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台港文學短篇小說
Ⅰ 趙小琪的作品發表簡介
1、《梁宗岱純詩系統論》,《文藝研究》,2004年2期(cssci期刊)
2、《邊域小說中的現象:心理圖式的順應與同化》,《文學評論》,1990年第4期(cssci期刊)
3、《艾蕪早期小說的文化想像》,《文學評論》,2004年第5期(cssci期刊)
4、《中國現代詩學與西方話語》,《文學評論》,2003年6期(cssci期刊)(合撰)
5、《當代影視民族化問題小議》,《人民日報》,2003年4月1日
6、《魯迅研究的新著》,《人民日報》,2003年6月1日
7、《接受與過濾:中國現代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
8、《樣板戲中的英雄崇拜》,《文學評論》,99年青年學者專號(cssci期刊)
9、《藍星詩社對西方象徵派詩美建構策略的化用》,《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3期(cssci期刊)
10、《邊域小說中的生態環境與文化》,《上海文論》,90年第6期
11、《對女性命運乃至民族生態的歷史性審視》,《廣東社會科學》,93年第2期(cssci期刊)
12、《洛夫現代詩的中西視野融合》,《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
13、《金錢和金錢崇拜》,《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1期(cssci期刊)
14、《台灣詩歌對西方後現代主義的接受與變形》,《學習與探索》,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
15、《台灣20世紀文學與西方現實主義》,《貴州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
16、《二十世紀香港文學與西方現實主義》, 《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3期(cssci期刊)
17、《藍星詩社對西方象徵主義表情論的接受與化用》, 《詩探索》2002年第1期(cssci期刊)
18、《民族生態環境和文化背景中的小說》,《民族文學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
19、《現代性視野下20世紀中外文學的互動》,《社會科學輯刊》(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
20、《<野草>的超現實主義傾向(上)》,《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11期(cssci期刊)
21、《<野草>的超現實主義傾向(下)》,《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12期(cssci期刊)
22、《台灣作家對西方現代主義的接受方式及其局限》,《河北學刊》,2003年1期(cssci期刊)
23、《大學生詩歌的先鋒性和流行性》,《江漢論壇》,2003年8期(cssci期刊)
24、《金錢與性視角下的文化景觀》,《文藝評論》,2003年6期
25、《新詩的意義危機與意義重構》,《江漢論壇》(cssci期刊)2004年8期
26、《<野草>中的後現代主義顯征》,《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1期(cssci期刊)
27、《餘光中現代詩的中西視野融合》,《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2期(cssci期刊)
28、《整體性視野下的理性燭照》,《東方叢刊》,2004年2期(cssci期刊)
29、《西方話語與中國現代主義詩學的過濾機制》,《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cssci期刊)
30、.《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評高擎洲的<中國現代文學論集>》,《當代作家評論》(cssci期刊)2007年1期
31、《全球化語境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研討會綜述》,《外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1期(cssci期刊)(合撰)
32、《原型批評視野下的新世紀新加坡華文文學》,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7期(cssci期刊)(合撰)
33、《中國現代主義詩學目的論建構》,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第9期(cssci期刊)
34、《屠格涅夫和沈從文小說中的自然人文景觀》,《外國文學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
35、《邊域小說中的親情美》,《中國文學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
36、《邊域小說中的生命形態》,《中國文學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
37、《民族文學中的宗教——巫鬼文化》,《廣州師院學報》,92年第3期
38、《物質填不滿心靈》,《台港文學選刊》,92年第3期
39、《文壇熱點:受阻和認同》,《理論與創作》,89年第4期
40、《<野草>的狂歡化色彩》,《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
41、《互文性:魯迅的<野草>與<苦悶的象徵>的譯介》,《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
42、《現象學視野下<野草>的意義生成》,《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cssci期刊)
43、《當代香港文學中的英國形象》,《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
44、《互文性視野下現代派詩歌翻譯與詩歌創作》,《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
45、《追憶流火年華》,《東南亞研究》,95年第1期(cssci期刊)
46、《當代台灣小說在祖國大陸的批評性傳播形態》,《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6期(cssci期刊)
47、《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學知性話語的理論維度》,《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cssci期刊)
48、《身份沖突中家的建構與功能—餘光中詩歌中家的文化功能》,《江漢論壇》,2009年第6期(cssci期刊)
49、《二律背反:對傳統文化的矛盾判斷》,《江蘇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cssci期刊)
