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街是短篇小说集吗
Ⅰ 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书好
在繁忙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一本有趣的书就如同我们休憩的花园,在这里我们的压力可以得到释放,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却匠心独运的奇思妙想,我们可以在会心一笑之后,继续思考世界。
1《别闹了,费曼先生》
费曼得过诺贝尔奖,是现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一生幽默机智、几近顽童的行止,与其在理论物理方面的成就齐本书与《你管别人怎么想》同享盛名,全书没有难懂的科学知识,在一件件新鲜事背后,隐然透露着人性最接近自然的本质2《米格尔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
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成名作,获毛姆文学奖。
《米格尔街》糅合了契诃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达岛居民即兴编唱的小调,确立了奈保尔作为幽默家和街头生活作家的地位。——诺贝尔奖授奖辞
《好笑的爱》
《好笑的爱》,是昆德拉唯一的短篇小说集,集中的七个短篇故事,故事全都与爱情有关,或者说主题涉及竭力在冲动和需求之间周旋的男女的情感变化,以及他们借以运用的复杂色情游戏和计策。但是,他们费尽心机的结果,却常常导致一系列提到昆德拉,第一反应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好笑的爱》中,米兰·昆德拉又一次充分展示了他作为小说艺术大师的魅力。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身患癌症、家庭破碎的中年男子内森·格拉斯,退休后特意搬到布鲁克林,打算在这个童年的故乡了却残生。没想到,这里才是他人生的起点……他探索布鲁克林的一切:街角的餐馆、餐馆里的女招待、二手书店的老板,居然还邂逅了多年未见的《看上去很美
内容简介:《看上去很美》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孩子的世界,这是被成人忽略的一个奇妙世界。作品以三至七岁的方枪枪为主角,再现了一代人1961年至1966年的心灵成长,复现了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是一次关于他个人以至一代人的严肃内省和深长回味,是王朔创作中的第一次“寻根”之作。
Ⅱ 求《米格尔街》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米格尔街》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aYJXbWvVE-6dsp6EVT_7-A
简介:《米格尔大街》是关于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尔街上普通居民的故事,有总想给别人当笑柄的花炮制造者摩根,七个父亲的八个孩子的母亲劳拉,把新车整得乱七八糟的“机械天才” 巴库舅舅等等。这些人本性善良,热爱生活,充满追求与理想,但他们是被主流社会抹至边缘的群体,注定改变不了受压迫的命运。在无比压抑的现实环境下,他们的努力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他们无可奈何,甚至遭人耻笑,最终导致心理扭曲甚至变态。小说深刻揭示了殖民地本土文化受到的冲击、不彻底的自由感以及后殖民时代殖民地人民精神家园的丧失。
Ⅲ 国内有什么好的短篇小说
《十一种孤独》。有人说卡佛受到过耶茨的影响,毕竟卡佛也是一个灰色调子的作家,他的小说里处处展现着中产阶级主人公的尴尬和无聊,那种无法交流的无力感,以及弥漫于其中的孤独。但耶茨比卡佛更冷,他几乎不给主人公一点温暖色彩,任每个人隔绝在自己的孤独中,品尝失败的滋味。
Ⅳ 名著里看到过哪些有趣的话题
《搜神记》里面有个故事:从前有个太守的女儿,爱上了父亲手下的一个男子,无法相见,就派侍女偷来一盆他洗过手的水,喝掉了,女孩自此怀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小孩子。等孩子长大些,太守把他带到了厅堂上,要他指出在场的人中哪个是他的父亲。小孩爬到了那个男子身前,想扑到他怀里。男子不认他,一把将他推开了。孩子跌落在地上,就化作了一滩水。结局是:在太守的盘问下,女儿说出了实情,太守就很开明地让女儿和这个男人结婚了。结局是:在太守的盘问下,女儿说出了实情,太守就很开明地让女儿和这个男人结婚了。
Ⅳ 读书读了那么多年,你有哪些好书推荐
