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作家的短篇小說
❶ 現當代文學史上有哪些山東籍作家
季羨林:山東省臨清人,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
丁肇中:山東日照人,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臧克家:山東諸城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代表作《烙印》。
莫言:山東高密人,著名作家,代表作《紅高粱》。
李敖:原籍山東濰縣,著名作家,代表作《傳統下的獨白》。
梁曉聲:山東榮城人,著名作家,代表作《今夜有暴風雪》。
張煒:山東龍口人,著名作家,代表作《古船》。現任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
李貫通:山東魚台人。著名作家代表作《天缺一角》
張承志:山東濟南人,著名作家,代表作《黑駿馬》。
王興川:山東陽穀人,著名作家,代表作《第九隻兔子》兩部曲《東莞一夢》
❷ 山東有哪些有名氣的網路原創小說作家
萊蕪的風凌天下,淄博的高樓大廈,菏澤的青狐妖,煙台的隔壁小王,雲天空,骷髏精靈,臨沂的火星引力。
❸ 人民的名義中提到一本書《天局》,我查了下,有的是笑顏 著,有的是短片精選 矯健 著到底是誰寫的
《天局》是山東煙台作家矯健的短篇小說。1951年出生的矯健出生在上海,後上山下鄉至山東,成年後他以報告文學成名,現為煙台魯木齊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新疆報告文學研究會會長。代表作《一個西行者的自述》、《無愧人生》、《心之光》、《克孜爾之路》、《走進帕米爾》等。由於《人民的名義》的播出,矯健的這篇短篇小說已經在網上廣為散播,受到當下年輕人的喜愛。學者張頤武在觀看了《人民的名義》後,也在微博中發文感慨萬千,「這個短篇很具沖擊力,現在有不少人找來讀了。說明祁同偉等都和八十年代有關聯。矯健在八十年代也是重要的作家,他的《河魂》等作品當年都有名極了。他和周梅森都是那個時代有代表性的作家。當年他們的寫作和現在的『純文學』的高度精微復雜不同。還是和大眾有相當的接近,當時機會就沒有通俗文學。矯健這些年沉寂了,但當年的寫作似乎文學史也提及不多,但周梅森和他在當年名望相似。《人民的名義》意外讓我們重新感受一下八十年代文學的某種脈絡。」
除了學者的感慨外,網上更多的是普通網友們對照《天局》里的人物命運,來捉摸祁同偉這個人的人性的。有網友分析說,《天局》的主角「混沌」想與天斗,是為了不活得像條狗,即使搭上性命也要贏天半子,「而祁同偉敬佩混沌與天斗的精神和魄力,而從農村出身的他一直渴望權貴,於是他把這種扭曲的『偶像崇拜』植入到自己人生觀:他想要得到權和錢來換回自己的尊嚴,就要敢冒險。」還有人表示,「祁同偉也是厲害啊,總想著勝天半子,卻不知道自己最大的敵人和對手不是天,而是自己的心魔。」「這篇小說寫得很壯闊,說明祁同偉還是有點抱負的。但是他最大的悲劇是,被權力操縱了之後,卻鬼迷心竅地迷上了權力!」
❹ 余華簡介
余華,當代作家,浙江海鹽縣人,祖籍山東高唐縣。著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難逃劫數》《河邊的錯誤》《古典愛情》《戰栗》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也寫了不少散文、隨筆、文論及音樂評論。
中文名: 余華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960年4月3日
職業: 作家
主要成就: 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世事如煙
代表作《活著》
《兄弟》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來源)生,祖籍山東高唐。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當醫生的父親華自治、母親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華名字的來源)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後,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先後進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余華曾兩度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在魯院期間,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詩人陳虹。因陳虹在北京工作,余華後來遷居北京十餘年。現居浙江杭州。 余華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4年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長篇小說《活著》由張藝謀執導拍成同名電影。 著有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短篇小說集《世事如煙》、《黃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說集《現實一種》《我膽小如鼠》《戰栗》和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在細雨中呼喊》等。他也寫了不少散文與文學音樂評論。 現就職於杭州文聯。 閱讀過的作品 在小學畢業的那一年,應該是1973年,縣里的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我父親為我和哥哥弄了一張借書證,從那時起我開始喜歡閱讀小說了,尤其是長篇小說。