50、《變革與悖論》,《天津社會科學》,99年第3期(cssci期刊)
51、《無目的的目的——20世紀中國唯美主義思潮》,《社會科學輯刊》,99年第4期(cssci期刊)
52、《魯迅小說的寓言性》,《魯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5期(cssci期刊)
53、《消解與重構——「後新詩潮」詩歌對「本體」的瓦解與重建》,《當代文壇》,2000年第2期(cssci期刊)
54、《四十年代文學中「家」的寓言》,《江漢論壇》,2000年第8期(cssci期刊)
55、《<典論·論文>符號權力的三種維度》,《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9年6月第28輯(cssci期刊)(合撰)
56、《香港文學與澳門文學「中國形象」的對讀》,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3期(合撰)
57、《結構主義視野下白先勇<台北人>新讀》,《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第11期(cssci期刊)
58、《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學的藝術成就》,《社會科學戰線》,2010.3(cssci期刊)
59、《比較文學史觀的建構與比較模式的新探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
60、《30年來當代台港小說在祖國大陸傳播與接受的效果》,《社會科學輯刊》,2010.5(cssci期刊)
61、《導師和學生,應是什麼關系?》,《光明日報》,2011年3月23日
62、《姚雪垠<長夜>對江湖世界的想像方式論》,《貴州社會科學》(cssci期刊)
63、《跨區域華文詩歌中國形象的變異式想像論》,《貴州社會科學》2011年第11期(cssci期刊)
64、《跨區域華文詩歌中國形象的再現想像論》,《貴州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2013年第5期全文轉載
65、《餘光中詩歌二極對應結構論》 ,《文藝評論》,2005年第2期
66、《跨區域華文詩歌的中國形象》主持人語 《安徽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67、《當代台港澳新詩的人文中國形象》,《安徽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合撰)
68、《促進公安文學健康發展》,《文藝報》,2011年8月22日
69、《接受美學視野下台灣現代詩社對西方純詩話語的自我詮釋》,《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70、《當代台港澳小說在祖國大陸的傳播與接受三維發展論》,《華文文學》,2009年第1期
71、《接受美學視野下台灣現代詩社符號詩的意義生成方式》,《華文文學》,2009年第2期
72、《當代台灣小說在祖國大陸對應性選輯傳播形態》,《華文文學》,2009年第4期
73、《比較文學的主體間性論》,《安徽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74、《文明對話與文化比較》主持人語,《深圳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cssci期刊)
75、《亦真亦幻的女性天空》,《台港文學選刊》,91年第6期
76、《橫看成嶺側成峰》,《台港文學選刊》,92年第8期
77、《曠達的背後是真誠》,《台港文學選刊》,91年第12期
78、《張默詩歌的宇宙化傾向》,《華文文學》,2003年2期
79、《香港現代主義文學三大母題論》,《華文文學》,2003年3期
80、《台灣香港現實主義文學論》,《廣州師院學報》,2000年10期
81、《中國和世界文學中的台灣現代詩》,《中國詩學研究》,第1輯
82、《跨學科文學研究》主持人語,《安徽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83、《傳奇性與哲理性相交融的歷史畫卷》,《理論與創作》,91年第4期
84、《高爾基與艾蕪早期小說比較》,《廣州師院學報》,92年第1期
85、《特區軍族文學新態勢探析》,《廣州師院學報》,93年第4期
86、《轉型期的精神重建》,《廣州文藝》,97年第12期
87、《老子與湘西文化》,《旅潮》,91年第3期
88、《王璞<扇子事件>剖析》,《共鳴》,92年第2期
89、《香港閨閣詩人夢如》,《書報刊》,94年第12期
90、《世紀之夢:靈魂的拯救與重塑——魯迅、韓少功對傳統文化的矛盾判斷》,《廣州師院學報》,96年第1期
91、《超越苦難——試論香港作家蔡益懷小說中女性的直覺思維特性》,《廣州師院學報》,96年第3期
92、《當代台灣小說在大陸的影視改編及傳播》,《香港文學》,2007年第11期
93、《傾斜的象牙之塔——前期創造社、前期新月派文藝思想的悖論》,《廣州師院學報》,99年第10期
94、《洛夫詩二首欣賞》,《名作欣賞》,2005年第7期
95、《狂歡化詩學視野中的賀敬之詩歌》,《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96、《錯誤也是一種心動》,《名作欣賞》,2005年第7期
97、《歷史的還原與還原的歷史》,《詩探索》,2004年1-2期
98、《當代台灣小說在大陸傳播的動力機制》,《長江學術》,2006年第3期
99、《台灣創世紀詩社對超現實主義技法的修正性接受》,《華文文學》,2009年第3期
100、《尋求本原之家》,《湖北招生考試》,2003年11期
101、《憂傷並不等於絕望》,《台港文學選刊》,91年第9期
102、《洞穿成星空的靈魂》,《秋水》(台灣),92年第3期
103、《洛夫對超現實主義的認同與修正》,《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104、《接受美學視野下台灣現代詩社對西方知性話語的誤讀》,《華文文學》2008年第6期
105、《鎖不住的清芬》,《華文文學》,99年第1期
106、《疏離的執著》,《華文文學》,99年第1期
107、《孤獨的精神探索者——魯迅與張承志論》,《廣州師院學報》,2000年第2期
108、《自主、主動、創造》,《廣州師院學報》,2000年第7期
109、《20世紀台港澳文學接受西方文學的特點》,《廣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110、《魏源詩移情山水初探》,《廣州師院學報》,94年第2期
111、《<禿美人>的美學意蘊》,《文匯報》(香港),97年9月28日
112、《理想主義者的情感獨語》,《廣州日報》,97年6月7日
113、《執著與寂寞》,《南方日報》,94年10月12日
114、《歷史與未來之間的橋梁》,《廣州日報》,97年9月6日
115、《瞬間美麗的永恆》,《廣州日報》,97年9月6日
116、《<生寡>分析》,《羊城晚報》,94年12月17日
117、《憂傷掩不住的赤誠》,《廣州日報》,97年8月16日
118、《當代文學入門》,《南方日報》,95年10月16日
119、《朦朧與瑰麗》,《世界論壇報》(台灣),93年12月25日
120、《信仰的力量和光輝——由<激情燃燒的歲月>說開去》,《文藝報》2002年11月14日4期
121、《藏書與學問》,《南方日報》,94年8月6日
122、《姓名與文化》,《南方日報》,94年6月11日
123、《大師的標准》,《粵港信息日報》,94年12月27日