LIST.1 现代华语作品尹沽城,青年编剧,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签约作者,微信公众号|微博|简书 ID:尹沽城。
Ⅵ 维·苏·奈保尔的人物经历
1932年,维·苏·奈保尔出生在加勒比海特立尼达岛上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大家庭。
16岁时,奈保尔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并在次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修习英国文学。
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奈保尔创作了以童年生活为素材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该作品获得了毛姆文学奖,令他一举成名。此后,奈保尔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几乎不间断地在全世界“迁徙”,丰富的阅历为他的“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自由国度》等作品提供了素材,其中《自由国度》赢得了布克奖。
50年代奈保尔大学毕业,就留在了英国,不久,他就给名刊《新政治家》撰稿。他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的政论文章,在英国他早已是个公共人物了。
2001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 颁奖理由是“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随着这一消息的公布,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位曾被英国著名评论家普里切特称为“在世英语作家中的佼佼者”的英国移民作家。”对于此次的获奖,奈保尔表现出难以抑制的激动。他说:“我高兴极了。这完全是意外的荣誉。这是对英国,我的家乡,以及对印度——我祖先的家乡的巨大贡献。”
2014年8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抵沪参加2014年年的上海书展。2014年8月10日,奈保尔携夫人现身机场,这也是他首次造访中国。
2014年8月11日下午,奈保尔将在思南文学之家举办新书首发式,并于12日、15日分别参加“文学与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论坛和“诗歌之夜”,这些均为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的活动。8月17日,大师奈保尔还将迎来他的82周岁生日。
此行,他将在上海书展举行《大河湾》、《信徒的国度》和《我们的普世文明》中译本新书的首发式,这3本书分别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反映了奈保尔不同阶段的创作风貌,而读者们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大师的风范。
Ⅶ 米格尔大街的作品鉴赏
米格尔街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对男性尊严和父权统治的过度追求。被殖民者模仿殖民者的控制和支配手段,使用家庭暴力寻求男性尊严、个人权力以及父权统治,这从整个社会层面上反映了殖民主义造成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力量失衡的深远影响。米格尔街这个微缩殖民地社区里多元种族文化的混杂固然对其居民的生存条件和思想状态有巨大的影响,但这绝不是造成家庭暴力的根本原因。法农早已敏锐地指出:被殖民者冲动的暴力行径“不是神经系统的组织,也不是性格的古怪,而是殖民环境的直接产物”。
《米格尔街》中英属特立尼达遭受的经济剥削才是反映在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中暴力行为频发的根源:靠着老婆养奶牛为生的乔治在老婆死后不得不以开妓院营生,对女儿也越发粗暴;生性胆小懦弱的“大脚”做过木匠和泥瓦匠却都无法维持生计,只得打肿脸充胖子,靠着继承暴力的假名声当了拳击手;墨尔根正是在自己制作的焰火完全卖不出去的情况下才“比以往更经常地打自己的孩子”;而比哈库则是自从在一心想赚钱的老婆怂恿下买来了一辆老赔钱的卡车之后,便“一直记恨着他老婆,经常用那板球棒揍她”。正如法农所言:“在殖民时期,人和物质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和历史的关系,是人和食物的关系。对于一个被殖民者,生存丝毫不是体现价值,不是投入一个世界的协调一致和有成果的发展中。生存就是不死亡。生存就是维持生命”。在受压迫的第三世界殖民地环境中,被殖民者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是其所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的外放表现,但个人由于无力与强势经济的冲击、挤兑和盘剥进行抗争而选择以家庭暴力作为发泄的途径,却使施暴者和受害者双方都受到了殖民主义的双重伤害。 比喻修辞手法
