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短篇小说
⑴ 黑岛传治在文学活动期间创作了哪些文学作品
黑岛传治在文学活动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武装城市》和短篇小说60余篇,以及《军队日记》和评论文章《论反战文学》等。黑岛的短篇小说《两分硬币》(1925)、《电报》(1925)、《猪群》、《盂兰盆会前后》(1926)、《被砸断腿的人》、《农民的鞭子》(1927)、《泛滥》(1928)、《波动的地价》(1930)等,大多以故乡为背景,描写农民的贫困、地主富农的残暴、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以及农民的破产和他们的反抗斗争。《猪群》是这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佳篇。
⑵ 推荐几部战争故事
8. 姓 名 马本斋 性 别 男
民 族 回族 籍 贯 河北献县
出生年月 1903年1月1日
牺牲日期 1944年2月7日
1941年1月,奉命率部北上,挺进大清河北,粉碎了敌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分割,蚕食政策.同年夏,率部转战子牙河畔,先后作战27次,歼敌500多人,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的正面作战.因此,引起敌人极大仇视.日敌山本队长写信威胁:"有你马本斋就没有我山本,有我山本就没有你马本斋…".他针锋相对地回敬道:"有你山本就没有我马本斋,有我马本斋就没有你山本……".后其家房屋被烧,母亲被捕.但他仍坚定抗日决心,毫不动摇.母亲牺性后,他奋笔疾书:"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42年4月,率部参加了陈庄歼灭战.后奉命率部转战鲁西北抗日根据地.1943年秋,又奉命调到范县,观城一带,组织了新的第三分区粉碎了敌人的秋季扫荡.同年11月,率部参加了八公桥战斗,被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盛赞"后起的天下军事家".1944年2月7日,身患重病.弥留之际,仍不忘抗日.叮嘱身边同志:"让部队等着我!我不行了,把我的家属送到延安去,告诉三弟抗战到底!"后病逝于山东省莘县张鲁镇.
同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他赠送了挽联.吴玉章在悼词中称赞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模范军人和民族英雄.后张鲁镇人民献出10亩土地为他修建了祠堂.1956年,他的家乡东辛庄被命名为"本斋回族自治乡".
7.姓 名 冷云 性 别 女
民 族 汉族 籍 贯 黑龙江桦川
出生年月 1915年 牺牲日期 1938
1935年在桦川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以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参加抗日联军,任五军和四军女同志合并后的妇女团指导员.1938年8月,五军西征部队到达五常县境内,多次遭到敌人围攻,战斗异常激烈,队伍损失很大.妇女团随一师部队突围后拟返牡丹江休整.10月上旬的一天,部队正准备渡过乌斯浑河时,遭敌人突然袭击.立刻组织其他7名女同志主动向敌人开火,吸引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大部队冲出包围之后,几次回枪救援.为保存部队实力,她们多次向部队喊话:"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因敌人众多,武器精良,我方多次救援都没有成功.带领全体女战士决心和敌人决一死战,在弹尽粮绝,敌人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大义凛然,背起受伤的战友,手挽着手,昂首挺胸,毅然跳入河中,壮烈牺牲.这就是著名的"八女投江".
6姓 名 王二小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籍 贯 河北涞源
出生年月 1929年 牺牲日期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了故事片《少年英雄>
5 左 权
曾多次亲临前线部署作战方案,而且常通宵达旦工作,几次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在指挥室.在关家垴最后决战中,亲临前沿阵地,调集八路三个旅,一个纵队和一个团,一举围歼日军片山旅团约8000人.为解决八路军严重缺乏枪械弹药的困难,还曾于1939年在太行山区的黄崖洞建了一座兵工厂,朱德称它是八路军的"掌上明珠".1942年2月,指挥八路军总部警卫团,一举粉碎矛头直指八路军总部的日军"二月扫荡".同年5月25日,在辽县前沿阵地指挥作战时,不幸被一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为永远纪念这位抗日阵亡的八路军最高将领,经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将辽县改称"左权县".现河北省邯郸市晋鲁豫烈士陵园建有"左权墓"和"左权纪念馆".