124、《開書單與青年讀書》,《南方日報》,95年6月2日
125、《一部別開生面的文學傳記》,《深圳特區報》,92年6月26日
126、《旋轉出來的戀歌》,《深圳特區報》,92年6月21日
127、《史詩的魅力是無窮的》,《廣州日報》,94年7月23日
128、《重建文明與崇拜的家園》,《廣州日報》,95年5期
129、《巨人精神的美學意蘊》,《南方日報》,95年7月30日
130、《當代綜合思維與文化理論》,《廣州日報》,95年8月29日
131、《<今世也風流>與當代意識》,《廣州日報》,95年11月21日
132、《美麗總是憂傷的》,《港人日報》(香港),97年11月19日
133、《水與火的二元意象》,《新晚報》(香港),96年12月1日
134、《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國形象話語重估》,《秘書》2013年第6期
135、《兩岸台灣文學史時空權力關系論》,《廣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136、《跨區域華文詩歌中國形象的類比想像方式論》,《廣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137、《穿越劇的創新性與消費性》,《長江文藝》,2014年第2期
138、《大學需要強化語文教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9月28日
Ⅱ 誰還記得姬曉苔
是姬小苔吧.
姬小苔,這位在九○年代享有盛名的小說家,《台灣新文學概觀》認為她「具有獨特的描寫觀點與審美情趣」。
她的作品風行海內外,特別在大陸,二○○一年出版的《台灣文學》(萬卷樓圖書公司)指出九○年代,大陸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港台言情小說的總印數一千八百多萬冊印數最大的前三名為:瓊瑤、岑凱倫與姬小苔。
二○○三年北京大學出版社由副校長季羨林領銜主編了一套「人文教育通用教材」其中《台港文學》確定了台灣主要文學家,台灣小說家共有五十餘位,姬小苔也與賴和、種肇政、陳映真、古龍、高陽、朱西寧、王文興、黃凡等人並列。
代表作有:<且伴薔薇><愛情游戲><野百合><楓若猶紅><勝利女神>.
已封筆多年,現在據說已結婚生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上海媳婦!
Ⅲ 字數少的當代短篇小說經典
歐美經典:
1《疾病解說者》
2《十一種孤獨》看過之後,慢慢深思
3《宇宙奇趣》,《義大利童話集》同一作者
4 《萬火歸一》
科塔薩爾是拉美「文學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短篇小說大師!他從一個看似無足輕重、簡單尋常的事件出發展開敘述,其中每一個詞都在悄然扭轉表面上的正常,漸漸抵達一個完全超出預料的情境!《萬火歸一》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集,由八個短篇組成,每一篇都是傳世名篇。他優雅細密、玄妙迷人的文字能像上帝的手一樣翻雲覆雨,復制人類感覺與意識的質地,將你帶入一個時空交錯,如夢似幻的世界。
中國現代:
1《剪輯錯了的故事》
是茹志鵑在粉碎四人幫之後寫的短篇小說,通過正反對比手法,把現實和歷史加以對照,揭露了極「左」思潮泛濫時期造成的虛假浮誇給黨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2那山那人那狗
3《十八歲出門遠行》
是余華的成名作,最初發表在1987年第1期的《北京文學》上。小說選取的故事是一個十八歲的男孩初次出門遠行所經歷的生活片段,寫了成長中的挫折與收獲。它表達了人生是復雜而曲折的,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到種種的艱難和挫折的道理
Ⅳ 台港文學代表作者及其作品
紀弦、餘光中、瘂弦、鄭愁予、白先勇、於梨華等。
1、紀弦:《紀弦詩論》《夜記》《一封信》《紀弦論現代詩》等。
2、餘光中:《餘光中經典》《鄉愁》《石器時代》《歌》《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樂》等。
3、白先勇:《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夜曲》《孽子》《秋思》《國葬》《花橋榮記》《冬夜》《孤戀花》等。
4、瘂弦:《瘂弦詩抄》、《深淵》、《鹽》等詩集。
5、於梨華:《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蒔花剎那》《刺綉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雨說》等。
(4)當代台港文學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台灣當代文學的起源: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現代台灣文學,就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影響下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始終是整個中國現代文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日本占據時期的台灣文學日本侵佔台灣以後,台灣同胞進行了連綿不斷的英勇的武裝反抗,但都失敗了。台灣同胞在痛苦中思索和尋找前進的道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給正在尋找前進道路的台灣知識分子以新的啟示和鼓舞,使他們認識到,「必須從新文化運動著手,以提高民族意識,改革社會風氣,做為爭取自由,反對日閥專制統治的憑借」(鍾肇政語)。
1919年,留學日本東京的台灣青年組織了「聲應會」,1920年「聲應會」改組為「啟蒙會」;接著又成立了「台灣新民會」,創刊<台灣青年>雜志,提倡民主自由。
1921年,台灣的進步知識分子和開明紳士在本島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標志著當地的民族解放斗爭進入了以政治運動和文化啟蒙運動為主要內容的新階段。他們舉辦文化講演會、講習會,設立讀報所,傳播科學民主思想,啟發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工農運動也開始蓬勃興起。
1925年,繼台灣「蔗農組合」成立之後,各地紛紛成立「農民組合」,並進一步聯合組成台灣農民聯合會,與殖民主義者的剝削和掠奪進行抗爭。
1926年,台北機器工會成立後,各地相繼成立了幾十個工會,並在1927年掀起了全島性的罷工風潮。作為民族解放運動一翼的台灣新文學運動,也在「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和滋養下,應運而生。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幾個階段。即20年代初到20年代末的奠基時期;3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的繁榮發展時期;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的沉寂時期。
Ⅳ 林明謙的掛鍾、小羊與父親(短篇小說)
掛鍾、小羊與父親(1)
林明謙(台灣)
一
小羊,你聽得見我么?