一、明喻手法的运用
奈保尔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的一大特色在于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作品中的人物主要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西印度群的特立尼达,这些人物是处于边缘化的下层人,其中大多数是移民。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极其贫困,身份复杂形象各异,没有归属感。相对于社会上的名流和显贵,处在社会底层,相对于他们所依附殖民主义宗主国的“白人”,处在“没有自己话语权”的臣属境地,他们是双重意义上的边缘人,具有比一般社会意义上的小人物更复杂的性格和命运。奈保尔凭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刻画出的人物形象都带着时代烙印,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内涵、生活底蕴和高度的真实。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重要修辞因素就是奈保尔对明喻手法出众的运用。
明喻在结构上包括本体﹑喻体和引导词,其精妙之处取决于不同事物之间“在一定的对比含义上有相同之处”,而“采用明喻可使事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奈保尔深谙明喻的特点,在用日常事物来比喻和描绘人物形象时,巧妙地抓住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来做比拟,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被刻画的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小说《米格尔街》中,奈保尓所描述的这些话语: “他的目光凶狠冷酷,就像那些从不狂吠而用眼角瞅人的恶犬”; “这时的墨尔根活像一只小鸟,不光他的身体细小得像根火柴,就连他那细长的脖子摇头晃脑的样子也很像小鸟”;“泰斯特·霍伊特的脑子里像个杂货铺,无所不有,而且时常还冒出些怪吓人的念头”;“事实上这也并非易事,比哈库太太的身材使人很容易想起一只放在磅秤上的鸭梨,她肉多膘厚,当她双手卡腰时,那双圆浑的手臂像是镶在圆球上的两个把手”。这些明喻不是停留在描绘人物形象的外部表象上,而是能深入人物的性情、精髓,反映出其内在的性格特征。奈保尔在运用明喻时,能将两种互不相干的事物纽结在一起,建立本体、喻体之间的复杂关联,并把他们的相似性藏于深处,由读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眼光,去获得超乎寻常的丰富意蕴。从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选取喻体,从而使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得以沟通,这样比喻的新奇就产生了。在小说中,奈保尔认识到表面上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间的相似性,并用明喻的形式表达出来,使读者通过共同点来体会本体与喻体在某方面的相似,并获得语言艺术的美感享受。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运用明喻修辞比较集中的一部小说。小说中展示了一个不为人关注的世界:在贫瘠的特立尼达,有一群生活在一条叫“米格尔街”的小人物,其中包括整天做一件“叫不出名字东西”的木匠博特,疯言疯语、胡思乱想的曼门,外表高大、盛气凌人而实际上外强中干、胆小如鼠的大脚,这些人,他们每个人都无所适从,靠着一些荒唐滑稽的事情来消磨时光,而促使他们做这些事的是处在强势地位的殖民地文化。这也正是小说所蕴含的主旨:殖民地时代殖民地人民身份界定的困惑、精神家园的丧失。
奈保尔通过明喻这种文学的手法对特立尼达殖民时期社会的混乱与无政府状态、人们的绝望思想及暴力的行为进行了形象地描述。例如,从下面《米格尔街》里的一些明喻可见一斑:“墨尔根的老婆把前门关上了,墨尔根只好在他家园里跑来跑去,像一只发疯的公牛,把栅栏撞得咚咚直响”;比哈库太太的嗓门“听起来像是留声机里的唱片快速倒退的声音”;“那些鹎和鹦鹉看上去很像一群恼怒且好斗的老娘们儿,任何人都是它们攻击的目标”;“他就像他院子里拴着的那头毛驴,又灰又老,除了偶尔歇斯底里地吼叫一番外,还算比较安分”。很显然,《米格尔街》中这些明喻起到了深化主题,真实展示客观社会现实的作用。