4 张 自 忠
1939年5月,敌酋冈村宁次调集10余万日军进犯随县,枣阳.他率三十三集团军从外线夹击敌人,并率领骑兵第九师及总部手枪营出敌不意,冒险东渡襄河(汉水的一段),拦腰截击敌军主力,在田家集大败日军,取得了襄东战役的胜利.1940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向宜昌发动进攻.他率部从右翼打击向枣阳地区进犯的日军主力.出击前,召集军事会议,鼓舞士气,全军士气高昂,与敌激战,连连告捷.5月7日,率总部手枪营和七十四师的两个团,从宜城东渡襄河,给敌人以极大威胁.日军调集主力,折回反扑.经过七,八天的苦战,部队减员甚重,粮弹两缺.5月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儿山,缸子口.从早晨到中午,他奋勇督战,不肯退避.在战斗中,肩部中弹,仍指挥若定.18日,日军冲上杏儿山,他身中七弹,仍呼喊"杀敌报仇",为国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1940年5月28日,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在祭文中给以高度评价.1956年以来,人民政府几次拨款重修了南瓜店等地的张公祠,衣冠冢,殉国处纪念碑.在重庆北碚梅花山,还建立了张自忠将军陵园和张自忠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
3 姓 名 赵一曼 性 别 女
民 族 汉族 籍 贯 四川宜宾
出生年月 1905年 牺牲日期 1936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调到东北,在沈阳工厂中领导工人斗争.1933年,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同年4月,参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罢工斗争.1934年春,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
1935年11月,与敌作战中,为掩护部队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在狱中,敌人动用酷刑,她坚贞不屈.敌人为获得我军情报,送她去医院治伤.她却乘机晓以民族大义,教育争取了看守的伪警察和治伤的护士.1936年6月28日,3人一同逃离哈尔滨奔往抗日游击区.第三天清晨,在距离游击区不到10公里处,被伪骑警追上逮捕.敌人用尽各种酷刑,她严守机密,挫败了敌人的图谋.
1936年8月1日,敌人将她押往珠河县.在火车上,她给儿子写下遗言:"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第二天,敌人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面对敌人的屠刀,她大义凛然,毫无惧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壮烈牺牲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小北门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宜宾为她建立了纪念
2 姓 名 赵尚志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籍 贯 辽宁朝阳
出生年月 1908年 牺牲日期 1942年
1936年8月间,他被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下辖七个师,全军约六千多人,活跃在松花江两岸二十多个县境内.1939年后,由于日伪军连续派重兵"讨伐",抗日战争进入艰苦时期,敌人曾悬赏一万元,通缉赵尚志,叫嚣"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一两银."敌人还多次派遣特务奸细混入抗日军内部,企图暗杀他,均未得逞.他一贯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在党内针锋相对的和王明,康生等人"左"倾路线做斗争,因而曾两次被错误的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军内职务,但他丝毫没有消沉,依然对党赤胆忠心,继续坚持抗日武装斗争.1942年1月,他带领小分队从苏联回到东北,在梧桐河一带活动.2月2日在袭击梧桐河警察分所时,被乔装成老百姓的特务击伤腹部,昏迷中被俘.他伤势十分严重,敌人决定对他进行突击审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他对审讯他的伪警察说:"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出卖了祖国,……还有什么可问的呢."说完了他狠狠地瞪着审讯他的敌人,闭口不语.他英勇牺牲了.全国解放后,黑龙江省珠河县第一届工农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珠河县改为尚志县
1 姓 名 杨靖宇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籍 贯 河南确山
出生年月 1905年02月13日 牺牲日期 1940年02月23日