一切都必須從這里開始,我親愛的小羊。讓我更准確一點,先把顫抖的手停下來,從這句話開始,我知道這里是起點。除了這里,其他什麼都不是。
小羊,你聽得見我么?
該死的手仍然抖個不停,我幾乎要疑心是我眼花了。站在街角,稍微探出頭就可以看見我們的家。透過窗檯的欄桿,垂著一株半死不活的植物,葉面腐黑,看著有點惡心,我從來沒認真仔細地看過它一眼,更不知道這株植物的名字了。是的,我不知道。很多事都還來不及知道。穿過紗窗透過十字紋的玻璃,橙黃色的燈光溫暖地亮著。那是召喚我回去的魔咒。但是我跑出來了,經過隔壁門口的時候還被盆栽絆了一跤。必定是太急了。胸口像快報廢的鼓風爐一般,發出驚人的雜訊,我大口地喘著氣。
「朋友,來支煙?」
街角的小鋼珠店門口蹲著一個穿花襯衫的男人,手舉得老高。突如其來的聲音把我嚇了一跳。退了兩步定下神來看,他的指間夾著一支香煙。我接過來,怎麼也湊不上打火機。他拿過去點著後,塞在我嘴裡。
「被狗追么?還是被人砍?」
一個砍擊的手勢。
我調勻了呼吸,回頭又望瞭望我們的家,彷彿看到小羊你的臉貼在窗子上。我告訴我自己,不應該看見的。隔了這么遠,這不合理。可是我好像看見了。那是你的臉。小羊,你的臉。我惟一不會錯認的。
下定了決心,我對花襯衫的男人說:
「沒事,我該回家了。謝謝你的煙。」
再度拔足狂奔,往遠離我們家的方向奔去。忘了看清楚給我煙的男人的臉,像我每回都忘了看那株腐黑的植物一樣。
小羊,再見了,雖然我知道你因為發著高燒正需要人照顧。冰箱里只剩下一包過期的鍋燒面、半盒方糖、兩大罐鮮乳。水壺里沒有水了(難道我們已經生飲了好幾天的自來水?),衣服兩個星期沒洗(房東不讓我們用洗衣機、烘乾機),明天輪我倒垃圾……再見了。
考慮了很久,摩托車還是決定留給你用,鑰匙掛在門板的鉤子上。我站在門口猶豫了一會,看看你在床上的白凈的臉,走過去把桌面收拾干凈,葯包擺在更顯眼的位置。皮夾里還有兩千多塊,我揣了一把零錢在褲袋裡,其餘統統掏出來和葯擺在一起,像是要讓你搭配著全部吞服下去。
「你聽得見我么?小羊。」
再低低地喚了一聲,幻想著也許你會像以前那樣,突然,像夢拋錨了一般就驚醒過來,只因我可能短暫地離開床,喝口水或是上廁所之類的。你一醒過來.發覺我沒有躺在身旁,立刻就會驚慌地問:
「阿非,你怎麼不見了?」
「我在廁所。」
可能正坐在馬桶上看著幾天前的報紙,政治與國際要聞版。剛買回來的報紙我們只看體育、影劇和休閑版。「總統」從美國回來了,什麼時候去的呢?你聽見我的聲音,確定了我還在這個房間里之後,一定又會接著一句我們都熟悉的、甜蜜的召喚,然後才又迷糊地睡去。
「快點回來哦。」
但是現在你聽不見我了。醫生說,吃了葯會很困,騎車或開車都要小心。你果然說不上幾句話便開始語意含混,大概會睡到明天早上,而我現在就要走了。小心翼翼、放輕手腳地打開又關上房間的門。打開大門和鐵柵門,深呼吸了一口氣之後,關上。一直跑了老遠喘不過氣了才停下來。一切就這么發生,小羊,沒有預謀,只是我必須走。
撥了通電話給阿早,他很夠意思地說半小時後來接我。還沒到十二點,幾個菲律賓人或泰國人在偷回收車里的舊衣服。我走過去咳嗽了一聲,他們瞬間四散逃開,然後在對街會合流連著不走。我猜他們正在嘰咕我大概會馬上走開,於是我索性爬上回收車頂上,躺著等阿早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阻止這些人偷衣服,也許他們是偷,也許他們需要,誰知道呢?我不知道,但是我不愛看有人當著我的面偷東西。
終於是逃走了。
掛鍾、小羊與父親(2)
這是我這個月第二次從某個地方逃走。上個星期日,我一個人搭火車去療養院看爺爺。他耳朵有點失聰,而且事實上已經不認得我了,用塑膠湯匙邊喂他吃麥片粥,邊向他大聲地解釋我的近況。幾乎都是用吼的,他若有似無地點點頭,接著神情驚惶地左右張望,然後極細聲地告訴我:
「我兒子昨天來看我。」
「爺爺,他沒有來,不可能的事。」
他用力地扯我的手。看起來很乾燥脆弱的手原來還可以發出這么大的力量。
「他帶兩把刀來看我,一把藏在袖子裡面,另一把藏在襪子裡面,用褲管蓋著,以為我看不見……我們坐在外面的椅子上講話,我一直盯著他讓他沒有機會下手,他很生氣,就一直罵我……後來,他忍不住了,趁別人沒注意的時候拔出刀子刺我,被我假裝彎腰躲過去,他愈來愈生氣,抓住剛好在一旁散步的一條黑狗,割斷它的喉嚨,讓血到處亂噴。」
「你看錯了。」
「我兒子要來殺我。」
接著便抽抽噎噎地流下眼淚,用衣服胡亂地擦著。
「救命啊,好心的年輕人。我兒子要來殺我。」
「爺爺!我是阿非啊!你不認識我了么?我是你孫子啊!」
他顯然一句也沒聽進去,還是徑自掉眼淚。氣不過他整天幻想這些無聊事,我又在他的耳朵旁邊吼道:
「沒有人要殺你!爺爺!下禮拜再來看你!早點休息!」
說完就頭也沒回地跑出了療養院。
阿早來了。摩托車的聲音把我嚇了一跳。
「跟妞吵架了么?」
不敢告訴他我把病奄奄的小羊丟下跑出來的事,訕訕地笑了笑。
「走,我陪你去洗三溫暖。」
掛鍾極簡史
在計時工具的發明史上,有兩個相當重要的關鍵點。首先是大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的機械式時鍾的發明。當時因為對齒輪擒縱器(verge&foliotescapement)的運作原理有了決定性的改良,時鍾製造人開始設計機械時鍾,形形色色的日晷儀、沙漏開始隱身於收藏品的行列。