二﹑隐喻手法的运用
隐喻,是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它把深刻而抽象的思想或者主旨蕴涵在具体生动的描写之中,往往能收到回味深长﹑引人入胜的效果。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在这部短篇故事集《米格尔街》中,奈保尔就非常出色地运用了这种手法。下面通过对这些隐喻的解读,探究隐喻在深化作品主题中的显著作用。
《米格尔街》中《曼曼》的故事则戏仿了殖民政府控制下的政治体制和宗教信仰。奈保尔创作《米格尔街》中故事时,正值特立尼达从殖民地走向独立,但社会根本状况并无多大好转。故事中同名主人公曼门每年都要举着贴上自己相片的竞选牌参加市镇议会和立法机构的竞选,但每次都只能得到连他本人自投在内的三张选票。这是对西方民主政体的一个讽刺,边缘人永远改变不了自己的边缘地位,更为荒诞的是,曼曼宣称他是新救世主,并定好上十字架的日期。针对曼曼借上帝之名的疯狂举止,其他人既感到疑惑又感到骄傲。许多人聚集起来,唱着圣歌,按他的要求把他送到一个叫“蓝池子”的地方,然后竖起十字架,把他绑在上面。曼曼大声要求人们用石头砸他。他自己则用耶稣的口气呻吟着说:“上帝啊,宽恕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当人们真的向他脸上和胸口大扔石头时,他似乎变得很伤心也很惊讶,说:“你们知道你们在干什么呀”,“听着,这个狗屁玩笑该结束了”。然后破口大骂,骂得大家都震惊了,最后警察带走了曼曼。整个过程就是一场闹剧,作家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殖民者带来的宗教影响。他的荒诞竞选戏仿了那个时期特立尼达的政治状况:候选人是没有政党的独立的个人。
西印度群岛人们往往寄希望于名人,希望达到释放和拯救,有论者指出在殖民晚期和早期独立时期,政治和宗教的结合常常是新世界政治领导者的特征。“曼曼只不过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它展示了缺乏公认社会标准是如何迅速地变成幻想和暴力,产生出没有任何明确的计划而只会作秀表演的领导者。”显而易见,作者描述曼曼对政治体制和宗教信仰戏仿的行为具有深邃的隐喻意义。
《米格尔街》中的人物是失败的,无论怎样奋斗或挣扎都是徒劳的,他们无法改变其边缘群体地位与受压迫的命运。《职业选择》故事中的主人公伊莱亚斯有着远大的抱负。街上其他孩子的理想是当上像埃多斯那样驾驶蓝色垃圾卡车的司机,“那些开车的简直可以算作贵族,他们只在清晨干点活,白天什么事也没有。尽管如此,他们动不动就罢工”。而伊莱亚斯却始终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他勤奋好学,但是饱尝考试失败的打击,目标一降再降,从最初的医生降到卫生检疫员,最后只能“开起一辆垃圾车,当上了街头贵族”。伊莱亚斯屡次考试失败,不是因为他智力不高,也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因为“考卷是英国人出的,你指望他们让伊莱亚斯通过?”这里反映了殖民地文化居于支配地位殖民地,殖民地人被抛弃的命运,在殖民体系控制之下的处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相当困难的。因而,伊莱亚斯“择业”经历的隐喻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另外,小说《米格尔街》中第十六个故事《哈特》也耐人寻味。哈特在叙述者奈保尔的眼中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板球﹑足球﹑赛马,饲养了一些美丽的鹦鹉和其它的鸟儿,坐在人行道上侃大山,圣诞之夜和除夕夜多喝点酒,并且不时地给一些平常的事添加上神奇色彩。“他似乎什么都不需要,非常自足。”但是,后来一天,哈特把一个名叫多丽的女人领回家了,不断给她买珠宝首饰,成了一个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男人。从外边看来,哈特家里也有两个变化,“一是把所有的鸟都关进了笼子;二是大狼狗被锁在铁链上后变得忧郁寡欢”。评论家西默认为“两个转变是哈特将多利带入其生活而牺牲自己自由生活方式的隐喻”。随后发生的事情更加令人吃惊。多丽从哈特那儿逃走,带走了他给她的所有礼物,哈特追踪、发现了她,并痛打了她一顿,而他受到了监禁四年的处罚。小说中像“笼子”、“铁链”这类隐喻很多,如“粉红色的房子”、“蓝色的卡车”、“十字架”等等。
隐喻是文学形象化诸手段中的一种,能使人们根据已知事物把握未知事物,并在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相互激发的过程中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美学效果,它建构人们观察﹑了解和思考事物的方式。显然,隐喻手法的运用,使这部短篇小说集锦上添花,更加耐读、耐品,散发出更为浓烈的醇香。