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总司令.自此,率部转战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继创建磐石抗日游击根据地之后,又建立了?江(今吉林省靖宇县)那尔轰,金川(今吉林省辉南县)河里,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岭山区和辽宁老秃顶子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加强党的建设.同时,指挥所部主动出击,陆续进行了歼灭伪军邵本良部,袭击通辑铁路队道工程,伏击敌骑兵教导旅,蚊子沟设伏,长岗歼敌,岔沟突围,大蒲柴河奔袭等许多有名的战斗,均重创敌军.为了打通和关内红军的联系,1936年6月,11月,还两次挥师西征,把抗日联军的活动区域扩大到清原,铁岭,抚顺一带,有力地牵制了敌人,配合了全国抗战.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高度评价他和东北抗联的斗争,致电赞誉为"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37年12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被确定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委员.1938年下半年以后,敌人调集重兵"围剿"抗联部队,并以万元巨金悬赏其头颅,斗争进入异常艰难的时期.仅从1940年初到2月中旬的50多天里,就率部与敌作战40多次,有时一天打几仗,又无粮食弹药补充,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吞咽衣中的棉絮.敌人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他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1940年2月18日,随身的两名警卫员牺牲,只剩下他一人,且饥寒交迫,多处伤冻,身体已极度虚弱.2月23日下午,来到?江县城西南的三道崴子,遇到4名打柴的农民,遂上前讲述抗日道理,拿钱要他们帮助买粮食,衣服和棉鞋.农民中1人劝他投降,回答说:"我有我的信念,我不能投降."那几个人走后不久,敌人的"讨伐队"围了上来,呼喊着要他投降.他沉着地掏出双枪,击倒几名敌人.20分钟后,敌人包围了他,双方只有50米距离.敌人想抓活的,停止射击高声劝降.他没有应声,乘机烧毁文件,又向敌人开枪射击.敌人知道活捉已不可能,便集中火力射击.他先是左腕中弹,左手中的枪掉在地上.但他继续用右手猛射.这时候,他的全身又数处中弹,壮烈牺牲.敌人割下其头颅,又剖开遗体的腹部,他的胃里除了没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竟没有一粒粮食.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其牺牲地?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8年2月23日,其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合葬在为他专门建立的通化市靖宇陵园.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送了花圈,并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战斗一生.
⑶ 一个短篇小说求名字
周海亮小小说 入侵者
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母亲,我们愿意用生命将她捍卫。
话是王说的。对他的勇士,对他的百姓。
王的土地,安静并且富庶。田野,炊烟,流水,教堂,古老的王国,一成不变。王的百姓世代生活在这里,劳作,歌唱,抚琴,舞蹈,信仰独属于他们的神灵。王和百姓都认为这里永远不会遭到侵犯,然入侵者还是杀来。十万武装到牙齿的异族骑兵轻而易举地拿下王的北方小镇,然后一路往南,逼近都城。王匆忙集结的队伍不堪一击,从前线逃回来的士兵告诉王,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王点头,表示同意,然后,摆摆手,兵就被处死了。王不会放过任何逃兵,王的土地上,绝不允许贪生怕死之辈。
王派出他的第二支队伍,然后,第三支庞大的队伍开始集结。第二支队伍是去送死,士兵们唯一的任务,是将敌人尽可能拖住。第三支队伍才是真正的队伍,王不仅亲自挂帅指挥,还押上王国的所有:最精良的武器,最坚固的铠甲,最强壮的战马,最充足的粮草,最勇敢的士兵,最严明的军规……
如王所料,第二支队伍全军覆没。可是他们将敌军拖住整整十天,十天时间里,敌人没有前进一步,王的第三支队伍却已经开赴前线。战斗极其惨烈,所有人都知道,假如战败,他们会失去生命,他们的父亲和孩子会沦为奴隶,妻子会受尽凌辱……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将会失去祖先留给他们的土地……
战局在第五天开始扭转。王的队伍终于不再撤退,他们将敌人死死扛在河的对岸。这不但是王的功劳,士兵的功劳,更是百姓的功劳——孩子们为锻造兵器的铁匠拉起风箱,姑娘们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妇女们赶制着冬衣,老人则跪倒在神灵的塑像前,默默为每一名士兵和每一寸土地祈祷……
半个月以后,敌军开始撤退;一个月以后,敌军开始溃败;两个月以后,仅余的三万异族骑兵被困山谷。此时战局明朗,王只需一场大胜便可将敌军彻底消灭。夜里,王召来他最博学并且最信赖的谋士,王想采取一种最稳妥并且代价最小的方式。
可是我们不必将他们杀干净。谋士说,我们只需要将他们赶走……
他们是入侵者。王握紧拳头,我绝不会让任何入侵者活着离开我们的土地!