其次則是鍾擺原理的發現。著名的義大利繪畫、雕塑、建築家達芬奇(LeonardodaVinci』s)的這個大發現,啟發了荷蘭數學家ChristiaanHuygens和當時相當顯赫聞名的時鍾製造人Salomon
Coster。他們兩人於一六五七年聯手將此一原理運用於實際的時鍾製造技術,獲得非凡的成功。而這個成果也於十七世紀中葉迅速地散播至歐洲各地,其中以英國所受的影響最為深遠。
早期的直立式長木箱掛鍾(LongcaseClock)便是源自英國。木箱出自保護和隱藏鍾擺的概念而誕生。初始的時候木箱表面絕大多數是素麵、黑色的設計,主要的原因大約是基於清教徒主義特有的壓抑式美學。後來,隨著時代演進,因鍾面的彩紋圖飾、木箱造型的立體雕刻之美感追求以及哥特式的裝飾風格的影響,掛鍾的外貌有了極鮮活的演化。
——DerekRoberts
ACollector』sGuidetoClocks
在這篇小說中,我所謂的掛鍾其實應該是一種被稱為「維也納風格」的壁式掛鍾。因為這個名詞相當容易引起讀者的誤解,所以有必要先解釋清楚。
所謂的維也納風格,大抵上可以標幟著一股將掛鍾之木製外箱正面覆以玻璃,以使隱藏在內的黃銅制鍾擺錘能夠一目瞭然的設計風潮。當然並非所有的此類掛鍾都集中於維也納製造。
二
到一個沒有熟人的城市念書,原因是為了恨父親。
即使又過了這么多年,父親和他那隻碩大的掛鍾,仍然執拗地盤踞在我的記憶之中,彷彿註定了要一輩子如影隨形地追逐我的兩個幽魂。大得近乎礙眼的掛鍾不但在父親的小閣樓里經年累月地佇立下去,也在我僅有兩個拳頭大,塞滿了情慾、好奇心和莫名所以的叛逆的大腦中硬是占據了一個顯眼的位置。
父親在五十歲那年,沒有跟任何人商議,在毫無預示的情形下便向老爹口頭表示要退休。老爹是母親的一個遠房親戚,當即轉告了母親。雖然說,母親是全功能馬桶與進口洗潔劑的直銷商,而且業績相當可觀,家裡並不仰仗父親那份少得可憐的薪水過日子,但是這種舉動仍舊讓其實已經不怎麼關心他的家人感到憤怒。他第二天就沒去上班了,收拾了一些穿慣的衣物,要求我幫他將一張舊床和掛鍾搬挪到閣樓上,這等於正式向家人宣告他將和母親分房而居。
全文太長了,看這個鏈接
http://www.qing.com/files/article/html/26/26591/
掛鍾、小羊與父親(1) 掛鍾、小羊與父親(2)
掛鍾、小羊與父親(3) 掛鍾、小羊與父親(4)
掛鍾、小羊與父親(5) 掛鍾、小羊與父親(6)
掛鍾、小羊與父親(7) 掛鍾、小羊與父親(8)
Ⅵ 現代台港文學著名作家有
深雪 第八號當鋪 ,倪匡 衛斯理系列 ,李碧華 胭脂扣 ,亦舒 喜寶等(其作品深深影響我的人生觀)
三毛 鬧學記 ,金庸( 除碧血劍外作品) ,古龍 圓月彎刀, 梁羽生 雲海玉弓緣(結局哭死), 梁鳳儀 花幟, 柏楊 醜陋的中國人(這個老頭很犀利),
李敖 傳統下的獨白, 林夕 我所愛的香港(大才子不解釋)
Ⅶ 短篇小說的當代短篇小說
當代短篇小說以劉心武《班主任》開反思先河為發端,成為當代文學極其重要的一種創作體裁,而阿城的《棋王》、李國文的《月蝕》則使短篇小說的思想內涵大幅提升,一時間短篇小說的影響里甚至超過長篇,王蒙、鐵凝、張賢亮、張承志、池莉、方方、等一批小說名家涉足短篇創作,誕生了大量精品,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說繁花似錦,其中以王阿成、陳村為代表的新寫實主義、新結構主義等作家,成為短篇創作主流,世紀之交短篇小說作為主流文學滲入網路時代的輕騎兵,最先得到網路讀者群的接受,在傳統期刊發表的優秀短篇如賈平凹《廢都》(短篇,與其長篇小說《廢都》同名)、徐坤《狗日的足球》、唐偉《我腦有病》、王安憶《月色撩人》等被網路版《建國後小說999篇》以及《當代優秀小說選》等網友自編集收錄、傳播,並獲得超過傳統期刊效應的廣泛影響,這使得以前對網路不屑一顧的純文學隊伍認識到網路的巨大傳播和影響能力,眾多傳統媒介作家開始進入了期刊、網路的雙軌創作並因此獲得成功。
Ⅷ 當代港台武俠小說的文學成就以及傳播方式
近幾十年最為突出的就是在港台以金庸、梁羽生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的崛起,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他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閱歷,對武俠精神的理解,對武術知識的掌握,精彩的敘事與描寫,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確有許多過人之處。《射鵰英雄傳》中的許多歷史、人物,如南宋時宋與金、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均有歷史史實依據,而丘處機等歷史人物也確有其人,將真實與虛構有機結合,同時又兼有北派武俠小說社會、言情、技擊、神怪四大派之長,同時又完全不同於這四大派,有了新的創新和發展。香港是新派武俠小說發源地,50年代初期,出現第一部現代武俠:《虎鶴雙形》。