三、提喻手法的运用
提喻也是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特点是以局部代整体,或以全体喻指部分,以具体代抽象,或以抽象代具体”。在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中,作者成功选用“米格尔街”和“劳拉”等人物分别作为故事的背景和主人公,真实地呈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特立尼达人民生活的画卷,勾画出殖民地人边缘化后得过且过、无所适从,卑微怪异的生存状态。在故事《花炮师》的开头,作者不经意这样对“米格尔街”做了一个概要的描述:“要是陌生人开车经过米格尔街时,只能说一句:‘贫民窟!’因为他也只能看到这些。可是,我们这些住在这里的人却把这条街看成是一个世界,这里所有的人都有其独到之处,曼门疯,乔治傻,大脚是个暴徒,海特是个冒险家,波普是个哲学家,墨尔根却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小丑。”
更意味深长是在第九个故事《注册会计师泰特斯·霍伊特》中,叙述者讲述他刚从乡下搬到西班牙港,母亲叫他出去买点东西,回来时他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时,叙述者叙述道,“我发现大约有六条名叫米格尔的街道”。叙述者显然是在暗示他的附近都是米格尔街,住在那些街上人们的困境与住在男孩这条街上的人们没有区别。“米格尔街”成为整个殖民社会的象征和缩影,它所反映的下层人们的生活也是当时殖民地下层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从更广意义上来看,《米格尔街》的意义不局限于“米格尔街”这个小小的“本土世界”,同时“米格尔街”又是一个可以小中见大的微观世界。奈保尔的作品不仅是对殖民地社会的批判,而且是对人及生活本身的反映。
《米格尔街》真实地再现了一群生活在特立尼达社会的小人物: 流浪汉、木匠、马车夫、疯子、酒鬼、胆小鬼、幻想家、喜剧艺术家、教育家、理发师、机械天才、时髦青年、流浪女、可怜的母亲、穷孩子等等,他们是处在边缘地位的人,在物质生活上极度贫困,身份复杂而模糊,没有文化上的归属感。
书中对每个主人公性格特征做了典型﹑精简的刻画,如“装出一副靠做裁缝维持生计的样子”的博加特,“自命为木匠”的波普,“在粉红房子里聚集了一群女人”的妓院老板乔治,自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的布莱克·华兹华斯。尤其对《母性的本能》中的女主人公劳拉的描写,更是令人难忘。劳拉是被生活与性所累人物,是特立尼达殖民地妇女的典型。劳拉是一个有八个孩子的母亲,当她得知自己的大女儿年纪轻轻就怀孕并且走自己的老路时,痛哭了一场。不久,当得知大女儿投海自杀的消息时,她只说了几个字:“这好,这好,这样更好。”这句话表面上看有悖于《母性的本能》这个标题所要表达的含义,其实这正是作者的点题之处:劳拉认可女儿的选择。对女儿而言,与其屈辱的生活下去,重蹈母亲的覆辙,不如离开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从而获得一种解脱与救赎。“正如米格尔街是特立尼达殖民社会的一个缩影,劳拉是奈保尔详细塑造的屈从于这种环境的广大妇女的代表。”评论家佩吉也认为:“对于劳拉这样的女性,在这世界上,只有随便性的行为和生育众多的孩子是唯一通向快乐和温暖的通道。她们无法从贫困中解脱,也没有别的创造力。”在描写故事的过程中,作者叙事指向个人的生活际遇,置身于个体命运的深渊,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困惑,用典型人物生活的磨难和际遇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奈保尔对事物有着独树一帜的敏锐感受,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格调,想人之所未想,以比喻这种文学的方式呈现了一幅完整的殖民地底层人们生活的画卷;用冷峻的笔调描述了人们的愚昧天真和无知,殖民文化和贫困对人性的扭曲,使人深深地感到底层生活的可悲和窒息,发人深思。
Ⅷ 闹书荒了~介绍几本好书~
苏童的几本短篇小说集都很好看。《垂杨柳》《狂笨》等等。
诺贝尔奖作品《米格尔街》
如果有耐心,《死亡之舞》
Ⅸ 有哪些非常优秀短篇小说能够击中你的心
追风筝的人。美籍作家胡赛尼的小说。本书真正的意义就是,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人性的胆小懦弱,阴暗可怕,正义善良,从书中的人物上,刻画的生动形象。让我重新认识阿富汗,文章对内心世界描述的非常细腻,对人性的剖析很深刻,值得一看。灿烂千阳目前在读,感觉胡赛尼的小说很有代入感。