可是代价太大。谋士说,如果将他们全都消灭,我们至少还会牺牲三万名年轻人……
为了最终的胜利,战至一兵一卒又有何妨?
可是王,您知道异族为何会突然侵犯我们吗?
因为他们看上了我们的土地。
也许是这样。不过他们似乎认为,这土地也应该属于他们……
无稽之谈!王说,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并让这片荒蛮之地变得美丽并且富饶。他们为这片土地做了什么?他们不但什么也没有做,并且发动战争,屠杀百姓……
可是王,您真的要不惜一切代价吗?
我说过,我已经决定了!王抡起拳头,将木几捶得“咚咚”有声。
王与谋士,最终决定挖一条暗道。暗道从小镇开始,一直延伸到山谷。然后,王的五千死士会突然出现在敌军的阵营,烧毁他们的营房,捕杀他们的首领,让他们措手不及。王和谋士将这次行动称之为“天衣”,将这条地道称之为“卫国暗道”。
清晨,“卫国暗道”开始动工。几百名志愿者轮流挖掘,进度惊人。可是挖到接近山谷的地方,他们遇到了麻烦。数不清的深埋在地下的石碑阻挡了暗道的推进,他们必须在这里,绕一个很大的弯。
他们请示王。王和谋士进入暗道,王被眼前的景象吓呆。
石碑如此之大,如此之多,令王匪夷所思。王推断,多年以前,这里也许是一个古老的广场。王趴上石碑,却看不懂那些碑文。王向谋士请教,谋士只一眼,便说,这些石碑,至少存在了五千年。
怎么可能?王说,我们的王国,不过两千年历史。
这不是我们的石碑。谋士说,这些石碑,属于进攻我们的异族人。
你确定?
我确定。谋士说,我不但确定这是异族人的石碑,并且知道碑文的意思。事实上,尊敬的王,我不得不告诉你,真正的入侵者,其实是我们。
你先告诉我,石碑上写的是什么?
谋士便趴上石碑,一字一顿地念起来:
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母亲,我们愿意用生命将她捍卫。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⑷ 《最后来的是乌鸦》:有暖阳的美好,有战争的残酷
1985年9月19日,伊塔洛·卡尔维诺在海滨别墅猝然离世。去世前的那个夏天,卡尔维诺到哈佛大学讲课,期间,作家病倒。 入院治疗时,他的主刀医生感叹,从未见过一个大脑像卡尔维诺的构造得那么复杂又精致。
被主刀医生认定为前所未有的大脑,为人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伊塔洛·卡尔维诺所有著作的简体中文字版,这些作品的名字排列在“卡尔维诺经典”丛书的封底环衬上,几乎从顶端排列到了尾部,其中,《最后来的是乌鸦》排在第二位。也就是说,这是卡尔维诺问世的第二部作品。
文学界将《看不见的城市》、《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分成两半的子爵》等看作是卡尔维诺的代表作,这本无可厚非。可因此认定《最后来的是乌鸦》就一定不如《分成两半的子爵》或《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那是唐突的推断。
初版于1949年的《最后来的是乌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流转,到译林出版社2021年11月的这一版,中间有没有增删?那是版本学研究的课题。且看 最新简体中文字版的《最后来的是乌鸦》,总共收录了卡尔维诺创作的30篇短篇小说。抽读、跳读、从后往前读等等,都是可取的阅读短篇小说集的好方法,可就《最后来的是乌鸦》而言,我想卡尔维诺一定更愿意读者们从头开始一篇篇地往下读。
这是我按部就班地从头至尾读完《最后来的是乌鸦》的体会。
第一篇《一个下午,亚当》,说的是一个名叫亚当的新来的园丁,因为长头发上夹着一个布制的小十字扣,引起了在厨房帮忙的玛利亚-安农奇亚塔,两个天真无邪的少男少女以花园里的小动物为媒介可笑更是可爱地交往了起来。读着卡尔维诺宠溺地铺陈着亚当将灰绿色的癞蛤蟆、各种颜色的甲虫、绿蜥蜴、青蛙、黄色的玻璃蛇、蚯蚓、蚂蚁当做最漂亮的礼物一一献给玛利亚-安农奇亚塔的那个下午,我仿佛被一支神笔诱引进了一座童话花园,一举手一投足遇见的都是美好!以致读完第三篇《被施了魔法的花园》,我情不自禁地在页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卡尔维诺把暖阳写进了我的心里。