50年代屬於梁羽生,代表作《七劍下天山》系列。至《萍蹤俠影》、《雲海玉弓緣》達到個人創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後期作品雖有革變,然而影響不是很大。 梁開創了一個時代,其古典文學素養很扎實,小說中詩詞隨處可見。但尚沒有完全脫離近代武俠的窠臼。古文功底好的讀者可以看看,文字和歷史的描寫還是很有水準。
50年代中後期金庸的出現。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在當時港台政治壓抑的年代,讓武俠小說變成暢銷書。並把武俠小說上升到了文學藝術的高度。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這副對聯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在1969年《鹿鼎記》中達到其創作頂峰,然後激流勇退。
金庸的作品整體上看,前期到後期是越寫越好。從文字到結構,包括情節的張力莫不如此。但在其部分作品中有時間錯亂的硬傷!可能與其作品在《明報》連載有關。只有一個簡單的情節,天馬行空的進行。到後來造成無法更改的錯誤,例如:《射鵰》中黃蓉出生後,梅、陳二人偷《九陰真經》叛變出桃花島。曲靈風被斷腿後在牛家村作賊時,郭靖與楊康的爹還不認識。那豈不是黃蓉和郭靖早就在流行姐弟戀,還喊什麼靖哥哥,裝年輕嗎?後來金在修訂其「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4部主要作品時,也承認這一硬傷,除此之外上再無大錯。
與金庸同時代香港另有金鋒、張夢還、牟松庭、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人從事武俠小說創作。但是,金庸這座山太高,與他同時代的武俠小說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輩及後起武俠作家或以主觀條件不足,便難乎為繼;多半隻能遵循既往「幫會技擊派」的路數,在江湖仇殺中討生活了。
70年代初,金庸封筆後,香港武俠小說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台灣武俠與香港有所區別,在金、梁同時代有司馬翎、卧龍生、獨孤紅、陳青雲、蕭逸等數十位武俠專業作家。根據武俠評論名家葉洪生先生的粗略統計,在武俠小說興盛時期,台灣至少有過三百位武俠作家賴此維生,出版了至少上萬種以上的武俠小說。結集成書則自數部至數十部不等。其中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雲並稱「台灣三劍客」。
司馬翎在當時影響力最大。博學多才,擅長寫情寫欲、鬥智鬥力。特別是描寫男女在情慾焚身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均獨步一時。而其早年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已近乎「道」——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劍勝有劍」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而猶有過之。同輩名家受其影響、啟迪者頗多,如古龍、上官鼎、易容、蕭瑟等皆是。可惜司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創作後期雖有《劍海鷹揚》這部超卓巨著為武俠小說大放異彩,但此後即逐漸走下坡,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筆名所撰《強人》系列作品。當時諸綠葉代表作有卧龍生《仙鶴神針》、諸葛青雲《紫電青霜》、司馬翎《劍氣千幻錄》、獨抱樓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劍》、蕭逸《七禽掌》、雲中嶽《古劍殲情記》、丁劍霞《神簫劍客傳》、柳殘陽《玉面修羅》、獨孤紅《雍乾飛龍傳》;還有「鬼派」——書名、內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殺,動輒就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陳青雲《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燈》等。尚可一觀。
真正讓台灣武俠走向世界華人圈的人是古龍。一個可以在台灣武俠小說界大書特書的名字。是台灣武俠小說界唯一可以與金、梁比肩的人。古龍於60年代初期開始寫武俠小說,但業績平平,其間為名家(如卧龍生、諸葛青雲)代筆,卻幾可亂真,足見本身確具潛力。在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劍錄》後,讓人耳目一新。但風格尚未形成,未引起太多波瀾。在1965-1967年間古龍完成了他創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開始走紅。特別是1967年所撰的《鐵血傳奇》(即我們常說的《俠盜楚留香》或香帥傳奇),內雜武俠、文藝及現代心理分析,特別是西方推理小說的架構。讀之如讀東方版的福爾摩斯探案。後來古龍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說的影響。由此起,古龍武俠小說即脫胎換骨,邁入了新派武俠小說的殿堂。但古龍之變並非到此為止,而是一路狂奔,讓人目不暇接後,恍然猛醒。原來武俠小說可以這樣寫,也可以這樣看。其後他陸續完成《多情劍客無情劍》(即小李飛刀)、《鐵膽大俠魂》二部曲,堪稱神完氣足,兼有傳統與現代「矛盾統一」之美。