Ⅹ 怎么样系统的读文学名著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给你一些经验吧
从一些幽默的,通俗的,短篇小说开始读起。你现在几岁?从来做事也好,读书也好都是循序渐进,有兴趣的话就有劲头读了。。我由浅入深推荐你一些吧。
一开始你可以读一些搞笑的短篇小说集~~
重点推荐美国的 马克吐温 俄罗斯的契诃夫 法国的莫泊桑就算了。太悲情了。还有欧亨利我也不推荐,因为欧先生文彩不好,写的也都是一些小事,故事起伏平平,我看了总是觉得太煽情。比如“最后一片叶子”。。我从来就看不出来有多么打动人心的力量。
马克吐温有很多讽刺幽默的短篇小说。契诃夫擅长把日常小事描写得夸张搞笑,而且契诃夫早期走搞笑路线,后期变深沉很多。
马克吐温也有一些长篇小说。
如果你有点小资。那推荐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村上春树的书读来一点都不费力。尤其是短篇小说有点鬼才。比如:象的失踪 神的孩子全跳舞 再袭面包店
这些都是村上的短篇小说集。。如果你二十左右,读村上很适合。。
另外有一本我很喜欢的短篇小说集推荐给你。
米格尔街 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也能很轻松地读下来。这是一本很乐天的小书。
如果你是个深沉的人。我推荐我最喜欢的几位短篇小说家。但是注意,如果你没有一些阅历你是不会看得下去的。这些人都是写平凡的生活的。
德国的小说家 海因里希·伯尔,网上可以搜到他很多短篇小说
如果你爱中国小说。那我只推荐你两个人。鲁迅和老舍。其它的你可以别看了!!!大部分是垃圾。主要是人文情怀不够。
好了。然后是向长篇进发。
初期你可以读一些幽默的,好笑的。别以为搞笑幽默就不深沉了!!!大师可以让你在疯狂发笑的同时内心想哭。。
鲁宾逊漂流记 这是初中生也能读的长篇游记。作者是笛福
傲慢与偏见 这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最有趣最有名的小说。读了这本你不需要读她其它那些劣作。
另外我推荐几本你很少听到人提到的小说。
三毛线小说 这是一位戏剧作家的小说。很搞笑。语言很好懂。但是颠覆了小说以往的结构。注意,这位作者的戏剧体系可是跟梅兰芳,还有周星星祟拜的斯担什么的 。。的戏剧体系,并称三大的。
奇婚记 作者是一个小国的,诺奖得主。是一本疯狂搞笑的小说。
小偷日记 法国的一本很有趣的小书。口气诙谐。
重点推荐一位世界上最富想象力的作者:意大利的卡尔维诺。网上可以搜到他大部分的小说。有长篇也有短篇。。
好了。然后你可以选择向深沉的,晦涩的小说进发!!!你可以自由选择。我就罗列一堆名字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国的塞林格写。青春期想反抗的人推荐看这个。
在路上 垮掉派的代表作。同青春期想反抗就看这个。
发条橙 同样想反抗看这个。很黄很暴力。被拍成电影。传世经典。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猫的摇篮 作者是美国人。HENG利米勒。很黄很暴力。
马丁伊甸 月亮与六便士 这两本改变了我的人生。不说什么自己看吧。
如果你是一个很闷骚爱自虐的人。。同样推荐你去看:
洛丽塔 这个人的书语法很巧妙。不太敏感的人无法领略妙处。
红与黑 年青人向上爬的毁灭
呼啸山庄 爱得死去活来
白痴 被侮辱与被损坏的人 罪与罚 这个作家非常自虐,自虐心不重的人还是别看了。很悲剧。
第二十二条军规 黑色幽默。笔调太冷了。很黄很暴力。
如果你是一个大爱的人。。
那推荐你看雨果!!!还有英国的狄更斯。这两个人是善良的人。就是有点古典。雨果更厉害一点我觉得。因为雨果想象力丰富,擅长引经据典。这点跟契诃夫一样。
巴黎圣母院 孤星血泪 悲惨世界 都是很不错的。
喜欢日本文学的话。除了村上春树,我只推荐两个人。其实我不太喜欢村上,但是村上的书看着轻松,适合消遣
大江健三郎 安部公房 这两个人写的书没有一般日本作品那种小气味。。安部偏存在主义。大江是诺奖得主。
大江的推两本:性的人 我们的时代
安部:箱男 砂女 他人的脸
日本还是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小说家。不过有些名字我忘了。。
太宰治写的“人间失格” 一个忘记了名字的人写的“肉体之门” 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告白”都有可看之处。
还有一个芥川什么的。日本人很喜欢。我一般般。。。
- -如果这些你都看完。你就成老手了。。。
现在装十三必备的小说家还有几个的。。。不过也都是不错的小说家
一个是拉丁美洲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百年孤独”
法国的杜拉斯写的“情人”
还有写:交叉小径的花园 那个作家。- -
。。。写太多了我不想写了。
总的来说。。。。。由兴趣开始。由浅入深。。慢慢就看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