《被施了魔法的花园》讲了一个在宁静的午后少年的活力劈啪作响的好故事。 一字一句读着男孩乔万尼诺拉着总是二话不说跟他走的小女孩塞雷内拉匍匐进一个美丽的花园玩推车、游泳、打乒乓、吃蛋糕喝茶的整个过程, 所谓岁月静好,不过如此吧。
一个个暖意融融的故事,让我下意识地认定,整本《最后来的是乌鸦》都是卡尔维诺记忆中安谧的意大利乡村故事,不想,《血液里的同一种东西》的第一句话,就读得我一个趔趄。
“武装党卫队把这两个小伙子的母亲抓起来的那天晚上,他们爬到山上的共产党人家里去吃晚饭”, 《血液里的同一种东西》只用了一句话,卡尔维诺就将他的短篇小说集《最后来的是乌鸦》,从蓝天白云下歌声悠悠的意大利乡村生活,转场到了“二战”阴霾下意大利民众经受过的苦难。
疏散到贝韦拉河谷的人们什么吃的都没有了,必须进城去搞。而进城只有一条路,但那条路日日夜夜被炮轰个不停。谁愿意穿过那条路给在贝韦拉河谷避难的人们搞一些吃的回来?背驼得很厉害的老汉俾斯马,骑着他那头瘦得像是骨头就要捅破皮肤的老骡子,出发了。饥饿到绝望的贝韦拉河谷的人们没指望老俾斯马能给大家带回面包,但俾斯马做到了。接连几天,俾斯马都安然无恙地给大家带回吃的,贝韦拉河谷的人们纷纷猜测,俾斯马是怎么做到的?德国人退到贝韦拉河谷后,在贝韦拉河谷避难的意大利人只好离开村子躲到洞里,村子成了黑衫军的天下。见躲在洞里的人们一个个都饥肠辘辘的,俾斯马再度骑着他瘦骡出发给大家搞吃的。这一回,俾斯马什么也没有搞到,命还丢在了黑衫军的枪下。晚上,村里人过来把俾斯马埋了,“骡子呢,给他们弄熟了吃了,它的肉很硬,但他们饿坏了。”
相比小说集中描述意大利乡村安详的生活场景的诸多篇什,再现战争阴云下民众困顿的生活场景,卡尔维诺写来特别节制。像《贝韦拉河谷的饥荒》,卡尔维诺就让其结束在了 “骡子呢,给他们弄熟了吃了,它的肉很硬,但他们饿坏了”。 在贝韦拉河谷避难的人们当然记得那头骡子曾经驮着俾斯马给他们弄过吃的,可谁让他们饿坏了呢?战争把民众逼到了什么样的绝境,卡尔维诺貌似平静的一句结尾,就让读书的人五内俱焚。
被战争裹挟的意大利人民已然十分凄苦,但是,凄惨并未止步,密布在了《最后来的是乌鸦》最后几篇表现战后意大利民众艰难生活的小说里。 战后意大利人的日子过得有多凄惶?仅一篇《美元和老妓女》,卡尔维诺就写得叫人不忍卒读。
1949年,伊塔洛·卡尔维诺26岁。卡尔维诺26岁时完成的《最后来的是乌鸦》就一定不如他56岁时创作的名闻遐迩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吗?相比后者,《最后来的是乌鸦》采用的写作手法是要本分得多,就这么将三十篇写得传统有加的短篇小说排列成一本书。可假如我们相信那位给卡尔维诺看过病的主刀医生的结论,亦即相信卡尔维诺的大脑构造不同凡响,那就老老实实地按照作家的排序读完这本短篇小说集。读完,我们会发现,伊塔洛·卡尔维诺给予读者的,是用短篇小说连缀起来的对比度强烈的一段意大利史。《一个下午,亚当》有多美好,《贝韦拉河谷的饥荒》和《美元和老妓女》就有多悲惨。是谁让意大利的乡村生活从美好坠落到了悲惨?该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我的结论,卡尔维诺不这么简单粗暴,他相信他的《最后来的是乌鸦》能将战争的罪恶写到了读者的心里,留在了读者的记忆深处。他说到做到了。
⑸ 一些感人的短篇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称谓“哥曼德”的特种部队尤其引人注目。它神出鬼没,视死如归,以奇袭般的战术和闪电般的行动,驰骋在欧、非战场上,一系列的突袭行动,直搅得纳粹德军胆颤心惊,甚至把战争魔鬼希特勒也搞得神经紧张,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1942年10月18日,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发布了著名的“根绝命令”,命令规定,对英军的“袭击破坏部队”,无论是否穿制服,无论是否有武装,要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斩尽杀绝”。然而,“哥曼德”非但没有被“杀绝”,反而在烈火和硝烟中创造了更多的辉煌,他们的业绩永载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史册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自豪地说:“‘哥曼德’是大不列颠永远的骄傲!”