70年代初開始,古龍首寫《蕭十一郎》(由於是先有劇本、後來才有小說)的啟發,減少廢話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強肢體語言和場景烘托。從此古龍的變成了一種似詩、類俳句、非散文的怪異文體。可能古大俠覺得此種方式最能表達他的思想,同時又能最大化的掙到稿費。如《流星·蝴蝶·劍》、《歡樂英雄》、《陸小鳳》系列、《七種武器》系列(僅有六種)以及《邊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無一不是用電影分鏡、換景的手法來寫小說。這種簡單直接、動漫化的妄舉,對於中國文字是一種傷害。但盡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間的古龍小說卻「一枝獨秀」,以至於他成為同輩名家及新進作者模仿的對象。 但同時他也害死了這些沒有他那般天縱其才的跟風作家。火紅了十年後,古龍1975年以後的作品每況愈下,也許是被稱為每部作品後都有一個現實中的女主人公和無數瓶XO消耗了他太多的激情。在看過《護花鈴》等他的半部作品後,深深地理解在後期他江郎才盡後酗酒的痛苦。從一個構思或幾千字的開頭就可以換來巨額的金錢和合同,到後期讀者逐漸冷落、出版商追稿時的無情。英年早逝也許是他自己最渴望的結局。1985年古龍在肝硬化的劇痛中走完了他絢爛的一生。
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溫瑞安在一九七〇年以「溫涼玉」筆名在香港《武俠春秋》發表處女作《追殺》(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時年僅十六歲;雖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像豐富,已見潛力。其早期作品頗受古龍影響,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均可見古的痕跡。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還珠小說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虛幻色彩甚濃;而《碎夢刀》、《俠少》、《殺楚》等書,更有許多「詩歌化」的語言文字,耐人尋味。但由一九八七年開始,溫瑞安卻以「現代派」自居。如《殺了你,好嗎?》、《請·請請·請請請》、《力拔山河氣蓋世·牛肉麵》、等等中短篇,有一部《乳房》更是不知所雲。且內容橫七豎八排列,以示其「現代」,以此突出視覺效果。正如他在書中後記中說:「武俠小說必須突變!……成與敗,得與失,我不管,但這樣寫法使我覺得很好玩。」於是中國文字之美,就在溫瑞安的「突變」下,被割裂得支離破碎;而「新派」武俠小說,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徹底「異化」掉了。
從此武俠小說的創作進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黃易從《大劍師》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或者說科幻小說,其間有明顯的田中芳樹的痕跡。到《尋秦記》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開創了玄幻武俠小說時代。影響了大批的武俠小說作者,開始轉入玄幻武俠的創作。而黃又變,反而回到正統武俠的路子或者說「異俠」更妥當。其後陸續推出的《破碎虛空》、《翻雲覆雨》均引起強烈反響。《大唐雙龍傳》更是因為互聯網而廣為傳播,讓黃易的名字傳遍華人社會。目前國內多家網站正在連載其新作《邊荒傳說》。黃易深受司馬翎的影響,首重氣勢,如果說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後大多數人的武功已成定勢,丘處機奈何不了梅超風,那他永遠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場華山論劍後,敵我雙方的爭斗就變成算術題般簡單了。我的排名高手和小弟多,你就等著挨扁吧!人的潛力一無所知,而中華武術重視精氣神的完美結合。當黃易在其中加入了時間、體力、精神狀態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俠小說可信度。
