為了一個細節一句對白都可能徹夜不眠。寫成之後,也不急於投寄,而是放在褥子底下,偶有所感時,便再拿出來潤色一番。在他的炕席底下,究竟壓著多少小說,恐怕沒有誰知道。那時候,編輯們也很敬業,常常去登門約稿。每有編輯來,他也不管是大編輯還是小編輯,一概地說:我就從褥子底下給你拿了,拿到哪篇算哪篇。其實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用心血凝就的。因為他曾說過,他的每篇小說,無論長短,在發表之前均能從頭到尾地背過。 無論文場、官場和生活場,人們都忘不了他這個好人。而在大山眼裡關於好人的定義,卻令人聽了很覺意外,想想又在意料之中:一次他突然問朋友:「你說什麼叫好人,什麼叫壞人?」朋友一時語塞,他說:「有賊心,沒賊膽,是好人。有賊心,有賊膽,是壞人。」令在座者無不拍案叫絕。覺得古人的話,文縐縐,令人思摸半天,何如他這話乾脆,一語破的,一針見血。就憑這句話,便可想見,他的小說為何能被孫犁所青眼相加的原因了。 1997年,賈大山因罹患癌症,不幸英年早逝。享年僅54歲。熟悉大山的人們都說,他的作品是一本書,他也是一本書,都很耐讀。
D. 誰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居伊·莫泊桑,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寫了近300篇短篇小說和六部長篇小說,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莫泊桑出生於塞納河下游托爾維伊爾市。他的祖上是很有名望的貴族,到他祖父時,家道漸漸中落。莫泊桑的父母因性情、愛好和學識等方面差距太大,感情不睦,特別是因為莫泊桑父親一再移情別戀,因而在莫泊桑11歲時,終於友好地分手了。之後,莫泊桑隨母親悄悄退居到埃特爾塔。
莫泊桑和母親居住在外祖父留下的房產里。母親一心希望莫泊桑成為一個文學家,便時常給他讀莎士比亞的作品。這給莫泊桑很大的影響,使他覺得文學是如此美妙的事物。讀書之餘,莫泊桑常到海邊和漁人的孩子一起玩耍。美麗的景色啟迪了他的才思,他常常寫些小詩,顯示出了不平凡的才華。
莫泊桑13歲時,進入伊夫托神學院當寄宿生。在呆板的學校里莫泊桑感到受到很大的拘束,他對神學院規章繁瑣的生活感到厭煩,於是開始寫詩。後來他因為偷取神學院食物貯藏室的東西,想和朋友開宴會而被學校開除,莫泊桑反而十分高興。
莫泊桑在家呆了四年才轉入盧昂中學讀書。上課的時候,他偷偷地閱讀小說,這期間他最喜歡18世紀法國作家的作品。母親託付莫泊桑舅舅的朋友、盧昂市圖書館的館長路易·布耶照顧莫泊桑。路易·布耶是著名的詩人,也是著名作家福樓拜的朋友,這樣,莫泊桑同福樓拜也能時常見面。
1869年,莫泊桑從盧昂中學畢業赴巴黎攻讀法律。但是,第二年爆發的普法戰爭打破了莫泊桑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活。年僅20歲的他應征入伍,開赴前線。莫泊桑親身感受了戰爭的風雲變幻,這些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
普法戰爭結束後,莫泊桑經父親推薦在海軍部謀到一個職務。莫泊桑和周圍的人不同,他不甘心終日過著謹小慎微、庸俗煩瑣的公務員生活,他常常寫作,並因此遭到同事們的嘲笑。
每到星期天,莫泊桑總是到塞納河泛舟遊玩,把工作忘得一干二凈。到了上班的時候就寫寫詩。非常關心和喜愛莫泊桑的福樓拜看到他如此虛擲時光,感到非常痛心,於是寫信批評他。873年,莫泊桑正式拜師福樓拜門下,學習小說創作。莫泊桑虛心接受老師的教導,從不懈怠。福樓拜家的沙龍里聚集了當時一流的作家,在這里,莫泊桑認識了左拉、都德、屠格涅夫、龔與爾等人。莫泊桑從這些名作家身上學到不少東西,在文學創作道路上進步很快。
莫泊桑起初以莫弗利紐斯的筆名投稿,但是才華不被賞識。1878年,莫泊桑轉入教育部當秘書,這里工作輕閑了許多,莫泊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創作中去。
1880年,莫泊桑寫出《羊脂球》,得到讀者的一致好評,莫泊桑也因此一舉成名。從此莫泊桑辭去公職,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也就在這一年,福樓拜逝世。莫泊桑失去恩師,悲痛欲絕。
此後十年,是莫泊桑創作力旺盛的輝煌時期。他連連發表新作,終於成為名聞遐邇的大作家。其中計有6部長篇小說,300篇短篇小說,3部游記以及一部戲劇集。在小說中,他描寫法國人民在普法戰爭中的愛國熱情,揭露資產階級的怯懦無恥,對勞動人民的遭遇寄以同情。取得了文學上巨大的成就,但這十年也是他身體和心理不斷惡化的十年。1880年,莫泊桑得了一種伴隨眼疾和頭痛的神經症,被診斷為遺傳性精神病。此後他深受病痛折磨,精神恍惚。1889年,莫泊桑惟一的弟弟死於精神病,莫泊桑在難過的同時陷入了極度的絕望,產生了厭世的情緒。1892年,莫泊桑以裁紙刀自戳咽喉,被送入巴黎近郊一家精神病院,翌年7月6日離開人世,終年43歲。他像一顆流星一樣劃過文壇,雖短暫卻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