生不逢时
“哥曼德”是英国特种部队的别称。它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特种部队之一,并伴随战争的硝烟,不断完善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后来世界各国特种部队建设效仿的楷模。
相传在1899年至1902年非洲爆发的“布尔战争”期间,英国派出了25万军队对布尔族人进行镇压。布尔族人的军队只有英军的1/5,很难正面抵抗英军的强大攻势。但是,布尔人骁勇骠悍,机智灵活,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采取了“化整为零”、“袭击骚扰”等打击方法,组织多股小部队,凭着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在夜间和山谷、森林等地形或其他不良天候的情况下,对英军频频发起突然袭击,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打了就跑,打得初来乍到的英国人顾此失彼,胆战心惊,大伤脑筋。最后,英军以伤亡近10万兵力的巨大代价,输掉了这场战争。当时英国称这些专门从事游击袭扰活动的布尔人小股部队为“哥曼德”(英语为COMMANDO,意思是突击队)。布尔人的这种战术给英国人以深刻印象,英国特种部队被称作“哥曼德”其用意不难理解。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斗最激烈的欧洲战插上。英、法军队在纳粹德国装甲集群的突击下损失惨重,难以招架,于1940年6月被迫从法国的敦刻尔克,艰难地横渡英吉利海峡,撤回到了英国本土。回撤途中,溃不成军的英国军队虽然多数人活着回国,但几乎所有的装备被遗弃。曾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蒙受了奇耻大辱,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
首相丘吉尔对当时英军的劣势局面痛心不已。为了尽快挽回败局,鼓舞全国军民抵抗纳粹德军的信心,在6月6日,丘吉尔首相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伊兹梅尔将军的信中说:“防御作战必须到此结束,我期待英军对整个德军占领区发动积极而又连续的反攻。”丘吉尔首相认为,德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很明显是英国本土,而要阻止其占领英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向欧洲大陆的德军发起反攻。
英军从敦刻尔克的大溃败开始已经元气大伤。在中东和非洲战场上的英军,也受到了德军的重创。在这种情况下,英军根本无力组织越过英吉利海峡大举反攻被德军占领的法国西海岸,更无力考虑远程奔袭德军重兵把守的丹麦至挪威北部一带的海岸线。尽管如此,在英军从法国敦刻尔克撤离的时候,却有一个人已开始考虑对德军占领区发动攻势作战。他就是英国参谋总长约翰·格里尔·迪尔上将的副官达托莱·克拉克陆军中校。他根据当时英国军队的状况,提议用少数小规模部队连续偷袭挪威西海岸的纳尔维克至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一线的德军阵地,消耗德军的攻击力量。这是当时惟一能够重创德军的反
⑹ 刘慈欣有哪些好看的短篇小说
1、《乡村教师》:精神的空虚,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贫穷
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在麻木的人心中,知识似乎毫无意义,因为知识无法快速创造财富。在大刘的《乡村教师》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是一名立志要在这个村子普及教育的教师,但没有人支持他,尊重他。这个村子的人都已经麻木了。