2000年後出現大批網路作家從事武俠創作,是好事也是壞事,好是大大豐富和繁榮了讀者的可看種類和數量。但由於網路小說多數是連載,必須按時交稿,以及網路作家的不可見和隨意性,導致大量太監作品出現。另有部分作家因為網站倒閉等原因導致作品連載出現中斷。短短的幾年時間,武俠小說的發展非常迅速,在大陸和港台嶄露頭角的年輕作家很多,具備與梁、金、古、黃比肩潛力的也就僅僅幾位。其他如老豬的《紫川》(軍事歷史小說)(確切的說,紫川是部大雜燴,並非嚴格意義的架空歷史),賈羽的《入世龍蛇》,真髓的《真髓》也非常不錯。具有潛力。其他很多作家也不錯,但很多人都走上了玄幻之路,不再是在人力的范圍內進行的斗爭。那應該劃入另一個討論的課題。現代武俠小說是紙上武俠的新階段,理想和言情色彩淡化。
參考:http://ke..com/view/2629.htm?fr=aladdin
Ⅸ 《最映話》的投稿方法
小小說投稿郵箱:
《文藝生活精選小小說》 [email protected]
《作家天地·幽默大王》張桂生 [email protected]
《微型小說》[email protected]
《當代文苑》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安文學》(臨湘)葛取兵/[email protected]
《小小說月刊.故事版》[email protected]
《小小說月刊》050000 石家莊市中華北大街市庄路66號
[email protected]
《意林》[email protected]
《當代文學選萃》 [email protected]
《北京小小說》[email protected]
《台港文學選刊》[email protected]
《微型小說》 [email protected]
《小小說月刊》 [email protected]
《短篇小說》 [email protected]
《短小說》 [email protected]
《文藝生活》 [email protected]
《短小說》 [email protected]
《佛山文藝》 [email protected]
《江門文藝》 [email protected]
《小說月刊》 [email protected]
《春風·迷你小說》[email protected]
《當代文苑》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安文學》(臨湘)葛取兵/[email protected]
《小小說月刊.故事版》[email protected]
Ⅹ 台港文學代表作者及其作品
台灣的有:
賴和《斗熱鬧》《惹事》《不如意的過年》《蛇先生》《流離曲》《生與死》《南國哀歌》
楊逵:《送報夫》《泥娃娃》《父與子》《牛犁分家》
鍾理和:《夾竹桃》《原鄉人》《書簡》
吳濁流:《亞西亞的孤兒》《波茲坦科長》
鍾肇政:《婚後》《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魯冰花》《大壩》
林海音:《曉雲》《城南舊事》《冬青樹》
聶華苓:《桑青和桃紅》《珊珊,你在哪裡?》《千山外、水長流》
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夢回清河》《雪地上的星星》《白駒集》
白先勇:《台北人》《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游園驚夢》《玉卿嫂》
瓊瑤:《窗外》《煙雨蒙蒙》《在水一方》《菟絲花》《幾度夕陽紅》《一簾幽夢》
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琦君說童年》《煙愁》《細雨燈花落》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萬水千山走遍》《夢里花落知多少》
餘光中:《;舟子的悲歌》《天國的夜市》《與永恆拔河》(都是詩集,作品比如鄉愁,長城謠)
席慕容:《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畫出心中的彩虹》
洛夫:《靈河》《時間之傷》《無岸之河》
羅門:曙光,第九日的底流,死亡之塔,曠野。。。
鄭愁予:《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燕人行》
楊牧:《花季》《水之湄》《北斗行》
其他詩人:紀弦,羊令野,商禽,葉維廉,白萩,瘂弦
至於香港啊,小說家倒是有很多。
武俠五大宗師:
金庸,《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
古龍,《陸小鳳系列》《楚留香系列》《小李飛刀系列》,其他有《三少爺的劍》《武林外史》《浣花洗劍錄》《蕭十一郎》《絕代雙驕》《流星·蝴蝶·劍》
梁羽生,《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白發魔女傳》《龍虎鬥京華》
溫瑞安,《神相李布衣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四大名捕系列》
黃易,《覆雨翻雲》《大唐雙龍傳》《尋秦記》《大劍師傳奇》
科幻類的有倪匡,《衛斯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