我把那個時代所有的作品幾乎都讀了一遍:浩然的《金光大道》、還有《牛虻》、《虹南作戰史》、《新橋》、《礦山風雲》、《飛雪迎春》、《閃閃的紅星》……當時我最喜歡的書是《閃閃的紅星》,然後是《礦山風雲》。 實際上像我真正有書可讀的時候,已經十八九歲了,這是很可悲的。我讀過一位偉大的詩人叫艾略特的傳記,他在中學畢業的時候,古典的現代的名著幾千部,他已經全部讀完了,以後的時間他也不需要再讀了。我到他這個年齡的時候,我才剛開始「讀」。那時候我們中國的文學雜志雖然都很差,從文學質量上來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雜志的發行量都很大。那時候還沒有其他種類的雜志,只要是雜志,就是文學類的,什麼破雜志都能賣30多萬份。後來我讀到了美國作家傑克.倫敦,他給一個文學青年寫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話:你寧可去讀拜倫的一行詩,也不要去讀現在的一百多種文學雜志。那時候我馬上就明白這一個道理: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垃圾上,應該去讀經典的作品。從那時開始,我就買了大量的19世紀20世紀已經被譽為經典的文學作品……我有一個觀點,就是作為一個作家他是否優秀,取決於他作為一個讀者是否優秀。所以那幾年我成為了一個很不錯的讀者,讀了很多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雖然我寫的跟他們不一樣,但我知道怎樣去判斷,如何去把握敘述的過程。這是比較重要的一段經歷。 在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一些很費勁的小說,寫的是《世事如煙》之類的作品,那時馬原說我「把一個很好看的故事寫得很不好看」。現在我發現,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幾乎看不下去,我喜歡的是能一口氣讀完的書,比如不久前我重讀的《靜靜的頓河》,感覺與從前完全不同。並非我在閱讀上變得懶惰了,能一口氣讀完的書也不見得就輕松、通俗。閱讀與寫作緊密相關,為什麼我們會對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寫作時了解應該如何讓讀者去閱讀,這種心理或有意、或無意。 任何時代,都有不浮躁的讀者。讀書是一個人安靜下來才做的事。不是參加派對,不是社會關注的熱鬧。寫作與閱讀,都是冷清的,但這樣的狀態卻像海底激流,始終洶涌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輕時在大學學習西方哲學,現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訴我說:「我的大腦就像是一口池塘,別人的書就像是一塊石子;石子扔進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會激起石子。」最後他這樣說:「因此別人的知識在我腦子里裝得再多,也是別人的,不會是我的。」他的原話是用來抵擋當時老師的批評,在大學時他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學生,現在重溫他的看法時,除了有趣之外,也會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經受太多的反駁。
❺ 莫言簡介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3年擔任網路文學大學名譽校長。2014年12月,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7年11月,莫言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憑借作品《天下太平》,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的短篇小說獎。
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5)山東作家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從文學的標准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余華
莫言得獎,太棒了!最喜歡莫言的《生死疲勞》,他的小說充滿方言,可以徹底看到村落的經驗是如何給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國際。每回讀莫言的小說,都會感嘆,我不如他。——龍應台
中國作家終於走進了諾獎行列,我覺得這不僅是莫言的榮耀,更是整個中國文學的榮耀,必將對中國文壇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莫言是位非常優秀的作家,他的獨特思維、藝術個性,都已在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摘取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實至名歸。——陳忠實
我非常興奮且恭喜莫言獲獎,這是遲來的。莫言是中國二十世紀跨二十一世紀,奇幻的擁有「拉伯雷」「塞萬提斯」這樣西方小說典範的說故事人,他的小說充滿想像力、民間狂歡和天地不仁的曠野幅員。他是個天才!——駱以軍
我寫的書(數量)是莫言的十倍,但看完莫言的《生死疲勞》後,我認為此子勝我百倍,我告訴莫言,我寫不出來的書,希望你幫我寫出來。——司馬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