在包产到户那一年,唯一一台拖拉机因为油钱分配的问题谈不拢,村民便把拖拉机拆了,分了,卖了钱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扶贫项目给村子按了一个潜水泵,回头就被村民卖了,全村大吃了两天。皮鞋厂来村里买地建厂,村民高高兴兴地卖地,结果污染了水源,喝水都会全身长痘痘也不在乎,还洋洋自得地觉得卖了好价钱。
就是这样一个村子,他作为教师,不愿让愚昧延续到下一代,他要用知识改变这个村子。他把自己所有的工资都用在了帮孩子交学费和建设学校上,以至于得了重病也没钱治,其实只要两万块钱他就可以痊愈,如果不治就只有死亡。他没有钱,他的钱都用在学校上了。
他拖着濒临死亡的身体给孩子上最后一课,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他要孩子们背下来,不懂也要背下来,他说以后你们会懂的。然后就死掉了。
这时,奇迹发生了。原来,人类为了文明得以延续,用基因技术和纳米技术创造了和人类一模一样但是体积只有细菌大小的生物——微人!他们继承了人类的全部文明,将在太阳发生能量闪烁的时候躲进地下,他们将代替人类继续在地球生存。
大刘在这里用了非常有趣的写法,微人管乳酸菌叫乳酸鸡,管大肠杆菌叫大肠杆狼,管酵母菌叫酵母猪。(这种突如其来的幽默我真是完全招架不住)他们是人类肉眼绝对看不大的“小人儿”。
大刘的科幻永远都有对整个人类的讽刺,就在太阳快要能量闪烁的最后一段时间,微人要求宏人(也就是人类)交出政权,正式把地球的统治权交给他们。人类不同意,地球的政权怎么能交给一群细菌。为了政权,微人和宏人发生了一场大战。
很遗憾,人类没有打过这群“细菌”,他们太小了,无孔不入,就好像几百上千亿的蚁人和人类打,怎么可能打得过。人类败了,也灭亡了。
人类在灭绝之际还在为争夺政权而战,人类不惜让文明覆灭,也要争夺那虚无缥缈的权利。人类很少意识到地球是孕育我们生命的地方,是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唯一的家。是所有生命共同的家,而不是你争我抢的战利品。
人类总是浑浑噩噩,智者永远是少数的。文学便是要点醒世人,这样的文学才有意义。我时常看到有人说,科技才能救国。我不这样认为,科技只能强国,思想才能救国啊!
⑺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铺子》
简介:
《林家铺子》是茅盾1932年7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原名《倒闭》。载《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
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
2、《野蔷薇》
简介:
《野蔷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说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书铺初版印行,内收茅盾写于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说,分别为《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昙》,书前有《写在前面》序文。
3、《农村三部曲》
简介:
《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作者茅盾。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茅盾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简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孩子的角度描绘了民国时期贫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艰辛等有关内容。
5、《水藻行》
简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节,是茅盾(原名:沈德鸿)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唯一一部在国外发表的短篇小说。